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儿童诗两首教案6篇【优质文档】

合集下载

五年级《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6篇)

五年级《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6篇)

五年级《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6篇)五年级《儿童诗》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尝试写主持词,写一首或一节儿童诗。

学习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谈话揭题:今天我们学习《儿童诗两首》这两首分别是《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板书)。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是通过同学们的自学来学习的。

课前同学们做了充分的预习。

老师有个提议,今天我们想采用闯关的形式来学习,有兴趣吗?每一关都有得分,随机加分看谁得分最多,一并计入语文感恩银行。

2、创第一关必答关学习第二首诗《童年的水墨画》(1)大声朗读第二首诗《童年的水墨画》,想想这首诗描写了童年的几个怎样的画面?用简短的语言写在小纸片上。

反馈学生的答案。

(街头看书、溪边钓鱼、江上戏水)随机提问“你是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2)你最喜欢哪一个画面?说说你的理由。

随机体会童年的快乐、情趣、可爱、顽皮,并进行朗读指导。

(过渡:童年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多么快乐。

除了童年的`生活,同年还有什么?)3、创第二关抢答关学习第一首诗《我想》比较两首诗(1)《我想》这首诗中,写了我童年的什么?(2)写了我几个愿望?哪一个愿望最令你神往?请你把它读出来。

朗读指导(3)课文中的哪些字或词让你读起来感到特别的美?随机感受韵律美(4)快速浏览这两首诗,请你说出这两首儿童诗有什么不同?(内容不一样:一首诗表达愿望的,一首是表达真实生活学习场景的;形式不一样:一首是一首诗,另一首是组诗;三是第一首比第二首的韵律感强;意境不同)。

4、创第三关挑战关尝试写作(1)写主持词。

创设情景:表演诗朗诵节目。

写好后评价。

(提示:可用上书上的语言,写两三句即可)。

(2)仿照课文中诗的写法,用诗歌来写写自己童年的愿望和生活场景。

提示:写愿望和场景的可写一个或几个小节,视自己情况而定。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儿童诗两首》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儿童诗两首》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儿童诗两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儿童诗两首》选自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两首儿童诗,感受诗歌的魅力,体会诗人对儿童的关爱和赞美。

教材中的两首诗分别是《小池》和《春晓》,这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色和儿童的生活,语言优美,富有节奏感。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关爱自然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他们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

但是,对于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修辞手法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感受也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两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对儿童的关爱和赞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交流,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自然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两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对儿童的关爱和赞美。

2.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美,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朗读教学法: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歌内容、图片、音乐等。

2.教学素材:准备与诗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两首诗歌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然后,播放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诗歌的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呈现《小池》和《春晓》两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儿童诗两首》优质优质教案(精选

《儿童诗两首》优质优质教案(精选

《儿童诗两首》优质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五单元《儿童诗两首》,包括《小池》和《捉迷藏》两首儿童诗。

详细内容如下:1.《小池》:描绘了一个清澈的小池塘,池中荷叶、蜻蜓、小鱼等生动的景象。

2.《捉迷藏》:描述了孩子们在玩捉迷藏游戏时的欢乐场景,展现了童真童趣。

二、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儿童诗,理解诗歌的意境。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3. 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对儿童诗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朗读诗歌,学会生字词,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荷塘景色,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进而导入新课。

2. 朗读诗歌:学生自读、齐读、指名读,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 理解诗意:通过提问、讨论,帮助学生理解两首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 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教师适时点拨,确保学生掌握。

5. 感受韵律美:分析两首诗的韵律特点,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6.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富有童趣的儿童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儿童诗两首》2. 板书内容:《小池》:荷叶、蜻蜓、小鱼《捉迷藏》:孩子们、欢乐、童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朗读两首诗,选一首背诵。

(2)用本节课所学生字词造句。

(3)创作一首儿童诗。

2. 答案:(1)略。

(2)例:小池里的荷叶绿油油的,真好看。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践情景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好。

但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方面,还需加强引导,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 拓展延伸:(1)课后收集其他儿童诗,与同学分享。

(2)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如韵律、节奏等。

《儿童诗两首》教案

《儿童诗两首》教案

《儿童诗两首》优质教案(精选《儿童诗两首》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第7单元:儿童诗两首,分别为《小池》和《捉迷藏》。

