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的几个著名的战役
傅作义的经典战例

部接受和平改编,加入人民解放军,为保 Nhomakorabea古都名城,解放全华北作出巨大贡献。
以下即介绍傅在解放战争中著名的经典战役之一,围魏救赵,攻集宁,解大同之围。
军史上称之为大同集宁战役。
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央军委给晋察冀军区作战任务是夺取三路(平汉,正太,同浦)四
城(保定,石家庄,太原,大同)。晋绥军区及晋察冀军区部分部队发动了晋北战役后。解
放县城10座,控制了大片土地,孤立了大同,造成了发起大同战役的良好时机。
大同是我国著名煤都,是平绥,同蒲铁路的连接点,连结晋冀的交通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
之地,大同被阎锡山控制,横梗在晋绥及晋察冀两根据地中间,拿下大同即可使两根据地连
—— 大同集宁战役(解放战争时期)
傅作义守涿州之后,声名鹊起,抗日战争中,守太原,袭击包头,会战绥西,收复五原,为
国为民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解放战争开始后,又有4个经典战役,1、绥远战役2、大同集宁
战役3、张家口战役4、增援东北战役,与解放军为敌,写下了不光彩一段历史。49年1月率
为一气。
所以晋察冀,晋绥军区决定进攻大同,组成大同前线指挥部,以晋绥军区副司令员张 谘肺
总指挥,以晋察冀军区副政委罗瑞卿任政委,调集两战区全部主力,共50个团,十几万人
这样的大兵团作战,是从抗战到内战开始后空前的大规模的战役,晋察冀军区1、2、3、4纵
及地方部队全部参战,晋绥军区主力全部参战,具体分工为358旅,第五军分区第二团,晋
三大战役

●平津战役
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1月31日)
1949年,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争取,据守北平的国民党将领傅作义接受 和平解决方式,命令所部出城,接受和平改编。
●平津战役
人民解放军举行北平解放入城仪式
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 上被消灭,全国已处于革命胜利的前 夜。
百万雄师过大江
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
●辽沈战役
人民解放军的数百门大炮,准备向锦州国民党军队轰击
●辽沈战役
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发起总攻
●辽沈战役
1948年10月15日锦州宣告解放
沈阳人民集会游行,庆 祝全东北解放
在解放军强大攻势面前,敌军官兵毫无 斗志,争相投降.11月2日,人民解放军 攻入沈阳后,一群国民党官兵在街上找到解 放军,连忙说:“我们投降,蒋介石再也管 不着我们了。”国民党重炮团军官,将18 门重炮交给解放军,并说:“美国送给蒋介 石的36门最大的炮,那18门让你们在辽 西缴了,这18门也请你们验收。”经过辽 沈战役,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为290万左 右.人民解放军人数增加到300万,在数 量上取得了优势.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总前委
自左向右:粟裕、邓小平、刘 伯承、陈毅、谭震林。
淮海战役总前委合影。
●淮海战役
华东野战军部队经鲁西南地区向徐州挺进的情形
●淮海战役
国民党徐州守敌狼狈逃窜的情形
碾庄战场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 用小车推出来的。
——陈毅
当时,解放军的装备虽已改善,但运输 条件还极差。供应庞大部队的需要,全靠肩 挑背负,小车推送。在淮海战役中,动员起 来的民工累计即达543万人。543万民 工在“解放军打到哪里,就支援到哪里”的 口号下,跋山涉水,忍饥耐寒,不畏艰险, 将粮弹物资源运到前线。据统计,他们向前 线共累计运送1460多万斤弹药、960 00万斤粮食等军需物资,并将伤病员及时 转送到后方进行治疗。陈毅曾充满感情地说: “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战役

国防教育宣传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战役全国解放战争是我国民主革命阶段革命力量同反革命力量进行的一场决战。
在这一时期,我军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采取了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战略方针,遵循毛泽东提出的十大军事原则,先后进行了规模较大的战役140多次,消灭国民党军队800多万人,和全国人民一道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从1946年7月至1950年6月,我军进行的歼敌10万人以上的重要的作战行动和著名战役主要有:东北冬季攻势(1947.12.15~1948.3.15);晋中战役(1948.6.11~7.21);辽沈战役(1948.9.12~11.2);济南战役(1948.9.16~24);淮海战役(1948.11.6~1949.1.10);平津战役(1948.11.29~1949.1.31);渡江战役(1949.4.20~6.1);甘肃河西战役及解放新疆(1949.7~9);广西战役(1949.11~12.12);西南战役(1949.11~1950.4)等。
