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岩与沉积相》在线作业-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沉积构造

合集下载

沉积构造实验报告

沉积构造实验报告

沉积构造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沉积构造的实验,探究不同条件下的沉积作用对地质构造的影响,并研究其中的规律。

2. 实验原理沉积构造是地质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沉积物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沉积过程及其对地质构造演化的影响。

沉积构造实验是通过模拟地质作用过程,观察和研究沉积物的堆积、变形和破坏等现象,以了解地球历史上沉积作用的规律。

3. 实验装置和材料本实验主要使用的装置和材料包括:1.沉积构造实验装置:包括沉积槽、水泵、管道等。

2.沉积物:常用的模拟沉积物有沙子、砾石、淤泥等。

3.测量仪器:例如尺子、刻度盘等。

4. 实验步骤第一步:实验准备1.将沉积槽清洗干净并放置在水平的实验台上。

2.准备好所需的沉积物,并进行筛分,确保其颗粒大小均匀。

第二步:模拟沉积过程1.将沉积槽填满一定厚度的沉积物,注意保持沉积物的均匀性。

2.打开水泵,向沉积槽注水,模拟沉积物的沉积过程。

3.注意观察水流对沉积物的影响,例如是否会造成沉积层的变形或破坏。

第三步:记录实验数据1.使用尺子或刻度盘测量沉积物的厚度。

2.记录下沉积物的变形情况,例如是否出现断层、褶皱等。

第四步:分析实验结果1.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沉积物的厚度变化率。

2.分析沉积物的变形情况,确定沉积作用对地质构造的影响。

5.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水流的强度对沉积物的堆积厚度有显著影响,水流强大时沉积物堆积更快,形成的沉积层厚度更大。

2.水流的方向对沉积物的形态有一定影响,水流的冲刷和运移作用会改变沉积物的形态和结构。

3.沉积物的变形情况与沉积物的粒度、厚度等因素有关,粗颗粒沉积物更容易产生变形现象。

6.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的模拟沉积构造过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沉积作用是地质构造演化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它对地质构造有着重要影响。

2.水流的强度和方向是影响沉积作用的重要因素,水流的冲刷和运移作用会改变沉积物的形态和结构。

《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

《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

《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篇一:沉积岩实验报告册《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学院名称: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成绩:实验一沉积岩的构造与结构(2学时)一、实习要求1.观察几种常见的沉积岩构造,并初步掌握分析及描述方法。

2.认识并掌握几种常见的碎屑岩结构,并学会分析及描述方法。

二、实习内容1.沉积岩的构造:观察层理、波痕、泥裂、晶体印模、槽模、结核、迭锥、圆度、分选性、球度)及表面特征;胶结物及杂基的结晶程度及排列方式(对于显晶质);胶结类型(包括接触类型和支撑类型)。

(2)泥质结构(粒度结构按粘土、砂、粉砂的相对含量来划分;(3)粒屑结构(包括颗粒种类及大小;胶结晶的结晶程度;泥晶基质(灰泥);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4)结晶(晶粒)结构(颗粒大小、自形程度及晶粒间接触界线)晶粒结构:粒屑结构:实验二碎屑岩—砾岩及角砾岩(2学时)一、实习要求1.学会对陆源碎屑岩的观察和描述方法,学会正确的命名。

2.镜下观察碎屑成分、胶结物成分及其特征。

二、实习内容1.手标本观察:岩石的颜色;岩石的结构(重点描述碎屑颗粒的粒度、形状(圆度和球度)、分选性和表面特征);碎屑颗粒的成分及含量;胶结物成分、结构特征及含量;杂基成分和含量;胶结类型和支撑关系;可见到的构造特征;成岩后2.镜下观察:重点观察成分(包括碎屑颗粒、杂基及胶结物成分);结构(包括颗粒大小(最大,最小,平均)、分选性、磨圆度、接触类型、支撑类型、胶结类型);微构造;成因分析(母岩性质、流体性质、搬运情况等)。