详细内容如下:1.《小池》:杨万里创作的描绘小池塘景象的诗歌,通过描绘蜻蜓、荷花等元素,展现了夏日池塘的生机与美丽。

2.《捉迷藏》:徐志摩创作的儿童诗,通过描绘儿童捉迷藏的场景,表现了童真与欢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生词,理解两首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诗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童真和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两首诗歌的意境和主题,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生词,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韵律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夏日池塘和儿童捉迷藏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朗读诗歌(5分钟):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学习《小池》(15分钟)a.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b. 教师讲解生字、生词,分析诗歌内容。

c. 课堂讨论:分析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4. 学习《捉迷藏》(15分钟)a.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b. 教师讲解生字、生词,分析诗歌内容。

c. 课堂讨论:探讨捉迷藏游戏的乐趣,体会诗歌表达的童真与欢乐。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六、板书设计1. 《小池》a. 生字:蜻蜓、荷花b. 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 《捉迷藏》a. 生字:躲、藏b. 诗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所学内容,写一首关于夏日的儿童诗。

2. 答案示例:夏日炎炎阳光照,荷花盛开水中笑。

儿童诗两首教案5篇

儿童诗两首教案5篇

儿童诗两首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第七章《儿童诗》中的两首精选诗篇:《童年的疑问》和《雨后》。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感受儿童诗的魅力,培养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爱好。

2. 通过分析两首诗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尝试创作儿童诗,激发他们的创作潜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学会鉴赏诗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儿童歌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2. 新课导入:介绍儿童诗的基本概念,展示两首诗歌的,引导学生猜测这两首诗歌可能讲述的内容。

3. 诗歌朗读:邀请学生朗读两首诗歌,让大家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诗歌解析:详细讲解两首诗歌的意境、修辞手法等,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经典儿童诗,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另一首儿童诗,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7.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一首以“童年”为主题的儿童诗。

六、板书设计1. 儿童诗两首教案2. 内容:诗歌一:《童年的疑问》诗歌二:《雨后》诗歌鉴赏方法:意境、修辞、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你喜欢的儿童诗,写一篇2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2. 答案: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和指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一些儿童诗书籍,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组织一次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诗歌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学会鉴赏诗歌。

3. 诗歌解析:详细讲解两首诗歌的意境、修辞手法等。

《儿童诗两首》教案(优秀8篇)

《儿童诗两首》教案(优秀8篇)

《儿童诗两首》教案(优秀8篇)《诗两首》教案设计(《金色花》《纸船》篇七1、知识目标:⑴让学生借这两首诗了解并喜欢普希金和弗罗斯特这两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及其诗作。

⑵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⑶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累名篇,打下文化根基。

2、能力目标:⑴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觉出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两首诗的动人之处并归结两首诗的不同特征。

⑵让学生了解一点诗歌中的象征的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并注意区别比喻与象征在诗中的不同表现。

3、情感目标:⑴对于“路”这一概念,要引导学生从人生之路的角度去理解,并让学生初步理解象征这一手法。

⑵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蕴涵的哲理;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品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1、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寻找两位诗人的生平资料及其诗作,并为大家朗诵其他诗篇的片段。

2、教学方法:读、说、悟、品法。

比较鉴赏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教学时数:2课时。

一、新课导入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

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

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

今天我们学习的诗两首,就会告诉我们。

二、新课指导《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

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2023最新-《儿童诗两首》教案学案设计【优秀8篇】

2023最新-《儿童诗两首》教案学案设计【优秀8篇】

《儿童诗两首》教案学案设计【优秀8篇】《儿童诗两首》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第10册的一篇略读课文。

第一首《我想》,作家高洪波以儿童的视角,抒写了儿童春天里的想象,表达了儿童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第二首《童年的水墨画》,表达了儿童世界处处皆美景。

两首诗适宜引导学生学习鉴赏性阅读和仿写儿童诗。

教学时,可在课内完成《我想》的读、赏、创,《童年的水墨画》则放到课外,实现迁移学习。

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儿童诗两首》教案学案设计【优秀8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儿童诗两首》教案学案设计篇一《儿童诗两首》由《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两首儿童诗组成。

《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的幻想,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童年的水墨画》通过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教学此文时,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得有感情。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如,读《我想》,你觉得作者的想法美在哪里?读《童年的水墨画》时,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个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这样学生更好地品味了诗歌的意境及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学完这两首诗后,再让学生进行比较朗读,理解这两首诗歌有什么不同,使他们进一步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然后让学生试着仿写儿童诗。

