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传统文化下册第六单元诗词诵读备课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友人》公开课说课稿4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友人》公开课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却不写叙别,不写楼,而是直抒郁结,写出了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全诗情感真挚,自然流畅,字里行间流露着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以及对友人的祝福和期许。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他们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抒发可能还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为基本目标,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抒发,培养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培养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学会珍惜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抒发,培养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情景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李白的图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诗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基本内容。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4.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抒发,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友情的珍贵。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以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诗人的情感抒发为主,简洁明了地展现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将以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诗歌的理解与表达能力为主要评价标准,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卜算子:咏梅》公开课教案_4

课外古诗词诵读《卜算子·咏梅》
教学目标:
1、了解陆游,结合注释理解《卜算子·咏梅》。
2、以读述情,运用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词作,以此解读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歌曲《一剪梅》,引出梅花及其品格。
师谈话:歌中所唱何物?曲中咏唱的梅花具有什么品格?
二、陆游《卜算子咏梅》。
1、全班齐读,读准字音。
2、了解作者陆游
3、结合注释,理解词的意思。
三、以读述情
1、借助停连、节奏、重音、语气等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说说你读
出了什么样的情感。
2、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其他小组加以点评。
3、今意古诵—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借助翻译,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4、熟读成诵
全班有感情地背诵《卜算子·咏梅》。
四、拓展朗诵
朗读《卜算子·咏梅》(毛泽东),感受伟人胸怀。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卜算子:咏梅》公开课教案_2

卜算子.咏梅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诗歌主旨,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2、对比分析描写同类事物古诗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音韵美。
2、通过设疑、点拨、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歌主旨。
难点:对比分析描写同类事物古诗的异同三、教学方法:设疑法、点拨法、交流法四、教学准备:课件五、教学时间: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你知道花中四君子分别是什么吗?排在首位的是什么?2、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四君子之首的梅花吧。
3、你能背出几句写“梅”或含有“梅花”的诗句吗?4、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梅花的诗词——卜算子.咏梅分析题目,深入题意卜算子:词牌名。
咏:歌颂、赞美题意:歌颂梅花的高洁品质(二)走近作者1、走进作者的世界,体会不一样的人生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人。
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
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
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
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创作本词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主战派被排挤压迫,士气低落,这首咏梅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2、他一生中的三件后悔之事郁闷,老婆被老娘赶走了倒霉,仕途被秦桧给毁了可叹,儿子成了一方恶霸(三)初步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读(点拨:“着”这里读“zhuó”)3、齐读。
(四)理解主旨、朗读指导1、读过之后,你感受到作者是什么心情?找一个字。
(愁)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愁?在作者的笔下,梅花又是怎样的呢?3、出示: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2022年部编版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1. 把握诗词大意,背诵古诗词。
2. 感受宋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3. 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
第1课时《浣溪沙》《采桑子》一、新课导入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两座并肩而立的顶峰,第13课我们学习了五首唐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宋词,一起来感受氤氲着温柔的宋词之美。
二、新课教学浣溪沙【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1〕自由朗读,掌握节奏,读准字音明确: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2〕听示范朗读明确:听着一曲诗词喝着一杯美酒。
想起去年同样的季节还是这种楼台和亭子。
天边西下的夕阳什么时候才又转回这里?花儿总要凋落是让人无可奈何的事。
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好生眼熟,像旧时的相识。
