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第1课 教案设计二
第1课 古代埃及(教案)-初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1课古代埃及一、核心素养目标:唯物史观:通过分析埃及的自然环境特点,理解尼罗河在埃及的重要地位;掌握古埃及的代表性文明成就,理解它们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
史料实证:通过了解其历史沿革,理解古埃及法老的无限权力和大河流域政治文明的特征;时空观念:过古代埃及处于尼罗河流域,属于大河流域文明的典型,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造就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古埃及文明演进过程中,王朝更替频繁,图特摩斯三世时期疆域辽阔,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法老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历史解释:古埃及文明辉煌灿烂而具有独特性,在科学和文化领域取得非凡的成就,其中最具象征性的就是金字塔,金字塔的建造,表明了当时国家庞大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社会发展水平,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家国情怀:通过学生搜集古埃及金字塔以及文明成果的史料及合作探究,认识金字塔是古埃及劳动人民用智慧和力量创造的世界奇迹,同时也是世界文明的瑰宝。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古代埃及文明演进历程难点:理解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体会古埃及劳动人民的智慧。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古埃及人的传说中,有一位贤明的国王叫做奥赛里斯,他的弟弟塞特嫉妒他,将他杀害,并且把尸体切成13 个碎片,扔到了尼罗河,奥赛里斯的妻子伊西斯到处寻找,将这些碎片找回来拼在一起,痛哭不已,伊西斯的真情感动了神,遂让她怀孕产下奥塞里斯的遗腹子荷鲁斯。
那么荷鲁斯是什么人、他如何成为了国王? 法老是什么人?又是由谁建造的金字塔?请与我们一起来揭开古埃及的秘密。
埃及,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今天我们学习第课古代埃及。
(二)讲授新课: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1、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通过地图,概括埃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
材料:“尼罗河每年均有一次泛滥。
泛滥期间,大致从夏至之日起,延续100天左右。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优秀教案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教案一、课标内容知道玻利瓦尔领导的。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初步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能力比较欠缺。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利用现有资源,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三、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使其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2.学习目标目标1:结合教材,识记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领导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基本史实。
目标2:阅读教材及史料,归纳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背景,讲述其进程,并分析归纳其意义;(重点、难点)目标3:阅读教材及史料,归纳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根本原因,知道其概况,感受殖民地人民英勇不屈的反抗精神。
(重点、难点)四、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黑奴贸易出现的原因?对非洲和欧洲的影响?2.讲授新课(1)自主学习出示任务:任务一:结合教材,识记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领导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基本史实。
(2)合作探究出示任务:任务二【合作探究】1.阅读史料及教材第一子目正文及相关史事,归纳拉丁美洲爆发独立运动的背景。
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教材,回答,教师总结。
史料: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在拉丁美洲疯狂地掠夺贵重金属,到处寻找金银产地。
16到18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共掠夺黄金250万公斤,白银1亿公斤。
葡萄牙殖民者仅在18世纪就从巴西掠夺了价值10亿美元的黄金和金刚石。
●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土生白人对殖民统治的不满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总结归纳的能力。
【合作探究】2.观察南北独立战争形势图,讲述玻利瓦尔与圣马丁解放拉丁美洲的进程。
学生讲述,教师根据PPT图示进行讲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叙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在殖民地时期,殖民地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所进行的各种反抗斗争。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可以了解到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对民族解放运动的认知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殖民地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具体的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的案例,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具体案例出发,理解民族解放运动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反抗斗争案例,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族解放运动的认知和理解,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对于具体反抗斗争案例的分析,以及对民族解放运动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案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对于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课文,对于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一课的内容,进而引出本课的主题——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让学生对这一主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案例,分析该案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小组的案例分析结果,进行讲解和点评,巩固学生对于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一. 教材分析本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是九年级历史下册的第一课,主要讲述在殖义统治下,殖民地人民如何展开反抗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故事。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殖民地和民族解放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详细过程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策略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九年级历史下册。
2.辅助材料:图片、视频、PPT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殖民地人民的苦难生活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殖民地人民的生活状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呈现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历史背景,包括殖义的侵略、剥削和压迫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抢答等形式,检查学生对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知识的掌握情况。
