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针刺法综述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学基础: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及操作——针刺法(毫针刺法)

中医护理学基础: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及操作——针刺法(毫针刺法)

针刺法是⽤中医传统的毫针刺法、三棱针、梅花针、⽪内针、⽔针等⽅法进⾏治疗的⽅法。

它是根据经络学说理论对⼈体⼀定⽳位进⾏针刺,达到疏通经络,⾏⽓活⾎,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的作⽤。

临床护理常⽤于⽌痛、调理脾胃、解除尿闭、降低⾼热等。

常⽤的⽅法有毫针刺法、⽪肤针法、⽪内针法和⽔针法。

毫针刺法
适应范围及临床作⽤
①适应范围
由于毫针刺法⽤途⼴泛,如⽤法得当则⽴竿见影,所以,临床最为常⽤。

其适⽤范围最⼴,凡能够针刺的腧⽳,皆可使⽤毫针进⾏针刺。

②临床作⽤
毫针刺法之所以⽤途⼴泛,效果显著,是跟其作⽤分不开的。

⾸先能疏通经络,⾏⽓活⾎;其次能扶正祛邪,调整阴阳。

临床根据病情辨证,选择⽳位,达到治疗和护理⽬的。

操作程序
①洗⼿,备齐⽤物,携⾄床旁,做好解释,再次核对医嘱。

②协助患者松开⾐服,按针刺部位取合适体位。

③选好腧⽳,⽤拇指按压⽳位,询问病⼈有⽆感觉。

④消毒局部⽪肤,选取合适的毫针,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尖是否有钩等,术者消毒⼿指。

⑤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的进针⽅法,正确进针。

⑥ “得⽓”后,根据病情决定留针时间,期间观察有⽆异常情况。

⑦起针,整理⽤物,洗⼿,记录。

毫针刺法介绍

毫针刺法介绍

摇法
轻轻摇动针体, 轻轻摇动针体,可 以行针。 以行针。 直立针身而摇,可 直立针身而摇, 以加强针感。 以加强针感。 卧倒针身而摇, 卧倒针身而摇,往 往可以促使针感向一定 方向传导。 方向传导。
飞法
操作时以捻转为主, 操作时以捻转为主,一般将针身先作较大 幅度的捻转,然后松手, 食指张开, 幅度的捻转,然后松手,拇、食指张开,一捻 一放,反复数次,如小鸟展翅之状。 一放,反复数次,如小鸟展翅之状。 本法的作用在于催气,可以加强针感。 本法的作用在于催气,可以加强针感。
夹持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 指切按在腧穴位置的 旁边,右手持针,紧 旁边,右手持针, 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 入腧穴。 入腧穴。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 指切按在腧穴位置的 旁边,右手持针,紧 旁边,右手持针, 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 入腧穴。 入腧穴。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刺手
刺手的作用——掌握毫针 掌握毫针 刺手的作用 刺手持针的姿势—— 刺手持针的姿势 以拇、 以拇、食、中指三指夹持 针柄,以无名指抵住针身, 针柄,以无名指抵住针身, 进针时运用指力, 进针时运用指力,使针尖 快速透入皮肤,再行捻转, 快速透入皮肤,再行捻转, 刺向深层。 刺向深层。
押手
押手的作用—— 押手的作用
名称 提插补泻 补法 针下得气后,由浅而深,重插轻提 针下得气后 由浅而深,重插轻提, 由浅而深 提插幅度小, 提插幅度小,频率慢。 针下得气后, 拇指向前,食指向 针下得气后, 拇指向前, 左转捻转角度小,频率慢 频率慢, 后,左转捻转角度小 频率慢,用 力较轻 缓慢进针, 缓慢进针,快速出针 缓慢出针而快速按揉针孔 针尖随着经脉循行方向 顺经而刺 呼气时进针, 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泻法 针下得气后,由深而浅,重提轻插 针下得气后,由深而浅,重提轻插, 提插幅度大, 提插幅度大,频率快。 针下得气后,拇指向前,食指向后, 针下得气后,拇指向前,食指向后, 左转捻转角度大,频率快, 左转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较 重 快速进针, 快速进针,缓慢出针 快速出针而慢按针孔,或摇大针孔 快速出针而慢按针孔 或摇大针孔 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方向,逆经而刺 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方向 逆经而刺 吸气时进针, 吸气时进针, 呼气时出针

