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与四川近代教育的萌芽

合集下载

张之洞与四川教育

张之洞与四川教育

出版物刊名: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页码: 86-86页
主题词: 四川教育 社会科学版 洋务派 实学 基础设施 大学学报 培养创造 中国传统教育 洋务运动 人才
摘要: 曹成建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撰文指出,晚清洋务派重要首领人物张之洞早年在任四川乡试副考官及四川学政时,提倡实学,注重品行,对积弊甚深的四川教育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整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川省的士风,并选拔造就了一批人才。

他还主持兴建了一些教育基础设施,为川省人才培养创造了条件。

张之洞不辞辛劳,亲自为士子指导为学门径。

他个人作风廉介自持,两袖清风。

张之洞早年在四川所表现出来的重实学、重品行、廉洁的作风以及卓越的才能,为其日后显赫仕宦,在洋务运动及改革中国传统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试论清末四川新式教育的兴起-精选教育文档

试论清末四川新式教育的兴起-精选教育文档

试论清末四川新式教育的兴起发端于甲午战争前后的四川新式学堂,1892年川东兵备道黎庶昌在巴县设立的洋务学堂是目前四川有据可考的最早的新式学堂,自1901年施行新政的诏令发出后,四川迅速兴起一股兴学之风,四川各级各类新式教育得到迅猛快速的发展。

一、高等学堂的起步近代四川新式教育发端于甲午战后兴建的四川中西学堂。

甲午中国战败之后,一时震惊寰宇,全国上下都感觉到兴学救国的急迫性。

为此,中国的土地上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式学堂,如:湖北自强学堂、天津中西学堂等相继诞生。

而在四川,时任四川总督卢传霖也有感于此于1896年6月18日在成都创办了四川中西学堂,聘请的教习都是英法等外国人,“分习算学、中文、西学”,这是四川近代教育的开端,也是西南地区最早的新式学堂,标志四川近代新式高等教育的诞生与发展。

清政府于1901年宣布实施“新政”之后,结合四川本地情况和参照京师大学堂的创建过程,四川总督将传统书院锦江书院和才开办的新式学堂四川中西学堂合并,成立四川通省大学堂。

同一年的年底又将学堂更名为四川省城高等学堂。

四川省城高等学堂中设立的科目有正科、普通科、体育科、师范科(速成师范)等,由于主持办学的大都是留日归来的留学生,在办学模式上更多的是借鉴日本的教学模式。

四川通省大学堂既是当时四川地区最高学府,也是新政以来中国西南各地区第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堂。

二、师范教育的发展随着清末四川兴学潮的出现,为了满足兴学对各类师资的要求,四川近代新式师范教育逐渐开始发展起来。

大量的新式学堂的兴起,教师的问题也逐渐的突显出来,为了解决师资的问题,四川大力发展师范学堂。

1903年初,四川总督岑春煊将锦江书院改设为成都府师范学堂,这是四川最早的速成师范教育学堂,学生半年之后就能毕业开始工作。

1903年,四川省高等学堂设立,主要的科目有速成和优级师范两科。

同一年,四川为了提升教学水平还从各州县中选拔一至两名公派留学生赴日学习。

1906年,四川督府又分别在成都和重庆创办了“川东师范学堂”、“四川通省师范学堂”和“四川优级师范选科学堂”,锡良接任四川总督之时,新式教育正如火如荼在四川开展,教员问题愈加凸显,在锡良的重视和倡导下,各类带有过渡应急性质的师范传习所在四川各州县大量飞速的兴办起来。

