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镜头运动节奏探析

合集下载

浅析影片中的节奏感

浅析影片中的节奏感

浅析影片中的节奏感
影片中的节奏感是指影片整体叙事的速度、节奏和节奏变化的感受。

它是电影艺术中
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可以通过节奏感来引导观众的情绪和注意力,创造影片的紧张感、
悬疑感或者幽默感等等。

影片中的节奏感是由多个因素共同构成的。

首先是剪辑节奏。

剪辑节奏通过不同镜头
的拍摄和编辑之间的快慢、频率和节奏变化来创造影片的节奏感。

例如快速剪辑可以提高
影片的紧张感和速度感,而缓慢的剪辑可以创造出影片的宁静感和思考感。

其次是音乐节奏。

音乐作为影片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可以通过音乐的节奏感来传
递影片的情感和氛围。

不同的音乐类型和节奏可以为影片带来不同的感受,例如激烈的音
乐节奏可以增强影片的动作感和战斗感,而平缓的音乐节奏可以营造出影片的轻松感和温
馨感。

还有是演员表演的节奏感。

演员的表演方式和节奏感可以直接影响到影片的整体节奏。

演员的表演态度、语速和动作都会影响观众对影片的感受。

例如快速而激烈的表演可以增
强影片的紧张感和刺激感,而缓慢而沉稳的表演可以创造影片的安静感和内敛感。

最后是导演的节奏感。

导演作为整个影片的创作者和决策者,通过对影片整体节奏的
把握和掌控来创造出影片的节奏感。

导演可以通过镜头运动、音响效果和剧情安排来调整
影片的节奏感。

例如快速的剧情推进和令人吃惊的剧情转折可以增加影片的节奏感和紧凑感,而慢节奏的叙事和平缓的剧情发展可以创造出影片的宁静感和深度感。

浅析影片中的节奏感

浅析影片中的节奏感

浅析影片中的节奏感影片中的节奏感是指影片在叙事、剪辑和音乐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节奏感觉。

这种感觉能够引导观众的情绪,让他们更深入地沉浸在故事情节中。

影片的节奏感是导演、编剧和编辑共同努力的结晶,它能够决定影片的节奏和氛围,对整部影片的艺术效果产生深远的影响。

影片中的节奏感可以通过叙事方式来表现。

叙事是影片中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它可以通过影像、台词和旁白来向观众传达故事情节。

叙事的快慢、起伏和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到影片的节奏感。

在动作片中,叙事通常会紧凑而迅速,刺激着观众的神经,让他们跟随着剧情的发展感受到一种持续的紧张感;而在文艺片或者戏剧片中,叙事通常会更加缓慢、细腻,给观众留下更多的思考和感悟的空间。

通过叙事的方式,影片可以在观众的情感和心理上产生一种特定的节奏感,影响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和思考深度。

影片中的节奏感也可以通过剪辑手法来表现。

剪辑是影片制作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够通过不同的镜头切换、画面速度和音频处理来改变影片的节奏感。

在动作片中,快速的剪辑手法可以形成激烈的节奏感,加强场面的动感和紧张感;而在悬疑片或惊悚片中,剪辑手法通常会更加慢镜头和延长画面停留的时间,来制造一种紧张的氛围。

剪辑手法的变化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到观众对影片的感知,还可以影响到影片的整体氛围和观影体验。

影片中的节奏感是影响观众情感体验和思考深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叙事方式、剪辑手法和音乐选择等手段的变化,影片可以产生不同的节奏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得到不同的体验。

影片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它是否能够合理利用这些手段来表现出一种深刻的节奏感,从而引导观众进入故事情景中,与之产生共鸣。

在影片制作中,要充分重视影片的节奏感,从而为影片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浅析影片中的节奏感

浅析影片中的节奏感

浅析影片中的节奏感
影片中的节奏感是指影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安排和组织,通过对画面、音乐、剪辑等元素的利用,创造出影片的整体节奏,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有节奏感的情绪和节奏感的流动。

