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有机化合物教案

合集下载

认识有机化合物(教案)

认识有机化合物(教案)

第1课时 必备知识——认识有机化合物[基本概念]①烃;②烷烃;③烯烃;④脂肪烃;⑤芳香烃;⑥烃的衍生物;⑦官能团;⑧同系物;⑨同分异构体[基本规律]①有机化合物的分类;②系统命名法;③分子中原子共线、面的判断;④判断同分异构体种类的方法;⑤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规律;⑥确定有机物的分子式和结构式的方法知识点1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与命名1.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根据元素组成分类有机化合物 ⎩⎪⎨⎪⎧烃:烷烃、烯烃、炔烃、苯及其同系物等烃的衍生物:卤代烃、醇、酚、醛、酮、羧酸、酯等(3)按官能团分类①官能团: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

②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官能团和典型代表物①苯环不是官能团;②羟基有醇羟基和酚羟基两种,前者与链烃基或苯环侧链相连,后者直接与苯环相连;③含有醛基的有机物不一定是醛类,如HCOOH属于羧酸类。

2.有机化合物的命名a.选取含有碳原子数最多,且支链最多的碳链作主链。

b.从离支链最近,且支链位次和最小的一端开始给碳原子编号。

c.常用甲、乙、丙、丁……表示主链碳原子数,用一、二、三、四……表示相同取代基的数目,用1、2、3、4…表示取代基所在的碳原子位次。

②系统命名法将苯环上的6个碳原子编号,以某个甲基所在的碳原子的位置为1号,选取最小位次号给另一甲基编号,则邻二甲苯也可叫做1,2­二甲苯,间二甲苯叫做1,3­二甲苯,对二甲苯叫做1,4­二甲苯。

例如,(邻三甲苯)的系统名称为1,2,3­三甲基苯,(偏三甲苯)的系统名称为1,2,4­三甲基苯。

(4)烃的含氧衍生物的命名①醇、醛、羧酸的命名选主链将含有官能团(—OH、—CHO、—COOH)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称为“某醇”、“某醛”或“某酸”编序号从距离官能团最近的一端对主链上的碳原子进行编号写名称将支链作为取代基,写在“某醇”、“某醛”或“某酸”的前面,用阿拉伯数字标明官能团的位置②酯的命名合成酯时需要羧酸和醇发生酯化反应,命名酯时“先读酸的名称,再读醇的名称,后将‘醇’改‘酯’即可”。

认识有机化合物(教案)

认识有机化合物(教案)

认识有机化合物(教案)认识有机化合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和特征;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3.理解有机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征;2.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3.有机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有机化合物吗?它们有什么特征?”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引导他们思考有机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讲解(15分钟)教师简要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征,如含有碳元素、通常具有复杂的分子结构等。

然后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包括命名前缀、中缀和后缀的使用方法,并配以实例进行讲解。

3.实践活动(2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练习。

将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已学的命名规则给出相应的化合物名。

4.拓展应用(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有机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如乙醇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戊酸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等。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些化合物的应用原理以及对社会的贡献。

5.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的有机化合物的定义、特征和命名规则,并对其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有机化合物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通过实践活动的训练,学生掌握了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并能灵活运用于实际情境中。

同时,通过拓展应用的讨论,学生对有机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使学生能够主动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效果较好,但仍需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创设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有机化合物高中化学教案

有机化合物高中化学教案

有机化合物高中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4. 培养学生进行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二、教学内容:1. 有机化合物的概念与分类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3.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4. 有机化合物的制备与检验5. 有机化合物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分类、命名、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2. 难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有机化合物的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应用。

3. 采用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有机化合物的概念与分类2. 第二课时:有机化合物的命名3. 第三课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一)4. 第四课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二)5. 第五课时:有机化合物的制备与检验六、教学内容:6. 常见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与反应6.1 烃类化合物的性质与反应6.2 醇类化合物的性质与反应6.3 醚类化合物的性质与反应6.4 酮类化合物的性质与反应6.5 羧酸类化合物的性质与反应七、教学重点与难点:7. 重点:常见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与反应,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8. 难点:有机反应机理的理解和应用,以及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八、教学方法:8.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与反应,深入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9. 运用实例讲解法,通过具体案例讲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与反应。

