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史论文--唐帝国的富强之路
中国财政史论文

唐朝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比较作者:郑雅云班级:财政2011-2班摘要: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时期之一,其政治、经济、文化在我国历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土地税方面,唐朝先后出现了租庸调制和两税法这两种比较完善的土地税制度。
公元775年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即是租庸调制向两税法转变的转折点,也是土地税由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要征税标准过渡的重大转折点。
关键词:唐朝;租庸调制;两税法;利与弊;财政改革Rent room for modulation and the two-tax system in the Tangdynasty作者英文:Zheng Y ayunAbstract:The Tang dynasty was a feudal society in one of the most prosperous periods in Chinese history, its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our history. In terms of land taxes, rent room for modulation has appeared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two-tax system both a better system of land tax system. Turning point in ad 775 by the decline of the Tang dynasty "rebellion" that is, room for modulation to a turning point in the two tax law changes, is also generated by the population as the main tax property taxes as the main criteria to the major turning point in the transition.Key words:The Tang dynasty; rent room for modulation; two-tax system;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fiscal revolution一、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在当时历史时代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描述唐朝初期在隋朝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税体制,实行租庸调制。
中国财政史论文--唐帝国的富强之路

唐帝国的富强之路[摘要] 唐代是中国财经演进的高峰,持续领先于同时代人类社会,达到了农业财经文明所能达到的巅峰。
从财经历史角度上刨开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看清唐帝国无与伦比富强的财经方面原因。
[关键词]唐帝国财经史富强[正文]中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三个朝代分别是商、汉、唐。
商最初是一个部落,善游牧和经商,在被周推翻之后,部落中相当多的族民重操旧业,开始经商,以至此以后在中国,凡是从事贸易买卖工作的人士都被称作“商人”;秦汉时期,中国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故当代多数中国人被称为“汉族”;唐是世界性影响最为广泛的帝国,所以海外华人聚居区被称为“唐人街”。
唐宋时期是中国财经演进的高峰,持续领先于同时代人类社会,达到了农业财经文明所能达到的巅峰。
唐宋时期大约为公元600年至公元1300年,之前有隋,之后有元。
有唐之时,亚欧大陆上形成东西方三国鼎立的局势,欧洲的法兰的王国、中亚的阿拉伯帝国和东亚的唐帝国三分天下,是当时最强盛的三大文明。
唐代的历史成就是财经实力的进步和社会管理手段成熟的结果。
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最具备世界性影响的时期,“大唐盛世”实至名归,迄今仍引起中国人的自豪情怀。
然而唐朝为什么这么富强?财经历史最大的特征,是可以帮助人们看清历史的所以然,看清纷繁复杂的各种历史表象之下蕴含的驱动力和发展脉络。
正如财经的优势使秦始皇统一六国成为历史的必然,是并且必然是财经的发达,才能成就唐帝国无与伦比的富强。
唐初年间,为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朝廷开始全面实行均田制度。
制度的核心在于,编户齐民的青壮年劳动力,每人可从政府“受田百亩”,其中20亩为“永业田”,可以作为遗产由子孙继承,另外80亩为“口分田”,受田者终生耕种,死后由官府收回,另行划拨。
均田制以这种规定为常态,再根据劳动能力的不同在授田数额上予以区别对待,工商业者授田为“良丁之半”,老人或残疾者授田数额为40亩,寡妻妾以及道士、和尚授田为30亩,等等。
唐朝的开放与繁荣

