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病象观察
赞美儿科医生的散文

赞美儿科医生的散文好的,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三篇赞美儿科医生的散文:篇一赞美儿科医生儿科医生,那可是一群神奇的存在!也许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医生都是严肃、冷静的形象,但儿科医生可不一样!他们就像是一群带着魔法棒的天使,能让哭闹不休的小宝贝瞬间安静下来。
我还记得那次带小侄子去医院,小家伙一路上又哭又闹,那叫一个闹腾。
一进诊室,看到穿着白大褂的儿科医生,哭声更是提高了几个分贝。
可神奇的是,儿科医生只是微微一笑,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玩具,温柔地说:“小宝贝,看看这是什么呀?”小侄子居然瞬间止住了哭声,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玩具。
儿科医生的耐心,那可真是超乎想象!他们可能要面对一个说不清楚自己哪儿不舒服的孩子,也许得从孩子的哭声、表情,甚至是家长的只言片语中去判断病情。
这得多难啊?我觉得这简直就是一项超级技能!他们不仅要治病,还得哄孩子,这工作难道不比西天取经还难?“宝宝乖,来,让叔叔/阿姨听听你的小肚子。
”就这么一句话,都能说得那么温柔亲切,仿佛有魔力一般。
有时候我就在想,儿科医生是不是都有一颗超级强大的心脏?每天面对那么多生病的孩子,那么多焦急的家长,压力得多大啊!可他们依然能保持微笑,能给孩子们带来希望和温暖。
难道他们不累吗?也许累,但他们心中的那份责任和爱,让他们坚持下来。
他们难道不想休息吗?肯定想啊,但为了孩子们能尽快康复,他们选择了坚守岗位。
儿科医生,你们就是真正的英雄!你们的付出,我们都看在眼里,感激在心里!难道我们不应该对他们多一些尊重和理解吗?篇二赞美儿科医生嘿,你知道儿科医生吗?那可是一群了不起的人!我跟你说,他们就像是守护小天使的超级卫士!有一次,我在医院看到一个儿科医生,那耐心劲儿,简直了!一个小朋友害怕打针,哭得撕心裂肺,家长怎么哄都没用。
这时候,儿科医生走过来,蹲下来,轻轻摸着小朋友的头说:“宝贝儿,你知道吗?这针啊,就像小蚊子轻轻叮一下,一点儿都不疼,你要是勇敢,打完针阿姨给你个大大的棒棒糖!”你猜怎么着?小朋友居然不哭了,乖乖地伸出了小手。
经典散文范文精选

经典散文经典散文[集合]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散文吗?狭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想要学习写散文吗?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经典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经典散文篇1睡眠总难与我相会。
在我轻咳了几声便起身到厨房喝水时,惊讶地发现,露台上静静的流淌着朗润的清辉。
十多年来,未曾见如此皎的月。
这让我想起儿时的月。
想起那晚的月食。
读中学的大姐说那是地球挡住了太阳,可上小学的二姐和三姐却说那是天狗把月亮吃了,还告我说课文里就有的《天狗吃月亮》。
我对她们的争辩倒没多大兴趣,而一心地去搜寻那只天狗。
想看看它到底长什么模样,又想探究它是如何吃那圆月。
可直到母亲拉我回家睡觉时,连天狗的尾巴也没见着。
二姐却告我说,天狗是踏着云去偷偷吃的月亮,希望我站在她这一边。
仲夏的夜,姐姐们总喜欢和村里的伙伴们借着清朗的月光到那排漆黑的竹影里捉迷藏。
而我却因为怕黑,在土坪上跟着小伙伴玩各种石头,石头相撞冒出的火星子,让我们非常好奇,着迷。
大人们在旁边坐着自带的方板凳,摇着蒲扇,闲聊着我们不明白的也不感兴趣的话题。