在上述作战行动和著名战役中,以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以及渡江战役最为著名。
兹简介如下:辽沈战役:指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我军在东北地区对国民党军队发起的大规模进攻战役。
解放战争当时已进入第三年,国民党军在东北地区的总兵力共55万人,分别收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
我东北野战军按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的决战部署,集中70余万兵力,首先攻打锦州,接着会战辽西,解放沈阳、营口。
此役,共歼敌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使全国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淮海战役:指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我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队发起的一次大规模进攻战役。
当时,集结在这个地区的国民党军共80万人。
我对解放战争中几大战役的认识

我对解放战争中几大战役的认识通过解放战争系列影片欣赏这门选修课,我对中国的解放战争有了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解放战争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其仍然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从中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军民浴血奋战,没有解放战争,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今天的一切。
下面,我将从挺进大别山、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这四场战役说明我认识到的解放战役。
一、挺进大别山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这是戡乱战争从中共的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一个转折。
敌40师和52师82旅分别进入我军伏击圈。
次日凌晨,敌军得知被我军包围,就组织火力猛攻我兵力薄弱处,企图向南突围。
这时,共军主力按部署冲向阵地,猛击国军突围部队。
与此同时,敌军在东线发起的攻击也被一一打退。
最后国军全部被压到石丘垅,纷纷缴械投降。
这场战斗全歼国军5个团,共击毙、俘虏敌兵1700余人,缴获全部装备,还击落敌机一架。
这场战役具有深远意义。
一是解放战争的转折点。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威胁南京和武汉,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
这一创造性的战略决策、独特的战略进攻样式和丰富的作战经验,给毛泽东军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
可以这么说,毛泽东亲自拟写的那份标有三个“A”字的电报,加速例如国民党政权的覆亡,加快了新中国的诞生。
二是奠定了邓小平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地位。
尽管一代伟人邓小平在此之前做过大量的革命工作,但是真正确立其在中国现代史上历史地位的,首推和刘伯承共同率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壮举。
三是奠定了大别山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自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以后,大别山就成为中国人民心目中的一座名山,目前大别山已经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为“中国十大红色旅游基地”之一。
解放战争中著名的三大战役的名称和发生时间

解放战争中著名的三大战役的名称和发生时间: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
辽沈战役从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
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
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
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
其“西进兵团”出动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
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
经过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
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
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
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人。
