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8文言文阅读习题课5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doc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粱鼎,字凝正,益州华阳人。
太平兴国八年进士甲科,解褐大理评事、知秣归县,再迁• • • •著作佐郎。
知吉州,民有萧甲者,豪猾为民患,鼎暴其凶状,杖脊蘇面徙远郡。
太宗尤赏其强干,代还,锡绯鱼,旧例当给银宝瓶带,太宗特以犀带锡之,记其名于御屏。
至道初,鼎建议兴三白渠,及陈、许、邓等数州用水利垦田,事具《食货志》。
徙陕西。
二年五将分道击李继迁,李继隆擅出赤桂路无功,还奏军储失期,鼎坐削三任。
复为殿中丞, 领职如故。
以母老求郡,历知徐、密二州。
真宗践位,复旧官。
时三司督逋负严急,有久被留系者,命鼎按籍详定,多所蠲免。
逾月,拜右谏议大夫。
时西鄙未宁,建议陕西禁解池盐,所在官鬻,诏从之。
议者多言:"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
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不相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
今若禁解池盐,与内地同价,则民必冒禁复市青盐,乃资盗粮也。
"时刘综为陕西转运使,鼎奏罢之。
综归朝,亦密陈其非便。
鼎既行,即移文禁止盐商,所在约束乖当,延州刘廷伟、庆州郑惟吉皆不从规画。
鼎奏运咸阳仓粟以实边,粟已陈腐,鼎即与民,俟秋收易新粟,朝廷闻而止之,上封章密陈其烦扰者甚众,鼎始谋多沮,遂令林特乘传与鼎等同议可否,于是依旧通盐商鼎坐首议改作非是诏罢度支使守本官未几丁内艰起复卒年五十二。
鼎伟姿貌,磊落尚气,有介节,居官峻厉,名称甚茂。
好学,工篆、籀。
尝著《隐书》三卷,《史论》二十篇,《学古诗》五十篇。
(选自《宋史•梁鼎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于是依旧通盐商/鼎坐首议/改作非是诏/罢度支使守/本官未几/丁内艰/起复/卒/年五十B于是依旧通盐商/鼎坐首议改作非是/诏罢度支使/守本官/未几/丁内艰/起复/卒/年五十二C .于是依旧通盐商/鼎坐首议/改作非是/诏罢度支使守本官/未几/丁内艰/起复/卒/年五十D.于是依旧通盐商/鼎坐首议改作非是/诏罢度支使/守本官未几/丁内艰/起复/卒/年五十二口•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太平兴国是北宋君主宋太宗的一个年号,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高考AB卷: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专题八文言文阅读传记类A卷全国卷一、(2018·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
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帝临哭,辍朝三日。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解析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少有才名。
南阳何颗见彧而异之,曰:“王佐才也。
”中平六年,举孝廉。
董卓之乱,弃官归乡里。
比至冀州,袁绍待彧以上宾之礼。
彧每怀匡佐之义。
度绍终不能定大业,乃去绍从操。
操与语大悦,曰:“吾子房也。
”兴平元年,操东击陶谦,使彧守甄城。
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操,而潜迎吕布。
邈使人谲彧曰:“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军实。
”彧知邈有变,即勒兵设备,故邈计不行。
陶谦死,操欲遂取徐州,还定吕布。
彧谏曰:“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
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热麦约食菱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操于是大收熟麦,复与布战,兖州遂平。
建安元年,献帝自河东还洛阳,操议欲奉迎车驾,徙都于许。
众多以未可卒制。
彧乃劝操曰:“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
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
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
”操从之。
操保官渡,虽胜而军粮方尽,书与彧议,彧报曰:“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操乃坚壁持之。
遂以奇兵破绍。
十七年,董昭等欲共进操爵国公,九锡备物,密以访彧。
