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九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教案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九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教案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九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妇产科学

001 妇产科学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002 产科学 obstetrics

003 妊娠 pregnancy

004 幼女妊娠 precocious pregnancy 妊娠年龄小于或等于12岁者。005 青春期妊娠 teenage pregnancy, adolescent pregnancy

006 孕次 gravidity

007 未孕妇 nulligravida

008 孕妇 gravida

009 初孕妇 primigravida

010 经孕妇 multigravida

011 假孕 pseudocyesis

012 前次月经 past menstrual period, PMP

013 末次月经 last menstrual period, LMP

014 月经龄 menstrual age

015 受精龄 fertilization age

016 孕龄 gestational age

017 早孕反应 morning sickness

018 妊娠剧吐 hyperemesis gravidarum

019 妊娠纹 striae gravidarum

020 妊娠溢液 hydrorrhea gravidarum

021 黑加征 Hegar sign

022 胎动感 quickening

023 四步触诊法 four maneuvers of Leopold

024 脐带杂音 umbilical souffle

025 子宫杂音 uterine souffle

026 妊娠期 trimester of pregnancy

027 妊娠早期 early trimester of pregnancy

028 妊娠中期 mid trimester of pregnancy

029 妊娠晚期 late trimester of pregnancy

030 过期妊娠 postterm pregnancy, prolonged pregnancy

031 单胎妊娠 singleton pregnancy

032 双胎妊娠 twin pregnancy

033 单羊膜囊双胎 monoamnionic twin pregnancy

034 双羊膜囊双胎 diamnionic twin pregnancy

035 单绒毛膜双胎 monochorionic twin pregnancy

036 双胎交锁 locked twins, interlocking twins

037 多胎妊娠 multiple pregnancy

038 三胎妊娠 triplet pregnancy

039 四胎妊娠 quadruplet pregnancy

040 五胎妊娠 quintuplet pregnancy

041 同期复孕 superfecundation

042 异期复孕 superfetation

043 产前 antepartum

044 产时 intrapartum

045 产后 postpartum

046 产前保健 antenatal care, prenatal care

047 预产期 expected date of confinement, EDC

048 胎方位 fetal position

049 产妇 parturient, puerpera

050 未产妇 nullipara

051 初产妇 primipara

052 高龄初产妇 elderly primipara 妊娠年龄≥35岁者053 经产妇 multipara

054 多产妇 grand multipara 分娩次数≥5次者。

055 产次 parity

056 初产 primiparity

057 经产 multiparity

058 胎先露 fetal presentation

059 胎势 fetal attitude, fetal posture

060 胎产式 fetal lie

061 纵产式 longitudinal lie

062 横产式 transverse lie

063 胎头浮 floating head

064 胎头入盆 engagement of head

065 胎儿下降感 lightening

066 见红 bloody show, show

067 自然流产 spontaneous abortion

068 先兆流产 threatened abortion

069 难免流产 inevitable abortion

070 不全流产 incomplete abortion

071 完全流产 complete abortion

072 稽留流产 missed abortion

073 习惯性流产 habitual abortion

074 早期流产 early abortion

075 晚期流产 late abortion

076 人工流产 artificial abortion, induced abortion 077 流产感染 septic abortion

078 流产儿 abortus

079 葡萄胎 hydatidiform mole, vesicular mole

080 异位妊娠 ectopic pregnancy

081 联合妊娠 combined pregnancy

082 宫颈妊娠 cervical pregnancy

083 输卵管流产 tubal abortion

084 输卵管妊娠 tubal pregnancy

085 输卵管间质部妊娠 interstitial tubal pregnancy 086 宫角妊娠 cornual pregnancy

087 卵巢妊娠 ovarian pregnancy

088 阔韧带妊娠 broad ligament pregnancy

089 腹腔妊娠 abdominal pregnancy

090 子宫残角妊娠 pregnancy in rudimentary horn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11课 随堂练习

第四单元第十一课 一、选择题 1.(2018·江苏学业水平测试)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要目的 C.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D.民族矛盾激化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为主要目的,B、C两项不正确;民族矛盾导致国内的阶级矛盾激化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D项错误。故选A 项。 2.(2018·莱芜高一联考)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载:“他们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命运真是太照顾他们了。”材料评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中的(D) A.金田起义B.北伐 C.定都天京D.西征 [解析]1851年金田起义,A项排除;根据“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看出,这个事件不是北伐,而是西征,北伐是向北进攻清政府都城北京,西征是向西攻打曾国藩湘军,故B项错误,D项正确;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C 项时间不符。 3.(2018·宿迁高一月考)有位学者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性在于“试图从土地所有制方面解决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土地问题”。下列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太平天国(B) A.定都天京B.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进行北伐D.颁布《资政新篇》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前期的纲领性文件,要求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给农民,具有革命性,与材料“试图从土地所有制方面解决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土地问题”的信息一致,B项正确。 4.(2018·郑州高一期末)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天王临朝时,只有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几个王可以觐见,其他官员都排列在大门内,按照仪式跪拜,呼喊“万岁”。这些表明(A) A.太平天国政权具有封建化趋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到11课题目

