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敦煌

合集下载

敦煌飞天的故事

敦煌飞天的故事

敦煌飞天的故事敦煌飞天,又称敦煌壁画飞天,是中国敦煌莫高窟中的一种独特的壁画形式,其形象神秘而美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飞天形象最早出现在唐代,成为了敦煌壁画的一大特色。

那么,敦煌飞天的故事是怎样的呢?飞天形象最早出现在敦煌第一窟,也就是莫高窟第一窟,这些壁画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366年至367年之间。

飞天形象通常是以飘逸的姿态出现在壁画中,身着华丽的服饰,手持乐器,神态祥和,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

飞天形象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敦煌壁画的内容,也展现了古代艺术家对超自然世界的想象和创造力。

在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的数量是非常庞大的,不同的窟中都可以看到飞天的身影。

据统计,敦煌莫高窟中出现的飞天形象多达数千幅之多,这充分展现了古代艺术家对这一形象的钟爱和推崇。

飞天形象的出现,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代表了古代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和祈愿。

敦煌飞天的故事,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象,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飞天形象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敦煌壁画的内容,也展现了古代艺术家对超自然世界的想象和创造力。

飞天形象的出现,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代表了古代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和祈愿。

在今天,敦煌飞天形象依然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敦煌飞天形象的出现,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象,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它丰富了敦煌壁画的内容,也展现了古代艺术家对超自然世界的想象和创造力。

飞天形象的出现,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代表了古代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和祈愿。

敦煌飞天的故事,将永远留存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为后人传颂。

敦煌壁画之飞天

敦煌壁画之飞天

内容摘要:敦煌艺术浩瀚无边,光辉灿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敦煌飞天。

对于敦煌飞天的美感研究是了解敦煌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具体的装饰美和线条美的研究,体会敦煌飞天是以歌舞伎为蓝本,大胆吸收外来艺术营养,以促进传统艺术的改变,创造出表达中国思想意识、风土人情和审美特征的吉祥美好的化身。

关键词:敦煌飞天壁画正文:敦煌壁画之——飞天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

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

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

敦煌壁画中的典型艺术形象是飞天。

飞天又名乾闼婆、紧那罗,是佛教天国中的香神和音神,即专施香花和音乐的佛教专职神灵。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都围绕在说法图、经变画、故事画、以及窟顶藻井、四壁边缘、龛内彩塑周围。

众所周知,飞天的艺术形象在敦煌壁画题材中,是一朵奇葩。

她的渊源来自遥远的古印度神话传说中的乾闼婆与紧那罗,其翱翔天际的形式又与西方的天使不谋而合,最终在中国将乾闼婆与紧那罗特有的“能作歌舞”的功能,与西方天使超乎自然的灵性相结合,以中国古代神话羽人的理想境界为追求,“满壁风动、气韵生动”的展示其绝妙的艺术特质,具有独特的美感。

一敦煌飞天的装饰美飞天的艺术形象受到各个时期人们的喜爱。

究其原因,这和飞天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民间性,以及富有升腾、开朗、乐观的情趣分不开。

浪漫主义风格与民族形象、民间传统巧妙结合,使得中国飞天独具装饰韵味,不仅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也体现了中国画的装饰感和程式性。

一、飞天“飞动美感”的视觉形式特点1.1、圆敦煌飞天“飞动美感”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圆”——圆满、圆润。

