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峪沟石窟寺遗址——东西佛文化交融的见证

合集下载

新疆十大考古

新疆十大考古

历届新疆的十大考古第一、新疆民丰尼雅遗址(1995年)时代:汉晋发掘地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民丰县发掘单位:中日合作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简介:尼雅遗址系20世纪初英国学者A·斯坦因首次发现,尼雅遗址南面约20公里处是汉晋时期塔里木盆地南缘一处典型的内陆沙漠绿洲型聚落遗址,周围分布着古城、佛教寺院、住居址、畜舍、田地、窑址、道路、果园、官署、墓地等各类遗迹,多数遗迹已被黄沙湮没或风蚀殆尽。

1995年,中日合作尼雅遗址学术专察队对N2工区住居址、N5佛教寺院以及新发现的95MN1号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

N2住居址位于尼雅遗址中部,由19处居室建筑组成大致呈圜状,排列有序。

房屋内有功能各异的空间单元。

清理出土木构件、佉卢文、毛织物、丝绸、铜饰件、料珠等文物。

佛寺遗址位于N5聚落遗址所在台地的东部,呈“回”字形,中央方形基坛,四周为回廊。

回廊东北隅倾圮的墙体中,出土了佛像、菩萨像壁画残片等。

95MN1号墓地位于尼雅遗址西北部,共发掘15座墓。

墓葬墓穴直接开挖在山丘之上,葬具为胡杨木制成,有三种类型。

由于沙漠干燥的环境,保存下来较多华丽的织锦绮绢衣物、毛织衣装和生活用品。

1995年尼雅遗址考古工作是20世纪尼雅考古中收获最为丰硕的一次,它使近百年历史的尼雅考古学研究及丝绸之路南道汉晋考古学研究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将会有力地推动西域史学各领域研究的深入开展和丝绸之路史的研究,为今后西域考古学研究建立一个标尺。

第二、新疆尉犁营盘汉晋墓地(1997年)时代:汉代至晋代发掘地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发掘单位: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简介:这是一处汉晋时期的大型聚落遗址,包括古城、城外佛寺、烽燧、公共墓地以及农田。

尉犁营盘发掘清理的132余座汉晋墓,是目前罗布淖尔地区发掘的面积最大、发掘资料最为丰富的一处墓地,它的发掘为建立这一地区这一时段考古学文化的序列提供了珍贵的基础材料。

营盘墓地主要分布在台地上东、西两侧及台地下方紧靠台地的边缘地带。

吐峪沟石窟观后感1000字

吐峪沟石窟观后感1000字

吐峪沟石窟观后感1000字吐峪沟石窟:历史与艺术的交汇点当我置身于吐峪沟石窟之中,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佛教艺术璀璨的古代。

吐峪沟石窟,这个位于吐鲁番地区的古老石窟,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艺术内涵,让我深感震撼。

石窟沿沟谷两侧南北约500米范围内分布,总计有94个洞窟,其中46个有编号。

这些洞窟见证了吐峪沟石窟从公元3世纪开始,历经南北朝、回鹘高昌等多个时期的沧桑变迁。

在唐代,吐峪沟石窟更是被出土于敦煌莫高窟的《西州图经》所记载,称其为“丁谷窟”,足见其在古代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走进这些洞窟,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

吐峪沟石窟是已知高昌地区开凿最早的石窟寺,它的出现,标志着佛教文化在高昌地区的深入传播。

在这里,佛教艺术与当地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石窟内的壁画,大多根据禅经绘制,反映了当时广为流传的禅定思想。

这些壁画不仅色彩鲜艳,线条流畅,而且构图巧妙,寓意深远,让人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佛教文化的深邃与博大。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吐峪沟石窟中的人物形象,展现出了宽肩、细腰、肥臀的特点,显得人物健壮有力。

这种人物形象的设计,既体现了古代艺术家对人体美的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

看着这些壁画,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古代艺术家在创作时的专注与热情,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为我们留下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吐峪沟石窟中,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魅力。