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
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
东北全境宣告解放。
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
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第二个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
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发起,到22日为战役第一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10万人。
中原野战军也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11月23日到12月15日,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并歼灭黄维兵团11万人。
华东野战军主力在杜聿明指挥的徐州国民党军3个兵团25万人向西突围时,将这股敌人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并歼灭其中的孙元良兵团约4万人。
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为淮海战役第三阶段。
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发起对杜聿明部的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10个军约20万人,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经过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盘点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142天歼灭154万蒋军

●核心提示:“142天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从辽沈大地到华北平原,从黄海之滨到淮河两岸,人民解放军在广袤的土地上同国民党军队展开大决战。
●本文来源:《京华时报》2011年5月25日第12版,作者:新华社,原题:《三大战役定乾坤》“142天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从辽沈大地到华北平原,从黄海之滨到淮河两岸,人民解放军在广袤的土地上同国民党军队展开大决战。
以三大战役为标志的战略决战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的光辉里程碑。
国民党悍然发动全面内战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应蒋介石电邀,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
经过43天复杂而艰难的谈判,国共双方于10月10日正式签署并公开发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国民党当局表示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等,共商和平建国大计。
此后,中国一度露出和平曙光,召开了有各党派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政协协议。
但国民党并没有放弃武力消灭共产党的打算,很快撕毁了政协协议。
战争亲历者、南京军区原司令员向守志说,国民党在完成内战准备后,悍然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扬言要在三五个月内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22万人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战争初期,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国民党军兵力达430万人,装备的是飞机、坦克;解放军兵力120万人,装备的多数还是“小米加步枪”。
中共中央审时度势指出:蒋介石的进攻不但必须打败,而且能够打败。
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极大地增强了全党和解放区军民的信心。
全面内战爆发头8个月,人民解放军歼敌71万余人,挫败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蒋介石速战速决的企图成为泡影。
三大战役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战役是:长平之战、官渡之战和淝水之战。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
长平之战周赧王五十三年(公元前262年),秦军围攻韩国上党(今山西沁河以东地区)。
上党郡守冯亭不敌,献上党于赵,借赵军抗秦,引发了秦赵之间的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战。
一开始,赵王命廉颇为将,廉颇依凭险要地势坚壁增垒,采取固守不战的策略。
秦军久攻不下,历时三年。
周赧王五十年(公元前260年),秦派人到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国不怕廉颇,只怕赵括。
