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牧神午后》
探究德彪西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音乐语言特征

探究德彪西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音乐语言特征摘要《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德彪西打破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的音乐风格与写作手法的一部经典管弦乐作品,也是标志着他印象派风格成熟的第一部作品。
他在和声方面的创新、配器上的独特色彩以及在音乐发展中的“弱动力”手法与他同时期的其他作曲家相比都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是这种打破常规,让有他自己独特的风格与色彩,在对作品的学习、梳理、分析后,本文将从以上三方面进一步探究本首作品。
关键词:德彪西;牧神午后;和声;配器;音乐发展一、德彪西与《牧神午后》前奏曲简介(一)德彪西德彪西身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他为20世纪的音乐带来了新的活力。
他的音乐主要表达的是非现实的情境,如:大自然风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诗歌绘画中描述的场景等等,音乐强调瞬间的主观印象和感受。
在创作手法方面德彪西更注重音乐的色彩性,他擅长运用色彩丰富的和声、多变的织体、色彩性的配器等音乐创作手法来描绘出他想象中的场景。
(二)《牧神午后》前奏曲简介1.创作背景德彪西在八十年代后半叶与法国当时印象主义画派画家和以马拉美为首的象征主义诗人的接触,受到他们的影响,把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融入自己的音乐作品中。
《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德彪西的经典管弦乐作品,作于1892-1894年,取材于斯蒂芬·马拉美的同名诗作《牧神午后》。
这部作品描绘了在午后,半神半兽的牧神躺在树荫下休息。
他似睡非睡,胡思乱想,感到自己模模糊糊地进入了仙境。
作品通过朦胧的和声、细腻的配器与模糊不清的曲式结构生动描绘出牧神在午后的慵懒、仙女们动人的舞姿以及神话故事中烟波浩渺的仙境。
1.作品结构全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6小节),第二部分(37-78小节),再现部(79-110小节)。
乐曲的第一部分开头由中音区的长笛引出牧神主题,描绘出午后牧神慵懒的模样,整体音乐流畅平缓。
第二部分一开始由双簧管演奏第二主题,同时音符密度变大,使音乐表现更加跌宕起伏,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
牧神午后德彪西名词解释

牧神午后德彪西名词解释
《牧神午后》是法国作曲家克劳德·德彪西创作的交响诗,取材于马拉美的同名诗篇。
这首作品是德彪西的第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印象主义作品,也是德彪西创作的顶峰,它使德彪西成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奠基人。
马拉美的诗篇《牧神午后》描述的是一位半人半神的牧神在午后的情景,他躺在树荫下沉思,梦见自己在追求水中的仙女,却又仿佛听见树丛中传来其他仙女们的嘲笑声。
这首诗篇充满了梦幻和象征的色彩,对时间和空间有着独特的表达。
德彪西采用了象征主义音乐的写作手法,运用了丰富的和声和音色变化,以及自由的节奏和结构,来表现马拉美诗篇中的梦幻和象征的色彩。
他通过音乐来描绘出诗篇中的情景和情感,同时也通过音乐来表达出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受。
总之,《牧神午后》是一首充满梦幻和象征色彩的印象主义音乐作品,通过德彪西的音乐表达,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和情感体验。
德彪西作品《牧神午后》赏析

