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荀子对《诗经》民歌的引用价值.
荀子对《诗经》民歌的引用价值

荀子引诗论诗刍议

第34卷第2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4 No.2 2013年2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eb.2013荀子引《诗》论《诗》刍议孙婠(国家图书馆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北京 100081)摘 要:文章就《荀子》中引《诗》和论《诗》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荀子》引《诗》中《雅》居多的原因;浅析了荀子论《诗》。
即“《诗》、《书》之博”与“《诗》、《书》故而不切”是否真正矛盾,及何为荀子提出“善为《诗》者不说”的意会读《诗》法。
关键词:《荀子》;引《诗》;《诗经》中图分类号:B22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3)02-0035-03一荀子引《诗》概况朱自清先生曾在《诗言志辨》中道:“言语引《诗》,春秋时始见,《左传》里记载极多。
私家著述从《论语》创始;著述引《诗》,也就从《论语》起始。
以后墨子和孟子也常 引《诗》;而《荀子》引《诗》独多。
……荀子影响汉儒最大。
”[1]而《诗经》自秦火及秦末之兵燹,而传至汉有齐、鲁、毛、韩四家。
荀子实为汉传《诗》之祖。
汪中《述学・荀子通论》考证云:“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助于诸经。
”[2]“《经典叙录》‘《毛诗》……一云,子夏传曾申。
……根牟子传赵人孙卿子。
孙卿子传鲁人大毛公。
’由是言之,《毛诗》荀卿子之传也。
《汉书・楚元王交传》,‘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同受诗于浮邱伯。
伯者,孙卿门人也。
’……由是言之,《鲁诗》,荀卿子之传也。
《韩诗》之存者《外传》而已。
其引荀子以说《诗》者四十有四。
由是言之,《韩诗》,荀卿子之别子也。
”[3]清人俞樾亦以为然也,并曰:“今读《毛传》而不知荀义,是数典忘祖也。
”[4]即此可知,荀子对于《诗经》的流传影响之大不言而喻。
荀子的生卒年已很难确定,各学者之间观点亦不尽相同,但毫无疑问他是活跃于战国末期的最后一位儒家大师。
诗经的文学价值与现实引用

诗经的文学价值与现实引用引言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之一,集结了诸多民歌和雅乐,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根基"。
本文将探讨诗经的文学价值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引用和影响。
1. 诗经的文学价值1.1 文体与形式诗经以五言古诗为主体,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声音美、意象美和节奏美,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最具特色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1.2 主题与内容诗经涵盖了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包括爱情、家庭、社会秩序、孝道、友谊等。
这些主题展现了先人们对于人性、社会关系以及伦理道德等方面问题上独到的见解与思考。
1.3 文化传承与历史意义作为中国古典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诗经承载着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意义,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文化内涵与价值观念的传承,展现了中华民族智慧、情感和审美追求的精髓。
2. 诗经在现实生活中的引用2.1 教育价值诗经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和人生智慧,其中许多诗篇可以被作为教材用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学习诗经,可以增进对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理解与认知。
2.2 文艺创作与演绎诗经中的音乐元素为今天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与参考。
许多著名音乐家、作曲家以及戏剧导演都借鉴了诗经中优美婉转的语言和旋律,将其加入到现代文艺作品中。
2.3 社会影响与启示诗经所呈现出来的人情世态,在今天的社会依然具有深刻而普遍的共鸣。
通过阅读与研究诗经,我们可以重新反思生活的意义、人际关系以及社会责任等议题,并从中找到自己的答案与启示。
结论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学价值和现实引用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传承诗经,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并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名家对诗经的评价

