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灸法学-毫针操作基本技术共101页文档

合集下载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第二章毫针基本操作技术毫针,是针体微小而细,针尖锋利的一种针具,是《内经》“九针”中的第七种针具。

古代九针经过几千年的医疗实践,某些针具逐渐弃置不用,而毫针逐渐成为针刺的主体,一直流传至今。

当今我们临床上讲的针灸,其中针刺主要指毫针。

毫针因其针体微小而细,《内经》中又称之为“微针”、“小针”;民间俗称“银针”。

当使用毫针在周身腧穴(经穴、奇穴、阿是穴)针刺时,称为“体针”;当使用毫针在耳穴、头穴线等某一特定部位针刺时,又叫“耳针”、“头针”。

前者属于大针灸系统,后者属于微针系统。

毫针的基本操作技术,包括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留针法、出针法等毫针的基本操作过程及其技法。

是针灸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

每一种刺法,都有它的操作规程和具体要求,必须刻苦学习,勤奋实践,才能掌握。

第一节毫针的结构与规格一、毫针的构成(一)制针材料大家知道,最早的金属针具是青铜针、铁针,因其容易生锈,弹性与韧性较差,容易断针,逐渐为金针、银针取代。

金针、银针虽然传热、导电性能好,但强度、韧性较差,容易弯针,而且价格昂贵,于是,又研制出不锈钢针。

不锈钢针特点:1.强度高,韧性与弹性好:不容易弯针、断针。

2.针体挺直光滑:容易进针与操作。

3.耐高温,防锈蚀:可用来温针、烧针,不容易腐蚀生锈而断针。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毫针主要是不锈钢针,但也有采用金针、银针者。

(二)毫针结构(图2-1)针尖:针身的尖端锐利部分。

是刺入穴位的关键部位。

(针芒)针身:针尖与针柄间的主体部分。

是刺入穴位的主要部分。

(针体)结构针根:针身与针柄连接的部分。

是观察针刺深度与提插幅度的标志。

针柄:针根至针尾部分。

是持针、行针、温针的操作部位。

针尾:针柄的末端部分。

是观察捻转角度的标志。

(针顶)针尖:锋利适度,刺入顺利针身:光滑挺直,富有弹性要求针根:衔接牢固,没有松动针柄:衔接牢固,没有松动(三)毫针的分类(图2-2)由于针柄、针尾的构成形状不同,毫针又有环柄针、花柄针、平柄针、管柄针的不同。

刺灸方法1毫针刺法

刺灸方法1毫针刺法

不得气的处理
1、纠偏 2、候气 3、催气
治神
要求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握和重视病人的精神状 态和机体变化。
<<素问宝命全形论 >>:“是故用针者,观察病 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
守神
要求医生在针刺治疗中,精神集中,全神贯注, 专心致志地体会针下感觉和观察病人反应。
“必一其神。”<<灵枢终始>>
金元.窦汉卿<<标幽赋>>: “轻滑慢则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气之至也,如鱼吞钩之沉浮;气未至也,如
闲处幽堂之深遂。”
得气意义
1、是取得针刺疗效的保证 2、反映出机体正气的盛衰和病邪的轻重。 3、判断疾病的转归及疗效的快慢。 4、是施行补泻手法的前提。
不得气的原因
1、取穴不准 2、针刺不当 3、正虚邪盛
泻法
针下得气后,由深而浅,重提轻插, 提插幅度大,频率快。
捻转补泻
徐疾补泻 开阖补泻 迎随补泻 呼吸补泻 平补平泻
针下得气后, 拇指向前,食指向 后,左转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 力较轻
缓慢进针,快速出针
针下得气后,拇指向前,食指向后, 左转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较 重
快速进针,缓慢出针
缓慢出针而快速按揉针孔
遗 感
处理 局部热敷,灸治
预防 注意手法适度
原因 针刺角度 、深度不当
现象 外伤性气胸多见:胸痛、胸闷、心慌,
刺 伤
重则呼吸困难,紫绀


处理 轻:可镇咳,抗感染
重:胸腔穿刺抽气
预防 熟悉解剖,手法正确
针刺注意事项
1、哪些病人或哪些状态不宜针刺? ❖ 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立即针刺; ❖ 体质虚弱的患者,针刺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选取卧位; ❖ 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针刺。

