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司启情之信使——浅析中国古诗中的青鸟意象道

合集下载

春之司启,情之信使——浅析中国古诗中的青鸟意象

春之司启,情之信使——浅析中国古诗中的青鸟意象

作者: 谢鹏鹏
作者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强化部
出版物刊名: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1-63页
主题词: 中国古诗;青鸟;意象
摘要: 在绚烂的中国古诗集中,青鸟,因其空灵、飘忽不定的神秘意象,为古往今来的许多文人墨客所青睐。

青鸟意象,或是表示春之将至,或是表达成仙出世,或是暗指美好信使,或是寄予宏图壮志,一直反复出现在各种文学作品中,找寻中国古诗中青鸟意象的发展脉络及其生成机制,会帮助人们更清晰地理解与青鸟意象相关的古诗,从而沟通历史和现在,让青鸟的动人旋律,激荡出新的时代强音。

古典诗词中鸟意象的文化解读

古典诗词中鸟意象的文化解读

古典诗词中鸟意象的文化解读作者:马兰来源:《文学教育》2011年第06期内容摘要:鸟是古典诗词的常见意象,翩翩飞鸟往往成为诗人寄托人生理想,抒写人生感慨的载体。

本文试从分析具体作家作品入手,解读鸟意象的深层文化内涵。

关键词:鸟意象古典诗词文化解读西方分析心理学家荣格说:“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参与,并且总得来说始终遵循着同样的路线。

”基于这一心理特征,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往往积淀着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古典诗词中的鸟意象便是这种“集体无意识”的产物。

鸟既是客体对象,同时又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具有较稳定普遍的文学含义,体现出中国古代文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态。

自古以来,鸟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

只要有人烟的地方,就会有飞鸟的翩翩身姿:梁间的燕子、檐下的麻雀、催播的布谷、秋去春来的鸿雁……《淮南子》、《山海经》等书中都曾有原始氏族盛行鸟图腾崇拜的记载,使得鸟这一极常见的动物具有了神秘色彩。

鸟作为意象最早见于《诗经》,《诗经》中的鸟意象,多数是作为篇章的比或起兴的。

这些篇章的主题大致可以分作两类:一是以飞鸟寄托亲情之思的,如“睍睆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邶风·凯风》)“宛彼鸣鸠,翰飞戾天。

我心忧伤,念昔先人。

”(《小雅·小宛》)这些篇目中,作者以黄鸟、鸣鸠起兴,分别抒发了对父母、先人的追念。

二是抒写恋人之思的,如“雄雉于飞,泄泄其羽。

我之怀矣,自诒伊阻。

”(《邶风·雄雉》)写出了妻子对远行丈夫的思念。

《诗经》之后,黄鸟、青鸟、鸿雁、大鹏等意象广泛进入文学作品,其象征内涵被逐渐开掘并得以固定,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学意象。

“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

”(宗白华《美学散步》)晋代诗人对鸟的象征意义进一步开拓挖掘,在飞鸟意象中更多的注入了自我的影子,鸟意象愈加丰富起来。

古诗中鸟的意象浅析

古诗中鸟的意象浅析

古诗中鸟的意象浅析纵观中国古典诗词就会发现,诗歌与意象的关系紧密相连。

“意象是詩人主观情志的具体载体,是诗歌的灵魂,是我们探寻诗人内心世界的桥梁。

”在历史的长河中,以“飞鸟”为意象表达自身情感的篇目更是不计其数。

“飞鸟”本身就有深远的渊源。

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神话时代对飞鸟的崇拜。

古时候先民把飞鸟想象成开天辟地的英雄,(载于《山海经》的《精卫填海》)反映了先民们对理想的追求,对自然奥秘的探索,同时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后世又有“五柳先生”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用以歌颂精卫的精神。

诗人常借它展开丰富的想象:无论是喜出望外,还是痛不欲生。

不同的心境写出不同的诗歌,不同的诗歌反映不同的人生。

这些作品中的“飞鸟”或是带着比兴的色彩,或是运用象征的手法,或以飞鸟为隐喻表达爱情愁思的邈邈恋歌,或为实现人生理想的远大抱负,或为沉郁悲愤的国仇家恨,更或是闲世隐居的世外桃源。