毫针的基本刺法

毫针的基本刺法

毫针的基本刺法持针法(一)"刺手"与"押手": 毫针操作时,一般将医者持针的右手称为"刺手",按压穴位局部的左手称为"押手"(又 称"压手")。

《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述的"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说明刺手的作用主要是掌握毫针,进针时将臂、腕、指之力集于刺手,使针尖快速透入皮肤,然后行针。

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穴位皮肤,使毫针能够准确地刺中腧穴,并使长毫针针身有所依靠,不致摇晃和弯曲。

进针时,刺手与押手配合得当,动作协调,可以减轻痛感,行针顺利,并能调整和加强针感,提高治疗效果。

古代医家非常重视双手配合动作,如《标幽赋》所说:"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确是经验之谈。

(二)持针姿势: 持针的姿势、状如执持毛笔,故称为执毛笔式持针法。

根据用指的多少,一般又分为二指持针法、三指持针法、四指持针法、五指持针法。

1.二指持针法 即用右手拇食两指指腹挟持针柄,针身与拇指呈90^角。

一般用于针刺浅层腧穴的短毫针常用持针法。

2.多指持针法 即用右手拇、食、中、无名指指腹执持针柄,小指指尖抵于针旁皮肤,支持针身垂直。

一般用于长针深刺的持针法。

进针法进针法,又称刺针法、下针法、入针法、内针法,是指毫针在刺手与押手的密切配合下,运用各种手法将针刺入腧穴皮下的方法,是毫针刺法的首要操作技术。

在进针时要注意指力与腕力的协调一致,要求做到无痛或微痛进针。

毫针进针方法很多,有以进针速度快慢分,以刺手刺入术式分,以押手姿势分,以使用进针器具分等。

现代常用的进针法举例如下。

(一) 以进针速度分法1.速刺法(图示): 即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快速刺透表皮,针入皮下的手法。

速刺法适用于四肢腧穴和耳穴。

2.缓刺法(图示): 即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缓缓刺透表皮,针入皮下的手法。

毫针刺法名词解释

毫针刺法名词解释

毫针刺法名词解释毫针刺法,又称起针疗法,是以毫针为针刺工具,通过在人体14经络上的腧穴,施行一定的操作手法,以通调营卫气血,调整经络,调整脏腑功能而治疗相关疾病的方法。

毫针刺法是我国传统针刺医术中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方法,是刺疗法的主题,一切针灸疗法所能治疗的病证都可采用毫针疗法治疗。

毫针刺法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和明确的的要求,其中针刺的术式、手法、量度、得气等尤为重要。

具体来说,毫针刺法包括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补泻法、留针法、出针法等。

在实施毫针刺法时,需要全神贯注,使刺穴准确,进针顺利,手法对证,运针自如,得气明显。

医生需要观察病人,取得病人信任和配合。

同时,调动病人神气,使精神专一,意守病所,促使气感的来临或使之增强。

在针刺得气后,医生和患者双方仍应注意力高度集中,心神凝聚,守气勿失。

施术者需要精神聚集,密切观察患者神的变化,根据神的盛衰变化施以相应补泻措施。

受术者则需要心定神凝,细细体会针刺感应,意守病所,气为神使,加强疗效。

在应用毫针刺法时,需要注意一些禁忌症。

例如,患者不宜在饥饿、疲劳或精神过度紧张时进行针刺。

对于身体瘦弱、气血虚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可过重,尽量选择卧位。

孕妇的针刺不能过猛,针感不宜过强,尤其腰骶部和下腹部穴位以及劳宫、涌泉、行间、太冲、十宣等穴都不能刺。

小儿囟门没有闭合时头颈部腧穴不能针刺。

对于出血性疾病、慢性病末期诊断不明的危笃病人也要慎用针刺。

对于胸胁、腰背、脏腑所及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不宜深刺。

眼区和颈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位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掌握针刺的角度、深度。

