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

合集下载

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解读

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解读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
DB37/T1013—2009
——标准解读
一份交给社会,事事带头作榜样;另一 份留给 自己, 回首往 事,觉 得生命 无悔;这 第三份 吗,要 交给党 ,看看 我们是 否不忘 初心, 牢记使 命
主要内容
一、能源管理体系发展 二、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编制过程简介 二、DB37/T 1013-2009 标准解读
管理的系统方法
1、将过程作为系统加以 识别、评价和管理;
2、把管理过程组成一个有 机系统;
3、形成一个自我约束、自 我完善并相互关联、协 调联动的有效机制。
一份交给社会,事事带头作榜样;另一 份留给 自己, 回首往 事,觉 得生命 无悔;这 第三份 吗,要 交给党 ,看看 我们是 否不忘 初心, 牢记使 命
2008年3月组织标准起草单位,邀请国家和省内能源管理专家,对标准进行了分析讨论; 同时起草小组参加了北京国际能源管理标准会议,听取了日本、巴西、韩国等国家的能源 管理体系标准的介绍,了解了国际标准和组织对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研究方向和进度,并 结合专家意见对标准进行了修改,形成了标准的报批稿。
一份交给社会,事事带头作榜样;另一 份留给 自己, 回首往 事,觉 得生命 无悔;这 第三份 吗,要 交给党 ,看看 我们是 否不忘 初心, 牢记使 命
一份交给社会,事事带头作榜样;另一 份留给 自己, 回首往 事,觉 得生命 无悔;这 第三份 吗,要 交给党 ,看看 我们是 否不忘 初心, 牢记使 命
第二章
标准的编制过程
针对此次行动中发现的节能法律法规没有得到全面贯彻,节 能标准没有得到有效执行,节能技术的获取没有建立畅通的渠 道,能源管理机构设置、计量统计、目标分解考核等基础工作 不够系统、规范和完善,多数企业对能源管理没有系统的规划 等问题,省经贸委、省政府节能办组织专家进行了深入地研究 和剖析,认为问题的产生除了企业最高管理者对节能管理不重 视外,最主要的是缺少对能源利用的系统管理。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GBT-15587-1995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GBT-15587-1995

GB/T 15587-1995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工业企业建立能源管理系统,实施能源管理的一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工业企业能源管理。

2 引用标准GB 2589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 3484 企业能量平衡通则GB 12723 产品单位产量能源消耗定额编制通则3 能源管理系统为实施能源管理,企业应建立健全能源管理系统,包括完善组织结构,落实管理职责,配备计量器具,制定和执行有关文件,开展各项管理活动。

该系统应能保证安全稳定供应生产所需能源,及时发现能耗异常情况,予以纠正,并不断挖掘节能潜力。

3.1 能源管理方针和目标3.1.1 企业领导应根据本企业总的经营方针和目标,执行国家能源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确定能源管理方针。

3.1.2 应根据企业能源管理方针,制定能源管理目标。

能源管理目标一般以产品单位产量能源消耗量确定,并可分别制定年度目标和长远目标。

3.1.3 企业能源管理方针和目标应以书面文件颁发,使企业所有有关人员明确,并贯彻执行。

3.2 能源管理的主要环节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管理好以下环节:a. 能源输入;b. 能源转换;c. 能源分配和传输;d. 能源使用(消耗);e. 能源消耗状况分析;f. 节能技术进步。

3.3 能源管理职责和权限3.3.1 为实现能源管理目标,企业领导应负责建立、保持和完善能源管理系统,确定能源主管部门,配备具有相应技能和资格的人员,承担能源管理和技术工作,明确规定其职权范围和领导关系。

3.3.2 企业能源主管部门应系统地分析本企业能源管理各主要环节及其各项活动过程,分层次把各项具体工作任务落实到有关部门、人员和岗位。

3.3.3 企业各有关部门和人员,按照能源主管部门的协调安排,完成各项具体能源管理工作。

3.3.4 在分配落实能源管理职责的同时,要授予履行该职责所必要的权限。

3.4 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满足管理需要的能源计量器具,制定和实施有关文件,对计量器具的购置、安装、维护和定期检定实行管理,保证其准确可靠。