这些石窟不仅是佛教艺术的代表,更是高昌地区历史文化的见证。

它们见证了佛教在高昌地区的传播与发展,也见证了古代艺术家们的智慧与才华。

这些石窟,如同一部部生动的历史长卷,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一窥古代社会的风貌。

此外,吐峪沟石窟还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文化交流的魅力。

在这里,佛教文化与当地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仅丰富了佛教文化的内涵,也推动了当地文化的发展。

它告诉我们,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只有开放包容、相互学习,才能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

丝绸之路上的宗教与文化的传播发展与交流融合

丝绸之路上的宗教与文化的传播发展与交流融合

丝绸之路上的宗教与文化的传播发展与交流融合作者:李建华来源:《新丝路杂志(下旬)》2017年第09期东西联通、丝路为纽,丝路万里、西域为枢。

新疆,古时候称西域,一直以来就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和枢纽,同时又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意识形态,随着丝绸之路在新疆传播发展,交流融合,形成了新疆历史上多元宗教文化的相容共生,和谐共存的局面。

一、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宗教的传播公元前138年,肩负着特殊政治使命的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由此开通,丝绸之路初始于政治军事,但却繁荣与商业贸易,更是闻名与宗教文化。

丝绸之路,顾名思义,是商品交易之路,但是驼铃声响,商品的流动、贸易的繁荣,带来的不仅仅如此,同时也开启了一条宗教与文化的传播与融合之路。

因此丝绸之路又被称为“宗教之路”。

祆教、佛教、基督教、摩尼教、道教这些世界性的宗教都是通过丝绸之路在新疆传播、发展。

不仅在新疆境内留下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存,同时又在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中,得到更加广泛的交流和传播。

创立与古波斯,流行与中亚的祆教,又称拜火教,是最早传入新疆的外来宗教。

继祆教之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世界性的三大宗教相继传入新疆。

祆教自公元前4至3世纪传入,祆教的传入与波斯商人的商业活动有关,“商人”也是最早的传教者,波斯商人跋涉奔走与丝绸之路上,自然而然成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使者,同时在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中介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祆教在新疆已广为流传,据《魏书》记载,“高昌、焉耆俗事天神,兼信佛法”。

证明了祆教被普通老百姓信仰的情况。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由古印度人释迦牟尼创立。

在西汉末年,随着丝绸之路的不断繁荣,与公元前1世纪翻越葱岭,经克什米尔地区,传入到新疆。

由于佛教在新疆流传的时间长,信仰人数多,文化遗存丰富,成为新疆历史发展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宗教。

丝绸之路沿线遗留下来的佛教胜迹便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国的见证,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证明。

波斯对东西方文化融合做出的贡献

波斯对东西方文化融合做出的贡献

波斯对东西方文化融合做出的贡献:第二,就东方和西方来讲,在文明大汇合中都获得了发展,并且达到了很高水平。

特别是希腊世界得到了迅速而高度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古典时代,不论是经济、政治军事,还是科学、文化艺术都是登峰造极的——达到古希腊繁荣的顶峰。

波斯帝国也一直是一个富裕和强盛的国家,就是希波战争以后,“对于希腊人来说,在差不多又一百年的时间里,波斯本身仍然是坚不可摧的。

”〔24〕在某些时候,波斯对希腊世界还起着“仲裁”的作用;〔25〕它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因素对泛希腊和罗马都有深刻的影响。

同时顺便提一下,希波双方的命运如出一辙——均被马其顿帝国灭亡,不同的只是波斯帝国比希腊后“死”八年。

第三,这次文明大汇合,促成了历史第一次留学高潮。

东方文明的博大精深吸引了西方学者。

使他们大开眼界,希罗多德就认为:“东方是一切文化和智慧的摇篮”。

〔26〕这个看法一直被明智的学者所坚持。

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如果要从世上发生的事情中得出教训的话,首先,东洋是一切艺术的摇篮,并且应注意西洋的一切都有赖于此。