10. 利用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九、教学安排:9. 第一课时:烃类化合物的性质与反应10. 第二课时:醇类化合物的性质与反应11. 第三课时:醚类化合物的性质与反应12. 第四课时:酮类化合物的性质与反应13. 第五课时:羧酸类化合物的性质与反应十、教学评价:14. 评价方法: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实验报告、作业完成情况、期中期末考试。

高中化学高考精品备课教案:认识有机化合物

高中化学高考精品备课教案:认识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学基础(含答案)认识有机化合物课标要求核心考点五年考情核心素养对接1.认识官能团的种类(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羟基、氨基、碳卤键、醛基、酮羰基、羧基、酯基和酰胺基),从官能团的视角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知道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2.知道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在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测定中的应用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2023辽宁,T2;2023年6月浙江,T2;2023新课标卷,T30;2023全国乙,T36;2023全国甲,T36;2023山东,T19;2023广东,T20;2023海南,T18;2022全国乙,T36;2022全国甲,T36;2022山东,T19;2022湖南,T19;2021全国乙,T36;2021全国甲,T36;2021湖南,T19;2020全国Ⅰ,T36;2020全国Ⅱ,T36;2020山东,T19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不同层次认识有机物的多样性;能按不同的标准对有机物进行分类。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有机物的本质特征。

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2023全国乙,T26;2021年6月浙江,T27命题分析预测1.选择题中常考查有机物的分类、官能团的识别等。

非选择题中常结合有机合成和推断考查有机物的命名、官能团的识别等,也会考查有机物分子式或结构式的确定。

2.2025年高考要关注:(1)利用特征性质或反应、波谱信息等分析有机物分子中的共价键、官能团、碳骨架等结构;(2)结合教材中典型实验考查有机物的分离、提纯等;(3)通过实验确定有机物的分子式等1.学科观点与视角(1)本讲主要涉及的思维观点是分类观。

即首先对数量繁多的有机物进行分类,然后基于各类有机物的结构特点进行分类研究,从而认识其反应特点和转化规律(性质)。

(2)从哲学上,体现了“透过现象(光谱)看本质(有机物分子结构)”的认识方式;从化学学科上,体现了宏(光谱)微(有机物分子结构)结合的认识视角。

化学教案:认识有机化合物

化学教案:认识有机化合物

化学教案:认识有机化合物认识有机化合物一、引言有机化合物是化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们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物质都属于有机化合物,比如食物、药品、衣物等。

因此,了解和认识有机化合物对我们理解世界和发展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全面的认识。

二、基本概念1. 有机化合物是指由碳元素与氢、氧、氮、硫等元素形成的化合物。

2. 有机分子结构:有机分子结构由碳原子骨架和与之相连的官能团组成。

3. 官能团:官能团是赋予分子特定性质的一个或多个原子团。

- 羟基(-OH): 表示醇类。

- 羰基(C=O): 表示酮类和醛类。

- 氨基(-NH2): 表示胺类。

- 羧基(-COOH): 表示羧酸类。

三、分类与命名1. 根据碳原子数分类:根据含碳原子数目不同,可以将有机化合物分为烷烃、烯烃和炔烃等。

- 烷烃:只含有碳-碳单键,无双键或三键。

- 烯烃:至少含有一个碳-碳双键。

- 炔烃:至少含有一个碳-碳三键。

2. 命名法:- IUPAC命名法(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根据化合物结构规则进行命名,以描述化学结构和功能团。

- 通用命名法(常用名称):根据化合物的在生活中的普遍使用情况来命名。

四、性质与反应1. 性质:- 燃烧性质:由于有机化合物都是碳和氢元素组成,可以进行燃烧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能源如木材、天然气和汽油等产生燃料能源的原理之一。

