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各地的习俗有哪些

合集下载

龙抬头习俗

龙抬头习俗

龙抬头习俗二月二龙抬头,俗称“春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人们在这天庆祝“龙抬头”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经过千百年的沿袭,龙抬头已经深入人心,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庆祝形式。

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独特的习俗吧。

1.引钱龙①山东地区用灶烟在地面画一条龙。

一就是恳请龙回去兴云布雨,保佑大丰收;二就是龙为百虫之神,龙去了,虫都躲起来,对人体身心健康、农作物生长都有益。

②晋西北地区引钱龙,选择一棵大树或一块大石,用灰线围洒一圈,再用红线拴一枚铜钱置圈内,牵线回家,用容器盖住即成。

③除了地区在这天清早,人们从井里挑水回家,放入水缸。

谁最先放回家就最先拉到钱龙,这年财运就可以非常不好,所以经常出现凌晨争先恐后挑水的情形。

2.敲龙头敲打龙头唤龙醒过来:东北部分地区在二月二早晨,以短竿敲打房梁,谓之“敲打龙头”。

把龙唤起,佑一方平安。

大人小孩还读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八十,小仓流。

”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利沙一个个小圆圈,将五谷杂粮摆于中间,称为“踢高价”或“填仓”,祝愿当年五谷丰登,仓高价眼底。

3.剃龙头农历二月二就是唐延杰降生的日子,民间指出在这一天剃头,可以并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

儿童打扫卫生,叫做剪“喜头”,筹钱龙抬头之吉时,祈求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打扫卫生,则寓意辞旧迎新,期望增添好兆头、好运气。

故民谚说道“二月二剪龙头,一年都存有精神头”。

适逢这天,家家理发店都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另外民间流传“正月剪头死去舅舅”的观点,很多人腊月都不来来往往理发店,直至“二月二”才限售股解禁。

4.吃龙食这一天在饮食上也存有一定的讲究,因为人们坚信“龙威大发”,所以这一天饮食多以龙名义。

喝春饼名称“喝龙鳞”,吃面条谓之“牵龙须”,喝米饭就是“喝龙子”,喝馄饨为“喝龙眼”,过节则叫做“喝龙耳”,吃面条叫做食“龙须”,面条、馄饨一块煎叫作“龙拿珠”,喝猪头称为“甲壳类龙头”,吃葱饼叫作“戳龙皮”。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龙抬头(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

那么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有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小编的分享吧。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1恭祭华胥氏过“龙头节”,充满了崇拜龙的思想观念,以为龙治水行雨,决定庄稼丰歉,万万得罪不可。

旧时这天早晨,人们要敬奉碾子,传说碾子是青龙的化身。

有的还把磙子支起来,表示“龙抬头”,以显尊贵、图吉利。

妇女忌做针线怕“扎瞎了龙眼”;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车,怕“砸断了龙腰、龙尾”。

二月二这天大多数农家都吃“鼓撅”(手搓面条),俗称“顶门棍”。

为什么吃“鼓撅”?有人说,吃了“顶门棍”,把门顶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

有人说,过春节大家都吃闷了、玩昏了,吃一顿“鼓撅”顶灵性,就开始干活过日子了。

也有在二月二这天吃搅团的,说是给龙糊鳞整甲,使龙抖擞精神升天降雨。

有几句讽刺懒婆娘的民谣说:“过了正月二十三,懒婆娘愁得没处钻。

又想上了天,没鞋穿;又想钻了地,没铧尖;又想上了吊,丢不下二月二那顿油搅团。

”当地还有在这天炒豆子的习俗,民谣曰:“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里嘣豆豆,惊醒龙王早升腾,行云降雨保丰收。

”有人还在附近的药王庙里烧香叩头,祈保平安。

地方风俗:滕州青岛临沂地区吃棋子和炒豆,象征着“金豆开花”。

炒玉米:传说中每年二月二炒玉米的传统,就是纪念义龙为解人间干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条。

传说玉龙因不忍人民受干旱之苦,义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规条,只有金豆开花才会予以释放。

人民因感激玉龙义举而齐集一起炒玉米,因样子像金豆开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错,并释放了玉龙。

