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称谓缺位现象原因分析
由“美女”的泛化引发的称谓“缺位现象”思考

由“美女”的泛化引发的称谓“缺位现象”思考作者:崔蕾刘央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1期摘要:近些年,“美女”称谓日益走俏,成为当今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女性称谓。
以“美女”一词为研究对象的文章也是层出不穷,语义、语用、使用调查等等角度无不涉猎。
本文另辟蹊径,从“美女”一词日益泛化景象下的“缺位现象”出发进行阐述。
关键词:美女;泛化;缺位现象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崔蕾,女,学校:河北师范大学,学历:硕士,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第二作者:刘央,女,学校:河北师范大学,学历:硕士,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0-0126-01一、“美女”称谓的出现“美女”一词的出处是《墨子·公孟》:“譬若美女,处而不出,人争求之。
”《史记·外戚世家褚少孙论》是这样说的,“美女者,恶女之仇。
岂不然哉!”《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美女”的定义是“美貌的年轻女子”。
虽然都没有对美女的相貌做具体的定义,每个人对美又都有一个自己的标准,但是看以上对“美女”的形容,要求应该是很高的,要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美貌才能称得上是美女。
而如今,美女的标准似乎没有那么严苛了,在网络或现实中,随处可听见“美女”这样的称呼,它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称谓语流传在生活中,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泛化。
二、泛化的表现一种称谓泛化的标志是人们使用该称谓的数量和频率。
腾讯网关于“美女称谓”的网络调查中显示:有56.57%的人经常被称为美女,有40.26%的人偶尔被称为美女,3.17%从来没有被称为美女。
并且有49.20%的人当自己被称为美女的时候没有感觉,认为只是一种称呼。
此项调查就说明了“美女”已被大多数人接受并在人们的交际中频繁地使用。
因此,“美女”已成为社会女性通称的一种,“美女”这一称谓已经泛化了。
“美女”泛化的表现还体现在无论哪个女子是与你是否亲近,长得是否漂亮,以及年龄是否符合都可以被称为“美女”。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界定及缺环现象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界定及缺环现象研究综述作者:张文彦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24期摘要称谓语对于人们的言语交际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本研究完成了对称谓语的三种详细界定,并总结了对汉语称谓语缺环现象的研究现状并给出见解,旨在提供现代汉语称谓语缺环现象研究的综述和充实社会语言学研究。
关键词称谓语称呼语缺环中图分类号:H116 文献标识码:A1 “称谓语”、“称呼语”的界定1.1称谓语、称呼语一体说两者之间没有本质区别,即称谓语就是称呼语。
《辞源》(修订本)与《汉语大词典》1997年的缩印本,均以“称呼”解释“称谓”,而“称呼”则是指“表示被招呼对象的身份、地位、职业等等的名称”。
祝克懿认为“称谓语是人类社会体现人际关系中特定身份、职业等的称呼语”。
以上,便是“称谓语”、“称呼语”一体说的权威论述。
1.2称谓语包含称呼语《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这两个术语分别作了解释:“称谓语”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等”。
“称呼语”是指“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同志,哥哥等”。
这两种解释的相同点包括:都具有交际性,表示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不同之处在于:称呼语仅用于当面打招呼,因此,称谓语包含称呼语。
姚亚平认为“称呼”是称谓的言语形式,即在言语交往的过程中说话者运用名称或其他方式呼喊对方或提及其他人的词语形式。
祝畹瑾也认为“称呼语是称谓中的面称词,用来直接指称听话人”。
以上观点,将称呼语视为称谓语的一部分。
1.3称谓语、称呼语差异说此观点认为称谓语和称呼语是联系密切却又差异明显的两种不同的词汇现象。
持此观点的代表者曹炜认为称谓语和称呼语是“部分重合、部分相离”的关系。
“称谓语是人们用来表示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所使用的名称”,“称呼语是人们彼此间当面招呼所使用的名称”。
“部分相离”的体现:例如:“老张”是称呼语,但不是称谓语。
现代汉语称谓语缺失现象研究

