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乘用车白车身防腐蚀设计规范

合集下载

普通乘用车白车身防腐设计指导规范

普通乘用车白车身防腐设计指导规范

普通乘用车白车身防腐设计指导规范白车身防腐设计是指普通乘用车在制造过程中,为了延长车身使用寿命和提高抗腐蚀性能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下面是普通乘用车白车身防腐设计的指导规范。

一、材料选择1.1钢材选择:应选择高强度、耐腐蚀性好的钢材,如镀锌钢板、不锈钢板等。

1.2薄板选择:应选择材质均匀、表面质量好、耐腐蚀性好的薄板。

二、涂层设计2.1防腐底漆:在白车身涂装前,应先进行底漆涂装,以增强涂层的附着力和耐腐蚀性。

2.2腻子层:在底漆干燥后,应进行腻子层处理,以充填车身表面的凹凸不平,提高涂装的平整度。

2.3面漆:应选用耐候性好、耐腐蚀性好的面漆,以保持车身涂层的稳定性和美观性。

三、装配设计3.1隔离设计:应将易受腐蚀的零部件与车身表面隔离,减少腐蚀的可能性。

3.2悬挂部件:应采用抗腐蚀性能好的材料制造,如不锈钢等。

3.3密封设计:应加强车身密封,防止水分侵入车身内部,造成腐蚀。

四、加工工艺4.1导电性处理:在车身制造过程中,应进行导电性处理,以保证涂层的附着性和防腐性。

4.2表面处理:在车身制造过程中,应进行表面处理,如除锈、去油等,以减少涂装过程中的污染。

4.3焊接工艺:应采用适当的焊接工艺,以减少热影响区域的腐蚀。

五、质量控制5.1涂装质量:应加强涂装工艺的控制,确保涂层的质量和厚度。

5.2检测与修复:应进行涂层的定期检测,一旦发现涂层存在问题,应及时进行修复。

六、维护和保养6.1清洁保养:应定期对车身进行清洁和保养,防止车身表面积存污垢和腐蚀物。

6.2防腐处理:应定期对车身进行防腐处理,在时间和成本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补漆等措施。

在普通乘用车白车身防腐设计中,以上所述的指导规范可作为参考,但具体的设计和工艺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和生产工艺来确定。

只有通过合理的材料选择、涂层设计、装配设计、加工工艺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综合考虑,才能保证普通乘用车白车身防腐设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延长车身的使用寿命。

白车身设计规范

白车身设计规范

白车身设计规范白车身设计规范一、冲压件设计规范1.孔1.1钣金上的冲孔设计要与钣金冲压方向一致。

1.2孔的公差表示方法1.3过线孔1.3.1过线孔翻边1.3.1.1过线孔翻边至少要3mm高。

此翻边对钣金起加强作用,防止在安装过程中产生变形,从而影响此孔的密封性。

1.3.1.2如果通过过线孔的零件是面积≤6的固体,或者钣金足够厚,使其在不借助翻边时也能够承受住过线孔安装时的压力,那么此过线孔可以不翻边。

1.3.2过线孔所在平面尺寸1.3.2.1过线孔为圆孔(半径设为Rmm)时,孔周圈的平面半径应为(R+6)mm1.3.2.2过线孔为方孔时,孔周边的平面尺寸应比孔各边尺寸大6mm。

1.4法兰孔1.4.11.5排水孔1.5.1排水孔设计在车身内部空腔的最低处,其直径一般为6.5mm。

1.5.2对于车身内部加固的防撞梁,应同样在其空腔的最低处布置排水孔。

1.5.3在车身结构件的空腔及凹陷处必须布置排水孔。

1.6空调管路过孔1.8管道贯通孔2.圆角3.边3.1密封边3.1.1行李箱下端3.1.1.1.为了使水排出止口,如图所示需要留出3.0mm的间隙。

3.1.1.2安装用止口应该具备恒定的高度和厚度(用于弯角的凸缘除外)。

3.1.1.3车门开口周围的止口厚度变化,包括制造变差的范围通常在1.8mm至6.0mm之间。

厚度的极端值会产生较高的插入作用力和密封条稳定性等问题。

3.1.1.4止口厚度的变化在任何位置不得超过一个金属板的厚度。

如果可能,仅可以使垂直的止口产生厚度变化,绝对不要使弯角半径产生厚度变化。

止口厚度的阶段变化会使密封条托架中的水渗漏。

3.1.1.5应该避免带有焊点的止口出现燃油和其它润滑油,这些物质会降低稳定性。

3.1.1.6止口结构类型及其优缺点3.1.2行李箱上端为了防止水从密封条止口泄漏并且进入行李舱,可按下面结构进行设计:3.1.2.1支架内的胶黏料或可发泡的热熔胶需符合漏水防止设计手册。