企业能源管理的规章制度

企业能源管理的规章制度

企业能源管理的规章制度企业能源管理的规章制度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制度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范围内统一的、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系列习惯、道德、法律(包括宪法和各种具体法规)、戒律、规章(包括政府制定的条例)等的总和它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三个部分构成。

那么制度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企业能源管理的规章制度,欢迎阅读与收藏。

企业能源管理的规章制度篇1一、节能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1、企业节能领导小组在组长组织下,领导企业的节能工作,实施企业能源管理的基本任务,统筹、综合、协调、管理企业的各项节能工作。

2、贯彻执行国家、地方、行业主管部门的有关节能方针政策、法规、标准,组织制定节能管理细则、节能目标和各种有关管理标准、制度并组织实施。

3、组织制定节能宣传、教育和培训规划并组织实施。

4、组织制定并实施规划,节能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计划及年度节能计划。

5、组织审定企业年度各类能源消耗指标和节能指标。

6、审定企业的重大节能成果和重大奖惩事宜。

7、检查企业的各项节能工作。

8、组织召开节能工作例会,进行节能工作的计划、布置、检查、总结。

二、节能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节能主管部门为企业节能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是企业节约能源的综合管理和监督、检查部门,在企业节能领导小组、主管能源领导下,负责做好企业节能任务的综合和协调管理,督促、检查企业的各项节能工作,主要职责如下:1、贯彻企业节能领导小组的决定,并对其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2、负责贯彻落实国家、地方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有关节能方针、政策、法规、标准并对其执行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

3、具体开展企业的能源利用普查、能量平衡测试和能量审计。

4、具体组织编制企业节能规划、节能技改计划和年度节能计划并汇总入全厂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中。

5、参与审查企业的改建、扩建和新建工程设计,确保工程设计内容具有明确和正确的节能评估,合理选用节能工艺、设备和材料,并协助工程管理部门,抓好节能工程竣工验收和效果鉴定工作。

上海市工业企业节约能源暂行规定实施细则-

上海市工业企业节约能源暂行规定实施细则-

上海市工业企业节约能源暂行规定实施细则正文:---------------------------------------------------------------------------------------------------------------------------------------------------- 上海市工业企业节约能源暂行规定实施细则(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三十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第一条根据《上海市工业企业节约能源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节能暂行规定》)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制订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市全民和集体所有制的工业企业(包括市属工业企业、区或县属工业企业、乡镇工业企业),以及中央单位和其他省市在沪的工业企业,均应执行本实施细则。

第三条年耗能折合标准煤一万吨以上(含一万吨)的工业企业,应有相应的节约能源管理机构,配备专职负责人和技术人员等。

年耗能折合标准煤三千吨以上(含三千吨)不足一万吨的工业企业,应有分管节约能源工作的部门、配备专职人员。

年耗能折合标准煤不足三千吨的工业企业,应配备从事节约能源工作的专职或兼职人员。

第四条工业企业节约能源管理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应保持相对稳定。

第五条工业企业的年耗能量,以一九八0年度的实际消耗量为依据划定。

凡年耗能量有增长的企业,应根据新的实际消耗量按本实施细则第三条规定重新确定节约能源管理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

第六条工业企业能源计量器具综合配备率应不低于百分之九十。

能源消耗一级(进出厂)计量检测率应不低于百分之九十五,二级(车间)和三级(主要耗能班组或机台设备)计量检测率应不低于百分之九十。

能源计量器具要定期检查、校验、受检率和合格率应不低于百分之九十五。

工业企业燃料消耗一级计量检测的可行性,由行业主管部门确定后报送市标准计量管理局认可。

第七条工业企业应按市统计局有关规定,做好能源消耗的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按时完成企业总能耗、产值能耗、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产品综合能耗(或产品能耗)的统计分析,定期向有关主管部门报送报表。