尿潴留的患者在针刺小腹部的腧穴时应该适当掌握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以免误伤膀胱。

身体过分虚弱和情绪过分激动的患者以及醉酒、过饱都不应该针刺否则易于引起晕针等变端。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医生。

针灸学-毫针刺法

针灸学-毫针刺法

第二十四单元毫针刺法进针方法包括单手进针、双手进针、针管进针等方法。

双手进针法:(一)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押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刺手持针,紧靠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本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二)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押手拇、食二指持捏无菌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刺手向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本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三)舒张进针法用押手拇、食二指将欲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刺手持针,使针从押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本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

(四)提捏进针法用押手拇、食二指将欲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刺手持针,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将针刺入。

本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腧穴的进针,如印堂穴。

细目二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角度1.直刺:针身与皮肤呈90°刺入。

大部分腧穴。

2.斜刺:针身与皮肤约呈45°刺入。

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3.平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约15°或更小的角度刺入。

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等。

针刺深度(1)年龄(2)体质(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病、久病宜深刺。

(4)部位胸椎棘突下的穴位针刺法是()A.直刺B.斜刺C.向上或向下平刺D.向上斜刺E.向下斜刺『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胸椎棘突成叠瓦状排列,宜向上斜刺进针。

细目三行针手法行针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

(一)基本手法1.提插法2.捻转法行针时提插的幅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提插的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小。

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其刺激量就大;反之,刺激量就小。

(二)辅助手法1.循法2.弹法3.刮法4.摇法5.飞法6.震颤法1.循法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路径,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

本法可推动气血,激发经气,促使针后易于得气。

2.弹法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弹动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方法。

皮肤科毫针刺法技术

皮肤科毫针刺法技术

皮肤科毫针刺法技术一、导言皮肤科毫针刺法,顾名思义,是皮肤病学领域常用的针刺治疗方法,它是以针刺穴位为根本手段,通过改变人体内的生理活动调整机体机能的一种疗法。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无创、快速、方便等优点,而且不需要外用药物,对于某些皮肤病来说有独特的疗效。

二、毫针刺法的特点和作用机制毫针刺法是一种独特的针刺方法,由于针头极为微小,因此也就避免了皮下组织损伤,刺激程度较浅,而且不会破坏真皮层,因此很少出血和疼痛感。

这种治疗方法在针刺穴位的选择、针刺深度的控制、刺激频率和强度的调节等方面非常考验医生的医术水平。

作用机制方面,毫针刺法主要是通过针刺点的刺激来达到促进体内膜交换的作用,激活人体细胞、组织等多种机能,改善病人免疫力、代谢功能和神经调节系统的平衡,最终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三、适用范围目前,皮肤科毫针刺法已经广泛运用于许多皮肤疾病的治疗中,如过敏性皮炎、银屑病、荨麻疹、瘙痒症、脱发等常见病。

其中,特别是过敏性皮炎、荨麻疹等疾病,在临床治疗中效果突出,因此深受患者和医生的青睐。

四、毫针刺法的操作流程四个基本步骤如下:1. 穴位定位在针刺治疗前要先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全面了解,确定需要刺激的穴位位置,随后再根据需要进行筛选和调整。