薄片:粒度:圆度:分选性:杂基含量及特征:胶结物成分、含量:接触类型、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成因分析:次生变化现象:岩石命名:薄片:粒度:圆度:分选性:杂基含量及特征:胶结物成分、含量:接触类型、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次生变化现象:成因分析:岩石命名:偏光倍偏光倍篇二:沉积岩石学实验指导书沉积岩肉眼观察、镜下鉴定的方法和实验肉眼观察和镜下鉴定是沉积岩最基本的、最简便的、最常用的研究方法。

《沉积岩与沉积相》实验教学大纲

《沉积岩与沉积相》实验教学大纲

《沉积岩与沉积相》实验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
沉积学实验教学是《沉积岩与沉积相》课程教学中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巩固和加深理论学习内容。

二、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直接基础是《造岩矿物学》、《岩浆岩及变质岩》、《沉积岩石学》,并与《古生物学》等课程有一定联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沉积岩的观察、描述、鉴定方法和内容,熟悉偏光显微镜的原理的使用方法。

四、实验教材和参考书
《沉积学基础及应用》,袁静主编,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13。

沉积构造实验报告

沉积构造实验报告

沉积构造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沉积构造实验,了解沉积作用对地壳形成和变化的影响,分析不同沉积构造类型的特征和形成机制。

实验装置与材料1.沉积构造实验装置:实验槽、水源、沉积物供给装置、振动装置2.实验用沉积物:砂质物料、粘土质物料、碎屑岩颗粒实验步骤步骤一:准备实验槽和水源1.将实验槽清洗干净,并放置在实验台上。

2.连接水源管道,确保实验槽能够获得足够的水量。

步骤二:确定实验参数1.选择不同沉积物供给装置,如砂质物料供给装置和粘土质物料供给装置。

2.设定沉积物供给速率,如每分钟供给1克的沉积物。

3.设定振动装置的频率和振幅,以模拟地壳运动。

步骤三:进行实验1.将所选沉积物装置放置在实验槽上方,并启动供给装置。

观察沉积物在实验槽中的分布情况。

2.启动振动装置,以模拟地壳运动。

观察沉积物在振动下的变化和分布情况。

步骤四:观察结果1.关闭供给装置和振动装置,停止实验。

2.用目测和放大镜观察和记录实验槽中沉积物的分布情况。

3.观察不同沉积物之间的分层情况和形态特征。

结果分析与讨论沉积物分布情况根据实验结果观察和记录,不同沉积物在实验槽中的分布情况可能呈现以下几种情况: 1. 砂质物料:砂质物料可能在实验槽中形成沉积体或堆积体,呈现水平层状或斜坡状分布。

2. 粘土质物料:粘土质物料可能在实验槽中形成均匀的薄层或表面覆盖层。

3. 碎屑岩颗粒:碎屑岩颗粒可能在实验槽中形成堆积体,呈现分散分布或堆积成堆的形态。

形态特征分析观察不同沉积物之间的分层情况和形态特征,可以进行如下分析: 1. 砂质物料:砂质物料可能形成不同粒度的层状结构,粒度较大的砂质物料可能位于上层,粒度较小的砂质物料可能位于下层。

同时,由于水流的作用,砂质物料可能出现侧向迁移的现象。

2. 粘土质物料:粘土质物料可能形成平整的表面膜状分布,其形态受到水流和振动的影响较小。

3. 碎屑岩颗粒:碎屑岩颗粒可能形成堆积体,其形态可能呈现不规则堆积或堆积成堆的特征。

《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

《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

《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实验报告册《沉积岩石学》
实验名称:沉积岩石学实验
实验目的:
1. 了解沉积岩石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2. 掌握沉积岩石的分类方法和识别技巧。