节能相关法律规范

节能相关法律规范

第一节相关法律、法规、产业与技术政策一、相关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与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与国主席令第77号,2008年4月1日起施行);2、《中华人民共与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经2002年6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通过;根据2012年2月29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5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与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决定》修正。

《中华人民共与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分总则、清洁生产的推行、清洁生产的实施、鼓励措施、法律责任、附则6章40条,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

);3、《中华人民共与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与国主席令[2008]第4号);4、《中华人民共与国电力法》(2009年修正);5、《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筑法》(经1997年11月1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通过;根据2011年4月22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筑法〉的决定》修正);6、《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与审查暂行办法》(国家发改委2010年第6号令);7、《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2011年修订)(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8、《山东省节约能源条例》(鲁政发[2009]94号);9、《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发改环资[2004]2505号);10、《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11、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与审查工作的通知》(发改投资[2006]2787号);1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的通知》(国办发[2008]106号);13、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鲁政发[2007]39号);14、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鲁发[2007]24号);15、《山东省“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16、《山东省节约能源“十二五”规划》17、《山东省清洁生产“十二五”推行规划》18、《山东省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二、产业与技术政策1、《国务院关于发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通知》(国发[2005]40号);2、《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国家发改委令第21号);3、《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国家发改委2005第65号);4、《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与审查指南(2006)的通知》(发改环资[2007]21号);5、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与审查暂行办法(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令第6号);6、《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7、《建设部关于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的实施方案》(建科[2011]194号。

DB37T2731-2015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规范 文本

DB37T2731-2015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规范 文本

ICs 27. 10由 DB37山东省地万标少DB37/T 2731一2015规沧建设与运行管三一企业能用E 站管控中仿儿、交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Manasgement Specification of Enterprise Energy Manasgement and Control Center2015-12-14 发布 2016-01-14 实施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77/T 2731一2015ae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 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能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山东大学、济南大陆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煤炭节能技术服务中心、山东钢铁集团济南分公司、青岛积成电子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李歧强、傅尔权、巩和一、陈祥力、李玉全、李健民、张元福、姬厚华、刘春荣、陈飚、严凤涛、张炳哲、董勇、韩飞舟、赵金洋、郭庆强。

DB37/T 2731一2015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规范的术语和定义、建设要求、功能要求、运行管理和检查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工业企业能源管控中心的建设、改进及其运行管理。

其它用能单位可参照本标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羊) 适用于本文件。

GB/T 2587 用能设备能量平衡通则GB/T 2589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VT 13234 企业节能量计算方法GB/T 15587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GB/T 17166 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GB 17167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T 22239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23331 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 29639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DB377T 1566 工业企业能效对标导则3 术语和定义 GB/T 2589、G6B 17167和GB/A7T 2333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能源管理是工业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

同时,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也逐渐成为国家政策的重点。

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业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能源管理体系,增加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一、制定能源管理计划制定能源管理计划是工业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第一步。

企业应该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明确节能减排的目标,制定可行的节能措施,并确定节能措施的实施计划和时间表。

同时,要建立完善的能源监测和数据管理系统,对能源消耗情况进行监测和统计,对节能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

二、优化能源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

企业应该通过技术改造和设备优化,采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并加强对能源的监测和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加强能源管理加强能源管理是保证节能减排效果的关键。

企业应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能源管理体系,加强对能源的监督和管理,定期开展能源审计,发现和解决能源浪费和不合理利用的问题。

同时,要加强培训和宣传,提高员工的节能意识和能源管理意识,形成全员参与、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氛围。

四、推广节能技术推广节能技术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企业应该积极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与相关机构和企业的技术交流和合作,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五、加强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是促进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企业应该按照国家的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严格执行污染治理措施,加强环境监测和数据管理,保证环境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减少环境污染和危害。