直到有一天,一户邻居买回来村里的第一台小小的黑白电视,土坪的夜晚就少有人在了,只有那杆在月光下的天线的投影静静的躺在上面。
这样皎洁的月夜,鸡舍里总有公鸡打鸣的声音依着月光,透过窗户传到床上来。
母亲就告惊醒的我们,公鸡以为天亮了,让我们继续安心的睡。
而我却好奇母亲是如何知道公鸡的想法。
摘烟时节。
放学后的姐姐总会帮着父母到烟房里织烟。
烟房前那一大块空旷的晒谷场周边的草坪上总有几只闪动的萤火虫。
我总会趁机出去扑上几只,装在玻璃瓶里。
看着那一闪一闪的荧光。
还天真地以为萤火虫是星星的孩子,而月亮是那一眨一眨的星星的妈妈。
另一个夏夜,我发高烧不退。
父亲用两只大手反扣在后背,让我坐到他那粗糙的掌心上。
我扒在他硬朗的背上,用两只柔嫩的小手搂着他的脖子。
我们借着明朗的月色走出了家门。
茅盾描写鲁迅的散文

茅盾描写鲁迅的散文茅盾的散文同样具有“鲁迅风”,他的许多散文、杂感,都有是反映时代,同时也是超越时代的。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茅盾描写鲁迅的散文,供大家欣赏。
茅盾描写鲁迅的散文:为了纪念鲁迅的六十生辰第一次见鲁迅先生,是1927年10月,那时我由武汉回上海,而鲁迅亦适由广州来。
他租的屋,正和我同在一个弄堂。
那时我行动不自由,他和老三到我寓中坐了一回,我却没有到他寓里去,因为知道他那边客多。
似乎以后就没有再会面,直到1930年春。
这以后,我长住上海,不再走动,所以和他见面的时候也多了。
不过我所知道的关于他的私生活,亦不多。
现在追忆起来,觉得有些事虽然未经人道及,但是大都牵涉到过去十年间文坛上的"故事",此刻暂时不提起也好。
此外,好象大家都已听说过,我如果再来写,亦殊嫌蛇足。
无已,从他治病这方面说一件事吧。
今年是鲁迅先生的六十冥寿,如果我们是在替他做生日,该多么好!他五十岁生日那天,上海文艺界同人曾在一个荷兰餐馆里为他祝寿。
记得那天到会的外宾只有二三人。
那时谁也不会想到(或感觉到)鲁迅先生活不过六十岁!不但那时,在1935年如果有人说鲁迅不久于人世,那一定会被目为"黑老鸦"。
鲁迅自己从未说他身体不好,人家看他也很好;他精神抖擞地战斗着。
但在1935年11月,有人“发见”了鲁迅身体实在不好。
记得是"十月革命"节的前一天或后一天,上海苏联领事馆招待少数文化人到领事馆去看电影。
中国人去的只有五、六个,其中有鲁迅和他的夫人、公子。
那晚上看了《夏伯陽》(大概是),鲁迅精神很好,喝了一两杯"伏特加"。
史沫特莱喝得很多,几乎有点醉了;但在电影映完,大家在那下临黄起江的月台上休息时,史沫特莱严肃地对鲁迅说:“我觉得你的身体很不好,你应该好好休养一下,到国外去休养。
”“我自己并不觉得什么不对,"鲁迅笑着说,"你从哪里看出来我非好好休养不行呢?”“我直觉到。
向优秀散文学观察方法

作者: 吴金林
作者机构: 运城中学 教师
出版物刊名: 运城学院学报
页码: 75-77页
主题词: 海滨仲夏夜;济南的冬天;个人学习;香山红叶;人民教育出版社;《春》;观察范围;条理性;文中;观察程序
摘要:<正>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初级中学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收集了四篇优秀散文《香山红叶》、《济南的冬天》、《春》、《海滨仲夏夜》,并附有一篇知识短文《观察和记叙》。
这个单元要求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理解观察和记叙的密切关系,训练他们的观察能力,并且学习把观察所得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四篇优秀散文确实有许多值得学习的东西,而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方面,也确有很大的启发与借鉴作用。