白车身BVS设计规范

白车身BVS设计规范

白车身BVS设计规范白车身BVS设计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白车身BVS设计规范。

2规范性引用文件卜冽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口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合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口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合用于本文件。

GB/T 1. 1-202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份:标准的结构和编写3术语和定义卜列术语和定义合用于本标准。

3.1整车尺寸技术规范Vehicle dimension technicaI specifications整车尺寸技术规范简称整车DTS,是根据市场调研、市场竞争车型最优信息、用户要求以及创造过程中反馈的信息,确定市场定位、满足用户需求,对车辆外观(外部和内部)质量一一订视零部件之间的间隙、面差、平行度、对齐性、一致性以及装配关系等要求作出的规定。

整车DTS是整车技术规格(VTS)中重要的组成部份,是统-、规范新开辟车型在概念设计、工程设计、工程样车试制、供应商管理、工艺工装开辟、产品质量管理、试生产、批量穩定生产及售后服务等整个新产品车型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技术文件。

3.2白车身BVS Body vehicle spec i f icat ions指从车身调整线卜线的白车身的尺寸技术规范。

4白车身BVS组成白车身BVS主要用于描述白车身零部件之间的间隙和面差的相互关系,通常表示的方式如下:间隙(或者面差)设计名义值+间隙(或者面差)公差要求。

按白车身部位划分,白车身BVS主要包含以下内容:a)前脸区域:翼子板与大灯开II检具间隙面差、翼子板与发动机盖间隙而差:b)侧脸区域:前门周圈区域间隙面差、后门周圏区域间隙面差:c)后脸区域:尾门与后大灯开II检具间隙面差、尾门与侧围、顶盖间隙而差;d)内间隙:前门与侧围胶条密封面间隙、后门与侧围胶条密封而间隙、尾门与侧围胶条密封面间隙。

5白车身BVS影响因素白车身BVS主要有以下影响因素:a)车门重力卜垂引起的车门旋转:b)车门密封胶条推力引起的车门的面差变化;c)其他因装配总装件所带来的尺寸变化。

乘用车车身防腐密封及排水设计指南

乘用车车身防腐密封及排水设计指南

乘用车车身防腐密封及排水设计指南首先,乘用车车身的防腐密封设计需要考虑车辆各个部件的材料选择和密封方式。

车身的各个构件包括车门、车顶、车尾等,这些构件都需要具备一定的防腐能力。

因此,在材料选择上应优先选择能够有效抵御湿润环境和腐蚀性物质侵蚀的材料,如不锈钢、镀锌钢板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涂覆防腐油漆或防腐涂层的方式来增强车身的防腐能力。

其次,在乘用车车身的设计上,需要考虑到防水排水系统的布局和设计。

这些系统可以有效地防止车辆内部积水和雨水渗入车身,从而减少车辆受到腐蚀的风险。

在车门、车顶和车尾等部位都应设置排水孔或排水槽,以便及时排水。

同时,应将排水系统与车辆底盘的防锈涂层相结合,以确保车身的完整性和排水效果。

此外,还应对车辆底盘进行必要的防腐处理和密封设计。

底盘是车辆最容易受到腐蚀的部位,特别是在行驶过程中可能会与湿润的道路表面接触,因此需要进行特殊的防腐处理。

一种常见的处理方法是采用防锈涂层或底盘防护板,以保护底盘的完整性和耐久性。

另外,在乘用车车身的设计中,还应注意门窗的密封性能。

门窗是车辆与外界环境接触最密切的部位,其密封性能直接关系到车辆内部的舒适性和防腐能力。

因此,在门窗的设计中应选择密封性好的材料,如橡胶密封条,并且确保门窗的安装紧密,以防止湿气和雨水的侵入。

最后,为了确保乘用车车身的防腐密封效果,还需要进行必要的检测和维护。

在生产过程中,应检测车身各个部位的密封性能和防腐涂层的质量,以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

在使用过程中,还需定期检查和清洗车身,及时处理车身上的防腐涂层破损或受损的地方,保持其良好的防腐能力。

综上所述,乘用车车身的防腐密封及排水设计对于车辆的耐久性和耐腐蚀能力至关重要。

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密封方式,布置合理的防水排水系统以及进行必要的检测和维护,可以使乘用车车身在湿润环境中保持良好的防腐能力,延长其使用寿命。

