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第七版)》读后感

《中国建筑史(第七版)》读后感

《中国建筑史(第七版)》读后感《中国建筑史(第七版)》是一本由刘敦桢先生主编,经过多次修订和完善的经典之作。

作为一本建筑历史类的著作,它不仅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与发展,还深入剖析了各个时期建筑的特色与风格。

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古代建筑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我被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所吸引。

从早期的木构架建筑到后来的砖石结构,中国古代建筑在形式、材料和工艺上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尤其是木构架建筑,以其灵活多变的组合方式和优美的造型,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

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些古老的建筑之中,感受着它们所散发出的历史沧桑和文化底蕴。

其次,我被中国古代建筑所蕴含的智慧所折服。

中国古代建筑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社会习俗等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同时,中国古代建筑还注重空间的利用和划分,使得建筑内部空间层次丰富、功能多样。

这种智慧和理念,不仅在当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且在今天依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此外,我还被书中对于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脉络的梳理所震撼。

从原始社会的穴居和巢居,到奴隶社会的宫殿和宗庙,再到封建社会的寺庙和园林,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技术上的创新和突破,更有文化上的积淀和传承。

这种发展历程,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最后,我想说,《中国建筑史(第七版)》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它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现状,还得到了很多关于建筑、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启示和思考。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我未来学习和探索的宝贵财富。

中国建筑历史观后感通用5篇

中国建筑历史观后感通用5篇

中国建筑历史观后感通用5篇中国建筑历史观后感因父母工作原因,我从小就跟随他们走过南闯过北,去过很多城市。

例如以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秦淮河为界,南方大约十八个省会我已经有幸在其中十二个省会留下自己的.足迹,五大名山也去过三座。

可去过这么多地方,我连“帝都”北京都没有去过,心中不时总会感到些许遗憾、但是现在,“寻根之旅”夏令营圆了我这一梦想。

我来到了祖国的首都:北京,并去了国家级博物馆故宫参观学习。

容得天公作美,原如天气预报所说的“雷阵雨”也没有如约而至。

春和景明、晴空万里,同学们的心情也非常高涨。

我相信在大巴抵达我们这一天的目的地故宫的时候,隔五百米的其他游人也能听到我们发出的欢呼。

而这欢呼声夹杂着我们的期待、兴奋、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以及对祖国深深的思念。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的很快。

在我们参观游览故宫后,我的心中就不禁的有了三个感叹:一叹那宫殿的雄伟壮丽。

故宫是占地72万多平方米,拥有八千七百零四间房屋的宫殿,是世界现存最大、做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

殿宇巍峨,画栋雕梁,这种气势是外国古建筑所拥有不了的。

二叹那历史的沧海桑田。

曾经戒备森严的紫禁城,却在今天任由人们信步徜徉的观赏与感受着九五之尊“皇帝”的感受。

这对于历代君主来说是非常无情的。

但是历史却教会了人们如何真正的判断对与错、教会了人民在时间年轮的变化中看清自己的得到与失去。

这一切的利与弊让现在的中国成为了一个民主国家。

这就是变化中的一大进步。

而这第三叹,则是叹息我不能就这样留在我美丽的祖国。

有着如此威武宫殿的地方是我的根啊!欣赏着故宫的神韵,感悟着它的壮丽与气魄,我无比自豪我是一个名中国人。

祝福您,我的祖国!中国建筑历史观后感北京故宫是闻名于世的中式传统建筑皇宫,也是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皇家宫殿。

去北京游览的人大多要去这座深宫禁城里参观一番,以了解封建时代皇帝的生活环境及豪华建筑的容貌。

这次随同女儿女婿外出旅游,这个愿望得以实现。

过去,由于各种原因,来去北京总是匆匆而过,无暇探望这座神秘的紫禁城。

中国建筑史潘谷西读后感

中国建筑史潘谷西读后感

中国建筑史潘谷西读后感
潘谷西先生是当代著名的中国建筑史学家,他对中国建筑史的研究颇具
深度和独到之处。

在阅读潘谷西先生的著作后,我对中国建筑史有了更为深
入的了解并获得了一些启发。

在《中国建筑史》一书中,潘谷西先生详尽地介绍了中国建筑发展的历
程和演变过程。

他运用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实地考察的方式,对中国各个历
史时期的建筑特点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分析。

他不仅关注了建筑的物质层面,更注重从文化、艺术以及社会背景等方面解读建筑背后的意义。

潘谷西先生的写作风格简洁明快,条理清晰,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
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

他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建筑形式的比较和对细节的
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之处。

他还强调了中国传统建筑对自然环
境的尊重和融合,展现出一种和谐的建筑美学。

潘谷西先生对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涵盖了古代建筑、宫殿建筑、寺庙建筑、园林建筑等领域。

他对每个领域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并深入挖掘了其
背后的文化、社会和宗教因素。

