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资本市场主导型产融结合模式

合集下载

美国高科技产业融资模式及其启示

美国高科技产业融资模式及其启示
二、 美 国 高 科 技产 业 融 资模 式

美 国 的 市 场 和 金 融环 境
美国市场经济被认为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模 型, 它是
8 0%以上是高新技术企业 , 许 多高新技术企业股权资本超过 3 / 4的风 险资本 。 美 国风 险 资 本 的发 展 主 要 来 自发 达 资 本 市 场 和 风 险 资 本 市场 , 尤其是提高创业板市场 风险资本 的退出提供 了最好
的方 法 。 风 险 资 本 退 出 一 般 有 三 种 方 法 , 即首次 公开 发行 ( I P O) , 出售 、 清 算或破 产 , 首 次公开 发行 ( I P O) 是 最 好 的退 出渠 道 , 一 方 面可 以使 风 险 资本 获取 最 高 的 回报 , 另一方面 , 通过 I P O, 高 新 技 术 企 业 可 以 在 股 票 市 场 融 资 渠 道 。 但 在
0 1 0 0 5 0 )
统、 社 会 中介 服 务 支 持 系 统 等 。

( 一) 以多层次 的资本市场体系为主导 , 其中风险投 资和
风 险 资 本 市 场 是 核 心 美 国 资本 市 场 是 包 括 直 接 资 本 市 场 和 间接 资 本 市 场 的
多层次体系 , 其组成要素可 以根据 自身特点参与到高科技 产 业融资过程。直接资本市场 中有私人股权 资本市场 、 公 开股 权资本市场 、 债券资本市场 、 共 同基金资本 市场 、 衍生产 品资 本市场 。间接资本市场主要有 中长期信 贷市场 , 并 与项 目融 资市场紧密联系 。狭义 和广义风 险资 本市 场主要 是针对 具
是一个银行系统 ; ( 2 ) 银行虽然也 提供 了相 当大的资金来 源, 但其 间接融资 比例远低 于 日本 , 德 国的银 行和 银行 系统

国外四大房地产金融的模式分析

国外四大房地产金融的模式分析

国外四大房地产金融模式分析国外房地产金融的四种模式不同国家由于不同的历史特点和经济发展程度而采取不同的房地产金融制度,形成了不同的房地产金融模式,归纳起来,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四种模式:证券型、基金型、储蓄型和混合型。

(一)以美国为代表的证券融资型房地产金融模式美国是国际上房地产金融市场最发达、制度体系最健全、品种最丰富的国家。

20世纪7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的房地产业金融创新工具都起源于美国。

到目前房地产金融在美国金融业务中所占份额越来越高。

美国房地产金融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特征:1、美国房地产金融架构体系完善,专业分工度高美国的房地产金融市场,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有的专门从事住宅金融业务,有的专门从事商业房地产和写字楼房地产金融业务。

总体上讲,一级市场以商业性金融为主导,二级市场以政策性金融为主导,同时政府通过提供相关保险担保服务对住房金融体系实施了有力的间接干预。

一级市场:由储蓄机构、商业银行、抵押银行、人寿保险公司和其他商业金融机构构成,直接为家庭或企业提供抵押贷款业务。

储蓄机构包括储蓄与贷款协会、储蓄银行和信用合作社,它们是美国金融体系的创立者。

其中抵押银行是美国最具特色的房地产金融机构,其本身不吸收存款,主要通过商业票据和商业银行短期抵押,银行将发起的抵押贷款处理和交割后就将其在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上出售,一般情况下,只保留贷款运作权,而不持有自己发起的贷款。

二级市场:美国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主要是从事买卖抵押贷款的市场。

在抵押贷款发起后,部分储蓄机构和全部抵押银行将贷款出售给联邦国民抵押协会(FNMA,即房利美)、联邦住宅贷款抵押公司(FHLMA,即房地美)等专门从事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业务的机构。

这些机构通过发行债券或其他类型的债务工具筹集其购买贷款所需资金。

二级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政府支持的两大企业房利美和房地美,此外还有私营金融企业,主要是金融控股集团(如AIG)和投资银行(如花旗、高盛、美林、摩根斯坦利及已倒闭的雷曼等)。

总结对比各典型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

总结对比各典型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

公司治理专题作业:1.总结对比各典型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模式1.外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外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又称为市场导向型治理模式,因外部市场在公司治理中起着主要作用而得名。

这种公司治理源自于“盎格鲁——美利坚”式资本主义,以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高流通性的资本市场和活跃的公司控制权市场为存在基础与基本特征。

〈1〉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是这种公司治理模式的典型代表。

英美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企业融资完全是市场化行为,并形成了完善的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

在此制度背景下,英美企业形成了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融资结构以及与之相应的市场导向型公司治理结构:(1)企业融资以直接融资和股权融资为主,资产负债率较低(一般在35%—40%之间)。

