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针操作规范
毫针刺法操作规程完整

毫针刺法操作规程毫针刺法是指应用不同型号的金属针,采用一定手法,刺激人体腧穴,调整脏腑功能,以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驱邪,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一、评估1.核对患者,自我介绍,解释操作目的,与患者沟通时语言要适当2.患者年龄、体质、病情、精神状态,当前主要症状,发病部位及相关因素,心理状况及配合程度3.局部皮肤情况,有无出血倾向二、准备1.护士:仪表端庄,衣帽整洁,戴好口罩,洗手2.用物:治疗盘、消毒液、棉签、无菌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干棉球、纱布、镊子及清洁弯盘、必要时备屏风3.环境:整洁安静、光线明亮,调节适宜的温度,关闭门窗,防止对流风,必要时屏风遮挡三、操作方法1. 备齐用物,再次核对,解释操作的方法,请患者配合2.取适当体位,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暴露针刺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用屏风遮挡3. 定位:拇指循经按压腧穴,询问患者感觉,以确定穴位4.消毒:局部皮肤消毒,术者消毒手指5.进针:选用型号适当的毫针,检查针柄、针体是否有质量问题。
根据部位选择正确的进针方法6.行针:运用提插或捻转等手法使用者产生酸、麻、重、胀感并向远端扩散,即为“得气”,并根据病情运用补泻手法,达最佳针感后留针10~20分钟7.观察:有无晕针、弯针、折针以及有无血肿、气胸等,并给予及时处理8.起针:先用左手拇、食指夹持消毒干棉球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轻微捻针,缓缓退至皮下,再迅速拔出,切不可强行拔出,否则会造成出血或痛感。
出针后要核对腧穴和针数,以防遗漏9.协助患者穿着衣裤,安置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10.终末处理11.洗手记录四、评价1.患者和家属理解针刺的目的,并主动配合2.患者体位舒适,注意保暖3.取穴准确度及操作熟练程度,进针后患者有“得气”的感觉,达到预期的效果四、护理及注意事项1.遵医嘱执行,仅在四肢部针刺。
2.认真评估,操作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针刺前要及时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说明针刺过程的感受和注意要点,以消除其紧张恐惧情绪,同时取得患者的配合。
毫针针刺操作规范

毫针针刺法一、针刺前的准备(一)选择针具1、选择针具的质量针尖要圆利,形如“松针”,不偏斜,不带钩刺;针身光滑挺直,不可有砂痕和锈斑;针根要牢固,无折痕;针柄上的金属丝缠绕牢固不松脱,便于持针运针。
2、选择针具的规格根据病人性别、年龄、形体胖瘦、体质强弱、病情虚实、病变部位深浅、腧穴的具体部位等,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
一般情况下,女性、小儿、年老体弱、形体瘦小、病位较浅、针刺部位肌肉浅薄者,应选择较短、较细的针;反之,男性、成年人、体质健壮、形体肥胖、病位较深、针刺部位肌肉深厚者,可选择较长、较粗的针。
选择针具的长短应比预计针刺的深度多出5毫米左右,以便留在体外。
(二)选择体位选择体位必须以腧穴的正确定位,方便针刺的施术操作,能安全持久的留针,并防止晕针等意外事故的产生为宗旨。
临床上常用体位有以下几种:1、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的腧穴。
2、俯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的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的腧穴。
3、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的腧穴和上、下肢部分的腧穴。
4、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5、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6、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三)消毒1、针具消毒非一次性针具,针刺前必须做好消毒工作。
针具用纱布包扎好,置于高压蒸气锅内消毒,在15磅压力120℃高温下消毒15分钟。
2、医者手指的消毒医者之手,应用肥皂水和清水洗净,待干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
3、腧穴部位的消毒腧穴部位应以75%酒精棉球擦拭,或先用2%碘酒棉球擦拭,然后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
二、针刺方法(一)进针法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称“刺手”,左手按压穴位称为“押手”。
刺手的作用,主要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押手的作用,是固定腧穴位置,使针身有所依附,便于行针施术。
刺手与押手配合得当,动作协调,使行针顺利,并能调整、加强针感提高治疗效果。
康复治疗常用技术诊疗操作规范

