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章毫针操作基本技术

合集下载

中医针灸·毫针刺法及操作

中医针灸·毫针刺法及操作

中医针灸·毫针刺法及操作毫针刺法的练习针刺练习:包括对指力和手法的锻炼。

良好的指力是施行针刺手法的基础,熟练的手法是针治病获效的保证。

通过经常练习,使指力充足、手法熟练后,则在针刺时可以做到进针时快而不痛,行针时各种手法运用自如。

反之,若指力不足,手法生疏,则在施术时难以控制针体,进针困难,患者痛感明显,行针时动作不协调,影响针刺治疗效果。

因此,初学者必须勤练指力和手法。

针刺的练习,一般分指力练习、手法练习和手感练习。

(一)指力练习指力练习:主要在纸垫上进行。

用松软的纸张,折叠成长约8cm,宽约5cm,厚约2~3cm的纸垫,用线呈“井”字形扎紧,做成纸垫。

练习时,左手平执纸垫,右手拇、食指或拇、食、中三指持针柄,使针身垂直于纸垫,然后捻动针柄,并逐渐加力,将针刺入纸垫内。

待针穿透纸垫后,再捻转退针,另换一处,反复练习。

练习初期,可选用1.0~1.5寸、24~30号的毫针,待有了一定指力后,可再改用其他型号的毫针。

(二)手法练习手法练习:主要在棉团上进行。

将棉花塞入白色布袋,或用棉线或毛线缠绕后外包白布,做成直径约6~7cm的圆球,即可练习。

因棉团松软,可以练习提插、捻转、进针、出针等各种毫针操作手法。

持针方法同指力练习。

做提插练习时,将针刺入棉团,在原处做上提下插的动作,要求深浅适宜,幅度均匀,针身垂直,动作连贯。

在此基础上,可将提插与捻转动作配合练习,要求提插幅度上下一致、捻转角度来回一致、操作频率快慢一致,逐步达到动作协调、运用自如的程度。

(三)手感练习将瓦楞纸剪制成10cm×10cm大小,厚约2~3cm,松紧适度的纸垫,左手平执纸垫,右手持针,持针方法同指力练习。

进针时,应聚精会神,仔细体会针下感觉。

由于瓦楞纸厚薄不匀,故每针下去,针下或感觉空松无物,或感觉紧涩坚韧。

练习日久,不仅可增强指力,更可以提高对针下感觉的敏锐觉察能力。

在此基础上,可在自身或他人穴位上试针,并体会手感。

毫针诊疗操作规范

毫针诊疗操作规范

毫针刺法有着很高的技术要求和严格的操作规程,医生必须熟练地掌握从进针到出针的一系列操作技术。

一、进针方法(一)刺手与押手针刺时分刺手与押手。

所谓“刺手”,就是持针的手,临床上多数医生以右手持针,故称右手为“刺手”。

持针姿势主要有:①执笔式持针法,即以右手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柄,以无名指抵住针身。

②二指持针法,即以右手拇、食二指夹持针柄。

所谓“押手”,是指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的手,多以左手为“押手”。

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使针刺人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震刮搓,并施行出针时的手法操作。

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的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协助调节、控制针感。

临床施术时,刺手和押手常配合使用。

进针时一边按压,一边刺人,使针尖透入皮肤,然后按照要采用的各种手法进行*作。

故《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

”《难经·七十八难》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针经指南·标幽赋》说:“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人,不痛之因。

”充分说明针刺时双手配合使用的重要性。

(二)进针方法毫针的进针方法主要分为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和针管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单手进针法即用刺手将针刺人穴位的方法。

常用的单手进针法有插入法和捻人法两种。

插入法:以右手拇指、食指夹持针柄,中指指端靠近穴位,指腹抵住针尖和针身下端,拇指、食指随之屈曲,运用指力不加捻转将针刺人皮肤。

捻人法:右手拇、食两指夹持针柄,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稍加捻转将针刺人皮肤。

2.双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即左右手配合将针刺入穴位皮肤的方法。

常用的双手进针法有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和提捏进针法四种。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人腧穴。