在弥漫花香的园中小路上,我单独地走来走去。
赏析〔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明确: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
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清楚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
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
〔2〕夕阳西下几时回?明确:夕阳西下,是眼前景。
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明确:这两句都是描写春天的,妙在对仗工整。
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知名的原因。
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送友人》公开课教案_3

送友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多种方式朗读诗歌,知晓大意。
2.品读诗歌,写诗歌鉴赏。
3.诗歌横联比读,学习送别诗特点。
教学重点:1.品读诗歌,写诗歌鉴赏。
2.诗歌横联比读,学习送别诗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人送别诗,有的凄凉悲伤,有的缠绵悱恻,有的基调高昂,有的剖解心迹,有的勉励安慰,今天我们学习诗仙李白的一首送别诗《送友人》。
二、多形式朗读感受诗歌内容1.读出大意。
学生结合注释,读诗歌,结合注释翻译诗歌。
最高要求:以诗译诗。
2.读出送别环境的凄凉。
教师重点强调:横、北郭、绕、东城、孤蓬、浮云、落日、萧萧学生朗读节奏轻缓3.读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教师重点强调:一为别、万里征、游子意、故人情学生朗读语调低沉4.读出怅惘寥廓、潇洒离去的感觉教师重点强调:万里、浮云、落日、挥手、萧萧学生朗读音调高昂5.读出感情起伏的变化教师点拨:轻快明丽凄凉气氛依依惜别怅惘之情潇洒乐观学生朗读三、品赏诗歌唐诗素描朗读诗歌,对诗歌进行赏析。
要求:1.以整联诗歌为单位进行鉴赏。
也可以整首诗赏析。
2.鉴赏分为两个部分,内容+方法/写法/角度教师作示例:例如:首联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
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
“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青”、“白”相间,色彩明丽。
“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
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学生自主写鉴赏,展示交流,教师点评。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颔联是说,在此地我们互相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
颈联巧妙的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
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五年级古诗文诵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1. 通过古诗文诵读,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使他们在朗读中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文。
3. 通过对古诗文的学习,让学生领悟到其中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道德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高尚品德。
二、教学内容1. 选取五年级学生适读的古诗文,包括山水田园、咏史抒怀、神话传说等多种题材,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2. 每篇古诗文后附有注释和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 结合古诗文内容,设计相关的活动和练习,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文的美妙,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文,理解诗文内容,感受古诗文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道德美。
2. 难点:对古诗文中的难字、难词、难句的理解和朗读,以及对诗文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诗文的意义,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2. 运用示范法,教师先行示范朗读,让学生在模仿中提高朗读技巧。
3. 利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古诗文的美。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共同提高。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文,理解诗文内容,即为达到教学目标。
2. 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参与度等方面的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 定期组织古诗文诵读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诵读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师需提前熟悉所选古诗文,掌握诗文背景、作者生平等相关知识,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有效引导。
2.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如古诗文文本、注释译文、多媒体课件等。
3. 划分课堂时间,确保每篇古诗文有足够的诵读和讨论时间。
4. 准备教学评价工具,如课堂表现记录表、作业评价表等。
七、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简短的故事或问题,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文,激发学生的兴趣。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卜算子:咏梅》公开课教案讲义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卜算子:咏梅》公开课教案讲义一. 教材分析《卜算子:咏梅》是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课外古诗词。
这首诗描绘了梅花的美丽和坚韧,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培养对古诗词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他们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但在诗歌意境的感悟和语言表达方面,学生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卜算子:咏梅》,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卜算子:咏梅》,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歌意境。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感悟诗歌的美。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通过启发式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卜算子:咏梅》的原文及其注释、翻译;与梅花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卜算子:咏梅》,了解诗文内容,查找生字词的注释。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与梅花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梅花的美。