”〔27〕所以,古希腊的学者和科学家纷纷启程,来到埃及、小亚、巴比伦和波斯等地“留学”,认真学习和研究东方文化,如德谟克利特、柏拉图、希罗多德、色诺芬、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欧几里德等等。

他们吸取了东方丰富的文化素养,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

所以人们这样说:“西亚文明长期孕育了西欧文明(或欧洲文明)。

而且世界史的第一个中心不在欧洲等地,西亚才是世界史(文明史)的最大主干。

”〔28〕因此,西亚是第一次文明大汇合的策源地。

第四,这次文明大汇合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科学成就——第一部“世界史”巨著,即希罗多德的《历史》(又名《希波战争史》)。

首先,《历史》是欧洲第一部较完备的历史著作,其影响和作用超出了国界,所以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赞誉希罗多德为“历史之父”。

其二,《历史》把亚非欧三大洲文明社会的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写进去了,其地理范围非常广大,具有世界性;其内容十分丰富,包罗万象,是研究三大洲上古史最珍贵的资料。

石窟寺保护状况专项调查报告

石窟寺保护状况专项调查报告

石窟寺保护状况专项调查报告石窟寺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贵遗产,因其独特的历史、艺术和宗教价值,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由于长期的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石窟寺的保护状况备受关注。

为了全面了解石窟寺的保护情况,本报告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查阅和专家访谈的方式进行了调查。

以下是有关石窟寺保护状况的专项调查报告。

一、石窟寺的历史背景石窟寺是一种古代建筑艺术形式,是中国特有的石刻艺术,主要分布在河南、甘肃、山西、陕西等地。

它们大多建于唐、宋、元等历史时期,融合了中国古代艺术、宗教和历史文化,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二、石窟寺的保护现状1. 自然侵蚀石窟寺所在地大多数都是山区或临水之地,长期暴露在风吹日晒和雨水侵蚀之下,使其石窟和壁画受到了严重的自然侵蚀,导致雕刻和壁画出现了裂痕、剥落等情况。

2. 人为破坏由于一些游客和维护人员的不当行为,石窟寺的保护状况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一些游客会在壁画上留下涂鸦;而维护人员的操作不当也可能对石窟结构和壁画造成损坏。

3. 养护管理不足部分石窟寺缺乏专业的保护管理团队,养护管理不足。

缺乏经费和技术支持,使得石窟寺的保护工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进行。

三、石窟寺的保护措施1. 加强立法保护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法规,对石窟寺进行严格的保护,规范游客参观行为,并对破坏石窟寺的行为进行惩罚。

2. 人员培训和管理建立专业的石窟寺保护管理团队,加强对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保护意识和专业技能,规范维护作业流程。

3. 科技应用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石窟寺进行数字化立体保护,采用遥感技术对石窟寺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修复。

四、石窟寺保护的意义石窟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存,保护好石窟寺不仅可以保护好我们的历史文化,也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当地的经济收入。

结语石窟寺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加大对石窟寺的保护力度,确保石窟寺能够被世代传承下去。

吐峪沟石窟观后感1000字

吐峪沟石窟观后感1000字

吐峪沟石窟观后感1000字吐峪沟,位于鄯善县境内,东距吐鲁番市约55公里。

这里曾经是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地。

吐峪沟千佛洞:从胜金口沿火焰山南麓东行15公里,便到了吐峪沟千佛洞。

这里共有94个洞窟,现存45个,沟东 21个,沟西24个。

日录概况景观旅游资讯交通指南收缩展开概况,吐峪沟大峡谷是西部最具神秘色彩的地方,是世界多种著名宗教历史文化的交汇地。

今天,大家看见的吐峪沟干佛洞、吐峪沟霍加木麻扎便是有力的见证。

已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吐峪沟麻扎村,是新疆现存的最古老的维吾尔族村落,已逾17历史,至今还保存着维吾尔族最古老的民俗风情,有“民俗活化石”之称。

