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大海》赏析
【教育学习文章】交响素描《大海》的教学设计与评价

交响素描《大海》的教学设计与评价张亚红北京市八一中学章连启北京l0l中学教材分析:交响素描《大海》是德彪西创作的一部音乐画卷,它由三幅交响素描组成。
三首素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生动地描绘了充满阳光的海面上变化无常的景象,描绘了海的气氛和海的性格。
它们既像是一部由三个乐章组成的交响曲,又好像是一首庞大的交响诗。
本课欣赏的是《大海》的第二首《海浪的嬉戏》。
《海浪的嬉戏》描绘的是浪花在欢快地嬉戏。
如果把德彪西的三幅素描看做一部篇幅不太大的交响曲的话,那么这第二幅便是其中的一个辉煌的谈谐曲乐章。
海有万千变化,有时安静沉着,有时又令人感到困惑。
而这第二幅,作者集中描绘的却是它的自我欢娱——浪的游戏。
在无数轻快典雅的乐句中,在色彩斑润的和声对置下,汹涌的波涛和腾越的浪花,以及后浪推前浪的不停顿冲击,成为乐曲的中心。
轻快的舞蹈性旋律与节奏及其恢谐性的笔法,构筑成这一印象主义的音乐画卷。
教学目的:通过欣赏《大海》,使学生初步了解西方近代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赏析《大海》,感受、体验其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领会和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教具: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投影仪、磁带等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交流本课预习“关于海的文学描述讲明本课学习内容1.了解印象派的音乐风格;2.欣赏交响素描《大海》第二首《海浪的嬉戏》。
二、欣赏乐曲展示思考题:这部作品与以往欣赏过的作品有不同吗:你能说出有哪些不同?学生初听《海浪的嬉戏》。
老师引导学生回答思考题三、向学生展示法国绘画大师莫奈的风景画《印象:日出》1.学生讲述对画的理解2.老师讲述: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法国兴起了一个画派。
他们把颜色彻底分离.用颜色的冷暖来交织画面,是一种艺术的革命。
他们采取交阳光下直接作画的方法,主张捕捉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实际上就是冲淡理性的东西,追求瞬间的感觉。
《印象:日出》真实地描绘了法国海港城市早晨日出时的光与色给予画家的视觉印象,突破了传统画法的束缚,被称为印象主义绘画。
德彪西《大海》第二乐章音乐简析

74
还具有一定的篇幅,这在德彪西的管弦乐队作品中是 比较少见的情况——由弦乐按照传统方式( 如模进) 展 开音乐,与 《大海》之前的许 多作品如《牧神午 后》等以 压倒性优势运用木管乐器有很大的反差。这一乐章有 着清晰的旋律线,各旋律之间还有数小节的连接部分 自然地引入后面的音乐。以旋律作为划分结构的一个 标准, 也是德彪西 音乐的一个特 色。
再现部分a1只再现了主题b并在此基础上由弦乐为主将一个与主题b由对位开始引进的新材料进行了发展而且74还具有一定的篇幅这在德彪西的管弦乐队作品中是比较少见的情况由弦乐按照传统方式如模进展开音乐与大海之前的许多作品如牧神午后等以压倒性优势运用木管乐器有很大的反差
德 彪西 《 大海 》 第二 乐 章音 乐 简析
理 学的 基本 原理 。指 出了 利用 心理 调适 的方 法. 解决 双 排键电子琴练 习中应对“高原期”的途 径和方法。
关键词:双排 键电子琴 心理调适 技能 生成
“高原区”
心理因素属于非智力和非专业因素.但它却可以 反过来影响智力和专业水准的正常发挥。著名钢琴大
师阿劳讲过:“我要是音乐学院院长,我要把心理学列 为主课。”他怎么会说这样的话呢? 因为他从自己及其 他艺术家的经验教训中意识到,一个艺术家的成功与 否.单靠演奏技能和修养是不够的,往往他的心理状态 起决定作用。作为学音乐的学生,如果没有健康的心 理.学习也不会顺利。因此,音乐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 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地把学生从学习路上遇到 的困惑中解脱出来。双排键电子琴演奏属于技能训练 的范畴.是一种时间积累的艺术,琴手的高超演奏技艺 需要几年或十几年的漫长学习过程来沉淀和积累。在 双排键电子琴的日常练习过程中。学生的指导老师除
德彪西管弦乐作品《大海》的创作风格探析

