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原文与翻译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原文与翻译越、楚则有三俗①。
夫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
其俗剽轻,易发怒,地薄,寡于积聚。
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东有云梦之饶②。
陈在楚夏之交③,通鱼盐之货,其民多贾。
徐、僮、取虑,则清刻④,矜己诺⑤。
①三俗:指下文西楚、东楚、南楚三地的不同风俗。
②云梦:古泽薮名。
③陈在楚夏之交:因陈南面为楚,北面为夏(古国名)故云。
交,会合、交接之处。
④清刻:清廉苛严。
意为要求自己很严格。
⑤矜:注重。
己诺:自己应诺、答应之事。
越、楚地带有西楚、东楚和南楚三个地区的不同风俗。
从淮北沛郡到陈郡、汝南、南郡,这是西楚地区。
这里民俗慓悍轻捷,容易发怒,土地贫瘠,少有蓄积。
江陵原为楚国国都,西通巫县、巴郡,东有云梦,物产富饶。
陈在楚、夏交接之处,流通鱼盐货物,居民多经商。
徐、僮、取虑一带的居民清廉苛严,信守诺言。
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
其俗类徐、僮。
朐、缯以北,俗则齐①。
浙江南则越②。
夫吴自阖庐、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③,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
①俗则齐:风俗与齐地相同。
②浙江:即钱塘江。
③王濞:刘濞。
其人其事见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
彭城以东,包括东海、吴、广陵一带,这是东楚地区。
这里风俗与徐、僮一带相似。
朐、缯以北,风俗与齐地相同。
浙江以南风俗与越地相同。
吴地从吴王阖闾、楚春申君和汉初吴王刘濞招致天下喜好游说的子弟以来,东有丰富的海盐,以及章山的铜矿,三江五湖的资源,也是江东的一个都市。
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其俗大类西楚。
郢之后徙寿春,亦一都会也。
而合肥受南北潮①,皮革、鲍、木输会也。
与闽中、<于>越杂俗②,故南楚好辞③,巧说少信。
江南卑湿④,丈夫早夭⑤。
多竹木。
豫章出黄金,长沙出连、锡,然堇堇物之所有⑥,取之不足以更费⑦。
九疑、苍梧以南至儋耳者⑧,与江南大同俗⑨,而杨越多焉。
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玳瑁、果、布之凑⑩。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16)全文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16)全文①无遗类:没有活下来的人。
遗,留下。
据《史记集解》,遗类一作噍类。
②孰:同熟。
③此句意思是说男子汉言必信,甘愿为自己讲出的一句话献身。
④此句是批评吴王不会打仗,没有扼守住军事要地成皋县的虎牢关。
虎牢关在县城外,北临黄河,绝岸峻崖,自古易守难攻。
楚汉战争中,刘邦与项羽的军队曾相持于此。
⑤要:半路拦截。
⑥三川:指伊水、洛水和黄河。
⑦什:即十。
⑧诏狱:皇上交办的案子。
⑨胜兵者:会使用兵器作战的人。
⑩适戍:被迫戍边。
适,同谪。
(11)。
釠(jī,机)凿:凿木制成弩机。
釠,通机,弓弩上的发射装置。
棘:通戟,兵器名。
矜:木柄。
(12)阿房之宫:秦始皇营建的宏伟宫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树五丈旗。
详见卷六《秦始皇本纪》。
(13)发闾左之戌:古时居住里巷大门内左侧的贫苦居民本不当服役,秦时也征发了,可知当时徭役极为繁重。
(14)便:安适。
(15)熬然若焦:被煎熬得像烧焦了一样。
(16)叩心:捶胸,很激切的样子。
(17)蒸:通烝,众多。
(18)化驰如神:教化的迅速推行如有神力相助。
(19)犹影响:好像影随形、响应声一样迅速。
响:回声。
(20)不特:不只是。
(21)谕:同喻,说明事理。
(22)徼幸:同侥幸。
(23)请书:向皇上提出请求建议的书奏。
(24)豪杰:地方上有权势、横霸一方的人。
任侠:指侠义之士,专好抑强扶弱的人。
耐:通耏(ni,奈),古代一种剃掉须鬓的刑罚。
一说二岁刑以上为耐。
耐,能任其罪(《史记集解》引杜林语)。
(25)会日:如约会合的日期,此指限期迁至朔方郡的日子。
(26)辨武:辩士,善言辞的人。
(27)傥(tǎng,躺):同倘,或许。
(28)都官:中都官的省称。
(29)法冠:汉代使节和执法者所戴的官帽。
(30)发蒙:揭开蒙盖器物的布,比喻行事轻而易举。
王欲发国中兵,恐其相、二千石不听。
王乃与伍被谋,先杀相、二千石;伪失火宫中,相、二千石救火,至即杀之。
【国学经典】 《史记》全译全解!