中国古典作品本身风格迥异,而以“飞鸟”为意象的作品风格更不是单一的。

本文所要探讨的是“飞鸟”意象中的悲欢情爱、壮志难酬、郁愤愁思与归隐田园的四方面特征。

悲欢怨爱的爱情鸟在我国诗歌的源头《诗经》中,《周南·关雎》也曾出现过以“飞鸟”为意象的篇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雎鸠是一种鱼鹰类的水鸟,传说此鸟终生相守。

而此诗以雎鸠为隐喻,直率的引出下文,表达青年男子对女子的爱慕,并渴望永结为伴侣的憧憬。

它是一首恋曲,在此诗句中,以鸟朦胧优美的意象,抒发出对恋人的脉脉情思。

闻一多先生在《诗经通义》中解释“关关雎鸠”时,仍沿用“雌雄情意专一”、“尤笃于伉俪之情”之词,可见一斑。

正如《诗大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这种“相与咏歌,各言其情”的特点一直延续到汉乐府民歌。

在《乐府诗集》中有一首广为传颂的《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此二句作为全诗的起兴,以喻夫妇二人离别。

唐诗中的青鸟意象及其文化蕴涵

唐诗中的青鸟意象及其文化蕴涵

唐诗中的青鸟意象及其文化蕴涵邵楠刘京阳董伯妹张茜琦杨如意杨忆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北京,100024)摘 要:青鸟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其形成和完善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它初见于先秦典籍,在汉魏小说和魏晋南北朝诗歌中有了进一步发展,到了唐代,描写青鸟意象的作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艺术成就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青鸟意象的基本内涵也由此臻于完备。

本文主要分析唐诗中的青鸟意象及其丰富的文化蕴涵,包括情感蕴涵和境界蕴涵。

究其根本便是唐代人对美好与自由的向往,人们用飘逸的仙鸟承载起自己追求美好情感或是自由境界的愿望。

通过对其深入探讨感悟青鸟这一意象的极强生命力和美感。

关键词:唐诗 青鸟 意象 文化蕴涵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9—0103—04引言鸟是先民重要的图腾崇拜,在先秦典籍中,青鸟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飞禽从先民的图腾崇拜中分化出来,具有了具体的职责和身份,并形成了特定的形象和内涵。

在汉魏小说中,青鸟随着西王母在道教中地位的提升而逐渐神化。

汉魏小说中出现了青鸟传药和引人仙去的意象。

在魏晋南北朝诗歌中,青鸟意蕴更加的丰富与多样化。

到了唐代,描写青鸟意象的作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艺术成就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青鸟意象的基本内涵也由此臻于完备。

通过对唐诗中青鸟意象的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唐代诗歌的整体了解。

同时,对青鸟意象的深入探寻也具备一定的文化价值。

青鸟象征自由超脱的境界,可以给生活在纷繁尘世的人们以精神的慰藉。

正如李炳海在《少埠命官王母信使—青鸟意象纵横谈》中谈到:“中国古代文学有一个庞大的鸟类意象群,其中青鸟因其神奇的色彩、飘忽不定的形态,别具艺术魅力。

青鸟意象或是表现成仙出世之想,或是寄托相思怀念之情,反复出现在各种文学作品中。

弄清青鸟意象的生成机制及其发展脉络,对于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是很有帮助的。

”1从古至今,青鸟作为一种意象都具有极强的生命力,通过对其具体蕴涵的深入探讨感悟这种生命力及美感也是我们研究这一课题的意义所在。

【国学知识】青鸟一身兼数职信使身份最有名

【国学知识】青鸟一身兼数职信使身份最有名

【国学知识】青鸟一身兼数职信使身份最有名青鸟是传说中的“神鸟”,是西王母的侍者,负责取食和传递信息,被赋予了沟通神人的文化功能。

因古书中对其形象的描写语焉不详,人们经常把它和凤凰、“三足乌”等混为一谈。

明蒋应镐绘图本《山海经》中的“三青鸟”传说中“三青鸟”是西王母的侍者鸟纹,是一种传统的装饰纹样。

出现在古器物上的鸟纹,既有与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凡鸟”纹,也有传说中的“神鸟”纹。