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传统亦保留了下来。

剃龙头:指二月初二理发,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二月初二有哪些习俗

二月初二有哪些习俗

二月初二有哪些习俗农历二月初二日,名曰“龙头节”,俗称青龙节,也叫龙抬头。

龙抬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汉族有,其他民族也有。

传说此节起源于三悄世念皇之首伏羲氏时期。

二月二,相传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土地诞”,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

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

故这一天人们便到江河水畔祭龙神。

《中华全国风俗志·寿春岁时记》云:“二月初二日,焚香水畔,以祭龙神。

”扩展资料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

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启困在一座大山下面。

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

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

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

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返尺。

”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

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

龙抬头的风俗活动及饮食习俗

龙抬头的风俗活动及饮食习俗

龙抬头的风俗活动及饮食习俗关于〃龙抬头〃的风俗活动及饮食习俗〃龙抬头〃是中国传统的一个风俗活动,通常在农历二月二日(又称〃龙抬头节〃)这一天举行,是我国南方地区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

在龙抬头节期间,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传统活动,同时也会有一些特色饮食习俗。

在本文中,我们将就这些方面进行介绍。

一、传统活动1.龙船竞渡〃龙抬头〃节日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就是〃龙船竞渡〃。

龙船竞渡是众多节日活动中最具体力、最有观赏性的活动之一,其重要性也不亚于为所欲为活动、吃闹元宵。

在这个传统活动中,通常由数十名人亲力划桨,让龙船在江河上顺利前进,并最终赢得胜利。

2.龙舞表演龙舞表演也是〃龙抬头〃节日期间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

在这个表演中,舞者会身披彩衣,手持竹竿,随着鼓点、锣声,表演精彩的龙舞。

龙舞以巨龙腾飞为主题,具有独特魅力,经常吸引大量民众前来观看。

在〃龙抬头〃节日期间,许多地方还会举行游园会等活动。

这些活动通常包括杂耍、剪纸、年画、腰鼓、狮舞等传统古老的民间艺术表演,同时还有各种游艺项目,这些活动都非常有趣,也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参加。

4.端午节〃龙抬头〃节日也和其他许多节日相通,例如端午节。

当然,不少地方的〃龙抬头〃节日和端午节是绑在一起的,如在香港,〃龙抬头〃节日和端午节同日进行庆祝。

这样,人们就可以庆祝多个传统节日,并观赏一些特别的表演、活动等。

二、饮食习俗5.龙年糕在〃龙抬头〃这个节日中,龙年糕是当然少不了的。

龙年糕即湖南地区传统的小吃,是一种红色、长形的炭火烤过的糯米粉团,通常加入豆沙馅、白芝麻、糖果等等。

这种糕点看上去十分诱人,不少人把它当作晚餐之后的小点心享用。

6.当归酒当归酒是〃龙抬头〃节日期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很多地方,人们都自制当归酒供于饮用,同时也会送给亲朋好友。

它的制作过程十分繁琐,需要当归、黄酒等材料,不过却具有很多中药的功效,营养价值极高。

龙眼糖是〃龙抬头〃节日期间常见的一种小吃。

龙眼是一种美味的水果,而龙眼糖则是反复适当加糖烹饪而成的果汁糖果,具有浓郁的果香和独特的口感,非常受欢迎。

龙抬头有哪些节日风俗(大全)整理

龙抬头有哪些节日风俗(大全)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龙抬头有哪些节日风俗(大全)整理龙抬头有哪些节日风俗(大全)龙抬头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之一,也是农历二月二,在这个时候,人们会有些讲究,龙抬头有哪些节日风俗?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龙抬头有哪些节日风俗(大全),以供大家参考!龙抬头有哪些节日风俗一、【理发】——剃龙头民间素有正月里不理发的说法,出了正月,到了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日子,大家都去理发了,说是“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还有一些其它的说法,家里的老一辈们常常说,在这一天理发,可以鸿运当头,福星高照,尤其是家里有小朋友的,都会在这一天去理发,所以二月初二当天的理发店都是特殊喧闹的,孩子“剃喜头”,盼望能出人头地,包含了父母对孩子的期盼,大人理发、修面,让自己看上去容光焕发,其实更多的是寄予了人们对美妙生活的憧憬。