【国学经典】《史记》全译全解!司马迁(前145—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父司马谈有广博的学问修养,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又曾为文“论六家之要旨”,批评了儒、墨、名、法和阴阳五家,而完全肯定地赞扬了道家,这说明他是深受当时流行的黄老思想的影响的。
司马谈在这篇论文中所表现的明晰的思想和批判精神,无疑给司马迁后来为先秦诸子作传以良好的启示,而且对司马迁的思想、人格和治学态度也必然有影响。
汉武帝即位后,司马谈做了太史令,为了供职的方便,他移家长安。
在此以前,司马迁“耕牧河山之阳”,即帮助家人做些农业劳动,同时大概已学习了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
随父到长安后,他又学习了“古文”(如《说文》的“籀文”和“古文”等),并向当时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
这些对年轻的司马迁都有很深的影响。
司马迁在二十岁那一年开始了漫游生活。
这就是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规九疑,浮于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乙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
以后又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
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触到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这对他后来著作《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东巡,封禅泰山。
封建统治阶级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盛典,司马谈因病留在洛阳,未能参加,又急又气,生命危在旦夕。
这时司马迁适从西南回来,他就把自己著述历史的理想和愿望遗留给司马迁,司马迁流涕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三年后,司马迁继任为太史令,他以极大的热情来对待自己的职务,“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8)全文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8)全文法吏因而逮捕了太子、王后,包围了王宫,将国中参与谋反的淮南王的宾客全部搜查抓捕起来,还搜出了谋反的器具,然后书奏向上呈报。
皇上将此案交给公卿大臣审理,案中牵连出与淮南王一同谋反的列侯、二千石、地方豪强有几千人,一律按罪刑轻重处以死刑。
衡山王刘赐,是淮南王的弟弟,被判同罪应予收捕,负责办案的官员请求逮捕衡山王。
天子说:侯王各以自己的封国为立身之本,不应彼此牵连。
你们与诸侯王、列侯一道去跟丞相会集商议吧。
赵王彭祖、列侯曹襄等四十三人商议后,都说:淮南王刘安极其大逆无道,谋反之罪明白无疑,应当诛杀不赦。
胶西王刘端发表意见说:淮南王刘安无视王法肆行邪恶之事,心怀欺诈,扰乱天下,迷惑百姓,背叛祖宗,妄生邪说。
《春秋》曾说臣子不可率众作乱,率众作乱就应诛杀。
刘安的罪行比率众作乱更严重,其谋反态势已成定局。
臣所见他伪造的文书、符节、印墨、地图以及其它大逆无道的事实都有明白的证据,其罪极其大逆无道,理应依法处死。
至于淮南国中官秩二百石以上和比二百石少的官吏,宗室的宠幸之臣中未触犯法律的人,他们不能尽责匡正阻止淮南王的谋反,也都应当免官削夺爵位贬为士兵,今后不许再当官为吏。