- 溶解性质: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可以在适当条件下溶于有机溶剂如醇、醚和苯等。

这也是很多药品和食品添加剂被设计成可溶于水或其他溶剂的原因。

2. 反应:- 加成反应:烯烃和炔烃与其他试剂发生加成反应,形成较稳定的化合物。

- 消除反应:由于双键和三键的不稳定性,烯烃和炔烃可以通过消除反应去除其中一部分碳-碳键。

- 取代反应:有机化合物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官能团取代的反应,也被称为取代反应。

五、重要应用1. 医药领域:很多药品都是有机化合物,如: 抗生素、心脏药物和止痛药等。

初中有机化合物概念教案

初中有机化合物概念教案

初中有机化合物概念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元素;3. 能够区分有机物和无机物;4. 了解有机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2. 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元素。

教学难点:1. 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区别;2. 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元素。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教学视频或图片;3.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有机化合物?2. 学生回答:有机化合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3. 教师补充: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是化合物中的一大类。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通过课本或PPT课件自主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特点;2. 学生通过课本或PPT课件自主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元素。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2. 讲解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元素;3. 讲解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区别。

四、实例分析(10分钟)1. 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如糖类、脂肪、蛋白质等;2. 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如水、盐、氧化物等;3. 学生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3. 教师讲解答案。

六、总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有机化合物的定义、特点和组成元素;2. 学生总结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区别;3. 学生总结有机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实例分析、课堂练习和总结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有机化合物的定义、特点、组成元素以及与无机化合物的区别。

同时,通过生活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了有机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认识有机化合物教案

认识有机化合物教案

第1节认识有机化合物石油和煤重要的烃1.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2.了解甲烷、乙烯、苯等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3.了解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4.掌握常见有机反应类型。

5.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能正确书写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

甲烷、乙烯、苯的结构和性质[知识梳理]1.有机化合物(1)有机化合物:是指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但含碳化合物CO、CO2、碳酸及碳酸盐属于无机物。

(2)烃:仅含有碳、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

(3)烷烃:碳原子与碳原子之间以单键构成链状,碳的其余价键全部被氢原子饱和,这种烃称为饱和链烃,也称为烷烃。

2.甲烷、乙烯、苯的比较烃甲烷乙烯苯结构式(或结构简式)结构特点碳原子间以单键结合成链状,剩余的价键被氢原子“饱和”分子结构中含有碳碳双键苯环含有介于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空间构型正四面体形平面形平面正六边形物理性质无色气体,难溶于水无色具有特殊气味的透明液体,密度比水小,难溶于水化学性质①稳定性:与强酸、强碱和强氧化剂等一般不发生化学反应。

②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4+2O2――→点燃CO2+2H2O。

③取代反应:在光照条件下与Cl2反应生成一氯甲烷的化学方程式:CH4+Cl2――→光照CH3Cl+HCl,同时还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①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2H4+3O2――→点燃2CO2+2H2O;现象:火焰明亮且伴有黑烟。

②氧化反应: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现象为溶液紫红色退去。

③加成反应: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2==CH2+Br2――→CH2BrCH2Br;现象:溶液颜色退去。

与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2==CH2+H2――→催化剂△CH3CH3。

与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2==CH2+HCl―→CH3CH2OH。

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2==CH2+H2O――→一定条件CH3CH2Cl④加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 CH2==CH2――→引发剂①稳定性:不能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也不与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

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多篇)

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多篇)

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多篇)篇:《认识有机化合物》设计《认识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概述本章内容划分为四节。

第一节为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在学习了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典型有机化合物代表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基础上,本章一开始便引出官能团的概念,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呈现给学生一个系统学习有机物的学科思维,使学生在高一掌握的一些零散的有机知识系统化和明朗化。

在分类表中增加了卤代烃、酚、醚、醛、酮、酯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及其代表物。

其中,酮类化合物是课程标准不要求的内容,将其列入表中是为了在后续课程中理解酮糖──果糖的结构特点。

第二节是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围绕有机物的核心原子――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成键方式展开逐层剖析,通过系统介绍同分异构现象,使学生明白有机物为什么种类繁多。