中医护理操作规程——毫针法(2)

中医护理操作规程——毫针法(2)

中医操作规程——毫针法
目标: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
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二、操作流程及质量标准
注意事项:
1、操作前检查用物是否齐备,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2、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选择合理体位,暴露腧穴,方便操作,注意保暖。

3、遵医嘱准确取穴,正确运用进针方法、进针角度和深度,勿将针身全部刺入,以防
折针。

刺激强度因人而异,急性病、体质强者宜强刺激;慢性病、体质弱者宜弱刺激。

4、针刺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发现病情变化,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5、起针时要核对穴位及针数,以免毫针遗留在患者身上。

6、用过的针具,经灭菌处理后再进行检查和修理,经再次灭菌处理后备用,有条件者
使用一次性针具。

7、对胸肋、腰背部位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以免刺伤内脏。

8、孕妇禁止针刺。

监考人:被考核人:考核时间:。

针刺技术 毫针刺法 消毒及体位选择

针刺技术 毫针刺法 消毒及体位选择

2.选择体位 侧卧位
适用于肢体侧 面、少阳经腧 穴、上下肢的 部分腧穴操作。
2.选择体位 仰靠坐位
适用于前头部、颜面 部及颈部、胸上部和 上肢的部分腧穴操作。
2.选择体位 俯伏坐位
适用于头顶部和后 头部及项部或肩部 或背腰部的腧穴操 作。
2.选择体位 侧伏坐位
适用于头顶部和后头 部及项部或肩部或背 部 34 35
直径(mm) 0.45 0.42 0.38 0.34 0.32 0.30 0.28 0.26 0.24 0.22
(二)毫针刺前的准备
1.思想准备(操作前沟通)和消毒
(1)患者思想准备:病人要神情安定,意守感传。 (2)医者思想准备:医者要聚精会神,意守神气。
1. 针具器械消毒 2. 医者手指消毒 3. 针刺部位消毒 4. 治疗环境消毒
• 高压蒸汽灭菌法 • 药液浸泡消毒法 • 煮沸消毒法
2.选择体位
仰卧位
适用于头面部 和胸腹部及上 下肢的部分腧 穴操作。
原则:①患者:舒适,便于留针;
②医生:便于取穴和操作。
2.选择体位 俯卧位
适用于头项部 和腰背部及上 下肢的部分腧 穴操作。
第二节 针刺操作方法
(一)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1.毫针的结构
毫针分为针尖、针身、 针根、针柄、针尾5个 部分。
2.毫针的规格
(1)毫针的长度规格
旧规格(寸) 0.5 1 1.5 2 2.5 3 4 4.5 5 6 新规格(mm) 15 25 40 50 65 75 100 115 125 150
(2)毫针的粗细规格

2第二章毫针操作基本技术1.ppt.Convertor

2第二章毫针操作基本技术1.ppt.Convertor

第二章毫针基本操作技术江西中医学院第一节毫针的结构和规格一、毫针的构成(一)制针材料不锈钢针(二)毫针结构(三)毫针的分类1.环柄针:针柄由金属丝绕成环形,又叫圈柄针。

2.花柄针:针柄由两股金属丝绕成盘龙状,又叫盘龙针。

3.平柄针:环柄针去尾而成。

4.管柄针:针柄由金属薄片制成管状者。

毫针的分类三、毫针的选择(一)针具质量的选择选用国标指定的优质不锈钢制作针具,即根据国家标准《不锈耐酸钢技术条件》中规定的铬18鎳或氧铬18鎳之不锈钢制作的针具。

(二)针具规格的选择根据患者的年龄、体型与体质、病情、腧穴部位选用不同规格的针具四、毫针的检查用针前后,都要严格检查针具,通过修整后可以使用的必须修理,修理不好的必须剔除不用。

目前沿海城市用一次性针。

(一)检查针尖(二)检查针身(三)检查针根(四)检查针柄第二节毫针操作基本功一、基本功训练方法(一)练意、练气1.蓄积丹田之气以增强周身之力2.调自身之气以利于控制经气3.去浮躁二字以练清静之功(二)练针、练指1.纸垫练针法2.棉球练针法4.守神练针法5.自身练针法6.相互练针法二、基本功训练效果1.增强指力,气力结合、驾驭经气。

