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知识分享

合集下载

青少年的性格形成与个性发展

青少年的性格形成与个性发展

青少年的性格形成与个性发展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经历和环境都会对青少年的性格形成和个性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的性格形成与个性发展,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一、青少年期的性格形成青少年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青少年面临身体、认知和情感的巨大变化,他们逐渐从儿童进入到成年人的阶段。

青少年的性格形成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影响:1. 遗传因素:青少年的性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与遗传有关。

人的性格有部分是通过遗传基因传递的,某些性格特点可能是来自家族的遗传。

2.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性格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学校、朋友和社会文化等因素都会对其进行塑造。

家庭是最早最重要的社会环境之一,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会对青少年的性格产生深远影响。

学校作为重要的社会化机构,也会对青少年的性格进行塑造和引导。

3. 心理因素: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对性格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自我认知、自尊心、情绪管理等因素会影响青少年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和行为表现,从而塑造其性格。

二、青少年的个性发展青少年个性的发展是性格形成的结果,它是个体在心理特征、认知方式和行为表现上的独特性。

青少年的个性发展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1. 遗传因素:个体的遗传基因对个性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遗传特质如外向性、内向性等会对个性产生影响。

2. 社交经验: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个性。

青少年通过与家人、朋友和社会互动,经历各种社交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

3. 自我构建:青少年期间个体开始认识和理解自己,形成自我认同,从而建立自己的个性。

他们逐渐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目标,这些因素都会对个性发展产生影响。

三、性格形成与个性发展的相互关系性格形成和个性发展有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性格是对个体的长期、稳定而一致的行为模式的描述,而个性是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独特性。

儿童性格特点的形成与影响因素

儿童性格特点的形成与影响因素

儿童性格特点的形成与影响因素儿童的性格特点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这些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个体自身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探讨这些影响因素,并探讨它们是如何共同塑造儿童性格特点的。

一、遗传因素儿童性格的形成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

研究表明,部分性格特征在家族中有较高的遗传概率。

例如,有些儿童天生活跃好动,这与他们的家族中可能存在与此相关的遗传因素有关。

而与社交能力相关的性格特点也被认为是有遗传倾向的,父母或祖父母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他们的子孙可能也会有类似的特点。

然而,遗传并不是唯一决定儿童性格的因素,环境也同样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儿童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以及家庭成员间的相互交流都会对儿童的性格产生影响。

父母的教养风格和期望值会影响儿童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的培养。

对于过分保护或严厉要求的父母,可能会导致儿童性格中缺乏自信或焦虑的特点。

而在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可能会表现出积极、乐观和合作的性格特点。

三、教育环境教育环境是儿童性格塑造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学校和教师对儿童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会对儿童的性格产生深远影响。

在积极、开放的教育环境中,儿童有机会表现自己的特长,同时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这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

相反,一个过于严厉或压抑儿童个性的教育环境可能会导致儿童性格表现出被动、消极或不自信的特点。

四、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儿童性格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儿童所处的社区、朋友圈和社交活动等都会塑造其性格特点。

在支持和鼓励的社会环境中,儿童可能会培养出积极、友善和合作的性格特点。

而在受到欺凌、排斥或不支持的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可能会表现出内向、孤僻或敌对的性格特点。

综上所述,儿童性格特点的形成是由遗传因素、家庭环境、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虽然遗传因素在其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环境因素同样重要。

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

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

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人的性格特征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经过个体的实践活动才逐渐形成的。

1.生理因素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生物学的根源,生理因素是性格形成的自然基础,它为性格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生理因素(1)一个人的相貌、身高、体重等生理特征会因社会文化的评价与自我意识的作用影响到自信心、自尊感等性格特征的形成。

(2)某些精神系统的遗传特性也会影响特定性格的形成,这种影响或起加速作用,或起延缓作用。

(3)性别差异对人类性格的影响也有明显的作用,一般认为男性比女性在性格上更具有独立性、自主性、攻击性和支配性,并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敢于冒险,女性则比男性更具依赖性,容易被说服,做事有分寸,具有较强的忍耐性。

2.家庭因素家庭因素对性格形成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接触到的最初的教育场所,家庭所处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水平,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儿童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与所处的地位,等等,都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是制造性格的“工厂”。

目前,中国独生子女在儿童总数中占主要成分,他们在家庭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方式稍有放纵和不一致,就很容易给子女性格形成方面造成不良影响。

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将走上铁路乘务的岗位,研究独生子女的性格培养有助于铁路公司更好地管理员工。