从飞天自身的形体上来看,饱满的额头、圆润的脸颊、修长浑圆的身躯和四肢,都能体现出飞天作为佛教形象的精神面貌。

此外,飞天飞动时飘逸绵长的丝带,也大多呈现出“圆”的态势,流畅圆润的毛笔线条,勾勒出轻盈的飞动之美。

1.2、流由“圆”而表现出的动态美,是周而复始的流动美感。

敦煌飞天ppt课件

敦煌飞天ppt课件

VS
三维扫描与重建
利用三维扫描技术获取壁画的精确数据, 进行数字化重建,以数字模型的形式永久 保存。
传承与教育推广
非遗传承人培养
鼓励和培养专业的非遗传承人,继承和发扬飞天壁画的绘制技艺。
教育推广活动
通过开展展览、讲座、工作坊等形式的活动,提高公众对敦煌飞天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05
敦煌飞天在现代艺术中的应用
现代舞蹈中的飞天灵感
要点一
总结词
现代舞蹈汲取了飞天的灵感,通过舞者的身体语言诠释了 飞天的意境。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许多现代舞蹈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编舞者从敦煌飞天 中汲取灵感。他们通过舞者的身体语言、动作和舞台布景 ,生动地表现了飞天的意境。舞者们在空中翻飞、旋转, 仿佛真的在飞翔一般,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和心灵上的触 动。这种舞蹈形式不仅展现了飞天的美,也展现了人类对 自由、对美的追求。
敦煌飞天ppt课件
目录
• 敦煌飞天简介 • 敦煌飞天的艺术风格 • 敦煌飞天的文化意义 • 敦煌飞天的保护与传承 • 敦煌飞天在现代艺术中的应用 • 敦煌飞天的影响与展望
01
敦煌飞天简介
Chapter
起源与传说
起源
敦煌飞天源自印度,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逐渐与中 国文化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飞天形象。
线条表现
流动感
线条节奏
在敦煌飞天的艺术表现中,线条的运 用非常灵活,具有强烈的流动感。线 条的流动与飞天的动态造型相呼应, 使画面更加生动。
线条的节奏感在敦煌飞天的画面中也 非常重要。通过快慢、起伏变化的线 条,可以营造出强烈的动感和节奏感 。
粗细变化
线条的粗细变化也是敦煌飞天艺术的 一大特点。通过粗细变化的线条,可 以表现出物象的质感、层次和空间感 。

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寓意

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寓意

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寓意敦煌壁画中曼妙的飞天究竟是什么来历?这需要回到印度的语境中,去寻觅那些在古⽼的神话中诞⽣,数千年来留下了⽆数奇异美妙故事的“阿波斯罗丝”——天⼥。

■从汉语中的“飞”和“天”来理解飞天,是对飞天形象的误解飞天⽆疑是敦煌壁画的标志和象征,不过,飞天形象并不仅仅属于敦煌,⽐如,云冈⽯窟的飞天雕像也⾮常有名;进⼀步,飞天形象也不仅仅属于中国佛教艺术,在印度、中亚、东南亚以及⽇本,飞天形象也都极其迷⼈:但凡有佛教艺术的地⽅,飞天形象必然会出现。

飞天形象是如何产⽣、如何演变的?这是⼀个⾔⼈⼈殊的问题。

学界多从印度古代⽂化中的乾闼婆、紧那罗甚⾄是⾦翅鸟等神话形象上追溯飞天的渊源,最常见的说法是将飞天与乾闼婆相关联,认为飞天是“伎乐天”,即“⾹⾳之神”或“⾳乐之神”。

乾闼婆在印度神话中是天国乐师,善于演奏乐器,这与飞天形象有密切的联系,但思考⼀下,便会发现乾闼婆并不是飞天形象意义的根本所在,因为飞天形象的要义显然在于歌舞,⽽⾮演奏。

“飞天”之“飞”的意义固然在于飞翔,但这只是汉语⾔表达中字⾯的意思,因为佛教中所有的天神都会飞翔,真正使飞天区别于其他天神的显著特征并不在于飞翔,⽽在于歌舞或飞舞;再者,“天”的意义也不在于“(天)神”,因为⽆论乾闼婆还是紧那罗,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天神,⽽是半⼈半神、类似于精灵⼀类的存在。

⼈们常常从“飞”和“天”的⾓度来理解飞天,实际上是对飞天形象的误解,因为“飞天”的意义并不是在天空中飞⾏的神,⽽是天庭的舞⼥,即天⼥或仙⼥。

■天⼥本是淫荡的⽔性精灵,被因陀罗带到天庭娱乐众神早在距今三千多年之前的《梨俱吠陀》中,天⼥的說法便出現了。

天⼥,⾳譯為“阿波斯羅絲”。

從字⾯意義上說,“阿波”的意思是“⽔”、“⽔滴”,“斯羅絲”的意思是“湖”或“池塘”,“阿波斯羅絲”的意思便是“⽔滴”或“湖泊之⽔”。

因此,印度古代神話傳說中下凡的天⼥常常在湖泊中沐浴。

從神話⽣成的⾓度看,學界多認為,“阿波斯羅絲”的意思是“⽔⽣”、“濕⽣”、“露⽣”、“霧⽣”或“雲⽣”,她們不僅是“⽔仙”,更是與露⽔、霧氣、雲霧或雲⾬相關相連的精靈。

