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之飞天

合集下载

【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的意义】 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图

【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的意义】 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图

【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的意义】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图敦煌壁画建于十六国晚期的北凉到蒙元时代,其敦煌石窟现存五万平方米壁画,是寺院壁画同类题材保存相对完整的文化艺术遗产之一。

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的意义,一起来看看吧!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的意义敦煌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提及敦煌,人们就会自然想到神奇的飞天。

飞天或称天人,是一种俗称,而非佛教的专用名词。

它是一个善奏乐、能飞舞,满身异香美丽飘逸的形象。

中国艺术家用绵长的飘带使她们优美轻捷的女性身躯漫天飞舞。

可以说,飞天是印度的佛教艺术与中国的民族艺术融为一体的集合形象。

本文以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为例,从构图和色彩上来讨论其装饰艺术性。

一、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装饰”这个词在西方最早出现于18―19世纪,泛指艺术修饰,稍后才出现了“装饰艺术”,“装饰派艺术”等词汇。

据英国百科全书介绍,装饰是指各种能够使人感到赏心悦目的视觉效应,即视觉上的音乐效果。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上,随处可见漫天翩翩起舞的飞天。

画家用那特有的蜿蜒曲折的长线、舒展和谐的意趣,艳丽的色彩,飞动的线条呈献给人们一个优美而空灵的想象世界。

其中飞天的形象集中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制作手法和风格特征。

由于其中蕴含的宗教内容,使飞天构图装饰性的形式多样,并出现了很多的突破。

就形式风格而言,飞天的构图形式主要有四种:即装饰性构图、动与静的节奏性构图,主观透视构图和满而有序的构图。

首先,敦煌壁画中飞天的装饰性构图,使事物有序而又自由地安排在同一画面上。

它无视绘画真实性再现的表现手法,按照表现意图的支配,在一幅画面中任意移动视点,让画的内容按构思的需要在时空关系上自由的切换,从而扩大了画面的表现空间。

在构图上建立了一种有独特审美价值和视觉感受的构图形式。

其次,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形象正是将客观自然主观化,主观意识理想化,打破时间、空间、地点的限制。

构图中均衡的构图倾向于动感,对称的构图倾向于静感;对称形式中的旋转与转换式倾向于动感,其他对称形式倾向于静感,在色彩方面对比强烈的倾向于动感,对比含蓄的倾向于静感。

敦煌壁画的飞天艺术

敦煌壁画的飞天艺术

壁画是集宗教、文化、艺术、科技之大成的综合艺术,它们是用画笔记录的历史,是当时诸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社会现象的反映。

敦煌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规模巨大,技艺精湛。

敦煌壁画在内容上可分为经变画、故事画、尊像画、神怪画、史迹画、供养人画和装饰画等,它所描绘的是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之间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的愿望,安抚人们的心灵。

因此,敦煌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非常不同的特征。

从艺术风格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凿的各窟中,佛像的造型感情外露,动态明显夸张,线条勾勒精细,且注重晕染,色彩上多用赭红色加散花图案装饰衬底的形式,带有明显的西域风格。

北周时期的风格有了进一步发展,原来的西域味道逐渐减淡,中原风格逐渐显现。

敦煌壁画最让人惊叹的是飞天系列,飞天,虽然不是敦煌独有的艺术形象,但却是敦煌最美的艺术形象。

婀娜多姿的飞天已经成为敦煌壁画中典型的形象。

飞天身体修长,姿态优美,衣裙飘拂,飞翔于天际。

他们自由飞行于天空,姿态优美。

不过,“飞天”一词并不是佛教术语,只是现代学者描绘天人飞翔的概念。

在《全唐文》一书中也可以看到天人的记载,“山神献果,还栖承露亡台;天女持香,即绕飞花之阁”① 这些古籍中记载的“飞敦煌壁画的飞天艺术文/李婷婷(南京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敦煌莫高窟前言我国人工开凿的石窟群之多,可以说是世界之最。

平常人们所说的敦煌石窟,其实是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水峡口下洞子石窟,肃北五个庙石窟、一个庙石窟,玉门昌马石窟之总称。

其中,莫高窟开凿最早(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其修建延续时间最长(自前秦始,至元朝连续修凿,历时千年),规模也是最大,内容最丰富。