二、【吃面条】——扶龙须面条顺滑绵软细瘦长长的和龙须的外形很相像,在民间认为,吃面条头扶龙须之意,是对龙王的仰慕,盼望新的一年能顺心如意;所以在二月二这一天许多地方的主食就是面条,细瘦长长的面条也寓意着好日子长长期久。

三、【春饼】——摸龙鳞吃春饼原本是立春的一个习俗,后来渐渐的二月二龙抬头也要吃春饼,春饼实则是一种很薄薄的饼,吃的时候把喜爱吃的蔬菜卷在里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面,这就是吃春饼。

在以前是皇帝赐白宫春饼,如今是家庭主妇做给家人吃,祈盼在新的一年,有丰收,也是喜迎春天的一种形式。

《三字经》中说的“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其中的麦就是小麦,所以吃春饼还有五谷丰登、谷仓满盈的寓意。

四、【饺子】——吃龙耳民间认为饺子的外观和“龙耳”长得很相像,所以在这一天许多地方也都吃饺子,吃的是荤素搭配的饺子,“肉菜”的谐音是“有财”,所以这一天吃饺子又有财源滚滚的寓意。

五、【炸糕】——食龙胆在二月二这一天许多北方地区都会吃炸糕,炸糕的颜色金黄,在老百姓的心里,和龙胆很像,所以这一天会吃炸糕。

六、【龙眼】——吃龙眼“龙眼”是水果龙眼,养分丰富,口感香甜汁水多,含有丰富的维生素、铁、元素、葡萄糖等等,有补气养血的作用,由于龙眼和“龙眼”同名,所以每年二月二的时候许多地方也会吃龙眼,盼望小孩子吃了龙眼能耳聪目明。

二月二习俗

二月二习俗

二月二习俗习俗一:祭龙神我国素来重视祭祀活动,二月初二这天更不例外,祭龙便是这天重要活动之一。

很多地方史志资料大都有记载,如《朔州志》曾有记载:二月初二日,相传“龙抬头”,城乡开庙祭龙,名为“引龙”。

“引龙”又名“邀龙”“迎龙”“引钱龙”,是二月二祭祀龙的活动内容之一,一般分为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汲水引龙”,俗话说“龙司水,水润财”,二月初二早晨,很多家庭会在水壶里面放上些许硬币,然后出门走到附近水井或是湖泊、小溪打一壶水,回家途中边走边撒,但是不能完全撒完,最后到家之后,便将剩余的水、硬币一起倒入水缸之中,如此的做法意为苍龙会“按迹循踪”,引至家中,从而保佑自己家宅安宁,万事顺利。

第二种是“撒灰引龙”,《析津志·岁纪篇》中曾记载:“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

五更时,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糁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内。

”二月二日清晨,人们便会早早起床,拿出提前准备的“灰”,有的家户走出家门,撒到河边或井边,有的百姓直接撒到大门之外,更有百姓撒到自家灶堂之中,然后围绕水缸再撒一圈。

这种提前备好的“灰”种类不限,可以是灶灰、石灰、草木灰或糠。

习俗二:剃龙头民间认为二月二是“蛰龙升天”之日,这天剃头理发,能够使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

这天小孩理发,名为“剃喜”,借助苍龙抬头之时,保佑孩子能够健康成长,长大之后可以出人头地、才名显达、光耀门楣。

大人若是这天理发,则有辞旧迎新之意,希望能够带来好运、财气。

所以民间素有“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之说,每逢此日,很多发廊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很是兴隆。

习俗三:吃龙食古时百姓认为这天“龙威大发”,饮食方面也要懂得“规矩”,吃的食物都要以“龙”字命名。

比如这天吃米饭是“吃龙子”、吃饺子就是“吃龙耳”、吃春饼叫做“吃龙鳞”,吃菜角、油糕便是吃“龙胆”,同时很多地区都有吃猪头肉、吃炒糖豆的食俗,这些食俗寄托了百姓渴望风调雨顺,祈龙赐福等美好的愿望。

习俗四:不动针线、剪刀利器民间认为,到二月二这天需要处处小心,妇女不能做针线活、不能碰到剪刀,这天苍龙会在上空观望天下,若是动针线、碰剪刀,便会刺伤龙眼,这样龙便不能准时布云施雨。