通过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
代建筑的风格、特点和价值。

总的来说,我对潘谷西先生的《中国建筑史》一书印象深刻。

通过他的
研究,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建筑史的发展历程和演变特点。

潘谷西先生
独到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使得他的著作成为了中国建筑史领域的重要参考,
对广大读者和研究者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中国建筑史》是一部关于中国建筑发展演变的著作,它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通过阅读这部书籍,我对中国建筑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中国建筑史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从古代的宫殿、寺庙,到民居、园林,每一种建筑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人们的审美情趣。

通过对建筑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中国建筑史中,我最为着迷的是古代宫殿和寺庙的建筑风格。

古代宫殿以其雄伟壮丽、气势恢宏而闻名,而古代寺庙则以其庄严肃穆、神秘祥和而著称。

这些建筑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

通过对这些建筑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人民对宗教信仰的态度,以及他们对宫廷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另外,中国建筑史中还介绍了中国古代园林的建筑特点。

古代园林以其精致细腻、富有诗意而著称,它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又一杰作。

古代园林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人们情感交流的空间。

通过对古代园林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中国建筑史》,我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不仅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更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有了更深的喜爱。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继续深入研究中国建筑史,努力传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为推动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在读完中国建筑史这本书后,我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以及其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建筑的演变过程,从古代的木构建筑到现代的高楼大厦,每一种建筑形式都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悠久,充满了智慧和创造力。

书中详细描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建筑的探索和创新,如夏代的台基、商代的宫殿建筑、周代的宗庙和宫殿、秦始皇的兵马俑、明代的宫殿建筑等等。

这些建筑作品无不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观念。

古代中国人注重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无论是山水园林还是道教寺庙,都以自然景观为依托,并且力求将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这种注重自然的建筑理念让人们在建筑中感受到了宁静与和谐的美。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寓意和象征。

如人们常称的“黄帝内经”中有云:“医道之事,生之谓神,长之谓鬼,藏之谓道,物之神谓宜藏,物之鬼谓宜出”。

这种形而上的对立关系在古代中国建筑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如梁柱之间的斗拱装饰,它既是建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人们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与寄托。

中国古代建筑还注重在空间布局中营造中庸之道。

无论是宫殿还是寺庙,都通过合理的布局来展示权力与威严。

例如,宫殿中的主殿通常位于中轴线上,象征着君主的权威与统治地位。

而寺庙中的大雄宝殿也采取类似的布局,以凸显佛教的教义和智慧。

中国古代建筑的材料丰富多样,从木结构到砖石结构,每一种建筑材料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运用方式。

木结构建筑在中国古代占有重要地位,木材的弹性和韧性使得中国古代建筑能够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更好地抵挡破坏。

而砖石结构的应用则为中国建筑带来了更加宏伟和坚固的形式。

读完中国建筑史后,我对中国古代建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中国建筑不仅是一种实用的艺术形式,更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领略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以及他们对自然和人文的敬畏与追求。

中国建筑的精神与文化内涵将会激励着我继续学习和探索。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读了《中国建筑史》这本书,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建筑之旅,让我对中国建筑的发展脉络和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建筑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那时的建筑虽然简单粗糙,但已经展现出了人类对于遮风避雨和生活空间的最初构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技术和艺术不断发展。

在奴隶社会时期,宫殿建筑逐渐兴起,其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彰显了统治者的权威和地位。

到了封建社会,中国建筑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

秦汉时期的建筑,气势磅礴,如秦始皇陵、阿房宫等,展现了强大的国力和统一的气势。

汉代的建筑则在继承秦代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细节和装饰,出现了许多精美的瓦当和画像砖。

隋唐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

长安城的规划布局堪称典范,其规模宏大,街道整齐,宫殿巍峨。

唐代的建筑风格雄浑大气,结构简洁明快,斗拱硕大,屋檐深远,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例如,佛光寺大殿就是唐代建筑的杰出代表,它充分体现了唐代建筑的高超技艺和艺术水准。

宋元时期的建筑在继承隋唐风格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宋代建筑注重比例和尺度的协调,建筑风格趋向于细腻、柔美。

这一时期的《营造法式》更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重要典籍,对后世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建筑则融合了蒙古族和汉族的建筑风格,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明清时期的建筑在技术和艺术上更加成熟和完善。

故宫是明清宫殿建筑的典范,其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装饰华丽,充分体现了皇家的威严和尊贵。

同时,民间建筑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各地的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如北京的四合院、安徽的徽派建筑、福建的土楼等。

中国建筑在结构上有着独特的特点。

木构架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它具有灵活多变、适应性强的优点。

斗拱是中国建筑中特有的构件,不仅具有结构上的支撑作用,还具有装饰性。

屋顶的形式多样,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等,不同的屋顶形式代表着不同的等级和用途。

在建筑装饰方面,中国建筑也独具特色。

中国建筑史(第七版)阅读体会

中国建筑史(第七版)阅读体会

我国建筑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我国建筑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我国建筑在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为人们所推崇和传颂。

我国建筑史(第七版)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专著之一,在我国古代建筑史研究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阅读这部专著,我对我国建筑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深刻感受到我国古代建筑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我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特色风格和代表作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也感受到了我国建筑在保护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我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我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遗迹。

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建筑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和风格。