那些并非官吏的其它罪犯,可用二斤八两黄金抵偿死罪。
朝廷应公开揭露刘安的罪恶,好让天下人都清楚地懂得为臣之道,不敢再有邪恶的背叛皇上的野心。
丞相公孙弘、廷尉张汤等把大家的议论上奏,天子便派宗正手持符节去审判淮南王。
宗正还未行至淮南国,淮南王刘安已提前自刎而死。
王后荼、太子刘迁和所有共同谋反的人都被满门杀尽。
天子因为伍被劝阻淮南王刘安谋反时言词雅正,说了很多称美朝政的话,想不杀他。
廷尉张汤说:伍被最先为淮南王策划反叛的计谋,他的罪不可赦免。
于是杀了伍被。
淮南国被废为九江郡。
衡山王名刘赐,王后乘舒生了三个孩子,长男刘爽立为太子,二儿刘孝,三女刘无采。
又有姬妾徐来生儿女四人,妃嫔厥姬生儿女二人。
衡山王和淮南王两兄弟在礼节上相互责怪抱怨,关系疏远,不相和睦。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7)全文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7)全文百姓都廷颈盼望,侧耳倾听,仰首向天悲呼,捶胸怨恨皇上,因而陈胜大呼造反,天下人立刻响应。
如今皇上临朝治理天下,统一海内四方,泛爱普天黎民,广施德政恩惠。
他即使不开口讲话,声音传播也如雷霆般迅疾;诏令即使不颁布,而教化的飞速推广也似有神力;他心有所想,便威动万里,下民响应主上,就好比影之随形、响之应声一般。
而且大将军卫青的才能不是秦将章邯、杨熊可比的。
因此,大王您以陈胜、吴广反秦来自喻,我认为不当。
淮南王说:假如真像你说的那样,不可以侥幸成功吗?伍被说:我倒有一条愚蠢的计策。
淮南王说:怎么办呢?伍被答道:当今诸侯对朝廷没有二心,百姓对朝廷没有怨气。
但朔方郡田地广阔,水草丰美,已迁徙的百姓还不足以充实开发那个地区。
臣的愚计是,可以伪造丞相、御史写给皇上的奏章,请求再迁徙各郡国的豪强、义士和处以耏(ni,奈)罪以上的刑徒充边,下诏赦免犯人的刑罪,凡家产在五十万钱以上的人,都携同家属迁往朔方郡,而且更多调发一些士兵监督,催迫他们如期到达。
再伪造宗正府左右都司空、上林苑和京师各官府下达的皇上亲发的办案文书,去逮捕诸侯的太子和宠幸之臣。
如此一来就会民怨四起,诸侯恐惧,紧接着让摇唇鼓舌的说客去鼓动说服他们造反,或许可以侥幸得到十分之一的成功把握吧!淮南王说:此计可行。
虽然你的多虑有道理,但我以为成就此事并不至于难到如此程度。
于是淮南王命令官奴入宫,伪造皇上印玺,丞相、御史、大将军、军史、中二千石、京师各官府令和县丞的官印,邻近郡国的太守和都尉的官印,以及朝廷使臣和法官所戴的官帽,打算一切按伍被的计策行事。
淮南王还派人假装获罪后逃出淮南国而西入长安,给大将军和丞相供事,意欲一旦发兵起事,就让他们立即刺杀大将军卫青,然后再说服丞相屈从臣服,便如同揭去一块盖布那么轻而易举了。
淮南王想要发动国中的军队,又恐怕自己的国相和大臣们不听命。
他就和伍被密谋先杀死国相与二千石大臣,为此假装宫中失火,国相、二千石大臣必来救火,人一到就杀死他们。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11)全文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11)全文①黄屋盖:亦称黄屋,帝王车驾上用黄色绸缎做衬里的车盖。
乘(shng,胜)舆:帝王与诸侯乘坐的车子。
②汉法:指中央政府的法律,汉:汉家朝廷,相对于诸侯国而言。
③丞相:此指诸侯国国相。
④此句意思是说刘长有意网罗各郡县和诸侯国的人以及负罪逃亡者。
汉,此指中央政府下属的各郡县。
⑤奉:同俸。
俸禄。
⑥大夫但:此时但已有官职,故改称大夫。
士五:有罪失官爵者。
⑦奉:供给。
⑧椁:棺外的套棺。
衾:殓尸的包被。
⑨谩:欺骗。
⑩详(yng,羊):通佯,假装。
(11)表:标记。
(12)死:屍的省文。
屍,即尸,尸体。
(13)亡命弃市罪:指逃亡在外被判处死刑的人。
弃市,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弃置在街头,故弃市即指死罪。