敦煌飞天介绍

敦煌飞天介绍
敦煌飞天介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敦煌
敦煌是甘肃省酒泉市辖的一个县级市,中国 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敦煌位于古代中国通 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 路上,曾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以“敦煌 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 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 地。
敦煌壁画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 大,技艺精湛。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 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 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 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壁画的 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特征。
飞天在印度佛教中是佛的护法神,传入中土后, 人们将其与道教的仙女或天女混淆,所以飞天 慢慢就变成了佛讲法时在其周围散花或奏乐以 营造气氛的仙子。
壁画中,飞天很少作为主体加以刻 画,多出现在周边的部分,数目繁 多但通常很小。因为年代不同,各 朝壁画中的飞天也呈现出不同体态 和形象。北魏的飞天呈“V”字形, 给人笨重欲坠之感。而唐代的飞天, 则体态轻盈,飘逸潇洒,色彩也更 加明艳,令人对那个自由奔放、惊 才艳艳的年代倍增向往。
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 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 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 非常丰富。
敦煌飞天
莫高窟壁画中最闻名于世的形象首推飞天。 飞天是唐壁画引人注目的一方面,她总是配
合佛陀说法而出现,有的飞翔,有的腾跃, 有的扬手散花,有的互相顾盼,给人以遨游 太空的欢乐景象。飞天,已成为举世闻名的 敦煌壁画标志。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_谢生保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_谢生保
中国化奠定了基础。最具
有隋代风格的飞天,是第
206、427、404窟的飞天。
3.鼎盛时期。从初唐
到晚唐(618~907年),贯穿
整个唐代,大约300年。 唐
朝时,敦煌飞天进入成熟
时期,艺术形象达到了最
完美的阶段。这时期的敦
煌飞天已少有印度、西域
飞天的风貌,是完全中国
化的飞天了。
种飞天。这种飞天是中国道教飞仙和
印度佛教飞天的融合:中国的道教飞
仙失去了羽翅,裸露上体,脖饰项链,
腰系长裙,肩披彩带;印度的佛教飞
天失去了头上的圆光和印度宝冠,束
起了发髻,戴上了道冠。人物形象完
全是中原“秀骨清像”形,身材修长,
面瘦颈长,额宽颐窄,直鼻秀眼,眉
细疏朗,嘴角上翘,微含笑意。其最
和绘画风格,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作
为香音神的乾闼婆抱起了各种乐器在
空中飞翔;作为天乐神的紧那罗亦飞
翔于天空。两位天神合为一体,成了
后来的敦煌飞天,亦叫散花飞天和伎
乐飞天。其代表作如第249窟西壁佛
龛内上方的四身伎乐飞天。
中原式飞天,是东阳王元荣出任
瓜州(古敦煌)刺史期间,从洛阳带来
的中原艺术画风在莫高窟里新创的一
是恩爱夫妻,后来被佛教吸收,
化为天龙八部众神中的两位天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
□谢生保 谢 静
莫高窟第 285窟·西魏69 ←
神。唐代慧琳《音义》解释说:“真陀
罗,古作紧那罗,音乐天,有微妙音
响,能作歌舞。男则马首人身,能歌;
女则端正,能舞。次此天女,多与乾
闼婆为妻也。”乾闼婆与紧那罗被佛

