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Schiff 为什么我们不应对金融危机感到意外?
经济学家不会告诉你的10件事

经济学家不会告诉你的10件事2014-10-07Fottrell经济学书吧经济学家不会告诉你的10件事Quentin Fottrell1. “我们无法预测下次危机……”在华盛顿的政治僵局可能阻碍美国经济复苏之际,投资者再一次向经济学家请教将来的运势。
不过其实拿一张通灵板(Ouija board)来占卜一下效果也是差不多的。
从美联储(Federal Reserve)主席本•贝南克(Ben Bernanke)以降,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没有预测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
加州大学里弗塞德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经济学教授梅森•加夫尼(Mason Gaffney)在他2011年论文《危机预测奖》(An Award for Calling the Crash)里面这样反思道:“2008年危机出乎我们大多数人的意料。
这件事让很多人问,经济学家怎能如此浑然不知。
”这不是一个孤例。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经济学教授劳伦斯•鲍尔(Laurence Ball)说,从大萧条到20世纪70年代油价疯涨、再到2000年-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的一切,多数经济学家都没有料到。
他说,房贷危机之所以很难预测,是因为“15年前次级按揭贷款基本不存在”。
经济学家通过考察过去的事件来预测将来,但有些事件没有先例可循。
鲍尔说:“这个世界变化很快。
”这些解释难让普通投资者释怀,毕竟很多人都把经济学家当作领路人看待。
密歇根州布卢姆菲尔德希尔斯(Bloomfield Hills)投资顾问公司Clear Financial Advisors的创始人罗伯特•斯曼斯基(Robert Schmansky)说:“你不可能给整个世界建个模型出来。
就算是预测利率、收益和通胀率,太多太多的东西都有可能出问题。
”他说,当经济学家无法发布预警,投资者就会吃苦头。
斯曼斯基说,2008年年底股价直线下跌时,他的很多客户都在急急忙忙地将股票变现,因为他们一样也没有料到。
美国金融学教授希勒《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美国金融学教授希勒《非理性繁荣》读后感导语:美国金融学教授罗伯特·J·希勒的新作《非理性繁荣》出版后,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
在此书中,希勒用了较多的金融行为学理论来解释九十年代后期美国股市的泡沫成因。
以下是XX整理的希勒《非理性繁荣》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美国金融学教授希勒《非理性繁荣》读后感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繁荣,储蓄、股票、房贷、基金、债券等金融理财产品,已深入千家万户,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可以说,当今社会几乎人人离不开金融,学金融,懂金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时代进步的需要。
因此,作为当代青年,应将金融学作为自己的一项人生必修课。
经朋友推荐,我阅读了金融系列图书之一的《非理性繁荣》,对股票投资有了新了认知,颇有收获。
《非理性繁荣》描述了导致20世纪90年代股票市场泡沫的心理因素。
该书序言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末的股市呈现出一个典型特点,即投机性泡沫:暂时的高价得以维持主要是由于投资者的热情而不是与实际价值相一致的预测。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市场可能维持高位甚至大幅攀升,但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里,股市的总体前景将会是非常惨淡,甚至十分危险。
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结论。