赵王中计,改任赵括为将。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夸夸其谈,只会纸上谈兵,而没有实战经验。
秦利用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交战时假装不敌赵军,连续后退。
赵括以为秦军已败,率领赵军开垒出击,长驱直入,攻击秦军营垒。
秦军早有防备,赵军不能攻下其营垒。
此时,白起派出两支奇兵,由左右两翼迂回,切断赵军退路。
赵军被围困,只得筑垒坚守。
赵王大惊,忙派兵增援。
秦王知道赵派援兵后,便往河内(河南黄河以北地区)征发年满十五岁的男丁参加长平之战,堵截赵国援军,断其粮道。
九月,赵括将赵军分为四队,轮番冲击,企图杀出一条血道,但未成功。
赵括被射死,四十余万士卒被迫降秦。
白起怕赵军日后反叛,只让年少体弱的二百四十人归赵,其余全部坑杀于长平。
秦赵长平之战,结果以赵国的惨败而告终,赵军先后死亡达四十五万人,秦军也死亡过半。
赵国实力由此大为削弱。
官渡之战袁绍与曹操之间的战争,袁绍是采取攻势的一方。
他进攻的目的是直捣许都,劫夺汉献帝,企图通过进攻曹操心脏而迫使曹操中途堵截,最后达到消灭曹操的目的。
袁绍当时有“精兵十万,骑万匹”(《后汉书〃袁绍传》)。
曹操的军队最多不超过三、四万人。
200年初,袁绍大军开到黄河北岸黎阳,从这里派大将颜良率军渡过黄河,包围白马(今河南滑县东)。
曹操采取声东击西之计,领兵佯攻延津(今河南延津北)。
袁绍中计,大军西调,准备堵击曹军。
曹操却立即调头东向,率轻骑前往白马解围。
颜良被杀,袁军几乎全军覆没。
解放战争重要战役时间表(1945-1950)

解放战争重要战役时间表(1945-1950)解放战争重要战役(1945-1951)一、局部冲突1945年1.上党战役(9-10):晋冀鲁豫野战军(刘邓);山西长治。
意义:是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国共两党发生的首次军事冲突,是1945年国共冲突的一部分,成为第二次国共内战的序曲。
该战役由中共发动,且发生于重庆谈判期间,以作为配合谈判的重要军事动作。
这次战役歼灭了阎锡山所属的11个师的部队,使得阎锡山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未能对中共发动攻势,并且不得不借助中央军守卫山西。
2.邯郸战役(10-11):晋冀鲁豫野战军(刘邓);邯郸。
意义:此战,除新8军等部起义外,解放军共毙伤国民党军3000余人,俘马法五以下1.7万余人,缴获大批武器物资,自己伤亡4000余人。
在国民党内部引起了很大震动,对阻止和迟滞国民党军沿平汉路北进,掩护其他解放区部队向东北进军和展开,争取国内和平的斗争均有重大作用。
1946年1.四平保卫战(4-5):东北民主联军(林彪,彭真);辽宁、吉林、内蒙。
意义:四平保卫战持续月余,民主联军以损失8000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万余人。
此战是党中央从全国的战略出发,为配合谈判斗争而进行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城市防御战。
在这次作战中,解放军推迟了敌人的北进计划,对巩固北满根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全面战争(一)战略防御2.中原突围(6-8):中原野战军(李先念,王震);鄂豫皖边区。
意义:中原军区部队在突围中,以无比的毅力,多次打破了国民党军的重重围追堵截,胜利地完成了战略转移任务,保存了主力,创建了两块游击根据地,并留置小部分兵力坚持鄂东和鄂中地区的游击斗争。
同时钳制了国民党军的大量兵力,从战略上配合了其他地区解放军的作战。
3.苏中战役(7-8):华中野战军(粟裕,谭震林);苏州中部。
意义:苏中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内线作战的著名战例(七战七捷),同时起到了战略侦察作用,也是全面内战爆发后,解放军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的战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放战争的几个著名的战役
几大著名的战役(已有影视上映)
一、孟良固战役
50多年前,在沂蒙大地一个不起眼的山头上,打响了一场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惊心动魄的战役——孟良固战役。
这次在我军战争史上歼敌并不算多的战役之所以引起世人的关注,是因为它在当时整个中国战局的棋盘上起了关键作用。
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并没有使苦难的中国人民走出黑暗的尽头,早有准备的蒋介石又把枪口对准了自己的同胞。
内战一开始,陈毅、粟裕和张灵甫就成为一对难解的冤家,在全套美式装备、兵力古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下,我军作战多次失利,得意的蒋介石和张灵甫盘算着在山东临沂决战,为此他们将国民党五大主力中的3个军共45万兵力集中于此,而当时我军兵力只有27万。
当时摆在陈毅、粟裕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是与气势汹汹的蒋军决战,这是蒋介石和张灵甫梦寐以求的;二是让蒋军“集团滚动”过来,我们北渡黄河,卷着铺盖离开山东,这又正中蒋介石和张灵甫的下怀。
此时的陈毅、粟裕陷入了两
难的境地。
战争本是军人的角斗场,但发生在沂蒙山区的这场征战,普通百姓却和子弟兵一同登上了战争舞台,他们手无寸铁,他们走上战场拿出的武器是他们几世几代用过的独轮车,是他们房前屋后的树木砍伐后做成的担架。