整节课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以读引想,以读引说。

由于这是儿童诗,和孩子们的生活很贴近,所以读后,让孩子们说出他们的感悟,都能够做到有话可说。

要他们仿写诗歌时,大多数都写得较好,想象力丰富,充满了童趣。

《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篇二一。

教学内容:1、主题:难忘的童年2、内容:*《儿童诗两首》、单元练习二二。

学习目标:(一)*《儿童诗两首》:1、学:丫。

会读词语。

2、有感情读书。

3、通过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特点。

(二)单元练习二:1、复习本单元的知识。

2、口语交际和习作练习。

三。

我们一起学:(一)*《儿童诗两首》:1、学习:丫:yā 像个小树杈。

【精选】儿童诗两首教案

【精选】儿童诗两首教案

儿童诗两首教案儿童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透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喜欢的儿童诗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出示童年图,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齐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

这天我们就来学习9儿童诗两首(板书)分享童年的快乐二、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三)再读儿童诗,交流学习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你最喜欢哪首诗?为什么?预设:《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童年完美幸福。

表示动作的词既准确又形象,如“安、接、装、种、悠、长、望、飞”《童年的水墨画》使我感受到童年快乐3.小组内读诗,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五)感情朗读,背诵诗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3.伴乐,全班一齐诵读全诗。

(六)拓展延伸1.交流课前搜集的儿童诗。

2.学写儿童诗3.办儿童诗主题手抄报儿童诗两首教案(二):《儿童诗两首》优秀教案设计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完美的愿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百五的来历》二百五的来历(一):原先,牌九(旧时一种赌具)中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齐就是十个点,在推牌九这一赌博活动中,被称为毙十。

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人们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简称)这个词来戏称什么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

时间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

在香港,习惯上又称为二五仔。

二百五的来历(二):从前有一个秀才,为了考取功名废寝忘食发奋苦读,但是终其一生都不曾中举,连儿子都没有生。

到了晚年,老秀才最后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于是喜得贵子,晚年膝下添得双丁。

秀才回想一生成败,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给两个儿子起名:一个叫做成事,一个叫做败事。

从此秀才在家闭门课子,日子过得和乐融融。

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写字,大的写三百,小的写二百。

秀才赶集回来之后询问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婆回答道:写是写了,但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二百五的来历(三):来源于战国故事。

苏秦是战国时的一个说客,他身佩六国相印,一时很是威风,但也结下了很多仇人。

之后,他最后在齐国被人杀了,齐王很恼怒,要为苏秦报仇。

可一时拿不到凶手,于是,他想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泰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着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黄金千两,望来领赏。

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

齐王说:这可不许冒充呀!四个人又都咬定说自己干的。

齐王说: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各分得多少?四个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

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二百五一词就这样流传下来。

二百五的来历(四):智商IQIQ的意思其实就是智商,是衡量智力的一种指数,其最高指数为250。

在140以上者接近极高才能(国外常把这种人称为天才),120~140者为很高才能,110~120为高才能,90~110为正常才能,80~90为次正常才能,70~80为临界正常才能,60~70为轻度智力孱弱,50~60为深度智力孱弱,25~60为亚白痴,25以下者为白痴。

正常智力的界限为智商90~110。

常理来说,正常的测智商的题库,能到达140的,就已经算是天才了,而据说爱因斯坦的IQ到达了180,所以250的智商,能够说是超天才,又有人说,天才和精神病只有一线之差,所以,250这个几乎无人可及的境界,更多的就是用来形容笨蛋了(有些人被形容为爱因斯坦,意思为他的话语行为我们这些普通智力的人是无法理解的,不是天才就是蠢材。

)二百五的来历(五):来源: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3回:原先他是一个江南不第秀才,捐了个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例子:王朔《空中小姐》:你还别跟我耍~。

歇后语:半吊子的一半二百五的来历(六):关于街机游戏90年代流行的街机游戏街头霸王,出自于90年代的一个街机游戏叫街头霸王(streetfighter)。

是一个格斗游戏,当一方以满血打败另一方时,系统会出示一个英文PERFECT,由于系统发音不标准(日本做的游戏,日本人配音),读音十分像二百五,于是就以此调侃获胜之人。