德彪西作品《牧神午后》赏析宋晓婷(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辽宁大连116001)北方音乐编辑部投稿邮箱摘要:《牧神午后》是德彪西根据法国诗人马拉美的同名诗所作,在创作《牧神午后》时德彪西充分利用了管弦乐队的色彩与音响,展现一种朦胧、飘忽、神秘的境界。
《牧神午后》不单奠定了德彪西在音乐界的地位,确立了印象主义音乐风格,也对二十世纪的音乐发展有深远影响。
本文就赏析德彪西的管弦乐作品《牧神午后》。
关键词:德彪西;牧神午后;管弦乐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创作于1892年,整个作品都跟马拉美的同名诗紧密相连。
在这部作品中,德彪西加入了很多新元素,开拓了管弦乐音乐的发展道路。
作品主要描写一个炎炎夏日,牧神在睡梦中与森林女神相拥,当牧神慵懒的苏醒后,回忆起梦中的情境,又渐渐地进入了梦乡。
马拉美曾这样说过德彪西的《牧神午后》:“你的《牧神午后》管弦乐前奏曲跟我的诗歌很协和,它用微妙、迷离的音乐衬托并提高了我的诗歌。
”由此可见,《牧神午后》在音乐界的地位是难以取代的。
一、《牧神午后》乐队编制在乐队编制上,《牧神午后》属于灵活性较强的小型乐队,主要乐器有长笛三支;F调圆号四支;双簧管、大管、A调单簧管或是降B调单簧管各两支,竖琴与弦乐组两架;两个古钹,音高分别为E和B[1]。
就晚期浪漫派而言,这样的乐队编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德彪西却用这普通的乐队编制绘制出了一幕幕新颖的音乐画面。
具体表现为一下四方面:1、木管乐器组在选用乐器与数量上有所偏重,奠定了木管音色在整部作品中的“思维主角”地位,这跟古典时期以及浪漫主义时期乐队中侧重弦乐的情况有较为显着的对比。
2、在弦乐组的使用上德彪西考虑的主要是音色,借助多层分布等方式使弦乐演奏的音响效果更加细腻。
同时还将弦乐音响作为作品的背景的陈述和铺垫,相较于古典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将弦乐组用作前进行乐器来说,可谓是更深层次的创造和革新。
3、铜管组织用了四支圆号,一来用作作品的背景和声,形成力度对比,二来借助圆号跟号角相近的音色让人们联想到田园风光的优美景色。
德彪西《牧神午后》十三个主题及其变奏解析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35/ 02性。
这首作品使用了小型乐队,主要的乐器有弦乐器、木管乐器、竖琴、古钹以及一组铜管乐。
高声部主奏乐器为长笛,这在一开始主题进入的时候就已经确立了长笛作为主奏乐器的地位,并且贯穿于乐曲全部。
长笛的音色深沉有力,但是在这首乐曲中演奏出了自然飘逸的音色感觉,加上半音阶和变化音阶构成的旋律,形成了一种神秘感,比如第一主题的出现,当长笛演奏出这段旋律的时候,让人感觉到牧神午后初醒的画面如梦幻一般既朦胧又神秘。
除了长笛之外乐曲还选用了其它木管乐器,而且《牧神午后》也是偏向于木管乐器的音色,这使木管乐器演奏的旋律成为了这首作品的乐思主题。
比如,第二部分出现的第二主题旋律,由双簧管演奏,当高声部的长笛演奏短暂结束之后,双簧管顺势进入,承接了高声部的音乐,完成了非常和谐的“声部交接”。
弦乐组是这首作品乐队编配中另外一个重要的部分,弦乐组主要作为伴奏乐器存在,相对于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的大多数管弦乐作品当中弦乐器作为主奏乐器来说,这是作曲家的大胆创新。
作曲家将这些乐器多层次分部,相互交织,最大限度的开发它们的音色,用细腻的演奏创设乐曲的背景气氛,衬托和铺垫乐曲的主题旋律。
铜管乐器在这首作品中运用比较少,只用了四支F调的圆号。
圆号在这首作品中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是填充和弦,平衡主奏乐器和伴奏乐器之间的力度,有时候也偏向于一方使声部之间的力度形成对比。
比如第17小节到19小节出现的圆号声部就担此作用。
第二个作用是用圆号演奏出类似于号角的音色,增加乐曲的田园意境,让人们能够通过圆号的声音想象到牧神在田园中慵懒的样子。
乐曲中还用到两架竖琴和一个打击乐器古钹。
竖琴在一般乐曲中都是色彩乐器,在这首作品中竖琴也是色彩乐器,担任背景音色的角色,竖琴音色的出现使整个乐曲显得更加典雅和有魅力。
在全曲结束前出现了整首乐曲的唯一打击乐器——古钹,但是作曲家并没有像古典和浪漫主义时期将打击乐作为制造宏大音响的乐器一样使用,而是用古钹的独特音色唤起人们对牧神的联想。
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十一单元单元第二十一节印象主义音乐赏析:德彪西《牧神午后》-课件00