二月二龙抬头各地习俗

二月二龙抬头各地习俗

二月二龙抬头各地习俗二月二龙抬头,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的起源相当古老,起源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那个时代,人们将二月二作为龙抬头的日子,认为这一天是一个很吉利的日子。

从那时候开始,每年这一天,中国各地就会举行龙抬头的各种活动和庆祝。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各地区有不同的特色和形式,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各地的龙抬头习俗。

1.北京在北京,二月二的时候,人们会养马。

养马的古老习俗,是为了让马有一个健康、繁殖的好季节。

此时,人们还会在迎龙门和广场舞上一同欢庆。

2.江苏在江苏,人们会放风筝,认为风筝可以代表龙的形象,飞起来之后非常壮观。

除了放风筝之外,人们还会在公共场合举行龙舞和表演。

3.山东山东地区的龙抬头习俗比较特别,人们会在二月二举行“上元节”活动。

这个节日与龙抬头有关,也是因为人们认为龙是上天的化身,因此这笔神秘的科技活动用作祷告神佑的方式。

除了上元节之外,山东的一些乡村还会有读书祭、扫墓、拜神等其他传统的活动。

4.湖南在湖南湖北间,人们认为二月二是退虫祭,习俗是来祈求养蚕虫不瘟疫,好养好用。

因此,湖南省湖北省会举行一次繁忙的蚕业月活动,称为“二月二虫节”。

在这个祭典期间,人们会为蚕祈福,祈求丰收和繁荣。

5.广西广西的龙抬头习俗被称为“遶境”。

这个活动会有一只巨大的雕塑被用来代表龙,被带到城市的不同地点,并且每次遶境身边都有大量的人们紧随其后,是一个十分热闹的活动。

在广西,人们还会将食品等放置在龙头之间,祈求风调雨顺和丰收。

6.福建在福建,二月二被称作“龙套头”,这个日子是民间祭祖的大日子。

同时,在这个日子里,人们还会举行各种神经活动和龙舞表演。

以上是中国各地在二月二龙抬头这个节日中的习俗,每个地方所举行的庆祝活动和仪式会因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活动,都代表了人们对龙的崇敬和纪念,它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是对每个地方的独特文化的体现。

在今天这个日益快速变化的时代,人们仍然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这些节日的活动,以期能够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和喜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月二有哪些风俗活动

二月二有哪些风俗活动

二月二有哪些风俗活动二月二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一个充满独特风俗活动的日子。

这一天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人们以各种方式庆祝并祈祷好运和祝福。

在不同的地区,有各种各样的二月二风俗活动,以下是其中一些值得一提的。

一、赛龙舟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地区,尤其是江浙地区,赛龙舟是二月二的一项重要活动。

这项传统起源于古代的龙舟赛,人们在这一天会组织龙舟比赛以庆祝节日。

龙舟是一种长长的船,由多名划手划动,赛龙舟是一项非常壮观和激烈的比赛,吸引了很多观众前来观赛和为参赛者加油。

二、踩高跷踩高跷也是中国南方地区二月二的一项传统风俗活动。

踩高跷是指人们穿上高跷,并在街头巷尾表演各种技巧和节目。

踩高跷的技巧是需要一定的训练和技巧的,参与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

这个活动不仅能够展示参与者的技巧和勇气,也是一种娱乐和观赏的方式。

三、迎春舞迎春舞是中国北方地区一项流传已久的二月二风俗活动。

在这一天,人们会穿上华丽的舞蹈服装,表演各种优美的舞蹈。

迎春舞通常是以庆祝春天的到来为主题,舞蹈动作优美、生动,寓意着大地回春、冬去春来。

这项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健康,还可以增添节日气氛,人们不仅可以观赏舞蹈表演,还可以参与其中,感受节日的快乐和祝福。

四、祈福祭祀在一些地区,人们在二月二这一天还会进行祈福祭祀的活动。

这些祭祀活动通常是为了祈求好运、祝福和丰收,人们会到寺庙、庙宇或者神龛中烧香、烧纸、祭拜神灵。

这些活动是人们表达祈愿和感恩之情的一种方式,也是信仰的体现。

五、立春祭祀二月二也是农历的立春日,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一些地区会举行立春祭祀活动,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顺利。