企业长期资金的筹集一般遵循“留存收益—发行债券-发行股票"的次序。

同时,受相关法律制度的限制,银行不能成为企业的股东,银企之间的产权制约较弱,银行在融资与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极其有限。

青木昌彦(Masahiko Aoki,1999)将这种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融资关系称作为“保持距离型融资”。

〈2〉(2)在股权结构中,机构投资者占主体,股权高度分散化.同时,由于存在监督成本与“免费乘车”问题,股东对公司的联合控制也很困难,其理性选择便是“用脚投票”。

〈3>(3)股权的流动性很高。

这不仅导致公司资本结构不稳定,而且使通过市场对经营者实施制衡成为一种重要的机制,而正是这种机制的存在导致了一场公司治理结构的变革。

2.内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内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又称为网络导向型公司治理模式,因股东(法人股东)和内部经理人员的流动在公司治理中起着主要作用而得名.这种公司治理源自于“日耳曼”式资本主义,以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如日本、德国和其他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

内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以股权的相对集中和主银行(或全能银行)在公司监控方面的实质性参与为存在基础与基本特征。

美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经验

美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经验

美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经验纵观世界产融结合的发展历史,美国的产融结合由于其金融手段的多样化、对企业规模的集团化发展等方面产生的显著作用而独树一帜。

美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发展历史根据美国金融管制政策的变化,美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发展历史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初,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下,美国基本上未对产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的流动做过多的限制,产融结合在宽松的金融政策下初步形成。

第二阶段为美国经济危机爆发至20世纪70年代末,产融结合在金融分业管理的背景下持续发展。

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垄断和混业经营遭到质疑,于是美国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法律,严格禁止商业银行投资工商业,限制垄断行为。

产融结合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创造出了独特的银行持股公司;企业内部成立新的金融机构;大商业银行成立信托部,利用受托基金购买大公司的股票,实现对产业资本的控制。

第三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至今,美国反思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认为取消分业管制反而可以促进金融业的稳定,于是陆续出台了放松金融管制,实行金融自由化的政策。

这样,美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范围得到延伸,渗透到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房地产融资等各个领域。

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实现了更紧密的结合。

美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特点由于我国企业集团的产融结合主要是以产业资本为主体的形式,因此,本文着重分析美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中以产业资本起家这一类型。

具体来看,其产融结合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点:1、制度变迁一直是美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变化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在制度变迁中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往往是诱发一个企业乃至一个社会进行转型的重要原因。

从美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历史可以看到,产融结合经历了双向—单向—双向的发展曲线,利益相关的企业集团也适时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具有鲜明的制度变迁的烙印。

金融分业监管时期,《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规定商业银行不能从事投资业务的规定,于是一些大企业就在内部成立新的金融机构,分而治之。

企业融资的国际比较

企业融资的国际比较

企业融资的国际比较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企业融资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同国家的企业在融资方式、渠道和政策环境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深入研究企业融资的国际比较,对于企业制定合理的融资策略、政府优化金融政策以及促进国际资本流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美国企业融资模式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其企业融资模式具有典型性。

美国企业融资主要依赖于直接融资,特别是证券市场。

股权融资在美国企业融资中占据重要地位。

美国拥有高度发达和成熟的股票市场,包括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等。

企业通过上市发行股票,能够迅速筹集大量资金。

这种融资方式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还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价值。

此外,债券市场也是美国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

企业可以发行公司债券,吸引投资者购买,从而获得长期稳定的资金。

美国企业融资的特点在于其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

金融市场的高度自由化和竞争化,使得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市场条件灵活选择融资方式。

二、日本企业融资模式与美国不同,日本企业融资更多地依赖于间接融资,尤其是银行贷款。

日本的银行与企业之间通常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

银行在企业融资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不仅为企业提供贷款,还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监督。

这种紧密的银企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企业资金的稳定供应,但也可能导致银行风险的集中。

此外,日本企业也会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进行融资,但相对而言,规模较小。

三、德国企业融资模式德国企业融资模式呈现出均衡发展的特点,既注重银行融资,也重视资本市场融资。

德国的银行体系较为健全,全能银行在企业融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同时,德国的资本市场也在不断发展,为企业提供了多样化的融资选择。

德国企业在融资时,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融资成本、风险、企业战略等,选择最适合自身的融资方式。

