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儒道佛共58页文档
中国文化之儒佛道

秦始皇诏曰: “吾前收天下 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 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 方士欲练以求奇药。然而, 韩众入海求仙,一去再无音 讯。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 不得药。卢生等吾尊赐之甚 厚,冀望极深,数年来却毫 无所献,徒奸利相告日闻, 欺吾仁厚而不忍责罚也。今 卢生等不思图报,乃亡命而 去,又复诽谤于我,以重吾 不德。诸生在咸阳者,吾使 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 首。‛
‚儒‛为古代各种学者的一个通称。 ‚焚书坑儒‛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 纪》: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 藏《诗》《书》、百家语 者,悉诣守、尉杂等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 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 见知不举者与其同罪。令 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 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 以吏为师。‛
两汉儒学
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 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 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 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魏晋之际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 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 《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 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
神道:本指天教,即神明之理,后指关于鬼神 宗教的形成条件:特定的宗教信仰、特定的
宗教理论、特定的宗教活动、特定的宗教实体
中国佛教
一、印度原始佛教
相传在公元前6-前5世纪由 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 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 乔 达摩所创,因家族为释迦族, 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 也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的 意思。 佛是佛陀的简称,佛陀是自 觉觉他、觉行圆满或无上正 等正觉的意思,修行到所有 功德都圆满。
道教、儒教、佛教的理解及意义,道教与儒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道教、儒教、佛教的理解及意义,道教与儒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第一篇:道教、儒教、佛教的理解及意义,道教与儒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道教、儒教、佛教的理解及意义,道教与儒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道教、儒教、佛教的理解及意义道教与儒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道教表面上是一种清静脱俗的宗教,它追求清静无为、远祸避乱、摒弃是非、淡泊致远,是最典型的农耕文化的产物。
实质上,道教不是宗教,而是政治,既是对儒教的反叛,也是对佛教传入的抵抗,道教实际上是无为即有为的人生。
佛教的传入,本质上是对传统文化中缺少宗教精神信仰的一种补充。
由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强大,佛教只能是迅速地被中国化,不但没有影响儒教的地位,反而进一步强化了其政治化教义。
儒释道最终还是走向了普世意义的三教合一。
正因如此,民众对出世和入世的概念也已经逐步模糊起来。
(注)以往论儒释道,大多都是将其作为宗教来以教论教。
在此,我主要是将其放在传统文化思想的历史坐标中,进行深入研究与思考,着重解读其文化思想意义。
注:一般认为,研究宗教,一般采取由内而外,分为四个层次,即,信仰(如道教的道学与神仙信仰)、教义(经典)、教团、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
本文不是从宗教本身的起源、发展、特征等顺序,而是从最后一个角度为主进行的解读。
一、山寺月中寻桂子——游方之外与游方之内首先想提出这样几个疑问:第一,中国这样一个表面上看没有宗教信仰传统的国度,为何会产生出所谓的道教却又不真正以之为精神信仰式的宗教,并且虽然引入了佛教,却又成不了国教,而仍要由儒家再去起国教的作用?这些虽然都表明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特征,但具体的内涵是什么?这显然只有深入思考研究分析,才能得出确切的答案。
因为,截止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过一个清晰的解释。
第二,有一个问题还是要提前谈到,我们知道,中国的道教一般认为是东汉时产生的,几乎是与此同时,佛教传入中国,这仅仅是一种巧合吗,还是有什么格外的意义?第三,还有一个问题,既然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色是儒家伦理文化,为什么鲁迅先生还要十分尖锐地指出:中国人的根柢是道教?这是不是一个矛盾的说法?对于这三个问题,本章各节都试图予以回答。
儒道佛文化思想总结