敦煌石窟是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结合的立体艺术。

石窟为佛徒修行、观像、礼拜的处所。

这些石窟中除了众多的佛像外,还有大量的壁画,敦煌的塑像与壁画艺术见证了公元4世纪至14世纪的多元文化的交融,敦煌在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敦煌飞天的故事

敦煌飞天的故事

敦煌飞天的故事敦煌飞天,又称敦煌壁画飞天,是中国敦煌莫高窟中的一种独特的壁画形式,其形象神秘而美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飞天形象最早出现在唐代,成为了敦煌壁画的一大特色。

那么,敦煌飞天的故事是怎样的呢?飞天形象最早出现在敦煌第一窟,也就是莫高窟第一窟,这些壁画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366年至367年之间。

飞天形象通常是以飘逸的姿态出现在壁画中,身着华丽的服饰,手持乐器,神态祥和,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

飞天形象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敦煌壁画的内容,也展现了古代艺术家对超自然世界的想象和创造力。

在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的数量是非常庞大的,不同的窟中都可以看到飞天的身影。

据统计,敦煌莫高窟中出现的飞天形象多达数千幅之多,这充分展现了古代艺术家对这一形象的钟爱和推崇。

飞天形象的出现,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代表了古代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和祈愿。

敦煌飞天的故事,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象,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飞天形象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敦煌壁画的内容,也展现了古代艺术家对超自然世界的想象和创造力。

飞天形象的出现,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代表了古代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和祈愿。

在今天,敦煌飞天形象依然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敦煌飞天形象的出现,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象,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它丰富了敦煌壁画的内容,也展现了古代艺术家对超自然世界的想象和创造力。

飞天形象的出现,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代表了古代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和祈愿。

敦煌飞天的故事,将永远留存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为后人传颂。

敦煌隋唐壁画中飞天服饰的研究

敦煌隋唐壁画中飞天服饰的研究

内容摘要
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唐代供养人服饰特点主要表现为宽袍大袖、绚丽多 彩。这些供养人通常穿着圆领、袖口收窄、衣摆宽松的袍服,给人以雍容华贵之 感。此外,唐代供养人服饰上的装饰花纹也十分丰富,包括动物纹、植物纹、几 何纹等。这些花纹经过巧妙地组合和搭配,营造出一种秩序之美,彰显了唐代供 养人服饰的精湛工艺。
内容摘要
通过对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唐代供养人服饰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特点 是如何影响供养人在宗教仪式上的地位的。首先,华丽的服饰能够凸显供养人的 虔诚之心,使其在佛祖面前展现出足够的敬意与恭敬。其次,供养人服饰上的装 饰花纹和色彩运用也反映了其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在宗教仪式上,这些细节无 疑为供养人树立了独特的社会地位和权威。
内容摘要
我们还应该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将敦煌莫高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推向 全球舞台。通过举办展览、学术研讨等活动,让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了解和欣 赏敦煌莫高窟的魅力,从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内容摘要
总之,敦煌莫高窟壁画唐代供养人服饰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去了解 历史、传承文化,并从中汲取灵感。让我们携手共同努力,保护好这些人类共同 的财富,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做出积极的贡献。
内容摘要
最后,从壁画中可以看到,唐朝的服饰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和 社会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从最初的袒胸装到后来的男装女穿,从庆贺节日的华 服到日常生活的便装,唐朝的服饰文化始终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这种发展和演 变,不仅反映了唐朝社会的繁荣和开放,也揭示了唐朝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敦煌,这个位于中国西部的小城市,一直以来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敦煌壁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为我们提供了盛唐时期丰富的视觉资料。这些壁 画不仅展示了盛唐时期的社会风貌,也揭示了那一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服饰文 化。本次演示将从敦煌壁画出发,深入探讨盛唐时期的服饰文化精髓。

