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

合集下载

《再别康桥》原文全文

《再别康桥》原文全文

《再别康桥》原文全文《再别康桥》原文全文《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原文全文,一起来看一下吧!《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写作背景《再别康桥》是我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

康桥,即英国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

诗中那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作赏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再别康桥》最初发表于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诗集《猛虎集》。

是诗人重游康桥之后,在归国途中写下的一首绝版之作。

诗人一开头用三个轻轻的,写作别母校的离别情绪,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同时也把自己对康桥的缠绵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在诗人的心中康桥已经被理想化、诗化了,诗人对那里的一草一木,无不包含着深情厚意。

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清泉,星光斑斓的夜色,沉默的夏虫,无一不被理想化、诗化、人格化。

康河边那婀娜多姿的翠柳被夕阳染成灿烂的金色,宛如戴着红盖头的美丽动人的新娘,夕阳又把她的艳影投入微波荡漾的康河。

诗人完全沉醉在这如诗如画的黄昏美景中,他神思恍惚,心儿似乎又成了康河的水波,那新娘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对康桥是那么痴迷,以至于当他看到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时,顿生羡慕之情。

诗歌鉴赏再别康桥全文

诗歌鉴赏再别康桥全文

诗歌鉴赏再别康桥全文诗歌鉴赏:《再别康桥》全文伟大的诗人徐志摩,在他短暂而充满辉煌的一生中,留给了我们许多不朽的诗篇。

其中,一首被誉为经典的《再别康桥》更是被广泛传诵,成为了中学语文课程中不可或缺的篇目。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和解读这首动人的诗歌。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于1928年6月在英国剑桥创作的。

徐志摩在那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然而,当他要离开那里返回故乡的时候,他却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心情阴郁的感觉。

于是,他借助笔和纸,把这种情感倾吐出来,写成了这首感人肺腑的诗篇。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徐志摩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他轻轻地离去的心情。

这种轻轻的离去是对生命的一种超越,更是对过往的一种告别。

在这个过程中,他向着天空挥手,那云彩便成了他的朋友和伴侣,见证着他离去的身影。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这一句诗,很好地表现了作者眼中的康桥美景。

那河畔的金柳,在夕阳的映照下,美得宛如新娘;而波光中的艳影,则更是在他心中荡漾不休。

这种美景被作者刻画得细致入微,使读者也仿佛身临其境。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一句,很好地反映了作者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他用水草的形象,表示自己对康桥的深情厚谊,并愿意永远留在那里,与它紧密相连,成为康桥的一部分。

“那悠悠的故乡,水那么缓,风那么软;那么的远,那么的近,我的心啊,向着它悄悄地回溯。

”这一句,是整首诗歌的高潮所在。

在这里,徐志摩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回忆。

他用“悠悠”、“缓”、“软”等形容词,表现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与故乡的联系不会因距离远而断绝,相反,它会更加紧密和坚定。

在这首诗歌中,徐志摩以深情的笔触,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从康桥的美景出发,描绘出自己的心境,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回忆。

在这个过程中,他运用了押韵、对仗等修辞手法,为诗歌增添了美感和韵律感。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其赏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其赏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其赏析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赏析一:飘逸可人的潇洒,兴奋热烈的眷恋,清新如画的别离,旖旎迷人的风光,是《再别康桥》传递给读者的美感。

那挥手作别云彩的轻柔,蕴涵了多少至真的情丝。

静谧的康桥满载丝丝离情是这般的动人,轻轻的,悄悄的,脉脉的,不许一点儿尘世声响破坏此刻的佳境。

充满生机的"金柳""青荇"已将康桥装点得情意绵绵,诗人又超越眼前的景致,将"天上虹""星辉斑斓"也融入了康河,幻化出天上人间为一体的妩媚,为我们展开了更为广阔的想像空间:秀美的风光,浓浓的情趣融会在一起,在"轻轻的招手"中定格为永恒。

逐节讲析并评价。

(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1、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

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

《再别康桥》原文与赏析

《再别康桥》原文与赏析

《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再别康桥》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海宁人。

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

1918—1922年先后曾留学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徐志摩是发起人之一。

1926年他与闻一多等主持《晨报》的《诗镌》。

在《诗镌》上,徐志摩与他的新月派诗人一起,做着他们的新诗实验。

1927年春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办《新月》月刊,并主持编务工作。

《新月》的创刊,把新月诗派的创作推向高峰。

1931年11月19日,从上海飞往北平的途中,因飞机在济南开山一带失事,年仅35岁的徐志摩不幸身亡。

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尤其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乡”。

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康桥理想”。

1922年徐志摩回国。

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渐渐破灭。

1928年秋天,他再度游历英国,《再别康桥》写于从英国回来的1928年11月6日的轮船上。

《再别康桥》基本解读“康桥”是徐志摩精神的故乡,与康桥匆匆作别,那种心情自然是依依难舍的。

以悄然的惜别,抒写无尽的眷恋之意,是这首诗的特点。

夕阳下的康河,波光潋滟;河畔的金柳,似蒙着轻纱的新娘,那璀璨的艳影,令诗人的心湖荡漾;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里招摇,让人心醉——诗人宁愿做一根水草,永远植根于康河的柔波里;榆荫下的清潭,天上的彩虹,人间的梦,一切的一切,揉碎在浮藻之间。