名家对诗经的评价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一部被誉为“诗之源泉”的经典之作,那就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汇集了先秦时期的众多诗篇,共计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
这部千古传世之作,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看看名家对《诗经》的评价。
1.孔子评价《诗经》:孔子曾赞誉《诗经》为“诗之源泉”,他认为《诗经》中的诗歌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并且强调学习《诗经》对个人品德的修养和道德观念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他说:“不学《诗》,无以言。
”可见,《诗经》在古代文化教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2.荀子评价《诗经》: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诗经》的评价也非常高。
他认为,《诗经》中的诗歌具有很强的教化作用,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促进社会和谐。
他在《劝学》篇中指出:“《诗》者,言志之文也。
”充分肯定了《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其他名家评价:《诗经》还受到了其他名家如墨子、韩非子等人的高度评价。
他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诗经》的教化作用和文学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的价值和影响不仅体现在古代,而且在现代也具有很高的地位。
现代学者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揭示了许多古代文化的秘密,为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同时,《诗经》中的许多诗篇,如《关雎》、《蒹葭》等,成为了古今诗人传颂的佳作,激发了无数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灵感。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诗经》,学习《诗经》,传承《诗经》。
人们通过解读《诗经》,汲取古代文化的精华,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道德品质。
可以说,《诗经》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
总之,从名家对《诗经》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部古代经典之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历史价值。
《荀子》中的《诗经》

《荀⼦》中的《诗经》
带之韵学习了《荀⼦》中的“劝学”,“修⾝”,“不苟”中的选段。
其中有《诗经》的引⽤,据统计,《荀⼦》共32篇⾥,引⽤《诗经》达80多次,荀⼦⽂章有句式整齐,喜⽤⽐喻、多⽤排⽐等特点,与《诗经》四⾔为主的句式及⽐,兴⼿法有很⼤的关系。
《诗经》总共是305篇,也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这是学过的⼏句:
《劝学篇》诗⽈:匪交匪舒,天⼦所予。
(《诗·⼩雅·采菽》)
《修⾝篇》诗⽈:翕翕呰呰,亦孔之哀。
谋之其臧,则具是违。
谋之不臧,则具是依。
(《诗·⼩雅·⼩旻》)
诗⽈:礼仪卒度,笑语卒获。
(《诗·⼩雅.楚茨》)
《不苟篇》诗⽈:温温恭⼈,惟德之基。
(《诗·⼤雅·抑》)
针对这种情况,给之韵扫了1下盲,说了⼀下《诗经》。
《诗经》⼤多是西周时候的创作的,汉朝⽑亨、⽑苌曾注释《诗经》,因此⼜称《⽑诗》。
按曲调分为风,雅,颂。
风是各地不同的⾳乐风格,有15地区之多,以民歌为主。
雅分为⼤雅和⼩雅,⼤雅是周皇家使⽤的⾳乐,是“正乐”。
⼩雅是贵族使⽤的⾳乐。
颂是专门⽤于贵族在家庙中祭祀⿁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
诗的表现⼿法为赋、⽐、兴。
“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件事情的经过。
“⽐”是打⽐⽅,⽤⼀个事物⽐喻另⼀个事物。
“兴”是从⼀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件事物。
⽤最简单的⽂字记在了历史编年表上,便于记忆。
荀子的文学成就和影响

荀⼦的⽂学成就和影响正所谓“诗⾔志”,诗赋是⼈⽣志向和情怀的⼀种相对深沉和悠远的表达。
晚年的荀⼦,应该表达的思想已经完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体⼒的衰减,既不可能四处游学、游仕,也不可能在现实政治中努⼒抗争了,于是他毅然掩上了哲学的书卷,在沉思中享受⽣命,⽽作诗作赋就是⼀种适度的享受⽅式。
荀⼦不仅是先秦时代伟⼤的思想家,也是当时卓有成就的⽂学家,他所作的诗和赋,对后世都有深刻的影响。
作为独⽴于⽂学体裁的“赋”,直接来源于《诗经》中的“赋”体。
《诗经》有三种主要体裁或创作⼿法,即赋、⽐、兴,其中的“赋”体就是“直陈事体”,把诗歌所要表达的内容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既不使⽤⽐喻来借物说明,也不通过描述其他事物⽽兴起所要表达的内容。
