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哲学反思

合集下载

2024年关于金融危机的心得体会

2024年关于金融危机的心得体会

2024年关于金融危机的心得体会2024年,全球范围内爆发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不仅给各国经济带来严重影响,也让人们深刻认识到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和不可预测性。

在这场危机中,我亲身经历了许多困境和挑战,也从中汲取了宝贵的教训。

现在,回首这段经历,我认为以下几点是我对2024年金融危机的心得体会。

首先,金融危机揭示了金融市场中存在的风险和漏洞。

尽管我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金融体系,但在面对全球大规模的经济衰退和金融市场的动荡时,我们发现这套体系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稳固。

这次金融危机暴露了金融市场中许多隐患,例如金融机构过度杠杆化、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监管不到位等等。

我们应该从这次危机中吸取教训,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修补金融体系中的漏洞,以降低金融风险对经济的影响。

其次,金融危机教会了我们重视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在危机之前,我们一直以追求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忽视了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性。

然而,危机的到来让我们痛苦地认识到,经济的增长并不是无限的,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可能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平衡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采取可持续的经济政策,构建稳定的经济体系。

第三,金融危机让我们认识到全球经济紧密相连的现实。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使得各国无法独善其身,而是相互影响、相互牵制。

这也表明了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利益和命运紧密相连。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维护全球经济的稳定和繁荣。

只有通过合作与协调,才能摆脱困境,实现共同发展。

第四,金融危机教会了我们必须加强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的培养。

在金融市场波动的时期,许多人因为缺乏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而遭受巨大损失。

因此,我们应该从小培养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提高自己的金融素养,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金融市场的波动和风险。

同时,金融机构和政府也应该加强金融教育,提高公众的金融知识水平,减少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金融危机的哲学反思

金融危机的哲学反思

金融危机的哲学反思摘要]透过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表面现象,笔者力图对与之相关的社会发展规律、经济伦理、危机管理、和谐世界建设四个问题进行哲学反思。

[关键词]金融危机哲学反思社会发展规律经济伦理危机管理和谐世界2008年发源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使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各国纷纷放松经济政策以增强市场信心,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同时搭建合作平台以共同应对这场危机。

探究这场金融危机的产生根源、影响、应对之策及其启示成为时下的热点问题。

透过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表面现象,笔者力图对与之相关的四个问题进行哲学反思。

一、社会发展规律问题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

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马克思的《资本论》再度成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畅销书,这说明了这部伟大著作所阐述的真知灼见在今天仍然具有说服力。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发端于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事后,人们纷纷探究其产生根源。

其实,马克思对此早已作出科学结论:资本主义制度是资本主义内部一切冲突和失衡的根源。

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商品内在矛盾的演绎作为逻辑起点,正是基于资本主义的客观的基本事实:资本的扩张和控制涉及一切领域。

受竞争压力和追逐利润的动机所驱使,资本的本性通过人格化的力量得以体现并努力保持资本的运动状态。

强化这种运动趋势以突破某种程度的临界点,势必导致垄断取代自由竞争而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

显而易见,这次金融危机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和预言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资本是剥削活劳动的工具,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贪婪和冒险是其本性。

这种本性之所以产生巨大的破坏力,可以追溯到生产社会化的无条件要求和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化的顽固坚持所形成的根本性矛盾,换言之,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资本家追求利润的狭隘目标的冲突不断加深。

对此,这次金融危机作了进一步的生动诠释和昭示。

尽管当今的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上进行了一些局部的调整,但是它无法从长期的角度有效地调整生产与消费的冲突,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局限性和过渡性的命运。

国际金融危机的启示和反思

国际金融危机的启示和反思

国际金融危机的启示和反思一、引言国际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它发生的时机和影响程度都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范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始于美国次贷危机,随后迅速蔓延到全球,使得全球经济体系受到了严重冲击。

本文旨在从金融监管、风险管理、市场机制等方面对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启示和反思进行总结,以期能够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梳理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新思路,避免类似的经济危机再次发生。

二、国际金融危机的启示和反思1. 金融监管的不足全球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在于美国次贷危机,而次贷危机的原因在于银行在放贷时的松散监管。

因此,要想避免金融风险隐患的产生,金融监管责任的强化是至关重要的。

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应当有严格的监管方针,防止利益驱动导致的过度放松监管。

同时,监管机构应及时公布相关金融信息,建立完善的金融风险监测机制及应急处理预案。

只有强化监管,银行系统的风险才可控,事故才不致扩散,整个系统的风险才能得到防范。

2. 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在金融危机过程中,请注意到很多银行因未能及时发现和收缩利润不足的业务,导致回收贷款门槛过低,风险控制乏力。