2.增强指感,体察经气,帮助了解穴位的得气反应(如沉、紧、涩、轻、缓、滑等)。

3.守神定志、意气力结合:排除浮躁,以利于全神贯注,控制针感,驾驭经气。

第三节针刺前的准备一、患者的体位(一)临床针刺时常用体位仰卧位:前身部穴位(头面、胸腹、四肢)图俯卧位:后身部(后头、腰臀、四肢)。

图侧卧位:侧身部(侧头、胁肋、臀、四肢)。

图仰靠坐位:头面、颈前、上胸、四肢部。

图俯伏坐位:头顶、枕项、肩背、上肢部。

图侧伏坐位:侧头、面颊、颈侧、耳穴。

图(二)选择体位的原则与意义1.原则医生:取穴准确,操作方便。

患者:自然舒适,持久留针。

2.意义体位选择适当,取穴准确,操作方便,病人能持久留针,并能防止针刺意外;体位不当,则取穴不准,操作不便,易引起移动体位而发生弯针、滞针、断针、晕针等意外。

最新毫针的基本操作

最新毫针的基本操作

七、补泻手法
③ 迎随补泻法: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 向刺入,为补法;进针时,针尖逆着经脉循行来 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④ 疾徐补泻法: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 针者,为补法; 进针时快速刺入,多捻转,徐徐 出针者,为泻法。
⑤ 开阖补泻法:出针时迅速按揉针孔为补法;出针 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按揉为泻法。
⑥ 平补平泻: 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 出针。
八、留针法
• 定义:将针刺入腧穴并施行手法后,使针留置穴 内称为留针。
• 目的:加强针刺的作用和便于继续行针施术。 • 静留:时间长短,不可一概而论,应根据患者具
体病情而定。一般15~30分钟。 • 动留:在留针过程中做间歇性行针,以增强、巩
固疗效。 • 留针过程是机体得气后正邪交争的过程,时间应
根据针感、针刺目的决定。九、出法• 定义:又称起针、退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达到预 定针刺目的和治疗要求后,即可出针。
• 要求: ① 左手持消毒棉球按压穴位,右手拇、食指持针柄,捻针
退出皮肤,动作要轻柔。 ② 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尤其是面部和头部
毫针的基本操作
毫针的结构与规格
长短规格

1 1.5 2 2.5 3 4 5
毫米mm 25 40 50 65 75 100 125
粗细规格
号数 26 27 28 29 30 31 32
毫米mm 0.45 0.42 0.38 0.34 0.32 0.30 0.28
(2)双手进针法:
• 指切进针法 • 又称爪切进针法, • 操作:用左手拇指或
七、补泻手法
① 提插补泻法: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 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下插用 力为主)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 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上提用力为 主)

毫针基本刺法操作规范

毫针基本刺法操作规范

毫针基本刺法操作规范
一、定义:毫针是针灸临床使用最多的一种针具,分为针尖、针体、针根、针柄、针尾5部位。

二、操作步骤与要求
1、术前准备:选择一次性毫针,针身应光滑、无锈蚀,针尖应锐利、无倒钩。

根据病情选取适当的施术部位,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施术体位,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

2、消毒:
部位消毒:可用75%乙醇或碘伏在施术部位消毒。

医者消毒: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再用75%
乙醇擦拭。

3、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2)双手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等。

4、行针法:主要包括提插法和捻转法两种。

5、针刺得气
针刺针下是否得气,可以从两方面来判断。

一是患者对针刺得感觉和反应;另一是医者对针刺手指下的感觉。

当针刺入腧穴得气时,患者有酸、麻、胀、重等感觉;医者的刺手可体会到针下沉紧等反应。

6、留针:将针刺入皮肤腧穴后,留置20min~30min左右,医生可根据病情来去确定留针时间,在此期间可行针。

7、出针:留针时间已到,针下轻滑,即可出针;如针
下仍沉紧着,则稍稍向上提针,待针下轻滑时即可出针。

押手持消毒干棉球轻压刺部位,刺手拇、食指持针柄,将针退出皮肤后,立即用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三、注意事项
正确运用进针方法、进针角度和深度,勿将针身全部刺入,以防折针。