影片的节奏感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实现。

画面的节奏感是影响观众感受的重要因素之一。

画面的节奏感主要取决于镜头的切换和移动速度。

通过镜头的快速切换和移动可以增强画面的紧迫感和跳跃感,使观众感受到一种紧张、快节奏的氛围。

例如在动作片中,常常运用大量的快速剪辑和镜头的移动来表现战斗的激烈和动感,给人以紧张刺激的感觉。

而在悬疑片或心理片中,则常常运用缓慢的剪辑和慢动作来增加紧张和悬念的效果,使观众产生一种紧绷的感觉。

画面的明暗对比和色彩的运用也是影响画面节奏感的因素之一。

通过运用明暗对比和鲜明的色彩对比,可以增强画面的张力和节奏感,使观众感受到影片的情绪和节奏的流动。

影片中的节奏感是通过对画面、音乐、剪辑等元素的利用,创造出影片的整体节奏,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有节奏感的情绪和节奏感的流动。

画面的节奏感通过镜头的切换和移动、明暗对比和色彩的运用来实现;音乐的节奏感通过音乐的节奏和音调的变化、音乐和画面之间的协调和呼应来实现;剪辑的节奏感通过剪辑的方式和剪辑的节奏和节拍的变化来实现。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影片的节奏感,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观影体验。

影视镜头运动节奏探析

影视镜头运动节奏探析

影视镜头运动节奏探析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影视作品运动元素—节奏的重要性、特点、实质及影响因素,重在为探析其表现形式之运动节奏做好充分理解的前提和保障,并通过对运动节奏的具体实现达到对影视创作的指导意义,结尾展望未来影视镜头节奏的发展趋势再次凸现对运动节奏研究的必要性。

一.影视运动元素——节奏影视是一门现代艺术,以塑造形象和典型为最终目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采取一定的手段,而影视的表现手段主要有三个,即视觉元素、听觉元素和运动元素。

这三个元素各有其独特的功能,但在服务影视的前提下,又是互相联系和互补的。

影视的运动元素,其主要构成是节奏和蒙太奇。

在影视艺术中,节奏是同时表现在空间运动和时间流程形态上的一种“旋律”,渗透在影视艺术创作的各个环节。

(一).影视作品节奏的重要性节奏是影视艺术的重要元素之一。

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讲:“节奏,是至关重要的,永远是至关重要的。

”法国电影理论家慕西纳认为,电影的关键“是节奏,不然就是死亡。

”[1]美国电影研究家威廉·汉脱在《电影的探索》中写道:“毫无疑问,节奏——这是影片的最基本的特征,同时也是最微妙的很少被研究过的特性。

”[2]影视节奏是作品生命力之体现,没有节奏,便失去了艺术的魅力。

张艺谋在《红高梁》中极力要张扬的是狂放的生命意识,在艺术处理上相应地采用了看似玩耍的节奏,外部松散内里紧凑,相得益彰;谢晋在《红色娘子军》中注重一种强烈深沉又昂扬的节奏,更好地挖掘出了影片的主题;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一改以往琼瑶作品缓慢的节奏,充分发挥音响和色彩的快捷与明丽功能,获得了成功,这即是时代意义与市场意义上的节奏表现。

(二).影视作品节奏的特点尽管很难对节奏下一个科学的定义,但我还是试图从那些关于节奏的论述中归纳出一些共同特点。

1.观赏者的地位很重要,节奏的存在以观赏者感知或感受到为条件。

影片内在力量既情绪流动的节奏决定了电影语言的不同幅度和速度的交替运动,引发欣赏者改变原有的心理状态,产生情绪感受上的共鸣或同步,由此可知,电影节奏并不等于影片本身的节奏,而且包括影片本身节奏与由此产生的观众感受节奏的同构。

浅析节奏在电视专题片中的合理运用

浅析节奏在电视专题片中的合理运用

浅析节奏在电视专题片中的合理运用一、根据主题和情节的需要合理运用画面的编辑节奏编辑节奏决定了时间快慢和空间变化的剪接的频率,编辑节奏的合理化能够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完成作品思想的传递。

电视镜头的编辑组接节奏要充分和电视专题片的主题结合起来。

一个镜头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越短,作品的节奏便越快;停留时间越长,节奏便越慢。