人们会在庄稼地或者家庭中设立祭品,烧香祭拜,祈求神灵保佑和庇佑。

这是一种为农业和家庭祈福的传统习俗,人们相信通过这样的仪式可以得到保佑和祝福。

综上所述,二月二是一个充满着独特传统风俗活动的节日。

无论是赛龙舟、踩高跷、迎春舞,还是祈福祭祀、立春祭祀,都是中国人民用来庆祝和祈福的方式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月二龙抬头各地的习俗有哪些中国人过年,自腊月初八就正式开始,直到来年二月初二龙抬头才算真正结束。

对老百姓而言,二月初二日,是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认为这天正是苍龙“登天”之日,俗称“龙抬头”。

这天一般处在惊蛰前后,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农耕在即,一切都是新的开始。

无论是走在乡间集市,还是城里的大街小巷,都会看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许多人都在排队理发!为什么要理发呢?因为人们认为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龙抬头的日子理发叫做“剃龙头”,预示一年有好的开始。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

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

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

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

山东地区
我国山东等地区过春龙节,用灶烟在地面上画一条龙,俗称引钱龙。

俗信引龙有两种目的:一是请龙回来,兴云布雨,祈求农业丰收,
二是龙为百虫之神,龙来了,百虫就躲起来,这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都是有益的。

江苏南通民间有用面粉制作寿桃、牲畜,蒸熟后插在竹签上,晚上再插在田间,认为这是供百虫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驱赶虫灾,也希望百虫之神不要危害庄稼。

是日,各地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

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食“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等。

妇女们在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因为苍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

妇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有的地方妇女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二月初三为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诞辰日,该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举登第。

旧俗,儿童在二月二这天行开笔礼,表明开始正式学习。

过去,读书人要行四个礼,即开笔礼、进阶礼、感恩礼和状元礼,其中,开笔礼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礼。

开笔就是开始写文章,仪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讲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赠文房四宝等内容。

北京地区
北京民俗食品,一种烙得很薄的面饼,又称薄饼。

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

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国古谚所说龙抬头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饼,名曰“吃龙鳞”。

春饼比吃烤鸭的薄饼要大,并且有韧性(北京人称为要
有“骨立劲儿”),因为要卷很多菜吃。

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

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

北京人的春饼讲究有几样小菜:凉拌豆芽、摊鸡蛋,天福号的酱肘子。

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

佐料有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黄酱(烤鸭配甜面酱)。

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为的是吃个热乎劲儿。

若在二月二这一天吃春饼,北京人还讲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

在北京,还有一种豆面糕,北京清真风味小吃。

用蒸熟的黄米(或糯米)揉成团,撒炒熟的黄豆面,再加入赤豆馅心,卷成长条,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于清代经营食摊现制现售“驴打滚”时,随制随撒豆面,犹如郊野毛驴就地打滚粘满黄土似的,故得此诙谐之名。

老北京的习俗,人们总喜在农历二月买“驴打滚”品尝,因而经营这种食品摊贩和推车小贩很多,以天桥市场白姓食摊和“年糕虎”(虎占福)做的最有名气。

山西地区
晋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钱龙,选择一棵大树或一块大石,用灰线围洒一圈。

再用红线拴一枚铜钱,先将铜钱置放在灰线圈内,手拉线牵
回家中,用容器盖住即成。

陕西地区
陕西西安地区这一天,一般是外婆(舅家)给外甥(女)送爆米花及饽饽馍。

妈妈会前一天炒好齐子豆,准备给家里人。

齐子豆是用油、水和面,然后切成小的立方体,再用油炒了。

有的地方会把花生和齐子豆一齐炒。

广西中北部地区
桂中、桂北壮族地区也有二月二的传统习俗,桂中北地区的壮族都流传这一句“二月二,拜村社;龙抬头,祈丰收;八月二,祭村堂;龙收尾,送龙归”,二月二和八月二过法性质是一样的。