现代汉语称谓语缺失现象研究作者:张彦博来源:《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2016年第12期摘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称谓语则集中反映了人际关系的亲疏,对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的急剧变革,旧有的称谓语已无法满足人们逐步扩大的人际交往需要。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缺失集中表现在社会称谓语的缺失上,由此造成了诸多交际困难。
关键词:称谓语;缺失;现象;对策汉语社会称谓语缺位现象是在社会变迁和人们观念的改变之下汉语称谓语系统中出现的一种不平衡现象,不利于交际的正常进行。
现在社会汉语称谓语缺失问题已经有人提出,其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本文将针对这一现象将进行简要分析,对其生成原因作些探讨,对其前景做一些展望。
一、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缺失现代汉语称谓语缺失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以下拟就汉语社会称谓语系统中典型的缺位现象,进行简单地考察分析。
大致说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先生”和“小姐”内涵的不对称“先生”有不少的义项,比较流行的有三个:(1)对男性的泛称;(2)知识界对有一定学术水平者的尊称,比如鲁迅先生,杨绛先生;(3)丈夫。
[1](P14)由于“先生”可以作为成年男性的泛称,所以在社会中对男性的称谓并不难。
“小姐”却不然,它只是女性称谓的一部分,用来称呼年轻女性尚可,年龄稍大一些就不太合适了。
当然女性目前似乎有一个泛称——“女士”,但“女士”只适用于及其正式的场合,而且更多的时候用于背称。
(二)普遍性社会称谓的缺失普遍性社会称谓语的缺失首先体现在称呼人在交际时对交际背景情况缺乏了解,因此不知道怎么称呼对方,这在与生人交际时经常遇到。
比如,去一个政府机关联系业务时,不知道对方的职务,甚至也不知道对方的姓名,过去也许称“同志、小姐”很得体,可是现在这样称呼人家,别人并不见得愉快,因为这些称呼在特定的环境下,被赋予了特有的内涵。
政府机关里不习惯“先生、小姐”的说法,很多人现在又不愿意接受“同志”这个称谓语。
使用尊称和敬语方面欠缺的原因分析和整改措施

使用尊称和敬语方面欠缺的原因分析和整改措施
现代汉语尊称和敬语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得体地使用尊称和敬语有利于交际的顺畅进行。
由于社会变迁、人们认知等方面的改变,在言语交际中总会出现不知该如何称呼、怎样合适地称呼交际对象的现代尊称和敬语缺位现象。
造成亲属称谓语和社会尊称和敬语的原因不尽相同,应区别对待。
尊称和敬语是语言交际过程中表示、界定彼此关系的词语,即交谈者通过选择某一特定的尊称和敬语形式,使它表示出在目前交谈中与受话人之间应起作用的那一套权利和义务。
它也是时代变迁、价值观念更新在语言中的体现。
尊称和敬语虽是一个较小的交际单位,却具有多种功能,言语交际就比较困难:如果称呼的不得体,被尊称的人就会感到别扭,甚至恼羞成怒,致使交际无法进行,如果称呼错了,对方就会感到很尴尬,你也会感到手足无措。
尊称和敬语在交际中占据十分重要地位,没有尊称和敬语似乎很难启齿。
它不仅是启动正常交际的钥匙,而且为能否成功交际定下了基调。
因此,可以说能否正确使用尊称和敬语,往往会影响交际氛围和交际效果的好坏,甚至影响交际活动的成败。
造成现代汉语尊称和敬语缺位的原因是复杂多变的,亲属尊称和敬语和社会尊称和敬语的缺位原因也不尽相同,只有准确地掌握了解其缺位原因,才能基于此更好地提出相应的补位建议,进而增强人际沟通,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当前汉语通称缺位现象探微

南华 大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Ju a o nvr t o ot hn ( oi cec dt n o rl f iesy f uhC ia Sc l ineE io ) n U i S aS i
Vo . O No 2 I1 . Ap . 0 9 r20
当前汉语通称缺位现象探微
匡 腊 英
( 集美大学 海外教育学院 , 福建 厦 门 3 12 ) 60 1
[ 摘 要 ] 文章 对汉语通称缺位现 象进行考察 与分析 , 示社会 文化在深层对语 言的影 响, 明通称缺 位不仅是 一种语 揭 说
言现象 , 与社会结 构与传统等级观念有 着密切联 系。 也 [ 关键词 ] 通称 ; 缺位 ; .零称谓 ; 拟亲属 称谓 [ 中图分类号 ] H16 [ 3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7 0 5 (0 9 0 0 7 0 63— 7 5 20 )2~ 0 7— 2
汉语通称缺位 , 主要受 以下两个 因素的影响 : ( 很少和陌生人交 际的传 统农 业社会 导致 了交 际中 一)
通称的缺位
称呼与己有关 , 尤其是有血缘联 系的亲戚时 , 亲属称谓 发达 ;
而在社会交 际中 , 非亲属称谓 , 特别 是通用 称谓语 ( 即通 称 ) 缺位 。其结果就是 : 当我们称呼熟人 , 特别是亲人 的时候 , 有 着众 多选 择。但如果 碰到陌生人 , 却往 往不知如何称 呼。 汉语语境下 的社 交称谓 中 , 称 的缺位 , 通 特别 是 中性通 称的缺位 显而易见 。对 于沾亲带故的点头之交 , 对于素昧平