因此,银行应加强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加强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建设,及时调整风险评估模型,防范风险隐患特别是系统性风险。

风险的消退需要考虑两个因素,即降低缺口的大小,提高质量;同时消化缺口,避免爆发。

每个银行都需建立各对应的容忍度模型,一旦超出容忍度,就要及时送入重大案例处理。

3. 避免市场化改革的过渡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全球各国都在市场化改革的道路上进步,为了提高经济增长速度更快,许多国家都在降低政府干预,逐渐实行市场自由化。

然而,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政府干预的不足还是导致了一系列的风险隐患,让金融市场从容不迫地、一步步地陷入危机。

因此,在经济改革中,要警惕市场自由化的极端化倾向,更要突出政府监管的作用,注重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引导、规范与惠民。

金融危机的感悟

金融危机的感悟

金融危机的感悟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发生了多起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损失。

这些危机使我深刻认识到金融稳定的重要性和金融风险的不可小觑。

同时,我也从中汲取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金融危机的发生常常与金融市场的不健康发展密切相关。

金融市场的繁荣与发展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市场过度膨胀、监管不到位,就会埋下金融风险的种子。

因此,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至关重要。

监管机构应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及时发现和遏制金融风险的蔓延。

金融危机的爆发也与金融机构的行为有关。

在追逐利润的驱动下,一些金融机构可能会过度放大风险,从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

因此,金融机构应注重风险管理,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避免因为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了风险的存在。

金融危机的发生还与国际金融体系的漏洞有关。

全球金融市场的高度互联互通,使得金融危机迅速传播和蔓延。

因此,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共同完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提高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金融危机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思考。

首先,我们应认识到金融危机是经济发展中的常态,要有应对危机的准备和能力。

其次,我们应关注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会导致信贷紧缩、投资下降、企业倒闭等问题,给实体经济带来巨大冲击。

因此,我们应加强实体经济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减少对金融市场的过度依赖。

金融危机也给个人投资者带来了很多启示。

首先,我们应保持良好的风险意识,不盲目追逐高收益,理性投资,分散风险。

其次,我们应关注投资产品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避免陷入金融诈骗的陷阱。

同时,我们也应加强自身的金融知识和投资能力,提高自己的投资决策水平。

金融危机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通过深刻反思金融危机的原因和教训,我们能够更好地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各国政府、金融机构、投资者和公众都应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复盘2008金融危机教训与反思

复盘2008金融危机教训与反思

复盘2008金融危机教训与反思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震撼了整个世界,无数人因此备受影响。

这场危机不仅改变了金融体系,也深刻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如今,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探讨其中的教训与反思。

危机缘起
2008年的金融危机并非突如其来,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房地产
泡沫、金融衍生品乱象、监管不力等问题交织在一起,最终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崩盘。

这一事件彻底颠覆了人们对金融稳定的认知,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反思。

教训与启示
1.风险意识至关重要
金融市场的波动无时无刻不在,唯有保持高度的风险意识,才能及时应对市场变化。

2008年的危机彰显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防范潜在的风险。

2.监管需更加严密
监管机构在金融市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监管的不力往往会导致金融乱象。

从2008年的教训中,我们深刻认识到监管的重要性,应当加强监管力度,防范金融风险。

3.金融产品创新需审慎
金融产品的创新可以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但也需要审慎对待。

在推出新产品时,应充分考虑风险控制和市场影响,避免重蹈覆辙。

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一次深刻的教训,也是一次宝贵的历练。

让我们
从历史中汲取经验,珍惜教训,不断完善金融体系,为未来的发展铺平道路。

直接唯有深刻总结金融危机的教训,不断反思并改进金融体制,才能有效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确保金融市场稳定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哲学对金融危机的反思

马克思哲学对金融危机的反思

马克思哲学对金融危机的反思08人力资源管理2班081546056 黄飘寒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是西方哲学思想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它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为其扎根的土壤,也是中国历史上实践意识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它内在地包括马克思主义当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答复中国所面临的新的历史课题而形成的理论体系。

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不开当代世界开展的大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许多思想观点直接就是对当代世界及其开展的新概括。

坚持和开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既立足中国国情,又放眼世界。

而美国的金融危机以资本运作的连锁效应向全世界辐射,对中国也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因此,必须以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境界,对当代的金融危机进行深刻的批判与反思。

美国金融危机的引发是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这个现象可以说与美国人的价值观,道德意识和生活方式都密不可分的。

美国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涉及全球的危机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危机。

这场危机使人们重新思考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重新审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伪性和反科学性。