村落中古老的生土建筑,至今还闪烁着“黄粘土文化”的光芒;是今天海内外穆斯林敬仰神往的圣地,是宗教历史文化艺术界学者歇足的驿站,是绘画摄影艺术家寄托梦想的家园。

第41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儿童片奖《火焰山来的鼓手》拍摄地。

景观吐峪沟大峡谷民俗文化旅游区,古称为丁谷。

该景区一直以险、峻、奇、幽而著称。

它主要由峡谷风光、千佛洞、麻扎和古村落四部分组成。

吐峪沟大峡谷风光。

该峡谷北起312国道旁的苏贝希村(新疆三大古文化一遗址苏贝希文化遗址就坐落在大峡谷北沟口),南至古老的麻扎村口,全长8公里,平均宽度约1公里,大峡谷中有火焰山的最高峰,海拔831.7米。

大峡谷从北向南把火焰山纵向切开色彩分明的山体岩貌清晰可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惊叹。

沿路步行就可以欣常到神奇壮美的峡谷风光,其山峰之险.山体之奇、山岩之雄、山色之美、涧水之秀、珍果之甜,为世间其他峡谷所少有。

吐峪沟干佛洞。

位于峡谷中段,开凿于两晋十六国时代,是新疆著名的三大佛教石窟之一,是1957年自治区首批公布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南北朝时期,吐峪沟石窟是髙昌王国最高统治集团全力经营的佛教重地之一。

到了唐代,吐峪沟大峡谷两岸的佛教洞窟有了进一步发展,凝聚在每个洞窟中的佛教壁画艺术,也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青海互助县金禅口遗址的考古发现及其意义

青海互助县金禅口遗址的考古发现及其意义

青海互助县金禅口遗址的考古发现及其意义
王倩倩
【期刊名称】《青海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3(000)005
【摘要】金禅口遗址位于青海省互助县加定镇加塘村金禅口社西侧大通河南岸的
二级阶地上,2012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发掘,发现了齐家文化房址5座、灰坑15个、墓葬1座、窑址2座,出土遗物丰富,有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该遗址的发掘对研究大通河流域的齐家文化提供了新资料.
【总页数】5页(P156-159,181)
【作者】王倩倩
【作者单位】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2.44
【相关文献】
1.金禅口遗址动植物遗存反映的古环境及生业模式探讨
2.十年十大考古发现系列之⑩ 新疆鄯善县吐峪沟石窟寺遗址见证东西佛教文化交汇
3.关于考古发现的“龙”之界定问题——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龙”意义
4.金沙遗址考古发现的意义和魅
力5.金禅口遗址齐家文化中晚期木炭遗存指示的木材利用和生态环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鄯善县出土《诸佛要集经》汉文写本残片的发现及其意义

鄯善县出土《诸佛要集经》汉文写本残片的发现及其意义

( ) 二 建立 乡镇政 府事 权 与财 权统 一制 度是 农村 综 学术研究成果 。该残片 共 1 片 , 存 5 行字 , 4 残 3 一行最
合改革顺利进行的保 障。建议做好 以下 工作 : 一是 国家 多的 l 9个字 ,最少的 仅 2个 字。本文将 第 一次发现的 应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 乡镇政 府事权与 财权统 一 ; 二是 《 诸佛要集经 》 汉文 写本 残片 称 为 A片 ,第二次 发现的 在不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 力度 的同时 , 采取 积极鼓 励地 残片称为 B片 。 方发展经济增加税源 的政 策 ; 是均衡 转移 支付 、 三 专项 A片与 B片都 是纸质品 ,纸色灰 白 , 没有经过入潢
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 ; 其次 要转 变思 想观 念和改 变工作
采用 自谋出路或限期辞 退等方式解决 。