例如,反映抢险救灾、案情快速侦破、改革创新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电视专题片,节奏上要相对快些,多用短镜头。

反映大自然风光的专题片则需要长镜头,要讲究景深,节奏注重悠扬舒缓。

比如,在专题片《潜伏行动》中,其内容是一场紧张而危险的歼匪行动,战士们必须在高温、蚊虫叮咬的环境下潜伏、守候,如有丝毫差错,不仅围歼计划失败,面对凶残、狡猾、带有枪支的匪徒,武警战士还随时有牺牲的危险。

潜伏是紧张的,战斗打响后追击匪首当然更为紧张。

事件内在紧张与激烈决定了《潜伏行动》的编辑节奏采取快节奏,满足观众强烈期待心理和观看欲望。

再如,《潮水涌动》讲述的是在市场经济到来的时候人们那种迟疑、惊恐、不安的心理和敢试、敢闯、敢为的精神。

这部电视片以快节奏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就有一种明显的冲击力。

在编辑节奏上,每个镜头的组接大都用了三四秒钟的短镜头,有些镜头只有一两秒,而且用了连续特写的编辑手法,即便有景深较大的镜头,也大都用了单切的手法。

这种编辑手法,使电视专题片的运动节奏加快,给人强烈的震撼。

二、根据内容及表现形式的需要合理运用动作节奏动作节奏主要表现为电视专题片中动态镜头本身所表现出的动作内容,包括被摄景物的运动节奏,摄像者的运动节奏,摄像机与被摄物体的同步运动。

电视专题片所拍摄物体的运动节奏,也叫客观运动节奏,如快速奔跑的马群,缓缓流动的云层。

前者为快节奏,后者为慢节奏。

被摄物体本身所体现的动作内容在拍摄过程的客观上不以节目的意志为转移。

飞奔的骏马,奔驰的列车,滚滚而下的洪水,涓涓流淌的溪流,其本身的运动速度决定了客观上的节奏规律。

论电影中的节奏感

论电影中的节奏感

论电影中的节奏感论电影中的节奏感在一部好的电影中节奏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电影的节奏感不在爱森斯坦的名片《战舰波将金号》中著名的“敖德萨阶梯”中:先强,观众就会感到没有多少紧张的气氛,就会感到非常的平淡无味,影响是乱跑的一些特写镜头,然后是远景,插入士兵的脚有节奏地走下阶梯。

电影中节奏感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这时蒙太奇的速度逐渐加快,节奏升高。

开始出现老人、孩子和瘸子下台一.电影中各种景别的交替使用:阶跑动。

然后从上而下的运动达到高潮,越来越快。

正在这时,运动的方景别的不同给人们的视觉感受和接受信息的强度就不同,就形成了向突然倒转过来,一个孤独的抱着孩子的母亲缓慢的庄严的走上阶梯,电影中不同的节奏感,景别的概念构成了节奏感的基本单元,电影的节形如控诉。

这是一个调节节奏,用于对比的刹间,紧接着就是一辆无人奏控制才能在交替演奏中得以实现。

在现代电影中大量的运用了这些不照看的婴儿车滚下阶梯,从轮子滚到阶梯的边缘到子开始缓慢母亲死去同的景别进行快切来加快电影的节奏感,他们用强烈的视觉冲击来迎合触动车身,车的滚下一个台阶、两个台阶…..越来越快,各种视角、不同观众的刺激需要,以明快、强烈的画面节奏感来表现现实的躁动与未知造型。

