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与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异同
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心理学比较

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心理学比较哲学1001 班徐昕20100224心理学是一门有点别扭的科学。
——威廉.詹姆士20世纪初,被称为“美国第一个科学取向和最后一个哲学取向的心理学家”的威廉.詹姆士做出了如上论断。
100多年后回顾该评价,不得不承认,心理学因其特殊性和“先天不足”,直到今日仍没能跨过“潜科学”的门槛。
1879年以来,整个心理学界出现了过去从未有过的热烈的学术研讨的繁荣局面。
在冯特的内容心理学以后,又接二连三相继出现了或反对或继承冯特的理论,或另辟蹊径、独树一帜。
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心理学派上百个。
这些学派分布广泛,遍布世界各地。
今天我们来具体进行两大心理学流派——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心理学比较。
构造主义心理学是19世纪末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以后,出现于欧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它与相继出现构造主义的机能心理学相对立。
其主要代表是冯特和铁钦纳。
这个学派受英国经验主义和德国实验生理学的影响,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构造心理学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心理学派,它为新兴的心理学提供了一些符合实际的实验资料。
但是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把一切科学的研究对象都归结为经验,并且坚持心身平行论,他们实质上不承认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本段内容来自百度百科)机能主义心理学是与构造主义相对立的一个流派,它没有明确的起始标志和终点,是构造主义与行为主义之间的一个过渡。
作为美国的第一个心理学流派,机能主义心理学集中在很实际的、功利主义探讨有机体适应环境或心理过程完成什么。
创始人为詹姆斯。
机能心理学是在反对构造心理学的过程中产生的,它反对把意识分析为感觉、感情等元素,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反对把心理看作一种不起作用的副现象,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反对把心理学只看作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反对把心理学局限于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主张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动物心理、儿童心理、教育心理、变态心理、差异心理等领域。
机能主义心理学和构造主义心理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和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和构造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两种不同的理论取向。
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类的心理活动是为了适应环境和实现目标的机能,而构造主义心理学则关注个体如何通过构建意义和理解来解释和理解世界。
机能主义心理学是一种以功能为导向的心理学理论,它关注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是如何适应环境和实现目标的。
这一理论强调人类行为是一种适应环境的机能,个体通过学习和适应来实现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在机能主义心理学中,个体被视为一个信息处理系统,它接收来自环境的刺激,经过加工和处理后做出相应的反应。
这一理论强调人类的行为是目的性的,个体通过学习和调节行为来适应环境的需求。
构造主义心理学是一种强调个体通过构建意义和理解来解释和理解世界的心理学理论。
在构造主义心理学中,个体被视为一个主动的意义构建者,通过对世界的理解和解释来构建自己的心理世界。
这一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是受到文化、社会和个体经验的影响的,个体通过主观的解释和个体差异来理解和解释世界。
因此,构造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个人的意义构建过程。
机能主义心理学和构造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学领域各有其独特的贡献和应用。
机能主义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认知心理学中,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信息加工和处理过程,研究个体的注意、记忆、学习和决策等认知过程。
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中,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行为是目的性的,通过学习和适应来实现自身的需求。
这一理论在教育、临床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构造主义心理学则在社会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社会心理学中,构造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通过社会互动和文化背景来构建自己的心理世界。
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是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的。
在文化心理学中,构造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如何通过个体差异和主观的解释来理解和解释世界。
这一理论在研究跨文化心理学和社会认同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
心理学十大学派综合概述研究

这个学派主张心理学应以意识或意识经验为研究对象,心理学家的任务在于分析意识的内容,查明意识的组成元素和构造原理。构造主义一词是铁钦纳在美国和威廉.詹姆斯的机能主义论战时采用的概念。
2、主要观点: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它强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不关心个别差异、教育心理、儿童心理等心理学领域,以及其他不可能通过内省法研究的行为问题。
3、评论:冯特把经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以经验取代客观现实,把自然科学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当成主观经验,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在研究方法上他归根结底并没有彻底摆脱传统的内省法,内省的成分在他的方法中仍占一定比例。既然依赖于个体的直接经验成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那么抛弃内省就无法探索这种经验,这是冯特无法解决的矛盾。
4)认为心理学研究的领域应包括一切心理过程、它们的生理基本以及外部行为,也包括儿童的、动物的、变态的心理。
(4)卡尔
卡尔的机能心理学有两个基本概念,第一个是反向弧概念,并对这个提出了三个原则;第二个是适应性行为,包括一种激发刺激,或一种感觉刺激和一种改变该情境使之能满足各种发动条件的反应。认为心理学应同时采用内省法和客观观察法,他也同意采用文化产物分析法,他还主张采用日常生活的观察资料以补充系统的科学观察之不足。
心理学十大学派综合概述研究
>一、内容心理学派 源自1、发展背景及代表人物:
它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德国,内容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费希纳和冯特。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的研究中曾创造了三种心理测量的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费希纳把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方法带到心理学中,提供了后来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工具。从现代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上看,费希纳应被认为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的心理物理学为冯特心理学的建立起到了奠基作用。
心理学史 述评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