19世 纪 末 期 和 20世 纪初 期 ,是 西 方 音 乐 史 中一 个 动 荡 与 多 元 化 的 历 史 时 期 。在 这 个 时 期 中很 多 具 有反 叛 色 彩 的 艺 术 潮 流如 同雨后春笋般 形成,然而 繁多跳 跃的艺术风格使音乐风格发展进入 了迷茫期。在 浪漫主义之后,音乐艺术的发展应该朝 着什么样 的方 向发展,这 是当时所 有音乐家都在思考 的问题 。而法 国作家德彪 西的印象主义成为 了当时独有 的音乐 创作风格 。 德彪 西在 音乐创作上另辟蹊径 ,德彪 西曾说过: “我越来越相信 :从 本质 上来说,音乐并非是进入严格 的、传统的形式 中流 动 的事物 。音乐是 由色彩和拥有时 间的节奏形 成的…… ”更侧重于事物对人 的瞬间印象,新颖的和声 、短小的旋律 、丰 富的 音色 、 自由的发展 ,这些音乐创作手法 ,很快的成为 了这一时期 的创作手法 。在 诸多管弦乐作品,德彪西交响素描 《大海》 是可 以充分表现创作独特 的代表作 。全 曲分为三个乐章 ,对大海 的活动进行 了形象生动的描写 。
和声以及配器音色意识新颖在和声上为了追求朦胧恬静的意境丰富细腻的色彩大量运用了不协和弦以及多调性等各种新颖的和声手法在材料结构响色彩以及多调性的处理方面大海的乐队为三管制打破了弦乐木管铜管三足鼎立和以弦乐为主的局面代之以木管占优势的地位
2018年 第 十 一 期 《音 乐创 作 》
德彪 西管弦 乐作 品 《大海》 的创作风格探析
二、德彪西管弦乐作 品 《大海 》的艺术特色 1.结 构 形 式 严 谨 根据大海的构思特 点,在 曲式 、和 声、旋律 发展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与传统的表现手法抚有 继承 关系,又有较大 的突破 。 从作品 的构成上来看 , 《大海》结构布局是十 分严 谨。全 曲结构呈现 出奏 鸣曲式的特点,在整体上对传统 曲式结构 进行 了创 新与发展 。 《大海》结 构完 整性体现在:每个 乐章都紧扣了大海这一个主题 ,虽然各个乐章有着各 自的旋律和风格 ,但是每 个乐章之 间都 能够进 行有 效衔接,不会有过于独立 的风格 出现。整部作 品基于传统 的曲式 结构却又与传 统 曲式、风格相冲 突。 这样在利用奏 鸣曲式进行 《大海》这部作 品的写作 时,便会 从结构上去与音乐 的色彩完美结合 已达 到惟妙惟 肖的效果 。在演 奏过程 中经过对 乐章的连接 ,可 以让整个作 品更加统一与和谐 ,通过对 乐章 的衔接 突出整体主题 ,呈现 了 《大海 》的艺术魅 力 , 同 时也 是 所 有 艺 术 作 品 应 该 具 备 的特 征 。 2.富有 层 次 感 的 旋 律 旋律是音乐作品 的灵魂 ,是体现 乐曲主 旨的载体 ,乐 曲想要呈现 出的感情 与艺术魅力都被赋予在音乐旋律上 。 《大海 》 准确来说是一部交响音画作 品,其对大海 的静态与动态都进行 了描绘 ,而旋律 则是对大海的动静与色彩进行呈现重 要手段 。 从第 一乐章的沉静到第二 乐章的激 昂,从第 一乐章的短句到后面的长乐句 ,都从各个方面表现 出了大海 的动 态特 征 。从黎明 开 始对 海 静 态 进 行 刻 画 ,再 到 后 来 对 海 上 狂 风 席 卷 的 动 态 加 以体 现 。这 个 过 程 不 仅 是 画 面 与 空 问上 的递 进 ,同时 也 是 音 乐 旋 律的一种层次感体现 。所 以,从 《大海》旋律上看 ,从低到 高,从 静到动,都在旋律上对大海这个主题进 行了描述 。 3.和声 以及配器 音色意识新颖 在和声上,为 了追求朦胧恬静 的意境 ,丰富细腻的色彩,大量运用 了不协和 弦以及 多调性等各种新颖的和声手法 ,在材料 结构、响色彩 以及多调性 的处理方 面 , 《大海》的乐队为三管制 ,打破 了弦乐 、木管 、铜管三足鼎立和 以弦乐为主 的局 面, 代之 以木管 占优 势的地位 。造 成了意图迥异的不 同色调 。第一乐章 A主 题为黑管与长笛 的结合 ;第二乐章 A 主题先后用英 国管与双簧管独奏 ;第三乐 章 “海 ”主题用加弱音器小号独奏 。并 且乐器的混合音色横跨三组音域 ,同时经 常 出现细腻 、 柔美 的分部 处理;在演奏上往往应用特殊演奏手 法获得色彩效果,如拨奏 、颤音 、震音 、滑奏 、泛音将木管本身 的纯 净音 色 和木管组 与其它组结合 的 “合成”音色使用 的淋淋尽致 ,色彩层 次更 为细 腻 ,因此, 《大海》 在音色分配和音色 处理意识 得 到 了 充 分 的 展 示 ,体 现 了 印象 派 艺 术 的丰 富 和 细 腻 。
德彪西作品风格赏析

德彪西作品风格赏析王拓自动化1305 学号:13212132西方音乐史某次课上,老师为我们放了一首印象派的代表作,德彪西的《大海》,我当时对印象派音乐这个名词特别好奇,美术课上,我们曾学习过印象派的绘画,像莫奈、梵高等的作品。