对于股市,“什么是利好消息”是每个人都想知道的,只要掌握利好消息,人们就可以通过投资来获利。
而希勒的《非理性繁荣》却告诉投资者,这样的方式不完全可行。
作者告诫投资者不要过于相信自己已经掌握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规律。
目前的金融学不足以提供确定的结论,而且不能完全理性地预测和理解股价的波动规律,作者指出“非理性”心理使得我们的对未来的预测很不可靠。
对于导致股价变动的原因,作者试图把潜在因素拓展到更多领域,讨论更多人类行为和事件:从1929年的金融危机,到生育高峰,从通货膨胀到社会中的赌博文化,从贸易结构到媒体如何影响政治,几乎涵盖了我们能够想到的所有影响到股价的因素。
犹如一个庞大的模型,变量集合可能是个无底洞。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范文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范文关于这本书我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去买一本而是直接在网上下载的电子文档来读的。
首先,先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吧。
《非理性繁荣》书名取自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理事主席葛林史班1996年底在华府希尔顿饭店演讲中,谈到当时美国金融资产价格泡沫时所引用的一句名言。
从那时起,很多学者、专家都注意到美国股市因投机风气过盛而引发的投资泡沫现象。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甚至多次预言美国的投资泡沫将破,不过每当美国股市有衰竭的症候时,就会有另一股投机热潮注入,让股市得以暂时维持不坠,直至近日方有软着陆的迹象。
在《非理性繁荣》(第二版)中,罗伯特·希勒教授对2000年第一版的内容实行了适时的修正和更新,重新阐述了市场波动这个给他带来国际声誉的主题。
希勒在第二版中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他以一种更加清晰和彻底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那些可能动摇经济运行和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的市场泡沫的产生和破灭。
在第一版中,希勒教授成功地预言了股市的下跌,而在本书中,他将研究扩展到了当前炙手可热的房地产市场,用了一章的篇幅来论述美国国内和国际房价的历史走势。
在本书中,希勒通过大量的证据来说明,如果20世纪90年代末的股市,当前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中隐含着大量的泡沫,并且最终房价可能在未来的几年中开始下跌。
他认为,2000年股市泡沫破灭之后,很多投资者将资金投向房地产市场,这使得美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房地产价格均出现了不同水准的上涨。
所以,非理性繁荣非没有消失,仅仅在另一个市场中再次出现。
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希勒教授描述了金融市场波动的心理根源,并且着力列举和论述了自由市场经济中,资本市场所固有的不稳定性。
比如,艾伦·格林斯潘的“非理性繁荣”演说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他认为,最终摆脱这种困境的途径在于社会制度的改进,比如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保险品种以保障人们的收入和住房,以及更加分散化的投资选择。
就像该书的第一版一样,《非理性繁荣》的第二版一定会吸引更多的人阅读和讨论。
风险管理新说

风险管理新说为什么我们对危机的出现,例如当前的金融危机,总是感到措手不及?在应对这些危机时我们可以运用什么策略?INSEAD营运管理与创业学教授迈克尔•皮茨(Mike Pich)将问题归结为风险和不确定性难以卜测,至少是对风险的基本原理了解不足所致。
皮茨是《管理未知:高变数高风险管理新探究》一书的合著者之一。
他道出自己对风险的洞见:“那种认为市场能给风险定价的想法是很牵强的,因为风险的涵义因人因事而异。