2. 医生体位和病人体位由于毫针深度较浅,因此医生在治疗过程中要使用正确的姿势和方法,同时还需要病人採用合适的体位。

通常情况下,横卧位是较常用的方法。

3. 针头消毒及取针由于毫针是非常细小的,因此必须非常小心地进行消毒并在需要的时候换针。

4. 毫针刺法操作毫针刺法在操作过程中应非常小心谨慎,以免误伤血管、淋巴管等组织。

五、毫针刺法的优势和不足毫针刺法与传统针灸治疗方法相比,具有多个明显的优势。

例如,毫针直径非常细小,对人体影响较小;因此,病人不容易感觉到痛苦,治疗过程也非常方便和适合家庭自行操作。

同时,毫针刺法还可以在不增加药物使用量的情况下,达到与一些口服或者外用药物相同的效果。

针灸疗法:毫针刺法

针灸疗法:毫针刺法

横刺;又称平刺,或称沿皮刺,针身与皮肤呈15度角,横 向刺入,适用于皮肤浅薄处的腧穴,如头部的穴位,如百会、 列缺等。
针刺的深度
指针刺入腧穴部位的深浅而言。 每个腧穴的常规针刺深度,见腧穴 各论。 根据形态定深浅:针刺首先要观察 患者的形态。一般的说,体强形胖者宜 深刺,体弱形瘦者应浅刺。
观年龄定深浅:年老体弱和小儿娇嫩之体 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侧卧位:适用于头、侧胸、侧腹、上肢 和下肢外侧等部位的腧穴,如环跳、肩髃、 外关、风市、阳陵泉等穴。
俯卧位:适用于头、颈、肩、背、腰、骶 和下肢后面,外侧等部位的腧穴,如百会、 风府、风池、大椎、背俞穴、承扶、委中、 悬钟等穴。
仰靠坐位:适用于头面、颈、胸、上部和 上肢的部位腧穴,如上星、印堂、天突、肩 髃 、曲池等穴。
检查针尖 检查针身 检查针根 检查针柄 检查针尾
16
规格选择: 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的长幼,形 体的肥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 病变部位的表里浅深和所取腧穴所在的 具体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
如刺环跳选用3—4寸长针,刺百会 选用1寸短针;成年人多用长针,婴幼 儿多用短针;体弱者宜用细针,体壮者 可选用粗针。
影响得气的原因:体质因素,不同 体质的患者,得气程度差异较大;腧穴 因素,不同的腧穴得气程度差别很大, 有些腧穴得气强烈如合谷;操作方法因 素,腧穴定位不准确,偏离穴位处;进 针过浅或过深,不在得气的区域。
不得气的处理:检查操作方法是否正确, 如定位是否准确;进针的深度是否在得 气的范围 留针候气,被动等待得气的出现 行针催气,运用行针手法激发催促得气。
提插法就是提针与插针的结合应用。
捻转法: 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作一

毫针治疗腰痛医术专长综述

毫针治疗腰痛医术专长综述

毫针治疗腰痛医术专长综述毫针疗法是指对人体穴位进行针刺操作,而其针尖较为精细,常常需要使用显微镜辅助进行治疗。

毫针疗法可视作是针刺疗法中的一种高级别形式,其具有灵敏的操作技巧和针具方法,对于调理经络,缓和疼痛,治疗各类疾病均有显著的疗效。

其中,毫针治疗腰痛也是毫针疗法中的一个治疗领域,本文就此详细进行综述。

腰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是由器质性病变、神经损伤或肌肉损伤引起的。

许多人在某个时候都会经历腰痛,经常需要吃止痛药或靠休息缓解其症状。

但是,这种做法无法快速治愈病情,也容易滋生一些不良的副作用。

而毫针治疗腰痛则可以在消除腰痛的同时,能够提高身体免疫力并调理全身内环境,提高人体防御能力,具有很好的康复疗效。

毫针治疗腰痛的专长在于通过激发经络穴位以激活人体内部的自我调节和病理修复能力,从而达到治疗腰痛的目的。

针刺过程中,医师需要根据病情选取合适的穴位进行刺激,可以选择针刺脾经、肝经、肾经等相关穴位。

在针刺腰痛穴位时,医师需要在选定的穴位附近找到一条浅入肌肤或者平行于肌肉纤维方向的经脉,穿刺毫针约0.1-0.2毫米进入穴位内部,以达到调养人体精气、疏通经络、达到治疗的效果。