现在就个人学习所得写在后面: 一、观察要有目的 观察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漫无目的,随目所遇,观察到哪里就是哪里,看到什么便是什。
登高改写成散文精选10篇

登高改写成散文精选10篇登高改写成散文精选10篇《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
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
以下是登高的改写散文,欢迎大家阅读!登高改写成散文篇1风刮的很紧,没有目的地席卷着大地,天空似乎急于离开这里,逃避得很远很远,无奈的猿猴只好仰天孤单的呼唤。
秋,为什么总是这样?原本活泼可人的它们,没有了一丝生气,只有凄凉的陪伴,冷入心底。
远方,鸟儿飞来了,不知为什么,这些大自然的尤物却机械地盘旋在上空;热闹吗?冷清吗?一丝焦虑,一缕寂寞、一片失落,恍惚中蛰隐于淡淡的水与白白的河洲之间,可又随着漫无边际的这简单的一色浓浓地散布开来。
树叶,枯黄,疲惫的飘落,斗不过寒风,就飘落吧;江水,迢迢,匆匆流过,无心或是不忍停留,一分一秒。
我呢,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客,却止步不前,只有守候在这里,任凭疾病的肆虐、纠缠。
秋啊,洗刷掉我所有的希望!我忽然迷惑起来,难道登高真的那么神秘,没有第二人知道?独行,登高,双鬓染白如霜,即便是喝酒也不得不放弃,怃然若失中我发现我搭乘的是怎样的征途啊,接触到的是怎样的岁月啊,在每一个阴黑的角落里,没有尽头的忧愁拥抱着我,为我提供着艰难、痛苦、沉重,以凄寂冷漠围绕着我!登高改写成散文篇2危峭山巅,谁的目光如炬,把黄昏刺伤?萧索枫林,谁的泪痕似河,将世界淹没?风急天高,渚清沙白。
立于山巅,仰起脸,任秋风将衣衫拍打得猎猎作响,你微闭双目,轻拂垂须,任回忆随着那滔滔云海翻卷起伏……那是一段充满遐想的旅程。
马蹄声声,是谁在广阔无垠的平原上驰骋,挥洒豪情?一路高歌,是谁在鱼米之乡的稻田里彳亍,安享恬静?一腔热血,是谁在绵延千里的山峰下沸腾,引吭高歌?一份壮志,是谁在泰山之巅大声宣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个周游全国的壮士,是你吗?山巅的风,忽地变柔,落日的余晖映上了你的面庞,暖暖的。
茅盾象征性散文及其意象模式梳辨

茅盾象征性散文及其意象模式梳辨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是文学革命运动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
本文将分别从象征手法、民族形象与阶级形象、灵魂意象的精神内涵及其时代表征等角度来梳辨茅盾象征性散文的意象特征。
一、象征手法的意象特征(一)灵感意象,即哲思化了的大自然的意象,呈现出诗意的“景象”特征。
茅盾的散文对象征手法的运用可谓娴熟至极,但并不多见,例如《白杨礼赞》中有关风沙和阳光的描写就具有明显的象征色彩。
这些景物并非纯粹客观地存在着,它们或者是联系着作者的情感体验,唤起作者联想,引发读者共鸣;或者直接暗示着社会环境,透露着社会气息,反映着作者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趣味。
茅盾正是通过这种情与景的融合、象与象的沟通,在平凡的自然现象里体现着深刻的内涵,从而使读者获得深邃的艺术感受。
(二)寓言意象,即生活化了的历史事件的意象,表达着矛盾的现实感受。
茅盾曾经多次说过,他在写作时总要先把小说中的故事写下来,因为有时候所想的故事未必能构成完整的一段话,不如干脆写成小说,由于种种原因,他对长篇小说不很擅长,所以散文似乎更适合他的风格。
在散文中,我们总能找到作者借助小说进行象征和隐喻的踪迹。
例如《欧行日记》中的“破庙集议”“孙家滩三日”“扬州野饭”“德国自
画像”“火车大炮兵舰”“大连三日”等均被象征性地放置在新中国外交舞台上进行论争。