不同长度的镜头的连接,对于这一事件的表现形成了人们的心里节的不安,这样用景别的快切来表现电影节奏感的做法,在现代电影中被广奏。

泛的应用,如果景别运用的不好,缺少了节奏感就像电视剧一样舒缓,就总之,创造出的节奏的外部形式必须服从于情节的内部内容。

这就会没有了电影那种对人们的吸引,电影《罗拉快跑》中就用了这样的手法要求导演要深入研究所要表现的剧作的本质。

只有深入的理解了剧作的来表现罗拉争分夺秒一直在快跑和时间竞争的画面节奏,产生了很好的本意才能以恰当的节奏来表现它。

节奏表现的把握首先把握剧作的内部艺术效果。

节奏,即情节结构的节奏谱表,然后才是剧作的外部节奏,动作形式的表二.电影中镜头的长度现节奏。

浅析影片中的节奏感

浅析影片中的节奏感

浅析影片中的节奏感
影片中的节奏感是指电影中场景、镜头、音乐以及剪辑所呈现的节奏感觉。

这种感觉
在影片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体验,创造出影片独特的氛围和
风格。

影片中的节奏感包括镜头的节奏感、音乐的节奏感以及整个电影的节奏感。

首先,镜头的节奏感是指影片中镜头切换的速度、频率以及镜头的持续时间。

影片中
的节奏感会影响观众的心理反应,快速的镜头切换和短促的镜头持续时间能够产生紧张和
剧烈的情感,长时间的慢动作和缓慢的镜头切换则能够创造出柔和、慢节奏的情感体验。

其次,音乐的节奏感同样也是影响观众情感体验的重要因素。

电影中经典的音乐旋律、动感的节奏以及节奏的速度都能够与镜头节奏相辅相成,形成独特的表现力,让观众深刻
地体验电影的感情和氛围。

最后,整个影片的节奏感是由观众在观影中的反应和情感反馈所决定的。

如果影片的
表现力和剧情能够与观众产生共鸣和情感交流,那么影片的节奏感就能够到达最佳状态,
进而取得成功的效果。

总之,影片中的节奏感是影片制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通过完善的镜头节奏、音
乐节奏以及整个电影的节奏感,才能使观众深刻地体验到电影的情感和氛围,进而让电影
获得成功。

镜头律动作品分析报告

镜头律动作品分析报告

镜头律动作品分析报告报告分析内容如下:本次分析报告旨在探讨镜头律动作品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镜头律动(cinematic rhythm)是指在电影或电视作品中,通过镜头的切换、放置和运动等手法所形成的节奏感。

镜头律动在影片的构建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影响观众的情绪体验、叙事效果以及视觉感受。

下面将从镜头切换的速度、镜头运动的方式以及剪辑手法等几个方面来分析镜头律动作品的特点。

首先,镜头切换的速度对于镜头律动非常重要。

快速切换的镜头能够营造出紧张、快节奏的效果,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而缓慢切换的镜头则能够营造出悠闲、平静的氛围,给观众一种静态的体验。

镜头切换时的速度可以通过切换的频率、切换的方式以及切换时长等来体现。

其次,镜头运动的方式也是影响镜头律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镜头的运动方式可以是镜头的移动、旋转、拉近或推远等。

不同的运动方式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感受。

例如,如果镜头随着人物的移动而移动,能够增强观众与人物之间的代入感,使观众更加身临其境。

而镜头的推拉运动则能够突出人物或物体的重要性,给观众以突出的视觉效果。

最后,剪辑手法也是影响镜头律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剪辑手法会产生不同的节奏感。

例如,连续剪辑(fast cutting)常常用于表现紧急情况或高能量的场景,通过快速的剪辑使观众感受到紧迫感和节奏感。

而缓慢的剪辑则能够给观众一种沉稳、深思熟虑的感觉。

剪辑手法可以通过镜头切换的时机、顺序以及持续时长等来实现。

综上所述,镜头律动作品通过镜头切换的速度、镜头运动的方式以及剪辑手法等来营造出不同的节奏感。

这些镜头律动的特点能够影响观众的情绪体验、叙事效果以及视觉感受。

因此,在制作镜头律动作品时,导演和编辑需要精心设计镜头的切换、运动和剪辑,以达到预期的影响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视镜头运动节奏探析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影视作品运动元素—节奏的重要性、特点、实质及影响因素,重在为探析其表现形式之运动节奏做好充分理解的前提和保障,并通过对运动节奏的具体实现达到对影视创作的指导意义,结尾展望未来影视镜头节奏的发展趋势再次凸现对运动节奏研究的必要性。