“神鸟”纹之中,凤凰纹出现的频率最高,也最容易辨认。

其次是“朱雀”纹,“朱雀”是“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之一,“朱雀”纹常与其他三种神兽纹一起出现,也很容易辨认。

而其他的“神鸟”纹,因出现频率不高,加上其特征不是很鲜明,辨识度就没那么高了。

比如传说中的青鸟,当它的形象出现在古器物上面时,经常被误认为是凤凰纹或“凡鸟”纹,有时候人们还把“三足乌”纹当作是青鸟纹。

这里所说的青鸟,是指《山海经》中的青鸟,而且是指与西王母有关的青鸟,即“三青鸟”。

在《山海经》中,“三青鸟”是以西王母的侍者身份出现的,其主要职责是为西王母取食。

《山海经·海内北经》云:“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

”意思是西王母依几案而坐,头上戴着玉胜,她的南面有三只大青鸟,专为西王母运送食物。

西王母住在昆仑山,三青鸟则居于三危山。

《山海经·西次三经》云:“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

是山也,广员百里。

”晋郭璞注:“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者也。

”至于“三青鸟”的形象及名称,《山海经》也曾提及,《大荒西经》称:“有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大鵹,一名少鵹,一名曰青鸟。

”按《大荒西经》的描述,“三青鸟”有三只,头冠是红色的,眼睛是黑色的。

青鸟被赋予了沟通神人的文化功能据史书记载,周穆王西征时,曾会见过西王母,路上经过“三青鸟”居住的地方。

《竹书纪年》云:“穆王十三年,西征至于青鸟之所憩。

”郭璞《青鸟赞》曰:“山名三危,青鸟所憩。

青鸟殷勤为探看修辞手法

青鸟殷勤为探看修辞手法

青鸟殷勤为探看运用的修辞手法解析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墨客就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描绘情感和景象,其中“青鸟殷勤为探看”这句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句诗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青鸟赋予了人的情感和行为,使得整个诗句充满了生动和形象感。

首先,我们来看这句诗中的比喻修辞手法。

“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的“青鸟”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来形容信使的忠诚和勤勉。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青鸟是西王母的信使,代表着忠诚和守信。

这里将青鸟比喻为信使,表达了诗人对信使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其次,这句诗中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殷勤”一词将青鸟拟人化,赋予了它人的情感和行为。

在这里,“殷勤”表示的是热情、周到、细心,这些都是人的情感和行为。

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将青鸟描绘得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青鸟的忠诚和勤勉。

此外,这句诗中的“为探看”也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在这里,“探看”表示的是青鸟在寻找和关注某物或某人。

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将青鸟的行为描绘得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青鸟的忠诚和勤勉。

总之,“青鸟殷勤为探看”这句诗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青鸟描绘得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青鸟的忠诚和勤勉。

这种修辞手法不仅增加了诗句的艺术魅力,也使得诗句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备考2017:中考诗词鉴赏常考的意象(8)

备考2017:中考诗词鉴赏常考的意象(8)

备考2017:中考诗词鉴赏常考的意象(8)
72、青鸟
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

如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73、高山流水
也作“流水高山”。

相传春秋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

每当伯牙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典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

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

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录。

如辛弃疾《谒金门》:“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


74、涂鸦
典出《尧山堂外纪》(明蒋一葵撰),比喻书画或文章不像样子。

75、城府
典出《宋史傅尧俞传》,比喻令人难以揣测的深远用心。

76、借光
典出《战国策秦策》,向别人询问或请人给自己方便时的套话。

77、物色
典出《后汉书严光传》,本指形貌,后指按照一定标准去访求人才。

78、鸿雁
《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

如李清照:“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79、方寸
典出《三国志蜀志》,指人的心。

80、提刀
典出《世说新语容止》,比喻代人写文章。

青鸟殷勤为探看典故

青鸟殷勤为探看典故

青鸟殷勤为探看典故
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传说西王母与汉武帝传情,就靠青鸟传信。

隐喻爱情。

这句诗是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的《无题》。

原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全诗译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