20 年 , 06 由大连 旅 顺博 物馆 与 E本 龙谷 大学共 同对 t
重点。对 乡镇机构减 员增效 , 对超编 人 员要 削减 ,主要 该馆馆蔽吐鲁 番汉文佛 经残 片进行整理和研究时 , 再一 次发现了《 诸佛要集经》 汉文写本残片 , 并取得了重大的
现实意义 , 也是完成农村 综合改革任务的基本保证 。
( 作者 张敏 、 尔哈提 、 尔地、 帕 吐 石玉梅 , 朱一 凡摘 自 《 新疆财经》08年第 1 ) 2o 期
二 、诸佛 要集经> 文写本 残片发现的重要意义 《 汉 该汉文写 本残片 虽然不完整 , 但最后都有题记 , 注 明了抄经时间 及抄经 人等 。主 要有 三条 : 是“ 一 元康二 年正 月十二 日月支菩萨法护手 执 。二是 “ 聂承远和上 ” 授 弟子 河门竺法首笔。 三是“ ” 元康六 年三 月十八 E写已。 t ” 正是 由于这 三条题记的存在 , 使得该写本具有十分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较 大 的不 同 ,且 每 幅壁 画旁都 配 有汉 用 ,吐峪沟 石窟 寺遗 址是 当年高 昌城
舀 u 0 × 0 E _ t 7R
J I A N S H A N G ・ F E N G T U }鉴 赏 ‘ 风 土
文 明的一部 分 ,其 昌盛与 衰微 都 与高
州佛 院 重 重 , 雁塔 林 立、 高 梁横 跨 、 绿
实例。 过 高 昌传人 内地 ,内地 文化又 通主 要 有 昌传 向外 域 ,而两者 初 步结 合便 产生
三种 : 纵券 顶 窟、 中心柱 窟和 方形 佛坛 了高 昌特色 的文化 。
窟。 其 中纵 券项 式石 窟 , 造 型 近 同吐鲁
另据唐代 文献< 西州图经> 记载 ,
识 教育 , 聆 听法 师教 海 , 以求得 到佛 法 了西州境 内很 早 就 已经受 到 内地禅 宗
的真谛 , 获得灵魂 的洗礼。 佛 像是 中心 佛 教 的影响。 柱 窟主 要 的题 材 , 几乎 画满窟 中各 壁 , 在 方形 窟 中 也 有 以 千佛 布列 四壁 的 ,
不做 凸 凹晕染 ,仅 以线 描 画出具 有汉 人 五官特 征 的形 象。 窟 甬道顶 上有 由 据 考 证 ,吐峪 沟 石窟寺 的主要 兴 忍冬 、 磷纹、 团花 等纹饰 带组成 的仿 汉 建 时 间在 公 元 4 4 3至 4 6 0年 之 间 , 这 式 木构 建筑 ,中土汉 风 的影 响显 而易 段 时期 的高 昌正 处在北 凉 政权 的统 治
风, 虽身处穷域、 尚能 造 像 勒碑 , 恢 宏 教 后 , 吐峪沟 石窟遭 才被废 弃。 释教 。 ” 这段 文字 肯定 了一个 事 实 , 即 北 凉 王沮 渠安 周信 奉佛 教 , 曾在 “ 百 里 崖 中, 大造法象” , 吐 峪沟 成 为沮 渠 皇
室 的造 像集 中地 。 . | . 屡遭破坏和劫掠
见。
. | . 石 窟寺 荣衰 的幕后 主角 :高 昌
千 佛 的造 像 在 鼻 眼 上往 往 不 提 白粉 , 政权
之下 , 作 为 石窟 寺的 主要赞 助人 , 高昌