一. 影视运动元素——节奏影视是一门现代艺术,以塑造形象和典型为最终目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采取一定的手段,而影视的表现手段主要有三个,即视觉元素、听觉元素和运动元素。

这三个元素各有其独特的功能,但在服务影视的前提下,又是互相联系和互补的。

影视的运动元素,其主要构成是节奏和蒙太奇。

在影视艺术中,节奏是同时表现在空间运动和时间流程形态上的一种“旋律”,渗透在影视艺术创作的各个环节。

(一).影视作品节奏的重要性节奏是影视艺术的重要元素之一。

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讲:“节奏,是至关重要的,永远是至关重要的。

”法国电影理论家慕西纳认为,电影的关键“是节奏,不然就是死亡。

”[1]美国电影研究家威廉·汉脱在《电影的探索》中写道:“毫无疑问,节奏——这是影片的最基本的特征,同时也是最微妙的很少被研究过的特性。

”[2]影视节奏是作品生命力之体现,没有节奏,便失去了艺术的魅力。

张艺谋在《红高梁》中极力要张扬的是狂放的生命意识,在艺术处理上相应地采用了看似玩耍的节奏,外部松散内里紧凑,相得益彰;谢晋在《红色娘子军》中注重一种强烈深沉又昂扬的节奏,更好地挖掘出了影片的主题;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一改以往琼瑶作品缓慢的节奏,充分发挥音响和色彩的快捷与明丽功能,获得了成功,这即是时代意义与市场意义上的节奏表现。

(二).影视作品节奏的特点尽管很难对节奏下一个科学的定义,但我还是试图从那些关于节奏的论述中归纳出一些共同特点。

1.观赏者的地位很重要,节奏的存在以观赏者感知或感受到为条件。

影片内在力量既情绪流动的节奏决定了电影语言的不同幅度和速度的交替运动,引发欣赏者改变原有的心理状态,产生情绪感受上的共鸣或同步,由此可知,电影节奏并不等于影片本身的节奏,而且包括影片本身节奏与由此产生的观众感受节奏的同构。

如拉斯﹒冯﹒提尔《黑暗中的舞者》其中几处主人公生活工作中翩然起舞的场面情节就是来源于音乐节奏和调动起来的观众情绪节奏。

影片按现实时间的自然流程运用手提摄影的方式描述一段充满画面质感和情感真挚生动的故事。

女主人公眼疾日重却对生活充满信心,在嘈杂的工作环境中却以机器有韵律机械的运作声和工友的操作声作为翩然起舞的节奏,在劳累中享受音乐舞蹈的陶醉。

这种节奏的享受很大程度上是主人公情绪上的要求,影片正是抓住这点让这段优美的节奏韵律成为亮点和影片魅力所在。

2.艺术家为观赏者制造一连串期待和这些期待的实现。

这里最典型的例证应该是也是个人比较喜欢的导演希区柯克在运用变化和构成节奏形成独特的悬疑影片风格上堪称大师。

由变化产生节奏影响甚至控制观者的期待成为希区柯克轻车熟路的手段。

表现在影片《精神病患者》中浴室谋杀一段是这样处理的:由浴室开始到玛利恩被杀倒地,共长3分钟,如果从老妇人进画算起到杀人后老妇人出画,长约39秒,共33个镜头,平均每个镜头仅1秒多钟,其中最短的镜头仅有几格。

[3]这场戏时间之短,镜头之多,速度之快,节奏之高,构思之精密,艺术感觉之准确,都是非同寻常的。

由观众的预知式结局到结局的揭示,并以预知悬念的手法为观赏者制造一连串期待并对这些期待加以实现。

期待是紧张的一种形式,如愿以偿至少提供了一种暂时的解脱和松弛。

3.内容和节奏连在一起。

两军对峙和儿女情长,自会有不同的节奏形态。

表现动感和奇观性的好莱坞大片注重视觉冲击,其节奏也具有鲜明的可靠速度和力度获得的刺激性;而表现生活、情感的生活片,影片节奏如生活自然流程,如我看的韩国导演李贞香的《一屋两婆孙》,中国马俪文的《我们俩》完全就是这种清新质朴又不失真情的生活流程片。