汽车防腐蚀 国标标准

汽车防腐蚀 国标标准

汽车防腐蚀国标标准
汽车防腐蚀的国家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 GB/T 20845-2007 汽车防腐蚀标准:该标准规定了汽车零部
件的防腐蚀性能要求和测试方法,包括防腐蚀涂层的性能指标、腐蚀
试验方法等。

2. GB/T 27667-2011 汽车涂料防腐蚀性能评价方法:该标准规
定了汽车涂料的防腐蚀性能评价方法,包括湿热循环试验、盐雾试验、喷涂性能测试等。

3. GB/T 18226-2014 汽车电泳涂装:该标准规定了汽车电泳涂
装的要求和试验方法,包括电泳底漆膜厚度、附着力、耐腐蚀性能等。

4. GB/T 14630-2013 汽车金属防腐蚀性试验方法:该标准规定
了汽车金属的防腐蚀性能测试方法,包括盐雾试验、湿热循环试验、
硫化氢腐蚀试验等。

5. GB/T 2976-2002 汽车底层涂装:该标准规定了汽车底层涂装
的要求和试验方法,包括底漆性能、附着力、耐候性等指标。

这些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旨在保障汽车在使用过程中具有良好
的防腐蚀性能,延长汽车的使用寿命,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汽车白车身技术条件

汽车白车身技术条件

汽车白车身技术条件汽车白车身技术条件1范围本标准规泄了乘用车白车身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运输及储存。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T 3323-2005 GB 14167-2006 GB 15086-2006QC/T 476-2007 3 技术要求 3.1基本要求 3.1.1车身本体应按照经规程序批准的图样及技术文件制造,并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有特殊要求 时,应按技术协议等相关文件执行。

3.1.2车身本体各零部件,必须是经质量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并有合格证后,才能进行总成焊接、装配。

3.1.3车身中有防腐、防尘、防水、防噪音、隔振和密封要求的搭接处,应按图纸、焊接工艺卡、涂 胶工艺卡的要求进行涂胶或采用其它措施。

(整车性能对车身的要求)3.1.4车身油漆处理按相关汕漆工艺规程操作,保证车身防腐蚀性能。

汕漆表而不得出现流挂、桔皮、 色差等外观缺陷。

3.1.5车身总成随整车进行淋雨试验,车身内部不得岀现渗漏,试验方法按QC/T476-2007 (按照目前 朗朗车型标准)执行。

3.1.6车辆识别代号(VIN )按规左位置打印,打印淸晰町见。

一经打印不得更改、变动,不得出现重 复、错号。

车辆识别代号打印部位不得出现划伤、拉痕等缺陷。

3.2装配调整要求 3.2.1车门组焊后应保证车门内部组件相对位置的正确性,车门玻璃升降应轻松自如,不允许出现卡 滞、松旷等现象。

3.2.2车身总成应能保证所有安装在车身上的附件、内外饰件、底盘电器附件都能顺利安装,并能满 足相关技术要求,不应出现松旷、脱落、变形等现象。

3.2.3左/右侧车门总成、左/右翼子板、发动机盖总成及行李箱盖总成等螺栓连接件,安装到白车身 总成上,只需调整即可达到要求,不允许出现强制安装及修整。

乘用车车身防腐密封及排水设计指南

乘用车车身防腐密封及排水设计指南

乘用车车身防腐密封及排水设计指南1 范围本指南明确了乘用车白车身防腐密封及排水设计原则、各分级面的干湿分区、腐蚀环境分级,规范提供了湿区排水主要措施、干湿联通面密封措施和白车身防腐工艺方案及其选用指导方法。

本指南适用于乘用车白车身防腐密封及排水方案设计,其它车型的车身防腐密封及排水设计工作可参考本指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标准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但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使用这些文件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QC/T 732 乘用车强化腐蚀试验方法T/CSAE 69 乘用车整车强化腐蚀试验评价方法T/CSAE 92 普通乘用车白车身防腐结构设计指导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白车身按T/CSAE 92定义。