述评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2007141057 周超锋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作为两个互相对立的心理学派别,是铁钦纳1898年在《构造心理学的公设》一文中提出来的。
两者的对立可以说是以冯特为代表的内容心理学和以布伦塔诺为代表的意动心理学之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继续.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是心理学史上两个重要的学派,它们在许多方面都是相对立的,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
那么,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和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到底有哪些不同之处呢?首先,二者的哲学基础不同。
构造主义是以经验主义、联想主义和实证主义为基础的,他们不仅给构造心理学提供了认识论基础,同时也确定了构造心理学的方法论和发展方向。
机能主义的哲学和科学基础是詹姆士的实用主义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实用主义与当时的美国社会现实和美国人的精神气质相吻合,进化论则从科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身心机能发生发展的过程。
二者蕴涵了机能主义思想的脉络。
其次,二者的内部结构不同。
构造主义有比较明显的起始和终结标志,并且有铁钦纳这样的领袖人物领导着,内部结构比较完善。
机能主义却没有明确的起始标志和终结点,只是构造主义和行为主义之间的一个过渡,它也没有主要的代言人和领袖,内部结构比较松散。
第三,二者对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的描述不同。
构造主义强调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而且是一门“纯科学”,它把人的心理视为一个可以绝缘于外界的,独立自主的经验世界。
机能主义则把心理学视为应用科学,强调心理和行为对环境和社会的适应性功能以及心理学理论的实用功能,并把心理学理论推广应用到教育、工业、临床医学、司法和社会政治与管理等各个领域,力求把人的心理视为一种生物适应的工具。
第四,二者的研究内容不同。
构造心理学的研究课题主要包括注意、联想以及情绪和情感,他们认为心理是由元素构成的。
机能主义则主要研究一些心理操作方面的内容,他们强调心理的机能作用。
第五,二者的研究方法不同。
构造主义采用内省的方法来研究心理学。
心理学十大流派简介

心理学十大流派简介十大学派是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但心理学本身是个庞杂的体系,其学派林立和互相之间的分歧可能是其他任何学科都没有的。
当然,人的心理本身就是难以捉摸的,只是这种错综复杂不免让许多人对心理学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比如"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学=唯心主义"、"心理学=反基督教"等等。
所以,了解一下这十个主要学派的基本观点、区别,既有助于对想学习的人对他的体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更能认识到--正认为各个学派之间的不同甚至是极端对立的观点,使得心理学成为一门并没有明确价值倾向的学科,任何把心理学贴上一个价值标签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因为基于任何价值立场,不管是唯物主义、宗教还是其他哲学理论,都可以从这门学科中汲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
至于与自己原持有的价值相悖的学派,那就求同存异吧。
另外,了解这十大学派对于掌握《心理学史》这门课也有着相当重要的帮助,因为该课主要讲述的就是这十个学派的发展历史,故而本文也可供学习该门课的同学参考。
一、冯特的内容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冯特是心理学的创始人,1875年他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心理学实验室,标准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诞生。
因此,他的内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直接经验。
所谓直接经验就是人在具体的心理过程中可以直接经验到的,如感觉,知觉、情感等。
不过,冯特这里研究的并不是感觉、知觉心理活动的本身,而是感觉或知觉到的心理内容,即感觉到了什么,知觉到了什么。
冯特认为,人的这种直接经验(心理或意识)是可以进行分析研究的。
心理被分析到最后不能再分析的成分,则为心理元素,即为心理构成的最小单位。
而人的心理,就是通过联想或统觉才把这些心理元素综合为人的直接经验的,因此,冯特以为,心理学的任务就是在于分析出心理元素并发现这些元素复合成复杂的观念的原理与规律。
由于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注重研究的是人的内在的意识,因此,它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自我观察","自我体验"的实验内省法。
构造心理学派和机能心理学派的比较