【解读】敦煌的飞天

【解读】敦煌的飞天

【解读】敦煌的飞天飞天是佛教造型艺术。

由于它的题材、表现⽅式具有很⾼的艺术情趣,所以世代相传,为⼈们所喜爱,以⾄超出佛教的意义,⽽成为⼀种祥瑞的象征。

⾃佛教传⼊敦煌,开凿敦煌⽯窟起,飞天就是画师们着⼒创作的形象,成为佛国天宫中的最活跃的精灵,其创作与敦煌⽯窟的开凿相始相终。

先来复习⼏个知识点1.飞天来⾃何⽅?“飞天”⼀词,最早见于东魏成书的《洛阳伽蓝记》。

书中记载:“有⾦像辇,去地三尺,施宝盖,四⾯垂⾦铃七宝珠,飞天伎乐,望之云表。

”天,在佛教概念中,不仅指天国、天宫,还是对神的尊称,如吉祥天、三⼗三天等。

因此,汉译佛经,⽤“飞天”两字很贴切。

它专指天宫中的供养天⼈和礼佛、乐舞的天⼈。

飞天的形象来⾃印度神话中的乾闼婆和紧那罗。

乾闼婆是诸天伎⼈,随逐诸天,为诸天作乐;紧那罗为天乐神,为天上能歌善舞者。

与乾闼婆形影不离,是恩爱的夫妻。

作为古印度神话中能歌善舞的天⼈,乾闼婆和紧那罗也被吸收进佛教系统。

随着佛教艺术审美和创作的需要,他们的职能逐渐混为⼀体,形象也不断演化,最终合为⼀体,成为体态俏丽,持乐歌舞,翱翔天空的飞天。

2.为什么庄严肃穆的佛国世界有飞天漫天飞舞?宗教有⼀系列严格的教义,并通过制定诸多戒律、仪礼来规范信众的⾏为,具有庄严、神圣的特质。

为了展现佛国世界的美好,佛经中极⼒渲染佛国世界的庄严神圣,但佛经往往晦涩难懂,于是在中国出现了由佛经改编成的讲唱⽂学的 “变⽂”和由佛经绘成画作的“经变”(下⽂会多次提及)。

佛经中虽提及飞天,但并未对其形象有⽣动具体的描述,这给古代画师们的创作留下了⼴阔空间。

画师们⼤胆地加⼊了⾃⼰的想象,让飞天拥有了仕⼥们姣好的⾯容,曼妙的⾝姿。

借⾐裙和飘带显⽰空间和飞舞,画⾯更具天宫仙境的神秘之感,使艺术境界得到升华。

此外,按佛经所⽰,飞天的职能有三:⼀是礼拜供奉;⼆为散花施⾹;三为歌舞伎乐。

这三项职能本来毫⽆情节可⾔,但为了显⽰对佛的崇敬与供养,古代匠师发挥想象⼒和创造⼒,加⼊许多现实世界中的因素,将这个毫⽆情节可⾔的题材表现得琳漓尽致,并逐渐形成完善的程序。

关于敦煌壁画飞天

关于敦煌壁画飞天

关于敦煌壁画飞天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时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

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

一千余年间的敦煌飞天由于朝代的更替,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等变化,姿态意境、风格情趣都在不断地变化。

如敦煌飞天的鼎盛时期,即整个唐代,敦煌飞天术形象达到了最完美的阶段,是完全中国化的飞天。

唐代大诗人李白咏赞敦煌飞天仙女诗:“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

霓裳曳广带,飘浮升天行”。

由于佛教中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所以飞天多画在佛教石窟壁画中,敦煌飞天就是画在敦煌石窟中的飞神,后来成为敦煌壁画艺术的一个专用名词。

敦煌飞天从起源和职能上说,它不是一位神。

它是乾闼婆与紧那罗的复合体。

神话传说中说他们一个善歌,一个善舞,形影不离,融洽和谐,是恩爱的夫妻。

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的职能混为一体;乾闼婆亦演奏乐器,载歌载舞;紧那罗亦冲出天宫,飞翔云霄。

乾闼婆和紧那罗男女不分,合为一体,化为后世的敦煌飞天。

敦煌飞天的故乡虽在印度,但敦煌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

从艺术形象上说,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

敦煌飞天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天长期交流融合为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

它不长翅磅、不生羽毛、没有圆光、借助彩云而不依靠彩云,主要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

敦煌飞天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敦煌壁画飞天现已向游客对外开放,对这段历史、这段文化,以及这种壁画艺术和深藏其中的宗教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去参观,亲自感受敦煌飞天带来的视觉和心灵双重震撼。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天敦煌
作者:涌维
当从敦煌火车站走出来,西域那种特有的荒漠空旷的气息,以及四周土黄色调,尤其是造型典美古朴雄伟的火车站建筑,特象两座烽火台相接组成的一座高楼关隘,令人从脑海翻忆起这河西走廊曾经作为古老边塞的沧海史迹。