敦煌飞天ppt课件

敦煌飞天ppt课件

VS
三维扫描与重建
利用三维扫描技术获取壁画的精确数据, 进行数字化重建,以数字模型的形式永久 保存。
传承与教育推广
非遗传承人培养
鼓励和培养专业的非遗传承人,继承和发扬飞天壁画的绘制技艺。
教育推广活动
通过开展展览、讲座、工作坊等形式的活动,提高公众对敦煌飞天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05
敦煌飞天在现代艺术中的应用
现代舞蹈中的飞天灵感
要点一
总结词
现代舞蹈汲取了飞天的灵感,通过舞者的身体语言诠释了 飞天的意境。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许多现代舞蹈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编舞者从敦煌飞天 中汲取灵感。他们通过舞者的身体语言、动作和舞台布景 ,生动地表现了飞天的意境。舞者们在空中翻飞、旋转, 仿佛真的在飞翔一般,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和心灵上的触 动。这种舞蹈形式不仅展现了飞天的美,也展现了人类对 自由、对美的追求。
敦煌飞天ppt课件
目录
• 敦煌飞天简介 • 敦煌飞天的艺术风格 • 敦煌飞天的文化意义 • 敦煌飞天的保护与传承 • 敦煌飞天在现代艺术中的应用 • 敦煌飞天的影响与展望
01
敦煌飞天简介
Chapter
起源与传说
起源
敦煌飞天源自印度,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逐渐与中 国文化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飞天形象。
线条表现
流动感
线条节奏
在敦煌飞天的艺术表现中,线条的运 用非常灵活,具有强烈的流动感。线 条的流动与飞天的动态造型相呼应, 使画面更加生动。
线条的节奏感在敦煌飞天的画面中也 非常重要。通过快慢、起伏变化的线 条,可以营造出强烈的动感和节奏感 。
粗细变化
线条的粗细变化也是敦煌飞天艺术的 一大特点。通过粗细变化的线条,可 以表现出物象的质感、层次和空间感 。

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寓意

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寓意

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寓意敦煌壁画中曼妙的飞天究竟是什么来历?这需要回到印度的语境中,去寻觅那些在古⽼的神话中诞⽣,数千年来留下了⽆数奇异美妙故事的“阿波斯罗丝”——天⼥。

■从汉语中的“飞”和“天”来理解飞天,是对飞天形象的误解飞天⽆疑是敦煌壁画的标志和象征,不过,飞天形象并不仅仅属于敦煌,⽐如,云冈⽯窟的飞天雕像也⾮常有名;进⼀步,飞天形象也不仅仅属于中国佛教艺术,在印度、中亚、东南亚以及⽇本,飞天形象也都极其迷⼈:但凡有佛教艺术的地⽅,飞天形象必然会出现。

飞天形象是如何产⽣、如何演变的?这是⼀个⾔⼈⼈殊的问题。

学界多从印度古代⽂化中的乾闼婆、紧那罗甚⾄是⾦翅鸟等神话形象上追溯飞天的渊源,最常见的说法是将飞天与乾闼婆相关联,认为飞天是“伎乐天”,即“⾹⾳之神”或“⾳乐之神”。

乾闼婆在印度神话中是天国乐师,善于演奏乐器,这与飞天形象有密切的联系,但思考⼀下,便会发现乾闼婆并不是飞天形象意义的根本所在,因为飞天形象的要义显然在于歌舞,⽽⾮演奏。

“飞天”之“飞”的意义固然在于飞翔,但这只是汉语⾔表达中字⾯的意思,因为佛教中所有的天神都会飞翔,真正使飞天区别于其他天神的显著特征并不在于飞翔,⽽在于歌舞或飞舞;再者,“天”的意义也不在于“(天)神”,因为⽆论乾闼婆还是紧那罗,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天神,⽽是半⼈半神、类似于精灵⼀类的存在。