唐朝的开放与繁荣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其开放与繁荣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
唐朝的开放政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显著的影响。
首先,在政治方面,唐朝采取了开放的外交政策,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往来。
唐朝与突厥、吐蕃等国家建立了稳定的外交关系,并经常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
这种开放姿态不仅有利于唐朝的经济发展,也有助于加强唐朝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
同时,唐朝还允许外国商人和外籍定居者在中国境内经商和居住,促进了国内外贸易的繁荣,为唐朝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在经济方面,唐朝采取了一系列开放的措施,鼓励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唐朝的都城长安成为了当时东亚最繁华和繁荣的城市之一,各种商品和文化艺术品源源不断地涌入。
唐朝还建立了完善的商业制度和市场管理体系,大力发展内外贸易。
特别是唐朝以长安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枢纽地位,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和工匠,为经济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由于开放的贸易政策,唐朝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东南亚以及欧洲等地进行贸易往来,从而实现了较高的财富积累。
此外,在文化方面,唐朝也是自由开放的时代。
唐朝时期的文化大发展是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融合的结果。
唐朝政府提倡文化兴盛,大力开办学府和图书馆,鼓励文人墨客的创作和诗词的流传。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文化政策,支持艺术和文学的创作,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同时,唐朝也欢迎外国文化的传播和影响,使得中外文化在唐朝时期得到广泛的交流融合。
随着文化的繁荣,唐朝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学家、诗人、画家和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唐朝的开放与繁荣是当时中国文明的一大特点,也是唐朝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朝的开放政策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都表现得十分明显,使得唐朝成为东亚乃至世界的繁荣中心。
唐朝的开放不仅为国内经济带来了活力和繁荣,也为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隋唐富强 博雅课论文

隋唐富强,大国梦与人文精神——博雅课学习报告我一直十分羡慕学习历史的人,尤其是上大学后在纯粹的工科背景下,越来越对能力不可及的历史世界觉得神秘。
想必像蒙曼这样的历史学者在研读历史的过程中,定会被那种穿越古今在全知全能视角下比较思索归纳的思辨中沉醉吧。
而今终于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历史。
蒙曼老师讲述下的历史并没有像我想象当中那样的晦涩,神秘。
穿越历史百千年前的图景,仿佛就在眼前——隋唐。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为隋朝(581—618年)和唐朝(618—907年)两个朝代的合称,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
是经历了五胡乱华和南北朝两个漫长时期后的两个大一统皇朝。
在民族思想上比较开放。
两朝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科技上达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隋唐两朝君主在治国政策上较为开明,也影响了周边诸国向中国朝贡、学习。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在二百八十多年的战乱之后重新统一了中国。
在其后期经过八年的隋末农民战争唐朝建立。
所以史学家常把“隋唐”并称。
在这三百多年间中国的封建社会得到很大的发展。
隋朝鼎盛时期北至东北辽宁一带,西至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东临东海,南至越南北部一带。
唐朝鼎盛时期北至贝加尔湖以北和外兴安岭,西至中亚的咸海,东至库页岛,南至越南北部。
历史相隔如此之近的两个朝代为何寿命却有如此大的差异。
蒙曼老师为我们做出了解答。
(一)、隋朝拒谏,唐朝开明纳谏。
拒谏对于帝王来说是万万不可的,帝王拒谏,臣子就无法作为。
帝王过于自负,不信任臣子,臣子就会失去上进心,不在替帝王考虑国家大事。
任由君主一人治理下的国家自生自灭,其实仅仅只是隔岸观火还是没有危害的。
就怕一些人火上浇油。
李渊便是这样的人“既然你不用我,我就造反吧。