本章学习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及官能团异构。

从复习烷烃的碳链异构开始,延伸出烯烃的碳链异构和官能团(双键)的位置异构,并以乙醇和二甲醚为例说明官能团异构的涵义。

由此揭示出:同分异构现象是由于组成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原子具有不同的结合顺序和结合方式产生的,这也是有机化合物数量庞大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的其他同分异构现象,如顺反异构、对映异构将分别在后续章节中介绍。

第三节是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在第二节的基础上,对数目庞大的有机化合物需要有专有的名称与之一一对应就顺理成章。

所以,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是学习、交流和研究有机化学必备的工具。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有机化合物的习惯命名法(即普通命名法)与系统命名法。

学会应用命名原则命名简单的烃类化合物──烷烃、烯烃、炔烃与芳香烃等,并了解烃类化合物的命名是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础。

第四节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让学生初步了解分离提纯有机物的常用方法以及燃烧法测定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和分析有机物结构的方法。

本章具体教学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如下:由此可见,本章以整体认识有机物和研究有机物为线索,将重要概念、具体手段方法与有机化学基本思维方法适时呈现、紧密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有机物中都含有碳元素B.有机物都易燃烧C.有机物的水溶液都难导电D.有机物都是从有机体中分离出来的物质解析:有机物都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即有机物中必含有碳元素,但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物,如:CO、CO2、Na2CO3、CaC2等都属无机物;大多数有机物能够燃烧,但CCl4等有机物不能燃烧;多数有机物的水溶液难导电,但HCOOH(甲酸)、CH3COOH(乙酸)等的水溶液却能够导电;有机物可以从动植物的有机体中提取,也可以利用无机物来合成。

如CO和H2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条件下能合成有机物CH3OH(甲醇)。

解答时应从有机物的来源和有机物的共性及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等方面来分析判断。

答案:A2.按碳的骨架分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答案:A3.下列物质中,属于酚类的是()解析:酚类物质中,官能团-OH与苯环直接连接,A、D属于醇类,因为羟基与烃基或苯环侧链上的碳原子相连。

答案:B4.维生素C的结构简式为:丁香油酚的结构简式为:,下列关于二者所含官能团的说法正确的是()A.均含酯基B.均含醇羟基和酚羟基C.均含碳碳双键D.均为芳香族化合物解析:维生素C中含酯基而丁香油酚中不含酯基;维生素C中含醇羟基而不含酚羟基,丁香油酚中含酚羟基而不含醇羟基;维生素C中不含苯环,不属于芳香化合物;维生素C和丁香油酚中均含有碳碳双键。

答案:C5.氰酸铵(NH4OCN)与尿素[CO(NH2)2]()A.都是共价化合物B.都是离子化合物C.互为同分异构体D.互为同素异形体解析:氰酸铵含有NH+4,属于离子化合物,而尿素中无阴、阳离子,属于共价化合物;同素异形体适用于单质与单质之间,只有C选项正确。

答案:C6.(2014·北京东城区期末测试)(双选)下列物质分类合理的是()A.根据物质组成中是否含有碳元素,将物质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B.HCOOCH3、CH3OCHO--互为同分异构体C.HCOOH、C15H31COOH--互为同系物D.天然油脂的分子中含有酯基,属于酯类解析:A项,碳、CO、CO2以及碳酸盐和金属碳化物,虽然含有碳元素但属于无机物;B项,HCOOCH3、CH3OCHO 均为甲酸甲酯,为同一种物质;C项,HCOOH、C15H31COOH均为饱和一元羧酸,互为同系物;D项,天然油脂是由高级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有机物,分子中含有酯基,属于酯类。

答案:CD7.根据官能团分类,下列物质中与属于同一类物质的是()解析:本题易错选B的原因在于不明确分子中所含有的官能团相同时,若其连接方式和位置不同,也可能是不同类别的物质。