从古代防御性建筑到宗教建筑、宫殿建筑、民居建筑,我国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色和风貌。

其中,古代建筑大量运用了木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艺技术和艺术表现手法,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建筑智慧和审美情趣。

二、我国建筑史的特色风格我国古代建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表现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风格。

在我国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多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如古代建筑的斗拱结构、屋顶翘角和雕梁画栋,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在构造和装饰方面的独特魅力。

我国建筑还在布局、材料运用、雕刻艺术等方面呈现出了独特的特色和风格,展现出了我国建筑在美学表现和艺术创作方面的独特魅力。

三、我国建筑史的代表作品我国古代建筑有着众多著名的代表作品,如兵马俑、故宫、颐和园、布达拉宫等。

这些代表作品不仅在建筑艺术、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上具有重要地位,更是我国建筑史上的瑰宝和精品。

通过这些代表作品,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我国古代建筑的博大精深和独特价值,以及我国建筑在宗教、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通过阅读我国建筑史(第七版),我对我国古代建筑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深刻感受到了我国建筑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建筑史学习心得5篇

建筑史学习心得5篇

建筑史学习心得5篇第一篇:建筑史学习心得建筑史学习心得本学期选修了建筑史这门通识课,由于自己是土建学院的,觉得这门课程很有必要。

老师讲了很多关于建筑的历史,也讲了很多建筑艺术,对土建的孩子来说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虽然只有四节课,但老师在这四节课中把古今中外的建筑发展历程几乎都讲了个遍。

从建筑历史来看,全球可划分为四大文明区,分别是地中海文明区、南亚次大陆、东亚文明区、中南美印第安文明区。

世界上本有七大建筑体系,它们是古西亚、古印度、古埃及、古美洲、中国、伊斯兰和欧洲。

现在还保留的只有后三个。

我们的祖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

这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都由于外族的入侵而失去了独立,中断了古代文明。

我们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文明传统未曾中断的古国。

古巴比伦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这里的人们建立了国家,到公元前18世纪.这里出现了古巴比伦王国。

古巴比伦王国时期是两河流域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古埃及是指从公元前4000多年开始直到公元前332年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而结束,位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

其中金字塔、亚历山大灯塔、阿蒙神庙等建筑体现了埃及人高超的建筑技术和数学知识,埃及同时在几何学、历法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

伊斯兰的建筑代表是清真寺,清真寺主要由拱、光塔、伊旺和装饰组成。

讲究对称美。

古希腊则视神庙为圣地,古罗马的建筑气势磅礴等等。

在四周的课程中,老师着重讲了中国的建筑体系。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

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

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真正的建筑文化
——读《中国建筑史》有感知道梁思成,是因为他跟林徽因令人动容的爱情;可真正认识梁思成,是因为《中国建筑史》这本书。

且不说他在专业方面的造诣有多高,只为了他不畏艰难困苦,在抗战期间仍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建筑而奔波操劳的精神,他就称得上是一位建筑大家。

梁思成早年受父亲梁启超的影响,接受过正统的中国古典文化教育,后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

回国后,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完成了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中国建筑史》,他还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是一位真正具有文化视野的建筑大师。

我们常挂在嘴边说这个社会是一个人心都浮躁起来的社会,每个人都加紧着脚步往前赶而忽略了周遭的风景。

每天面对着城市里的高楼大厦,霓虹闪烁,麻木或许已成必然。

梁思成用清丽的文艺笔调,别具一格的叙述方式,将每个时代的建筑与政治经济上的变迁分析得十分清楚,引人入胜,能让人静下心来好好感受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源远流长,体会建筑自身的魅力。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木构架建筑是我国使用面积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这种建筑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电视里也时有出现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深宅大院的场景,给人古典庄严的感觉。

只是可惜现在木材越来越少,而且木架建筑易遭火灾,很多建筑都没有能保留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国建筑也随着历朝历代的更迭在不断向前发展着。

在原始社会时期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从艰难地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慢慢地掌握了营建
房屋的技术;奴隶社会时期,因为有大量劳动力和青铜工具的使用,很多宏伟的都城、宫殿、宗庙得以建成;经过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建筑逐步走向和谐统一,让我们不得不为它的恢弘大气而感慨。

这本书虽然关于建筑的术语颇多,但胜在图文并茂,我领略到了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的巍峨;感受到了“汉宫殿繁复之部署,嵯峨之外观”的规模庞大;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佛塔上纹饰雕刻的生动、迥异;感叹于唐代佛塔的样式独特,取材不一……也为清末“因与欧美接触频繁,西洋建筑之式样渗入都市,旧建筑之势力日弱”而唏嘘不已,想想以前总是为国外建筑的优雅从容而赞叹不已,何尝不是忽略了眼前的风景中国的建筑文化真的应该好好发扬,它的美是需要慢慢挖掘,慢慢品味出来的。

建筑是文化的记录,是历史的见证者,梁思成先生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趁着我们年轻,思想还跟得上步伐,更应该好好领略我们自己的建筑文化,撇开走马观花,真正的用心去看建筑!
土建学院11建一
杨帆
联系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