风险基本上意味着要做出预测,即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状况做出预测。
而纵观有关决策分析与预测的文献资料,显而易见的是预测的确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如果风险是固有的,那么分散风险不一定是解决问题的良策。
皮茨解释说:“无论是美国的抵押贷款风险还是其他类型的风险,抑或是风险的衍生产品,把风险分解包装的意图当然是希望把风险扩散到全球各地,令自己承担的风险得以减低…因此,人们总觉得分散风险有好处,认为透过分散风险,就能应付任何风险,甚至轻松处理灾难性事件。
”然而,他指出,风险分散的同时会无意间产生一些错综复杂相互依存的新风险,不但会破坏风险分散的原意,更会造成共同的挫败,令破坏力倍增,乃至酿成一场“大风暴”。
回归本源若要理解风险的真正定义,人们必须回到最基本的层面。
按照皮茨的看法,一切源于单一的行动。
他说:“人们做出某种决定后会付之行动,行动是在现实世界中做出的,但却一定程度上是针对未来世界情况。
这就是我们采取行动的目的:创造未来世界。
“未来存在未知数,此一事实意味着风险无处不在,我们必须在定下目标以及往目标迈进的同时应对风险。
”不做主观臆测他说传统的风险管理方法包括三个步骤:防范风险、减低风险和应急规划。
人们乐于采用这种系统的方法,因为人人都不喜欢不确定性。
但是,这就是问题所在:当人们进行风险评估的时候,不得不直接或间接地做出臆测。
第一个臆测关系到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这样的事实:当我们指认某事件时,其实并非是指认已存在的事件,而是在想象出这事件。
面对金融危机,中国如何避免重蹈欧美覆辙

面对金融危机,中国如何避免重蹈欧美覆辙2008年在美国发源的金融危机,给我们检验货币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政策效果提供了难得的历史经验。
到目前为止,美国先是实行大规模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然后是大规模的财政政策,虽然避免了银行的挤兑风险,然而至今没有打破金融寡头的垄断,也没有改革导致财政危机的福利制度和军备扩张,使失业率高居不下,经济复苏乏力。
最近美联储再次推行量化宽松政策,引发了全球的通货膨胀和社会动荡。
我们必须注意西方宏观经济学框架的重大局限,避免重复西方短期利益牺牲长期发展的歧途。
西方深陷凯恩斯—弗里德曼陷阱大萧条以来主导宏观经济政策的宏观经济学,以凯恩斯主张的财政政策与弗里德曼主张的货币政策为中心,一度被西方经济学界誉为拯救资本主义,避免经济危机的有效工具。
尽管两者在政策工具的重点上有所不同,但思维方式的共同目标都局限在恢复经济的短期均衡,也就是维持既得利益集团的现状。
宏观经济学把市场波动的根源归结于宏观总需求表面上的失衡,否认供给方技术革命、大国兴衰引起的劳动分工,和世界格局引发的结构改变。
应对措施主要针对大众心理,用预期调控的方法糊弄百姓,而拒绝做政治和经济制度格局的调整。
政策制定的视野是以本国为中心的封闭经济,忽视开放经济下国际竞争对国内政策的制约;在危机面前不敢直面危机产生的政治经济学,而是用新古典经济学的语言掩盖利益集团博弈的实质,当然不可能走出危机。
历史上结束大萧条的不是罗斯福新政,笔者在2009 年的墨尔本会议上警告,如美国不愿和中国欧盟重构后雅尔塔格局的世界秩序,将无法走出金融危机,而必然诉诸战争手段来刺激经济。
目前,欧洲和美国发动的利比亚战争,以及不久前美国在东北亚和南海制造的紧张局势,充分表明美国和西欧陷入的凯恩斯-弗里德曼陷阱的危机深重。
问题是:中国经济学家如何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吸取本次金融危机的教训,推进经济学的自主发展。
我们看到,本次经济危机中各国采取了大体类似的货币与财政刺激政策,但是美国、西欧、日本的宏观政策效果远不如中国,为什么?假如我们仿效凯恩斯提出的财政扩张政策,和弗里德曼提出的货币宽松政策,试图拉动内需,缓和国际压力,中国的决策者应当从西方学习哪些前车之鉴呢?刺激消费的短期政策会加重经济危机西方宏观经济学片面强调需求方的作用,忽视供给方作用。
是否应该取消全球化?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取消全球化?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取消全球化。
全球化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可能会导致国内产业的外流,降低
本国工人的工资水平,增加失业率。
