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创新精神

合集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改革的精神。

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围绕这个目标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就应向有利于发挥学生个性和特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探索意愿的方向努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数学,如何开创性地学习数学,并在社会实践中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

一、创建氛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

加强师生情感的沟通,创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关键。

为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应特别注重教室的布置、板报的设计、墙上悬挂条幅的选择等,使学生在不自觉的状态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和启迪,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原来的“教导者”转变为现在的“服务者”,作为班级“特殊”的一员参加学生的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

通过自己艺术化的服务,为学生创造一种真诚、接受、理解的气氛,创造一种心灵放松、自主学习的氛围,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

二、营造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关键因素。

旧的教学模式要求,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

而创新教育却提出了一大教学难题。

教师只有一桶水,应该造就学生十桶水。

这说明创新教育不仅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具有通常所说的“教学基本功”,还应具备时代特色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首先,师生关系应是和谐民主的,应是团结友爱的。

教师应多给他们一些理解、关爱和微笑,要懂得把知识、智慧和关爱的阳光撒向每一个孩子,让他们都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懂得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

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想、去猜测、去探索,并动手操作,让教室成为学生探索问题的基地。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注意力 和思 维活动调节 到积极状态 , 如故事 导人 , 实验 导入 , 创设 问题情境导人等等。 2 . 在追求评议艺术上下功夫。教学过程 中有时教师 的一个形象的 比喻 , 几句幽默 、 风趣的语言 , 就会引起学 生极大 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 以促使学生 的学 习动机 由 可
潜伏状态变为活跃状态 。
3 . 在教学手段上下功夫 。教学过程中恰 当借助 电教
手段 , 尤其是多媒体 计算机等辅 助教学 , 能把被感 知 的
维能力 。 ②训练学生逆 向思维 。 使学生每做一道题 , 都能 做到“ 变化有 因 , 推理有据 ” 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③
活跃学生 的思路 , 提高解题能力 。 通过这样 的综合练习 ,
生创新能 力的培养是多 方位的 , 既需 教师 的主导 , 也需
充满信心 , 朝气蓬勃 , 积极 向上地学 习 , 愉快地参加 到知
识 形 成 的过 程 中去 。 二 、 设 思 维情 境 。 养 创 新 思 维 创 培
数学被人们称之为思维之花 , 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
能力 , 发展学生思 维的重 要阵地 。在教学 中应 重视 学生 思 维能力 的培养 , 在探索 中求新 , 养思维 的深刻性 和 培
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 已有 的知识 、 信 息、 技能和方法 , 出新方法 、 提 新观点 的思维能力 和进行
发 明创造 、 改革 、 革新 的意志 、 信心 、 勇气 和智慧 。
广 阔性 , 强化创新意识的引导和创 造潜 能的开发。在课 堂教学 中 , 通过设计不 同 的思维层 次 , 学生进行 多种 对 形式 的思 维训练 , 以提示知识本 身 的内在矛盾 , 使 可 并 之转化 为学生认识 的 内在矛盾 ,把 “ 鸭式 ”的 “ 填 这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国教育由知识型向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转变,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对创新教育的呼唤。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目前中小学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显得异常迫切。

这里就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一、引导主动参与学习探索,培养创新意识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小学生好奇心强,要想不断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就要求教师发挥自身的主导性,设计出恰当的问题情景,用以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多种途径,积极进入问题情景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养成对新知识、新问题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对问题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例如:我在教?quot;移多补少”使两部分同样多的应用题时,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景:学校组织学生到南湖红船参观学习活动,同学们乘上了南湖游船,并同时出示图片(从图上看出左边坐了16人,右边坐了6人),问学生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觉得非常新奇,注意力集中。

都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有学生说:“这样游船倾斜了,很危险。

”有的说:“要从左边走几人到右边,这样两边就一样多了。

”这时我抓住这一契机,提出问题:“你们能算一算从左边走几人到右边,两边一样多了?”学生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方法说出来。

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景”,使学生被情景所吸引,通过认真地观察,仔细地思索,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2、采用开放式教学,提供主动参与探索的机会把以讲教材、传知识、训技能为主的封闭式教学变为增长知识、发展能力为主的开放式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