四、禁忌证。

(1)患者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瘤部位。

(3)有出血倾向、凝血机制障碍患者。

毫针刺法操作规范

毫针刺法操作规范

毫针刺法操作规范一、针刺前的准备(一)针具的选择:根据病人体质强弱、病情虚实、针刺部位选择针具。

男性、体壮、形肥、病变部位较深——粗长毫针;女性、体弱、形瘦、病变部位较浅——短细毫针。

(二)体位的选择:既要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便于操作,又要使病人感到舒适。

1.卧位:⑴仰卧位:前身部腧穴。

⑵俯卧位:后身部腧穴。

⑶侧卧位:侧身部腧穴。

2.坐位:⑴仰靠坐位:头面、前颈、前胸、肩臂、腿膝、足踝部腧穴。

⑵俯伏坐位:顶枕、后颈、肩背部腧穴。

⑶侧伏坐位:顶颞、耳峡部腧穴。

(三)消毒⑴针具消毒⑵医生手指消毒⑶穴位消毒二、毫针刺法(一)进针法1.刺手和押手:双手协同,右手持针,称为刺手,左手按压穴位局部,称为押手。

2.手法⑴单手进针法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拇食指用力向下按压,将针刺入。

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⑵双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用押手的拇指或食指尖按压在腧穴旁,针尖靠近指甲进针。

为最常用进针方法。

夹持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捏住针身下段,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将针刺入。

多用于3寸以上芒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腧穴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刺手持针进针。

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如腹部腧穴的进针。

提捏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进针。

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如面部腧穴的进针。

(二)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1.针刺的方向:进针时针尖对准的方向。

2.针刺的角度:⑴直刺:针身与皮肤呈90°角刺入。

⑵斜刺:针身与皮肤呈45°角刺入。

⑶横刺:针身与皮肤呈15-25°角刺入。

3.针刺的深度:以既有针感又不伤害重要脏器为原则。

(三)行针与得气1.得气:进针后、针刺部位出现酸、麻、重、胀等感觉,有时可沿经络路线上下传导。

得气与医生的感觉:“轻滑慢而未,沉涩紧而已至。

”“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悠堂之深邃。

”得气与疗效的关系:“气至而有效”,“气速至而速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6.升降揣穴法
左手拇指紧掐穴位,右手握住肢体远端并上 下摇动的揣穴法。如解溪穴,用左手固定踝 部,拇指紧掐其穴,右手握住足尖,上下摇 动使踝关节松动,以暴露穴位。
24
7.滚摇升降揣穴法
左右摇滚、上下抬举,以屈伸关节,暴露穴 位的揣穴法。如肩髃穴,左手拇指紧掐其穴, 右手托握肘关节,上下抬举,左右摇滚,使 穴位显露于指下。
67
(二)临床运用
1.深浅刺法:浅刺,深刺 2.深浅补泻:补法从卫分(浅层)候气;泻法 从营分(深层)候气。补法由浅入深,三进一 退;泻法由深出浅,一进三退。 3.取穴处方:浅刺取穴宜多,可反复捻转,适 于病变后期,正气不足者;深刺取穴宜少,掌 握深度,中病即止,适于病变进行期,邪气亢 盛者。
40
操作方法
3.管针进针法 4.快速进针法 (1)插入速刺法 (2)弹入速刺法 5.缓慢进针法 (1)缓慢捻进法 (2)压针缓进法
41
爪切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指甲切掐固定穴 位,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 刺入皮下。应用:适用于短针 的进针。
42
爪切进针法图1

43
48
舒张进针法图1

49
舒张进针法图2

50
提捏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指把穴位的 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 位上端将针刺入。 应用:适用于头面部等皮肉浅 薄部位的穴位进针。
51
提捏进针法图1