错选C的原因在于只注意到中官能团是羟基(-OH),而又不能正确识别羧基(-COOH)的组成和结构。

错选D的原因在于不明确中羟基(-OH)与苯环直接相连,忽视苯环和的差别。

答案:A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含有羟基的化合物一定属于醇类B.代表醇类的官能团是跟链烃基相连的羟基C.醇类和酚类具有相同的官能团,因而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D.分子内有苯环和羟基的化合物一定是酚类解析:羟基连在苯环上属于酚类,A不正确,B正确。

醇和酚结构不同,所以醇和酚性质上也不同,酚具有弱酸性而醇没有弱酸性,C不正确。

苯环可通过链烃基再与羟基相连,形成醇类。

如苯甲醇,,D 不正确。

答案:B9.用下图表示的一些物质或概念间的从属关系中,不正确的是()解析:B正确;石油的常压蒸馏和减压蒸馏是并列关系不是从属关系,C不正确;油脂的皂化、酯的水解、取代反应是从属关系,D正确。

答案:C10.下列各组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①混合物:氯水、氨水、水银、福尔马林、聚乙烯②电解质:明矾、冰醋酸、纯碱③非极性分子:CO2、CCl4、CH2Cl2④同位素:1H+、2H2、3H⑤同素异形体:C60、C80、金刚石、石墨⑥有机化合物:乙醇、乙烯、碳酸、苯⑦醇类:、CH3COOH、HCHO、A.②⑤B.①④⑤⑦C.②③⑥⑦D.全部正确答案:A二、非选择题11.下列有机物中:①;(1)属于芳香族化合物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

(2)属于芳香烃的是__________。

(3)属于苯的同系物的是__________。

解析:解该类题易错选、漏选、多选,主要原因是概念理解不准确,或对概念记忆不准确,出现混淆,因此,在学习时,要抓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抓住要点,加强对比。

因为①②⑤⑥⑦⑧都是含有苯环的化合物,所以是芳香族化合物;②⑤⑦都含有苯环,且只含C、H两种元素,所以是芳香烃;⑦分子中只含一个苯环,且苯环的侧链均为烷烃基,因此是苯的同系物。

答案:(1)①②⑤⑥⑦⑧(2)②⑤⑦(3)⑦12.以下各烃中,属于脂肪烃的有__________,属于脂环烃的有__________,属于芳香烃的有__________(填入序号)。

答案:①②③④⑦②④⑤⑥13.具有复合官能团的复杂有机物,其官能团具有各自的独立性,在不同条件下所发生的化学性质可分别从各官能团讨论。

如具有三种官能团: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填官能团的名称),所以这个化合物可看作__________类、__________类和__________类。

解析:该分子中含有-CHO、-OH、-COOH三种官能团,所以该化合物可看作醛类、酚类、羧酸类。

答案:醛基羟基羧基醛酚羧酸14.有9种微粒:①NH-2;②-NH2;③Br-;④OH-;⑤-NO2;⑥-OH;⑦NO2;⑧CH+3;⑨-CH3。

(1)上述9种微粒中,属于官能团的有(填序号)________。

(2)其中能跟-C2H5结合生成有机物分子的微粒有(填序号)__________。

(3)其中能跟C2H+5结合生成有机物分子的微粒有(填序号)__________。

解析:(1)官能团属于基,而基不一定是官能团,容易判断②⑤⑥是官能团,要注意烷基、苯环都不是官能团。

(2)-C2H5是基,根据“基与基之间能直接结合成共价分子”的原则可知:能跟-C2H5结合成有机物分子的微粒有②⑤⑥⑨。

(3)C2H+5带正电荷,根据“带异性电荷的微粒相互吸引结合成化合物”的原则可知:能跟C2H+5结合生成有机物分子的微粒有①③④。

答案:(1)②⑤⑥(2)②⑤⑥⑨(3)①③④15.(2014·经典习题选萃)下列化合物中,有的有多个官能团。

在上述有机物中,(1)属于烃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2)属于卤代烃的是________;(3)可以看做醛的是________;(4)可以看做酯的是________;(5)既属于醇又属于羧酸的是________;(6)既属于酚又属于酯的是________;(7)属于芳香族化合物的是________。