同时,要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回报社会。

总之,工业企业能源管理是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关键措施,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
• b)能源数量及计量方法;
• c)能源质量要求及检查方法;
• d)能源数量及质量发生异议时的处理规则。
• 5.4 根据检测要求和费用,合理确定输入能源质量抽检的 项目和频次,采用国家或行业标准规定的通用方法检验输 入能源的质量。规定有关人员的职责、抽样规则、判定基 准及记录、报告是否合格的判定程序。
• 10.2 挖掘节能潜力,采取节能措施。用于局部改进的列 入中短期计划,用于重大节能技术措施的列入长期计划。 并把节能规划和发展生产、降低成本、防止公害结合起来。
• 10.3 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以下分析方法:
• a)统计分析方法。可根据本企业特点,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能耗 有关数据进行处理,设计和绘制各种图表,用以对能耗状况进行经常 性分析。
• a)选择能源供方; • b)签订采购合同; • c)能源计量及质量检测; • d)贮存。 • 5.2 选择能源供方除应考虑价格、运输等因素外,还应符
合国家相关能源政策并对所供能源的质量进行评价,并确 认其供应能力。
• 5.3 与能源供方签订的采购合同中,应明确规定以下内容:
• a)能源供应期限;
• 3.4.1 能源主管部门应系统地分析本企业能源管理各主要 环节及各项活动过程,分层次的把各项具体工作任务落实 到有关部门、人员和岗位,确保完成各项具体能源管理工 作。
• 3.4.2 在分配落实能源管理职责的同时,要授予履行该职 责所必要的权限。
• 3.4.3 建立全体员工参与的能源管理和节能体制,对节能 有成绩或对节能技术有创新的员工,应根据节能效果大小, 给予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
• 9.6 要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逐步实现对能源输入到消 耗全过程的连续监测、集中控制、统一调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Guides for energy management in industrial enterprise GB/T 15587-1995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工业企业建立能源管理系统,实施能源管理的一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工业企业能源管理。

2 引用标准GB 2589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 3484 企业能量平衡通则GB 12723 产品单位产量能源消耗定额编制通则3 能源管理系统为实施能源管理,企业应建立健全能源管理系统,包括完善组织结构,落实管理职责,配备计量器具,制定和执行有关文件,开展各项管理活动。

该系统应能保证安全稳定供应生产所需能源,及时发现能耗异常情况,予以纠正,并不断挖掘节能潜力。

3.1 能源管理方针和目标3.1.1 企业领导应根据本企业总的经营方针和目标,执行国家能源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确定能源管理方针。

3.1.2 应根据企业能源管理方针,制定能源管理目标。

能源管理目标一般以产品单位产量能源消耗量确定,并可分别制定年度目标和长远目标。

3.1.3 企业能源管理方针和目标应以书面文件颁发,使企业所有有关人员明确,并贯彻执行。

3.2 能源管理的主要环节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管理好以下环节:a.能源输入;b.能源转换;c.能源分配和传输;d.能源使用(消耗);e.能源消耗状况分析;f.节能技术进步。

3.3 能源管理职责和权限3.3.1 为实现能源管理目标,企业领导应负责建立、保持和完善能源管理系统,确定能源主管部门,配备具有相应技能和资格的人员,承担能源管理和技术工作,明确规定其职权范围和领导关系。

3.3.2 企业能源主管部门应系统地分析本企业能源管理各主要环节及其各项活动过程,分层次把各项具体工作任务落实到有关部门、人员和岗位。

3.3.3 企业各有关部门和人员,按照能源主管部门的协调安排,完成各项具体能源管理工作。

3.3.4 在分配落实能源管理职责的同时,要授予履行该职责所必要的权限。

3.4 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满足管理需要的能源计量器具,制定和实施有关文件,对计量器具的购置、安装、维护和定期检定实行管理,保证其准确可靠。