深明大义的沂蒙人民把维系军队战斗力的上百万斤的粮食放在成千辆的独轮车上,在上万人的肩膀上紧随我军南征北战。
二、济南战役
在解放战争史中,标志国共双方大决战的三大战役,在观众中已是家喻户晓。
然而揭开三大战役序幕的一场攻城血战,却并不为人们所熟知,它就是五十多年前发生在齐鲁大地的济南战役。
1948年的济南,曾经是国共双方共同关注的焦点。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影响,使它成为毛泽东和蒋介石都势在必夺的重要城市。
为此双方尽遣名将出马,作为守方的蒋介石派出在抗战中战功赫赫的“黄埔三期第一将”——王耀武;而作为攻方的毛泽东则派出有“军中第一将”美称的粟裕和那位颇有传奇色彩的许世友。
决定攻守双方命运的决战,不知为何选在了八月十五中秋月圆之夜拉开了帷幕。
双方军人各自为自己的命运殊死搏
杀的同时,也有人面对扑塑迷离的局势而心辕意马。
明里看得见的战场炮火硝烟、生死相搏;暗里看不见的战场反反复复、费尽心机。
三、辽沈战役
林彪初过山海关。
是率领十万部队闯关东,与国民党争夺东北。
然后而他被随后而来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打得步步后退。
三年后,他又到过山海关。
那是率领百万东北野战大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凯旋过大关,在党中央的统一指挥下与各路解放大军席卷全国,夺取政权。
这三年间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发生在人们习惯称之为黑土地的东北大地上。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攻于心计的蒋介石命令真好真好真的好的军队停留在原地,又命令日伪军不得向真好真好真的好的军队投降。
而从来就不听蒋介石话的毛泽东命令自己的军队立即向敌战区开进,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然而首先争在哪里?怎么争?此时正在西北黄土高原窖洞中的
毛泽东,把目光投向中国大公鸡一样版图上的“鸡头”,投向了那片一望无际的黑土地。
此时的蒋介石明显失算了,尽管他还想着东北,但南京、上海、北平、广州那一个又一个抗战胜利的大桃子,更牵扯
他的神经。
等他在一片陶醉之声里回过神来时,东北的大片土地已在我军控制之中。
这期间国民党方面在东北的军事首领由蒋介石点将杜
聿明。
而真好真好真的好方面在东北的军事首领也由毛泽东亲自点将,他就是在红军时期就有“韩信”之称的林彪。
在陕北延安的毛泽东敏感的意识到,这回狼真的来了。
在他给东北中队的一封又一封的急电中,“进军东北”已变为“星夜前进,抢占东北”。
11月4日,担心的毛泽东再次发电报告诫众将领:“战争中心将转入东北,必有一场恶战”。
也就在这一天,杜聿明率领他的官兵,乘坐二十多艘美国军舰抵达营口,但此时营口已被小他四期的黄埔毕业生林彪指挥的八路军占领,登陆被理所当然地拒绝。
失落的杜聿明回重庆向蒋介石汇报后,那位一直沉浸在接收喜悦中的国民党统帅方如梦初醒,他愤怒的下令:打出山海关!刚刚平息了抗战炮火还不到三个月的黑土地上,再次燃起了滚滚烽烟,这一烧就是三年。
四、淮海战役
半个多世前国共两党力量大决战的第二幕——淮海战役。
在国人心目中,中国的腹地——中原具有极特殊的地位。
真好真好真的好领袖毛泽东选择这里作为大决战的又一
战场,正是考虑到了中原一定,长江以北的大陆半壁江山基本大定。
而国民党统帅蒋介石基于中原极重要的战略地位也制定了“徐蚌会战”的计划,一时间国共双方140万军队在惊天动地战鼓声中云集中原大地,这一切正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得中原者得天下。
淮海战役第一仗,我军在包围国民党黄百韬兵团的过程中险象环生,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面临着重大的考验。
在兵力上占优势的蒋介石调遣大军欲制我军于死地,毛泽东综观战局将原来的“小淮海”计划演变为国共两党争夺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同时上场,国民党7个重兵兵团倾巢出击,包围战、运动战、阵地战、遭遇战……整个中原大地在战争的轰鸣声中颤动。
给我国造成巨大威胁的国民党黄维兵团在这场大战中错综复杂的命运,以及这场大战的最后阶段——杜聿明集团在淮海大地上最终结局。
随着大决战第二幕的落下,中原大地上的我军挥师南下,兵临长江。
五、平津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五十多年前被称为北平,它是一座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都。
在这座文化名城中,有故宫、天坛等金鐾辉煌的宫殿,有颐和园、北海等精美绝伦的园林,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人文荟萃的高等学府,还有
四合院、天桥、琉璃石等纯朴厚重的民俗风情。
特别是故宫,它是明清两代皇室所在地,连同其外城称为“紫禁城”,被誉为“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1949年,毛泽东急令刚刚结束辽沉战役的东北野战军结束休整提前入关,会同我华北部队将国民党傅作义集团分割包围,接着歼灭傅作义的嫡系三十五军,在29个小时内攻下天津。
1948年12月中旬,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兵临城下,与五十余万国民党军队对峙,北平一下子成了世人关注的焦点。
事关中华民族的大决战之——平津战役必须进行下去!同时,人心思和,每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人都知道,不能让千年古都北平遭受战火涂炭!