构造心理学派和机能心理学派的比较1.构造心理学派构造心理学派又称“元素心理学派”。
19世纪末叶产生于德国,创始人为冯特。
他的助手铁钦纳提出构造心理学一词,故一般心理学史讲的构造心理学,主要是指铁钦纳的心理学体系。
(1)对意识的要素分析意识的全范围叫做“意识野”,它包涵各种要素,其中最清楚的要素叫做“意识定点”。
印象进入“意识定点”,具有“清楚”和“分明”两种特征,“清楚”是指印象本身组织而言,“分明”是指它与其他印象的关系。
围绕“定点”有无数印象,感觉集中于中央部分,这就是“注意”。
某一时间,有一要素较其他要素表现得特别明显,这就是“注意焦点”。
外界印象进入“意识野”而集中于“注意点”就叫做“统觉”。
“统觉”与“理解”又有区别,“统觉”的内容是有限的和固定的,而“理解”的内容则较广大和易于变化的。
“联想"也是意识要素的联合,主动的联合叫“统觉",被动的联合就是“联想”。
“联想”具有“同化”和“异化"两种最重要的作用。
(2)心理活动规律心理活动的第一基本原理是“创新结果原理”,即一切精神要素结合,不是许多要素简单的结合,而是这种结合能产生新的涵义,这就是“结果律”。
其次是“制约关系律”。
前一规律是心理要素的综合的规律,后一规律是对心理要素进行种种安排。
(3)内省法铁钦纳的内省法不是向内观察一个人自己,而是与任何科学观察一样,是面对事实。
观察的是事实本身,事实是“非人的”。
+2.机能派心理学机能派心理学是与构造主义心理学相对立的心理学派别。
这个心理学派与实用主义哲学紧密联系在一起。
它产生于19世纪末叶的美国,代表人物是詹姆斯、安吉尔、杜威等。
机能派强调意识的机能,研究心理现象适应环境的机能和效用。
(1)主要观点①每一种意识都是个人意识的一部分每一种意识都存在于具体的个人之中。
从个人的经验出发,认为没有任何意识是不属于任何人的纯粹思想,因此,人们在一般条件下处理的意识都应该从个人出发。
心理学十大门派之构造(功能主义)心理学派

心理学十大门派之构造(功能主义)心理学派1、发展背景及代表人物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是由冯特的最忠诚的学生铁钦纳于内容心理学派形成近20年后在美国建立的,是内容心理学思想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
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决不等同于内容心理学派,二者无论在形成的时间、地点以及研究方法和具体内容上,都存在着差异。
这个学派主张心理学应以意识或意识经验为研究对象,心理学家的任务在于分析意识的内容,查明意识的组成元素和构造原理。
构造主义一词是铁钦纳在美国和威廉.詹姆斯的机能主义论战时采用的概念。
2、主要观点: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它强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不关心个别差异、教育心理、儿童心理等心理学领域,以及其他不可能通过内省法研究的行为问题。
(1)研究对象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只研究心理内容自身,研究它的实际存在,不去讨论它的意义或功用。
他认为机能心理学只是心理学的应用,是心理技术,而非心理学本门。
(2)研究方法铁钦纳认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对意识经验的观察,即内省法。
他打破了冯特的限制,把内省法应用到高级心理过程。
(3)研究的问题他认为心理学所要研究的问题有三个:①什么,即把意识经验分析为最简单的元素;②怎样,即确定这些元素结合的规律;③为什么,即用一个与心理过程相应的神经过程来解释这个心理过程。
按照构造主义原理,铁钦纳发现的心理元素有3种:感觉、表象和感情状态,其中不能再简化的"心理原始粒子"是感觉。
三者有质量、强度、明晰性和持续时间长短等属性差异。
一切复杂而各异的高级心理过程都是由这3种元素复合而成的。
3、评论:构造派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应用实验方法系统研究心理问题的派别。
在他们的示范和倡导下,当时西方心理学实验研究得到了迅速传播和发展。
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对立