3.5 文件3.5.1 为了规范和协调各项能源管理活动,应有系统地制定各种文件,严格贯彻执行。

能源管理所需文件包括:管理文件、技术文件和记录。

3.5.2管理文件3.5.2.1 管理文件是对能源管理活动的原则、职责权限、办事程序、协调联系方法、原始记录要求等所作的规定。

如:管理制度、管理标准及各种规定等。

3.5.2.2 制定管理文件应做到程序明确,相互协调,简明易懂,便于执行。

3.5.3 技术文件3.5.3.1 技术文件是对能源管理活动中有关技术方面的规定,包括:技术要求、操作规程、测试方法等。

3.5.3.2 制定能源技术文件,应参照国家、行业和地方能源标准,规定的内容应准确、先进、合理。

3.5.4 记录对能源管理中的计量数据、检测结果、分析报告等记录,应按规定保存,作为分析、检查和评价的依据。

3.5.5 应对所有文件的制定、批准、发放、修定,以及废止文件的回收作出明确规定,确保文件准确有效。

3.6 企业领导应定期组织对能源管理系统进行检查和评价,促使其正常运行,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4 能源输入管理企业应对能源输入进行严格管理,保证输入能源满足生产需要,准确掌握输入能源的数量和质量,为合理使用能源和核算总的消耗量提供依据。

应制定和实施文件并开展以下活动:a.选择能源供方;b.签订采购合同;c.输入能源计量;d.输入能源质量检测;e.贮存。

4.1 选择能源供方除考虑价格、运输等因素外,还要对所供能源的质量进行评价,确认供方的供应能力,选定符合要求和稳定的能源供方。

4.2 与能源供方签订的采购合同中,应明确规定以下内容:a. 输入能源的数量和计量方法;b. 输入能源的质量要求和检查方法;c. 对数量和质量发生异议时的处理规则。

4.3 应按合同规定的方法对输入能源进行计量。

明确规定相应人员的职责和权限、计量和计算方法、记录,以及发现问题时报告、裁定的程序。

4.4 可根据使用要求和费用,合理确定输入能源质量检测的项目和频次,采用国家或行业标准规定的通用方法检验输入能源的质量。

同时,明确规定有关人员的职责、抽样规则、判定基准、记录,以及发现不合格时报告、裁定的程序。

4.5 应制定和执行能源贮存管理文件,规定贮存损耗限额,在确保安全的同时,减少贮存损耗。

5 能源转换管理企业所用能源需经转换时,应重点对转换设备的运行调度、维护监测、定期检修实施管理,以提高转换效率。

5.1 应制定转换设备调度规程,根据生产要求、设备状况和运行状况,确定最佳运行方案,各方面相互配合,使转换设备接近和保持最佳工况。

5.2 为使转换设备安全经济运行,运行操作人员要经培训后执证上岗。

制定运行操作规程,对转换设备的操作方法、事故处理、日常维护、原始记录等作出明确规定,严格执行。

5.3 应定期测定转换设备的效率,确定其转换效率允许最低基限,作为安排检修的依据。

为保证检修质量,掌握设备状况,应制定并执行检修规程和检修验收技术条件。

6 能源分配和传输管理能源分配和传输管理的目的是保障安全连续供给,降低损耗。

企业应制定和执行文件,对内部输配电线路、供水、供气、供汽、供热、供油管道实施管理。

6.1 应明确界定内部能源分配传输系统的范围,规定有关单位和人员的管理职责和权限,以及有关管理工作原则和方法。

6.2 要合理布局设置内部能源分配传输系统,合理调度,优化分配,适时调整,减少传输损耗。

6.3 对输配电线路供水、供气、供汽、供油、供热管道,要定期巡查,测定其损耗,根据运行状况,制定计划,合理安排检修。

6.4 要建立能源领用制度,制定用能计划。

对各单位用能准确计量,建立台帐,定期统计。

7 能源使用管理能源使用管理是企业能源管理的主要环节,要通过优化工艺、耗能设备经济运行和实施定额管理,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

7.1 优化工艺7.1.1 产品生产工艺的设计和调整,应把能源消耗作为重要考虑因素之一,合理安排工艺过程,充分利用余热、余压、回收放散可燃气体,使整个加工过程耗能量最小。

7.1.2 对各工序,特别是主要耗能工序,要优选工艺参数,加强监测调控,改进产品加工方法,降低能源消耗。

7.2 耗能设备经济运行7.2.1 选择生产设备,应以有利环保、节能和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原则,选用节能型设备,淘汰高耗能设备。