⼈们常常从“飞”和“天”的⾓度来理解飞天,实际上是对飞天形象的误解,因为“飞天”的意义并不是在天空中飞⾏的神,⽽是天庭的舞⼥,即天⼥或仙⼥。

■天⼥本是淫荡的⽔性精灵,被因陀罗带到天庭娱乐众神早在距今三千多年之前的《梨俱吠陀》中,天⼥的說法便出現了。

天⼥,⾳譯為“阿波斯羅絲”。

從字⾯意義上說,“阿波”的意思是“⽔”、“⽔滴”,“斯羅絲”的意思是“湖”或“池塘”,“阿波斯羅絲”的意思便是“⽔滴”或“湖泊之⽔”。

因此,印度古代神話傳說中下凡的天⼥常常在湖泊中沐浴。

從神話⽣成的⾓度看,學界多認為,“阿波斯羅絲”的意思是“⽔⽣”、“濕⽣”、“露⽣”、“霧⽣”或“雲⽣”,她們不僅是“⽔仙”,更是與露⽔、霧氣、雲霧或雲⾬相關相連的精靈。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_谢生保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_谢生保
中国化奠定了基础。最具
有隋代风格的飞天,是第
206、427、404窟的飞天。
3.鼎盛时期。从初唐
到晚唐(618~907年),贯穿
整个唐代,大约300年。 唐
朝时,敦煌飞天进入成熟
时期,艺术形象达到了最
完美的阶段。这时期的敦
煌飞天已少有印度、西域
飞天的风貌,是完全中国
化的飞天了。
种飞天。这种飞天是中国道教飞仙和
印度佛教飞天的融合:中国的道教飞
仙失去了羽翅,裸露上体,脖饰项链,
腰系长裙,肩披彩带;印度的佛教飞
天失去了头上的圆光和印度宝冠,束
起了发髻,戴上了道冠。人物形象完
全是中原“秀骨清像”形,身材修长,
面瘦颈长,额宽颐窄,直鼻秀眼,眉
细疏朗,嘴角上翘,微含笑意。其最
和绘画风格,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作
为香音神的乾闼婆抱起了各种乐器在
空中飞翔;作为天乐神的紧那罗亦飞
翔于天空。两位天神合为一体,成了
后来的敦煌飞天,亦叫散花飞天和伎
乐飞天。其代表作如第249窟西壁佛
龛内上方的四身伎乐飞天。
中原式飞天,是东阳王元荣出任
瓜州(古敦煌)刺史期间,从洛阳带来
的中原艺术画风在莫高窟里新创的一
是恩爱夫妻,后来被佛教吸收,
化为天龙八部众神中的两位天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
□谢生保 谢 静
莫高窟第 285窟·西魏69 ←
神。唐代慧琳《音义》解释说:“真陀
罗,古作紧那罗,音乐天,有微妙音
响,能作歌舞。男则马首人身,能歌;
女则端正,能舞。次此天女,多与乾
闼婆为妻也。”乾闼婆与紧那罗被佛

285窟敦煌飞天赏析

285窟敦煌飞天赏析

285窟敦煌飞天赏析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其中的飞天壁画是敦煌壁画中最具代表性和魅力的一种。

而285窟的飞天壁画更是被誉为“飞天之王”,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飞天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285窟的飞天进行赏析,探讨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285窟的背景和特点。

285窟位于敦煌莫高窟的南部,是一个规模较小的洞窟。

这个洞窟的主要特点是其壁画,尤其是其中的飞天壁画。

飞天壁画是敦煌壁画中的一种主题,通常描绘了身着华丽服饰、翩翩起舞的天女形象,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而285窟的飞天壁画在艺术表现和历史价值上都具有独特的地位。

在艺术表现方面,285窟的飞天壁画以其精湛的绘画技巧和生动的形象塑造而著称。

首先,飞天的形象栩栩如生,身姿轻盈飘逸,面部表情生动自然,衣袍飘动,仿佛随时都要从壁画中飞出来。

其次,壁画的色彩运用也非常精妙,明快的色彩搭配使整个画面充满了活力和魅力。

再者,壁画的构图和布局也极具审美价值,画面中的飞天形象与周围的花鸟图案和装饰相得益彰,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这些艺术表现上的特点使得285窟的飞天壁画成为了敦煌壁画中的一大亮点,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杰作之一。

除了艺术表现上的特点,285窟的飞天壁画在历史意义上也具有重要价值。

首先,这些飞天壁画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和审美追求。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而飞天形象则是佛教艺术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飞天壁画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和进步,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次,这些飞天壁画也反映了敦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敦煌地处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曾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而飞天壁画中融合了汉族、回鹘族、藏族等多种民族文化元素,成为了文化交流的见证和产物。

最后,这些飞天壁画也为后人研究和了解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线索。

通过对这些壁画的研究,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生活风俗等方方面面,对于丰富和完善我们对古代中国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
敦煌艺术浩瀚无边,光辉灿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敦煌飞天。

对于敦煌飞天的美感研究是了解敦煌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具体的装饰美和线条美的研究,体会敦煌飞天是以歌舞伎为蓝本,大胆吸收外来艺术营养,以促进传统艺术的改变,创造出表达中国思想意识、风土人情和审美特征的吉祥美好的化身。