儒道佛文化思想总结儒道佛文化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大主流思想体系,对于中国古代人们的思考和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三种思想体系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流行和发展,但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共同强调修身养性、明辨是非、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和谐。
儒家思想是古代中国最典型的文化思想之一,其代表人物为孔子。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人们应该修身养性,言行举止应该符合道德准则,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儒家关注人的道德规范和家庭伦理,认为通过儒家的教育和培养,可以把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
道家思想以老子、庄子为代表,强调道家修身养性和追求自然之道。
道家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在的自由和完美,摆脱社会的约束和束缚。
道家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为在自然中寻求心灵的安宁和平静。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在哲学、文学和艺术领域。
佛家思想是佛教的核心理念,佛法八正道,强调个体通过修行和开悟,可以解脱生命的苦难,实现内心的安宁与平静。
佛家思想注重人的觉悟和涅槃,认为通过修行可以实现自身的解脱和救赎。
佛家的价值观和思想理念对中国古代的哲学、艺术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三种思想体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互交织、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准则和家庭伦理,重视家族观念和社会秩序;道家思想强调内心的安宁和追求自由,鼓励人们按照本性去生活;佛家思想强调个体的解脱和救赎,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平和。
儒道佛文化思想共同注意到个体的修身养性和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和谐。
它们都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尽管在某些方面有着不同的方法和态度。
这些思想都关注于人类道德和精神层面的发展,致力于实现自身和社会的和谐。
儒道佛文化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和人们的思考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现代社会的生活和价值观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佛道儒

佛曰空
你的身体是由什么组成?” “由细胞。” “细胞由什么组成?” “由分子。” “分子 呢?”“原子。” “在原子之间是什么。” “是真空。” “原子还能再分吗?” “能!” “你能找到最小的哪个实体吗?” “找不到!”
“当你寻找构成你身体的最后不可分的坚实的 实体的时候,发现你怎么也找不到,而在每个层 次的实体之间又充满真空。到最后你找来找去, 发现只有真空是真实的,而其他的构成你身体的 单元怎么也找不到,这就是空。” “哦,是 的,我们的身体感觉是存在的,可是当我们去寻 找这个存在的根基的时候,发现怎么也找不到。”
第一篇 : 佛:宇宙的真相
佛教不是避难所
师父:佛说万事皆空,我总算悟到了,我是 万念俱空。
“火空吗?” “火是空的。” “你的 手空吗?” “手也是空。” “好啊,现 在你把手伸到火上来。” “师父,痛。” “空还是不空?” “好象又不空。”
“佛教不是避难所,不是疗养院,不是在你 人生失意的时候来验证生活本来就是无意义 的。恰恰相反,佛告诉你怎样去过有意义的 生活。”
现在,你就可以把自性理解为真空,把无明生起的烦恼 执着理解为基本粒子。
因果报应
‘因果报应’是指你的现在是由过去造的 ‘业’决定的,但是你的未来是由你现 在的‘因’和你过去造的‘业’形成的 现在的‘缘’共同作用决定的,所以 ‘因果’明白的告诉你:未来是掌握在 你自己的手中。当然你过去造的‘业’ 会成为你现在‘因’依赖的‘缘’,会 制约你的‘因’,因此你还不能立刻改 变你的命运。
自性与无明的关系
那么粒子是怎么从真空中产生的呢?” “不知道,是从 混沌中恍里惚兮产生的。” “真空产生了粒子,真空缺 了一块吗?” “没有,真空本来是空的,怎么可能缺一 块呢?” “你能不能告诉我正反相对的粒子相遇湮灭后 生成的是哪块真空?粒子又是从那块真空产生的? “真 空本来就是同一的,怎么能说生成哪块真空呢?又怎么 能说是哪个真空产生的呢?” “粒子产生后是不是占有 了一部分真空。” “是的,粒子的确占据了一部分真 空。” “占有的那部分真空消失了吗?” “没有,真 空永远不会消失,真空还是原来的真空,只是被粒子挡 住了。”
中国传统文化简介——儒释道 ppt课件

1.4.5.克己复礼的修身之道
❖ 孔子:“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 孔子还曾经提出克己的三大目标指向: ❖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
探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能
不能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呢?
❖ 可以的。比如,儒学中“为政以德”、“以民为本”
的政治思想对我国的民主建设就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儒学中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的学习同样有一定的指导作 用。如“三人行,必有吾师”“学而时习之”“温故 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 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
❖ 创始人是老子,在其《道德经》中提“道法自 然”的思想。
❖ 集大成者庄子则提出“不刻意”的命题来阐发 之。
❖ (2)道家的衰落与复兴
❖ 道家在几经曲折之后具有复兴的趋势。林语堂 把道家的智慧称为“自然”的智慧。“新道家” 在美国及欧洲的兴起。
❖ 中国未来的命运:“自由就是无为而治”
2.2、道家思想核心
❖ 以道家、儒家为代表的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 把天和人割裂、对立起来的观念与做法,而是 竭力主张在“敬天”、“畏天”的基础上追求 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 尤其是道家的思想,特别值得我们关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天道无为,任物自然。”
❖ 李约瑟:道家智慧的实质是禁止反自然的行 为。
佛:自己觉悟、觉悟他人、觉悟一切
❖ 南怀瑾: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 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逛了买 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 以,但是社会需要它。
中国古典文化(儒、道、佛)