然后简要介绍诗人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卜算子:咏梅》,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随后展示诗文注释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卜算子:咏梅》,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韵律美。
然后教师提出启发式问题,如“诗中的梅花是什么样子?”“诗人为什么要赞美梅花?”等,激发学生的思考。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友人》公开课教学设计4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友人》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送友人》诗词的作者、背景和意境;2.理解《送友人》诗词的意思,体会诗词的情感表达;3.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的美感和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送友人》诗词的意境和意思,提高朗读能力;•难点:理解诗词中的隐喻和比喻,感知作者情感。
三、教学准备1.《送友人》原文、注释及赏析材料;2.课件、投影仪、音响设备;3.课堂锦囊、PPT。
四、教学步骤1. 创设情境(5分钟)•通过图片、音乐等引入《送友人》诗词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朗读(10分钟)•学生自主朗读《送友人》,教师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和语音语调。
3. 合作理解(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和含义,梳理诗词的情感表达。
4. 艺术赏析(15分钟)•结合诗词的整体结构和韵律,引导学生品味诗词的艺术之美,理解作者的用意。
5. 情感共鸣(10分钟)•引导学生运用自身情感体验,与诗词中的情感相联系,展开话题讨论。
6. 合作表演(15分钟)•学生分组,通过角色扮演或小品的形式,将《送友人》诗词进行表演,展示理解和领悟。
7. 完整表达(10分钟)•学生整体朗读《送友人》,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予以肯定。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送友人》诗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朗读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六、延伸拓展•鼓励学生自主欣赏和探究其他古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七、课后作业1.完成《送友人》课文注释;2.朗读并背诵《送友人》;3.合作制作与《送友人》相关的手工作品。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可以理解《送友人》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朗读表达能力,培养了情感共鸣和美感体验。
愿每一位学生都能沉浸在古诗词的海洋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古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把握两首古诗婉曲深沉的抒情艺术风格。
2、在诵读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比较王建与元稹的“爱情观”。
三、教学过程:(一)《望夫石》1、自读注释和故事链接,了解望夫石的由来。
2、朗读古诗,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
3、谈谈对古诗的初步理解。
4、诗意解析:这里有浩浩不断的江水,江畔屹立着望夫山,山头伫立着状如女子翘首远眺的巨石。
山,无语伫立;水,不停地流逝。
山、水、石,动静相间,相映生辉,形象鲜明。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段描绘中,包孕了丰富的思想内容,融入了诗人的深挚情意。
“望夫处,江悠悠”,写出望夫石的环境、气氛。
“悠悠”二字,绘出了江水千古奔流,滔滔不绝的形象,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渲染了浓郁的抒情气氛。
读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起白居易《长相思》词的名句:“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这悠悠不尽的情思,同悠悠不绝的江水,不是很相象的么?“悠悠”在这里既是写景状物,渲染环境气氛,又是摹情写人,形象地描画了思妇相思的情状。
这二句情景交融,富有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化为石,不回头”,这两句以拟人手法具体描绘望夫石的形象。
人已物化,变为石头;石又通灵,曲尽人意,人与物合,情与景谐。
这不仅形象地描摹出望夫石的生动形象,同时也把思妇登临的长久,想念的深切,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二句紧承上文,是对古老的优美的民间传说作了生动的艺术概括,着墨不多,却收到了动人的艺术效果。
接下去,“山头日日风复雨”,是说望夫石风雨不动,坚如磐石,年年月月,日日夜夜,长久地经受着风吹雨打,然而它没有改变初衷,依然伫立江岸。
这里写的是石头的形象和品格,说的仍是思妇的坚贞与忠诚。
她历经了种种艰难困苦,饱尝了相思的折磨,依然怀着至死不渝的爱情,依然在盼望着,等待着远方的行人。
这纯朴忠贞的节操,这恒久不变的爱情,令人肃然起敬。
千种相思,万种离情,她有多少话要对远行的丈夫倾吐啊!“行人归来石应语”,诗人在结句处把笔宕开,作了浪漫的悬思:待到远行的丈夫归来之时,这伫立江边的石头定然会倾诉相思的衷肠啊!然而,丈夫在何方?行人何日归?“妾心正断绝,君怀那得知”(郭震《子夜四时歌·春歌》),丈夫可曾知道思妇的相思么?行人归来日,石头能否说话呢?这些都留给读者去思索,诗人却就此戛然止笔了。
结句实在是含悠悠不尽之意,留待读者细加咀嚼与玩味。
这首诗于平淡质朴中,蕴含着丰富深挚的内容。
诗人只描写了望夫石这一景物和自己刹那间的感受,平平写出,象是信手拈来,不费力气,然而却是情悠悠,水悠悠,予人以无穷韵味。
5、作者介绍:王建,字仲初,颍川人。
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层官僚。
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
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太广泛描写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
(二)《离思五首其四》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读注释,谈谈对古诗的初步理解。
3、读一读解析和故事链接,了解诗意,教师做进一步引导。
4、诗意解析:全诗仅四句,即有三句采用比喻手法。
一、二两句,破空而来,暗喻手法绝高,几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笔意所在。
诗句表面上是说,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
它是用大海与河水相比。
海面广阔,沧茫无际,雄浑无比,可谓壮观。
河水,只不过是举目即可望穿的细流,不足为观。
写得意境雄浑深远。
然而,这只是表面的意思,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其实他是巧妙地使用“朝云”的典故,把它比作心爱的女子,充分地表达了对那个女子的真挚感情。
诗人表明,除此女子,纵有倾城国色、绝代佳人,也不能打动他的心,取得他的欢心和爱慕。
只有那个女子,才能使他倾心相爱。
写得感情炽热,又含蓄蕴藉。
第三句是用花比人。
是说我即使走到盛开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