汉语通称缺位主要受以下两个因素的影响一很少和陌生人交际的传统农业社会导致了交际中通称的缺位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村落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人口的流动性小触目皆是熟悉的人如费孝通先生所说这就形成了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现代汉语社会称谓语缺位现象研究

现代汉语社会称谓语缺位现象研究称谓语是语言中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是开启日常交往的一把钥匙。
在现代汉语中,社会称谓语缺失是已然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这一现象的存在,是汉语发展、社会变迁、思维意识转变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社会称谓语的缺失俨然会给日常交际带来尴尬,为了摆脱这些尴尬,势必要找到相应的补偿策略,以保证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标签:称谓语缺位补偿策略称谓语是表示交往双方关系的词语,在人际交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合乎礼仪的称谓语能为成功交际定下基调,一个交际双方心理上都欣然接受的称谓语,可以在交际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相反,如果交际者选择了不恰当、不合礼的称谓语来称谓对方,那么交际目的很难得到实现。
现代汉语中的社会称谓存在大量的缺位现象,使得很多交际场合双方无从称呼。
本文试分析现代汉语社会称谓语缺失的类型,然后找出弥补缺失的代偿机制。
一、现代汉语社会称谓语缺失现象的分类(一)男女称谓语的不对称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主义统治,男女地位的不对称正是封建文化的鲜明特征。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思想逐步得到解放,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在社会地位上有了很大变化。
语言是反映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社会称谓语系统作为庞大的称谓语的一个分支,也是语言的基本组成要素,它也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家庭观、社会意识及道德伦理等观念。
现代汉语中男女社会称谓语的不对称,是男女社会地位没有完全平等的一个外在体现。
1.女性泛称的缺位在任何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一概称男性为“先生”,不用考虑对方的年龄或是否已婚等个人信息,因而可以说“先生”是社会称谓语中男性的泛称。
然而,在社交活动中,女性缺乏一个像“先生”这样的泛称。
对女性的称谓语主要有“姑娘”“太太”“女士”等,这些称谓很明显适应特定对象。
“姑娘”一般称呼未婚女性,使用它的时候暴露了女性的婚姻状况和大致年龄等个人信息。
与“姑娘”相对应的是“太太”,它是对已婚女性的称呼。
浅谈社会称谓语及其面临的困境

浅谈社会称谓语及其面临的困境称谓语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社会行为用语,是交际的先行官。
现代汉语称谓语系统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社会称谓语又可分为通称称谓语、职业称谓语和泛称称谓语等。
本文将对社会称谓语的发展和所面临的空位困境做一分析解释。
标签:社会称谓语社会成因困境语言的本质是符号系统,称谓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符号。
它除了一般语言符号所具有的职称功能以外,还体现了交际双方的某种特殊关系。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语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关系以及身份、职业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支书等”。
马宏基和常庆丰(1998)认为,称谓语是指指称对象是人的,由于身份、职业、性别等方面得来的,反映社会关系的一套名称。
我们认为,这一界定反映了称谓语的本质特征。
因此本文对社会称谓语的讨论将以此为基点。
一、社会称谓语的定义汉语称谓系统是一个内涵和层次都非常丰富的机构体系,一般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大类。
亲属称谓语主要是在具有亲属关系的人中间使用。
社会称谓语是相对亲属称谓语而言的社会称谓习俗,它是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习俗。
与亲属称谓语相比,它具有更鲜明的时代、阶级、社会分工的烙印,发展变化相对较快。