把课堂变成开放式,既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社会,获取信息,也可以开展实践活动;既可以同学间互相讨论,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活动,提供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机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积极主动的创新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一个充满竞争的信息时代,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精神就没有动力去完成任何一件事,只要我们敢于创新,敢于面对困难,有信心、有毅力、有创新精神,是不会有什么难题能够难住的。

尤其是数学方面的问题,只要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各种难题就会迎刃而解,我们解题就会得心应手。

培养数学创新精神,《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目的”中增加了一段文字:“初中数学培养的创新意识主要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识,会思考,会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

”而创新不是创造,创新是几乎人人都有,人人都能进行的创造过程,一个人利用他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创造出新的方法,就可以算作创新。

“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积极探索和研究。

探究法是培养学生创新的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主动地去探索和研究重要的数学事实和结果,如公式、法则、定理等。

如何在日常的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更新教学观念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

这就是传统课程所提倡的教学观,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

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上来。

因此,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论、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

教师教学思想的突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作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因而应从教学思想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原则.首先要克服创新认识上的偏差,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不同于别人的思路,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

所以每个学生都可以创新,也都具备创新的潜能,如何挖掘和提高这种潜能,取决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程度.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创新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以平等、宽容、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更多地采取讨论、探究等方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始终,真正成为探索研究的主体。

数学课堂教学怎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数学课堂教学怎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实施呢?笔者以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问题的提出、概念的形成、结论的探索和猜测,以及结论的应用。

具体而言,包括两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学生乐学、爱学、善学,既能掌握学习的客观规律,又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造和谐学习氛围新课标要求,要还回学生课堂主体,教师要发挥课堂主导作用,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有限性。

在课堂上,学生“小有动作”,教师则“大动肝火”,对学生板起面孔,时不时来几声“狮吼”,把学生吓的面如土色,小气不敢出,大气不敢喘。

这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缺乏情感的维系,学生对教师总带有一种畏惧、戒备、冷漠等不正常心理。

久而久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想也不敢回答问题,更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课堂效果自然也就无法得到提高。

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型师生关系是基础,营造一种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大胆发言,大胆实践,大胆创新。

2.创造情境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一成不变,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不光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更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厌恶老师。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或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适合教学情境。

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让学生亲近数学,为学生作好充分的准备,自主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可以用生活实例来创设情境。

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除教科书上的问题情境外,还可创设更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有人说如果将一张纸裁成两等份,把裁成的两张纸摞起来,再裁成两等份。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教学的重要任务。

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一、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创新需要积极的思维,而兴趣是思维的动力。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选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通过讲“象棋发明者让印度国王往棋盘上放麦粒”的故事来引起学生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兴趣;介绍“一张薄纸对折若干次后,其厚度可与珠穆朗玛峰比高”的结论来引起学生学习指数函数的兴趣;提出“星期天以后的第200天是星期几”的问题引起学生对二项式定理和周期函数学习的兴趣;与学生一起探讨买体育彩票获奖机会的大小来激起学生学习概率的兴趣,等等。

又如提出这道数学应用题:为了保护环境,实现城市绿化,某房地产公司要在长方形拆迁地ABCD上规划出一块长方形地面建造公园,公园一边落在CD上,且公园不得越过文物保护区的△AEF的EF.问如何设计才能使公园占地面积最大,并求这最大面积.(其中AB=200m,BC=160m,A E=60m,A F=40m.)让学生自行设计,学生会设不同的未知项为x,在解方程求最大值时,也有不同的方法。

题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弄清概念由来,激励探索精神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都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教学中应利用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归纳概念,同时还要充分揭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从概念出发,推导公式,总结一些基本规律与方法。