古代埃及 初中九年级历史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第1课古代埃及一、课时:1课时二、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能准确说出古埃及的地理位置、文明发源地、奴隶制小国兴起时间、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时间及名称和文明遗存。
2.知道古埃及的代表性文明成就,理解它们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古埃及的文明四、教学难点:古埃及成为文明古国的原因、正确评价金字塔五、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师:从早期人类的出现到距今15世纪末期,人类社会大体经历了哪几个?学生: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人类社会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哪些国家?学生: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古中国。
师:一说起古埃及,我们就想到金字塔。
金字塔数据之谜:自重 1015=地球的自重。
塔高 10亿=地球到太阳的距离(1.5亿公里)。
底周长:塔高=圆周:半径(约为3.14)。
关于金字塔我们有三个疑问:金字塔在哪里?金字塔如何建造?为什么要建金字塔?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
(二)自我研学,教师引导,生成新知(1)师:金字塔在哪里?我们一起学习书上第一部分“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1.古埃及的地理位置:__非洲东北角__。
2.河流:__尼罗河__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贯穿埃及南北(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__尼罗河的赠礼__ ”)。
3.发源原因:师:阅读下列材料,你是如何理解希罗多德的这句赞叹?(材料一至材料三)生:每年尼罗河定期泛滥,当洪水退去后,两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
因此,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
尼罗河对古埃及交通,农业,天文学都有巨大影响。
4.出现国家时间:约从__公元前3500年__开始;初步实现了统一的时间:__公元前3100年左右__。
5.成为军事帝国:在新王国时代法老__图特摩斯三世__统治时期,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
6.灭亡:公元前525年,__波斯帝国__吞并古埃及;后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占领古埃及。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优质教案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主要史实:西班牙、葡萄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的基本事实。
了解主要历史人物:玻利瓦尔、章西女王。
2.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因果关系的基本能力。
初步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对教材有关插图和历史材料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和从历史资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侵略与扩张斗争的正义性和民族独立的合理性。
2.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杰出影响和作用及其爱国主义的优秀品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玻利瓦尔、章西女王。
【教学难点】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欧洲国家早期的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以及英国在印度殖民掠夺的情况。
面对殖民者的疯狂掠夺和剥削奴役,殖民地人民奋起抗争,在拉美、印度,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事迹。
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1.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背景和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对拉丁美洲殖民活动的概况,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相关史事》小字部分,并用PPT展示图片《印第安人被迫在银矿劳动》,思考:a.殖民者到拉丁美洲后给拉丁美洲人民带来了什么?(明确:掠夺财富和役使印第安人和黑人劳动);b.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原因和背景是什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①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②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2.玻利瓦尔领导的南美独立:教师简单介绍玻利瓦尔。
结合读图《南美独立战争形势图》,讲授南美独立战争的概况,引导学生分析南美独立战争的突出特点(时间长、范围广、南美国家联合作战等)。
九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 第一单元第1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教学设计 教案(2)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课标要求】知道玻利瓦尔领导的反殖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等史实,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正义性和艰巨性。
【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的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本课主要学习两部分内容: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虽然发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但它们的目的都是反抗殖民者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争取民族独立。
教材重点介绍了玻利瓦尔、圣马丁和章西女王的英勇事迹。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使拉丁美洲出现了一些独立国家;印度民族大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背景和过程;了解印度民族大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观察地图《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形势图》,了解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过程,使学生掌握读图和借助历史地图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讲述玻利瓦尔、圣马丁和章西女王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到殖民地人民英勇抗击殖民者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学生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玻利瓦尔、圣马丁和章西女王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
教学难点: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取得胜利的原因。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拉丁美洲有一个国家叫玻利维亚。
这个国家的名字和拉丁美洲历中上的一位伟大人物有关,他的名字叫玻利瓦尔。
那么,玻利瓦尔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他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怀念?在他生活的时代,拉丁美洲发生了什么大事?今天我们就来追忆历史,缅怀英雄。
让我们一起步入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来领略历史的风采。