四、中国企业融资模式中国企业融资模式在近年来经历了显著的变化。

过去,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的比重逐渐增加。

洛克菲勒财团通过集团管控手段实现产融结合

洛克菲勒财团通过集团管控手段实现产融结合

洛克菲勒财团通过集团管控手段实现产融结合洛克菲勒财团通过集团管控手段实现产融结合美国最大的石油公司有16家,其中有8家属于洛克菲勒财团。

洛克菲勒财团是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相互融合、相互控制的典型。

它拥有一个庞大的金融网,以大通曼哈顿银行为核心,下有第一花旗银行、纽约化学银行以及都会人寿保险公司等百余家金融机构。

通过这些金融机构,直接或间接控制了许多工矿企业,在冶金、化学、橡胶、汽车、食品、航空运输、电讯事业等各个经济部门以及军火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它控制下的军火公司有: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1997年与波音合并)、马丁·马里埃塔公司(与梅隆财团共同控制)、斯佩里·兰德公司和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与梅隆财团共同控制)等。

洛克菲勒财团还单独或与其他财团共同控制着联合航空公司、泛美航空公司(91年破产)、美国航空公司、环球航空公司(2001年被美国航空公司收购)和东方航空公司(92年破产)等5家美国最大的航空公司。

1973年能源危机以后,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同美国垄断资本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给洛克菲勒财团以沉重打击。

该财团采取各种措施挽回这种不利的局面。

首先参与美国国内石油的开发,争取国内沿海地区近海油田的租赁权,1976年获得阿拉斯加和大西洋沿岸中部的石油租赁地130万英亩。

又与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共同开发英国北海油田。

它还渗入能源工业的其他有关部门。

此外,还大力向石油化学工业发展。

洛克菲勒财团不但在经济领域里占统治地位,在政府中也安插了一大批代理人,左右着美国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

如曾任国务卿的杜勒斯、腊斯克都担任过洛氏基金会董事长的职务;基辛格出任国务卿之前,曾担任纳尔逊·洛克菲勒(老洛克菲勒之孙)的外交政策私人顾问。

而纳尔逊·洛克菲勒自己就曾担任1974—1977年美国副总统。

除此以外,它还通过洛克菲勒基金会、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等组织,向教育、科学、卫生以至艺术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渗透,以扩大其影响。

产融结合模式与国内外案例分析

产融结合模式与国内外案例分析

产业资本
由融到产 由产到融
金融资本
由产到融,产业资本主导模式是 由产业资本旗下,把部分资本由产 业转到金融机构。在日本、韩国等 一些亚洲国家,早期的金融控股集 团基本上都是以产业资本为核心的 ,一方面解决自身发展产业中的融 资需要,另一方面也为自身在产业 中积累的大量资金寻找出路。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中国市场经济中的各种资金形态已越来越具备资本的特征,并且形成了少数初步具有实力的 金融机构,但我国银行业改革滞后、产业资本最先成熟,这一特征决定了我国产融结合的发动者不是金融资本,而是产业资 本。并且,目前我国政策规定银行业不能投资实业,所以目前我国大型集团企业产融结合的发展方式多为产业集团向金融业 投资,即“产业投资金融”。
:“物流+供应链金融”模式
沃尔玛:“零售+消费信贷”模式
通用电气:“产业组合+综合银行”模式
产融结合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经营协同是核心,增值收益主要来自于产业支持下金融业务的经营成本节约,例如如卡 特彼勒的“设备制造+设备金融”模式降低了违约成本,的“物流+供应链金融”模式降低了信用风险控制成本,沃尔玛的“ 零售+消费信贷”模式节约了营销与管理成本;第二层:金融协同是核心,增值收益来自于产业组合稳定现金流支持下的资 金成本节约。如集团对金融的担保。
业投资金融行为缺乏市场规 团相继发生严重危机。
范。
20世纪90年代中
20世纪90年代后

期至2003年
在经历了20世纪90 年代后期以来的曲折发 展后,伴随着资本市场 的蓬勃发展,我国产业 投资金融掀起了新的热 潮,众多企业集团在巩 固已有金融产业布局的 同时,积极参股、控股 、发起成立证券、银行 、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 。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探析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探析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探析战略产业直接关系到的长远和全局利益,对和竞争能力有意义。

要发展战略产业遇到融资问题,离不开金融支持,产业与金融的便不可。

金融支持的应战略产业的需求而生,而产融的模式又决定了金融支持,,一国选…战略产业直接关系到的长远和全局利益,对和竞争能力有意义。

要发展战略产业遇到融资问题,离不开金融支持,产业与金融的便不可。

金融支持的应战略产业的需求而生,而产融的模式又决定了金融支持,,一国选择样的产融的模式考虑到所选模式与战略产业的性,另一产融模式的选择还受到一国经济发展阶段、制度基础、金融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产融的含义产融的内涵两种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产融传统金融资本理论所描述的那种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渗透的经济,即在生产的基础上,产业与金融股权由此而产生的人事等所的资本直接融合的关系。

另观点,投资主体亦即资金需求者的企业,将储蓄主体,亦即资金供应者的居民手中的储蓄吸引,并顺畅的转化为投资,亦即金融与产业的。

观点强调金融机制在储蓄一投资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把金融储蓄向产业投资转化的一切资本连接和手段都视为产融的途径。