刺法灸法针灸技术操作方法

刺法灸法针灸技术操作方法
提插法 提针与插针结合,对穴位上提 下插的操作方法 多用于四肢穴位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捻转法
捻转法
将针左右来回旋转捻动。 多适用于躯干接近重要内脏的穴位。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刮针法 刮动针柄,增强针感
刮针法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震颤法
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动 作,结合左右捻转,使针身产生 轻微的震颤。
针尖
针身:针尖与针柄之间,是刺入人体的部位
针身
针根
针柄
针尾
针尖:针前端锋锐部分,又叫针芒,是刺入腧穴的前锋
(一)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长短规格
寸 0.5 1 1.5 2 2.5 3
4
5
毫米 15 25 40 50 65 75 10 125
粗细规格
号数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毫米 0.45 0.42 0.38 0.34 0.32 0.30 0.28 0.26 0.23 0.22
(四)针刺操作——毫针刺法操作总结
针刺角度、方向、深度
消毒 进针
得气
行针
指切 夹持 舒张 提捏
提插法 捻转法 刮针法 震颤法
补泻
补泻手法
提插补泻 捻转补泻 疾徐补泻 开阖补泻 呼吸补泻 迎随补泻 平补平泻
留针
间 歇 行 针
出针
(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 体质与精神,体位不当,手法过强
现象 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心慌胸闷、汗出
耳针疗法
• 概述:耳针是在耳廓上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 激耳穴,以达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其治疗 范围较广,操作方便,且对疾病的诊断也有 一定的参考意义。

《刺法灸法学》第二章毫针刺法

《刺法灸法学》第二章毫针刺法

毫针的规格
毫针粗细规格
直径 0.45 0.42 0.38 0.34 0.32 0.30 0.28 0.26 0.24 0.22 0.20 mm
号数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毫针长短规格
寸 0.5 1 1.5 2 3
毫米 15 25 40 50 75
45 100 125
谢谢听讲
针灸推拿学院 卢老师
第二节
针刺前的准备
毫针操作的基本训练
引言
一.基本是对指力和手法的锻炼 ○指力:针刺手法的基础,应反复锻炼 ○手法:熟练是针刺的必备条件 ●主要练习捻转和提插等法,使手法能运用自如。 ●天长日久,手指的力量和灵活度就会明显提高。
二.练针要求 ○环境安静,动作规范,宁神聚意 ○加强治神、体验针感。
• 《灵枢·官针》:九针之宜,各 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 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
毫针的检查与保存
• 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 注意检查其包装及有效期,剔除不合格者。 • 反复应用的毫针,要重视检查和保养 • 避免损伤针尖:针盒(盘)内垫纱布,或针管两端塞干
棉球 • 毫针贮藏于干燥处(可在针身涂上少量的凡士林,包扎
妥当后放在硬质针盒或针管内) • 药液浸泡消毒毫针,应掌握浸泡时间,以免腐蚀针具。
本节小结
一.毫针的结构 (一)制作材料:不锈钢针。 (二)毫针结构: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 (三)毫针分类:根据针柄与针尾的构成和形状的不同分4类。 二. 毫针的规格
主要以针身的直径和长度区分。 以0.30~0.45粗细和长短为1~3寸者常用。
(一)制作材料
• 其他金属制作的毫针 • 金针、银针:传热、导电性
能虽优于不锈钢针,但针体 较粗,强度、韧性远不如不 锈钢针(价格昂贵,除特殊 需要外,已很少应用)。

毫针基本刺法操作规范

毫针基本刺法操作规范

毫针基本刺法操作规范
一、定义:毫针是针灸临床使用最多的一种针具,分为针尖、针体、针根、针柄、针尾5部位。

二、操作步骤与要求
1、术前准备:选择一次性毫针,针身应光滑、无锈蚀,针尖应锐利、无倒钩。

根据病情选取适当的施术部位,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施术体位,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

2、消毒:
部位消毒:可用75%乙醇或碘伏在施术部位消毒。

医者消毒: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再用75%
乙醇擦拭。

3、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2)双手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等。

4、行针法:主要包括提插法和捻转法两种。

5、针刺得气
针刺针下是否得气,可以从两方面来判断。

一是患者对针刺得感觉和反应;另一是医者对针刺手指下的感觉。

当针刺入腧穴得气时,患者有酸、麻、胀、重等感觉;医者的刺手可体会到针下沉紧等反应。

6、留针:将针刺入皮肤腧穴后,留置20min~30min左右,医生可根据病情来去确定留针时间,在此期间可行针。

7、出针:留针时间已到,针下轻滑,即可出针;如针
下仍沉紧着,则稍稍向上提针,待针下轻滑时即可出针。

押手持消毒干棉球轻压刺部位,刺手拇、食指持针柄,将针退出皮肤后,立即用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三、注意事项
正确运用进针方法、进针角度和深度,勿将针身全部刺入,以防折针。