这类作品没有太多细节,全部是由大块的颜色、形状堆砌而成,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像是凭借自己模糊的印象画出来的似的,因此得名印象派绘画。
那么印象派音乐是怎样的呢?听过《大海》这部作品后我被深深的震撼了,也开始慢慢了解印象派音乐这个词的来历。
这部作品没有特定的旋律,丝毫没有古典音乐的影子,乐器的组合,不再是音符和旋律,而是一种画面,大海的画面!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在德彪西的笔下俨然化身为广袤蓝天、呼啸海风、汹涌海浪。
这样的作品是在称不上是传统的交响乐,用乐器的音色来表现大海的波涛汹涌,这种朦胧的,象征性的表现手法,不禁让人想起绘画领域的印象派,可能印象派音乐这个名词也是由此而来吧。
深入了解这部作品后,我知道了《大海》由三个不同内容的乐章组成,但每个乐章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集中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
它表现了“大海”的景色及其富有动态的性格,并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音区,极为强烈地表现出“大海”中各种画面的色彩。
乐曲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人以完整的“海”的印象和对海的幻想。
新颖的和声、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自由的发展,这些印象派的手法,都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幅大海的生动画面。
更有一个小插曲,展现了《大海》这部作品的魅力。
二十世纪初,在巴黎的一家旅馆里住着一位有病的绅士,他准备到海滨去疗养。
旅馆旁边有一个管弦乐队练习厅,乐队队员每天按时来练习演奏同一首乐曲。
那位绅士听惯了,到时候他就躺在床上,静听着乐曲的演奏。
听着,听着,他仿佛自己来到了海边,看到了波光闪烁的海面,看到了海涛击岸、浪花飞溅的动人海景。
过了几天,他动身到海滨去了。
到了那里,面对着广阔的大海,他反而觉得不够味了。
他住在海边的别墅里,却想念着在巴黎旅馆中所听到的用音乐表现出的海的画面。
德彪西管弦乐《大海》的音色层次与水墨画中墨法的联系

的联 系 管弦乐作品《 大海》 中, 管弦乐 的配器安排层次鲜明。 对于演 奏主题 的乐器安排十分富有特色 , 均用木管乐器演奏 , 具有色彩
性特点 , 使 听者虽然对不断变化 的主题旋律有所摸不定 , 却能 通过很有特点 的音色 中分辨出主题的进行 。弦乐器在高声部演
奏颤音来代替海浪的浪花 ,而铜 管乐 器用 中低音域来代表海涛
亚小调 , 并 含有 多利 亚 的 四音 阶进 行 。
德彪西 在《 大 海》 的引子部分运用 中古 调式 、 五声音 阶 以及 全 音阶。使用 了竖琴和英 国管这两种极 其富有色彩性的乐器进
在 前 部 分 浓 重 的和 声 色 彩 后 , 《 焰火》 的中间部分 , 浓 重 的 色
彩散 去 , 层次越 发明显。整体 的结构还是采用前面的主题动机 ,
似, 破墨法在传统水墨画 中早 已运用。
的树影 。 《 大海》 的引子部分 和声上 的五声音 阶以及全音阶 , 都使
得音乐 的色彩好似水墨 由浓到淡的丝化 , 似有非有 , 这些虚实相
生的听觉 以及视觉都 十分 的接近。可以看出两者在艺术背景 中 的相似性 , 都是脱离于传统框架 的要求 , 不 为取悦世人所存在 。
汹涌 的声音 。这种层次鲜明的配器手法与 中国水墨画 中的泼墨
这种干 , 湿, 浓, 淡的反复叠加和《 大海》 中的乐器逐渐叠加 , 音色逐渐丰富 , 极为相通 。
法类似 。德彪西的前奏曲《 焰火》 中踏板 的多样化使用以及手指 的不 同触键使得音乐与泼墨法的特点有相似之处 。 从和声以及调性上 ,德彪西已经 突破 传统德奥体系 的和声
行演奏 , 制造了海面上的朦胧感觉 。 这些 由远及近 的手法体现 了 瞬息问的景色变化 ,在中国水墨 画绘 画表现 中有相 似的情况 , 《 春雨图》 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 在这幅 画中, 几乎没有用到传统 中国画最重要 的线条技 术 , 而是大 范围的直接着色于画纸上 , 造成空潆苍润 的春雨之感。 在 远 与近 的画面处理上 , 仅使用 了墨 的浓淡加上焦 墨 , 来描绘近景
德彪西大海第一乐章曲式分析

弗朗索瓦·德彪西《大海》第一乐章曲式分析
一、简介
弗朗索瓦·德彪西的《大海》第一乐章是一首以海洋为主题的乐曲,由四个乐章组成,分别为序曲、慢板、快板和收束。