机能主义
• 行为主导 • 刺激与响应 • 目标导向
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的研究方法对比
构造主义
• 个体经验研究 • 质性研究方法 • 参与观察和访谈
机能主义
• 实验研究 • 量化研究方法 • 控制变量和测量行为
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对知觉和认知的不 同观点
观点 知觉 认知
构造主义 个体主观建构 个体意义建构
3 社会建构
认为知识是通过社会互 动和文化背景建构而成。
机能主义心理学概述
1 行为主导
关注个体的外在行为和可观察的学习结果。
2 刺激与响应
重视刺激和响应之间的关系,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3 目标导向
强调行为的目标和结果,关注行为的功能和实际应用。
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的理论基础对比
构造主义
• 个体建构知识 • 主观性强调 • 社会建构
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心理 学的对立
在心理学中,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是两种对立的理论观点。本演示将介绍它 们的不同特点、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对知觉和认知的观点以及在教育中的 应用。
构造主义心理学概述
1 个体建构知识
根据个人经验与环境互 动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和 理解。
2 主观性强调
关注个体的主观经验和 感知,重视个体的独特 性。
机能主义 刺激与响应 目标导向
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在教育中的应用对 比
构造主义
• 贴近学生实际经验 • 强调学生主动参与 • 鼓励探索和实践
机能主义
• 强化目标导向教学 • 重视学习结果和评估 • 提供明确的指导和反馈
总结重点
1 构造主义心理学
个体建构知识,强调主观经验和社会建构。
2 机能主义心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与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异同
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是心理学史上两个重要的学派,它们在许多方面都是相对立的,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
二者谈不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唯一可能的就是他们都是认为心理跟生理是有联系的,都试图寻求跟心理过程相关的神经过程。
那么,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和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到底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首先,二者的哲学基础不同。
构造主义是以经验主义、联想主义和实证主义为基础的,他们不仅给构造心理学提供了认识论基础,同时也确定了构造心理学的方法论和发展方向。
机能主义的哲学和科学基础是詹姆士的实用主义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实用主义与当时的美国社会现实和美国人的精神气质相吻合,进化论则从科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身心机能发生发展的过程。
二者蕴涵了机能主义思想的脉络。
其次,二者的内部结构不同。
构造主义有比较明显的起始和终结标志,并且有铁钦纳这样的领袖人物领导着,内部结构比较完善。
机能主义却没有明确的起始标志和终结点,只是构造主义和行为主义之间的一个过渡,它也没有主要的代言人和领袖,内部结构比较松散。
第三,二者对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的描述不同。
构造主义强调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而且是一门“纯科学”,它把人的心理视为一个可以绝缘于外界的,独立自主的经验世界。
机能主义则把心理学视为应用科学,强调心理和行为对环境和社会的适应性功能以及心理学理论的实用功能,并把心理学理论推广应用到教育、工业、临床医学、司法和社会政治与管理等各个领域,力求把人的心理视为一种生物适应的工具。
第四,二者的研究内容不同。
构造心理学的研究课题主要包括注意、联想以及情绪和情感,他们认为心理是由元素构成的。
机能主义则主要研究一些心理操作方面的内容,他们强调心理的机能作用。
第五,二者的研究方法不同。
构造主义采用内省的方法来研究心理学。
铁钦纳还将冯特的实验内省法改造成为了系统内省,即有明确研究程序的内省。
机能主义则采用了实验的方法。
机能主义者们用实验法来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但大多数都是用动物来作实验。
第六,二者的结局不同。
构造主义在铁钦纳之后日渐消亡。
然而,机能主义的发展则与之不同。
广义地说,美国心理学今天仍然是机能主义的。
今天,很大一部分当代的机能主义者正在进行关于人类学习的研究。
而且,在美国,学习测验和心理测验作为研究领域的流行也是有关美国心理学的机能主义风格的充分见证。
作为一种系统的观点,机能主义是盖世的成功,但也是因为有这样的成就,它已不再是一个阵线分明的心理学学派。
可以说,它已经被吸收在主流心理学中。
新的新行为主义的代表理论有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或观察学习理论、罗推尔的社会行为学习理论和米契尔的认知社会学习理论等。
这些理论尽管侧重点不同,但其共同的特点是既坚持行为主义的研究精神又吸收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胆地使用以往被传统行为主义所摒弃和拒绝的心理学概念,探索认知、思维、意象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
新的新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类有机体主要是对环境的认知表征物,而不是对环境本身作出反应,大多数外部影响是通过中介的认知过程而对行为产生作用的。
第二,强调行为和认知的结合。
人类的行为是以认知为中介的,我们既可以通过人的思维、信念和期待等认知过程预测人类的行为,也可以通过改变人的认知来改变人类的行为,这是行为和认知结合的一个方面。
行为和认知结合的另一个方面是,通过行为的改变也可改变人的信念、期待等认知过程。
第三,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
传统的行为主义强调外在强化对行为的影响,忽视了“自我”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
新的新行为主义者则反对这种观点。
他们认为,如果行为仅仅由外部的奖励或惩罚所决定,人就会像风向标一样,不断地改变方向,以适应作用于他们的各种短暂的影响。
事实上,除了在某种强迫压力下,当面临各种冲突的影响时,人们表现出强有力的自我导向。
由于人们具有自我指导的能力,使得人们可通过自为的结果对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施加影响。
第四,强调心理过程的积极与主动性。
新行为主义者虽然在“中介因素”的名义下承认了心理因素的作用,但他们以机械论的观点解释中介因素,实际上仅仅把心理因素看成是外部环境因素起作用的管道,在实质上仍然否认了心理的作用。
新的新行为主义者则把心理过程看成是积极的、主动的,强调要把行为主义同建构论结合起来。
重视以往经由学习而获得的认知规则在对环境信息作出反应过程中的作用。
第五,坚持客观主义的态度。
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方面,坚持客观主义的态度是行为主义历来的传统,也是行为主义发展至今仍保持下来的最显著的特点。
尽管新的行为主义者探索了人的心理过程,强调了行为调节中心理因素的作用,并毫无顾忌地使用了思维、认知、自我等带有主观色彩的概念,但最终目的还在于说明人的行为。
并且他们在使用这些概念时,也没有背离行为主义的基本立场,仍然严格遵循行为主义的客观化的基本原则。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不把他们称为认知心理学家,而称之为“新的新行为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