在秦汉之际,荀⼦和屈原的风格依然并存。
楚汉之争的两位主⾓——刘邦和项⽻,都曾有过即兴的亦吟亦唱式的诗歌创作,开创了汉乐府诗的先河。
汉⾼祖刘邦得天下之后,曾到故乡沛县光宗耀祖,并在与乡⼈的聚会中即席歌诗:“⼤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兮守四⽅。
”在与刘邦的争⽃中,失败的西楚霸王项⽻则在垓下被围中慷慨悲歌,吟诗道:“⼒拔⼭兮⽓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的作品风格明显有所不同,⾝为楚⼈的项⽻更接近于楚辞的传统,⽽刘邦则更多了⼀些荀⼦诗赋的精神。
班固在《汉书·艺⽂志》中说:“⼤儒孙卿及楚⾂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讽),咸有恻隐古诗之义。
”这是在说,荀⼦和屈原的赋都表达了政治讽喻的内容,坚持了《诗经》以来作赋的传统。
班固接着说到,此后,先秦时期著名的赋家有宋⽟和唐勒,汉代则是枚乘、司马相如和扬雄,但是,这些⼈因为更注重赋的形式,就逐渐失去了赋的实际内容。
所以东汉学者扬雄就⾃我检讨说,写诗的⼈既注重形式,⼜注重内容,⽽写赋的⼈则只注意了形式。
因为辞赋到东汉时因为追随楚辞⽽⾛⼈了死胡同,⼈们这才⼜开始注重荀⼦的传统,使诗歌创作进⼊了朴实的古诗时代。
乐善则善善,乐美则美美——浅论《荀子·乐论》中荀子的音乐思想

乐善则善善,乐美则美美——浅论《荀子\5乐论》中荀子的音乐思想陈阳1,王赛2【摘要】[摘要]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儒学重要代表人物,杰出的思想家,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被人尊称为“历史的巨人”。
荀子的音乐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乐论》中。
他认为人需要音乐,肯定了音乐在沟通人们情感以及在人性教化中的巨大作用,具有“中和之美”。
他强言力说若要让音乐成为教育人的工具并阻碍其进入邪乱,就必须要遵循道德伦理的准则。
《荀子·乐论》是荀子关于音乐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不但全面阐释了荀子的音乐思想,更对后世音乐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指出了荀子音乐思想中“重善轻美”的思想倾向,并对其这种思想倾向的非理性进行了分析,以期引起人们的重视,以便人们对荀子的音乐思想有更全面、更重要、更客观的理解、认识和把握。
【期刊名称】管子学刊【年(卷),期】2011(000)004【总页数】2【关键词】[关键词] 《荀子\5乐论》;音乐思想;音乐本质稷下学研究一荀子(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称为荀卿。
荀子的“音乐治世”思想上传于君主,下晓于百姓,为历代君主所推崇。
一些朝代用他的思想治理国家,数度出现了“音乐裕民,天下一统”的局面。
荀子的音乐思想集中保存在《荀子·乐论》篇中。
荀子的音乐思想是儒家音乐思想的总结、继承和发扬。
荀子的《乐论》涵深概远,儒雅雄起,有益于时风,有益于时政。
他的理论不仅使当时及后来的人们廓清了对音乐功能的模糊认识,为当时秦始皇统一天下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而且更为中国古代音乐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生明确定位了关系、地位,是古今中外公认的中国音乐理论的丰富者、集成者、传承者。
荀子身处春秋战国时期,他敏锐地觉察到人们追求享乐和欲求的本性所在,并指出欲望过则为灾,必须对其进行引导和节制,否则会使社会陷入混乱。
春秋战国是诸侯争霸、百家争鸣的社会变革时期,各种音乐思想相互交锋、激烈争辩。
论荀子的音乐思想

论荀子的音乐思想
荀子是古代思想家,也是十三经文献中独一无二的伟大思想家,在思想上带有很强的传统性,而他音乐思想更是非常了得。
在荀子的理论中,他首先指出,音乐赋予人类抒发情感的自由,在其中可以把痛苦和忧郁这样的情感表现出来,这样可以出现在日常生活里,使人更容易把这类情感抒发出来,从而改善他的心理状态。
此外,荀子还坚持把音乐当作礼仪的一种,它能够在人们彼此接触的地方展现出一种礼貌和美丽,以表达友善和和谐,这样可以让人们更能够相处融洽。
荀子还认为,音乐能够展现出人们内心的情感,可以表达出一种无可替代的感情,它可以在曲调中表达人心中的喜怒和悲哀,使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种情感。
总之,荀子的音乐思想中充满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它对当今的时代也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可以让人们在生活中体会出愉悦的情感,更加接近大自然,从而强化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感情感知能力,让他们更加安详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荀子对《诗经》民歌的引用价值关键词:荀子诗经民歌文学摘要:本文通过对《荀子》一书引用《诗经》民歌的材料疏理,针对其中篇目引用《诗经》文学句式,阐释其运用价值,说明荀子对先秦文学资料的有效保存和运用的一分功劳。
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学术上成就卓越的一位大家。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人,时人尊称为荀卿,又名孙卿。