四、禁忌证。

(1)患者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瘤部位。

(3)有出血倾向、凝血机制障碍患者。

毫针刺法基本操作

毫针刺法基本操作

毫针刺法基本操作视频学习一、针具的基础知识《灵枢·九针十二原》:“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

毫针作为“九针”中的一种,其针身细、针尖锐,使用时对机体几乎无损伤而又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故在现代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也就是我们经常所称的“针灸针”。

材质:目前临床上针灸针多为不锈钢材质,不锈钢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所制的针具针体挺直滑利,不生锈、耐腐蚀,故被临床上广泛采用。

最早的针具多为铜、铁所制,但其易锈、易断后被金、银所替;金银虽然有良好的导热导电及抗菌性能,但其韧性不足、造价昂贵,发展到现代使用数量已很少。

结构:由于针柄、针尾的构成形状不同,毫针可分为环柄针、花柄针、平柄针、管柄针等。

其针体结构包括: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

规格:毫针的长度多以“寸”为计量单位,目前为了生产的标准化多以25mm为一寸、15mm为半寸。

毫针的粗细过去多以“号”来表示,到目前多用直径来表示粗细。

临床上根据穴位、体格和治疗目的的不同,来选择适合规格的毫针。

二、针刺前准备(一)卫生与消毒环境卫生,治疗环境的卫生及灭菌。

针具的选择和消毒,针尖无勾不钝、针身平滑无折痕、针柄无脱落等。

一次性无菌针灸针注意无菌操作,反复使用时注意消毒灭菌要严格。

医者手部清洗、消毒;受术部位消毒。

(二)患者体位基本原则:医者能够正确取穴、便于施术,患者感到自然舒适,能够持久保持。

体位及适用部位:仰卧位:前身部的腧穴(头面、胸腹、四肢)。

俯卧位:后身部的腧穴(后头、肾、腰臂、四肢)。

侧卧位:侧身部的腧穴(侧头、胁肋、臀、四肢)。

仰靠坐位:头面、颈前、上胸、四肢部分腧穴。

俯伏坐位:头顶、枕项、肩背、上肢部分腧穴。

侧伏坐位:头颞、面颊、颈侧、耳部腧穴。

三、进针手法进针手法是医者采用各种方法将毫针刺入腧穴皮下的操作方法。

针灸临床操作时通常把持针施术的手称为“刺手”(多为右手),刺手具有掌握针具,进行进针、行针等操作的作用。

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刺法灸法学之毫针操作基本技术

刺法灸法学之毫针操作基本技术

刺法灸法学之毫针操作基本技术
毫针操作基本技术包括:插针法、按压法、拔针法、刺法灸法中心技术、调整穴位等。

其中,插针法是将灸针刺入指定通道深处的过程;按压法是采用按压或拨摆的方法,以增强针刺效果的方法;拔针法是在经过一定的针推拉后,利用手指上下及左右拍打灸针,使针头能够拔出穴位的过程;刺法灸法中心技术是指通过持续性地刺针,使其收到回输入信号,从而使针灸起到疗效的技术;调整穴位技术是指在插针前,进行针灸穴位的放松及调整,以便起到良好的针灸效果的技术。

针法除了插针法、按压法、拔针法以及调整穴位技术外,还有推法法、敷药法等。

推法是在针头推动的情况下,利用快速变化的力量,使外层的肌肉收缩并产生让病人感受到的剧烈刺痛感,从而起到疗效的技术。

而敷药法则是在插针时,在穴位外层或中层直接依照要求敷入中药或其他物质,达到药性的刺激作用,从而起到疗效的技术。

此外,还有一种叫转刺法的针法,它是以斜向方式插针,从外层至内层,然后从内层慢慢拔出,以促使血液循环,使病灶得以缓解的技术。

最后,还有一种叫销伤法的针法,它是在推法的基础上,将针推至最大深度后,长时间地保持插刺,以促使病灶的活血化瘀,以治疗病灶的技术。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毫针操作基本技术,无论是插针法、推法法还是转刺法,都需要护理工作者拥有良好的技能,比如要控制针头正确的深度、正确的推拉力度及根据身体病状对调整穴位进行调整等。

这些都需要护理工作者有十足的经验与能力,才能取得好的成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