设计意图说明通过拉丁美洲国家的名称玻利维亚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导到拉丁美洲伟大的历史人物玻利瓦尔,提出问题,激趣导入,从而引入本课新课的学习。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优质教案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资料、自学课文、观看历史地图等,使学生了解西班牙、葡萄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激起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的斗争,19世纪爆发了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和印度的民族大起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和探究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和现实联系的思维方法,来分析思考拉丁美洲和亚洲长期落后的原因,激发学生发奋图强的民族责任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概述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领导反抗殖民统治斗争的主要事迹,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杰出影响和作用,其爱国主义优秀品质,值得学习和推崇。
教学重点: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章西女王、玻利瓦尔。
教学难点: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述法、问题创设、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主题导入新课: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在《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中写道:黄金和白银热/刻在剑柄上的十字/携带秘密武器的神回来了/像饿狼般贪婪黄金/波托西的光辉:白银的周期/西班牙人养牛,别人喝奶/骑士和马的分工/波托西的废墟,白银的时代/洒下鲜血和热泪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葡萄牙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拉丁美洲处于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
有句名言告诉我们:“有压迫就有反抗。
”面对殖民者的疯狂掠夺和压迫,殖民地人民展开了怎样的反抗斗争呢?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1.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__西班牙__和__葡萄牙__的殖民统治之下。
2.19世纪初,在__美国独立战争__和__法国大革命__的影响下,拉丁美洲地区掀起了一场__反抗殖民统治__、__争取民族独立__的运动。
3.在南美洲北部地区,__玻利瓦尔__解放了__哥伦比亚__、__委内瑞拉__和__厄瓜多尔__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在南美洲南部地区,__圣马丁__领导了__阿根廷__、__智利__、__秘鲁__的独立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人类的形成》教案设计二
教学难点人类怎样从猿到人进化而来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阅读1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读了《赫胥黎在演讲》,你是否愿意加入到“庄严的科学讨论中”?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牛津大主教认为人是上帝造出来的,他完全依据神话传说,含有许多夸张、虚构的成分;赫胥黎认为人和猿有同一祖先,人是由类似猴子那样的动物进化而来的,他所依据的是科学分析。
现在就让我们一块了解这个科学分析的进程。
(安排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人类的出现
1人类起源的发展过程主要有哪几个阶段?(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
·教师强调:“猿类”指生活在千百万年前的古代猿类,它们是人类的远祖。
“正在形成中的人”指从猿到人的过渡形态,他们已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但还没有进行真正的劳动。
“完全形成的人”指已能制造工具,真正进行劳动的人,他们已经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
2根据第3页“动脑筋”:直立行走是不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为什么?(应该是的。
因为:①直立行走使双手解放出来,用于制造工具、进行劳动等,使得人类与动物有了根本的区别。
②直立行走开阔了眼界,促进了脑的发育,最终使得人类完全从动物中脱离出来。
)
3根据第3页表格《完全形成的人》进行课堂“接龙练习”:
《完全形成的人》
4
黑种)
5他们之间的差异是怎样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等多种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6教师指导学生观看第6页自由阅读卡·《美洲的早期人类》,首先指出其中的“蒙古利亚种”即黄种。
然后说明:印第安人的体貌含有黄种特征,就是历史上亚洲人种的遗传因素所起的作用;他们的体貌又含有黑种特征,则是因为地理环境与非洲相似所起的作用。
7怎样批驳种族优劣论?(各人种之间,在自然体质特征上虽有一定区别,但无明显界限,而且具有逐渐过渡的现象。
这充分说明全世界各人种在生物学上同属一个物种,并具有共同的祖先。
人种属于自然范畴,绝无优劣之分,种族主义者的种族优越论是站不住脚的。
)
8教师介绍第4页插图《早期人类的生产活动》,指出:在这种条件下,人们必须结成群体才能生存。
后来,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进步,这种群体从“居无定所”发展到比较固定的血缘集团——“氏族”,人类历史就此进入氏族社会。
氏族社会
1人类社会的历史开始后,最初经历的是什么社会?(原始社会)
2原始社会初期,人们为什么必须结成小集体过群居生活?(生产力低下,物质匮乏)
3教师讲解氏族社会产生的原因:
A.生产力发展:会制造工具,能人工取火等。
(以山顶洞人为例,说明人脑对于自然的认识产生了飞跃)
B.婚姻关系变化:群婚→血族群婚。
(以古代希腊崇拜大地女神该亚的传说为例,说明当时人类社会的婚姻关系是不论行辈的,尚处于群婚阶段。
后来随着人们认识到近亲繁衍的害处,对于婚姻关系的限制也越来越严格,逐步从群婚发展到血族群婚[在同一族群内,辈分不同,限制通婚;同辈之间通婚则不受限制]。
这种婚姻制度使得比较固定的血缘集团形成,氏族产生。
)
4氏族社会的产生有什么作用?(它是原始人类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使得人类具备了远比动物高级的理智性和社会性,既避免了近亲通婚对人类素质的危害作用,也增进了人们之间的凝聚力,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
5
6教师介绍厄瑞斯忒的传说,反映当时男女社会地位的变化,强调指出:上表说明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社会就会根据人们在生产、生活上的不同贡献,自发调节人们的社会地位。
所以,生产力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7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
(A.时间:父系氏族晚期
B.过程: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出现剩余产品和家庭私有财产→奴隶和统治阶
级产生→国家机构形成)
8比较国家与氏族的组成,你觉得它们之间最明显的不同是什么?(氏族是按血缘关系顺其自然组成的,国家是按地域关系通过政府、军队、监狱等机构来组成的。
)
9军队、监狱等机构的设置,证明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是十分残暴的。
为什么还说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原始社会时,虽然在血缘集团内部财产共有、集体生活、平等相处,但是那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们生活也极端艰苦;而且在不同的血缘集团之间,互相杀戮非常残酷和野蛮。
奴隶社会的阶级分化则是生产力提高的结果。
从整体上看,人们生活的物质来源大大地丰富了,精神上也逐步摆脱了蒙昧野蛮状态,跨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比原始社会进步得多。
)
练习巩固
1完成第5页“练一练”:把下列完全形成的人进行分类(标上相应的字母):
A.早期猿人
B.晚期猿人
C.早期智人
D.晚期智人
中国山顶洞人(D) 德国尼安德特人(C)印尼爪哇人(B)中国丁村人(C)法国克罗马农人(D)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B)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A)
2准确地说,上题7个选项应当属于人类进化的哪个阶段?(B)
A.正在形成的人
B.完全形成的人
C.猿人
D.智人
3“没有劳动,就不会发生从猿到人的进化,也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和明天。
”
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集体生产和劳动实践,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因素、是促进头脑发育的前提。
而头脑的发育,最终使得人类完全从动物中脱离出来。
所以,热爱劳动、肯动脑筋,才能保证人类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并且不断地发展完善起来。
)
4根据《新学案》,掌握本课[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
5提醒学生预习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