3. 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和分析沉积岩石的组成和结构。

实验仪器:
1. 显微镜
2. 岩石切片样品
实验步骤:
1. 检查实验仪器,确保显微镜正常工作。

2. 准备岩石切片样品,放置在显微镜下。

3. 使用低倍镜观察岩石切片的整体特征,如颜色、纹理等。

4. 使用高倍镜观察岩石切片的细节特征,如晶粒大小、矿物组成等。

5. 根据观察结果,识别岩石的类型和特征。

6. 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实验结果:
1. 根据岩石切片的整体特征和细节特征,确定岩石类型为沉积岩。

2. 观察到岩石切片中存在颗粒、结构和化石等特征。

3. 分析岩石切片中的矿物组成和岩屑粒度,确定岩石的来源和沉积环境。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沉积岩石的形成过程和特征,掌握了沉积岩石的分类方法和识别技巧,学习了使用显微镜观察和分析沉积岩石的组成和结构。

实验结果表明,本次实验样品为沉积岩,具有特定的颗粒、结构和化石等特征,矿物组成和岩屑粒度分析进一步确定了岩石的来源和沉积环境。

通过实验的进行,我们深入了解了沉积岩石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方法,为今后进行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基础。

沉积相和沉积体系分析报告

沉积相和沉积体系分析报告

沉积相和沉积体系分析报告1. 引言沉积相和沉积体系是描述地质研究中重要的概念。

沉积相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形成的沉积特征和岩石特征的综合,而沉积体系则是沉积相在相互关联的空间上的总体表现。

本报告旨在对沉积相和沉积体系进行分析和解释。

2. 沉积相的定义沉积相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尺度内具有相似沉积特征的地质单元。

它反映了在该地区沉积作用发生时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环境条件。

沉积相的研究对于研究过去的环境条件、沉积作用的影响以及油气和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沉积相可以根据沉积构造、沉积物类型、沉积结构和岩石组合等方面进行划分和定义。

常见的沉积相包括三角洲相、海滨相、湖相、河道相等。

不同的沉积相具有不同的特征和沉积物组合,可以通过地层剖面、物相图和地球物理资料等进行识别和解释。

3. 沉积体系的定义沉积体系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尺度内具有一致性的沉积相相互组合形成的地质体系。

它是由多个沉积相所组成的,反映了不同沉积相之间的空间和时间关系。

沉积体系的研究对于解释区域地质演化、预测沉积物储量分布等具有重要意义。

沉积体系可以根据主导沉积相、地貌和沉积层序等特征进行划分和描述。

常见的沉积体系包括海陆过渡体系、断陷湖盆体系、潮汐沉积体系等。

不同的沉积体系具有不同的沉积相组合和沉积构造,可以通过钻井、地震资料和岩心分析等进行研究和解释。

4. 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的分析方法4.1 相关地质图件分析方法 - 根据地层剖面图、物相图和陆地地貌图等进行沉积相的识别和分析。

- 利用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分析仪等设备对沉积岩样本进行岩相和矿物分析。

4.2 钻井分析方法 - 通过钻井岩心的不同组分、厚度和孔隙度的变化,来判断不同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的存在与分布。