从广义来讲,产融是指产业与金融以的资本连接为基础,以经济利益为轴心,有机和一体化发展的经济机制,是关于经济与金融的制度安排。

经济机制或制度安排,宏观经济制度、金融制度的变迁和社会法律体系的,微观经济组织(包括企业和金融机构)企业制度的,其内涵地、和。

,产融是的、历史的范畴。

产融的典型模式1美国的市场主导型模式美国的产融模式主要是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外部。

公开资本市场的产融较高的透明度和约束力,的条件是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的,金融资本的定价和配置是由市场决定的,而暗示合约来的。

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并不直接公司的治理,而是借助资本市场的证券交易、兼并、接管机制来间接控制产业资本。

在美国,银行对企业的干预主要是对信贷活动的刚性控制。

银行与企业之间不德、日那样的直接交叉持股关系,商业银行持有企业股权是银行信托部和银行控股公司间接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资本市场主导型产融结合模式
概念及代表国家
所谓市场主导型产融结合模式,是指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社会储蓄的汲取以及向投资的转化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以市场尤其是以股票、债券市场为中心,股权型为主体的产融结合机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约束产融结合行为,以提高产融结合的有效性。

任何金融中介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都是市场的积极参与者,不存在明显的融资成本优势或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产业部门在发展过程中的资本需求将通过多种渠道和技术来得到满足,不会对某一融资方式和中介机构的严重依赖。

从资本交易的关系看,法律上严格禁止金融部门和产业部门之间以及金融部门内部如银行业与证券业之间、以及产业部门内部如同行业之间通过产权的相互渗透以构成垄断,主张维护公平竞争的自由市场经济秩序。

美国作为以市场主导的产融结合模式的代表,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国家,历来奉行宽松自由的产业政策。

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主要借助市场力量和一些间接手段来配置生产要素,促使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级化方向演变。

同时,美国政府在利用有形资本投资调整产业结构时,并不直接干涉或者参与,通常采用的是间接手段。

主要是通过制订和修订一些政策法规、提供良好豹基础设施,为战略性产业的有形资本投资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来达到目的。

产生背景和具体运作方式
美国资本市场体系是多层次的,非常发达,所以企业基本都选择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比如从商业银行融资,或者从证券市场融资。

相关资料表明,在美国资本市场的资金存量中,直接融资一直占有较大优势,70-90年代美国直接融资在资本市场上的比重基本在60%-70%,其中又以股票融资所占比重最大,达到以30%-40%,间接融资所占份额相对较小,其中对工商业的融资只占到总额的12%。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美国的债券市场规模日益扩大,银行贷款比重则逐步萎缩。

美国的资本市场为不同规模及风险程度的融资主体提供了方便,满足了不同融资主体的资本需求。

在美国除全国性的证券交易所交易大型上市公司证券之外,还有区域性证券交易所,主要交易区域性公司的证券,以及由美国证监会依法豁免注册的小型地方证券交易所、各种场外交易,包括柜台交易、第三市场、第四市场和全国证券商联合会自动报价系统。

因此,美国资本市场为不同规模、风险的企业提供了融资的可能,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中小企业的剑立、发展、兴起。

20世纪90年代,美国高科技迅猛发展,这需要创新思想与创新资本的紧密结合。

在美国资本市场体系中,服务于高新技术企业、中小企业的创业板市场为代表的新型市场化融资体系,在美国新经济形成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重要作用,如著名的NASDAQ市场。

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的特点,创业板市场或二板市场适应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融资需求,其对科技产业成长的推动作用是与创业资本的动作联系在一起的。

克服了传统融资机制对高风险的厌恶,承担且最大程度的分散了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同时具有良好的
创业资本退出机制,为高新技术产业成长提供了有力保证。

为美国产业调整进而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创造了优良的金融环境。

事实证明,在以新经济为特征的产业转换升级中,美国的市场主导型金融模式功不可没。

政府的调控方式
在资本市场主导型产融结合模式下,美国政府依据经济管理核心的目标来进行干涉,监管调控手段政策也采用的是比较直接的方式。

重点采用的是引导,出台实质性利好措施,增加投入等来发展和重点扶持新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高科技迅猛发展,美国政府就积极发挥导向功能,把提高美国的技术竞争力放上政府的议事日程,并且出台了一系列实质性的利好措施,如增加科技研究和开发经费、加强科技成果产业化等,以加强对技术的投资力度。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力和技术两个基本要素,美国也在这两方面增强投融资力度,从而为高技术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产业的兴起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渗透改造,标志着美国新经济的出现,预示着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结构发展规律,美国在金融制度安排、投融资体制以及政府监管政策方面的宝贵经验,无疑为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知识经济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