理疗师操作规范目录一、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1)二、电针操作规程 (5)三、拔火罐操作规程 (7)四、推拿操作规程 (9)五、刮痧操作规程 (13)六、小针刀操作规程 (15)七、穴位注射操作规程 (17)九、经皮神经治疗仪操作规程 (20)十、立体动态干扰电操作规程 (21)十一、骨疗操作规程 (22)十二、热磁治疗仪操作规程 (23)十三、蜡疗机操作规程 (23)十四、超激光疼痛治疗仪操作规程 (24)十五、电脑中频治疗仪操作规程 (25)十六、颈椎牵引机操作规程 (26)十七、颈腰椎治疗自动牵引床操作规程 (27)十八、熏腰床操作规程 (29)十九、中药封包操作规程 (30)二十、超短波操作规程 (31)二十一、肌电生物刺激反馈仪(神经功能重建仪)操作规程 (32)二十二、“神灯”操作规程 (33)二十三、低周波治疗仪操作规程 (34)一、毫针刺法操作规程(一)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三)操作方法1.进针法1.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毫针诊疗操作规范

毫针刺法有着很高的技术要求和严格的操作规程,医生必须熟练地掌握从进针到出针的一系列操作技术。
一、进针方法(一)刺手与押手针刺时分刺手与押手。
所谓“刺手”,就是持针的手,临床上多数医生以右手持针,故称右手为“刺手”。
持针姿势主要有:①执笔式持针法,即以右手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柄,以无名指抵住针身。
②二指持针法,即以右手拇、食二指夹持针柄。
所谓“押手”,是指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的手,多以左手为“押手”。
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使针刺人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震刮搓,并施行出针时的手法操作。
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的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协助调节、控制针感。
临床施术时,刺手和押手常配合使用。
进针时一边按压,一边刺人,使针尖透入皮肤,然后按照要采用的各种手法进行*作。
故《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
”《难经·七十八难》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针经指南·标幽赋》说:“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人,不痛之因。
”充分说明针刺时双手配合使用的重要性。
(二)进针方法毫针的进针方法主要分为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和针管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单手进针法即用刺手将针刺人穴位的方法。
常用的单手进针法有插入法和捻人法两种。
插入法:以右手拇指、食指夹持针柄,中指指端靠近穴位,指腹抵住针尖和针身下端,拇指、食指随之屈曲,运用指力不加捻转将针刺人皮肤。
捻人法:右手拇、食两指夹持针柄,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稍加捻转将针刺人皮肤。
2.双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即左右手配合将针刺入穴位皮肤的方法。
常用的双手进针法有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和提捏进针法四种。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人腧穴。
中医护理操作规程——毫针法(2)

中医操作规程——毫针法
目标: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
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二、操作流程及质量标准
注意事项:
1、操作前检查用物是否齐备,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2、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选择合理体位,暴露腧穴,方便操作,注意保暖。
3、遵医嘱准确取穴,正确运用进针方法、进针角度和深度,勿将针身全部刺入,以防
折针。
刺激强度因人而异,急性病、体质强者宜强刺激;慢性病、体质弱者宜弱刺激。
4、针刺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发现病情变化,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5、起针时要核对穴位及针数,以免毫针遗留在患者身上。
6、用过的针具,经灭菌处理后再进行检查和修理,经再次灭菌处理后备用,有条件者
使用一次性针具。
7、对胸肋、腰背部位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以免刺伤内脏。
8、孕妇禁止针刺。
监考人:被考核人:考核时间:。
毫针基本操作方法