直到这天,在格斗类街机游戏上(如拳皇),PERFECT仍被称为二百五,从90年代玩街机的朋友都明白。

当然那里的二百五只是调侃!二百五的来历(七):源于民间传说从前有一个秀才,为了考取功名废寝忘食、发奋苦读,但是终其一生都不曾中举,连儿子都没有生。

到了晚年,老秀才最后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反而喜得贵子,添得双丁。

秀才回想一生成败,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给两个儿子起名:一个叫做成事,一个叫做败事。

从此秀才在家闭门课子,日子过得其乐融融。

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写字,大儿子写三百个,小儿子写二百个。

秀才赶集回来之后询问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妻回答道:写是写了,但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二百五的来历(八):战国时期,有个历史人物叫苏秦,是个纵横家。

他说服齐、楚、燕、赵、魏、韩六国联合起来,结成同盟,对付共同的敌人秦国,从而受到了大国君王的赏识,被封为丞相,史称六国封相。

正当苏秦在齐国用心效力的时候,遇上了刺客。

苏秦被当胸刺了一剑,当天晚上,就不治身亡了。

齐王听到这个消息,十分生气,立即下令捉拿凶手。

但是刺客已逃得无影无踪,到哪里去捉呢?齐王灵机一动,想出了引蛇出洞的妙计。

他下令把苏秦的头割下来,还让人用鞭子抽打他的尸体,弄得满头满脸都是血。

然后把血淋淋的人头悬挂在城门口,张贴出黄榜,上面写着:苏秦是个大内奸,死有余辜。

齐王一向想杀了他,却没想到什么好的办法。

今幸有义士为民除害,大快人心。

齐王下旨重赏,奖励黄金千两,请义士来领赏。

此榜一出,果然有人上了钩。

竟有四人前来领赏,而且他们都一口咬定:苏秦是自己杀的。

于是士兵把他们请到齐王跟前。

齐王见到他们四个人,恨得咬牙切齿。

可他还是煞有介事地问:这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怎样个分法?这四个人不明白中了计,还高兴得立即回答说:这好办,10004=250,每人二百五。

齐王一听他们还乐滋滋地想着赏金,拍案大怒: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这四个人就成了替死鬼被杀了。

而真正的刺客,据说是秦国派来的杀手,早就逃回秦国去了。

从此民间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说法,人们常用它来形容傻瓜、笨蛋和被财色所迷惑的人。

【其他说法】据某中学语文书记载,古代人用银子按两划分,一般五百两是个整数单位,用纸包好,当时包五百两是为一封,而二百五十两就是半封银子,因为跟半疯谐音,所以之后人们也把疯疯癫癫的人做二百五。

从前有一个傻瓜,家道中落。

有一天他去卖传家至宝,宝物上写卖尽二百五十八两,结果他卖的时候有人和他讨价还价,硬是只给250,他想250就250,于是卖得金子250两,很多人笑话他少要了8两金子,笨蛋一个。

从那以后人们就把做事糊涂的人称为二百五。

到了现代,据说有人学唱歌星伍佰的歌,怎样也学不象。

别人说他顶多算半个五百。

山东枣庄、微山、江苏徐州方言半熟(读作半浮)就是二百五的意思,那里把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称为半熟(读作半浮)。

话说二百五二百五不是一个很古老的词,不用说《尔雅》、《说文》、《康熙字典》不载,即便《辞源》、《辞海》也不见踪迹,只有《现代汉语词典》收有词条,却也未标明来源,只提示了一句[方]半瓶醋。

半瓶醋出自元杂剧《司马相如题桥记》:如今那街上常人,粗读几句书,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

清代《石头记》六十四回有:又有一等半瓶醋的读书人。

何谓半瓶醋,即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比喻一知半解却好人前卖弄,也叫半吊子。

其实,《现汉》只说对了一半,且拐了一个弯儿。

二百五说的是钱数,与半吊子的关系更密切些。

如同马大哈源于马三立的相声《买猴》,俗语二百五的根儿恐怕也要从文艺作品中去寻。

在稍早的文字记载中,我们能够看到,清代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发表于1903年-1905年)第八十三回:原先他是一个江南不第秀才,捐了个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1913年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制作了由张石川执导的电影短片《二百五白相城隍庙》。