同时,社会称谓语更具有广泛性,也更有普遍意义。
按使用范围来分,社会称谓语可分为通称称谓语、职业称谓语和泛称(亲属泛称)称谓语等等。
下面对其特点和社会成因分别进行简单的解释。
二、社会称谓语的分类(一)通称称谓语通称称谓语是指适用范围广,不拘泥于特定对象的称谓语,一般适用于社交场合。
特点是:数量较少,使用广泛,频率高。
现代汉语中常用的通用称谓语有“同志”“老师”“师傅”“先生”“小姐”等。
另外,还有一些由亲属称谓语外化而生的“叔叔”“阿姨”“大爷”“大妈”等,也可以在他们前面加姓,如“李老师”“张师傅”“刘大爷”等。
此类称谓语将在泛化称谓语里单独讲述,此处不再赘述。
1.同志本义为“志同道合的人”,最初用于同一政党的成员之间,解放后,在大陆逐渐推广,成为全社会通用语,适合于各个行业。
现代汉语称谓语缺位现象小议

现代汉语称谓语缺位现象小议现代汉语称谓语缺位现象小议摘要: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和社会现象,它的存在使得人类在大自然中处于独一无二的地位。
汉语称谓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是人际关系的标志,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导致了社会称谓的复杂性。
但由于汉语的社会称谓系统还不够完善,不够成熟,于是便产生了称谓语的缺位现象。
现实的称谓受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人们的伦理价值的影响,放弃“尊卑不同、长幼有序”等级观念的束缚,养成良好的自我介绍的习惯,试着使用姓名称呼也不失为建立全新的称谓系统,解决称谓缺位现象的好方法。
关键词:现代汉语称谓语;缺位;伦理价值观所谓“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师傅、父亲、厂长等。
它反映的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文化与人际关系。
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有着严格的宗法制度,其亲属称谓语已经非常发达,基本上已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并且人们在选用称谓语时遵从的原则非常的单一即等级原则。
每个人在社会和家庭中都有严格的等级定位,不能随意颠倒或变换称谓语的使用。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成员间的关系不再是等级关系,而是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关系,男女平等、夫妻平等、官民平等,因而引发了称谓原则和称谓心理的变化。
传统的等级原则被现代的平等原则所取代。
人们交际活动日益多样化,特别是交流中陌生人间的交往增多,每个人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学习,一出门就要与社会上各式各样的陌生人打交道。
面对一个无比庞杂的社会,社会称谓的形式自有其自身特点。
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导致了社会称谓的复杂性。
而在中国文化中,语言称谓反映着人伦规范的两大理念:“长幼有序,尊卑不同”、“亲疏不同,内外有别”。
正是因为受到这样的人伦理念的影响,人们在交际中不可能用同一种眼光去看待与之交往的所有的人。
随着与生人交往的增多,由于通称的缺乏,不可避免的缺位现象就由此产生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称谓缺位现象原因分析
作者:周欣欣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6年第05期
内容摘要:现代汉语称谓语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得体地使用称谓语有利于交际的顺畅进行。
由于社会变迁、人们认知等方面的改变,在言语交际中总会出现不知该如何称呼、怎样合适地称呼交际对象的现代汉语称谓缺位现象。
造成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缺位的原因不尽相同,应区别对待。
关键词:称谓语缺位原因
称谓语作为一种交际单位,是人们普遍使用的、用于指称的、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角色和地位的名称,是一个符号系统。
根据该定义,可以将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两个大类。
语言是一个不断运动的整体,词汇是语言系统中最不稳定的成分,现代称谓语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也在不断地变异、演变,并出现了缺位现象。
在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或一方不知道如何称呼、怎样合适地称呼对方的现象就是缺位。
现代汉语称谓缺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造成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缺位的因素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要予以区别对待。