诈捕命者以除罪:此指抓捕未逃亡的犯人为判有死罪的逃犯顶罪。
(14)告劾:告发罪状,此指申冤。
(15)城旦:秦汉的一种刑罚,命男犯服劳役四年,白天戌守,夜晚筑城。
舂:汉代的一种徒刑,罚女犯舂米。
(16)璧:平圆而且中心有孔的玉器。
(17)燔:焚烧。
(18)女:同汝,你。
(19)当:判罪,处以相当的刑罚。
(20)制:帝王的命令。
臣仓、臣敬、臣逸、臣福、臣贺昧死言:臣谨与列侯吏二千石臣婴等四十三人议,皆曰长不奉法度,不听天子诏,乃阴聚徒党及谋反者,厚养亡命,欲以有为。
臣等议论如法。
制曰:朕不忍致法于王,其赦长死罪,废勿王。
臣仓等昧死言:长有大死罪,陛下不忍致法,幸赦,废勿王。
臣请处蜀郡严道邛邮,遣其子母从居①,县为筑盖家室,皆廪食给薪菜盐豉炊食器席蓐②。
臣等昧死请,请布告天下。
制曰:计食长给肉日五斤③,酒二斗。
令故美人才人得幸者十人从居④。
他可。
①子母:指妾媵中生有子女者。
②廪食:官府供给粮食。
豉:豆豉,调味用品,用煮熟的大豆发酵制成。
席:用芦苇、竹篾编织的铺垫用具。
蓐:草垫、草席。
③计食:考虑供给食物。
④才人:汉宫中及国王妃妾的总称。
尽诛所与谋者。
于是乃遣淮南王,载以辎车①,令县以次传②。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6)全文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6)全文淮南王有个庶出的儿子名叫刘不害,年纪最大,淮南王不喜爱他,王后和太子也都不把他视为儿子或兄长。
刘不害有儿子名叫刘建,他才高负气,时常怨恨太子不来问候自己的父亲;又埋怨当时诸侯王都可以分封子弟为诸侯,而淮南王只有两个儿子,一个当了太子,唯独刘建父亲不得封侯。
刘建暗中结交人,想要告发击败太子,让他的父亲取而代之。
太子知悉此事,多次拘囚并拷打刘建。
刘建尽知太子意欲杀害朝廷中尉的阴谋,就让和自己私交很好的寿春县人庄芷(zhǐ,止)在元朔六年(前123)向天子上书说:毒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如今淮南王的孙子刘建才能高,淮南王后荼和荼的儿子太子刘迁常常妒忌迫害他。
刘建父亲刘不害无罪,他们多次拘囚想杀害他。
今有刘建人在,可召来问讯,他尽知淮南王的隐密。
书奏上达,皇上将此事交付廷尉,廷尉又下达河南郡府审理。
这时,原辟阳侯的孙子审卿与丞相公孙弘交好,他仇恨淮南厉王杀死自己的祖父,就极力向公孙弘构陷淮南王的罪状,于是公孙弘怀疑淮南王有叛逆的阴谋,决意深入追究查办此案。
河南郡府审问刘建,他供出了淮南王太子及其朋党。
淮南王担忧事态严重,意欲举兵反叛,就向伍被问道:汉朝的天下太平不太平?伍被回答:天下太平。
淮南王心中不悦,对伍被说:您根据什么说天下太平?伍被回答:臣私下观察朝政,君臣间的礼义,父子间的亲爱,夫妻间的区别,长幼间的秩序,都合乎应有的原则,皇上施政遵循古代的治国之道,风俗和法度都没有缺失。
满载货物的富商周行天下,道路无处不畅通,因此贸易之事盛行。
南越称臣归服,羌僰(b,搏)进献物产,东瓯(ōu,欧)内迁降汉,朝廷拓广长榆塞,开辟朔方郡,使匈奴折翅伤翼,失去援助而萎靡不振。
这虽然还不赶不上古代的太平岁月,但也算是天下安定了。
淮南王大怒,伍被连忙告谢死罪。
淮南王又对伍被说:崤山之东若发生兵战,朝廷必使大将军卫青来统兵镇压,您认为大将军人怎样?伍被说:我的好朋友黄义,曾跟随大将军攻打匈奴,归来告诉我说:大将军对待士大夫有礼貌,对士卒有恩德,众人都乐意为他效劳。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10)全文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10)全文及孝文帝初即位,淮南王自以为最亲,骄蹇⑤,数不奉法。
上以亲故,常宽赦之。
三年,入朝。
甚横。
从上入苑囿猎⑥,与上同车,常谓上大兄。
厉王有材力,力能扛鼎,乃往请辟阳侯。