如在讲椭圆的概念时,让同桌两人拿两粒图钉钉在书桌上,将一根绳子的两端分别系在这两粒图钉上,铅笔笔尖贴着桌面,笔杆紧靠着绳子移动,问:画出的是什么图形?什么情况下能画出这样的图形?如何定义椭圆?如何求出椭圆的方程?同一椭圆在不同的坐标系下,椭圆方程相同吗?坐标系如何建立时椭圆方程最简单?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和思考,认识椭圆的概念,知道椭圆标准方程的由来。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投 入 到 课 堂 学 习 『来 。 1 1
二 、 引 导 学 生 自主 探 究 是 培 养 学 生 创 新 精 神 和 综 合 实 践 能 力 的 必 由之 路
实际 乙产 品生 产数量是 :0 0 — X 50 6 2
( ) : 二 解 设计 划生 产 甲产 品 x个 , 教学 ,要 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 和综 合实
关系怎样 ? 然后证 明你 的猜想 。 学生读清
才会 主动求索 , 意创新 。 有
例如 : 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 时 , 在 我 题意后立刻进入 学习状态 。 有的思考 , 有
例如在教 学概率时 ,我就 给学生这 给学 生设 计这样一道题 ,宝 鸡市金 台区 的 一 边 画 图一 边 思 考 ,有 的 四人 一 组 展 一 样导 课: 大家知道要数我们教室里有 多少 蟠 龙机 械厂 2 0 0 8年 计 划生产 甲乙两种 开讨论 。然后全 班进 行交流得 H 以下结 {
力 是 新 一 轮 课 程 改 革 的 出 发 点 和 归 宿
个小正方体 。 课堂上我让学生根据俯视图
四 、 重 开 启 学 生 的 想 象 力 。 培 养 注 是
数 学是 中 小 学 教 学 的 基 础 学科 . 数 学 课 动手摆放几何体 , 再让学生 。 仔细观察 , 分 学 生创 新 精 神 和 综 合 实践 能 力 的 动 力
堂教 学理 应 成 为 培 养 学 生创 新 精 神 和 综
合 实 践 能 力 的 主 要 阵 地 、现 将 自 己 实 际
析讨论 , 归纳总结如何 根据俯视 图画主视
想象 力足知识进化 的源 泉。没有任
图和左视 图。 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 的动 何 一 项 发 明创 造 不 是 通 过 想 象 才创 造 出 手操作能力 ,义让学生体会 了成功 的喜 来 的 。 教 学 巾 , 在 我经 常 把 学 生 置 身 于 想 悦, 同时学会 了获取知识 的方法。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

+ 一 - + + * 十 - * 十 + - 一 十 十 一 - 十 十 一— —
充分感知这些面积单位 到底有多大 , 那孩子对 这些大单
位的理解会更 深刻 。
想, 这是怎么也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这些看似简单的事
情, 可总有学生犯错 , 因此 , 教师平时要注 意引导学生 , 要不断增强学生联系生活的意识 。二是教师在出题 、 出
别测量 出长方形 、 正方形和 圆的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 的周长对于学生来说 比较好测 ,但圆就有了一定难度 。
当我看 到有 学生把 圆“ ” 滚 到尺子上测时 , 问道 “ 我 任何 圆形我们都可以 ‘ ’ 滚 到尺子上测吗?” 从而促使学生发
散思维 , 寻求更好 的解决方法 , 最终想 出了“ 测” 并 绳 的 方法 。后来 我继续 向学生设 疑 , 而证明“ 从 滚动 ” 绳 和“ 测” 的方法都是有局 限性 的。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周长 的

精神为动力 , 要勇于创新 , 要有恒心有毅力 , 并且不怕挫
折, 同时还要有对问题执著解决的勇气。 ‘ 在数学教学中 , 巧妙构思题型 、 心设计情境 、 活 精 激 学科思 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的有 效途径 。例 如在教 “ 图形周长的计算” , 时 我首先请学生利用手 中的学具分

性 。如 刚才 的买西瓜题 ,. ×3 每千克西瓜两元 多 , 23 5 , 3
千克 呢? 只要用心想一想 , 答案怎么也不可能时 7角多 ,
更 不 可 能 是 7 多 元 ; 如 , 一 块 面积 9 0 方 分 米 三 0 再 在 0平
角形 的地 里种菜 , 每棵菜 占地 5 方分米 , 可种多少 平 共 棵? 有学生会用 9 0× = 5 0棵)只要学生联系实际想 0 540(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创新精神
开县竹溪初级中学陈晓军
初中数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是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

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活”学生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它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创新。