毫针治疗腰痛的特点之一是针头要尽可能小,穴位要精准,以减轻患者疼痛。

从传统经脉理论来看,穴道经脉的走向和深度具有规律性分布,而经脉分布区域也存在一定的段间距。

因此,对于腰痛穴位的选择,需要在考虑具体患者病情的基础上,针对病情合理选择穴位,在穴位刺激过程中,应根据经脉的深度逐渐递进,逐层递进,避免损伤脏器。

毫针治疗腰痛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针具的选择。

毫针疗法中使用的针具是长度为0.1毫米到0.2毫米不等,比普通针要小得多的毫针。

毫针是一种现代医学中比较新型的针具,其针头细,柔软度高,容易推入经络中以便刺激穴点,穿刺时微创伤,刺激时间短,可以显著减轻病人的疼痛感。

同时,毫针治疗腰痛的过程中避免出现针孔和血肉粘连等不适应症状,提高了疗效和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初诊病人心理治疗为先,尽以体位舒适为 先,嘱其留针间不可随便移动,免弯针,折针。 4、若由于治疗需要,必须采取病人感觉不舒 适的体位时应适当缩短治疗时间和留针时间。 5、若天冷室温不足,减少病人皮肤暴露面, 可采用多体位分次治疗,及减少留针时间,预 防感冒而影响疗效。
• 因此选择体位应综合考虑,病人体质、疾病种 类、腧穴特点及临床操作要求等具体情况而定, 宜灵活应用不可拘泥。
第四章 毫 针 刺 法
• 毫针:形状、结构和规格。 • 形状:圈柄、花柄、平柄、管柄,后二种主要用于进
针器进针用
• 结构:针尾:用于观察运针时角度、方向及温针 时。
• 针柄:操作部,置艾绒部。 • 针根:观察刺激量,易发生断针处 • 针身:针作用于穴内部 • 针尖:刺入皮肤的部位。 • 规格:以28——30号常用
以刺手刺入术式分,以押手姿势分,以进针器具
分等。现代常用的进针法如下。
(一)以进针速度分

1.速刺法 即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快速 刺透表皮而入皮下的手法。它体现了进针快的概念,正如 《流注指微赋》曰:“针入贵速”。近代针灸学家多立足 于进针快。快,可减轻进针时所产生的疼痛,而快的关键 在于施针者指力的大小与手法的熟练程度。速刺法多用于 四肢、腰、腹部腧穴和耳穴。
化学药品消毒:70—75%酒精或其它消毒浸泡1小时左右,
方便易行。适用于不能耐热的物品和器械的灭菌(如锐利 器械三棱针等)
• 2、医者双手消毒
肥皂洗手
无菌巾拭干双
以75%酒精试擦后再
持针操作。
用肥皂及清水将手、前臂按普通洗手方法清洗一遍后,无菌
巾拭干,再酒精擦试后,双手不可再接触未消毒物品。
• 3、针刺部位消毒
局部暴露,以消毒酒精擦试;或先用2%碘酒消毒,再以消 毒酒精擦去碘酒。 涂擦应以穴位为中心,依次向周围涂 擦,擦过边缘的不能再擦中心区, 粘膜及柔弱的皮肤如面 部、小儿皮肤等不用碘酒。消毒后注意保持。
• 4、治疗室消毒
注意保持清洁,注意室温与空气调节,最好采用一人一用的 消毒纸垫。
第四节 针 刺 方 法
• 第二节 练针法
• 一、纸垫练针 • 二、棉球练针 • 三、自身练针 • 四、相互练针
第三节 针刺前的准备
• 一、患者体位 •重要性:对于正确取穴、针刺操作、持久留针 和防止针刺意外等有重要意义。 体位合适否对于疗效有直接影响,尤对于部分 重症、过敏性体质及体弱的病人要求更为严格 •原则:取穴准,施术方便,便于留针,患者尽 可能舒适自然为原则。 注意点:1、在适当与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采取 一种体位,以减少病人的劳累及痛苦。 2、针刺操作时尽可能用卧位。尤对体质虚弱及 过敏体质者,宜尽量采用卧位,防止晕针。
二指持针式
多指持针式
二、进针法