”唐朝纳谏最好的例子就是唐太宗对魏征的态度了。
唐太宗曰:“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魏征对曰:“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
……臣又闻古语曰:‘君,舟也;人,水也。
财政发展史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够与大家共同探讨我国财政发展史这一重要课题。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今天,我将从历史的角度,为大家梳理我国财政发展史,以期为大家提供一份丰富的知识盛宴。
一、古代财政发展1.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我国财政制度尚未形成,国家财政主要以征税为主。
当时,征税对象主要是农业,征税方式有实物税、力役税等。
这一时期,国家财政主要用于祭祀、战争和官吏俸禄等方面。
2.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纷纷改革财政制度。
齐国管仲提出“轻重之术”,主张通过调节粮食价格来控制国家财政。
楚国吴起实行“法治”,强化征税力度,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这一时期,国家财政主要用于军事、战争和官吏俸禄等方面。
3.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我国财政制度逐渐完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这一时期,国家财政主要用于军事、工程建设、官吏俸禄等方面。
4.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财政制度相对混乱。
这一时期,国家财政主要用于军事、战争和地方官员俸禄等方面。
5.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我国财政制度进一步发展。
隋朝实行“均田制”,推行租庸调制,减轻农民负担。
唐朝实行“两税法”,进一步规范税收制度。
这一时期,国家财政主要用于军事、工程建设、官吏俸禄等方面。
二、近现代财政发展1.鸦片战争后鸦片战争后,我国财政陷入困境。
清政府推行洋务运动,试图振兴国家财政。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洋务运动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2.辛亥革命后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成立。
这一时期,我国财政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北洋政府实行“新税制”,试图改善国家财政状况。
然而,由于战乱不断,国家财政仍然困难。
3.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财政制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950年,我国实行“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土地制度,为财政发展奠定基础。
1956年,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大唐帝国辉煌的盛世

大唐帝国辉煌的盛世大唐帝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王朝,它的盛世时期被誉为“大唐盛世”。
在这个时期,大唐帝国经济繁荣、文化繁盛、科技进步,成为当时世界的文明中心。
本文将探讨大唐帝国辉煌的盛世,从经济、文化和科技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经济繁荣大唐盛世的经济繁荣是其辉煌的重要基础。
在贞观之治的改革下,大唐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开放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国内外贸易的发展。
陆路和海路贸易从未如此繁荣。
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大唐与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进行经济交流,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同时,政府的税收制度也得到了改革和完善,使得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在大唐盛世中,农业生产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大唐政府推行的开发荒地和增加耕地政策,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显著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收入水平明显提高。
同时,大唐政府积极推行水利工程建设,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条件,保证了农作物的丰收。
二、文化繁盛大唐盛世的文化繁盛是其辉煌的重要标志。