再别康桥诗文

再别康桥诗文

再别康桥诗文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诗作。

全文如下: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原文与赏析

《再别康桥》原文与赏析

《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再别康桥》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海宁人。

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

1918—1922年先后曾留学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徐志摩是发起人之一。

1926年他与闻一多等主持《晨报》的《诗镌》。

在《诗镌》上,徐志摩与他的新月派诗人一起,做着他们的新诗实验。

1927年春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办《新月》月刊,并主持编务工作。

《新月》的创刊,把新月诗派的创作推向高峰。

1931年11月19日,从上海飞往北平的途中,因飞机在济南开山一带失事,年仅35岁的徐志摩不幸身亡。

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尤其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乡”。

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康桥理想”。

1922年徐志摩回国。

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渐渐破灭。

1928年秋天,他再度游历英国,《再别康桥》写于从英国回来的1928年11月6日的轮船上。

《再别康桥》基本解读“康桥”是徐志摩精神的故乡,与康桥匆匆作别,那种心情自然是依依难舍的。

以悄然的惜别,抒写无尽的眷恋之意,是这首诗的特点。

夕阳下的康河,波光潋滟;河畔的金柳,似蒙着轻纱的新娘,那璀璨的艳影,令诗人的心湖荡漾;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里招摇,让人心醉——诗人宁愿做一根水草,永远植根于康河的柔波里;榆荫下的清潭,天上的彩虹,人间的梦,一切的一切,揉碎在浮藻之间。

徐志摩抒情诗《再别康桥》

徐志摩抒情诗《再别康桥》

徐志摩抒情诗《再别康桥》徐志摩抒情诗《再别康桥》《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徐志摩抒情诗《再别康桥》,欢迎阅读与收藏。

再别康桥作者: 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注释⑴青荇(xìng):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

⑵招摇:这里有“逍遥”之意。

⑶篙(gāo):用竹竿或杉木等制成的撑船工具。

⑷溯(sù):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赏析《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