3.2 湿区面整车行驶或露天放置,允许雨水、洗车水、路面积水等流经的钣金表面。

3.3 干区面整车行驶或露天放置,不允许雨水、洗车水、路面积水等流经的的钣金表面。

3.4 干湿分区密封面干湿区联通的分界面,如孔洞及钣金搭接缝隙等。

4 白车身防腐密封及排水设计步骤a)根据车身结构和防水等级,确定各级面干湿分区及其腐蚀环境等级(详见第5章)。

b)根据车身水的流向,为湿区面进行排水设计(详见第6章),干区面无需排水设计,仅需要满足工艺要求。

c)确定干湿分区密封面,开展密封设计(详见第7章)。

d)依据防腐目标和各防腐工艺方案在环境中防锈能力,选择防腐工艺方案(详见第8章)。

5 白车身各级面干湿分区及其腐蚀环境等级5.1白车身各级面干湿分区依据干湿区的定义和常规车身防水等级,车身各级面干湿分区见下表1(下表为干湿区设定参考,部分车型略有不同,可按具体产品设计防水等级和干湿区定义优化分区设定)。

表1 车身各级面干湿分区可见面车外可以直接看到的表面车底举起直接看到的表面打开四门两盖可见的面⏹湿区⏹湿区⏹湿区被装配件覆盖面乘员舱外被装配件覆盖的表面机舱内被装配件覆盖的表面乘员舱内/尾门内板被装配件覆盖的表面四门与发盖被装配件覆盖的表面⏹湿区⏹湿区⏹干区⏹湿区内腔/搭接面白车身开闭件⏹A,B,C柱下膨胀胶的上部:干区⏹其他为湿区⏹湿区⏹干区5.2白车身腐蚀环境等级依据白车身各位置的腐蚀强度,白车身工作环境分4个等级,见表2 。

乘用车车身防腐密封及排水设计指南

乘用车车身防腐密封及排水设计指南

乘用车车身防腐密封及排水设计指南1 范围本指南明确了乘用车白车身防腐密封及排水设计原则、各分级面的干湿分区、腐蚀环境分级,规范提供了湿区排水主要措施、干湿联通面密封措施和白车身防腐工艺方案及其选用指导方法。

本指南适用于乘用车白车身防腐密封及排水方案设计,其它车型的车身防腐密封及排水设计工作可参考本指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标准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但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使用这些文件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QC/T 732 乘用车强化腐蚀试验方法T/CSAE 69 乘用车整车强化腐蚀试验评价方法T/CSAE 92 普通乘用车白车身防腐结构设计指导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白车身按T/CSAE 92定义。

3.2 湿区面整车行驶或露天放置,允许雨水、洗车水、路面积水等流经的钣金表面。

3.3 干区面整车行驶或露天放置,不允许雨水、洗车水、路面积水等流经的的钣金表面。

3.4 干湿分区密封面干湿区联通的分界面,如孔洞及钣金搭接缝隙等。

4 白车身防腐密封及排水设计步骤a)根据车身结构和防水等级,确定各级面干湿分区及其腐蚀环境等级(详见第5章)。

b)根据车身水的流向,为湿区面进行排水设计(详见第6章),干区面无需排水设计,仅需要满足工艺要求。

c)确定干湿分区密封面,开展密封设计(详见第7章)。

d)依据防腐目标和各防腐工艺方案在环境中防锈能力,选择防腐工艺方案(详见第8章)。

5 白车身各级面干湿分区及其腐蚀环境等级5.1白车身各级面干湿分区依据干湿区的定义和常规车身防水等级,车身各级面干湿分区见下表1(下表为干湿区设定参考,部分车型略有不同,可按具体产品设计防水等级和干湿区定义优化分区设定)。

表1 车身各级面干湿分区可见面车外可以直接看到的表面车底举起直接看到的表面打开四门两盖可见的面⏹湿区⏹湿区⏹湿区被装配件覆盖面乘员舱外被装配件覆盖的表面机舱内被装配件覆盖的表面乘员舱内/尾门内板被装配件覆盖的表面四门与发盖被装配件覆盖的表面⏹湿区⏹湿区⏹干区⏹湿区内腔/搭接面白车身开闭件⏹A,B,C柱下膨胀胶的上部:干区⏹其他为湿区⏹湿区⏹干区5.2白车身腐蚀环境等级依据白车身各位置的腐蚀强度,白车身工作环境分4个等级,见表2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乘用车白车身防腐设计指导规范》编制说明(标准送审稿)a.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本标准依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014年12月12日印发中汽学函[2014]73号《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技术规范起草任务书》/任务书编号2014-3制定,标准名称《普通乘用车白车身防腐设计指导规范》。