在贞观之治的改革下,大唐政府注重教育发展,修建了许多学校和图书馆,兴办了许多科举考试,吸引了大批人才涌入。
大唐的文人墨客如韩愈、杜牧、白居易等人的文学成就达到了巅峰。
他们的诗词作品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大唐盛世还在艺术、建筑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唐代的绘画艺术以写实风格为主,注重形象的塑造和意境的营造。
著名的敦煌壁画就是大唐时期艺术的杰作之一。
大唐时期的建筑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如洛阳白马寺、长安大明宫等建筑宏伟壮丽,被后世称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典范。
三、科技进步大唐盛世的科技进步是其辉煌的重要支撑。
大唐政府鼓励科技创新,推行了许多科技发明和发现。
在冶铁、造纸、印刷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其中,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极大地推动了书籍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
大唐时期的印刷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大量的书籍得以流传下来,为后世所学习和研究。
在航海方面,大唐时期的航海技术也非常发达。
历史论文范文

历史论文范文
《辉煌的大唐帝国:中国历史上的巅峰时刻》
大唐帝国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其影响力和繁荣程度在世界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这篇历史论文中,我们将探讨大唐帝国的兴起、繁荣和衰落,以及其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首先,我们将回顾唐朝的兴起和繁荣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的黄金时代。
唐太宗和唐玄宗两位皇帝在位期间,国力强盛,社会繁荣,文化艺术达到了巅峰,被誉为"开元盛世"。
在这个
时期,中国对外交通发展迅猛,文化交流达到了顶峰,吸引了许多外国使者和学者前来中国学习、交流。
然后,我们将探讨唐朝的衰落和灭亡,这个时期主要是因为内部政治腐败和外部战争频繁导致国力衰退,最终导致唐朝的覆灭。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分析唐朝内部政治和外交战争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最后,我们将总结唐朝的历史价值和影响,探讨唐朝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性。
唐朝的繁荣时期为中国和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这段历史,认真研究和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发展和进步。
总而言之,大唐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巅峰时刻,其繁荣和衰落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唐朝历史的
深入研究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唐朝经济发展历程分析

唐朝经济发展历程分析唐朝自开元年间开始,实行了一系列对经济发展有利的改革,不仅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政策体系,而且极力扩大了国内贸易,因此唐朝时期整体经济发展十分繁荣。
本文将分别从财政政策、货币货币政策、海外贸易等多方面分析唐朝的经济发展历程。
一、财政政策唐太宗时期,他所执行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以重封节度使、权知开府、监察御史、厚赏文武定国以及每年搜括钱粮等手段筹集经费。
这些手段并不直接促进经济发展,而是为维护国家强大奠定了坚实的财政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漕运制度逐渐成为财政经济的重要支柱。
具体操作为每年选派官员到各地检查农业收成,并组织驮船运输,运送农产品至京师。
此外,唐朝还实施了增加赋税收入和减少民间重担的政策。
其中,增加赋税收入包括加大徭役收入、增征田赋、营造官府等。
而减少民间重担,则主要体现于减轻战乱中的民间捐赠,如减轻赈济金、赈贫粮、缓缴租庸调等项目的重担。
二、货币政策唐朝通行的主要是货币铸造和贸易,其中货币铸造主要包括铁钱、银钱和铜钱。
虽然唐朝后期人民的财力已经降低,但货币铸造仍然自由而大规模的进行。
此外,唐朝政府还开办马车课,增加财政收入。
其中,所税物品都以铁制车轴为单位,而省份之间,所收税率不尽相同。
作为一种经济工具,铁路在唐朝时期并不同于现今,主要是作为一种物流媒介,将重要物品从南北两地输送至中原,便于物品流通和资源交换。
三、地方贸易唐朝时期,除了中原地区外,各地方的经济互动十分活跃。
根据唐代《新唐书》记载,维和城和卢屯城及周边地区都是陆上贸易的重要枢纽,而潼关、渭源、汾河、洛阳、延行、卢屯、京师等城市则是购买商品的主要城市。
唐朝后期,随着商业交往和城镇发展的逐渐加强,中原地区商业日益繁荣。
在此背景下,唐朝与邻国贸易也逐渐加强,出现了一些海外贸易途径。