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铁椎椎辟阳侯⑦,令从者魏敬刭之⑧。
厉王乃驰走阙下⑨,肉袒谢曰⑩:臣母不当坐赵事,其时辟阳侯力能得之吕后,弗争,罪一也。
赵王如意子母无罪,吕后杀之(11),辟阳侯弗争,罪二也。
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12),罪三也。
臣谨为天下诛贼臣辟阳侯,报母之仇,谨伏阙下请罪。
孝文伤其志,为亲故,弗治,赦厉王。
当是时,薄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厉王(13),厉王以此归国益骄恣,不用汉法,出入称警跸(14),称制(15),自为法令,拟于天子。
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谋(16车四十乘反谷口(17),令人使闽越、匈奴。
事觉,治之,使使召淮南王。
淮南王至长安。
①黥布:本名英布,因受黥刑而改姓。
高祖十一年(前196),黥布举兵反,高祖率军亲征,次年黥布兵败被杀。
详见卷九十一《黥布列传》。
②四郡:即九江、衡山、庐江和豫章郡,皆为淮南王封地。
③按:此段与以下三段中华书局本原为一段,今据文意分为四段。
④蚤:通早。
⑤骄蹇:傲慢,不顺从。
⑥苑囿(yu,又):供帝王畜养禽兽和游猎的风景园林。
⑦椎:一同槌,捶击用具,铁椎即是;一同捶,击打,椎辟阳侯之椎即是。
⑧刭(jǐng,井):以刀割脖子。
⑨阙下:宫阙之下,指朝廷。
⑩肉袒: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的一部分。
(11)刘邦生前很宠爱戚夫人和她的儿子赵王刘如意,戚夫人与吕后争立太子,使吕后极为怨恨。
惠帝元年(前194)十二月吕后先以毒酒杀如意,然后对戚夫人滥施酷刑,百般残害,详见卷九《吕太后本纪》。
(12)惠帝死后,吕后专权,擅改高祖旧制,先后分封侄子吕台、吕产、吕禄等为诸侯王。
当时辟阳侯审食其被擢为左丞相,得吕后重用。
详见卷九《吕太后本纪》。
(13)惮:畏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原文
作者:司马迁
淮南厉王长者,高祖少子也,其母故赵王张敖美人。
高祖八年,
从东垣过赵,赵王献之美人。
厉王母得幸焉,有身。
赵王敖弗敢内宫,为筑外宫而舍之。
及贯高等谋反柏人事发觉,并逮治王,尽收捕王母
兄弟美人,系之河内。
厉王母亦系,告吏曰:“得幸上,有身。
”吏
以闻上,上方怒赵王,未理厉王母。
厉王母弟赵兼因辟阳侯言吕后,
吕后妒,弗肯白,辟阳侯不彊争。
及厉王母已生厉王,恚,即自杀。
吏奉厉王诣上,上悔,令吕后母之,而葬厉王母真定。
真定,厉王母
之家在焉,父世县也。
高祖十一年月,淮南王黥布反,立子长为淮南王,王黥布故地,
凡四郡。
上自将兵击灭布,厉王遂即位。
厉王蚤失母,常附吕后,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害,而常心怨辟阳侯,弗敢发。
及孝文帝初
即位,淮南王自以为最亲,骄蹇,数不奉法。
上以亲故,常宽赦之。
三年,入朝。
甚横。
从上入苑囿猎,与上同车,常谓上“大兄”。
厉
王有材力,力能扛鼎,乃往请辟阳侯。
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铁椎椎
辟阳侯,令从者魏敬刭之。
厉王乃驰走阙下,肉袒谢曰:“臣母不当
坐赵事,其时辟阳侯力能得之吕后,弗争,罪一也。
赵王如意子母无罪,吕后杀之,辟阳侯弗争,罪二也。
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
阳侯弗争,罪三也。
臣谨为天下诛贼臣辟阳侯,报母之仇,谨伏阙下
请罪。
”孝文伤其志,为亲故,弗治,赦厉王。
当是时,薄太后及太
子诸大臣皆惮厉王,厉王以此归国益骄恣,不用汉法,出入称警跸,
称制,自为法令,拟於天子。