尽管茅盾本人对政治并无兴趣,但是这种象征手法却能在客观上折射出中国的世界形势和中国外交在国际社会中的
处境,充满着“民族意识”。
有关医院的散文_有关于写医院的散文文章

有关医院的散文_有关于写医院的散文文章人常说:“不怕有钱,单怕有病”。
当一个人有病的时候,才知道健康弥足珍贵。
对于半个多世纪没有住过一次医院的我,这次因血糖指数过高住进了“全国百姓放心百佳医院”、国家二级甲等医院扶风县人民医院内分泌与肾病专科治疗调理。
亲身经历了该医院专科治疗服务全过程,所见所闻,历历在目,对医生护士精心治疗、温馨服务、热情护理发自内心的感激与钦佩。
为此,对我住院期间的目睹耳闻作以纪述。
病房小天地住进医院,不论你官大官小、钱多钱少、富贵贫贱,病得在身上一样痛苦,针扎在肉上一样疼痛。
唯一不同的是每个人对待疾病的态度和情绪。
在病房中,有些病员沉默寡言,心情沉重;有些病员正确应对,配合治疗;有些病员心情烦躁怨这怨那;有些病员乐观豁达顺其自然。
更值得一提的是,病员陪护亲属,不论张王李赵,还是男女老少,每个人都有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尽的情感。
病人输液治疗,本来要安静静养,不需在喋喋不休的甲长乙短的环境中度过。
但是,这些陪员不甘寂寞,把病房当作他她们说天论地的平台、叙说心声、倾诉积怨的窗口。
有说家务琐事的、有论亲戚朋友的,还有纵论国际国内重大新闻的,更多的是述说亲属病情、饮食和生病原因的,无形之中给病员增添了精神压力和思想负担。
其好心没用在地方上,“好钢没用在刀刃上”。
可这些亲属陪员却一点也没有察觉。
病房的小天地成了社会的大乾坤。
“润物细无声”我仰视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医生。
常言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自古以来,人们点赞、颂扬数以万计的大德名医,他们以医德人道为众人解除病痛,医疗顽疾,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偶像。
我因病住进扶风县人民医院,接触的第一个医生是在门诊部坐诊的“内分泌与肾病科”侯主任,他详细的询问了我发病原因,仔细的我的血检报告单,认真的检查了我的血压。
心跳心速脉动情况后,果断地给我开出住院诊断证明。
我按侯主任要求当天住进了该专科治疗。
住院后,我的主治医师是位名叫张敏的女医生,她个头不高,待人温和热情,让人有一种可亲可敬之感。
借景抒情散文片段骆驼祥子

借景抒情散文片段骆驼祥子骆驼祥子中借景抒情的片段:4、风吹弯了路旁的树木,撕碎了店户的布幌,揭净了墙上的报单,遮昏了太阳,唱着,叫着,吼着,回荡着;忽然直弛,像惊狂了的大精灵,扯天扯地的疾走;忽然慌乱,四面八方地乱卷,像不知怎样好而决定乱撞的恶魔;忽然横扫,乘其不备的袭击着地上的一切,扭折了树枝,吹掀了屋瓦,撞断了电线;可是,祥子在那里看着;他刚从风里出来,风并没能把他怎样了!5、外面的黑暗渐渐习惯了,心中似乎停止了活动,他的眼不由地闭上了。
不知道是往前走呢,还是已经站住了,心中只觉得一浪一浪的波动,似一片波动的黑海,黑暗与心接成一气,都渺茫,都起落,都恍惚。
忽然心中一动,像想起一些什么,又似乎是听见了一些声响,说不清;可是又睁开了眼。
他确是还往前走呢,忘了刚才是想起什么来,四外也并没有什么动静。
心跳了一阵,渐渐又平静下来。
他嘱咐自己不要再闭上眼,也不要再乱想;快快的到城里是第一件要紧的事。
可是心中不想事,眼睛就很容易再闭上,他必须想念着点儿什么,必须醒着。
他知道一旦倒下,他可以一气睡三天。
想什么呢?他的头有些发晕,身上潮渌渌的难过,头发里发痒,两脚发酸,口中又干又涩。
他想不起别的,只想可怜自己。
可是,连自己的事也不大能详细的想了,他的头是那么虚空昏胀,仿佛刚想起自己,就又把自己忘记了,像将要灭的蜡烛,连自己也不能照明白了似的。