一.亲属称谓语缺位现象的原因
亲属称谓语是具有亲缘关系的人之间使用的名称,与汉民族自古以来“兄友弟恭、父慈子孝”的价值观念一脉相承。
由于历史文化的影响,几千年的宗法制和封建礼教制度使亲属称谓语也带有等级性,家族中的每个人在称呼对方时都必须遵守严格的等级秩序。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如今人们追求的是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传统的等级观念被现在的平等观念所取代。
但词汇的发展有时会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亲属称谓语仍保持原态,但是人们需要新的或者说是更合适的亲属称谓语来进行日常交际。
例如现今晚辈对长辈的称呼仍要讲究恰当合适、表示尊敬,而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就不用讲究这么多“礼节”,因此造成了长辈对晚辈面称的缺位。
二.社会称谓语缺位现象的原因
人与人之间交往日益丰富化和多样化,词汇作为语言系统中最为活跃的因子,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社会称谓语是社会的产物,恰当的社会称谓语能促进交流愉快、顺畅地进行。
但是,词汇的发展有时会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在某些社交场合便缺少一些合适的称谓形式,这样便造成了社会称谓语的缺位。
造成社会称谓语缺位的原因有很多,现对三种典型的缺位现象的缺位原因进行逐一阐述。
1.女性配偶称谓缺位的原因分析。
女性配偶称谓的缺位主要表现对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女性配偶称谓的缺位。
导致女性配偶称谓缺位的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因素即是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
受历史上“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性社会地位较低,与人交际的情况很少,所以人们并不重视与女性相关的称谓。
随着妇女社会地位的不断提升,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这种缺位以及补位的重要性。
其次是女性自身的原因,由于女性在劳动力上属于“弱势群体”,“顺理成章”地依赖于男性,努力承担好“贤妻良母”的角色。
现今,女性地位已不断提高,在交际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与女性相关称谓的缺位,寻找补位称谓。
2.职衔称谓语缺位的原因分析。
职衔称谓语的缺位主要表现在对从事某种职业的人、拥有某种职称的人、担任某种职务的人缺乏一种特定的称谓以及称谓的不对称性上。
一般来说,可以作为称谓成分的职业多是从事脑力劳动的,在人们的观念中,脑力劳动者相比体力劳动者而言,具有相对高的社会地位。
这样或多或少地引导人们偏好使用从事脑力劳动的称谓语,如对医院的医护人员都称之为“医生”,对学校的教职人员都称之为“老师”。
选择合适的称谓语是为了使言语交际能愉快、顺利进行,因此,在职衔称谓语上,大家都乐于选择一个在人们心中有一定社会地位、体面的称谓语来称呼对方。
职衔称谓语缺位的不对称性表现在如有“的哥”但没有“的姐”、有“空姐”但没有“空哥”等,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在人们的思维定式或社会职业分工中,这种职业是由单一性别的人来完成的,因此相关称谓语就会出现相应缺位。
3.通用称谓语缺位的原因分析。
社会通用称谓语的缺位主要表现在当下没有一个称谓语可以通称男性或女性,而历史上却出现过如“同志”、“师傅”等这样的称谓语。
现在社会通用称谓语一直处于缺位的状态,其主要原因是人们认知的发展变化。
在解放以后文革之前,“同志”是一个可以称呼男女老少、各个阶层的人的代表平等和共同理想的称谓,文革期间,“同志”被人为当成了政治身份的象征,现在,“同志”又成了对同性恋群体的特定称谓。
工人阶级占据主导地位之后,“师傅”成为广为认可的通称,但随着科技进步,作为体力劳动象征的“师傅”便失去了生命力,现今“师傅”也回归到了其原来的意义。
从中可见,社会通用称谓语的选定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的改变而不断更新的。
现在,亟需合适的通用称谓语进行补位来保证交流的顺畅。
造成现代汉语称谓缺位的原因是复杂多变的,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的缺位原因也不尽相同。
只有准确地掌握了解其缺位原因,才能基于此更好地提出相应的补位建议,进而增强人际沟通,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项目: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省级。
项目编号:201510212906.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