宽敞气派的旅游巴土满载着游客,奔驰在这开阔笔直空寂的戈壁公路上。

二十多分钟单调的荒漠视野突然出现一个占地庞大,由若干自由曲面交错、融绕、流线起伏的穹圆顶建筑群。

我们感觉象处在渺无人烟的天外星球上,正坐着探星车返回了它的基地那样的美妙。

这座游客集散中心,好似大城市里的现代科技馆,各种新颖材饰装伴得抽象奥妙,四周各类景区图像展现的光怪陆离。

大家被安排在一间可容纳几百人的影视厅里,先观看数字化的莫高窟影像,然后才能前往莫高窟景区游览。

刚开始我也带着抵触情绪,不太情愿地找个座位坐了下来。

当厅内没了灯光,台前宽大的半环银幕亮出了浩瀚的荒野沙漠,以及周围环绕的音响发出荡气回肠的风沙声响时,我的心开始被抓住了。

随着故事的铺开,感觉自己完全被抛入了那已相隔千年的古老敦煌。

一位僧唐看着由于人类的贪婪与争斗,以及无休止的战争与生灵涂炭,大片的农田与绿洲逐渐化为沙海。

沙尘长期遮挡了一切,荒沙已枯干了他的泪滴,在即将完全蚕食掉他的心时,他突然看到了西边照来的佛光,这给了他救赎尘世的使命。

他柱着如有佛佑的僧杖穿越沙漠,历尽千难万苦从西天获取真经回到了敦煌。

又在大泉河一崖岸再次接收到佛光启明,因而在此崖上凿窟立佛普济众生。

经历千百年的兴衰事故存留至令,这片崖窟就是莫高窟,它现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残存至今的七百多个洞窟逐渐被修缮。

当一些洞窟里的佛像被栩栩如生,全方位还原播放出来,大家都惊叹不已,完全被带入了洞窟内。

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佛尊,那坐藏在飞檐楼阁三十来米高的弥勒佛像,据说是女帝王武则天为原型的大佛。


着一身袈裟倚崖分腿端坐,左手掌垂放搭握着左膝,右手掌并拢掌心向外伸出直立于右膝上方,脑后崖壁刻画太阳晕环图案四射,圆润饱满的脸颊上方,一双长眼微闭祥和地望向前方,一付恩威并重天曌永乐气派;丰富多彩呼之欲出的壁画,必有赤脚袒衣乐舞翩翩,飘逸下凡的仙女抛撒情爱,引带人间德美之女飞天升仙。

弯折如兔耳的发髻,上裸围胸绕臂长条飘飞的多束彩丝带,下裹至踝的薄纱遮光直筒裙,就如穿戴一套飞行翼服。

女子们弓着脚背轻盈摆脚,上或下曲腰转变姿态,纤纤细手弯肘转腕兰指多变在空中挥舞,面若桃花上天落地鸟雀一般尽情飞翔;各洞内窟形造型变化多端风格别具匠心。

尤其是有的窟顶梯形叠套,展出强烈多维立体空间感。

有一窟靠里一面的中间两阶平台上,一块方条弧边台柱直立窟顶,金色彩绘叙事图案铺满柱面,一尊尊巴掌大的镀金小坐佛,填满了四周直至窟顶所有的面体,让这个空间一片金碧辉煌。

这上千个小佛像充分展现了古人,对复制与粘贴技艺掌握的如火纯青。

厅内灯亮了,银屏又回恢到原来的空白。

许多人都瘫软在坐椅上,似乎还沉醉在那美仑美奂的视听当中,又似生命跟着经历千年沧桑而悟彻,又或在一个多小时内就这样穿越千百年历程,思绪得被飞转多少倍音速呀,这也够令人脑热耳鸣晕眩了。