再加上四围的黑暗,使他觉得像在一团黑气里浮荡,虽然知道自己还存在着,还往前迈步,可是没有别的东西来证明他准是在哪里走,就像独自在荒海里浮着那样不敢相信自己《骆驼祥子》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心得体会。
他永远没尝受过这种惊疑不定的难过,与绝对的寂闷平日,他虽不大喜欢交朋友,可是一个人在日光下,有太阳照着他的四肢,有各样东西呈现在目前,他不至于害怕。
现在,他还不害怕,只是不能确定一切,使他受不了。
设若骆驼们要是象骡马那样不老实,也许倒能教他打起精神去注意它们,而骆驼偏偏是这么驯顺,驯顺得使他不耐烦;在心神最恍惚的时候,他忽然怀疑骆驼是否还在他的背后,叫他吓一跳;他似乎很相信这几个大牲口会轻轻的钻入黑暗的岔路中去,而他一点也不晓得,象拉着块冰那样能渐渐的化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病象观察张宗刚摘要:如何理解大散文的“大”?大散文应该具备壮美、崇高、峻拔、傲岸的气象与质地,思想启迪与审美冲击并重,但当前大散文创作呈现出的病态浮肿,往往令其美学特质荡然无存。
小说家散文促进了传统散文的扩容,也呈现出商业性写作倾向,不少文本未能妥切处理真实与虚构的关系,重美轻真,因文害意。
赋体散文创作则在雕章琢句中蹈入形式主义迷途,自我玩味,作茧自缚。
散文理论建构的先天性难度,致使散文批评长期积弱积贫,始终不能自立。
关键词:散文病象;大散文;小说家散文;赋体散文;散文批评大散文的病象1990年代以来,“大散文”成为一个颇为热络的语词。
何谓大散文?如何理解大散文的“大”?显然,仅仅注重长度和铺排不是大散文。
本真意义上的大散文,应该富于内在的风骨、精神、穿透力,具备壮美、崇高、峻拔、傲岸的气象与质地,能够彰显创作主体的现代人格,思想启迪与审美冲击并重。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这话指涉的正是一种大散文特质;“大块铸人,缩七尺精神于寸眸之内,呜呼尽之矣。
文非以小为尚,以短为尚,顾小者大之枢,短者长之藏也……照乘粒珠耳,而烛物更远,予取其远而已。
匕首寸铁耳,而刺人尤透,予取其透而已。
”(明•廖柴舟《选古文小品序》)这话指涉的也是一种大散文特质。
某种意义上,鲁迅那些寸铁杀人一刀毙命式的随笔杂感,无疑更为接近大散文的艺术精神。
要之,大散文须秉持大人格、大风骨与大气度,它与颓废的精神、苍白的灵魂和委琐的器局绝缘。
这些年,散文创作挣脱“短平快”的轻量级文体的拘囿,完成了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的本体性嬗变,但在扩容和加密的过程中,又不免出现新的问题。
今天的大散文,可谓雄心与浮躁并存,放纵与迷失同在,开疆扩土与好大喜功兼备;它们多以历史文化为表现对象,突破了以往情、景、理、趣的格局模式,却又往往沉溺于史料的梳理辨析,少见主体的心性关照。
自从余秋雨的大散文闪亮登场,偌多的写手蜂起踵武,不少文学刊物竞相开辟大散文版面,一些出版机构亦有计划地推出大散文作品,其势堪称热火朝天波澜壮阔。
问题是许多大散文作者的创作不是从心灵、感悟和思想出发,不是着意于散文的力度、高度、深度、宽度,而似乎仅仅是为了比赛长度,这使得他们打造出的文化大散文,某种程度上沦为抻面的活计、勾兑的手艺,成为一种流水线操作下的文字填鸭把戏。
如果说早期余秋雨、夏坚勇等人的大散文尚能惨淡经营,文气充沛,努力突出散文强大恣肆的本体,做到宏大气象与审美灵性的融合,后来越来越多的大散文则流于为赋新辞强说愁。
尤其部分作者在贪大求全心态的导引下,仿佛患上了鲁迅指摘过的“十景病”,把散文当成了一只可以胡塞海填的大筐,不是短话长说,啰里啰嗦,就是没话找话,东拉西扯;于是,从数万言一篇,到十几万言一篇,再到二十几万言一篇,可谓豪情滔滔,欲与长篇小说试比高。
如此胡涂乱抹肆意膨胀的做派,必然导致病态的浮肿,导致白开水式的乏味和裹脚布式的冗长,令大散文本应具备的雄健、阳刚、浑阔、简约等美学特质荡然无存。