第二章 近代大学教育的萌芽

第二章 近代大学教育的萌芽

2、1902- 1902- 1902年 1902 年 , 清政府下令正式恢复京师大学 堂 , 任命张百熙为管学大臣 , 负责筹办 任命张百熙为管学大臣, 一切事宜。 张上台后, 一切事宜 。 张上台后 , 设想了一切办法 来整顿大学堂
方法: A 、 实行两科三馆制。 先办预科和速成 实行两科三馆制 。 科 先不办大学本科, 先不办大学本科 , 而以上述二者作为本 科预备,预科分二科:政科和艺科。 科预备,预科分二科:政科和艺科。 三馆是指仕学馆、师范馆和译学馆。 三馆是指仕学馆、师范馆和译学馆。
B 、 制 定 学 制 : 从 1902 年 壬 寅 学 制 到 1903癸卯学制 1903癸卯学制 前者由张百熙主持, 前者由张百熙主持,是中国近代第一 个以政府的名义颁布的完整学制 学校分五级:京师大学堂、 高等学堂、 学校分五级:京师大学堂 、 高等学堂 、 中学堂、 小学堂和蒙养学堂 。 中学堂 、 小学堂和蒙养学堂。 其中大学 又分三级:大学预科、 又分三级:大学预科 、 大学本科和大学 院(研究生院)。 研究生院)
评价:整个京师大学堂在清未并没有培 养出一名正规的大学本科学生。 养出一名正规的大学本科学生 。 从制度 和教学内容、 方法上看, 和教学内容 、 方法上看 , 距离近代大学 的要求很远, 的要求很远 , 实质上仍处于封建太学向 近代大学的过渡阶段。 近代大学的过渡阶段。
第二讲 近代大学教育的萌芽
第一节 洋务运动与近代大 学的萌芽
一、方言学堂 1862年北京:同文馆 , 1862 年北京:同文馆, 最早的外国语学 院
1863年上海:广方言馆 1863年上海:广方言馆 1864年广州:广州同文馆 1864年广州:广州同文馆
二、技术学堂 1866年福州:左宗堂创办福建船政学堂 1866年福州:左宗堂创办福建船政学堂 1867年上海:曾国藩采纳容闳的建议 , 1867 年上海:曾国藩采纳容闳的建议, 创设上海机器制造局, 创设上海机器制造局 , 附设机器学堂和 翻译馆。 翻译馆。 1879年天津:李鸿章设立电报学堂。 1879年天津:李鸿章设立电报学堂。

张之洞与近代职业教育发展

张之洞与近代职业教育发展

张之洞与近代职业教育发展作者:苏蓓茹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12期摘要:实业教育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产生的前奏和先导,实为职业教育之史。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始于19世纪60年代,从清朝的洋务运动中拉开帷幕,张之洞(1837-1909)作为清末洋务派的后期代表,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先行者和倡导者。

在封建传统教育一统天下的情况下,他却能对培养职业技能专门人才的重要性予以高度的认识,兴办了大量的各种门类的新式学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在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端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纵览总结历史经验,可以为今日职业教育资鉴。

关键词:张之洞实业教育近代职业教育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始于19世纪60年代,从清朝的洋务运动中拉开帷幕。

由于当时出现了以军事工业、燃料工业、采掘工业、交通运输业和民用工业为主要标志的一批现代工业,为了适应工业生产的需要,清政府便模仿西方,一方面在工厂设置学堂,培养技术工人。

另一方面则由政府相继办起了一批水师、电报、电气、铁路、工程等实业学堂,用以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

张之洞(1837-1909 )作为清末洋务派的后期代表,是实业教育的倡导者。

在洋务运动时期和“新政”时期所举办的实业及各类实业学堂,对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实业教育思想体现了张之洞作为近代教育先驱的远见卓识,对当今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力图分析的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体系,并探索其思想中的闪光点以启示当今职业教育。

[1]一、引进西方实业学堂学制,推广职业教育在《劝学篇·设学第三》中,张之洞明确指出:“是非天下广设学堂不可。

”张之洞提出了设立学堂级别。

“各省各道各府各州县皆宜有学,京师省会为大学堂,道府为中学堂,州县为小学堂”。

根据不同的行政级别设立不同级别的学堂,从京师大学堂到省府中学堂,再到县级小学堂,共三个级别。

各级别之间的关系是:“中小学以备升入大学堂入选”。

特殊情况下,大中学堂也可在省府或县级设立,“府县有人文盛物力充者,府能设大学,县能设中其次,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倡导“讲习与历练兼之”。

试论清末四川新式教育的兴起

试论清末四川新式教育的兴起

试论清末四川新式教育的兴起【摘要】清末四川新式教育的兴起是在当时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

新式教育的传入使得四川的教育模式开始有了改变,初期发展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

这种新式教育注重实践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人才培养方面,四川新式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当时社会提供了大量优秀人才。

其影响和意义不仅体现在教育领域,也为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川新式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如保守观念的阻碍和资源匮乏等。

清末四川新式教育为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社会的推动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关键词】清末四川新式教育、背景、传入、初期发展、教学特点、人才培养、影响、意义、挑战、现代教育、社会经济文化、推动作用。