关键词:敦煌飞天壁画
正文:
敦煌壁画之——飞天
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

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

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

敦煌壁画中的典型艺术形象是飞天。

飞天又名乾闼婆、紧那罗,是佛教天国中的香神和音神,即专施香花和音乐的佛教专职神灵。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都围绕在说法图、经变画、故事画、以及窟顶藻井、四壁边缘、龛内彩塑周围。

众所周知,飞天的艺术形象在敦煌壁画题材中,是一朵奇葩。

她的渊源来自遥远的古印度神话传说中的乾闼婆与紧那罗,其翱翔天际的形式又与西方的天使不谋而合,最终在中国将乾闼婆与紧那罗特有的“能作歌舞”的功能,与西方天使超乎自然的灵性相结合,以中国古代神话羽人的理想境界为追求,“满壁风动、气韵生动”的展示其绝妙的艺术特质,具有独特的美感。

一敦煌飞天的装饰美飞天的艺术形象受到各个时期人们的喜爱。

究其原因,这和飞天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民间性,以及富有升腾、开朗、乐观的情趣分不开。

浪漫主义风格与民族形象、民间传统巧妙结合,使得中国飞天独具装饰韵味,不仅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也体现了中国画的装饰感和程式性。

一、飞天“飞动美感”的视觉形式特点
1.1、圆
敦煌飞天“飞动美感”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圆”——圆满、圆润。

从飞天自身的形体上来看,饱满的额头、圆润的脸颊、修长浑圆的身躯和四肢,都能体现出飞天作为佛教形象的精神面貌。

此外,飞天飞动时飘逸绵长的丝带,也大多呈现出“圆”的态势,流畅圆润的毛
笔线条,勾勒出轻盈的飞动之美。

1.2、流
由“圆”而表现出的动态美,是周而复始的流动美感。

圆润的线条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自如,仿佛能感受到飞天飞动时的节奏。

此外,飞天的头、胸、腰、腿、脚的扭动,成为一条协调的“s”型曲线,增加了飞动时的流动之美,这条“s”型曲线是古代艺术家们的精心设计,他们“抓住了人体骨骼的关键点,用线的意识去塑造手、脚,塑造全身和五官,将骨骼之间、肌肉之间起伏微妙的变化组织成一条条优美而富有感情的曲线。

1.3、韵
“圆”和“流”的体态飞动特征,加之飞天周围繁复的装饰流纹,营造出了“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飞动之美,体现出飞天“气韵生动”的美学追求。

“气韵生动”是中国图3莫高窟390窟传统绘画品评的最高标准,是由谢赫提出来的“六法”中的一法,“六法”中“气韵生动”居于首位,意味着,中国传统绘画中最难以表现的是艺术形象的“神”,要表达其神韵是艺术家们的艺术追求。

二、飞天“飞动美感”的美学特点
2.1、优美
敦煌飞天是“优美”的化身,优美在中国美学史上也叫“阴柔之美”,是相对于“阳刚之美”而言的。

由此可知“优美”是一种女性的阴柔、纤细、优雅的美。

而敦煌飞天的飞动之美也同样透露出一种轻盈、灵动活泼的美,体态婀娜、线条流畅、充满律动,充分体现出“优美”的深刻内涵。

正如西方美学家博克所说“优美这个观念是属于姿态和动作的。

优美的全部魔力就包含在这种姿势和动作的悠闲自如、圆满和娇柔里。

”优美的飞动正是中国飞天艺术的生命和灵魂,敦煌早期的飞天体态粗犷,飞动感不强,不能够轻盈飞动,更谈不上优美的飞动了。

隋唐时期,敦煌飞天进入鼎盛时期,飞天艺术已臻于完美,飞天形象腰肢柔软、体态轻盈、已经完全具备了女性的风韵。

2.2、灵动
敦煌飞天的灵动感,因为她优美的“s”型曲线。

飞天飞动伴随着身体的扭转,头、胸、腰、腿、脚和飘带的自然连接构成一条美妙的s型曲线,这条曲线简约而准确地表现出了飞天的飞动姿态,表现出了飞动时的节奏和方向。

敦煌飞天早期形象“s”型曲线不太明显,飞动时的形态多呈“V”和“u”型。

下坠感强,飞动感弱,不灵活。

魏晋南北朝后,飞天身躯的“s”型曲线越来越明显,飞天飞动的愈加灵巧生动了。

三、中国舞蹈艺术对敦煌飞天“飞动美感”的影响
在敦煌飞天“飞动美感”的形式特点(“圆”、“流”、“韵”)和美学特点(“优美”、“灵动”)中有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影子。