我认为,当今散文特别是大散文,更多需要的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书写而非文人化书写,是知识分子书写而非士大夫书写,是思想者书写而非名士书写;但综览余秋雨、贾平凹等人的创作,甚至包括老一辈的张中行、汪曾祺、孙犁在内,都不同程度地带有文人书写、士大夫书写、名士书写的特点,而鲜有文化书写、知识分子书写、思想者书写的特征。
幸而在韩少功、史铁生、张承志、朱学勤、潘旭澜、筱敏等人的作品中,我们尚可感受到某种天问式的高贵情怀,感受到面对世界和现实的非凡勇气,感受到拷打一己灵魂的惨痛酷烈大散文的首要衡量标准,即是否具备现代意识和现代情怀。
遗憾的是,当下偌多身份显赫的名家,纵然文采风流,笔灿莲花,终因了骨子里的庸常守旧,与大散文的现代精神擦肩而过。
譬如首倡“大散文”的贾平凹,其近年散文呈现出的造作的口吻,拿捏的风情,畸形的审美,龌龊的性意识,恰恰对其原本不失闳深可观的散文主张形成一种逆向解构。
余秋雨则缺乏对人、时代、现实的深入体察和永恒关注,行文姿态优越,在对大众的刻意迎合中回避批判,漠视民生,亮丽的现代包装,掩不住才子佳人的陈腐气。
近年致力于长篇散文的新锐作者为数尤多。
其中,祝勇的《旧宫殿》一书,文字结实华丽,格调热烈苍凉,再兼体式的开放与灵动,辅以感同身受的悲悯情怀,允称翘楚。
能把长篇散文调弄到这般耐品耐读的火候,不辱“大散文”名号。
另一新锐散文家张锐锋的作品,则在倾力颠覆传统模式的虔诚探索中,常常罔顾公众审美趣味而偏师远征,以至耽于哲理,溺于玄思,蹈向自说自话的晦涩的个人主义之泥淖。
由此可见,长篇散文不一定就是大散文,而“大散文”难为,诚非妄语。
小说家散文的病象1990年代以降,小说家构成蔚为可观的散文创作群体,这支庞大的散文异军,一般被称做小说家散文。
该群体的写作大多呈现为“玩票”性质,如王蒙、莫言、余华、苏童、叶兆言、朱苏进、林白等;也有一部分是双栖并重的,如刘心武、李国文、贾平凹、韩少功、史铁生、张炜、张承志等。
比起真正的以散文为专职的作家,这批由小说家转化而来的散文作家,行文大致能够典雅稳妥,气定神闲,切近散文本色,且又多了些传统散文所不具备的放荡灵动的质素。
小说家的身份,使得他们长于形象思维,下笔活色生香,行文跳脱飞扬,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某种程度上对传统散文创作构成良性冲击,促进了散文的扩容。
但也因此出现了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利益驱使下的商业性写作,导致作品数量泛滥,质量滑坡。
尤其某些在1980年代即轻易掘得第一桶金的中老年作家,一俟功成名就,遂志得意满,以时代偶像自居,充分利用已有声望,漫不经心地大举炮制垃圾小品、喷嚏文字,以求名利双赢。
在这方面,刘心武是典型的代表。
近十余年,刘心武平均每年都能推出数本散文随笔集,可以同时在三四家乃至七八家报刊开设散文专栏,其内容从文学到艺术,从建筑到足球,从吃喝玩乐到《红楼梦》研究,无所不涉,出手快捷;急就章的风格,注定了刘心武散文追风逐时、媚俗猎奇的写作倾向,久而久之,作者沦为一架浅薄机械的写作机器,行文往往东拉西扯,不痛不痒,立意、结构、语言均流于平庸无聊。
刘心武的做法,亦是当今不少文坛名家的做法(如王蒙就曾一度沉迷于休闲类小品文的写作;早年以报告文学名世的陈祖芬,则不时会在报章赶制某类以“假天真”和“装嫩”为特征的肉麻型小品文)。
这样不加约束的写作,必然败坏了散文的口碑,也损害了名家的形象。
然而不少作家对此竟茫然无觉,良好的名人意识,使得他们在自我膨胀中渐渐生成某种谁与争锋、其奈我何的霸道心理和特权意识,自以为握有文学的“丹书铁券”,可以享受批评的豁免权,全然忘记了文学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常识。
不能妥切得当地处理真实与虚构的关系,是小说家散文呈现出的另一问题。
我们常常看到,某些小说家的散文,下笔放浪失检,无视法度,仿佛青草地上驰马一般,极大地破坏了散文的纯洁性。