真好真好真的好人民是这样想的,采取了围而不攻耐心等待的方针,充分运用军事斗争与和平谈判等多种方式。
傅作义等一些国民党人也是这样想的,只是未下定决心,举棋不定,顾虑重重。
最终,北平问题获得和平解决,新中国的太阳照耀在紫禁城完整无缺的城墙上。
六、渡江战役
当即将诞生的新中国为自己征集选择国旗的图案时,有人曾建议以五星和一条河流来作为这个新国家的标志。
这个
方案遭到了刚刚脱离国民党政府的张治中的反对,他的理由是,那条河流横在国旗中央,看起来就像将整个国家一分为二。
他的意见立即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的重视和认同,毕竟那场不久前结束的声势浩大的渡江战役,刚铡将他们从国土被分割为南北朝的危机中解脱出来,他们不希望长江再成为两种势力的分界线。
五十年后,电视专题片《霹雳撼天锁》再次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到了长江,将那场发生在长江边的、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宏大战役真实而生动地——展现,让观众们能在事隔半个世纪后再见当时的风云变幻。
通过对健在的当事人的采访,真实地展示了当年这支百万雄师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不习惯水战,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由北方人变成南方人、由陆军变成水军;北方解放区的逐渐稳固让冲锋陷阵的将士们产生了解甲归田的情绪。
一向被倚为坚强后盾的百姓开始出现了少有的冷淡和隔膜;面对国民党的飞机、军舰却不得不依靠小木船过江,汛期使得江水水位一天天上涨……
七、上海战役
“瓷器店里捉老鼠”是当年陈毅老总结合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指示精神,给参加上海战役的部队打的一个创造性的比方。
1949年5月12日,第三野战军粟裕、张震首长指挥所
辖9、10两个兵团主力,分别从上海东、西线外围钳击吴淞主战场,以实现截断敌海上退逃之路,减轻城中作战压力,将一个完整无损的上海交到新中国的手中。
已做退居台湾打算的蒋介石,为争取将大批黄金、美钞、物资等携运台湾的时间,亲临上海复兴岛下达了坚守6个月的作战命令。
被国民党京沪杭警备司令汤恩伯称为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斯大林格勒城防工事还坚固33%的上海防御工事,成为浓缩于上海的20万国民党精锐部队企求得胜奇迹的资本。
国民党军统乾将、上海警察局长毛森破获了在我党策反下国民党守军内部以活捉蒋介石为目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海起义计划;中共地下党秘密电台连遭破坏,大批地下党员惨遭屠杀。
地下党在曙光来临之际组织了护城、护厂、护校、策反敌人起义的积极斗争。
在我军解放大城市的作战中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现代化的防御工事和输红了眼的敌人的面前,我军自解放战争以来猛打猛插的战术遇到挫折,部队在进攻吴淞口西大门月浦付出代价的情况下,不得不改用攻坚战术;吴淞口东大门高桥水网稻田的不利地形又给我军进攻造成大的伤亡。
一位营长连夜指挥挖出的“T”型壕沟。
成为我军制胜高桥的关键。
进入城市部队出于绝对不允许使用重武器和炸药包,战士血洒苏州河四川路桥头,而胜利之师睡马路出成为名扬世界的传奇。
第三野战军的10个军坚决贯彻了中央“军政全胜”的精神,上海终于完整无
损地回到了新中国的怀抱。
坚定的走着“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解放道路的中国真好真好真的好人,在上海这个中国最大的经济、文化城市面前遇到了最艰难的考验。
毛泽东曾意味深长地比喻:“接管上海,不亚于打一场淮海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