其生卒之年,无从考定,大约活动于公元前298-前238之间。
生于赵,游学于齐、秦,仕于楚,为兰陵令。
公元前238年,楚杀春申君而荀卿废,终老于兰陵。
其一生行事与孔、孟相类:始则讲学,继而周游、出仕,终则著书。
荀况被称为是继孟子之后的一位儒家大师,《韩非子·显学》把他列为孔子之后儒家八派之一,亦被学人称为先秦时期一位集大成的思想家。
正因为是集大成,故在其著述中不时吸收前代学者、思想家的思想素养,以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对《诗经》《书》《春秋》(左传)《论语》《易》等典籍材料,是左右逢源,随手拈来,运用自如,从而形成通才之文博大精深、学者之文严谨周详、老者之文老练淳厚的特点。
一、荀子对《诗经》民歌的引用情况荀况的著作《荀子》,现存32篇,笔者对《荀子》篇中的《诗经》民歌的引用做些疏理,以此为证。
比较众家的征引《诗三百》,荀子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癖好。
现将引用《诗经》情况摘要证之。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恭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诗·小雅·小旻》)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诗·曹风·鸤鸠》)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
(《诗·小雅·采菽》)——《劝学篇》诗曰:翕翕呰呰,亦孔之哀。
谋之其臧,则具是违。
谋之不臧,则具是依。
(《诗·小雅·小旻》)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
(《诗·小雅.楚茨》)诗曰:不识不知,颠帝之则。
(《诗·大雅.皇矣》)——《修身篇》诗曰:物其有矣,唯其时矣。
(《诗·小雅·鱼丽》)诗曰:温温恭人,惟德之基。
(《诗·大雅·抑》)诗曰:左之右之,君子宜之。
右之左之,君子有之。
(《诗·小雅·裳裳者华》)——《不苟篇》诗曰:受小共大共,为下国骏蒙。
(《诗·商颂·长发》)——《荣辱篇》诗曰:雨雪湾湾,宴然聿消。
莫肯下隧,式居屡骄.(《诗·小雅·角弓》)诗曰:徐方既同。
天子之功。
(《诗·大雅·常武》)——《非相篇》诗曰: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
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
曾是莫听,大命以倾。
(《诗·大雅·荡》)诗曰:温温恭人,惟德之基。
(《诗·大雅·抑》)——《非十二子篇》诗曰:媚兹一人,应侯顺德。
永言孝思,昭哉嗣服。
(《诗·大雅·下武》) ——《仲尼篇》诗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诗·大雅·文王有声》)诗曰:为鬼为蜮,则不可得。
有靦面目,视人罔极。
作此好歌,以极反侧。
(《诗·小雅·何人斯》)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诗·小雅·鹤鸣》)诗曰:民之无良,相怨一方。
受爵不让,至于已斯亡。
(《诗·小雅·角弓》)诗曰:平平左右,亦是率从。
(《诗·小雅·采菽》)诗曰:维此良人,弗求弗迪。
是顾是复。
民之贪乱,宁为荼毒。
(《诗·大雅·桑柔》)——《儒效篇》诗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
(《诗·周颂·天作》)——《王制篇》诗曰:雕琢其章,金玉其相。
亹亹我王,纲纪四方。
(《诗·大雅·棫朴》)诗曰:无言不雠,无德不报。
(《诗·大雅·抑》)诗曰:我任我辇,我车我牛,我行既集,盖云归哉。
(《诗·小雅·黍苗》)诗曰:钟鼓喤喤,管謦玱玱,降福穰穰,降福简简。
威仪反反,既醉既饱,福禄来反。
(《诗·周颂·执竞》)诗曰:天方荐瘥,丧乱弘多。
民言无嘉,憯莫惩嗟。
(《诗·小雅·节南山》)诗曰: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诗·曹风·鸤鸠》)——《富国篇》诗曰:如霜雪之将将,如日月之光明,为之则存,不为则亡。
(《诗》逸诗)诗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诗·大雅·文王有声》)——《王霸篇》诗曰:王犹允塞,徐方既来。
(《诗·大雅·常武》)诗曰:介人维藩,大师为垣。
(《诗·大雅·板》)诗曰:温温恭人,维德之基。
(《诗·大雅·抑》)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诗·大雅·文王》)——《君道篇》诗曰:国有大命,不可以告人,妨其躬身。
(《诗》逸诗)诗曰:不敢暴虎,不敢冯河。
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小雅.小旻》)诗曰:不僭不贼,鲜不为则。
(《诗·大雅·抑》)诗曰: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旒。
(《诗·商颂·长发》)——《臣道篇》诗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诗·大雅·民劳》)诗曰:无言不雠,无德不报。
(《诗.大雅·抑》)——《致士篇》诗曰:武王载发,有虔秉钺。
如火烈烈,则莫我敢遏。
(《诗·商颂·长发》)诗曰:自西自东。
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诗·大雅·文王有声》)诗曰: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诗·曹风·鸤鸠》)诗曰:王犹允塞,徐方既来。