彧曰:“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虽勋庸崇著,犹秉忠贞之节。
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事遂寝。
操心不能平。
会南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帝从之。
至濡须,彧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
帝哀惜之,祖日为之废乐。
谥曰敬侯。
明年,操遂称魏公云。
(节选自《后汉书·荀彧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B. 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C. 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D. 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上宾之礼,是古代社会生活中对待尊贵宾客的礼节。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长生传张惠言余故居南郊德安里,邻有陈长生者,与兄奉母以居,无妻子,有室一楹,园地以稜计者十。
兄偻且病,常给爨守舍。
而长生力治地种菜,卖之得钱,且为人赁佣以充食。
长生为人少言多笑,即有陵之,大恚,辄复笑,即已,未尝校。
其为佣,勤甚。
他佣所苦弗欲,悉任长生,长生皆为之无怠。
主人善之,或侈与直,则计其佣之数取之,而反其余,笑曰:“此足矣。
”固与之,则又笑委之去。
及其于所价直皆然。
人谓长生痴也。
余幼时儿嬉,日过其门,门前树瓜瓠之属,夏秋之交,编竹为架,垂垂然。
时见长生兄弟奉母坐其下,手一盂饭,蔬一盆,且语且食。
长生或时时抗声歌,则格格笑,母与兄皆笑。
其后予徙居城中,岁时至旧庐,恒过访焉。
十余年,其母死,鬻其园地之半以敛焉,而葬于其室前。
家益贫,兄病益甚。
长生晨则食其兄,而出力作,暮归,扶持之甚备。
兄困,意不当辄怒詈长生,每彻旦。
比屋闻者咸不平,而长生未尝有言。
年余,兄死,则又鬻其园地以敛,而葬于母旁。
数月,长生亦死。
邻人鬻其居以葬焉。
论曰,孟子之言曰:人性善。
如长生者,其耳之所闻,目之所见,岂尝知有礼义之说哉?何其鞠躬君子也。
长生之事母与兄,乡之人知而善之;然至其取舍退让,则谓之痴,何哉?余故述其事,将以待考风俗者有取焉。
(选自《茗柯文补编》)(1)对下列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常给爨守舍爨:烧饭B.未尝校校:计较C.长生晨则食其兄食:吃饭D.鬻其园地之半以敛焉鬻:卖掉(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长生无妻无子,和母亲、哥哥一室生活。
由于家境贫寒,加上哥哥驼背患病无法营生,长生只能靠种地种菜和为人赁佣来养家糊口。
B.陈长生沉默寡言,逢人爱笑。
这样的性格,使得村里无人欺负他。
他还吃苦耐劳,别的佣工不愿做的事情,长生没有怨言,从未懈怠。
C.长生孝顺母亲,敬爱兄长。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太平州①新学记王安石①太平新学在子城②东南,治平三年,司农少卿建安李侯定仲求所作。
侯之为州也,宽以有制,静以有谋,故不大罚戮而州既治。
于是大姓相劝出钱,造侯之庭,愿兴学以称侯意。
侯为相地迁之,为屋百间,为防环之,以待水患。
而为田二十顷,以食学者。
自门徂堂,闳壮丽密,而所以祭养之器具。
盖往来之人,皆莫知其经始,而特见其成。
既成矣,而侯罢去,州人善侯无穷也,乃来求文以识其时功。
②嗟乎!学之不可以已也久矣。
世之为吏者,或不足以知此,而李侯知以为先,又能不费财伤民,而使其自劝以成之,岂不贤哉!然世之为士者,知学矣,而或不知所以学,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____________。
③盖继道莫如善,守善莫如仁。
仁之施,自父子始。
积善而充之,以至于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推仁而上之,以至于圣人之于天道,此学者之所当以为事也。
昔之造书者实告之矣。
有闻于上,无闻于下,有见于初,无见于终,此道之所以散,百家之所以盛,学者之所以讼也。
学乎学,将以一天下之学者至于无讼而止。
游于斯,餔③于斯,而余说之不知,则是美食逸居而已者也。
李侯之为是也,岂为士之美食逸居而已者哉?治平四年九月四日,临川王某记。
注:①太平州:宋代设置,州治设今安徽当涂姑孰城。
②子城:姑孰城的内城,在姑孰城北面。
③餔:吃饭。
(1)可填入第②段横线处的虚词是()A.也B.者C.焉D.耳(2)第②段从“为吏者”写到“为士者”,分析其用意。
(3)下列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就这是圣人之道流传、百家之说形成、读书人彼此称颂的原因。
B.就这是用来流传圣人之道、兴盛百家之说、让读书人争辩的方法。
C.就这是圣人之道离散、百家之说兴盛、读书人争辩不止的原因。
D.就这是散播圣人之道、形成百家之说、使读书人互相颂扬的方法。