中华民族古典舞蹈有个明显的特征就是“长袖善舞”,讲究“体如游龙,袖如素蜕”、“绰约闲靡,机迅体轻”、“矮蛇妯袅,云转飘忽”。

身姿柔和形成一条优美的“s”型曲线,长长的衣袖回旋舞动流水般自然婉转,表现出轻盈如飞的特点。

飞天形象传入初期,舞蹈形象多以印度和中国西域少数民族的舞蹈形式塑造,舞蹈的身姿和肢体动作略显僵硬,身上的飘带也没有完全发挥优美的特性。

中国传统舞蹈中由于舞动长袖,长袖回转流动,体现出“圆”和“流”的舞蹈特点。

随着飞天形象的与中原文化不断的融合,中国传统的舞蹈艺术对飞天形象的“飞动美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舞蹈的姿态被运用到了飞天飞舞的动态当中,艺术家有意将其的衣袖拉长,成为飘带,使其圆润流转,造就了一种行云流水之状,增添了敦煌飞天飞动的神韵。

从十六国至唐朝,是敦煌飞天在我国发展逐渐成熟和日臻完善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中国传统舞蹈蓬勃发展的时期。

少数民族地区的舞蹈和中原舞蹈相互促进融合,形成了新的舞蹈风格,舞蹈形式丰富多彩。

敦煌壁画中有一些大型舞蹈演奏乐器的场面也是对当时世事的描写。

敦煌飞天中有一类叫“伎乐飞天”,这一类的飞天形象在敦煌壁画中飞天数量所占比例有三分之一。

“伎乐飞天”手持着各式乐器,飞舞在佛像众神的周围,营造出一种仙境圣地的欢乐景象。

伎乐天们吹奏乐乐器的姿势、神态;舞蹈的身姿动态与中国传统乐舞十分相仿,有长巾舞、独鼓舞、长袖舞、琵琶舞等传统舞蹈。

此外伎乐飞天手中所拿乐器类型也有许多华夏中原的乐器。

除伎乐飞天之外,还有散花飞天和持花飞天,她们飞动的舞姿也是古代舞蹈者舞姿的再现。

“敦煌飞天是舞蹈艺术的升华,不是没有道理。

因为敦煌飞天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在那飞动飘逸、绮丽之中,凝聚着绘画、舞蹈、丝绸的三重的美”。

千姿百态的飞天形象,各自展现着优美的舞姿,乐中有舞,舞中有乐,乐舞交相辉映。

敦煌飞天借鉴了中原舞蹈艺术,充分发挥了舞蹈中的“圆”“流”“韵”的特征,形成了独特的“飞动美感”。

四、结论
任何一种艺术形象的创造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其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敦煌飞天“飞动美感”的特点和演变分析,我们发现,她确实不是单纯的一个艺术形象,她的身上凝聚了太多的文化信息,从印度飞天继承而来又发展为有中国特色的飞动之美,有着影响其发展的不可忽视的主观和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则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独特的艺术创作观念,
客观因素就是中国舞蹈艺术和姊妹艺术中飞动感因素的影响。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有着独特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内涵。

从原始艺术创作起,我们祖先就有着与众不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且他们把想象和现实相结合,在客观物象的创作上使之带有主观的感情色彩,更加生动,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理想。

所以,面对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遗产,我们所要做的是在保护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让我们的文化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姜亮夫:《敦煌学概论》,北京出版社,2007.6 。

[2]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

[3]易存国:《敦煌艺术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 。

[4] 欧阳晓影、马茜:《敦煌石窟的飞天艺术》,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12
[5]中国旅游出版社著:《敦煌飞天》,中国旅游出版社,1980。

[6] 刘晓毅:《试论佛教石窟中的飞天》,《敦煌学辑刊》,2004.2 。

[7]郑汝中、台建群:《中国飞天艺术》,安徽美术出版社,2000。

[8] 谢生保:《敦飞天形体姿态的来源》,《敦煌研究》,200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