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乘务员性格的影响,主要通过社会的风尚、大众传媒等得以实现,如网络、电视节目、电影、杂志、文学作品等。

社会对乘务员的期望会影响到乘务员的性格。

例如,旅客认为高铁乘务员应当热情服务,细心体贴,为了回应社会的期望,乘务人员会不断地改正自己性格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树立更好的职业形象。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通过网络传播的各种信息会对乘务员的职业性格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而且其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人格形成发展的因素

人格形成发展的因素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走哪些?它们对人格的作用是什么?一,生物遗传因素总结以往研究,遗传对人格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第二,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

第三,人格的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的发展方向及改变。

二,社会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

其作用表现在:第一,社会文化对人格就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第二社会文化对个人的影响力因文化的强弱而异,这要看社会对顺应的要求是否严格,越严格,其影响力越大;第三,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三,家庭因素强调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间的差异和不同的教养方式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分为三类:一,权威型教养方式。

二,放纵型教养方式。

三,民主型教养方式四,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在学龄儿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学生通过课堂教育接收系统的科学知识,同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通过学习还可以形成与发展学生的坚持性、主动性等优良的人格特征。

校风和班风也是影响学生人格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校风和班风能够促使学生养成积极性、独立性、和遵守纪律等品质。

在学校,老师要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塑造学生的人格特征、同时教师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人格同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个人主观因素社会上各种影响因素,首先要为个人接受和理解,才能转化为个体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才能推动它去思考与行动。

另外,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人格特征形成的作用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日益增强家庭因素奠定了性格形成的基础,学校教育和教学对性格的形成起着主导的作用,而社会实践在性格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决定的作用。

影响孩子个性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孩子个性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孩⼦个性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学前教育期是孩了个性品质和⾏为习惯初步形成的时期,孩⼦个性和性格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那影响孩⼦的个性发展因素有哪些?下⾯是店铺为⼤家收集整理的育⼉知识,⼀起来看看吧! 影响孩⼦的个性发展因素有哪些? 第⼀是要受神经系统发育的形响。

对于处于学前期的⼉童来说,虽然他们的⼤脑获得了很⼤的发解,重量⼰达成⼈的⼗分之⼋九,可是他们的脑细胞却很柔嫩,他们⼤脑的⽣理机能尚未成然,中枢神经系统对肌⾁的⽀配作⽤,尤其是⼤脑操纵⼩肌⾁群的能⼒还⽐较差。

加之他们⽬侧能⼒差,空间知觉不准确,还有就是这⼀时期孩⼦的好奇⼼特别强烈,所以造成了孩⼦在各种运动或动作时就特别容易出现错误和过失,就特别容易产⽣破坏和掇坏东西的现象。

例如孩⼦想把盛⽔的杯⼦放到桌⼦上,结果却事与愿违,失⼿把杯⼦打碎了,⼜如把刚买来的玩具拆卸的七零⼋落,把家⾥的漂亮的玻漓器⽫摔得粉碎等等。

这⼀时如正是孩⼦的运动器官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所以他们对运动表现了⽔不满⾜的欲望,尤其是5--7岁幻男孩,往往过分地好动、好⽃、淘⽓,常常会出现因互相追逐扭打⽽撕破⾐服,因爬揪或因攀登、跳跃⽽跌伤⼿⾜的事。

在这⼀时期,由于孩⼦的⼤脑细胞还很稚嫩柔弱,他们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

这种抑制过程的柔弱和兴奋过程的强烈⽽产⽣的反差,以及他们强烈的兴奋性还很不稳定,再加上过强的运动欲望,就使他们的⾏为很容易冲动⽽失去控制。

这些合并在⼀起,就使这⼀时期的孩⼦显得特别的淘⽓、顽⽪,再加上他们意志的⾃觉性、坚持性和⾃制⼒还很差,他们的注意⼒还不集中,经不起外界的刺激、⼲扰、引诱⽽产⽣转移,这就使他们⾏为的⽬的性变得盲⽬和不稳定。

例如在幼⼉园⾥,孩⼦们正在⽼师的带领下做操,突然看见天上⼀架飞机飞过,孩⼦们马上就欢呼跳跃起来,他们就会不顾⽼师的哨声和⼝令。

这并不是孩⼦们不听话,不守纪律,⽽是他们的注意⼒和兴奋点发⽣了转移,这正是处于这⼀年龄段的孩⼦们所特有的特征。

关于学前期儿童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关于学前期儿童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关于学前期儿童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学前期儿童的性格形成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研究发现,儿童的性格特征与父母的性格有很大的相似性。