重新研究资本主义的运行方式,不仅仅是为了批判,而是为了更好地应对这场金融危机,把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人也应该重新研究【资本论】,从而发现资本主义的经济秘密。

从现实的前提出开展开对资本主义社会建制的历史批判,是历史唯物主义或者说马克思哲学革命展开的根本问题域。

马克思明确指出,“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根底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根底〞。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在此推翻了长期以来“国家决定市民社会〞(黑格尔)的看法,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意识形态〞的根本洞见。

这个根本洞见的启示在于找到金融危机的真正根源,它就是: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的运作方式。

资本主义经济生活运作方式的深层问题是分工和异化劳动的结果。

论国际金融危机的启示与反思

论国际金融危机的启示与反思

论国际金融危机的启示与反思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已经成为了全球性问题。

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到2011年希腊债务危机,再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我们不断地被提醒着金融危机是一个不断存在的问题。

然而,我们也必须深入反思,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首先,金融危机让我们认识到了全球化趋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资本和人才的流动变得更加方便,全球市场的互动也更加频繁。

这种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它也为全球经济体系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因为全球化的本质是全球的互相依靠,一国的经济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对整个世界造成影响,金融危机便充分地表现了这一点。

其次,金融危机强调了监管的重要性。

在金融危机中,金融机构、企业和政府缺乏对银行业、信贷市场等金融领域的监管,这让局势更加恶化。

舆论普遍认为,如果金融市场能够有一个强有力的监管机制,就能避免类似的危机发生。

因此,加强监管,规范市场成为金融危机后的重要措施之一。

再次,金融危机让我们认识到了金融风险和信任的重要性。

在投资、贷款、信贷等业务中,金融机构和客户的信任关系非常重要。

如果金融机构没有诚信,或者金融产品本身有风险,这就可能破坏整个信用体系。

此时,金融机构难以维持经营,客户也会失去信心,从而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的正常运作。

因此,金融机构应该建立客观、透明、稳定、可靠的信用体系,同时加强金融产品的风险管控。

最后,金融危机也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区域合作和国际合作。

金融危机具有跨国的特点,在解决问题时需要各国之间的合作。

通过加强区域和国际金融合作,各国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可以更好地保护全球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

从国际组织的角度出发,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可以加强对金融危机的联防联治的体系,设置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防范金融危机的出现。

总结:金融危机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它挑战着我们对全球化、监管、信用、合作等诸多方面的认识。

回应金融危机意味着对现有金融体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并为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美国金融危机的哲学思考

美国金融危机的哲学思考

矛 盾 。美 国次 贷危 机也 暴 露 了 内部 财 富和 收入 分 配不 平 等 在加 剧 ,社 会矛 盾 不 断加 深 。美 国华 尔 街那 些 金融 寡 头越 来 越 富有 , 流社 会 生
国 家 资本 主义 与私 人 占有 美 罔为 应对 金 融危 机 , 取 注 资 采 的救 市措 施 , 方 学者 称 “ 方 j 西 西 金融 社 会 主义 ”“ , 已经 跨 越 了 义到 社 会主 义 的红 线 ” 。这是 混 在 以私 有 制 为 核 心 的资 本 主 义 国家 注 资再 多 ,本 质上 只是 国 义 的一种 形 式 , 且 国家 控股 苛 而
活越来越奢侈 ,更多的人却
变得 贫 穷 。美 国前 副 总统 戈
尔, 在描写 “ 富有 与贫穷” 时
谈 到 2 世 纪 初 美 国社 会 景 1 象 :据估 计 ,每 晚 上 至少 有 8 人 没有 住 所 , 大 街 上 0万 在
5 2身 多29 第 期 ? 0年 2 0
济 复 苏 阶段必 将 缓 慢 的 去同有 化 。美联 储 在 危 机 中通 过 向 金 融 机 构 不 断 注 资 ,
■赵 家治
危机 。目前抵押贷款市场 的震荡调整还 未见底 , 供给与需求矛盾加剧 。 一是房地
美 国次 贷危 机 不 断升 级 ,并演 化 形 成 了金 融危 机 。美 国金 融 危机 给金 融 体 系和 实 体 经 济 造 成 了 严 重 的 冲 击 和 破 坏, 同时在 全球 不 断蔓 延 和扩 散 , 不仅 给
社 会 富有 与 贫穷 成 了极 大 的反 产 业 极大 丰 富与 公共 产 品极 度 e
了强 烈反 差 。研究 指 出 , 有 随着 l
大破坏。美国有 2 亿人 口, . 6 消耗能源 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危机的哲学反思发表时间:2010-01-20T14:30:02.793Z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9月下供稿作者:龙恒勇[导读] 近几年来,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满足垄断资本盈利的需要,创新了许多金融产品,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龙恒勇(贵州省中共黔南州委党校讲师558001)[摘要]透过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表面现象,笔者力图对与之相关的社会发展规律、经济伦理、危机管理、和谐世界建设四个问题进行哲学反思。