为什么他无心去观赏迎入眼帘的盛开花朵呢?含意是说他对世事,看破红尘,去修道的原故,这是其一。
其二,是因为他失去心爱的她,再也不想看别的“花”了。
统观全诗,不难看出,“取次花丛懒回顾”的原因,还是因为失去了“君”。
“半缘修道”之说,只不过是遁辞罢了。
5、作者介绍: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省洛阳一带)人。
幼年丧父,家境比较贫困。
十五岁参加科举考试,明经及第。
唐宪宗元和初,应制策第一,任左拾遗,历监察御史等职。
曾因劾奏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等人的不法行为,得罪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
他遭到这次打击后,转与宦官和权贵妥协,并通过宦官崔潭峻等人的推荐,得到穆宗李恒的重用,一度出任宰相。
不久,调任同州刺史。
文宗太和时,任武昌军节度使,死于任上,年五十三。
教学反思:21、诗词两首一、教学目标:1、通过正确学习诗词两首,了解诗人崔护和吕本中,引导学生了解唐诗宋词的不同风格。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
3、学习如何赏析诗词。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字词的意思;透过字词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一)《题都城南庄》1、朗读古诗,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
2、自读注释和故事链接,了解此诗的由来。
3、谈谈对古诗的初步理解。
4、诗意解析:这是首情意真挚的抒情诗。
崔护考进士末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出来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情态增人惆怅。
(二)《采桑子》1、朗读本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读注释,谈谈对本词的初步理解。
3、读一读解析和故事链接,进一步了解词意。
4、词意解析:这首词是写别情,上片指出他行踪不定,在南北东西漂泊,在漂泊中经常在月下怀念他的妻子,因此感叹他的妻子不能象月亮那样跟他在一起。
下片写他同妻子分离的时候多,难得团圆。
这首词的特色,是文人词而富有民歌风味。
民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
这首词也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很亲切。
民歌往往采取重复歌唱的形式,这首词也一样。
不仅由于《采桑子》这个词调的特点,象“南北东西”,“暂满还亏”两句是重复的;就是上下两片,也有重复而稍加以变化的句子,如“恨君不似江楼月”与“恨君却似江楼月”,只有一字之差,民歌中的复叠也往往是这样的。
还有,民歌也往往用比喻,这首词的“江楼月”,正是比喻,这个比喻亲切而贴切。
5、作者简介: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号紫薇,为南宋初道学家,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徽寿县)人。
绍兴六年(1136)赐进士出身。
历官中书舍人、权直学士元,以忤秦桧罢职,晚年深居讲学。
诗属江西诗派,作有《江西诗社宗派图》、《东莱集》、《紫薇诗话》,词集《紫薇词》。
教学反思:22、词曲两首一、教学目标:1、把握秦观词婉约清丽的艺术特点。
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比较秦观与舒婷的“爱情观”。
三|、教学过程:(一)《鹊桥仙》1、话题导入:“七夕”是个美好而充满神话色彩的浪漫节日,自南北朝至今,已经缠绵悱恻的流传千年,永无休止。
“七夕”来源于民间传说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鹊桥仙》也是以这一神话为题材的传诵不衰的绝唱。
2、作者简介: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苏门四学士”之一。
汉族,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
北宋文学家,北宋词人。
词作受苏轼影响,也受与歌女交往的经历影响,内容多写男女情爱,亦有感伤身世之作,风调凄迷幽婉,清丽典雅,属婉约派。
3、指导朗读,整体感知。
(1)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进行点拨。
(2)全班齐读。
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品味词的音韵美。
4、品味意境,鉴赏要点。
上片写佳期相会的盛况,“纤云弄巧”二句为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聚会渲染气氛,用墨经济,笔触轻盈。
“银汉”句写牛郎织女渡河赴会推进情节。
“金风玉露”二句由叙述转为议论,表达作者的爱情理想:他们虽然难得见面,却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而一旦得以聚会,在那清凉的秋风白露中,他们对诉衷肠,互吐心音,是那样富有诗情画意!这岂不远远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下片则是写依依惜别之情。
“柔情似水”,就眼前取景,形容牛郎织女缠绵此情,犹如天河中的悠悠流水。
“佳期如梦”,既点出了欢会的短暂,又真实地揭示了他们久别重逢后那种如梦似幻的心境。
“忍顾鹊桥归路”,写牛郎织女临别前的依恋与怅惘。
不说“忍踏”而说“忍顾”,意思更为深曲:看犹未忍,遑论其他?“两情若是”二句对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这一惊世骇俗、振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
显然,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
在他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从而使所有平庸的言情之作黯然失色。
这首词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
意境新颖,设想奇巧,独辟蹊径。
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二)《摸鱼儿》1、篇名介绍:摸鱼儿:词牌名,唐教坊曲名,本为歌咏捕鱼的民歌。
2、导入:3、作者简介:元好问:(1190~1257)金元之际著名诗人。
字裕之,号遗山。
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
系出拓跋魏,金末名士元德明之子。
十四岁师事郝天挺,二十岁出游京师,诗名大噪。
兴定五年(1221),登进士第。
不仕,往来箕、颍间,创作甚富。
“丧乱诗”尤为有名。
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
4、朗读并背诵本词。
5、品味意境,鉴赏要点。
当年,元好问去并州赴试,途中遇到一个捕雁者。
这个捕雁者告诉元好问今天遇到的一件奇事:他今天设网捕雁,捕得一只,但一只脱网而逃。
岂料脱网之雁并不飞走,而是在他上空盘旋一阵,然后投地而死。
元好问看看捕雁者手中的两只雁,一时心绪难平。
便花钱买下这两只雁,接着把它们葬在汾河岸边,垒上石头做为记号,号曰“雁邱”,并作《雁邱词》。
这是一首咏物词。
在词前有小序说“太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
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地死。
’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邱。
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邱词》。
”这就是说,大雁殉情的事强烈的震撼了他,所以在词的开篇,便陡发奇问,破空而来。
作者本要咏雁,却从“世间”落笔,以人拟雁,赋予雁情以超越自然的意义,想象极为新奇。
也为下文写雁的殉情预做张本;古人认为,情至极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生死相许”是何等极致的深情!遥想双雁,“天南地北”冬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几回寒暑”中双宿双飞,相依为命,一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