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弦乐
竖琴(2)
铜管
圆号(4)Hale Waihona Puke 打击乐古钹25
德彪西常用的调式
全音阶 五声音阶
26
《牧神午后》前奏曲
27
德彪西 (1862-1918)
德彪西,法国作曲家,印象主义音乐 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歌剧《佩利亚斯 和梅丽桑德》,管弦乐《牧神午后》《夜 曲》《大海》,钢琴曲《意象集》《十二
20
《牧神午后》前奏曲
慵懒的 神态
欲望与 幻想
进入 梦乡
21
请思考:
22
《牧神午后》前奏曲 结尾部分
23
“我的前奏曲的确是一连串意境的绘
画,贯穿始终的是在中午的烈日下牧神
的欲望和梦幻。”
德彪西 (1862-1918)
—— 【法】 德彪西
24
《牧神午后》乐队编制
乐器组 乐器及数量
木管 长笛(3)、双簧管(2)、英国管、
3
《牧神午后》前奏曲
【法】克洛德•阿施尔•德彪西
4
【法】斯特芳•马拉美 (1842-1898)
《牧神午后》(节选)
【法】马拉美
不要潺潺流水, 让我的笛声弥漫丛林, 只有风儿把声音散入淅沥的霖雨之前, 从玲珑的笛管中喷出, 在不被涟漪搅扰的天边, 那充满灵感的嘹亮而恬静的笛声, 响彻行云。
5
《牧神午后》前奏曲
首钢琴前奏曲》等。
28
《水中倒影》
【法】克洛德•阿施尔•德彪西
29
30
德彪西创作的风格特征
德彪西 (1862-1918)
1.短小的音乐主题 2.色彩斑斓的和声 3.丰富多变的织体 4.细腻透明的配器 5.瞬间感受和印象 6.朦胧幽静的气氛
牧神午后

《牧神午后》是一首梦幻一般的交响诗,是德彪西的第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印象主义作品,可以认为,德彪西通过这一音诗而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因而此曲被后人誉为“德彪西的第一颗管弦乐定时炸弹”。
他的音乐是受他的朋友斯蒂芬·马拉美的著名诗篇《牧神午后》启发而写的。
作品描述了夏日午后的森林中,牧神的突然出现使刚刚出浴的女神惊惶逃去。
牧神捧着女神遗下的纱巾,绮思无限。
乐曲的开始部分,简单而无伴奏的长笛所吹出的旋律,仿佛是画布上刻画得十分分明的线条(片段1),它显然是表现了诗人马拉美笔下的牧神所吹奏的洋洋曲调。
牧神亲自吹奏的那懒洋洋而变化多端的旋律,很快就融入温暖的天鹅绒般的圆号与木管声中,以及一串淙淙流水般的竖琴声中。
乐队的色彩纤丽而细腻,弦乐分声部奏出轻轻颤动的震音。
整个音乐使人感到波光粼粼,阳光明媚,暖气袭人,微风吹拂,牧神昏昏欲睡,梦境消逝在稀薄的空气之中。
《牧神午后》在巴黎首演。
当长笛吹出开头的主题后,全场便鸦雀无声——直到全曲结束。
可是乐曲刚一结束,人们便爆发出了难以形容的喧哗——掌声、欢呼声、抗议声此伏彼起。
乐曲不单音响效果朦胧飘忽,曲式结构上也因乐句与乐句间的交炽融汇难以锐意区分。
德彪西有强烈的反古典主义思维,他曾在一音乐会中听到奏鸣曲式发展部时因已知音乐的去向而毅然离开会场。
全曲找不到古典手法中常用的整句或整段的重复及主题的发展和变奏德彪西在世的年代(1862-1918)正是法国与德国在政治和军事上冲突最深的时期,而且法国人因民族的自尊,普遍有抗衡德奥文化扩大其在欧洲影响圈子的趋势。
德彪西《牧神午后》中的绘画性表达

德彪西《牧神午后》中的绘画性表达【摘要】德彪西的名画《牧神午后》通过其独特的绘画性表达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田园风景。
在作品中,德彪西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色彩,展现了生机勃勃的自然气息。
光影效果的处理让整幅画面显得更加生动立体,线条与构图的精湛处理为画面增添了层次感和稳定感。
细节处理的精细与入微为作品增色不少,气氛营造的功力更是让人沉浸其中。
整幅作品中绘画性表达的融合与共鸣,产生出一种奇妙与和谐的视觉与情感体验。
观赏者在欣赏作品时,会感受到一种无法言喻的美和悠远的情感共鸣,这正是德彪西作品的永恒魅力所在。
德彪西《牧神午后》中的绘画性表达将观者带入一个宁静、绚丽且充满诗意的视觉世界,展现出艺术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德彪西、牧神午后、绘画性表达、色彩运用、光影效果、线条、构图、细节处理、氛围营造、视觉、情感影响、永恒魅力、艺术作品1. 引言1.1 德彪西《牧神午后》的背景和意义德彪西的《牧神午后》是法国印象派画家克洛德·莫奈于1873年创作的一幅著名油画作品,描绘了一个宁静的田园风景。