(4)对第③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立州学目的在于统一士人思想,最终目标是没有思想争辩分歧。
《宋史·富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史·富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下文是关于《宋史·富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第一篇:《【高考调研】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习题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5 Word版含答案]》习题课5 专题八综合检测(二)(时间:45分钟总分:80分)提示:重视课文诵读,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考前,哪怕时间再紧,也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对课文中的文言文进行重点诵读,特别是对一些纪传体的文章要重点诵读,争取熟读成诵,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是解读文言文的根本。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富弼,字彦国,河南人。
初,母韩有娠,梦旌旗鹤雁降其庭,云有天赦,已而生弼。
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
”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
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
”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
通判绛州,迁直集贤院。
康定元年,日食正旦,弼请罢宴彻乐,就馆赐北使酒食。
执政不可,弼曰:“万一契丹行之,为朝廷羞。
”后闻契丹果罢宴,帝深悔之。
时禁臣僚越职言事,弼因论日食,极言应天变莫若通下情,遂除其禁。
庆历二年,为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
会契丹屯兵境上,遣其臣萧英、刘六符来求关南地。
朝廷择报聘者,皆以其情叵测,莫敢行,夷简因是荐弼。
欧阳修引颜真卿使李希烈事,请留之,不报。
弼即入对,叩头曰:“主忧臣辱,臣不敢爱其死。
”帝为动色,先以为接伴。
英等入境,中使迎劳之,英托疾不拜。
弼曰:“昔使北,病卧车中,闻命辄起。
今中使至而君不拜,何也?”英矍然起拜。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
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
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
率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
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
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
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材料二:或谓孔子曰:“子奚①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②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注】①奚:为什么。
②施:施行,延及。
(1)材料一中,“牛刀”喻指________。
(2)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孔子对“为政”的认识。
【答案】(1)礼乐之道(或“道”,或“礼”)(2)①为政的目的(或宗旨、原则)应是推行“礼乐之道”,以维护社会安定和谐。
孔子因闻“弦歌之声”而戏笑,表明对子游政绩的赞同。
这反映了其“礼治”的为政观。
②孔子认为,为政的基础(或前提)应是践行“孝悌友爱”“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或推己及人、亲亲仁民)。
这体现了其“德政”思想。
③为政的途径(或方式)之一是通过教育培养弟子先立身处世后为官从政,即师长凭借弟子出仕而间接参与国家政治。
这凸显了其灵活明智的为政观。
【解析】【分析】(1)“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指治理武城县;“牛刀”指礼乐之道。
这是一个常用成语,意思是比喻用大的方法来解决小的问题而大材小用。
文中孔子则用它来比喻用礼乐之道来治理受到县城。
孔子认为子游长于文学,是他的得意门生,有如此大才却无大用武之地,只任职武城这样的小邑。
这句话包含孔子对子游极其欣赏、极其惋惜的情感。
(2)孔子一向提倡以礼乐治国,当他看到学生子游在武城这样做了,本来应该表扬,却开了个玩笑,说未免小题大作。