解析:按不同的分类方法,同一种有机物可以分属不同的类别。

有机物含有哪种官能团,就应属于哪一类别,含有几种官能团,就可看做这几种类别,据此分析解答。

答案:(1)F、G(2)A(3)C(4)D、E(5)B(6)D(7)B、C、D16.(2014·经典习题选萃)醇和酚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醇和酚的概念和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物质属于醇类的是________。

①CH2==CH-CH2OH②CH2OH-CH2OH(2)300多年前,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发现了铁盐与没食子酸的显色反应,并由此发明了蓝黑墨水。

没食子酸的结构简式为:,用没食子酸制造墨水主要利用了________类化合物的性质(填代号)。

A.醇B.酚C.油脂D.羧酸解析:(1)羟基与烃基或苯环侧链上的碳原子相连的化合物为醇,羟基直接连在苯环上为酚,注意苯环和环己烷的区别。

(2)蓝黑墨水是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发现的铁盐与没食子酸的显色反应,所以用没食子酸制造墨水主要利用酚的性质。

答案:(1)①②③④(2)B2.下列五种物质:①CO2②CHCl3③CH4④CCl4⑤P4其结构具有正四面体构型的是()A.①②③B.③④⑤C.②③④D.①④⑤解析:甲烷和CCl4都是以碳原子为中心的正四面体构型;P4也是正四面体;CO2为直线结构;CHCl3中由于四个原子分布不均匀,虽是四面体结构,但不是正四面体结构。

答案:B3.(2014·经典习题选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有机物种类繁多的主要原因是有机物分子结构十分复杂B.烃类分子中的碳原子与氢原子是通过非极性键结合的C.同分异构现象的广泛存在是造成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唯一原因D.烷烃的结构特点是碳原子通过单键连接成链状,剩余价键均与氢原子结合解析:有机物种类繁多的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同分异构现象,A、C项错误;烃类分子中的碳原子与氢原子是通过极性键结合的,B项错误。

答案:D4.(2014·经典习题选萃)键线式可以简明扼要地表示碳氢化合物,键线式为的物质是()A.丁烷B.丙烷C.丁烯D.丙烯解析:以线段表示碳碳键,以线段的拐点或终点表示碳原子,氢原子及碳氢键全部省略,其他原子以及相应的键不省略,每个拐点和终点均表示连接有一个碳原子,这样的式子称为键线式。

书写键线式时要注意像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等多重键不能进一步简略。

键线式“===”表示乙烯,“-”表示乙烷,表示正丁烷,表示氯乙烷,表示乙醇,表示丙烯。

答案:C5.(2014·吉林省吉林市期末检测)下列物质:①聚乙烯,②丁烯,③苯,④油脂中,含有碳碳双键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

难度较小。

聚乙烯分子中没有碳碳双键,丁烯中含有碳碳双键,苯中含有一种介于碳碳双键和碳碳单键之间的特殊化学键,含有碳碳双键的油脂称为油。

因此含有碳碳双键的有丁烯和油脂。

答案:D6.(2014·武汉起点调研)关于甲醛(CH2O)分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①分子中碳原子采用sp2杂化②分子中所有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③分子中每个原子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④分子的立体构型为四面体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本题考查甲醛的结构。

难度中等。

CH2O分子中含有碳氧键,碳原子采取sp2杂化,且分子中所有原子均在同一平面上。

分子中只有C和O原子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综上分析③④错误。

有的考生易混淆常见分子的空间构型和分子中碳原子的杂化类型,可从成键角度分析杂化类型等。

答案:C7.(2014·哈尔滨三中模拟)右图是某有机物分子的球棍模型,该有机物中含C、H、O、N四种元素。

下列关于该有机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分子式为C3H7O2NB.其同分异构体只有一种C.能通过聚合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D.该有机物与NaOH溶液反应,也能和盐酸反应解析:B项,该有机物有、等多种同分异构体,故B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