莫高窟景区前近百米宽的大泉河已干涸见底,但两边长而高的堤岸足以想见它有时可有多暴戾。

一座檐屋展翅雕樑层叠的木牌楼,前后又添支两根粗木棒加固着它的高大尊躯。

它领着向左右两边延伸开来的木栅栏,把身后的莫高窟静静地围圈起来。

隔栏两边的砖石路面干净平直,而窟体却是带有围廊梯道的多层多排房间。

除了接近崖顶部还保留原有的沙砾灰土自然山貌外,其它那些被人工加固平整框起压实的沙砾面体,特象城市里到处可见的楼房,平面多孤线少框框正正的,一下子感觉这山崖的年龄和沧桑被除去了不少,那怕把它们表面涂抹成与崖顶的一致色调该有多美呀。

崖中心有一座由一个个遮檐厅屋,由大至小梯叠而上,最顶覆有类似塔尖的九层木构窟檐楼,特别的宏伟壮观与崖体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崖体外壁依旧残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佛雕,个个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好似就如从窟体生长出来
那样的天然。

整片崖壁凿存有七百多个窟洞,而游客只被带览入十来个窟内。

由于游人众多使得洞窟内拥挤气浊,昏暗的光线以及颜料色彩的褪色、残缺和脱落,各种壁画佛像浮雕,没有数字影映厅里所展现的清晰亮丽唯美。

不过窟内有一尊十来米长的枕手侧卧佛,安祥静卧有如刚刚入睡的人,所体现出睡眠的神态,特别的逼真写实,让人拍案叫绝。

还有一尊菩萨站立像,藕臂丰体蛮腰,踮脚扭跨斜肩,侧脑润脸柳眉,合睫垂目下视,闭唇微抿神情俏皮,体态优雅若舞,真叫人爱意满满瑕想联联。

景区园内放置的一些飘逸飞天女子塑像,更让我更相信一个有关鸣沙山月牙泉的传说:古时有几位从敦煌飞天入天界的仙女,熬不住乡愁的挠心之痒,结伴由二郎神护佑下界探乡。

途经沙山此地一场沙暴满天,仙女们尘沙垢面羞见江东父老。

二郎为姐姐们摘下了自己额间月牙眼,投入沙丘化为一池月牙型泉水,而姐姐们取下金簪插入泉岸,变成一片芦苇组成屏风,飘挂在它们之上的彩带衣裳,一起遮挡着水中仙女们的春色。

郎弟在月牙泉几丈外变身为一座寺楼,陪护着嬉水的仙子们。

哮天犬也钻入沙丘变成红、黄、绿、白、黑等无数五色沙粒,为月牙泉装饰点缀。

沙暴再次袭来,仙女们被卷吹四处,散落在莫高窟周围石化成塑像。

二郎因没了月牙眼,法力尽失无法回复原样。

哮天犬不愿离主而去,甘愿以五色砂粒与主忠身相伴。

每当有风吹而来,它都会发出鸣响为主警醒提示。

后来此处的沙山被世人称为鸣沙山。

而那滩月眼型湖水美曰月牙泉。

据说沙暴都来自于几百里外的雅丹魔鬼城。

它摧枯拉朽地令沿途的一切变得荒凉,让古时的玉门关现已缩成一座土堆,让连绵的汉长城如今只剩一小段土矮墙,土墙侧面尽是深深的起伏波浪式掏痕。

走入方圆几十公里的魔鬼城,地上到处是黑色砾石,好似曾经被火烧炽一遍,而留下的焦石残渣。

四周灰黄色的小山土堆被称为雅丹,这些大大小小成片成片的丘堆林立,个个被蚀琢得千奇百怪形态万千。

感觉自己象似来到了一处巨大的考古场,这里每一座雅丹都如精美的出土文物。

视野里时常能见着旋起的黄沙,在它们周围移动并翻腾,
好似在做精细的打磨与雕琢。

最令人震撼的当属那一大片排列整齐、间隔有序、规模庞大的雅丹群,被一位军首长戏称为西海舰队。

他唤不醒指挥不了它们,可见它们不属于他的舰队。

它们更像是来自于遥远的天体之外,沉睡于此的一群星际战舰。

真担心它们有朝一日也飞天消失而去。

远处隐隐有轰鸣声传来,难道这里有什么宝藏将被开启。

卧槽原来是游览车要离开了,我只好追随而去。

古老的敦煌因飞天而辉煌,如若我们不能沿续它的璀璨,它将消失而飞天。

(明天的敦煌仍将继续成为人类文明长河的一颗璀璨明珠。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