[关键词]金融危机哲学反思社会发展规律经济伦理危机管理和谐世界2008年发源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使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各国纷纷放松经济政策以增强市场信心,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同时搭建合作平台以共同应对这场危机。

探究这场金融危机的产生根源、影响、应对之策及其启示成为时下的热点问题。

透过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表面现象,笔者力图对与之相关的四个问题进行哲学反思。

一、社会发展规律问题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

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马克思的《资本论》再度成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畅销书,这说明了这部伟大著作所阐述的真知灼见在今天仍然具有说服力。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发端于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事后,人们纷纷探究其产生根源。

其实,马克思对此早已作出科学结论:资本主义制度是资本主义内部一切冲突和失衡的根源。

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商品内在矛盾的演绎作为逻辑起点,正是基于资本主义的客观的基本事实:资本的扩张和控制涉及一切领域。

受竞争压力和追逐利润的动机所驱使,资本的本性通过人格化的力量得以体现并努力保持资本的运动状态。

强化这种运动趋势以突破某种程度的临界点,势必导致垄断取代自由竞争而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

显而易见,这次金融危机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和预言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资本是剥削活劳动的工具,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贪婪和冒险是其本性。

这种本性之所以产生巨大的破坏力,可以追溯到生产社会化的无条件要求和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化的顽固坚持所形成的根本性矛盾,换言之,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资本家追求利润的狭隘目标的冲突不断加深。

对此,这次金融危机作了进一步的生动诠释和昭示。

尽管当今的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上进行了一些局部的调整,但是它无法从长期的角度有效地调整生产与消费的冲突,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局限性和过渡性的命运。

20世纪曾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学家明确提出需求创造供给、有效需求等理论,他们虽然颠倒了供给决定需求的客观规律,但是在无意之中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扩大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资本主义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采取了一些改良措施,却收效甚微,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便是明证。

近几年来,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满足垄断资本盈利的需要,创新了许多金融产品,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一度营造了经济繁荣的假象,但其经济泡沫终究破碎。

探究其根源,表面上是金融创新、金融监管、虚拟经济偏离了正常的运行轨道,实质上是资本盈利的贪婪本性与实际需求的矛盾导致宏观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衡的恶果累积以一种极端和强制的方式所进行的能量释放。

正是这种实质性的因素支配表面性的因素,并使后者成为一种必然。

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的局部性调整措施阻挡不了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资本主义容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空间日益缩小,社会生产力无限发展的内在要求最终必然要突破资本主义的束缚,资本主义最终让位于高级社会形态。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的最终结局是这一规律作用的结果。

从2008年金融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的经济波动根源及其前途,进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二、经济伦理问题经济伦理的核心问题是对经济发展的规范和价值问题予以哲学考量。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在一个侧面上可以表征为经济伦理的缺失,其所凸显的主要问题是将生产与消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等方面的关系本末倒置。

树立正确的消费伦理观,进行适度消费,是维系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关系的必要条件。

否则,将导致经济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所表现出来的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倒置是有必然性的,但这种必然不是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永恒存在提供某种可靠的保证,而是蕴含资本主义社会终将被高级社会形态所替代的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

这次金融危机清楚地演绎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和消费的扭曲关系:生产受制于消费,而过度的信贷消费却破坏了生产秩序和生产力的发展。

究其实质,这次金融危机仍然是生产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衡的危机,归根结底是生产相对于有效的消费需求能力过剩的危机。

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其实就是经济伦理的危机,从中折射出劳动异化和消费异化的深层次问题。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丧失生产资料,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力的使用权缺乏自主权,进而对劳动成果的分配缺乏足够的话语权。

劳动的异化决定了消费的异化。

资本主义所有制决定了劳动者的消费活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维持和再造。

劳动和消费的异化强化了资本拜物教,而资本的本性不是满足劳动者的消费需要,贪婪和冒险的本性使资本的运动无视实际消费能力的制约。

当资本的盲目扩张运动超过一定程度时,实现商品价值的惊险跳跃成为资本家难以逾越的鸿沟,最后只得求助于国家的力量。

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不是资本家的救命稻草,它所累积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增加了以后的危机的破坏力。