- 利用钻井测井资料,如自然伽马、电阻率和声波测井数据,解释沉积体系的特征和性质。

4.3 地震资料解释方法 - 利用地震反射波的振幅、频率和相位等信息,分析沉积体系的展布、结构和时空变化。

沉积岩与沉积相

沉积岩与沉积相
Irwin根据陆表海的水动力条件,主要是潮汐和波浪作用的能量,也划分出三个能量带。
1、X带(低能带)
位于浪底浪基面之下,一般来说海底很少受到扰动,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有海流的干扰。
②此带宽约几百英里。
③沉积物主要是来自Y带(高能带)的细粒物质,主要为灰泥。
④生物:各种底栖生物和藻类都不发育;来自高能带的大量有机物质和浮游生物、自游生物、都可以在这里堆积下来。
脉状层理是在水动力较强,砂的供应、沉沉积和保存比泥更为有利的条件下形成的。这种层理的特征是泥质沉积物主要分布在砂质波痕的波谷中,而在波脊上很薄或缺失,以致使泥质沉积物是脉状体分布在砂质沉积物中。
透镜状层理与脉状层理相反是在水动力条件较弱,泥的供应、沉积和保存比砂跟为有利的情况下形成的。这种层理的特点是砂质沉积物呈透镜体被包在泥质沉积物中。
杂基:杂基是碎屑岩中的细小的机械成因组分,其粒级以泥级为主,可包括一些细粉砂。
胶结物:胶结物是碎屑岩中以化学沉淀方式形成于粒间孔隙中的自生矿物。硅质(石英、玉髓、蛋白石)碳酸盐(方解石、白云石)铁质(赤铁矿、褐铁矿等)硬石膏、石膏、黄铁矿粘土矿物
胶结物:充填于碳酸盐岩原始粒间起胶结作用的化学沉淀物,通常是方解石,还有白云石、石膏等。
碎屑结构组分包括碎屑颗粒的结构、杂基和胶结物的结构、孔隙的结构以及碎屑颗粒与杂基和胶结物之间的关系。
碳酸盐岩的基本结构组主要有:颗粒、泥、胶结物、晶粒和生物各家。次要结构组分有:陆源物质、其他化学沉淀物质和有机质等。派生结构包括空隙等。
4.曲流河的亚相划分
⑴河床亚相
河道亚相或底层亚相
河床是河谷中经常流水的部分,即平水期水流所占的最低部分。
2、特征
①晶粒细小,为泥晶、粉晶
②具潮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境特征,如蒸发矿物(石膏、石盐等)。