本标准主要完成单位: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格麟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公司、中国第一汽车有限公司天津技术开发分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红星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2、主要工作过程2015年12月由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以下简称中汽学会)提出制定《普通乘用车白车身防腐设计指导规范》标准的申请,2016年1月成立了标准工作组,提出撰写思路并进行分工。

标准工作组于2016年3月在上海召开了标准启动会,会议确认了标准工作计划、撰写大纲、章节目录和工作分工。

2016年5月标准稿(标准框架编制)沟通(重庆)2016年12月标准稿(第一阶段草稿)沟通(成都)2017年5月标准稿组内评审(邮件形式)2017年5月标准稿(第二阶段草稿)评审会议(柳州)2017年9月标准稿定稿评审会议(沈阳)2017年10 月向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提交标准送审稿2017年11 月单项标准终审会议(北京)2018年01月标准发布3 、主要参加单位和工作组成员及主要工作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格麟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公司、中国第一汽车有限公司天津技术开发分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红星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婷婷、金超、吴卫枫、张朋伟本标准参加起草人:李鹏飞、王鹏、朱迎五、王官府、宁小岳、韩银江、杨锐、金喆民、宗建启、向雪兵、刘飞、洪子文、潘镱、唐玉刚、刘强强、冯昌川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李婷婷、金超。

组建标准工作组,编写规范总体框架,编写标准目录中第1章(范围),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第3章(术语和定义),第4章中4.1白车身防腐设计,4.2.1涂装结构设计,4.2.2.1白车身常见密封形式与典型部位,见表2;4.3 白车身制造的腐蚀防护简述,4.4 材料,收集标准工作组意见反馈并修改及工作汇报,并对标准内容进行审核和修订。

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吴卫枫、张朋伟。

组建标准工作组,编写规范总体框架,第1章(范围),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第3章(术语和定义),第4章中4.1白车身防腐设计,4.2.1涂装结构设计,4.2.2.1白车身常见密封形式与典型部位,见表2;4.3 白车身制造的腐蚀防护简述,4.4 材料,并对标准内容进行审核和修订。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宁小岳、韩银江,上海格麟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杨锐合作编制4.2.1涂装结构设计,附录A 电泳涂装特性,并对标准内容进行审核和修订。

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李婷婷、金超,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李鹏飞、王鹏,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朱迎五,王官府,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刘强强,合作编制4.2.2.2 开启件等相关技术内容,并对标准内容进行审核和修订。

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吴卫枫、张朋伟,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向雪兵、刘飞,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公司,洪子文,潘镱,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金喆民、宗建启,中国第一汽车有限公司天津技术开发分公司,唐玉刚,河北红星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冯昌川合作编制4.2.2.3 车身密封等车身相关技术内容,附录B结构设计示例,并对标准内容进行审核和修订。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向雪兵、刘飞,中国第一汽车有限公司天津技术开发分公司,唐玉刚,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吴卫枫、张朋伟,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李婷婷、金超合作编制4.3 白车身制造的腐蚀防护简述、4.4 材料章节的内容,并对标准内容进行审核和修订。

b.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的论据1、标准制订的主要依据在标准的编制过程中,对行业相关的技术信息进行了调研,分析主要技术内容显示:关于腐蚀相关术语、腐蚀影响因素、腐蚀原理与类型、防腐用钢板、金属涂层材料与工艺、有机涂层材料与工艺、密封材料、腐蚀评价、材料测试等技术内容在这些标注可广泛的获得。

因此,本《规范》中对于上述可以直接获得内容将不再重复描述,将集中对白车身防腐蚀设计的技术及涉及的必要信息进行介绍,以满足现阶段国内汽车市场需求,相关技术文件参见表1。

表1 车身防腐蚀设计技术文件内容美国日、韩SAEJ447SAEJ1617SAEJ1959SAEJ1804制造材料制造腐蚀相关术语☆☆腐蚀影响因素☆☆腐蚀原理与类型☆☆车身设计☆☆☆防腐用钢板☆☆金属涂层材料与工艺☆☆有机涂层材料与工艺☆☆☆☆☆密封材料☆☆腐蚀评价☆☆☆材料测试☆☆☆经调研后,编制工作主要参考技术文件:a)电泳涂装材料与车身结构设计类:電着塗裝のつきおわり性について,電着塗裝付き廻りについて,抗腐蚀孔设计手册;b)工程设计类:Paint Engineering Zero Tolerance Item,Vehicle Design Criteria For Painting and Sealing, SAE J447 (R) Prevention Of corrosion Of Motor Vehicle Body And Chassis Componets。