引起子游的反驳,孔子马上承认自己刚才说得不恰当。
子游的笃信认真,孔子的幽默风趣,声音笑貌都如闻如见,意趣横生。
为政的目的(或宗旨、原则)应是推行“礼乐之道”,以维护社会安定和谐。
2020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作业Word版含答案(5)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作业[题组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提示:在翻译句子之前,请先找出“关键实词”“关键虚词”“文言句式”,并作解释)徐勉字修仁,东海郯人也。
勉幼孤贫,早励清节。
年六岁,属霖雨,家人祈霁,率尔为文,见称耆宿。
及长好学,宗人孝嗣见之叹曰:“此所谓人中之骐骥,必能致千里。
”年十八,召为国子生,便下帷专学,精力无怠。
同时侪辈肃而敬之。
祭酒王俭每见,常目送之,曰:“此子非常器也。
”每称有宰辅之量。
六年,除给事中、五兵尚书,迁吏部尚书。
尝与门人夜集,客有虞皓求詹事五官。
勉正色答云:“今夕止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
”故时人服其无私。
勉虽居显职,不营产业,家无畜积,奉禄分赡亲族之贫乏者。
门人故旧或从容致言,勉乃答曰:“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清白。
子孙才也,则自致辎;如不才,终为他有。
”及卒,帝闻而流涕。
谥简肃公。
(选自《南史·徐勉传》,有删改) (1)祭酒王俭每见,常目送之,曰:“此子非常器也。
”关键实词:关键虚词:文言句式:译文:答案:关键实词:“目”,名词作状语,用目光;“非常”,古今异义词,“非”译为“不是”,“常(器)”译为“普通(人)”。
关键虚词:“之”,代词,代指徐勉。
文言句式:“祭酒王俭每见(之)”为省略句,“此子非常器也”为判断句,“非”表否定判断,译为“不是”。
译文:祭酒王俭每次见到他,都用目光送他离去,说:“这个人不是普通人。
”(2)勉虽居显职,不营产业,家无畜积,奉禄分赡亲族之贫乏者。
关键实词:关键虚词:文言句式:译文:答案:关键实词:“居”,担任;“畜积”,积蓄;“奉”为通假字,通“俸”,俸禄;“赡”,供养;“贫乏”,穷困。
关键虚词:“虽”,有两个义项,一是虽然,一是即使,此处为“虽然”;“之、者”,此处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文言句式:“奉禄分赡亲族之贫乏者”为定语后置句,“贫乏”作“亲族”的定语,现代汉语语序为“奉禄分赡贫乏亲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题课5 专题八综合检测(二)(时间:45分钟总分:80分)提示:重视课文诵读,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考前,哪怕时间再紧,也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对课文中的文言文进行重点诵读,特别是对一些纪传体的文章要重点诵读,争取熟读成诵,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是解读文言文的根本。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富弼,字彦国,河南人。
初,母韩有娠,梦旌旗鹤雁降其庭,云有天赦,已而生弼。
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
”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
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
”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
通判绛州,迁直集贤院。
康定元年,日食正旦,弼请罢宴彻乐,就馆赐北使酒食。
执政不可,弼曰:“万一契丹行之,为朝廷羞。
”后闻契丹果罢宴,帝深悔之。
时禁臣僚越职言事,弼因论日食,极言应天变莫若通下情,遂除其禁。
庆历二年,为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
会契丹屯兵境上,遣其臣萧英、刘六符来求关南地。
朝廷择报聘者,皆以其情叵测,莫敢行,夷简①因是荐弼。
欧阳修引颜真卿使李希烈事,请留之,不报。
弼即入对,叩头曰:“主忧臣辱,臣不敢爱其死。
”帝为动色,先以为接伴。
英等入境,中使迎劳之,英托疾不拜。
弼曰:“昔使北,病卧车中,闻命辄起。
今中使至而君不拜,何也?”英矍然起拜。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
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
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
率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
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