这幅作品被认为是印象派绘画的代表之一,展现了克洛德·莫奈对自然景色的独特观察和感受。
背景中的牧神雕像、草地、树木、水面以及远处的山丘等元素都被精细地描绘出来,呈现出一幅优美而和谐的画面。
《牧神午后》这幅作品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被认为是对传统绘画观念的挑战和突破。
克洛德·莫奈通过对色彩、光影、线条和构图的大胆运用,打破了传统绘画的束缚,展现出新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这幅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也对后世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印象派艺术的经典之作。
《牧神午后》展现了克洛德·莫奈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光影变化的敏锐观察,表现出他对艺术的追求和创新精神。
这幅作品不仅是一幅艺术品,更是一种对美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情感,让人们在欣赏之余能够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愉悦。
2. 正文2.1 色彩运用的绘画性表达色彩运用是绘画中极为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德彪西在《牧神午后》中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色彩来表达作品的情感和意境。
德彪西管弦乐前奏曲_牧神午后_的配器分析

闪光罢了。这里没有充满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只有饱满而又不十分 厚重的感叹,这与马拉美的诗的意境完全吻合,同时与印象派绘画 朦胧不清,只强调光影的画风一致。高潮的消退仅三小节,在第74 小节已进入向再现的连接,材料仍然来自bD 调主题,圆号Ⅰ、单 簧管、双簧管先后演奏该主题后半段的材料,而小提琴独奏,则演 奏着该主题前半段的材料。 B 部分,变奏曲的特点相对A 部分削弱了,取而代之的是奏鸣 曲式发展部的特点,主导主题材料的拆分与两个新主题及其变体形 成对比,乐思不断发展,调性明显的旋律配以全音阶的和声,木管 组与弦乐组一直处于对比型而非叠加型的配器设置,音色也由A部 分的单一乐器色彩转变为不同乐器的混合色彩,小发展段和假再现 中旋律音色交接频繁,使这一段具有发展的特性,而假再现既与A 形成呼应,也预示了主题最终的再现。 (三)A’部分(再现)的主题与配器 A’部分的再现综合了前两部分的一些特点。 第一次主题再现,即主导主题的第七次出现时,长笛的音色奏 出已让人印象深刻的半音化旋律,弦乐组分部演奏出薄纱般的长音 背景,竖琴则演奏 E 大调主和弦的六连音分解和弦,安静而不失流 动性。随后第 83 小节,双簧管旋律片段的插入打断了倦怠的气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为了让所有的人们都听见, 大胆地敲响了那些人们甚至还不 知道自己已经听见了的声音。由 于德彪西 敏感的耳朵,他还在管 弦乐队里使用各种乐器的不同组 合来发出柔和的、闪烁着的音响 效果。起初人们还被他的音乐所 困惑,并且不知道怎样理解它, 但是一旦听惯了,就会非常喜欢 它。 德彪西所创立的这种音乐, 就是被后人称为“印象主义”的 音乐。
1884年,德彪西因合唱 《浪子》获得罗马大奖。按照 规定,获此奖者将由政府派送 意大利学习4年。第二年,德 彪西入学罗马的法兰西学院。 居此期间,他完成了早期的两 部重要作品:清唱剧《中选的 小姐》和管弦乐《春》。这两 部作品已清晰地显示出德彪西 的创新意向,于是引起校方的 反感。从此,校方拒绝上演他 的作品。
第二个泛音是原来的音 (基音)上面的第十个音,第 三个泛音还要高,但已十分微 弱。下面的泛音依此类推。造 成不同乐器音色差别的主要原 因,就是泛音的不同。一把像 小提琴那样的乐器,其中的较 低的泛音较强,就有一种平滑 而圆润的音质;而一把象小号 那样的乐器,其中较高的泛音 较强,就有一种较为洪亮的音 质。德彪西建造他那古怪的、 非尘世的音乐,用的就是这些 在空气中听不见其振动的音。