准备的节前,会预先制定采购小组作为庆典头领,头领采用分组轮流制,每小组5人组成。

每当块到节时候,被轮流到的“头领”挨家挨户收集资金和大米。

节日那天“头领“负责买菜、做饭等一切工作。

”血肠“是龙抬头和龙收尾不可缺少的祭品。

”血肠“壮语叫”bong“有禾苗速长、五谷丰登的含义。

做完祭拜仪式,每家每户都有一个代表去村社吃集体餐。

吃完集体餐,“头领”负责给每位村民评价分配一段血肠和扣肉。

芮城合河地区
有一种坚持千余年的古会,可称为奇俗。

据传始于汉光武帝年间,迄今已1800多年,为纪念东岳大帝黄飞虎治水有功而三社联典庆贺,故又称“三社典”。

这天,山民们尽兴狂欢,并将各自家中最珍贵的宝物都展示出来,民间又称“亮宝会”,取宝能驱邪避灾之意,希冀
年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届时,妇女们身着彩装,演唱传统的民歌小戏,男子们则扮演粗犷强悍的天神、地祗武将及文臣、八仙、俗神等,或骑马坐轿、乘牛、抬杆;或赤身裸体,腰系野布;或土布裤衩,身背铡刀、冰凌、粗檩、石磨,大展阳刚之气。

当地戏称“合河二杆”。

社火氛围由锣鼓组成并渲染,打击法古朴、原始,俗称“撇锣鼓”。

传统节目尚有耍狮子、跑旱船、高跷、背人等等。

整个活动从村外出发,浩浩荡荡,一直到泰山神庙旧址结束。

沿海地区
一直流传着二月二“剪龙头”的习俗,这天大人、孩子都剃头,叫“剃喜头”。

特别是男孩子,都要理发,谓之“剪龙头”,据说在这一天理发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也有要想鸿运当剃头的寓意。

黄河三角洲地区
有“放龙灯”的习俗,不少人家用芦苇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蜡烛或放上用萝卜挖成的小油碗,放到河里或湾里点燃,为龙照路。

山东内陆地区对“二月二”的讲究更多,其中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那就是围粮仓。

农历二月初二清晨,村民早早起床,家庭主妇从自家锅灶底下掏一筐烧柴禾余下的草木灰,拿一把小铁铲子铲些草木灰,人走手摇,在地上画出一个个圆来。

围仓的圆圈,大套小,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围单不围双。

围好仓后,把家中的粮食虔诚地放在仓的中间,还有意撒在仓的外围,象征当年的大丰收。

浙南地区
泗溪二月二庙会,地处浙江南部的泰顺县泗溪镇是著名的廊桥之
乡,世界最美廊桥“姊妹桥”的所在地,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

在泗溪镇白粉墙村有着近三百年历史的二月二祈福庙会活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天,白粉墙村都要在本村的“陈十四娘娘”庙举行二月二庙会(祈福活动)。

该习俗兴起于清朝雍正年间,俗称“做福”或“福酒”,从清代至民国“二月二”庙会活动发展到鼎盛,前往参加“福宴”的人群除本境乡民,更多的来客都是从十乡八里之外慕名面来,可谓盛况空前。

庙会活动内容精彩,其中最大的地方特色是“娘娘踩街”、“福宴”和浙南木偶戏。

[8]
其他地区
二月初二吃猪头肉也有说法。

自古以来,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后来简化为三牲之头,猪头即其中之一。

另据宋代的“仇池笔记”记录的一个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饥饿,于是闯入一乡村小庙,却遇上了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斩之,哪知和尚全无惧色,王中令很奇怪,转而向他讨食,不多时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曰:“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

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桨浇。

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

若无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

”王中令吃着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于是,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

看起来猪头还真是一道佳肴呢,而且也是转危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标志。

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历经十多个小时的烹饪,才能端上餐桌。

“扒猪脸”有三种,一是原
汁原味吃;二是蘸酱汁吃;三是卷煎饼吃。

每一种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

“扒猪脸”肥而不腻、肉骨分离、糯香可口,给现代人带来了美容、健脑的效果。

“二月二”吃现代“扒猪脸”,回味古代的餐饮历史,真是一种当代与历史交融的完美体验
过去民俗,过了青龙节,整个“过年”才算结束。

唐山迁安地区
迁安地区的风俗是登山。

民俗学家认为,“剃头死舅舅”本是汉人对清朝的反抗,经过三百多年的口口相传已经演变为另一种含义,如今更多的体现为中华民族注重血脉亲情的个性和文化传统。

“社会在进步,民俗在发展,人们更应该注重的是民俗在文化方面的传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