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谋,以輂车四十乘
反谷口,令人使闽越、匈奴。
事觉,治之,使使召淮南王。
淮南王至
长安。
“丞相臣张仓、典客臣冯敬、行御史大夫事宗正臣逸、廷尉臣贺、备盗贼中尉臣福昧死言:淮南王长废先帝法,不听天子诏,居处无度,为黄屋盖乘舆,出入拟於天子,擅为法令,不用汉法。
及所置吏,以
其郎中春为丞相,聚收汉诸侯人及有罪亡者,匿与居,为治家室,赐
其财物爵禄田宅,爵或至关内侯,奉以二千石,所不当得,欲以有为。
大夫但、士五开章等七十人与棘蒲侯太子奇谋反,欲以危宗庙社稷。
使开章阴告长,与谋使闽越及匈奴发其兵。
开章之淮南见长,长数与
坐语饮食,为家室娶妇,以二千石俸奉之。
开章使人告但,已言。
春
使使报但等。
吏觉知,使长安尉奇等往捕开章。
长匿不予,与故中尉
蕑忌谋,杀以闭口。
为棺椁衣衾,葬之肥陵邑,谩吏曰‘不知安在’。
又详聚土,树表其上,曰‘开章死,埋此下’。
及长身自贼杀无罪者
一人;令吏论杀无罪者六人;为亡命弃市罪诈捕命者以除罪;擅罪人,罪
人无告劾,系治城旦舂以上十四人;赦免罪人,死罪十八人,城旦舂以
下五十八人;赐人爵关内侯以下九十四人。
前日长病,陛下忧苦之,使
使者赐书、枣脯。
长不欲受赐,不肯见拜使者。
南海民处庐江界中者反,淮南吏卒击之。
陛下以淮南民贫苦,遣使者赐长帛五千匹,以赐
吏卒劳苦者。
长不欲受赐,谩言曰‘无劳苦者’。
南海民王织上书献
璧皇帝,忌擅燔其书,不以闻。
吏请召治忌,长不遣,谩言曰‘忌病’。
春又请长,原入见,长怒曰‘女欲离我自附汉’。
长当弃市,
臣请论如法。
”
制曰:“朕不忍致法於王,其与列侯二千石议。
”
“臣仓、臣敬、臣逸、臣福、臣贺昧死言:臣谨与列侯吏二千石
臣婴等四十三人议,皆曰‘长不奉法度,不听天子诏,乃阴聚徒党及
谋反者,厚养亡命,欲以有为’。
臣等议论如法。
”
制曰:“朕不忍致法於王,其赦长死罪,废勿王。
”
“臣仓等昧死言:长有大死罪,陛下不忍致法,幸赦,废勿王。
臣请处蜀郡严道邛邮,遣其子母从居,县为筑盖家室,皆廪食给薪菜
盐豉炊食器席蓐。
臣等昧死请,请布告天下。
”
制曰:“计食长给肉日五斤,酒二斗。
令故美人才人得幸者十人
从居。
他可。
”
尽诛所与谋者。
於是乃遣淮南王,载以辎车,令县以次传。
是时
袁盎谏上曰:“上素骄淮南王,弗为置严傅相,以故至此。
且淮南王
为人刚,今暴摧折之。
臣恐卒逢雾露病死。
陛下为有杀弟之名,柰何!”上曰:“吾特苦之耳,今复之。
”县传淮南王者皆不敢发车封。
淮南
王乃谓侍者曰:“谁谓乃公勇者?吾安能勇!吾以骄故不闻吾过至此。
人生一世间,安能邑邑如此!”乃不食死。
至雍,雍令发封,以死闻。
上哭甚悲,谓袁盎曰:“吾不听公言,卒亡淮南王。
”盎曰:“不可
柰何,原陛下自宽。
”上曰:“为之柰何?”盎曰:“独斩丞相、御史
以谢天下乃可。
”上即令丞相、御史逮考诸县传送淮南王不发封餽侍者,皆弃市。
乃以列侯葬淮南王於雍,守冢三十户。
孝文八年,上怜淮南王,淮南王有子四人,皆七八岁,乃封子安
为阜陵侯,子勃为安阳侯,子赐为阳周侯,子良为东成侯。
孝文十二年,民有作歌歌淮南厉王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
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上闻之,乃叹曰:“尧舜放逐骨肉,周公杀管蔡,天下称圣。
何者?不以私害公。
天下岂以我为贪淮南
王地邪?”乃徙城阳王王淮南故地,而追尊谥淮南王为厉王,置园复如
诸侯仪。
孝文十六年,徙淮南王喜复故城阳。
上怜淮南厉王废法不轨,自
使失国蚤死,乃立其三子:阜陵侯安为淮南王,安阳侯勃为衡山王,
阳周侯赐为庐江王,皆复得厉王时地,参分之。
东城侯良前薨,无後也。
孝景三年,吴楚七国反,吴使者至淮南,淮南王欲发兵应之。
其
相曰:“大王必欲发兵应吴,臣原为将。
”王乃属相兵。
淮南相已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