同时,全球化也可能导致环境
污染和资源枯竭,因为生产和消费不再受国界限制,而是全球化的。
此外,全球化也可能导致文化同质化,使得世界上的文化多样性受
到威胁。
名人名句,《贫穷的本质》作者杰弗里·萨克斯认为,“全球
化是一场灾难,它使得全球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让富人更富,穷
人更穷。
”。
经典案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就是全球化的一个典型案例,
这场危机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和大量的失业。
这表明全球
化可能会导致全球经济不稳定,给世界各国带来不确定性。
反方观点,不应该取消全球化。
全球化可以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全球化使得商品和服务更加便利地在世界各地流通,这有利于提高
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全球化也能够促进文化交流,使
得不同国家的人们更加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
名人名句,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曾说过,“全球化是一
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应该努力让全球化成为全人类的福祉。
”。
经典案例,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就是全球化的一个成功案例,
通过开放市场和引进外资,中国取得了长足的经济发展,使得数亿
人脱离了贫困。
综上所述,虽然全球化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是取消全
球化也会带来更多的不利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解决全球化带
来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取消全球化。
彼得·伯恩斯坦:

彼得·伯恩斯坦:彼得·伯恩斯坦:彼得·L·伯恩斯坦生于1919年的彼得·伯恩斯坦,几乎见证了过去一个多世纪里每一场金融危机,他也是极少数亲身经历过1929年大萧条、而在2008年的金融风暴里还依然活跃在市场上的人。
彼得·伯恩斯坦出身于纽约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也从事金融工作,这促成了他就读哈佛大学时,由政治学转向经济学。
同样也是在哈佛,他得到了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启蒙教诲,以极优等的成绩取得了经济学学士学位,藉此取得了联邦银行纽约分行的一个研究员职位。
二战结束后,以美国空军飞行员身份退役的彼得·伯恩斯坦重新回到了金融界,先后在两家小型的商业银行工作,从事信贷和债券投资组合工作。
1951年,父亲去世,彼得·伯恩斯坦在家人和朋友的压力下,接管了父亲创办的投资管理公司。
自此在他的带领下,公司管理的资产从数十亿美元,发展到1967年公司被出售时的十余倍增值。
长期的投资管理实践工作,不仅磨砺了他将金融各领域理论与实务对接的能力,而且反过来使他有别于其他一些学院派专家、观察家,可以“用事实说话”,一一验证学说、理论、数学模型。
彼得·伯恩斯坦著作中别具吸引力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不必动辄以“旁征博引”而掩饰空想假说的苍白。
1936年秋,伯恩斯坦进入哈佛大学。
从哈佛毕业后,伯恩斯坦先后涉足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战时战略服务处(OSS)、威廉姆斯学院、纽约联合银行(先是管理债券投资组合,后又负责外汇管理)。
此后,他又在父亲的老式财务管理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最终,他成立了自己的投资管理公司。
他于1965年在兰登书屋出版的《货币、银行与黄金启蒙》一书也大受欢迎,一面世即售出数万册,直到今天都还是许多高校经济学课程的基础教材。
1973年,他和妻子巴巴拉以自己的名义又创办了一家新的投资咨询公司,为一些大型基金会、投资管理人和大型个人信托机构提供高级投资咨询服务。
金融危机的教训