52
提捏进针法图2
图2
53
插入速刺法
右手拇、食指捏住针身下段,针 尖露出 2 ~ 3 分,对准穴位,利用 腕力和指力快速将针刺入皮下。 长针、短针均可适用。
71
(二)临床运用
1.催气 不得气者,可单独用提插法,或提插 法与捻转法结合,促进得气。 2.行气 针刺得气后,提插幅度在1分左右持续 均匀地操作,可促使针感扩散传导。
34
(三)注意事项
1.持针必须端正安静 2.持针必须正指直刺
35
二、押手法
《灵枢•九针十二原》: “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 《难经•七十八难》:“知 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 信其右。”
36
(一)操作方法
1.指按法 (1)单指押手法 (2)双指押手法
2.掌按法
37
爪切进针法图2

44
挟持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指持消毒干棉 球捏住针身下段,针尖露出 2 ~ 3 分,右手拇、食指持针柄,双手 配合(左手下压,右手捻转), 迅速将针刺入皮下。 应用: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45
挟持进针法图1

46
挟持进针法图2

47
舒张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指把穴位皮肤 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右手持 针从左手拇、食指中间将针刺入 皮下。 应用:适用于腹部等皮肤松弛部 位的腧穴进针。
21
4.旋转揣穴法
旋转有关部位,使穴位充分暴露的方法。适 用于骨骼、肌腱、血管覆盖处。如取养老穴, 令患者屈肘,掌心向下,用另一手指按在尺 骨小头的最高点,然后掌转向胸部,当手指 滑入的骨缝中取穴。
22
5.滚摇揣穴法
左手拇指掐住穴位,右手牵拉并左右摇滚肢 体远端的掐穴方法。适用于关节处的穴位。 如阳池穴,以左手拇指紧掐其穴,右手握住 患者四指,用轻微力量牵拉并左右摇滚,使 关节松弛,穴位暴露于指下。
65
(一)操作方法
1.依据腧穴部位定深浅:头面、胸背部、四肢 末端宜浅刺(肌肉浅薄或内有重要脏器);四 肢、腰臀、腹部可适当深刺(肌肉丰厚)。 2.依据证候性质定深浅:表证、热证、虚证、 新病宜浅刺;里证、寒证、实证、久病宜深刺。 3. 依病位定深浅 : 病位在表、肌肤者宜浅刺; 病位在里、在筋骨、脏腑者宜深刺。
54
弹入速刺法
左手持针身,留出针尖2~3分, 对准穴位;右手拇指在前,食指 在后,呈待发之弩状对准针尾弹 击,将针快速刺入皮下。适用于 短针的进针。
55
缓慢捻进法
左手拇、食指将穴位皮肤撑开, 右手持针小角度( <90 º )缓慢 将针捻入皮肤。(根据我们的 临床实践,捻进法似以快速容 易进针)。
63
(三)注意事项
1.针刺角度应根据施术部位的局部解剖、 患者的体质体型与病情等情况确定。 2.针刺方向以得气——气至病所为准则。 不得气者调整方向以得气;已得气者针尖 朝向病所,配合手法以促使气至病所。
64
五、针刺深浅
掌握正确的针刺深度,是保证针刺 安全,提高针刺疗效的重要环节。 针刺深浅的原则是:既要得气,又 不伤及脏腑组织器官。《素问•刺要 论》:“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 有至理,无过其道。”
61
针刺角度与方向

62
(二)临床运用
1.保证针刺安全,避免针刺疼痛 2.通经导气:为了促进经气传导,通常是将 针尖朝向病所,采用各种手法以达到气至病 所(如捻转、循、弹、按压关闭等)。 3.有效地发挥腧穴治疗作用:通过朝不同方 向针刺,使针感向不同部位扩散传导,从而 更好地发挥腧穴的治疗作用。
19
2.按压揣穴法
左手五指张开或并拢用力按压,将肌肉压平 以防移位,便于进针。用于肌肉松弛处,如 腹部中脘穴,可将中指按压该处,其他四指 排开将腹部压平。
20
3.分拨揣穴法
用拇指前后左右推拨,将肌腱、血管分开, 按定穴位。如取内关穴,用左手拇指按定其 穴,将肌腱和血管拨开,并找到指感强烈的 部位作为进针点。
25
(二)临床运用
1.正确取穴定位 2.了解局部特征
3.协助经络切诊
26
三、消毒
(一)针具器械消毒 1.高压蒸汽灭菌法 2.药液浸泡消毒法 3.煮沸消毒法 (二)医者手指消毒 (三)针刺部位消毒 (四)治疗室内消毒
27
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一、持针法: 持针法,是术者操持毫针,保持其端 直坚挺的方法。 持针施术的手,又叫刺手,一般多为 右手持针。持针时术者必须全神贯注, 心手配合。
68
六、提插法
概念: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 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方法。 是行针的基本手法之一。提插法包括 上提、下插两个动作,是针体在穴位 空间内上下进退的纵向运动。
69
提插法