黄淮学院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吾与回言终日不 言终日不违 如愚。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 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黄淮学院
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 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 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 不可求, 则从吾所好。 不可求, 则从吾所好。 于我如浮云。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黄淮学院
子曰: 子曰:君子不器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谓子贡曰: 女与回也孰愈? 对曰: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 “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 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 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 弗如也! 与女弗如也。 与女弗如也。”
黄淮学院
2、“反者道之动”的辩证观 反者道之动” 反者道之动 首先,事物存在着普遍的矛盾。 首先,事物存在着普遍的矛盾。 其次,矛盾的对立面相互转化。 其次,矛盾的对立面相互转化。 最后,弱者道之用。 最后,弱者道之用。
黄淮学院
3、“静观”的认识论 、 静观” 认识“ 认识“道”既不能由感官感知 ,也不能 由理性思维把握, 由理性思维把握,要用静观的方法直接 体悟所以人们对“ 体悟所以人们对“道”的认识具有模糊 理解具有多层次性。 性,理解具有多层次性。
黄淮学院
1、对老子“道”的发展 、对老子“ 道生万物, 道生万物,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产 生之后, 生之后,便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 中,进而探索了运动变化的动力问 题,宇宙的一切运动变化都有赖于 道的支持,又有其自身的原因。 道的支持,又有其自身的原因。
儒道佛文化解读

儒道佛文化解读
儒道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驾车,它们载着男女大众前行,是人生的三种需求,得失和取舍全由各自人等的境界而决定!这里简易解读几个方面:
一、文化主旨方面
儒家文化是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是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是奉献文化。
二、为人标准方面
儒家文化讲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讲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讲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方面
儒家文化要求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要求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要求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方面
儒家文化说的是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说的是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说的是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和极乐世界天堂。
五、价值观方面
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奉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方面
儒家文化是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是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是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与精神方面
儒家文化是主食,是饭,不吃就会饿;
道家文化是副食,是菜,不吃就没有滋味;
佛家文化是水果,不吃不知道甜蜜;它也如同纯净水,可饮可用,解烦解燥解热解渴!日能作奉献,夜能生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佛道儒

第二篇 : 道:宇宙的规律
道可道,非常道
生老病死、花开花谢、成住坏空、富贵 穷通、斗转星移这些现象司空见惯,这 就是宇宙的规律,没有什么能抗拒这个 规律。老子把这个规律名之曰‘道’
气的本质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以有生老病死、树木之所以有花 开花落、国家之所以有存亡兴衰,皆是 因为有‘气’。 一个企业也是一样的,也有‘气’,这 个‘气’就是因为企业的所有员工之 ‘气’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我们说某 某公司有消沉之气,某某公司有欣欣向 荣之‘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等等 莫不如是。
但为什么‘佛’是‘佛’,‘众生’是 ‘众生’?因为众生有妄想执着,造成 了你现在的状况,也就是说‘众生’现 实的不平等,是自己造成的,不是别人 造成的。佛又告诉我们不要失望,因为 离开妄想,智慧就现前;智慧现前就可 以有办法去掉执着,达到如来的境界了。 也就是说,你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这个不 平等。
自性与无明
解决办法
负债经营。富人通过银行向穷人放贷。 杀富济贫。通过征收高额遗产税,把集中在 富人手上的资本收归国有,变为慈善资本, 建立福利社会。 国家赤字。国家为了拉动经济,可以向人民 借债,搞大规模国家基础建设来实现交换的 再进行。实际上是负债经营的变种。 打破交换封闭系统。把只在系统内部的交换 扩展到更大的系统。这引起了经济全球化。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我们每天所见到的往往是违背因果律的: 善者得不到善报,恶者得不到恶报 ? 善恶没有立刻得到‘报应’是因为‘惯 性’的原因
佛的六度法门
布施:对福报的不执着。 持戒:不增加恶缘。从‘因’上斩断 ‘恶’的产生。 忍辱:对恶果的不执着。 精进:相当于加速器。加速脱离因果的 束缚。 禅定:定能生慧。 般若:般若就是智慧,就是鉴别 ‘善’‘恶’的‘照妖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