曲调活泼、优美,把海洋的灵动与自由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乐章构成
1.序曲
序曲以特殊的和声开头,给人以静谧的海洋气氛,配以柔美的旋律,抒发海洋的宁静与空旷。
2.慢板
慢板以低沉的低音伴奏开头,把海洋的宽广与壮阔表现出来,旋律更加优美,把海洋的灵动与自由表现得淋漓尽致。
3.快板
快板以欢快的旋律开头,加上活泼的节奏,把海洋的活力与活泼表现得淋漓尽致。
4.收束
收束以海浪的声音开头,把海洋的宁静与空旷表现得恰到好处,旋律更加优美,以一种自由的气氛结束。
三、音乐特点
1.旋律优美
《大海》第一乐章的旋律优美,把海洋的灵动与自由表现得淋漓尽致,把海洋的宽广与壮阔表现出来,把海洋的活力与活泼表现得淋漓尽致,把海洋的宁静与空旷表现得恰到好处。
2.节奏活泼
《大海》第一乐章的节奏活泼,以欢快的旋律开头,加上活泼的节奏,把海洋的活力与活泼表现得淋漓尽致,以一种自由的气氛结束。
3.和声丰富
《大海》第一乐章的和声丰富,以特殊的和声开头,给人以静谧的海洋气氛,配以柔美的旋律,抒发海洋的宁静与空旷,以低沉的低音伴奏开头,把海洋的宽广与壮阔表现出来,以海浪的声音开头,把海洋的宁静与空旷表现得恰到好处。
四、结论
弗朗索瓦·德彪西的《大海》第一乐章曲式分析,其旋律优美、节奏活泼、和声丰富,把海洋的灵动与自由、宽广与壮阔、活力与活泼、宁静与空旷表现得淋漓尽致,以一种自由的气氛结束,令人赞叹不已。
德彪西大海赏析教案

德彪西大海赏析教案教案标题:德彪西大海赏析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及其代表作品《大海》的背景和特点。
2. 学习欣赏《大海》的音乐元素和情感表达。
3.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案内容和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和音乐片段引起学生对《大海》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海洋的感受和印象。
学习德彪西及其作品《大海》:1. 介绍德彪西的生平和音乐风格,以及他对自然和印象主义音乐的贡献。
2. 分享《大海》的创作背景和灵感来源。
3. 听取学生对德彪西和《大海》的初步印象和了解。
音乐元素分析:1. 解释《大海》中使用的乐器和音色,如管弦乐队、钢琴等。
2. 分析乐曲中的旋律、节奏、和声和音乐结构等音乐元素。
3. 引导学生聆听乐曲并尝试分析其中的音乐元素。
情感表达与联想:1. 引导学生通过音乐的情感表达来感受海洋的壮美和浩渺。
2. 鼓励学生描述他们在听《大海》时产生的联想和情感。
3. 分享学生的感受和联想,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综合欣赏与创作:1. 聆听其他德彪西的作品,如《月光》、《下午的前奏曲》等,进一步了解他的音乐风格。
2.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海洋相关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和分享。
3. 激发学生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或绘画作品,表达对海洋的情感和联想。
总结:1. 回顾学生对德彪西和《大海》的学习和理解。
2. 强调音乐欣赏的重要性和对个人情感表达的作用。
3.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音乐和艺术,培养对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教案评估方式:1. 学生对德彪西和《大海》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书面评估。
2. 学生对其他德彪西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报告。
3. 学生的音乐创作和艺术作品展示评估。
教案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会或艺术展览,深化对德彪西及其音乐的了解。
2. 引导学生研究其他印象主义音乐家和作品,进行对比和分析。
3.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欣赏更多与海洋相关的音乐和艺术作品。
教案资源准备:1. 德彪西《大海》的音乐录音或视频片段。
大海

大海
“在德彪西的《大海》音乐中没有个人情感。
但它们对你的影响甚至比大自然更加强烈。
”