例如,如果父母都是开朗、乐观的人,那么他们的孩子也很可能会具有类似的性格特征。

一些研究表明,儿童的性格也受到基因突变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儿童出现不同的性格特征。

学前期儿童的性格形成还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如果家长经常表扬孩子的好行为,鼓励他们尝试新事物,那么孩子就会变得自信、勇敢、有创造力。

相反,如果家长经常批评孩子的错误行为,限制他们的自由,那么孩子就会变得胆小、自卑、缺乏自信心。

学前期儿童的性格形成还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校、朋友、媒体等社会因素都会对儿童的性格产生影响。

例如,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里遇到了好朋友,他们会互相鼓励、支持,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相反,如果一个孩子经常受到欺负或排斥,他们可能会变得孤僻、内向、不合群。

学前期儿童的性格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遗传、家庭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孩子的性格发展,创
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不应该将他们简单地归为某种类型的性格特征。

只有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和特点,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潜力。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性格是在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由遗传决定,人格发展的现实性由环境决定。

一、生物遗传因素总结以往研究,遗传对人格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1)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2)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3)人格发展的过程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着人格的发展方向和变化。

二、社会因素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

无论什么社会,影响个体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基本上都是家庭、学校、同龄人以及电视、电影、文学作品等社交媒体。

1.家庭教养方式鲍姆宁曾根据控制力、成熟要求、亲子沟通、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四个指标,将父母的教育行为分为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三种方式。

(1)采用专制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教育子女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2)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任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处于失控状态;(3)民主教养的父母在家中与子女处于平等和谐的氛围中。

父母尊重孩子,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引导。

鲍曼宁研究了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人格发展的影响。

研究发现,权威式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容易出现被动、依赖和顺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纵容型教养方式的孩子是最不成熟的,他们往往任性、幼稚、自私、野蛮、粗鲁、独立性差、蛮横无理、调皮捣蛋。

民主教养的孩子是最成熟的,他们往往会形成一些积极的性格,如活泼、自立、礼貌、社交、合作精神、思维活跃等。

2.学校教育学校根据一定社会的教育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从而直接制约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和基本素质。

学校在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师生互动来实现的。

它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着导向作用。

教师的道德修养、知识经验、教育教学技能、对学生的态度等。

对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勒温等人研究了不同管理风格的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影响。

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1

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1

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
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般认为,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影响。

客观因素包括生物因素(遗传和生理成熟)和环境因素,主观因素指儿童心理本身内部的因素。

(一)遗传的作用
人的神经系统类型在性格形成中有一定的作用,人的气质影响着性格特征就的外部表现。

神经系统的某些遗传特性可能影响到某些性格的形成,加速或延缓某些行为方式的产生和发展。

遗传对性格的形成有某些影响,但它不起主要作用。

(二)家庭的影响
父母的文化程度、教养方式、生活习惯等对儿童性格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三)学校教育的作用
学校教育和教学对儿童性格的形成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的方针、内容、方法,教师的榜样、态度,学校的校风、班风、传统、规章制度、师生关系、团队生活、课外活动等,都影响着学生性格的形成。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复杂的,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文化媒介传播进行的。

(五)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
儿童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环境影响性格形成的中介桥梁。

家庭、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因素等都是性格形成的外部条件,虽然它们对于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但却不能直接形成人的性格。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明显地影响着性格的形成。

儿童的自我意识是与性格同步发展的。

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即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对性格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因此,教育者要鼓励和指导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帮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正确地分析自己性格的优劣和不足,加强自身的性格锻炼和修养,使其沿着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人的性格形成与发展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理、家庭、社会、自然、教育等方面的因素。

一个人从小开始,经受什么样的风雨洗礼,经受什么的磨难历练,经受什么样的环境熏陶,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和品格。

那么,究竟哪些因素在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呢?我们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生理因素与性格。

有很多人认为,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性格是生就的,甚至是不可改变的。

其实,人的性格与人的生理基础有一定的关系,但与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关系更大。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认为,“人一面有着先天的品质,另一面也有着为生活情况所养成的品质。

”“这就是说,如果说到那些先天的品质时,这就是指神经系统类型而言,如果说到性格的话,那就是指那些先天的倾向、意向与那些生活期间受生活印象的影响所养成的东西之间的混合物了。