如何在初中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以实例为模型引入学习内容,以生活情境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教学成功与否,学习效果如何,取决于全体学生的有效参与程度。

主动参与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内动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的学习情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架设学习的桥梁,提供思考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特长,提高素质。

新教材中已有许多示例正是如此构思的,也有许多教师联系本地、本校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发了不少生动有趣、切合学习内容的课例,这无疑是值得提倡的。

但是,仅仅为着“有趣”,不考虑“实例”与学习内容、学生的经验和认识能力的相关性,而盲目地为每节课都添加一个牵强附会的“片头”的现象也随之大量产生了。

例如,一教师为“同类项”这一课准备了精美的课件,其内容是辽阔的草原上牧民赶着牛羊的场面、画面、音乐非常美丽、动人。

因此,教师引出的回题是:“牧人将怎样关好赶回的牛羊?”很显然,其目的是要引出一个“物以类聚”的道理,从而导出“同类项”的概念。

诚然,这一设计也的确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使学生有了情趣。

但是,用近5分中钟的时间来引出一个小孩
都能明白的道理是否值得却要思考。

二、加强实际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早期儿童是在动作中思考的,而且只能在动作中思考,不能在动作之外思考。

所以早期儿童的思维是直观动作思维,也称作“用手思维”。

到了学前期儿童进入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到了小学、中学以至成人逐步进入抽象逻辑思维阶段,仍有很多学习需要借助实际操作。

正如心理学家所说,这种“用手思维”的形式并不会随着更高级的思维形式(即逻辑思维)的发展而消失。

赞科夫也说过,有实际对象的活动(即指实际操作),不仅具有运动的技能和技巧本身的特点,其中也以一定方式反映出感觉、空间观念和思维活动。

教学实践也表明,在实际操作中,学生要观察、分析、比较所操作的对象的相同点、不同点,然后进行抽象、概括。

例如,教学有理数加法,学生通过向东西方向走的路线图,总结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又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摆小正方形,很多学生就概括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可见学生操作的过程,同时也是发展思维的过程。

由于实际操作是在现代教学论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规律性知识,因此在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
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的模式。

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
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要以平等、宽容、友好的态度对待学生,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注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发挥自己最大限度的创新想象力;其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本位,教师独霸讲台,“精耕细作,滴水不漏”的知识“满堂灌”。

学生学习缺少主体性,只能按照教师所说的去做,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对于这样的传统的教学教法进行改革,给学生自主活动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要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中的不同观点,保护学生中学习争辩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想象,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挑战权威,给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

例如,当学生对某个问题非常举并急于求知时,只要学生愿意允许按他们自己的想法活动,并对其行为表示赞同;在问题探讨交流时,可采取小组讨论,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激励等形式,允许变换座位,允许学生站到讲台上以“小老师”的身份出现,处理学习行为时,尊重他们的想法,鼓励别出心裁等。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搞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使他们随时处于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一些集体讨论,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那么学生在这样轻松环境下就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四、发散思想能力的培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练习是数学知识巩固和技能提高的重要环节,
大量地重复练习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合理必要的练习会使学生获得真知,兴趣盎然。

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练习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重视创新能力的思维发散训练,提供学生思考的空间。

把同一个问题作多种思考,不拘泥于教材提供的解题思路。

如:在□中填上适当的数:□+12=-52,学生根据己有知识,可以由“加法想减法”等一些逆向思维方法来解决。

当然,也同样鼓励学生的其他解决方法。

总而言之,在解法上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引导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样学生的创新欲望就会更强烈。

同时,在教学中挖掘数学美,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快乐。

数学的美是“冷而严肃的美”,它不可能象看小品或做游戏一样让人很直观地感受到,而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学生去理性地体验。

然而,一旦学生有了感受数学美的能力,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是稳定而持久的。

在数系的统一、运算的统一、数与形的统一等内容中挖掘数学的“统一美”;在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其它学科中的问题和联系实际问题时挖掘数学的“抽象美”;在逻辑推理、依理运算中、“多一毫则长少一毫则短”的数学讨论中挖掘数学的“严谨美”;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教学中挖掘数学的“奇异美”。

只要教师注重挖掘,数学美无处不在。

只要有了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美的能力就会与日俱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