沉积岩-实习一、沉积构造

沉积岩-实习一、沉积构造
负荷印模:当砂质层覆盖在泥质层上时 ,由于超负 载或差异负载使沉积物发生垂向运动,上覆的砂质物 呈圆形或不规则的瘤状凸起陷入到下伏的泥质层中 火焰状构造:下伏的泥质物有时呈尖舌状或牛角状挤 入上覆的砂质层中
泥质层之上的砂质层底面可见负荷印模, 是沉积物负荷不均衡的结果
负荷印模
火焰构造
火焰构造
通常呈板状、槽状或楔状 特征:
层系厚度很大:一般在数十cm~数m之间,甚至30m
(水成一般小于2m) 纹层高角度倾斜:一般25-35°(水成的一般<25 °) 纹层较厚:最厚可达2-5cm 成熟度高:磨圆分选好,多为干净的中细砂岩,很少 含泥
形成环境:缺少植被的陆表环境,如沙漠、裸露海岸 地带等。
one2
风成交错层
d) 脉状层理、透镜状层理、波状层理
✓ 这三种层理常共生、相互过渡、成因上有密切联系。 ✓ 形成于水动力条件强、弱交替的情况下,由泥和砂交
互沉积而成。一般与潮汐期和静水期交替出现有关。 ✓ 在强水流活动时期 ,砂以波痕形式搬运和沉积 ,而泥
保持悬浮状态;在水流减弱或静止时期,悬浮泥沉积下 来,形成砂泥交互沉积。
物理成因沉积构造 化学成因沉积构造 生物成因沉积构造
流动 成因
物理 成因 同生 构造 变形
暴露 成因
层理:交错层理、块状层理、递变层理、水平 层理、
平行层理、波状层理
层面: 顶面构造—波痕、冲刷痕 、压刻痕
底面构造—槽模
重荷模、包卷构造、滑塌构造、帐蓬构造、砂球、砂枕构造等
干裂、雨痕、冰雹痕等
✓ 纹层厚度较大:多>2mm,可达10 mm以上。 ✓ 沉积物粒度较粗:产在中-粗粒砂岩、含砾砂岩等
岩层内。 ✓ 常与大型交错层理或冲洗层理共生。 ✓ 成因:形成于高能环境中,如河道、湖岸、海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浪成波痕(对称波痕)
岩石类型:细砂岩
沉积构造类型:浪成波痕
构造特征:峰尖谷圆,波长5cm波高1cm,波痕指数5,不对称指数1,波峰有被削蚀的痕迹,波谷叠生次级对称波痕。
水动力特征和沉积环境:Fr≥1较高能环境中,多向水流搬运波浪振荡沙质沉积物而成对称浪成波痕,被后期波浪改造。
6、冲刷面
岩石类型:底部粘土岩,上部粗砂岩
水动力特征和沉积环境:Fr≥1较高能环境中,多向水流搬运沙质沉积物侧向加积而成。
4、递变层理(浊积岩)
岩石类型:细砾岩--粗砂岩
沉积构造类型:递变层理(粒序层理)
构造特征:颗粒的粒度由底到顶,粒度由粗变细垂向递变,层面基本平行,内部除粒度递变外,没有任何纹层,底部有冲刷面。
水动力特征和沉积环境:重力流环境中的快速沉积,浊积岩的特征性层理
4.分析水动力特征和沉积环境。对流动成因的构造要指出古水流方向
三、实验器材
标本:硅藻土中发育的水平层理
细砂岩中的平行层理
楔状交错层理
递变层理(浊积岩)
浪成波痕(对称波痕)
冲刷面
爬行迹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观察分析以下标本:
硅藻土中发育的水平层理
细砂岩中的平行层理
楔状交错层理
递变层理(浊积岩)
浪成波痕(对称波痕)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沉积岩与沉积相
实验名称:沉积构造
实验形式:在线模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现场实践
提交形式:提交书面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
年级专业层次:网络18春石油工程(钻井)专升本
学习中心:东营直属学习中心
提交时间:2019年06月12日
一、实验目的
1.学会观察和描述常见沉积构造的方法和内容
备注:该报告纳入考核,占总评成绩的10%。
水动力特征和沉积环境:低能静水环境中细粒沉积物垂向加积而成。
2、细砂岩中的平行层理
岩石类型:细砂岩
沉积构造类型:平行层理
构造特征:由颜色变化显示的纹层平直且相互平行,厚度<1cm
水动力特征和沉积环境:Fr≥1较高能环境中沙质沉积物侧向加积而成。
3、楔状交错层理
岩石类型:细砂岩
沉积构造类型:交错层理
构造特征:主要由粒度和颜色变化显示的纹层平直,与层系界面斜交,层系界面平直,厚度呈楔形变化,相邻层系纹层倾向可不一致。
冲刷面
爬行迹
画出素描图,并分析其成因。具体内容如下:
1.岩石类型。
2.沉积构造类型。
3.构造形态、要素,并画出素描图。
4.分析水动力特征和沉积环境。对流动成因的构造要指出古水流方向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1、硅藻土中发育的水平层理
岩石类型:富含硅藻碎屑的粘土岩
沉积构造类型:水平层理
构造特征:由颜色不同的纹层平直且相互平行,厚度<1mm
2.掌握常见沉积构造的特征及其识别标志
3.学会分析常见沉积构造的形成过程
4.学会并掌握利用沉积构造进行沉积环境分析的方法和原理
二、实验原理
实验要求:选择其中四种层理、两种层面构造和其它若干构造,观察标本,画出素描图,并分析其成因。具体内容如下:
1.岩石类型。
2.沉积构造类型。
3.构造形态、要素,并画出素描图。
沉积构造类型:冲刷面
构造特征:砂泥岩之间起伏不平的不规则侵蚀面(凹坑)
水动力特征和沉积环境:流动介质流速突然增大,侵蚀下伏疏松沉积物而成
7、爬行迹
岩石类型:泥质粉砂岩
沉积构造类型:爬行迹
构造特征:粉砂淤泥质沉积物表面内部的弯曲带状痕迹,有分叉
水动力特征和沉积环境:由生物沿松软粉砂淤泥质沉积物表面内部爬行而形成的,代表较低能的暴露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