1. 引言1.1 清末四川新式教育的背景清末四川新式教育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当时的四川省经济相对落后,教育也比较闭塞。

传统文化的传承导致学生只学习经典文化和儒家思想,缺乏实用性的知识。

而随着西方列强的不断入侵和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落后,开始推动新式教育的发展。

这种情况也影响到了四川省,促使了新式教育的传入和发展。

四川地处偏远,教育资源匮乏,人们渴望接受更加现代化的教育,这也为新式教育在四川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在这样的背景下,清末四川新式教育得以崭露头角,为当时的教育改革和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1.2 新式教育在四川的传入四川作为西南地区的教育中心,自古就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教育基础,吸引了许多教育先驱前来传教和传授新式教育。

西方传教士和国内改革者纷纷来到四川,建立起了许多新式学校,推动了新式教育在四川的传入和发展。

这种新式教育在四川的传入,不仅让当地学生接触到了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知识体系,也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带来了一股新的活力和动力。

四川的学生们通过新式教育的学习,开始了解到世界各地的知识和文化,为以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 正文2.1 四川新式教育的初期发展四川新式教育的初期发展可以追溯到清末,当时四川省开始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积极引进新式教育理念。

从张之洞看中国教育近代化

从张之洞看中国教育近代化

1、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张之洞对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 的贡献
中法战争后,张之洞对传统书院和新式学堂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 和改造,不断适应变化中的时代潮流。经张之洞督率调整后的传统书院教学 内容已经变异,西学课程内容不断增加,不断冲破旧式书 院传统呆板闭塞的 教学内容,迈出了教学内容近代化的步伐。 1903年,清政府命张之洞、张百熙和荣庆会订了《奏定学堂章程》,称为“ 癸卯学制”。它是第一个颁行全国并付诸实施了的近代教育制度。“癸卯学 制”是中国参酌日本和欧美学制而制订的第一个完整系统的近代学制。它的 颁布实施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转折。作为当时“第一通晓学务之人”的张 之洞,所起的作用是无可代替的。
从张之洞看中国教育近代化
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 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
张之洞
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武汉大学)、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 湖北农务学堂(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昌幼稚园(中国首个幼儿园)、 湖北工艺学堂(武汉科技大学)、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等。张之 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创办新式学校的目的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他规定其办学 宗旨是“讲求时务,融贯中西,研精器数,以期教育成材, 上备国家任使”。 张之洞办学形成的新教学宗旨重点是学习近代科学知识, 掌握西方先进的各种技能,西学得到了突出的提倡,旧教 育的意识越来越淡漠,新的教学宗旨转折性的步入了近代 化的轨道。
形成
戊戌变法期间,张之洞力图调整中西文化, “中体西用”思想完全成型。
• 张之洞教育思想的形成和演变 • 张之洞的教育实践活动 • 张之洞对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的贡献

第八讲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PPT课件

第八讲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PPT课件
12
“中学”的内容
• 他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其中, 尤其强调“明纲”,认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是“五伦之要,百行之原,相传数千年, 更无异义,圣人所以为圣人,中国所以为中国, 实在于此” 。这是针对维新派提倡民权,反对君 权,主张男女平权等主张的。
• 张之洞指出:“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 也”,“知夫妇之纲,则男女平权之说不可行 也”。
36
话题5:
学英语行跪礼“中体西用”? /pn/content/2007
-09/07/content_2171693.htm
37
电影《孔子》引发国学热 早教高教均青睐 北京丰台区教委从2008年9月起,在全区6万
多名小学生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国学 经典诵读已纳入所有小学课程里,有专门的 课时、教材,由具有一定古文功底的老师教 授。
2
3
一、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一)张之洞生平 张之洞(1837-1909),字 孝达,号香涛,别号 香岩 居士,晚年称抱冰老人, 死谥“文襄”,直隶(今 河北)南皮人,是清朝后 期洋务派的重要首领。
4
张历任“四川学政”、山西巡抚、两广总督、 两江总督,是清廷举足轻重的地方大员。
在督理地方期间,张之洞尤其重视发展教育 事业,创办了一批著名的书院和新式学堂, 并大力提倡留学教育,对中国地方教育的发 展和近代化起到一定的作用。
7
(二)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
1、“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2、重视教育,兴办学堂,培养人才 3、改书院为学堂,废科举,推行新学制
8
1、“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是张之洞的基本教育思想, 在他的代表作《劝学篇》 中有系统的论述。