4.节奏需要某个或某些单位的重复。

这个屡现的单位间的内容又分成了好些组或节—如乐谱中的小节。

节奏的变化可以源于每拍的长短也可以源于各拍间距离的长短。

我觉得把电影当音乐来拍的比较突出的是王家卫,看他的电影像生活在一种音乐空间中,一种情绪的迷离旅行,《花样年华》中优雅闲散的脚步,墙角昏黄的路灯,不断重复的复调音乐,这种节奏韵律的屡现和距离呈现让影片变化自如又不离核心情调;拉斯﹒冯﹒提尔《黑暗中的舞者》火车上舞蹈一段,凸现了节奏的顶级美感和视听享受,这是一段内心的舞蹈,想象中最完美的情感抒发,从女主人公摘掉眼镜的“惊人”之举到她从想象中回到眼镜中的现实,据我拉片观察共约132个镜头,景别很丰富,拍摄角度也细致琐碎,镜头具体到一个表情一个未完成的动作,其中近特镜头占2/3,全景远景的出现好像音乐中乐段的间隔,也有明显的抒发舒缓情绪的作用。

5.要把握好影片的总体节奏。

大多数导演是通过对摄影机和演员运动的处理,对对话速度和剪辑节奏的处理来掌握它的影片速度,导演既是依据理性又是依据直觉来处理速度的,尽管大多数影片兼有动作缓慢和快速的场面,但每一部影片都有一个大致的总体效果。

尹力最新力作《云水谣》明显的分为两大节奏板块也是由表现内容所生发的叙述方式的区别,前一部分表现纯美的爱情,太平安逸,节奏舒缓优美;第二部分爱情遭遇挫折,战争生活主宰画面,或热烈或喧嚣,节奏起起伏伏,充满戏剧感。

变化溶于统一的真挚不变得感情,最后在情感共鸣中走向统一。

(三)影视作品节奏的实质苏珊﹒朗格认为:“节奏的实质是通过先前事情的结束为一个新事件做准备,一个有节奏运动着的人用不着丝毫不差的重复一个动作,但他的动作必须具备完整的形态,大家方能感到开始,目的和完成,并在动作的最后阶段看到另一个动作的条件和产生。

节奏是以先前的紧张的消逝来达到新的紧张的建立,紧张根本用不着依序相等的时间,但是酝酿新的转折点的情景必须在其前者的情境中有所体现。

”[4]在这些关于节奏的论述中,我们应该注意节奏的实现有一种力的作用,这种力的存在促成新的节奏的屡现;此外不能把节奏当成一个机械的因素,必须把节奏放入影片时间流中去考察,必须在运动中加以分析,把握。

苏联影片《恋人曲》因为没有把握好对节奏的控制,而造成对影片整体的破坏,影片前半小时令人震撼,影片外部节奏活跃,但这一切很快变得很迟钝,因为虽然外部节奏不断加快,内部节奏却原地踏步,影片竟有二十几分钟之久没有出现任何新的情况。

从第一句“我多么爱你”直到参军出征前的告别,没有任何新发展,镜头内的张力越来越弱,它无法激发起观众丰富的联想。

二. 影视作品节奏的影响因素雷内·克莱尔认为有三种因素可以决定影片的节奏:镜头的长度;场景的变换;镜头中的影像活动。

[5]而现在一般认为电影节奏表现在镜头长度、拍摄距离、摄影角度、摄影机运动、时空转换手段、音画关系等方面,下面具体而有重点地阐述一下各种节奏形式的审美特质和欣赏效果。

镜头是影视的基本单位,镜头的时间长度对于节奏就具有重要意义。

“快而短的片断引起兴奋的感觉,而较长的片断则给人一种镇定、松缓的感觉。

”[6]一部以短镜头为主的影片何以长镜头为主的影片在节奏上是截然不同的:一般,长镜头节奏舒缓,短镜头则创造一种快速急促的节奏。

示范短促的镜头所创造的是一种冲击感,而长镜头所营造的则是一种期待,甚至是一种焦躁不安等等,总之,只有等时间展开,否则不得而知。

电影的景别也创造着节奏。

远景是观众视野开阔,全景体够完整的生活场面,中近景叙述事件、使观察透彻,特写展现细节流露深层次情感。

马赛尔·马尔丹曾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在一个全景中,任务又是被处理成一个渺小的形象,人被物化。