70
(一)操作方法
进针至一定深度,由浅层下插至深层,再由深层 上提至浅层,上下进退反复操作。 1.刺激量的大小 深刺、提插幅度大,频率快,用力重,时间长→ 刺激量大。 浅刺、提插幅度小,频率慢,用力轻,时间短→ 刺激量小。 2.刺激量的选择依据 根据患者体质、年龄、腧穴部位等灵活掌握。
刺法灸法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章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江西中医药大学
1
第一节 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一、毫针的构成 (一)制针材料
不锈钢针
(二)毫针结构
2
(三)毫针的分类
1.环柄针:针柄由金属丝绕成环形, 又叫圈柄针。 2.花柄针:针柄由两股金属丝绕成盘 龙状,又叫盘龙针。 3.平柄针:环柄针去尾而成。 4.管柄针:针柄由金属薄片制成管状 者。
7
第二节 毫针操作基本功
一、基本功训练方法 (一)练意、练气 1.蓄积丹田之气以增强周身之力 2.调自身之气以利于控制经气 3.去浮躁二字以练清静之功
8
(二)练针、练指
1.纸垫练针法 2.棉球练针法 3.纸板练针法 4.守神练针法 5.自身练针法 6.相互练针法
9
二、基本功训练效果
1.增强指力,气力结合、驾驭经气。 2.增强指感,体察经气,帮助了解穴 位的得气反应(如沉、紧、涩、轻、 缓、滑等)。 3.守神定志、意气力结合:排除浮躁, 以利于全神贯注,控制针感,驾驭经 气。
10
第三节 针刺前的准备
一、患者的体位 (一)临床针刺时常用体位 仰卧位:前身部穴位(头面、胸腹、四肢) 图
17
(三)选择体位的注意要点
1.对初诊患者作好宣传,消除紧张情绪,积 极配合治疗。 2.施针穴位局部衣服要解开,充分暴露。 3.针刺与留针过程中嘱患者不要移动体位, 防止弯针、断针。 4.对活动障碍者,应根据其本身的体位选择 适当的位置。
18
二、腧穴的揣定
(一)操作方法 1.指切揣穴法 左手拇指指甲在穴位上用力切掐,以宣散气 血,减轻疼痛,固定穴位。又叫爪切法。本 法临床最为常用。
5
三、毫针的选择
(一)针具质量的选择 选用国标指定的优质不锈钢制作针具,即根 据国家标准《不锈耐酸钢技术条件》中规定 的铬18鎳或氧铬18鎳之不锈钢制作的针具。 (二)针具规格的选择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型与体质、病情、腧穴 部位选用不同规格的针具
6
四、毫针的检查
用针前后,都要严格检查针具,通过修整后 可以使用的必须修理,修理不好的必须剔除 不用。目前沿海城市用一次性针。 (一)检查针尖 (二)检查针身 (三)检查针根 (四)检查针柄
3
毫针的分类

4
二、毫针的规格
(一)毫针的粗细规格
号数 直径 24 26 28 30 32 34 36
0.45 0.40 0.35 0.30 0.25 0.22 0.20
直径:mm
(二)毫针的长短规格
旧规格 inch
新规格 mm
0.5
13
1
25
1.5
40
2
50
3
75
4
100
5
150
28
(一)操作方法
1.两指持针法
29
2.三指持针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