和德彪西相反,万夏在拍摄大海时消除了叙事。
他把照片排列起来作为正式评论,不像音乐形式,更像是一种书面语言,类似诗歌的韵文。
他的图像通常与人物或外部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在他手里组合成不同寻常的艺术作品。
李赫特认为,德彪西的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比看海人的實际感受更加强烈。
万夏的摄影作品同样不谈个人情感,但它们确实传达了艺术家以另外一种更加庄严纯粹的观察层面看海时的感想,从而引导观众自己理解作品的意义。
摄影师的眼睛是一个能让优秀艺术家从一开始就脱颖而出的因素,并让他们的全部作品都独具特色。
对于万夏来说,能够获得如此高境界的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他排列作品的方式——不只是对同一
拍摄对象的不同照片的排列,而且还在于他在每一幅作品上打洞,然后组成的线。
在2017年秋季北京展出的这一系列作品中,他在玩转地平线,或是用水平的洞加强它,或是用垂直的线背离它。
该系列的时间跨度是2008年到2018年,这些作品从一开始就在追求一定的美学标准,并随时间不断发展,令人陶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彪西《大海》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大海》是法国印象主义作曲家德彪西创作的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是德彪西创作的一部音乐画卷。
这幅音画构思大胆新奇 ,主题贯穿全曲 ,管弦色彩较前更为鲜明精致 ,织体线条更加繁复缜密 ,它标志着德彪西的交响音乐创作已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曾有音乐评论家这样说:“在这首曲子里我没有听到大海。
”而德彪西则回应:“我创作的是大海的意象。
”在听完德彪西的《大海》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总的来说,我认为,德彪西描绘了大海,但他创作的大海,就像中国画里的留白,像一篇散文,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我想,他以音乐捕捉事物的印象或情绪,像是给人一张有了框架的白纸,而听众则用他的音乐作为画笔,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形成脑海中自己的大海。
在我看来,那位音乐评论家的看法有些偏激。
因为我认为德彪西的这个作品有强烈的个性,他将许多原本不属于音乐的东西加进了音乐,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该是令人佩服的,作为当时的评论家,我认为他应该尝试着去理解并且欣赏德彪西的这样一个作品。
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和谐的发展,是我对《大海》的第一印象。
我认为《大海》正可以分成三段:
第一段写黎明的大海,那时的海洋是那么寂静安详,仿佛大海从朦胧的睡梦中苏醒,夜幕也逐渐地散开,清晨的太阳送来一天的最初的曙光,大海也像婴儿一样,慢慢地动着,惊起一波波平静的海浪,在初阳的照射下波光粼粼;这一段,以我的高度来看,德彪西用了短小的节奏的组合来体现大海上的天空、云彩与阳光的千变万化,他这种富有个性的作曲方法被他运用的恰到好处,丝毫不会感觉到有任何不连贯的地方,反而让我思想更加敞开。
所以,这一段用来形容大海的黎明我认为恰到好处。
第二段,我不知道如何命名,通过查阅资料,它叫“浪之嬉戏”,仔细品味这一段,确实是这样。
海洋开始时是非常文静的,但突然变得有些活泼,甚至有些激情,像是海浪在击打海岸,忽而又像海浪在海面上动荡玩耍,虽然听不出这其中有用到什么乐器组合来达到这样的效果,但是德彪西这样的手法就像是把大海的海浪像是调皮的孩子,真的十分精彩。
最后一段,突然感觉暴风雨来临,继而又一片平静。
力量在迅速聚集起来,暴风雨似乎即将来临。
但是一切淬然沉寂下来,但却又有点坏天气的兆头,但也很平静。
在平静了许久之后,正当我认为这是一个平静的结局时,高潮又一次地开始,继而结束。
这样的千变万化的旋律真的让人赞叹。
而我认为,把这段命名为“风与海的对话”十分恰当,那鼓声正宛如雷声,还有那骚乱的潮声,很传神。
所以,我同意德彪西自己的观点,他的的确确地并且传神地将大海波澜壮阔的画面的意象浓缩在了《大海》这首曲子里,并且让人感受得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