(《诗·大雅·常武》)——《议兵篇》诗曰:介人维藩,大师维垣。
(《诗·大雅·板》)诗曰: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诗·大雅·烝民》)——《强国篇》诗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彼作矣,文王康之。
(《诗·周颂·天作》)诗曰: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
(《诗》逸诗)——《天论篇》诗曰:明明在下。
(《诗·大雅·大明》)诗曰:下民之孽,匪降自天。
噂遝背憎,职竞由人。
(《诗·小雅·十月之交》)——《正论篇》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
(《诗·小雅·楚茨》)诗曰:怀柔百神,及河乔岳。
(《诗·周颂·时迈》)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诗·大雅·泂酌》)——《礼论篇》诗曰:凤凰秋秋,其翼若干,其声若萧,有风有凰,乐帝之心。
(《诗》逸诗)诗曰: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诗·周南·卷耳》)诗曰:墨以为明,狐狸而苍。
(《诗》逸诗)诗曰:明明在下,赫赫在上。
(《诗·大雅·明明》)——《解蔽篇》诗曰:颙颙卬卬,如圭如璋,令闻令望。
岂弟君子,四方为纲。
(《诗·大雅·卷阿》)诗曰:长夜漫漫兮,永思骞兮。
大古之不慢兮,礼义之不愆兮,何恤人之不言兮。
(《诗》逸诗)诗曰:为鬼为蜮,则不可得。
有靦面目,视人罔极。
作此好歌,以极反侧。
(《诗·小雅·何人斯》)——《正名篇》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小雅·北山》)诗曰:百川沸腾,山冢卒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哀今之人,胡憯莫惩。
(《诗·小雅·十月之交》)诗曰: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诗·曹风.鸤鸠》)——《君子篇》诗曰: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诗·国风·东方未明》)诗曰:我出我舆,于彼牧矣。
自天子所,谓我来矣。
(《诗·小雅·出车》)诗曰:物其指矣,唯其偕矣。
(《诗·小雅·鱼丽》)诗曰:饮之食之,教之诲之。
(《诗·小雅·绵蛮》)诗曰:我言维服,勿用为笑。
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诗·大雅·板》)诗曰:温恭朝夕,执事有恪。
(《诗·商颂·那》)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诗·大雅·既醉》)诗曰:朋友攸摄,摄以威仪。
(《诗·大雅·既醉》)诗曰: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诗·豳风·七月》)诗曰:如切如蹉,如琢如磨。
(《诗·卫风·淇奥》)诗曰:无将大车,维尘冥冥。
(《诗·小雅·无将大车》)——《大略篇》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诗·邶风·柏舟》)诗曰:尹氏大师,维周之氐,秉国之均,四方是维。
天子是庳,卑民不迷。
(《诗·小雅·节南山》)诗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君子所履,小人所视。
眷焉顾之,潸然出涕。
(《诗·小雅·大东》)诗曰:瞻彼日月,悠悠我思。
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诗·邶风·雄雉》)——《宥坐篇》诗曰:孝子不匮。
(《诗·大雅·既醉》)——《子道篇》诗曰:涓涓源水,不壅不塞。
毂已破碎,乃大其辐。
事已败矣,乃重大息。
(《诗》逸诗)诗曰:言念君子,温如其玉。
(《诗·秦风·小戎》)——《法行篇》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诗·大雅·烝民》)——《尧问篇》二、荀子对《诗经》民歌的引用价值由此统计可知,荀子对先秦《诗经》民歌可谓烂熟于心,随手拈来,为我所用。
在现存荀子哲理散文的32篇中,除《哀公》《性恶》《乐论》等少数篇章未直接引用《诗经》诗句外,几乎篇篇都引诗,少则一条,多则三五条,《大略》竟引用了十一条,其中还保留了五六条“逸诗”(逸诗是指不见于现行的《诗经》中的诗句),这在先秦诸子百家运用《诗经》民歌中,是绝无仅有的,这对《诗经》民歌的流传和保存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诗经》305篇,其中绝大多数来自民间,是当时黄河中下游及江汉流域的民间歌谣,它反映了周代初年至春秋中叶的现实生活。
虽经过周王朝各代王宫、乐师加工修订,孔子也做过一番“正乐”类的整理,但文学史上普遍认为它仍保留了原始民歌风貌,从一定意义上讲它仍属通俗文学范畴。
自孔子对其弟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至战国时代“赋诗言志”成了国家使节、文人策士普遍采用的一种言语方式,这对《诗经》的流传起到了重要作用。
尽管,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派之学习和运用民歌,其根本目的在于将人们的思想纳入《周礼》“以六德为本”的范围,侧重点在重视文学的教化作用,文化审美导向上也强调抑邪扶正;但在客观上,他们相当重视属于俗文学的教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