毫针基本操作方法
毫针基本操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 准备工作:确保设备干净,并为操作做好准备。
2. 插入针头:将毫针的针头轻轻插入皮肤表面。
角度要正确,并避免刺入过深。
3. 手部稳定:在插入针头后,用另一只手稳定针头的位置。
这样可以确保不会伤及皮肤组织。
4. 按压针头:轻轻按压针头,使之进入皮肤下层。
刺入的深度通常取决于具体的治疗目的。
5. 移动针头:根据具体需要,可以轻轻地移动针头,以达到所期望的治疗效果。
6. 移除针头:完成治疗后,缓慢将针头从皮肤中移除。
确保避免过快或剧烈的动作,以免造成创伤或疼痛。
7. 清洁和包扎:治疗结束后,用清洁剂或酒精清洁刺入的部位,并进行简单的包扎,以避免感染。
请注意,以上仅为毫针基本操作方法的概述,具体操作步骤可能因不同的使用目
的而有所差异。
在进行毫针操作之前,请确保拥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遵循相应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标准。
毫针基本刺法操作规范

毫针基本刺法操作规范毫针刺法基本操作规范1、定义毫针刺法是泛指毫针的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补泻法、留针法、出针法等完整的针刺方法。
2、术语2.1 毫针针灸临床使用最多的一种针具,分为针尖、针体、针根、针柄、针尾5部分。
2.2 刺手针刺治疗时,执针进行操作的手称为刺手,一般为右手。
2.3 押手针刺治疗时,配合刺手按压穴位局部、协同刺手进针、行针的手称为押手,一般为左手。
2.4 行针毫针金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2.5 得气毫针进针后在腧穴部位所产生的酸、麻、胀、重等感觉,称为得气,又称针感或针刺感应,表示经气已至针下。
3、操作步骤与要求3.1 施术前准备3.1.1 针具要求针灸临床所使用的毫针应符合GB2040的规定。
3.1.2 针具选择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和腧穴部位的不同,选用不同规格的毫针。
短毫针注意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作浅刺之用;长毫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作深刺、透刺之用;平柄针和管柄针主要在进针器或进针管的辅助下使用。
为防止针刺意外事故的发生,多次使用的毫针与一次性毫针在每次使用前,均应严格检查,如发现有损坏等不合格者,应予以剔除。
3.1.4 毫针操作基本训练针刺操作者在进行针刺治疗前,应经过指力和指感的训练。
3.1.5 体位选择针刺时对患者体位的选择,应以术者能够正确取穴、施术方便、患者在留针和行针时感到舒适为原则,患者常用的体位有卧位和坐位。
3.1.5.1 卧位3.1.5.1.1 仰卧位:适用于胸腹部的腧穴。
3.1.5.1.2 俯卧位:适用于腰背部的腧穴。
3.1.5.1.3 侧卧位:适用于侧身部的腧穴。
3.1.5.2 坐位3.1.5.2.1 仰靠坐位:适用于前额、颜面、上肢、颈前和上胸部的腧穴。
3.1.5.2.2 俯伏坐位:适用于头顶、枕项、肩背部的腧穴。
3.1.5.2.3 侧伏坐位:适用于头颞、面颊、颈侧、耳部的腧穴。
毫针基本刺法操作规范