金融危机的教训作者:三颗树来源:《对外经贸实务》2008年第09期“就大宗商品、货币、房地产和股票价格波动性、以及历次金融危机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来看,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这些年的局面前所未有。
”——罗伯特·艾力伯“有一天,人们回首今日,可能会把美国当前的金融危机评为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危机。
”——艾伦·格林斯潘,英国《金融时报》(2008年3月16日)。
“我不再相信市场的自愈能力。
”——约瑟夫·阿克曼,法兰克福(2008年3月)。
“简言之,这个崭新的金融体系——尽管参与者才华横溢,尽管回报巨大——未能经受住市场的考验。
”——保罗·沃尔克,纽约经济俱乐部(2008年4月8日)。
30年来,我们一直在宣传自由金融体系的好处。
它带给了我们什么呢?“一场又一场金融危机”是一个不错的答案:拉美债务危机;美国储蓄和贷款危机;斯堪的纳维亚银行业危机;美国房地产危机;日本房地产泡沫和随后的金融危机;墨西哥龙舌兰危机;亚洲和俄罗斯金融危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破产;“网络泡沫”;以及现在的“次贷危机”。
卡门·雷哈特和肯尼思·罗格夫最近在一份出色的论文中证明,这些正是我们本应预料到的:银行业危机总是跟随着金融自由化而出现。
这并不是说,金融自由化不会带来任何好处。
它肯定已经让很多人变得格外富有。
它也许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因此,证据有些好坏参半。
但有一点几乎是毫无疑问的:危机频繁且代价高昂。
杰勒德·卡普里奥和丹妮拉·克林格比尔提供了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93个国家(即半个世界)不低于117次系统性银行业危机(其定义为多数或所有银行面临资金枯竭)的信息。
在能够获得相关数据的27次危机中,纾困的财政成本达到或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有时远远超过这一比例。
这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但乐观主义者——比如我——可能相信,或至少希望,监管水平正在提高、金融机构的管理更为老练、风险管理更为成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持人约瑟夫-萨莱诺(Joseph Salerno,米塞斯研究院副院长):我非常荣幸今天能够请到彼得-希夫先生。
欧洲太平洋资本有限公司总裁----彼得-希夫,想必每一位在去年目睹金融危机的人都对他非常熟悉。
他被认为是口头预测能力最准的经济学家之一,极其精准地预言了金融崩溃。
他也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追随者,是两本书的作者:《美元大崩溃》,以及最新的《熊市下的投资之道》。
他不只是金融与经济领域的评论家,而且还教授各种严谨的经济学理论。
他的文章经常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这样的媒体上发表。
今天,他将为我们做一次有关金融市场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演讲。
有请,彼得-希夫----【掌声】彼得-希夫:我在30秒之前才认真看了一下今天演讲的标题是什么……【台下传来笑声】那么我就来谈一下为什么那么多人事先都没看出来会发生金融危机,而他们本来应该能看得出来。
我想先问一下在座的各位,有没有谁对这次经济危机感到意外的?……没有?好,那么有谁觉得危机已经结束了?您可以举手,让我看一下;或者……有谁认为政府的解决方案能奏效,或对我们有所帮助?……什么?只有一个人举手?----哦,天哪!看来今天我其实没必要来这里演讲。
【台下大笑】实际上我很想告诉那些什么也不知道的人。
不过无所谓,只要台下的你们不觉得厌倦,那我就随便说说好了。
其实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别人就看不出来。
我想可能当一个人身处泡沫之中的时候,就很难发现究竟是怎么回事。
就我个人而言,我经历了两次泡沫。
在纳斯达克泡沫时期,我是一个股票经纪人,我很清楚那时在发生些什么,1997,1998,1999--在我看来,那些股票被高估了许多倍,远不值投资者所付出的价钱,这是显而易见的。