7.2.2 应根据设备特性和生产加工需要,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和生产调度,使耗能设备在最佳状况运行。

7.2.3 要严格贯彻执行操作规程,不断改进操作方法,加强日常维护和定期检修,使耗能设备正常运行。

7.3 能源消耗定额7.3.1 企业应制定能源消耗定额,作为判断能耗状况是否正常的重要依据,并考核完成情况。

应制定管理文件,对以下活动作出明确规定。

a.能源消耗定额的制定;b.定额的下达和责任;c.实际用能量的计量和核算;d.考核。

7.3.2 企业能源主管部门应按照 GB 12723、GB 2589和行业的有关规定,分别制定各用能单位、主要耗能设备和工序的能源消耗定额。

7.3.3 能源消耗定额应按规定的程序逐级下达,并明确规定完成各项定额的责任部门、单位和责任人。

7.3.4 要落实有关人员的职责,按规定的方法,对各用能单位、主要耗能设备和工序的实际用能量进行计量、统计和核算,在规定时间内报告。

7.3.5 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具体情况,选定适当的方法对定额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和奖惩。

当实际用能量超出定额时,应查明原因采取纠正措施。

7.3.6 应根据生产条件变化和完成情况,及时修定能源消耗定额。

8 能源消耗状况分析企业应对内部能源消耗状况进行分析,掌握各种影响能耗的因素及其变化规律,挖掘节能潜力。

8.1 企业能源主管部门应定期对全企业能源消耗状况及其费用进行分析,各用能单位应对本单位管辖的主要耗能设备、工序的能源消耗状况进行分析。

8.2 分析方法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灵活选择,目前常用的分析方法有以下三种。

此外,还可创造和采用其它分析方法。

8.2.1 能源审计。

是以企业为体系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一般用于企业能源利用状况的宏观分析。

8.2.2 能量平衡。

以全企业为对象的能量平衡可根据需要进行;对内部用能单位和主要耗能设备、工序,当耗能异常原因不明时,或产品、生产工艺和设备发生变化时,应进行能量平衡测试。

能量平衡按GB 3484及有关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

8.2.3 统计分析。

可根据本企业特点,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能耗有关数据进行处理,设计和绘制各种图表,用以对能耗状况进行经常性分析。

8.3 分析完成后应提出分析报告,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内容:a. 能源管理目标或能源消耗定额完成情况;b. 能源消耗及其费用上升或下降的原因;c. 企业(或单位)用能水平评价;d. 改进对策。

9 节能技术进步节约能源要依靠技术进步,企业应加强节能技术措施管理,积极推进节能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环境。

9.1 节能技术措施管理9.1.1 为使节能技术措施顺利实施,达到预期效果,应制定和执行管理文件,规范协调节能技术措施实施过程中的各项工作。

包括:a. 可行性研究;b. 计划和实施;c. 效果评价和保持。

9.1.2 应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对节能技术措施建议进行研究,作出实施决定,对重大节能技术措施应进行可行性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估:a. 预计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b. 预计投资额及回收期;c. 对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影响;d. 实施过程中对生产的影响。

9.1.3 每一项节能技术措施的实施,都应明确主要负责单位和责任人,以及配合单位和责任人。

投资额大的重大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对生产影响较大的节能技术措施,应单独制定实施计划,使其顺利实施。

9.1.4 节能技术措施实施后应测试能耗状况,与该措施实施前进行比较,评价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

当生产运转正常后,应适时修定有关技术文件和能源消耗定额,保持节能效果。

9.2 采用节能新技术9.2.1 企业要紧密跟踪本行业节能技术发展,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能源。

9.2.2 要大力推广应用微电子技术,逐步实现对能源输入到消耗全过程的连续监测,集中控制、统一调度。

9.2.3 应积极开发节能技术,推广节能示范工程。

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用能标准,用能设备的效率和能耗应达到国家标准规定指标,积极创造条件,申请国家节能认证。

9.2.4 企业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工程项目应做到合理利用和节约能源,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包括节能篇章,企业能源主管部门应参与审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