毫针基本刺法操作规范
一、定义:毫针是针灸临床使用最多的一种针具,分为针尖、针体、针根、针柄、针尾5部位。
二、操作步骤与要求
1、术前准备:选择一次性毫针,针身应光滑、无锈蚀,针尖应锐利、无倒钩。
根据病情选取适当的施术部位,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施术体位,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
2、消毒:
部位消毒:可用75%乙醇或碘伏在施术部位消毒。
医者消毒: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再用75%
乙醇擦拭。
3、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2)双手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等。
4、行针法:主要包括提插法和捻转法两种。
5、针刺得气
针刺针下是否得气,可以从两方面来判断。
一是患者对针刺得感觉和反应;另一是医者对针刺手指下的感觉。
当针刺入腧穴得气时,患者有酸、麻、胀、重等感觉;医者的刺手可体会到针下沉紧等反应。
6、留针:将针刺入皮肤腧穴后,留置20min~30min左右,医生可根据病情来去确定留针时间,在此期间可行针。
7、出针:留针时间已到,针下轻滑,即可出针;如针
下仍沉紧着,则稍稍向上提针,待针下轻滑时即可出针。
押手持消毒干棉球轻压刺部位,刺手拇、食指持针柄,将针退出皮肤后,立即用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三、注意事项
正确运用进针方法、进针角度和深度,勿将针身全部刺入,以防折针。
四、禁忌证。
(1)患者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瘤部位。
(3)有出血倾向、凝血机制障碍患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一、简介
毫针刺法是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整脏腑功能,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驱邪,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适应症
适用于内、外、妇、儿科等各种常见疾病
三、禁忌证
1、妇女怀孕个月以内者,下腹部禁针;怀孕3个月以上者,腹部及腰骶部不宜针刺。
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穴有通经活血作用,孕妇禁针;即使在平时,妇女也应慎用。
对有习惯性流产史者,尤须慎重。
2、小儿囟门未合,其所在部位的腧穴,不宜针刺。
3、有皮肤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四、用物准备
1、要求:仪表端庄,衣帽整洁,戴好口罩,洗手
2、用物:治疗盘、消毒液、棉签、无菌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干棉球、纱布、镊子及清洁弯盘、必要时备屏风
3、环境:整洁安静、光线明亮,调节适宜的温度,关闭门窗,防止对流风,必要时屏风遮挡。
五、操作步骤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
指。
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
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 10~20分钟。
7、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
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8、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
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9、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
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六、注意事项
1、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怀孕3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
若怀孕 3 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
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
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
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
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呼吸
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
因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7、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8、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七、针刺意外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一)处理
1、晕针:处理:立即停止操作,退出全部留针,使患者平卧。
轻者休息数分钟,饮用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
重者指掐或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涌泉等穴,也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必要时,采用综合措施,给予输液、抗休克治疗。
2、滞针:处理: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延长留针时间,使局部肌肉放松。
因单向捻转造成肌纤维缠绕者,可反方向捻转出针。
也可按揉局部,或在滞针附近加刺一针,转移患者注意力,然后将针拔出。
切忌硬拔。
3、弯针:处理:弯曲度较小的,停止运针,将针缓缓退出。
弯曲度较大者,应顺着弯度依势外引。
因患者体位改变者,恢复原来体位,再退针。
切忌强力拔针,避免引起折针、出血。
4、断针:处理:医生应态度冷静、沉着,嘱患者不要紧张乱动。
如断端暴露于体外,可用手或镊子取出;如断端完全没于皮肉内,应在 X 光定位后,外科手术取出。
5、血肿:处理:轻者不做处理。
重者局部轻轻按摩,促进瘀血的消散吸收,减轻症状。
6、针刺性气胸:处理:要求患者镇静,消除恐惧心理,半卧位
休息,严密观察,给予镇咳、抗生素防止感染及对症治疗。
一般胸腔积气少的可自然吸收。
积气量大的应行抽气减压,必要时给予抢救治疗。
7、刺伤重要内脏:处理:轻者卧床休息后可自愈。
重者需立即进行抢救治疗,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8、刺伤脑脊髓:处理:轻者安静休息,重者请神经科会诊,及时进行抢救治疗。
(二)意外事件的预防
1 、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轻。
2 、怀孕妇女针刺不宜过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禁止针灸。
3 、小儿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针。
婴幼儿囟门部及风府、哑门穴等禁针。
4 、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发性出血,损伤后不易止血者,不宜针刺。
5 、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予针刺。
6 、眼区、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误伤重要脏器。
毫针操作流程图
素质要求 仪表端庄,洗手,带口罩 用物准备 患者准备 核对,解释,保暖,暴露针刺部位,取适宜体位 定穴 拇(食)指循经按压腧穴,询问患者感觉,以确定穴位 皮肤消毒 用皮肤消毒剂消毒针灸部位及术者手指 选取毫针 正确选用毫针,检查针柄、体、尖的情况 进针 行针 左手拇指端按在腧穴旁,右手拇食中指持针身对准腧穴快速刺入缓慢捻进 调节针感留针10—20分钟 观察 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有无晕针、弯针、滞针、折针、血肿、气胸 起针
左手拇指端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迅速拔出,用干棉球按压针眼片刻。
核对针数,防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