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
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
帝闻之,遣使褒劳,拜礼部侍郎。
弼曰:“此守臣职也。
”辞不受。
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
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
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
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
六年三月,以母忧去位,诏为罢春宴。
故事,执政遭丧皆起复。
帝虚位..五起之,弼谓此金革变礼,不可施于平世,卒不从命。
英宗立,召为枢密使。
后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
元丰六年八月,薨,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富弼传》) 【注】①夷简:吕夷简,时任宰相。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听.流民擅取听:听任B.天下传以为式.式:格式C.弼为相,守典故..典故:先例D.帝虚位..五起之虚位:空着职位答案 B解析式:样板,典范。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现富弼“王佐”之才的一组是(3分)( )①少笃学,有大度②极言应天变莫若通下情③主忧臣辱,臣不敢爱其死④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⑤遣使褒劳,拜礼部侍郎⑥自弼立法简便周尽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⑥D.③⑤⑥答案 C解析①只是说他好学有气度,不是有才能的表现;③表现他忠心勇敢,非才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富弼自幼好学,才华出众。
范仲淹非常赏识他,认为他是“王佐才”;晏殊在看了他的文章之后把女儿嫁给了他;他在制科考试中获得了优异成绩。
B.富弼见识卓越,虑事周详。
康定元年发生日食之后,他建议撤除宴会舞乐,在驿馆中招待使者,执政者未采纳此建议,而契丹却撤除宴乐,令朝廷蒙羞。
C.富弼忠于朝廷,勇于担当。
契丹屯兵边境,派遣使者谋取割占宋朝国土,富弼不顾朝臣的一致拦阻,挺身而出,为主分忧,接待应对契丹使者,据理力争。
D.富弼变革创新,救民水火。
河朔大水,灾民流离,食宿无着,他一改前人聚民施粥的陈旧方法,调动官、民之力,利用公、私之资,养生葬死,成效显著。
答案 C解析“一致拦阻”错。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朝廷择报聘者,皆以其情叵测,莫敢行,夷简因是荐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朝廷选择回访(复)的使臣,大家都认为契丹人的想法不可预测,没有人敢前去,夷简因此推荐富弼。
(“报”“以”“叵测”“莫”“因是”各一分,共5分)(2)富弼规劝所管辖地区的百姓拿出粮食,加上政府的粮食,获得公私房舍十余万处,让流民分散居住,以方便他们用柴用水(烧水做饭)。
(“所部”“益”“区”“处”“薪水”各一分,共5分)【参考译文】富弼,字彦国,是河南人。
起初,他的母亲韩氏身怀有孕,梦见旌旗、鹤雁降落在庭院中,说有上天的赦令,不久生下富弼。
年轻时专心学习,气量宽宏,范仲淹见到他后认为他才能杰出,说:“你是辅佐帝王的材料啊。
”把他写的文章拿给王曾、晏殊看,晏殊将女儿嫁给他。
仁宗恢复制科(选拔特殊人才的临时性考试),范仲淹对富弼说:“你应当凭借这个进入仕途。
”被举荐为茂才异等(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任命他担任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
任绛州通判,调他到集贤院任职。
康定元年(1040),正月初一发生了日食,富弼请求停止宴会,撤去舞乐,在别馆中赐予北国使者酒饭。
执政官认为不行,富弼说:“万一契丹这样做,是朝廷的羞辱。
”后来听说契丹果然撤除了宴会,仁宗深感后悔。
当时禁止臣僚超越职位上书言事,富弼借着议论日食,极力主张应付天象变化不如使下情畅通,于是就解除了禁令。
庆历二年,担任知制诰,纠察在京刑事案件。
恰逢契丹在边境驻扎军队,派遣大臣萧英、刘六符前来索要关南土地。
朝廷选择回访的使臣,大家都认为契丹人心怀叵测,没有人敢前去,吕夷简因此推荐富弼。
欧阳修引用颜真卿让李希烈出使的事,请求让富弼留下,朝廷没有回复。
富弼立刻入朝答话,叩头说:“人主忧虑就是臣下的耻辱,臣下不敢爱惜生命贪生怕死。
”仁宗为此深受感动,先让富弼去做迎接和陪伴契丹使者的事。
萧英等进入宋朝境内,中使(宫中使者)迎接并慰劳他们,萧英声称有病不下拜。
富弼说:“从前出使北方,病卧在车中,听到信息就起来了。
如今中使到而你不拜谢,什么原因呢?”萧英慌忙起来拜谢。
河朔地区发大水,百姓到处流浪讨饭。