石 窟寺 内壁 中央 大 多绘佛 教 本生 北 凉 政权 的兴衰 成 为石窟 寺 荣枯 的幕 北凉 政权在 统治 河西 时期 , 已 故事 画 ,尚能 辨认 的壁 画 内容 多为 内 后主 角。 地汉 人所 熟悉 的如 “ 肩提 婆利 忍辱 截 在高 昌设 郡进行 统 治 。至沮 渠 蒙逊 之 安周时, 高 昌变成 了北 凉 割 手足 ” “ 摩钳 太子 求法 赴火 ” “ 慈力 王 子诅 渠无 讳 、 施 血 饮 五夜 叉 ‘ 萨 那 太 子舍 身饲 虎 ” 政权 的统 治中 心。 和 “ 毗楞竭 梨王 身钉 千钉 尸 毗 王割 北 凉 统 治 高 昌的 前后 十八 年 , 对 肉贸鸽 ” 等, 与龟 兹莫 高窟 的单 幅 画有 高 昌佛 教 的发展 起到 了非常 重要 的作
路 的重 要一 站 ,这里 的每 一个 石窟 寺 就 “ 国有 八城 , 皆有华人 ” , 是汉 文化 与 都 是一 系列精 美 建筑 、 雕 塑、 绘画 艺术 西域 文化第 一个 交 汇之地 ,也 是 汉 文 的有机 组合 ,是 我 国佛教 艺术 的珍 贵 化 深入 西北 最 西的地 方 。西域 文 化通
鉴 赏 ・ 风 土l J I A N S H A N G - F E N G T U
东 西佛 文化 交 融 的见 证
● 佚 名
. 1 . 汉文化和西域文化交融的标志 吐 峪沟 石窟 寺遗址 是 古代 丝绸 之
文。 窟制 、 佛像 、 壁 画 的特 点显示 出吐 峪沟 石窟 寺浓 厚 的汉文 化影 响 。在 唐 以前 ,吐峪沟 石 窟寺所 在 的高 昌古 国
两 室。 甬道可供 僧侣 、 信徒 回旋礼 拜 。 佛” ,大 大降低 了 民众参 佛 的门槛 , 初
他们 虔 心奉佛 , 入 窟后 右旋 而行 , 绕塔 起在 广东 、 湖南 、 江 西 等地 , 但 势 力 很
瞻仰佛像 , 领 会本 生壁 画 , 接 受佛教知 快地 在 全国扩展 , “ 禅 院” 的 出现 证 实
吐 峪 沟 石 窟 在 唐 代 以后 毁 坏 严
北 凉 灭亡 后 , 到麴 氏高 昌时 , 皇 室 重 , 依 现 存 遗址 的 情况 . 已很难 找 寻 繁
昌北 凉政权 的存 亡关 系至 密。 发 现于 荫 纷 纷 、 香火缭绕、 梵呗齐鸣, 这其 中
高昌故城的《 沮渠安周造 寺功德碑> 曾 犹 以土谷 窟寺 最 为 闻名 。如 此数百 年
记载 : “ 按 十六 国春 秋 , 蒙 逊时 代 , 即尊
的经 营和 繁盛 使 吐峪沟 石 窟荣 登东 疆
番地 区 常见 的居 民屋宇 , 窟 分前 后室 , 吐峪 沟 石窟群 中 的丁谷 窟 除 “ 有寺 一 所谓 后 室 , 只 是一 处十 分狭 窄 的小洞 , 所” 外, 还 有“ 禅 院一所 ” 。 这里 的” 禅 院

是 僧人 坐禅 用 的“ 洞天 ” , 称 为禅 窟 : 方 “ 应 该是 指唐代 中期后 , 在 佛教 中兴 起 形窟地 面往往 有佛 坛 : 中心柱 窟 , 用 佛 的“ 禅宗” 的宗教 活动场 所 。 “ 禅宗” 是 教 的观 念 , 也 可以称 之为 “ 礼 拜窟 ” 。巨 汉 传佛 教 的主流 , 其核 心 思想 是 “ 不 立 大 的塔 柱 , 将洞 窟一 分 为二 , 前后 形若 文字 ,教 外别传 ;直指人 心 ,见性 成
弘事佛 , 礼 接昙 无谶 。又于 凉州南 百里 第 一宝 窟 之位 。 至公 元 1 5世 纪时伊 斯 崖 中, 大造法 象。茂虔 尤喜 文学 , 张溟 、 兰教越 过 葱岭 进入 佛教 艺术 兴 盛 的南
阚细 之徒 , 并 为 显官。故安 周 已挹 其余
疆 ,取代佛 教 成 为西域 地 区 的主要 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