四、海外贸易唐朝经济发展的另一个亮点是海外贸易。
唐朝时期,唐人与当时的安南国、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日本、新罗等国家交往频繁。
安南国和新罗都是唐朝较早的贸易伙伴,这主要得益于唐朝和这两个国家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共同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帝国的富强之路
[摘要] 唐代是中国财经演进的高峰,持续领先于同时代人类社会,达到了农业财经文明所能达到的巅峰。
从财经历史角度上刨开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看清唐帝国无与伦比富强的财经方面原因。
[关键词]唐帝国财经史富强
[正文]
中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三个朝代分别是商、汉、唐。
商最初是一个部落,善游牧和经商,在被周推翻之后,部落中相当多的族民重操旧业,开始经商,以至此以后在中国,凡是从事贸易买卖工作的人士都被称作“商人”;秦汉时期,中国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故当代多数中国人被称为“汉族”;唐是世界性影响最为广泛的帝国,所以海外华人聚居区被称为“唐人街”。
唐宋时期是中国财经演进的高峰,持续领先于同时代人类社会,达到了农业财经文明所能达到的巅峰。
唐宋时期大约为公元600年至公元1300年,之前有隋,之后有元。
有唐之时,亚欧大陆上形成东西方三国鼎立的局势,欧洲的法兰的王国、中亚的阿拉伯帝国和东亚的唐帝国三分天下,是当时最强盛的三大文明。
唐代的历史成就是财经实力的进步和社会管理手段成熟的结果。
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最具备世界性影响的时期,“大唐盛世”实至名归,迄今仍引起中国人的自豪情怀。
然而唐朝为什么这么富强?财经历史最大的特征,是可以帮助人们看清历史的所以然,看清纷繁复杂的各种历史表象之下蕴含的驱动力和发展脉络。
正如财经的优势使秦始皇统一六国成为历史的必然,是并且必然是财经的发达,才能成就唐帝国无与伦比的富强。
唐初年间,为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朝廷开始全面实行均田制度。
制度的核心在于,编户齐民的青壮年劳动力,每人可从政府“受田百亩”,其中20亩为“永业田”,可以作为遗产由子孙继承,另外80亩为“口分田”,受田者终生耕种,死后由官府收回,另行划拨。
均田制以这种规定为常态,再根据劳动能力的不同在授田数额上予以区别对待,工商业者授田为“良丁之半”,老人或残疾者授田数额为40亩,寡妻妾以及道士、和尚授田为30亩,等等。
与均田制相匹配的是同时施行的租庸调法,这是唐代政府最主要的“理财方式”。
唐代赋役主要是按丁征派的:每丁每年要交粟二石,曰“租”;交纳绢或其他丝织品二丈、棉三两,或交纳布二丈三尺、麻三斤,曰“调”;丁男每年要为国家服徭役二旬,如不服役,每日折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曰“庸”。
出现自然灾害之时,上述实物和劳动义务可以酌情减免。
均田制和租用调制的施行,意味着唐代普通的农户在土地国有制的背景下,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的使用权,土地由个人承包,相应的,承包人要承担缴纳地租和赋税的义务,地租是谷物,赋税则以纺织品实物和劳务方式体现。
于是,只要政府的租税数额还算合理,财政政策比较稳健,每个农户就都能获得一定数量的剩余劳动产品。
均田制这种生产要素的收益分配模式兼顾了土地投入和劳动投入者,可称之为“交够国家的,剩下就是自己的”,它促进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实现了生产效率。
大约从唐代均田制时期开始,“男丁重要”成为中国人相当牢固的财经观念,
“养儿防老”成为中国人最主要的投资收益模式。
这一方面是由于男丁劳动力质量高,在授田之时享有较多数额,另一方面也说明,均田制度下的农业生产效率使自耕农能够从生产成果中获得相当比例的分配。
唐代均田制授田对象广泛,“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是社会财经的基本模式。
均田制从产权角度,将占用、使用、收益和处分这4项所有权权能分离处理,承认使有权相对独立的财经价值和效用,编户齐民的永业田可以继承,等于承认土地使用权的私人拥有,放宽了土地限制。
总之,均田制的实施,取得了开垦荒地、增加产出、促进人口繁衍等方面的成就,推动了唐代财经的不断演进。
与均田制和租用调制相匹配的是政府对户籍的严格管理。
所谓“编户齐民”,编户是管理的前提,唐代颁布严格的户籍法借以控制劳动人手,就像把工人与生产线绑在一起,把农民和土地绑在一起,从而保证生产稳定和政府的财政收入。
唐代户籍法是相当严格的警察制度,采用“乡里邻保”的方式,民户均按“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的网络组织起来。
政府以“手实计帐”的方式确定户籍,对不同户籍种类的人口分别予以严格的管制。
每年由户主自报“手实”,相当于当代的主动纳税申报,“手实”上写出全家人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土地数量等;“计帐”则是在各户的“手实”上记入来年的课役,相当于承包人与发包方的协议;或者人民预欠政府的“应付账款”,政府根据“手实计帐”每三年统计和修订一次户籍,作为实施均田制和征收租庸调的根据。
为保持财经的稳定,朝廷还规定士农工商各专其业,民户不准擅自迁徙等限制,有效地保证了整个社会的稳定性。