在这方面,贾平凹的长篇自传体散文《我是农民》表现得堪称典型文中写青年农民引生无钱娶妻而性欲旺盛,干脆用一把剃刀将自己的生殖器割掉,以了却烦恼;写作者来到渭北塬上,“弯腰捏起一撮泥土塞到嘴里嚼起来”,并感叹“这土多香啊”,均大违常理,怪诞不可信。
贾平凹近年推出的长篇“行走散文”《西路上》,写西部某油城到处是歌舞厅、按摩房、洗头屋,“前天一个小姐给她的家乡姐妹拍电报,电文是:人傻,钱多,速来。
”把现实中发生的真实故事信手植入文本充做细节,混淆了小说与散文固有的边界。
而作家莫言未曾去过俄罗斯,却也以亲历者的身份活灵活现有枝有叶地写出了长篇散文《俄罗斯散记》。
对此他说:“咱家也坦率地承认,咱家那些散文随笔基本上也是编的。
咱家从来没去过什么俄罗斯,但咱家硬写了两篇长达万言的俄罗斯散记,咱家写俄罗斯草原,写俄罗斯边城,写俄罗斯少女,写俄罗斯奶牛,写俄罗斯电影院里放映中国的《地道战》,写俄罗斯小贩在自由市场上倒卖微型原子弹。
咱家的经验是,越是没影的事,越是容易写得绘声绘色。
写时你千万别心虚,你要想到,越是那些所谓的散文、随笔大师的作品,越是他娘的胡扯大胆,天下的巧事儿怎么可能都让他碰到了呢?”①完全把散文与小说划等号,并以此自矜自夸,未免离谱。
散文当然允许一定程度的虚构,但散文毕竟不是小说。
没有对生活的尊重,对艺术的崇敬,仅仅凭感性写作,重美轻真,因文害意,无异于对真诚心灵的亵渎。
这类不负责任的虚构笔法,悍然遮蔽了创作主体的真性情,也轻松抹杀了“修辞立其诚”的文学伦理。
对于散文而言,即便没有外部的、生活的真实,也总须持守心灵的、精神的真实。
小说家散文所暴露出的某种轻佻的创作态度,当令广大的散文写作者引以为戒。
赋体散文的病象时下的大散文潮流中,颇有人以写作“赋体散文”自得自居,俨然开一路新生事物。
在这方面,除了大举投入精力的李存葆外,还有范曾、梁衡、卞毓方以至余秋雨,甚至再上溯数十年,抒情大家杨朔亦可纳入赋体散文阵营。
他们的文本追求虽程度不同,但都鲜明而相似:讲究文章的骈俪、对仗、排比、铺陈、赋兴、炼字、摹声,注重声情并茂,端庄整饬。
从修辞的角度,这些都是可取的。
只是此种“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刘勰语)的做派,固然会将文本打造得鎏亮光鲜,但一不小心就会在雕章琢句中蹈入形式主义迷途,让作者和读者都惑于其声形,而疏于其内容。
毋庸置疑,当代赋体散文正是以古代赋体文学尤其铺张扬厉的汉大赋为蓝本而心追手摹的。
“遥想汉人多少闳放”(鲁迅语),作为中华民族血性贲张奋发向上的青壮年时期,正是彼时代一往无前的豪情,所向披靡的气概,催生出那般“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司马相如语)的汉大赋,宣告着一个青春帝国开疆扩土的雄烈气象与非凡声势,呼应着健康向上的民族魂。
包举宇宙的汉大赋,充分迎合了那个风云变色龙腾虎骧的大时代华夏民族征服世界的群体性的懵懂欲望和烂漫想象,在其歌功颂德润色鸿业的基调中,别具一种原生态的粗砺美感。
到了民生凋敝社稷飘摇的东汉王朝,赋体作者们无法硬作豪语强为壮词,“向内转”的抒情小赋遂应运而生。
可见,“桔逾淮则枳”,文学与其社会语境、时代背景须臾不可分离。
反观今天某类赋体散文,给人的感觉如同小孩子穿了大人衣服,实在撑不起来。
尤其一些虚火上升喇喇不休的赋体散文,在其隔靴搔痒式的现实“忧患”的外衣下,尽是一派自我陶醉、自我玩味,是作者养尊处优的名士闲情的炫耀,是文采风流的卖弄。
由此,不少赋体散文简直成了大而无用的黔之驴,沦落到连“小摆设”都不如的地步。
并非所有的赋体散文无足称道。
范曾的《风从哪里来》、《梵高的坟茔》诸篇,以自然之心体悟宇宙艺术,笔意忽收忽放,笔调可柔可刚,古意荡漾,元气浑茫,不失其可观。
相比之下,李存葆那些试图包罗万象的赋体散文中展露出的“学问”,明显带有临时抱佛脚的“恶补”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