中国地域文化近代转型: 两湖近代教育的形成

中国地域文化近代转型: 两湖近代教育的形成

• 1901年,西太后叶赫那拉氏迫于形势,颁布“变
法”上谕,书院改学堂得以再次推行: 武昌的两湖书院改为文高等学堂 湖南的求实书院改为省城大学堂 岳麓书院改做省城高等学堂的校舍 城南书院改为师范馆。 在俞廉三、赵尔巽任巡抚时,省城长沙的主要书 院都进行了改制。 至端方、庞鸿书抚湘期间,各府的书院多改作中 小学堂:桂阳的龙潭书院改为官立中学堂,醴陵 的渌江书院改为渌江中学堂。
• 新学制规定,全国无论城镇、乡村,都应设立小
• •
学堂,国民7岁以上应入学接受初小教育。1909年, 湖南各等级小学堂发展到1113所,有学生43310名。 1910年,湖北各等级小学堂发展到2489所,在校 生88718名。 关于中学教育,章程规定各府必须设臵一所官立 中学堂,各州县有条件者也可自行设立,还允许 地方绅富集资设臵私立中学或公立中学。 从入学人口比例来看,两湖地区的教育普及率和 全国一样,仍旧不发达。湖南全省中学入学比例 不足4/1000 ; 全省小学入学比例只有14/1000。 这与两省办学的经济能力、民众对教育的认同程 度有很大关系。

• 截止1912年,省城武昌有官办实业学堂13所,私
立实业预备中学堂1所。各府有中等实业学堂6所, 各州县也有初等农、工、商业等学堂计70所,这 些学堂中约有60%是农业学堂,初步形成由初级到 高级的农、工、商业人才培养体系。 实业学堂的创办使中国第一次有了职业技术教育 的形式,这是中国产业近代化的必然结果。实业 学堂也是引进和学习国外近代科技知识的重要基 地。它传布了一种新观念——教育也能直接为社 会服务,当社会面临危机和挑战时,可以从教育 中寻找出路。
两湖书院历史照片
整修后的两湖书院
2、书院改学堂
• 戊戌变法期间,其改革的内容之一就是教育,朝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 都是 一个 极 其重要 的历 史 人物 同治 六
6 年 )张 之 洞 出任 浙 江 乡试 副考 官 . 7 . 这是 张 宦 生涯 的开 始 : 同年 八月 , 简放 湖北 学政 。 同 二 (8 3 ) 充 四 j 乡试 副 考官 , 即任 四 年 17 年 . i I 旋 眨 张之 洞在 四 川 任上有 三 年 多时;

而归 . 倡教 育 于 地方 , 开风 气 , 再 大 以期 化 成 民俗 。 {
曼 提议 创设 尊经 书院 的是 洋 务官僚 、 部侍 早 工
廷 同治 十 三年 (8 4 ) 月 , 。 17 年 五 丁忧在 籍 的薛
子 官绅 l 人 上书 川督 吴棠和 学政 张之 洞 . 出 5 指

学 方面 应 先学 习《 皇清 经解 》 小 学方 面要 学 习段注 ,
《 说文 解 字 》 史 学 则 必 先求 诸 “ 史 ” 《 记》 《 , 三 (史 、 汉 书》 《 国志》 。张 之洞 又说 , 和 三 ) 一切 学术 都必 先 从
工 建设 。 绪 元年 (8 5 ) 四j 尊 经书 院在 光 17 年 , i I
经 书院 的文化 渊源 和书 院 的特 色 。
四川尊经 书 院首任 山长 即薛 焕 。初聘 大学 者 、 湘 潭王 问运 主持 讲席未 成 .继聘 四 J 候补 知 县 、 i I 海 宁 钱铁 江 . 苏 嘉定钱 徐 山二人 主讲 。书 院 生源 由 江
各府按 比例 在有 秀才 、贡 生资格 的人 员中选 送 . 再
受 了重大 贡献 出

尊经书院的实际主事是四J 学政 、 i I 翰林院编修 {
张之 洞 。 9 l 世纪 中后期 , 中国 已是一 个国 势衰微 、 传 统教 育空 疏腐 朽 的时代 张之 洞振 兴 蜀学 . 办尊 创

建 立 四川 尊 经 书 院
经书院的目的则很明白:欲治J省之民, “ i I 必先治j i i I
通 ” 认 真 读 书 . 泛 涉 猎 : 时又 根 据 自己的 兴趣 . 广 同
J u n l fler t r n so y o r a t a u e a d hit r o i
23
l‘ l ,