这一点已经为资本主义危机史所证明。

2008年金融危机所体现的经济伦理缺失还存在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失衡发展。

实体经济决定虚拟经济,而不是相反。

如果虚拟经济相对于实体经济超前发展,就会引起投机之风盛行、道德风险加剧,给经济增长的后劲埋下隐患。

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了人本主义的哲学思潮的深刻影响。

人本主义是与科学主义相对立的西方哲学思潮,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人本主义反对科学理性,往往通过非理性的形式强调人的主体地位,这也就难怪以人本主义为圭皋的一些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框架中非常突出超前消费和借贷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甚至发展至过度、超量和比例失衡的悖论怪圈之中。

实践证明,通过过度的金融创新、虚拟经济发展来实现超前消费的拉动作用是难以持续的。

毋庸讳言,产生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是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创新。

复杂的交易模型和高杠杆率的交易模式使得价格机制的联系非常紧密,并且所配置资产的价格的相关性为正,使得预期资产价格的波动率增加,信用链条断裂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一些市场主体甚至是国家主体在金融危机中出现了诚信和信用危机。

经济伦理不是可有可无的,基本道德价值观的严重缺失,不仅阻碍经济发展,而且损害经济发展的人文价值。

三、危机管理问题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从爆发到应对和善后的全过程是危机管理的过程。

一个良好的危机管理系统由防范、预警、应急、善后评估、自我完善等机制有机构成。

为了使国际危机管理能够科学、高效和有序地开展,国际社会需要总结这次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完善有关国际危机管理体系中信息的沟通与分享、各方力量的协调和整合、分歧与共识的妥善处理、协商和效率的平衡、奉献和责任的统一等方面的机制。

一些国家的金融监管存在缺失和滞后的问题,对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金融监管是危机管理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

做好危机管理工作离不开完善金融监管体制。

完善金融监管体制,首先要强化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其次要完善监管手段,最后对金融监管的领域做到全面化,避免出现监管真空。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与一些国家高估自由市场作用、放松金融监管有着密切的联系。

自由市场论完全否定了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管理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只强调市场机制是经济资源配置的唯一手段,片面地认为市场能够很好地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何时生产和为谁生产四个基本经济学问题,而对市场调节机制的自发性和滞后性的缺陷熟视无睹。

2008年金融危机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启示:市场管理常态化是危机管理的前沿和基础性工程。

对市场进行有效和高效的管理,是后市场经济时代必然的趋势。

管理市场,使之健康有序运行,需要发挥微观市场主体、中介组织和政府的积极性,也需要发挥自律和他律两个效应。

为此需要在信息、产权、监管和反馈等方面建立健全制度、体制。

以上所述主要侧重于危机管理的技术层面。

做好危机管理的工作还需要探究其核心价值理念,即发展的价值观。

特定社会的实践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是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体。

金融和经济的运行也是如此。

金融和经济实践活动如果不能消除劳动异化、消费异化乃至人际关系异化,那么其发展终究是难以为继的。

人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只有将处于核心地位的发展价值观充分体现于危机管理系统之中,才能从根本上有效地解决危机问题,这也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哲学反思之一。

四、和谐世界建设的问题和谐世界的理念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处理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的科学原则和目标,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2008年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增长率下降的放大效应来源于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势所必然。

但是当前的经济全球化受资本主义主导地位的影响而没有成为构建和谐世界的有效途径。

因此经济全球化利弊互现,挑战和机遇并存。

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是世界不和谐的根源,而去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世界的不和谐,并且由于一些国家在应对危机过程中采取以邻为壑的态度和政策,又加剧了世界不和谐。

和谐世界的建设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能性。

如果世界不和谐,一些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就难以得到根本解决,人类社会就难以持续发展。

当前,美国的超级大国的地位受到更多的质疑和挑战,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实力和国际地位受到进一步的削弱,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有所增强,这为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平等化、构建和谐世界创造了有利条件。

总而言之,对于经济全球化,应该以辩证的眼光、积极的态度和合理的机制来实现平等发展、互利共赢的理想目标。

差异不是对立的理由,更不是对立的根源,也不是干涉别国内政、侵犯别国利益甚至妄图消除多样性的借口。

国际社会需要求同存异的共识和机制,以此推进和谐世界的建设。

那种妄图以牺牲别国发展为代价来谋求本国发展的冷战思维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应予以坚决摈弃。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源于美国金融危机,美国利用美元的国际计价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向别国转嫁国内金融危机,使美国的国际债务价值大幅度缩水,给国际社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是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产物和体现。

为此,国际社会正在以此为契机,重新整合力量,预计英美等国的国际影响力会有所削弱。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所存在的严重缺陷,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也因此受到了严峻挑战,重塑国际金融体系成为多数国家的愿望和利益诉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