2、标准制订的原则根据各汽车制造厂商在车身过程中对防腐蚀设计经验总结,结合我国目前我国汽车防腐蚀设计的发展情况,编制了该项指导规范。

同时,各汽车制造厂商对典型的设计案例进行了归纳总结,体现在附录中,以加深《规范》使用者对其中技术内容的理解,为广大相关从业者提供最基础的技术信息,以促进白车身防腐蚀设计技术的发展。

3、主要内容的论据本技术文件提供普通乘用车白车身设计的基本技术信息,包括车身结构设计、工艺、材料。

a)结构设计提供了涂装结构设计、密封的设计通则、附录A电泳涂装特性及附录B、C典型结构设计示例。

设计通则中,涂装结构设计提供了电泳、排液、排气的结构设计的基本信息,并通过附录A对电泳结构设计所需的电泳涂装特性进行了描述;附录B、C典型结构示例中,对包含车底门槛、地板、车底纵梁、侧围立柱、侧围上框、后轮罩、车身后部、顶盖、发舱、前盖、行李箱盖、车门、翼子板、油箱门总成的白车身进行描述示例。

b)工艺简述了白车身制造过程中,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各工序对白车身防腐蚀的影响因素。

c)材料简要介绍了白车身防腐相关的金属材料与有机材料,对防腐蚀原理与应用进行了区分,对白车身防腐设计应用镀锌钢板的区域规划进行了必要的描述。

d)附录附录A对电泳结构设计所需的电泳涂装特性进行了描述,以帮助广大使用者理解电泳涂装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附录B、附录C提供了车身各个总成的典型结构设计示例,以帮助广大使用者理解通则中相关中的技术内容,使本规范的技术内容更形象、更具体化。

c.主要验证情况分析标准工作组对国内十余家汽车主机厂进行调研,通过对各主机厂白车身防腐蚀设计工作内容的了解,《规范》中的技术内容包括了白车身防腐蚀设计中所需的技术需求,这些技术内容经过了相关产品使用实绩及动态腐蚀实验的验证,这些技术内容使各个主机厂在白车身防腐蚀设计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因此,工作组确定了这些技术内容适用于大多数汽车制造企业的工作需求并具备指导相关设计工作的可行性。

评估结果序号检验项目评估内容评估结果1车身结构设计涂装结构设计:电泳、排气、排液,密封:闭合件、车身密封的技术内容满足要求2白车身制造的腐蚀防护简述冲压、装焊、涂装、总装相关的腐蚀因素满足要求3材料防腐蚀材料种类、镀锌板材的应用满足要求d. 专利涉及情况本标准未涉及专利。

e. 预期达到的社会效益、对产业发展的作用对于国内市场汽车产品的腐蚀现状而言,国内汽车产品的腐蚀防护设计工作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

本技术文件规范”旨在提高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各企业防腐蚀设计在研发、生产方面的技术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为对广大白车身防腐蚀工作从业者提供了“白车身防腐性能设计”基本信息;为制造广大消费者喜爱的汽车产品提供了设计思路。

当前,我国汽车行业内尚无“汽车车身设计相关的防腐设计类规范”,国内各汽车生产、设计企业形成合力编制的、适用于中国汽车市场需求的“规范”,有利于从而解决目前面临的共性问题,“规范”从车身结构设计、工艺、材料等方面提供了设计思路,对与车身防腐相关设计普遍、关键因素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各参编汇编的设计示例展示,体现“规范”的实用性。

在大家合力、决心完善我国车身防腐蚀设计工作的编制思路下,该技术文件将促进汽车行业的防腐蚀事业取得的进步、利于产业相关技术经验的积累与传承,推动我国汽车防止腐工作的持续发展。

f. 采用国际、国内标准情况参考了SAE J447 (R) PREVENTION OF CORROSION OF MOTOR VEHICLE BODY AND CHASSIS COMPONETS(汽车车身和底盘部件的腐蚀防护)等技术文件、并结合国内各主机厂的白车身设计的工作情况,结合了各主机厂的和评估经验和实际需求,本标准是国内第一个白车身防腐蚀设计类指导性技术文件。

g. 与相关标准协调性与相关标准没有冲突矛盾。

h. 重大分歧意见处理经过和依据本标准在工作过程中,无重大分歧意见。

i. 标准性质建议说明建议为推荐性标准。

j. 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在行业内组织实施。

k. 废止现行相关标准的建议无l. 其它应予说明的事项无标准工作组 2017-1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