维普资讯
蓦 7 。 ~ 志向, 选择 一二 “ 门精 求 ”“ 专 .期必 有成 ”
由书 院择优 录取 。书 院首批 学 生一 百 多人 , 系从 全
省选送 的三万 名生源 中录 取 的 所 以 . 尊经 书院 从

开 始就 是四 川 士 子 、 I 人才 荟 萃之 地 。
斗 积 弊 . 转 士 林 颓 风 , 兴 蜀 学 . 养 人 场 扭 振 培 改 以往 四J 教 育不 景 气 的状 况 . 四j 近 代 i I 为 i I
就遭 到 有识之 士 的严厉批 判 。 过 , 不 张之 洞仍认 为 : “ 学之 根抵必 在经 史 ” 所 以他要 求士 子 :经 史小 凡 . “ 学 、 地推 步 、 舆 算术 经 济 、 、 诗 古文 辞 皆学 也 。”3 [ 】 经
女, 养人才 . 培 以求 “ 通经学 古课 蜀士 ” 关于 书 。 名 . 定 为“ 经书 院 ” 有人 指 出 .受 经 ” 初 受 : “ 乃 权 限 . 办书 院不 可 以越 份 . 省 遂取 名 “ 尊经 书 至 张之 洞 等人 的支持 下 . 书院 很快 获准 筹款 征
二 、 导 治 学 门径 指
传统 的科举 教育 . 徒朝 夕只 是埋 头研 习 时文 生
勺 省城 锦江 书院 .以学 习八 股制 艺 为 目标 . 已
立时代 要求 . 求 另建 一 所 通 省书 院 . 请 阐承 文
帖括 . 闻窗外 时 务大势 , 不 知识 单一 而狭 窄 : 而尊 经
书院 以讲 习儒 家经典 为 主 . 课八股 时文 。 不 八股 时文总 是炒 四 书五经 陈饭 .于时 无济 . 早
轲门文 庙街 侧 石 犀 寺 旧址 落 成 书 院 规模 宏 讲 堂 、 室 外 , 建有 藏经楼 、 经 阁等 。 居 还 尊 书院
黄匾 额 书 “ 室重 开 ” 石 四个 大 字 . 侧 刊 刻楹 两 等四海 而为 隽 . 群龙 之所 经 ” 显 示 出四J 尊 纬 . i I
研 习《 四库 提要 》 从 目录 学入 手 , 而 了解 各家 各 即 进 派学 术 的源流 得失 之 . 要求 诸生 应该 “ 总 他 无所 不




维普资讯 二
。 \一 ,
、 、
∈ 洞 ( 8 7 1 0 ) 晚清 重要 大 臣 。在 他 四 之 13- 99 ,
: 的仕 宦 生涯 中 . 乎一 直没有 中断过教 育 活 几 无论 在 四j 近 代教 育史 上 . 是 在 中国近 代 i I 还
为了指 示 诸生 做学 问 的门径 . 张之 洞 还 先后 写

外 . 有更 多 的学 问和知 识。 还

成 了《 目答 问》 《 书 和 鞘轩语 》 两本 书。 《 目答 问》 一本 目录 学专 著 , 书 是 学者 缪荃 孙 曾 帮助 订正 书 中为学子 开 列了应 阅读书 目 , 包括 四 部 图书 二 千 二 百 余 种 , 体 代 表 了 “ 品行 、 实 大 端 务 学” “ 的 国学 ” 要籍 。 书末 附《 国朝著 述诸 家姓 名录 》 , 指 点清 人学 术之 源流 。 书 目答 问》 《 吸取 了清 人 治经
省之 士 ” …尊经 书院 以讲 习儒 家经 典和 古 诗文 为 主. 意在 造就 一批 “ 通博 之 士 . 用之材 ” 诸 生学成 致 。
正所 谓 : 一 人 学 成 , 成 十 人 : 人学 成 , 成 三 “ 教 万 教
军 。 ”。 [ ]
长 洞任 四川 学政 后 . 之 I 目睹了 四 川 教育 的腐 朽 I 决 意改革 . 兴 蜀学 以培 养 人才 采取 措施 振 除 杀 科场 弊 端 、 整饬 学 风之 外 . 办尊 经 书 院乃 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