但当时却没人这样想,每个人都以为我们进入了“新经济时代”,互联网给了人们充足的想象空间。
而那时的我却没看出互联网购物与电话购物或清单邮购有什么实质区别,他们说不久以后所有的人都会用互联网来购物了,我想不通为什么人们一定要去互联网上买东西,难道就不能通过电话采购?二者有那么大区别吗?我知道人们在互联网公司上下了很大的赌注。
记得似乎有一家做门把手(doorknob)的公司,就算他们能把自己生产的门把手卖给全世界所有的人,也无法让自己股票的市盈率看上去合理【台下笑】,他们不可能通过在互联网上卖这些东西来盈利。
那时有如此多的电子商务支持者,他们都信奉这样一种理念:向客户邮寄东西要比直接开店更为经济,这样客户也用不着光顾店面、用不着找地方停车了。
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只有少数东西是可以邮寄的,而大多数东西却不行。
不过当时谁会在意这些细节,只要能找个借口上市就行了。
很多人都一夜暴富,但没有人是通过成功经营一夜暴富的,他们暴富是因为投资者争先购买他们的股票。
我有一个邻居在洛杉矶市区开了一家E-Toy(玩具电子商务----译者注)公司,几乎和我所在的欧洲太平洋资本公司建立于同一时间。
他比我赚的钱要多得多,但他却没有盈利,他从来没有盈利过!他之所以能赚到钱是因为他成功地让人们相信他“能赚钱”。
E-Toy市值最高的时候比我的公司市值的两倍还高。
我记得在欧洲太平洋公司刚成立不久,我推荐客户购买国外公司的股票。
我试图说服一位想买雅虎公司股票的客户,让他不要买雅虎,而应转买新西兰的股票。
我这样对他说:“雅虎的市值相当于新西兰整个国家财富的两倍【台下笑】,包括新西兰所有的股票、所有的地产……你想拥有什么?想要新西兰整个国家---- 要知道单分红受益一项每年就有超过10亿美元,还是要雅虎这个才成立了几年的公司?投资新西兰的话你可以得到所有的红利。
”但没办法,他们还是想要雅虎,不要新西兰。
这当然非常荒谬,可当时却没有人意识到。
互联网泡沫破灭后,所有的人都在谈论那时市场多么多么不理性、多么疯狂,一些人被送进监狱,华尔街被千夫所指。
但是好景不长,几乎在同一时间,人们就从纳斯达克泡沫,迅速转向了房市泡沫,而没人看出两者的相似之处!有人剪辑制作了一部名为《彼得-希夫是对的》(Peter Schiff was right)的视频,放在了YouTube上,大约有130万左右的点击量,我无意中看见其中有一段我在CNBC电台的访谈,我说房市泡沫即将破灭,经济会遭遇崩溃,但主持人马肯(Marcaine)问我:“希夫,我常听说,一个人一生只会经历一次泡沫,我们才刚刚经历过一次!难道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我们会再经历一次?【台下笑】”显然他认为十年之内发生两次泡沫有些不可思议,但事实上这两个泡沫的关联性很强,你完全可以把它们看作一个泡沫。
因为当纳斯达克泡沫破灭后,我们并没有被允许出现一次像样的经济衰退,而是用一个更大的房市泡沫取而代之,从而把后果或债务的清偿拖到日后。
虽然现在我们仍然试图在做同样的事情,但这次市场受到的伤害如此严重,问题如此巨大,以致很难再找出一个拖延的手段了。
因此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
为什么会有股市泡沫?因为美联储在1990年代的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利率太低,创造出了过多的货币。
这推动了股票市场的投资,其中有许多是不良投资。
在这期间出现了许多没有盈利能力,原本不应该存在的公司。
这些公司之所以能成立,不是因为它们有本事通过经营赚钱,而是因为它们能上市,因为投资者特别想要股票,而根本不在意这些公司能不能赚钱。
公司的人做了什么?他们把土地、劳动力、厂房集聚在一起,虽然这一组合未必合适,甚至降低了生产能力,但是却取得了融资的资格,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使得融资非常便利。
这样他们就兴旺了,虽然一直在做赔钱的买卖,但还是能兴旺。
不是有句俗话吗:“卖一件亏一件,但是赚得盆盈钵满”(We lose money on every sale, but make it up in volume)【台下大笑】我很清楚这些人所关心的只是能否融资,我明白这些是因为那时我还是欧洲太平洋公司的调研部经理,分析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是我的工作。
那时我遇到了一家小型公司,好像是做浏览器还是防火墙什么的……具体是做什么的我忘了,总之是一家很小的公司,他们想募集500万到1000 万美元的资金,那时还没有上市。