富弼规劝所管辖地区的百姓拿出粮食,加上政府的粮食,获得公私房舍十余万处,将流民各地安排,以便于给柴水。
官吏中已去职的、等待任职的、寄居在当地的都给予俸禄,让他们到老百姓聚集的地方,选择老病衰弱者给予粮食,照旧记下他们的功劳,约定以后替他们上奏请求赏赐。
大略每五天,就派人拿着酒肉饭菜进行慰问,出于最大的诚心,人人都尽力而为。
山林池塘水泽中有利于老百姓生活的出产,都任由流民自行获取,死了的人用大坑合葬,将它叫作“丛冢”。
第二年,麦子丰收,老百姓依路的远近接受粮食回家,共救活五十余万人,招募流民为兵达万人。
仁宗听说这件事后,派遣使者嘉奖慰问,授任礼部侍郎。
富弼说:“这是做臣子的职责。
”辞谢不予接受。
在此之前,救灾的都将老百姓聚集在城中,煮粥给流民吃,湿热之气蒸腾,导致疫病流行,以至于死者枕藉;有的等待救济数天都不能吃到粥而饥饿倒毙。
自从富弼确定了简便周到详尽的赈济方法后,天下都学习它,用来作为样板。
富弼做宰相,遵守礼仪,按过去的办法处理问题,以公众的议论为辅助,对于毁誉不曾留心。
在这时,百官尽职,天下平安。
嘉祐六年(1061)三月,由于母亲丧事离职,皇帝下诏为此免除春宴。
按着旧例,宰相遇到丧事都起任官复原位。
仁宗空着职位五次起用他,富弼认为这是战争时期适应特殊情况而设的仪礼,不能在太平之世施行,始终不听从任命。
英宗即位,召为枢密使。
后来请求退休,加任司空一职,进封韩国公退休。
元丰六年(1083)八月,去世,终年八十岁。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19分)赵概字叔平,南京虞城人。
少笃学自力,器识宏远。
中进士第,为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
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
出知洪州,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泛溢之虞,概作石堤二百丈,高五丈,以障其冲,水不为患。
僚吏郑陶、饶奭①挟持郡事,为不法,前守莫能制。
州之归化卒,皆故时群盗。
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
”概不答。
卒有自容州戍逃归而犯夜者,斩之以徇,因收陶、奭抵罪,阖府股栗。
加直集贤院。
坐失举渑池令张诰免,久乃起。
召修起居注。
欧阳修后至,朝廷欲骤用之,难于越次。
概闻,请郡②,除天章阁待制,修遂知制诰。
逾岁,概始代之。
苏舜钦等以群饮逐,概言:“预会者皆馆阁名士,举而弃之,觖③士大夫望,非国之福也。
”不报。
谏官郭申锡论事忤旨,帝欲加罪,概曰:“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乃止。
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
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
擢枢密使、参知政事。
数以老求去。
熙宁初,拜观文殿学士、知徐州。
自左丞转吏部尚书,前此执政迁官,未有也。
以太子少师致仕..,退居十五年,尝集古今谏争事,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
神宗赐诏曰:“请老而去者,类以声问不至朝廷为高。
唯卿有志爱君,虽退处山林,未尝一日忘也。
当置于坐右,时用省阅..。
”元丰六年,薨,年八十八。
赠太子太师,谥曰康靖。
概秉心和平,与人无怨怒。
虽在事如不言,然阴以利物者为不少,议者以比刘宽、娄师德。
坐张诰贬六年,念之终不衰,诰死,恤其家备至。
欧阳修遇概素薄,及修有狱,概独抗.章.明其罪,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
修得解,始服其长者。
(选自《宋史·赵概传》,有删改)【注】 ①奭(shì):盛大的样子。
②请郡:指古代京官请求外放,任州郡长官。
③觖(jué):因不满意而怨恨。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以太子少师致仕..致仕:官员退休 B .当置于坐右,时用省阅..省阅:审视阅览 C .概独抗章..明其罪 抗章:向皇帝上奏章 D .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报怨:同“抱怨” 答案 D解析 报怨:应为“报复仇怨”,《过秦论》中有“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6.以下全都表现赵概是一位“长者”的一项是(3分)( )A.⎩⎪⎨⎪⎧①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②概闻,请郡,除天章阁待制B.⎩⎪⎨⎪⎧ ①今黜之,何以示天下②前此执政迁官,未有也C.⎩⎪⎨⎪⎧ ①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②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D.⎩⎪⎨⎪⎧ ①诰死,恤其家备至②概独抗章明其罪答案 D解析 “长者”在文中应指“德高望重”“有德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