20世纪的音乐舞台,是 由法国作曲家德彪西拉开 帷幕的。克洛德·阿希 尔·德彪西(Claude Achille Debussy)于 1862年8月22日生在巴黎 近郊。父亲是店员,还参 加过巴黎公社武装起义。 父母都与音乐无缘,他们 更希望儿子长大以后能够 成为海军军官。
德彪西7岁时,显示出对音乐 的浓厚兴趣,深得钢琴家弗勒维 尔夫人喜爱。弗勒维尔夫人免费 教他学习钢琴,直到德彪西11岁 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后,还为他负 担了大部分学费。在音乐学院上 学时,德彪西虽然刻苦用功,许 多功课都不错,还得过奖,但他 自己却深不满足。他觉得音乐学 院的教学过分保守拘古,与他内 心的创新要求相去甚远。
但是,一个音除了第一个或主 要的振动之外,还有一些次要的、 共鸣式的振动,正象一块扔到水 里的石头引起的不是一个波,而 是一圈圈不断扩展开的波纹。泛 音中的第一个和最强的是基音上 面的第五个音,这是德彪西不用 助听器也能听得见的音。假如我 们有一架调音调得很准的钢琴, 不出声地按下一个琴键,然后很 响地敲击它上面或下面的第五个 音,我们就往往能听见它作为另 一个音的泛音,发出德彪西曾经 用耳朵听得见的效果。
19世纪末的法国,正处于各种思 潮纷纷涌现的时期。在巴黎文学艺 术界最盛行的是文学上的象征主义 和绘画上的印象主义。所谓象征主 义是由当时法国诗人马拉美等倡导 发展起来的。他们不主张在创作中 直接表达感情,更不屑于描写客观 现实;他们过分重视语言的形式美, 把大量注意力都集中在语言本身的 音韵起伏上,甚至不惜牺牲语言概 念上的清晰。他们的诗作让人读来 铿锵有力,朗朗上口,但又往往不 知所云。
1885年以后,德彪西 认识了象征派诗人马拉美。 马拉美家中常常聚集着许 多年轻的艺术家,尤其是 诗人和画家。他们每星期 二都在一起热烈地探讨艺 术问题,思想非常活跃。 德彪西乐此不疲,每会必 到。
1889年,在巴黎举行的 国际博览会上,德彪西接触 到了亚洲地区的东方民间音 乐。这些音乐不曾受过西方 音乐的影响,它们有着完全 不同的文化背景,出自完全 不同的文化土壤。德彪西十 分喜爱这些来自远方异国的 音乐文化,从中受到十分深 刻的启发。
在印象主义思潮的推动 下,在东方音乐的影响下, 他渐渐在作品中更强调音 响在一瞬间给人的听觉印 象,强调各个个别音响之 间的相互对比和不断变化, 并且在相当程度上模糊了 在传统音乐中占突出地位 的旋律轮廓线和明确的音 响连接逻辑。
德彪西对传统音乐作了许多大胆 革新。之所以只有他敢这样做,也 许是因为任何一个音乐家都不曾有 过他这样的一双敏锐的耳朵:德彪 西实际上比一般人听得见更多的泛 音。正像一种颜色往往是由一些别 的颜色组成的那样(紫=蓝+红,橙 =红+黄,等等),一个音往往也是 由许多音组合而成的。各种音是由 空气中的各种振动引起的,而正如 我们从希腊的单弦琴上看到的那样, 一个音是高还是低,要看振动有多 快。
印象主义,是当时一个画派 的名称。在一批青年画家1874 年举行的一次画展中,有一幅题 为《日出印象》的作品,这个流 派因以得名。印象主义者的画强 调物体在一瞬间给人的视觉印象 以及在这一瞬间物体周围的色彩 光线变化。他们在作品中,用多 变的线条和模糊的色调取代了传 统绘画中所要求的清晰的轮廓和 明确的色彩关系。
1892年,30岁的德彪西根据马拉美 的同名诗作开始创作一部管弦乐前奏 曲《牧神午后》。马拉美诗作的大意 是描述西方传说中的牧神在半醒半睡 的昏昏然之中所出现的朦胧幻觉。马 拉美认为自己这首诗可以配上音乐。 1894年,《牧神午后》在巴黎首演, 马拉美也亲临助阵。在这首乐曲中, 德彪西以其细腻的手法准确地烘托出 了原诗的意境。长笛奏出模拟牧神芦 笛的懒洋洋的曲调,富有空灵感的竖 琴伴奏,略显忧郁的和声,都与马拉 美的诗意紧相吻合,如出一辙。
1880与1881年间的暑假中,德 彪西应梅克夫人邀请在她家的三重 奏团中演奏钢琴,同时担任她孩子 们的音乐教师。旅居俄国使德彪西 有机会接触到了一大批格调新颖的 俄罗斯作品,穆索尔斯基的很好的印象。 柴科夫斯基在给梅克夫的人信中说: “德彪西的面容和他的手,使人想 起少年时代的‘钢琴之王’——安 东·鲁宾斯坦。愿上帝赐福于他, 使他能够像钢琴之王那样,一生幸 运。”
1879年,德彪西经由老师介 绍,认识了梅克夫人。梅克夫人 从小喜欢音乐,文化素养很高。 丈夫死后,留下一大笔积蓄,她 深居简出,除了独自坐在包厢中 听音乐会外,什么地方也不去。 她虽然非常富有,但却感到寂寞 孤独,音乐成了她生命中不可缺 少的寄托。她常常邀请一些音乐 家来家作客、演奏,并常常帮助 贫困的音乐家。她与柴科夫斯基 的情谊已成为传世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