中国古代财经史上的“四大管理实践”分别是秦始皇时期的标准化工业生产方式、汉武帝时期的政府垄断经营模式、唐太宗时期的社会管理架构和用人之术,宋太祖时期的政府宏观经济调控。
在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4位最著名的中国财经“董事长”中,唐太宗李世民最擅长制度建设和人才管理,为整个唐代的财经辉煌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李世民年号“贞观”,取自中国哲学著作《易经》中的“天地之道,贞观者也”。
李世民对易经思想最深刻的体会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并以辩证法思维指导自己的君王管理实践既“一阴一阳的用人之术”,这不是玩弄权术的“帝王之术”,而是阳光的、高明的、充满智慧的管理方法,具体操作模式是“对立统一”:首先,采用对立统一的管理决策思维方式,以一刚一柔的审思和决断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其柔者是以细致斟酌著称的房玄龄,其刚者是以慷慨决断著称的杜如海;其次,对立统一地牵制自己,为自己制造和保持对立,接受甚至主动追求“逆耳忠言”,吸纳反对意见;第三,刻意帮助手下重臣制造对立、提供警醒,不到三十岁的李世民以不可思议的管理智慧,制度化地规定二品以上大臣应当与“谏臣同议”,即高级管理者入朝议事之时必须有一名谏臣与之协同,同朝议事。
随从谏臣的职责是当大臣有言行不妥或观点错误之时,随时提出谏劝大臣改进或纠正。
警醒促进进化,这是人类财经的铁律,谏臣的发言和意见,也许对,也许错,但这种形式的存在,这种牵制的存在,就是帮助大臣不断进步的催化剂。
唐帝国是一个相当宏伟的帝国,幅员辽阔、人员繁多且复杂,财经总量相当庞大,这种规模的经济体最容易滋生保守、没落的官僚主义作风,出现不可逆转的“能量上耗散”现象。
所以清醒就是最大的财富,也是最难的任务,在财经的历史上,一切非凡的管理成就都需要管理者不但“知人者智”,并且“自知者明”,以达到“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境界,才能出现。
中国财经演进至唐代,早已不是以效率和生存为追求目标的“企业初创期”。
唐代中国的整个国民经济体已经相当的庞大和成熟,超过了当时人类财经总量的1/3。
李世民在位时社会秩序稳定、经济繁荣,按照易经管理思想的提示,此时“吉无咎”,意思是说“管理就是少犯错”。
李世民作为易经思想的忠实实践者,当然深谙其中要义,其制度设计目标是:以制衡保持安全和稳定,以反思保持活力和警醒,以均田为核心保持社会生产繁荣和政府收入,以科举为核心保证管理团队获得足够的智力资源和保持社会层级之间的活跃和激励。
李世民管理思想的成熟和管理实践的成功,不仅是社会管理的优秀模范,也为企业管理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启发和借鉴。
从唐代开始,中国政府开始尝试管理货币,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财经事件。
在人类财经的历史上,货币既是一个天使,也是一个魔鬼。
货币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交换的繁荣,放大了财经的总量,另一方面,货币的出现也败坏着人类的理性,制造者各种财经幻象,成为随时高悬在人类财经社会之上的达摩克斯之剑。
从古罗马的贸易逆差,到当代的次贷危机,人类对于货币的认识和把握,处于探索和发展的阶段。
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这是唐王朝国势最强盛的时期,农业财经文明兴盛,史称“开元盛世”。
当代收藏界青睐的“开元通宝”其实不是唐玄宗的创作,唐代初创时就开始铸造发行开元通宝钱。
这种钱每一文的重量为一钱,没十钱为一两,由书法家欧阳询书写币文,具备相当高地艺术价值,回环可读,做工精致,可为典范。
中国的货币演进至唐代的开元通宝,货币面值与金属重量开始脱钩,货币不再以重量命名,而是改为通宝、元宝、重宝,再冠以铸造时的帝王年号。
从货币银行学角度,这种改变意味着政府在金属总量既定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增加或减少货币的发行,改变流通性,进而调整社会经济总量,促进或控制经济增长。
货币虚拟化开始。
综上我们可以知道,唐朝的富强就其财经史上是有一定道理可以寻找的。
唐代的财经继承了两汉的编户齐民方式,自耕农时社会生产和财政税收的基本主体。
在以制度化方式激励生产要素的积极性的情况下,社会也发育出相当数量的中产阶级萌芽。
同时,作为典型的开发型社会,唐帝国兼容并包,胡马、胡椒、胡琴纷纷出现,汉民族在与其他文明的激荡中,不断地相互交流、融合和吸收,使得中国的财经文明呈现出以往未有的“文明综合性”特征,其代表符号就是糅合不同国家材料和工艺制成的绚丽的唐三彩。
人类最好的成长方式就是分享,财经最好的进步方式就是交流,唐帝国开放的胸襟成就了辉煌的财经进步,对当时的大多数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1、穆晓军财经简史——人类财经文明的演进和经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2、郭喜亭编著考古的故事,中国卷.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
3、唐晋主编. 大国崛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4、许卓云从历史看时代转移.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