这时,全境就产生了一种悲观的心理情绪,消极的道德气氛。

[7]但有时也能创造出相反的意境,表现美好颂歌抒情式的情感。

特写适用于表现“一种思想意识的全面暴露,一种巨大的紧张心理”,马尔丹还认为,一系列特写镜头可以产生一种异常有力的、压到一般描绘的激烈的戏剧性,全境则更多地造成一种痛苦感、不安的期待、令人难以忍受的懒散;从全景走向特写表达心理紧张的突然变化,从特写转向全景产生的效果则是无能为力和听天由命。

拍摄角度的变换同样具有节奏上的意义。

正拍展示观众关注的正面形态,人物的正面形象传达性格最丰富,因此正拍的效果明朗有力,直接丰富;侧拍展现被摄体同环境的关系;反拍表现被摄体背面,对人物而言可则是一种特殊需要。

仰拍一般可造成某种优越感,表示一种赞颂和胜利,因为这种手法扩大了人物形象;俯拍可以使人物更渺小,压到地面,产生道德上的压抑。

不同的蒙太奇手段创造出不同的节奏。

平行蒙太奇将同时进行的事件分割成许多片段,交替的在银幕上出现,这种手法能创造出紧张气愤,其节奏也是急切而紧凑的。

对比蒙太奇,使对比双方的审美意味相比较而加强。

对比的结果使后续的画面产生形而上的理念表达,同时在故事叙述上产生强烈的节奏。

如我国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张忠良腐化的生活场面与素芬苦难的生活度日交替出现,直到在大厅相遇出现了动人的节奏气氛,震撼不已。

复现蒙太奇,关于反复对电影的意义,通过大师的几句话我们可以知道:反复有助于有机整体的建立同时也可以作为加强力度的手段。

影视艺术中的“反复”,一般是某一种事物表面形式的重复。

[8]诸如用具体物件、人物语言、人物动作、场面调度,环境背景、镜头景别和镜头角度的反复,来强调导演在影片中的某一意念,从而表明事物的内在变化。

这种种“反复”,有的能提出某种暗示、象征、隐喻,引起观众的联想;有的能贯穿全剧,深化戏剧冲突,增强戏剧性效果;有的能渲染气氛,让观众“入戏”。

重复能使人产生一种时光流逝的亲切感觉,有助于主题思想的揭示、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结构的完整。

在布莱松的影片《圣女贞德》中,反复再三的出现全无修饰的沉闷西街监狱的高墙,沉重的大门,通向火刑柱的阶梯和石路。

这种重复手法却凝聚着深厚内涵,首先让人联想到仪式的感染力,同时使人体会到一种超越个体的沉重感和无情规律,在导演不同寻常的空荡荡的现实中,重复手法的单调感或其催眠式的节奏,始终伴随着人的貌似变幻不定的历程。

隐喻蒙太奇,按照剧情的发展和情节的需要,将类比的不同事物之间具有某种相类似的特征凸现出来,以引起观众的联想,领会导演意图、事件的情绪色彩,从而丰富和深化事物的形象。

江姐与青松的呼应,我国电影《小花》中人物心情与具体景物(彩虹、带露的花)的对照出现都有隐喻之意,让影片悬浮着一种情感节奏。

闪回,给人突兀引导感,它是对情节叙述的插入和修整,同时强调着主题,敲击出短暂的节奏强音。

声音对电影节奏的创造起着重要的意义。

难怪巴拉兹提出“声音蒙太奇”的说法,而音画同一作为最基本的结构手法“可以创造出非常严密、有趣且富于表现力的结构来”。

[9]著名导演陈凯歌的《黄土地》中腰鼓一段是整部影片节奏中的一个“格”,腰鼓的鼓点所构成的“节奏鼓点”让人久积的压抑彻底释放,不由身随舞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