这么小的一家公司,却将自己的价值标记为5000万美元。
他们的总裁是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成立这家公司可能还不到一年的时间。
我问他:“你凭什么认为你的公司值5000万美元?你们没有资产,没有收入,甚至没有客户!【台下笑】”“你们什么也没有……要知道,我什么也不需要,就可以自己重新组建你们现在的一切,你想让我付500万美元,就是为了得到你们10%的股本?为什么我要这么做?”那小伙子说:“你不知道,我们有办法上市。
【台下笑】你能赚到许多钱。
”我问他:“你的意思是说在公开市场上有人会愿意出更高的价钱买你们的股票?这可能吗?人们甚至都不知道你们是怎样盈利的。
”他们其实就是在炒作概念,那小伙子过了一会儿看着我说:“你不懂股票。
”【台下大笑】我当然懂股票,也懂经营,我知道你们这些人加在一起不值5000万美元,因为你们上周才成立的这家互联网公司。
这就是那段时间发生的事,非常疯狂。
在房市泡沫中,我也有类似经历。
你们知道,我一直选择租房,现在还在康涅迪克州租房子住。
我找到了一幢比较中意的房子,想谈谈房租。
很明显,业主刚刚买下这幢房子用来投资。
我问他租金是多少,可能是每月4000美元吧,具体我也记不清了。
我还很好奇地问他买这幢房子的月供以及其他开销加在一起大约多少,问他为什么要租给我,这真的是一笔合算的投资吗?还是每月会有负的现金流?他说:“是的,即使租给你我每月也要多支出几千美元。
”【台下大笑】然后我问他,你真的认为这是一项“投资”?一个每月带给你负现金流的东西,你还称它为“资产”?为什么你要买这幢房子?“你不懂,”业主说:“这房子能升值,过几年它的价格就会翻倍。
”我问他“为什么,凭什么能翻倍?你甚至现在都不能用它来覆盖你的成本,让现金流为正。
凭什么它会升值?”我告诉他房价应该是关于房租的函数,可他望着我说:“你不懂房地产。
” 【台下大笑】他认为房租多少无所谓,正如那些股票投资者认为公司分红多少无所谓一个道理。
股民都认为股票会涨,可是公司不分红,股票凭什么会涨?谁会买这些东西?我在斯坦福也租过房子。
非常漂亮的公寓,可以看见美丽的海景和日落,公寓的设施很齐全,有游泳池、停车场、壁球馆、健身房……什么都有,保安措施也做得很到位。
而它的隔壁是一幢20多年的又破又旧的房子正在挂牌出售,要买下这幢房子,月供和隔壁我租的那间的租金相差无几,每月四五千美元,但这里看不见海景,没有保安措施,什么附属设施也没有,而光物业税与维护的费用可能每月就超过1000美元,因此如果真要贷款买下这幢破房子,每月的开销肯定比隔壁那间好房子的租金要高。
我问房产经纪人:“你认为会有人买这幢破房子吗?隔壁那间要好得多,我知道的,因为我就在隔壁租着住。
”那位女士说,“你可以租,但是哪天你搬出去,你不会得到任何资产。
”我问她:“你什么意思?”她说:“你如果把房子买下来,那么等它升值以后再搬出去把房子卖了,就可以赚钱。
”我问:“为什么它会升值?你不明白吗,它的价格已经被高估了,因为你可以住隔壁,那幢房子比这个好得多。
”【台下笑】她说:“房价本来就是只升不降的。
” 【台下大笑】我想她的意思是说,我应该牺牲自己住隔壁好房子的机会,然后在这间破旧不堪的房子里住一段时间,只要熬过这段时间,我就能赚到钱。
一两年以后就会有人来主动登门对你说:“我也不想住隔壁那间好房子,我愿意出更高的价格买下你现在这件破房子,因为它会升值!”这些人完全忘记了房子的根本作用是什么。
房子是用来让人住的。
然而非常奇怪的是,每个人都以为房子会永远升值。
好的,扯远了……现在我们回到刚才说的股市泡沫。
之所以有泡沫是因为格林斯潘在90年代的货币政策太松了,不过他也看到了我们在做什么,所以开始升息。
1996年格林斯潘曾指出市场存在非理性繁荣,不过很快他就意识到自己说了一些负面的、不该说的东西,于是后来干脆闭嘴。
可是升息的步伐仍在继续,最后刺穿了股市泡沫。
股市泡沫一破,那些不良投资当然就暴露出来;许多曾在.com公司工作的人迫切需要找到实际的工作,他们原先的工作不是在创造财富,而是在摧毁财富,纯粹是浪费时间;许多本不该得到资本的公司得到了资本;不计其数的愚蠢的投资者输了钱。
我们本应陷入一场痛苦的经济衰退才对,因为我们需要时间消化所有那些不良投资,需要重新把资本分配到能真正创造生产力的地方去,比如劳动力,比如土地,以及其他所有可支配的资本……但是随着如此多的财富被挥霍----请注意当人们把钱投向那些错误的公司之后,钱就被花了、被挥霍了,而不是被用在能创造价值的地方,所以这些钱就全输光了----人们应该正视自己已经输钱的事实,开始储蓄,开始重新积攒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