进针法是将毫针针尖刺入腧穴皮下的各种透
皮入针方法。又称下针法、入针法、内针法。它
是毫针针刺操作过程第一个重要步骤,亦是针灸
医师临床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其操作
应注意刺手和押手作用的协同配合及运用灵活的
指力和腕力,力求做到无痛或微痛进针。

毫针的进针方法很多,有以进针速度快慢分,
• 一般而言常见体位:卧位,有倚靠的坐位为主。
仰靠式
托颐式
横 肱式
屈肘仰掌式
屈肘俯掌式
跪俯式
仰卧式 伏卧式
• 二、定穴和揣穴
取穴准确是获取疗效的前提,因此针前必须严格定穴、揣 穴。 •定穴:术前将施术位置(腧穴)定准。指体表定位。 •揣穴:医者以手指在定穴处揣、摸、按、循等以寻出指 感强的穴点。乃深部定位。因穴位为一立体点。
所谓隔衣针、口温针(冷热相交)
消毒范围:针具器械、医生双手、施术部位、及 治疗室用具

1、针具器械消毒
高压蒸气消毒:最为可靠,一般用蒸气压12KG/平方,温
度可达120度。30分钟即达灭菌要求。适用于金属器械、 搪瓷类器皿、布类等。•橡皮类在高温下易损坏,灭菌10 分钟即可。 •锐利金属器械易影响其锋利。•灭菌后一般可 保留2周。
•操作:1、依处方要求,按腧穴的体表定位,逐一定取 标记之;2、在所定位处按压、循摸等同时观察患者反应 (面部表情,询问感觉),多以局部酸胀反应明显为穴点。 一般一但确定,定一标记后,嘱患者体位再不可移动
三消毒
• 目前除一次性无菌针具外,普通毫针若消毒不严 都可能造成交叉感染,另外消毒不严的针具、病 位,医者双手等易引起局部感染,导致局部红肿 或脓疡等不适,甚者出现全身不良反应。
煮沸灭菌:器械必须完全浸在水面以下,水沸后持续
20—30分钟即可。适用于从属、玻璃、橡皮类等各种器械。 •若在2%碳酸氢钠溶液中,其沸点可提至102—105度。又 可防止金属器械生锈腐蚀。 •毫针等针具应用纱布包扎好 防在沸水中碰撞。 •玻璃器皿应在冷水时放入以免骤热而 破裂。 •橡皮类应在水沸后放入,持续煮10分钟即可,以 免煮沸过久而致橡皮变质。
• 毫针是针灸临床最常用的针具,临床具有 很高的操作技术要求,下面我们将学习掌 握毫针的具体操作方法,内容包括持针、 进针、留针、运针、出针等。
一、持 针 法
(一)刺手与押手
针刺乃要求双手协同完成,左右手各司其能。 《灵枢 九针十二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 《标幽赋》“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 入,有痛之因” 刺手:持针之手,一般为右手。作用:掌握毫针,集 刺手各部之力,使 针尖透入皮肤,再行运针。 押手:爪切按压局部,一般为左手。作用:•探明穴位 所在 • 促使经气聚散,感知穴位处皮肉筋骨的分布和 气血运行 •减轻进出针的不适感,转移患者注意力•稳 定腧穴部位和针身,便于施行各种手法。 双手各有不同作用,不可有所偏重,古人为防偏向刺 手之用,而常更有重视押手之用如《难经》“知为针 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二) 持针姿势
临床根据用指多少及进针、运针的不同而分多种持针 势。
二指持针:以拇食二指指腹持针柄。一般用于较短 毫针的进针及运针。 多指持针:以拇食中指指腹执针柄,无名指抵住针 身下段,小指抵针旁皮肤。一般用于较长针的进针及 深部运针。 夹持持针:以刺手多指指腹执针柄,押手拇食指持 针体下段其余指抵住针部皮肤。一般用于长针的进针 及运针。见下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