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

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

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

《再别康桥》课文及赏析

《再别康桥》课文及赏析

3
意境描绘
通过描绘康桥的美景和离别情感,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动人的意境。
主题和意义
主题
离别、怀念和人生变迁是《再别康桥》的主题。
意义
诗歌通过留学生的身份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表达了每个人都会经历的离别与成长的主题, 让读者产生共鸣。
赏析和解读
自然意象
哲思抒怀
通过描绘康桥的美丽景色和静谧 氛围,与作者内心情感形成对比。
通过对往昔友情和学业的怀念, 反映了人们对过去美好时光的不 舍和思考。
季节转换
表现了时光的变换和季节更迭用于中、高中文学教材中, 帮助学生理解离别和成长的主 题。
文化价值
作为经典的诗歌作品之一,被 广泛传播和研究,代表了中国 现代文学的精品。
人文关怀
通过诗中的情感抒发,唤起人 们对生活中离别和怀念的关注 和思考。
《再别康桥》课文及赏析
《再别康桥》是由郑愁予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以其深情和细腻的表 达方式而广受赞赏。
课文背景介绍
《再别康桥》是郑愁予在离开剑桥大学时创作的,诗中透露着作者离别的伤感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再别康桥》内容概述
1 离别之情
描写了作者离开康桥的内 心感受和对过去时光的回 忆。
2 康桥的美景
描述了康桥的自然风光和 令人陶醉的氛围。
3 追忆往事
通过回忆过去的友情、学 业和生活点滴,表达了对 美好岁月的怀念。
作者简介
郑愁予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生于1948年,曾在剑桥大学留学,文学作品多次荣获重要奖项。
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
1
结构
由四个六行三句的诗节构成,形式独特而有韵律感。
2
表现手法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细腻而富有感染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 1926年 与陆小曼结婚。 1927年 任上海光华大学、东吴大学教授,稍后又任
上海大夏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并兼任 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 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 1931年11月19日 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 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张幼仪
林徽因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摩
陆小曼
预习检测
河 畔( pàn ) 荡 漾( yàng ) 青 荇( xìng ) 榆 阴( yú ) 揉 碎( róu ) 浮 藻( zǎo ) 长 篙( gāo ) 漫 溯( sù ) 斑 斓( lán ) 笙 箫( shēng xiāo )
挥手作别云彩图
7悄悄作别
招手惜别云彩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绘画美
1、诗的语言多采用色彩绚丽的词语: 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 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
2、巧用动词,动态的画面美: 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 挥一挥
音乐美
音乐美,是就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 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具体体现在:
色 , 给 诗 人 留 下 了 深 刻 印 象 , 他 说 :
这 一 段 留 学 生 活 , 特 别 是 剑 桥 美 丽 的
我敢说康河是世上最美的一条水! ---徐志摩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 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
康桥cambridge,即剑桥,邻近康河,以剑桥大学 闻名于世.诗人1920年秋到伦敦在剑桥大学学习, 1922年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 活后,8月中旬回国。1923年发表了第一首回忆康 桥的诗--《康桥再会吧》。
朗读欣赏E:\2010-2013年必修课件 试卷\必修1\第一 单元\再别康桥\再 别康桥.flv
剑桥大学
诵读
指导:平仄、押韵、节奏等韵律感、音乐美
感情:惆怅,惜别 节奏:轻柔,和谐 语调:舒缓,低沉
整体感知
1、全诗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 抒发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
1、劝君2更、尽一自杯古酒离,西别出的阳诗关无数故不人胜。 数, 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哪—些—诗王词维《?渭城曲》
• 首尾呼应,悄悄是对轻轻的升华, 是对康桥的爱和,收到一唱三叹的 效果。
河畔的金柳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柳”—“留”, 有惜别的含义
比 喻
夕阳中的新娘
河畔金柳倒影图
无限欢喜和 眷恋之情
软泥上的青荇
拟 人
招摇
永久、热烈 的眷念
赏析:绿油油的水草如人一般地在柔 波里招摇,像是在向诗人招手致意,诗人 甘愿化为一条水草,承受康河的爱抚。可
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体味作者在每幅画 面中所蕴含的情感 1、招手作别云彩图
5、撑篙漫溯寻梦图 2、河畔金柳倒影图
6、黄昏夏虫沉默图 3、青草水底招摇图
7、挥手惜别云彩图 4、榆阴浮藻清潭图
挥手作别云彩图
连用三个“轻轻的”,有什么好处?
• 表达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 , 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 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哀 而不伤抒情基调。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西天的云彩
呼应开头
依依不舍情绪 洒脱的心态
招手惜别云彩图
5、感情达到高潮
撑篙漫溯寻梦图
4、对康桥永久的眷恋
榆阴浮藻清潭图
3、更加欢喜和眷恋
青草水底招摇图
2、欢喜和眷恋
6情绪低落 静思默想
夏虫沉默图
河畔金柳倒影图
1、依依惜别
总结
• 《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 别离诗,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 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 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
• 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 离愁别绪,谈不上什么现实内容或时代精神, 但各个时期的读者对它都有强烈的共鸣,认 为它给人带来了巨大的审美享受。原因在于 它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 感情,即对逝去的美好往事,人们总是充满 怀念。
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夏夜的一个傍晚,他一 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校园中,怀念逝 去的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无人认识他,一 腔热情和对母亲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 人,怅然若失。归国途中,诗人写了这首诗。
探究诗歌之美
绘画美 音乐美 建筑美
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康桥的美丽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出来的? 云彩,金柳,青荇,清潭,长篙,星辉。 这些意象可以描绘出哪些美丽的画面?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玲》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相比, 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 是 “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 转移,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 感
1916年 入北大法科,同年与16岁的张幼仪结婚。 1918年 赴美留学银行学。 1920年 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期间邂逅了林徽因。 1922年3月 与张幼仪离异,10月回国。 1923年 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 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留连忘返感情 达到了高潮
撑篙漫溯寻梦图
笙箫 夏虫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 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依恋、无奈、 惆怅、情绪低落
黄昏夏虫沉默图
诗人不能“放歌”,只能“悄 悄”“吹起别离的笙箫”。悄悄无声, 笙箫有声,这是否矛盾?
【提示】不矛盾,因为笙箫是在诗人 心里响起的。虽然此时诗人内心波动 翻滚如大海,但是离别愁绪压倒了一 切,所以笙箫的离别曲只能在心中回 荡,在矛盾中达成统一。
青草水底招摇图见又诗是人何内等心的对缠康绵桥啊的! 依恋是何等的强烈,
榆阴下的一潭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比 喻 天上虹
欢喜和眷恋之情
榆阴浮藻清潭图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在星辉斑斓 里放声高歌
徐志摩
徐志摩(1897~1931)笔名
云中鹤,浙江海宁人。中学与郁 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 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现代诗人、散文家。1921年开始
创作新诗, 著有诗集《志摩的 诗》、《翡冷翠的一夜》、《猛 虎集》 。新月社主要成员之一。
作品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 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 1931 年 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 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 机坠身亡。
此诗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为什么作者对康桥情有独钟呢?
1920年,诗人“摆脱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衔 的引诱”,从美国动身,横渡大西洋,到英 国留学。第二年,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 1922年学成回国。
桥“景
经 验 中 最 神 秘 的 一 种 。 ”
在 星 光 下 听 水 声 , 听 近 村 晚 钟 声 是 我 康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 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往复。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 奏相同,旋律回荡,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建筑美
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字数基本为六字
间或八字,诗行排列两两错落有致,于参差变 化中见整齐,给人以建筑的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