丁楚鹤出演主角二百五,这个第一次走进上海的农民,由于不懂规矩,傻气四溢,闹剧不断,被演得惟妙惟肖,给人印象极深,此后二百五不胫而走,流行各地。

1924年,陈独秀在《收回教育权》一文中言及二百五。

1949年,上海大同电影公司又摄制了电影《二百五小传》,描述一位正直憨厚、爱打抱不平的评戏艺人,其绰号二百五。

此后,二百五的名气更大,几乎传遍全国。

另外,据著名戏剧人翁偶虹说,早年昆曲本有《蝴蝶梦》演绎庄子幻化故事。

梆子改名为《大劈棺》,增添了二百五、三百三两个灵童主角,颇有噱头,反胜昆曲。

京剧《蝴蝶梦》基本翻自梆子,筱翠花(于连泉)挑班演出不见出色。

上海名丑刘斌昆重新塑了二百五这一主角,独创漆布长衫、坎肩、小帽,酷肖纸质,其功夫极深,被抱出场后,鹄立椅上,右手拿烟袋,左手弯胸前,历时一刻,身无少动,观众诧为奇技,直呼其纸人。

京剧《蝴蝶梦》有一对白:杂扮童儿道:什么人鸡毛喧叫?呀,这个人好像我二百五十大钱买来的童男,怎样活了?不要紧,待我叫他一叫。

特(忒),二百五。

童男答道:怎叫我二百五你买的是纸的,我是个人,怎会一样?二百五就是二百五十文大钱,就是半吊子。

(但是实际上一吊钱是一千文,半吊子就是五百文了。

)从以上分析来看,猜测二百五一词很可能产生于晚清民初。

至于半吊子,可能就更早一些了。

楚剧是一个古老的地方声腔剧种,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

由清代道光年间(1821年-1851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黄陂、孝感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构成,1926年改称楚剧。

楚剧有一出传统小戏就叫《半吊子卖鞋》,是搬演一个绰号半吊子的鞋匠腊月三十卖鞋过年的故事。

说明那时就有半吊子一说。

二百五是二杆子、半吊子、无所不能、无所不知几词各取词头二、半、无谐音而成,是一句骂人很重的话。

半瓶醋好处的由来二百五不是一个很古老的词,不用说《尔雅》、《说文》、《康熙字典》不载,即便《辞源》、《辞海》也不见踪迹,只有《现代汉语词典》收有词条,却也未标明来源,只提示了一句[方]半瓶醋。

半瓶醋出自元杂剧《司马相如题桥记》:如今那街上常人,粗读几句书,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

清代《石头记》六十四回有:又有一等半瓶醋的读书人。

何谓半瓶醋,即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比喻一知半解却好人前卖弄,也叫半吊子。

其实,《现汉》只说对了一半,且拐了一个弯儿。

二百五说的是钱数,与半吊子的关系更密切些。

如同马大哈源于马三立的相声《买猴》,俗语二百五的根儿恐怕也要从文艺作品中去寻。

在稍早的文字记载中,我们能够看到,清代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发表于1903年-1905年)第八十三回:原先他是一个江南不第秀才,捐了个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1913年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制作了由张石川执导的电影短片《二百五白相城隍庙》。

丁楚鹤出演主角二百五,这个第一次走进上海的农民,由于不懂规矩,傻气四溢,闹剧不断,被演得惟妙惟肖,给人印象极深,此后二百五不胫而走,流行各地。

1924年,陈独秀在《收回教育权》一文中言及二百五。

1949年,上海大同电影公司又摄制了电影《二百五小传》,描述一位正直憨厚、爱打抱不平的评戏艺人,其绰号二百五。

此后,二百五的名气更大,几乎传遍全国。

另外,据著名戏剧人翁偶虹说,早年昆曲本有《蝴蝶梦》演绎庄子幻化故事。

梆子改名为《大劈棺》,增添了二百五、三百三两个灵童主角,颇有噱头,反胜昆曲。

京剧《蝴蝶梦》基本翻自梆子,筱翠花(于连泉)挑班演出不见出色。

上海名丑刘斌昆重新塑了二百五这一主角,独创漆布长衫、坎肩、小帽,酷肖纸质,其功夫极深,被抱出场后,鹄立椅上,右手拿烟袋,左手弯胸前,历时一刻,身无少动,观众诧为奇技,直呼其纸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