”有一位思想家说过:“人的性格是先天组织与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特别是在发育时期所处的环境这两方面的产物。

”这种见解与巴甫洛夫关于性格是先天的神经类型与后天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之间的‘合金’的思想相一致。

二、环境因素与性格。

环境包括家庭、自然、社会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是对不同的人起着不同的作用罢了。

人的体态、成熟程度和气质是性格形成的生理条件,而家庭、学校和社会是性格形成的社会条件。

这些生理条件和社会条件因个体内在心理活动的差异而对性格形成发挥着不同的功效,致使人们形成独特的性格特征。

同样处于逆境,为什么消极者消沉、悲观、退缩,而积极者坚强、奋发、进取,就在于两者内在心理活动的不同。

由此看来,外部因素对性格形成的影响首先取决于个体对自己与外部因素之间的认识,而这正是个体自我意识和动机等内在心理因素的问题。

因此,自我意识和动机等内在心理因素与外部因素的深度整合构成了某个人的性格特征。

三、自然因素与性格。

南北方因为气候不同,高原、平原、海岸地带由于地势不同,对人的性格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

北方人往往粗犷、豪迈、外向,南方人往往细腻、含蓄、内向,高山地带的人意志坚毅,海岸地带的人心开阔,平原地带的人多克制。

自然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影响带有普遍性。

人们在现实生活、社会交往中也会感觉得到这种影响。

但是,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并不是绝对的。

比如,不论是高原、平原、海岸、北方、南方都有意志坚毅、善于克制、含蓄内向、粗犷豪爽的人。

否定自然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影响是不对的,而自然决定论也是不对的。

任何事物都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一般与个别。

自然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影响也是这样,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既有一般也有个别。

四、社会因素与性格。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具体的文化特征,比如不同的语言、不同的道德理想、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生活方式。

这些都会在人的性格上打上不同的烙印。

比如,中国人含蓄、内倾的偏多,沉静,三思而后行,善于节制;西方人直率、外倾的偏多,好动,情绪波动强烈,容易冲动。

这种情况与中国历来倡导的礼仪、节制、忍让、和谐,与西方主张竞争、冒险、强调个人愿望的满足有一定的关系。

不同国家也有各自民族的性格特征。

比如,俄罗斯人的坚忍与淡淡的忧郁情调,英国人的绅士风度、聪明、保守,法国人的浪漫、激情澎湃,美国人的求实、幽默,德国人的严谨、深沉,如此等等。

每个民族的性格都与其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五、家庭因素与性格。

影响人的性格的家庭因素有很多方面,比如父母的观念、思想、职业、性格、文化水平,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即对子女的哪些行为给予鼓励,哪些行为予以批评,希望子女成为怎样的人,如此等等,集中地表现为父母的养育态度、方式。

不同的养育态度会直接影响子女不同性格特征的形成。

父母对子女采取严厉型态度,子女容易容易形成执行拗、冷淡、粗暴、依赖、自卑等不良性格特征;采取放任型的态度,子女容易形成冷酷、攻击、情绪不安或消极、与世无争和玩世不恭的性格特征;采取溺爱型的态度,子女容易形成任性、幼稚、以自我为中心、撒娇放肆、缺乏独立性、胆小怕事、对人没有礼貌等消极的性格特征;采取民主型的态度,子女容易形成独立、直率、积极、协作社会适应性强等积极的性格特征。

由此可见,父母的态度如何对子女性格形成至关重要。

六、教育因素与性格。

学校教育对人的性格的形成,特别是人对社会、事业、人的看法和态度的形成,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理想、奋斗目标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校对人的影响不同于家庭和一般社会环境,不是偶然的、零碎的,而是系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包括学校领导、老师提出的要求、方向,加上必要的奖惩措施,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内容,学校环境和班集体的影响,有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还有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如此等等。

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而品德包含在性格之中,是性格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性格的其他部分紧密相联。

品德不可能离开其他性格成分而单独发挥作用,因而学校也不可能离开良好性格的培养而孤立地培养品德。

因此,学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我们研究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旨在寻找培养良好性格的方法,因为性格如何对人一生的成败影响极其重大,性格如何往往决定一个人的成败。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又决定每个人不同的做事风格和做事领域。

当一个人做了与性格相宜的事情的时候,往往就能够成功,因为他的性格给他这样的能力;当一个人蔑视他的性格和天赋,执意做别
的事情的时候,往往容易失败。

因此,一个人在人生路上的失败往往从他违背他的性格时就开始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