2015年秋季学期第1—11课质量检测 12345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题仅有一个正确选项) 1.电视剧《老大的幸福》热播后,引发了一场关于幸福的大讨论,老大“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的观点体现了一种“知足常乐”的洒脱。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 ) A.孟子“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 B.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 C.韩非“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 D.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 2.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 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3.理学的产生使儒家思想发展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理学代表朱熹曰:“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而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这可以认证二人都主张 ( )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4. 康德这样定义启蒙:“启蒙就是人类摆脱自我招致的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不经过别人引导就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如果不成熟的原因不是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运用理智的决心与勇气,那么这种不成熟就是自我招致的。”这说明康德认为启蒙运动就是()A.人身的自由 B.思想的自由 C.主权在 民 D.社会契约 5.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果丰富。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人民创 造出了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诸多文学体裁。以下是关于上述文学体裁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诗经》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体现了下层人民的呼声 B.唐诗风格各不相同,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等 C.宋词的出现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 D.明清小说主要以小说这种文学体裁表达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人们的自豪感 6.“征服西方世界的不单纯是古典文化的复兴,而是这种复兴与意大利人民的天才的结合。”这种“结合”实为( ) A.传统先进文化的弘扬 B.资本主义市场的拓展 C.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D.意大利经济地位的提升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和法治第九课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练习题

第九课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练习题 一、单选题 1.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是() A.宪法和立法法B.宪法C.立法法D.行政法规2.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一般分为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其中司法的主体是() A.国家行政机关B.国家权力机关 C.国家监察机关D.国家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3.为切实保证疫苗安全、有效和规范接种,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草案)》,并自2019年1月4日起至2月3日征求公众意见,公众可通过中国人大网发表意见和建议。让公众参与疫苗管理立法 ①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②是国家履行专政职能,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体现 ③有利于立法汇聚民智、体现民意,更好尊重和保护人权 ④有利于公民行使立法权,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办案过程和办案结果都符合程序公正 B.办案过程和办案结果都符合实体公正 C.办案过程符合程序公正。办案结果符合实体公正 D.办案过程符合实体公正。办案结果符合程序公正 5.国务院经过调研论证拟订外商投资法草案并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经过三次审议,于2019年3月15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表决通过。这部法律的制定和出台

A.充分发挥了人民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 B.表明立法机构坚持审慎立法和民主立法精神 C.是全国人大和国务院行使国家立法权的体现 D.意味着全国人大领导国务院的立法工作 6.行政执法是政府实施法律法规、履行法定责任、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主要方式。近日,国务院出台文件规定,行政执法机关作出重大执法决定前,要严格进行法制审核,未经法制审核或者审核未通过的,不得作出决定。推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①有利于保证行政执法机关作出的重大执法决定合法有效 ②有利于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营造公平的法治环境 ③是促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根本保证 ④表明国家行政机关具有进行法规备案审查的职能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7.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相关部门重拳出击,取得阶段性成绩。公安部2019年1月通报显示:全国公安机关已打掉涉黑组织1292个、恶势力犯罪集团5593个,破获各类刑事案件79270起,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资产621亿元。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①增强了人民群众安全感,提高了公民的政治地位 ②有利于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③保障了公民基本民主权利实现,体现了民主的真实性 ④有利于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对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行为作出禁止性规定;是保证公正司法的重要举措。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任何党政机关让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均属于干预司法的行为

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教案

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教案 [课程标准] 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教学目标] 1?通过材料分析邦联的弊端以及召开制宪会议的重要性,培养史料分析能力。 2.通过材料,微课深入理解1787年宪法的重要内容、原则以及权力结构的制约。微课设计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3.通过小组讨论,能够正确认识评价1787年宪法,培养正确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4.通过教师讲解,对美国内战以及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5.通过表格整理归纳美国联邦制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有助于从 整体上把握两种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美国联邦制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比较。 2教学难点:美国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各机构的权力制衡。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图片和材料:五月花号图片,美国初期国旗图片,1786年华盛顿写给友人的信。 师:同学们请看上面的图片,从英国五月花号侵入北美洲开始,我们回忆一下初中所学的内容,美国人民是通过什么方式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统一国家的? 生:独立战争。 师:没错,再看一下1786年华盛顿写给友人的信,这时候建国初期的美国究竟遇到什么困难让华盛顿写出这封信,这些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学习

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我们看一下课标要求,这节课我们要重点掌握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本课的学习内容分为四个部分,1?联邦宪法的制定;2.1787年宪法;3?维护联邦统一的斗争;4?两党制。那我们开始正式学习第一部分,现在我们来看一则材料。 展示材料: 材料一:美国建国历史提纲(节选) 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1776年,美丽坚合众国诞生 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但美国面临极大挑战 师:材料中提到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究竟面临的什么挑战呢?我 们结合所学知识和课本来思考一下。 生:邦联政府没有征税权,难以解决战争遗留下来的巨额公债。各州拥有关税权,既不能制定统一的对外关税,给英国的商品倾销以可乘之机,又互设关卡。阻碍洲际贸易;在外交事务上不协调13州的利益,难以形成统一的声音。 师:很好,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材料二。 展示材料: 材料二:“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 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一一《独立宣言》师:通过材料二可以我们看到《独立宣言》中写到,为了保障人民的权利, 所以才在人民中间成立政府。同学们想一下那个时候的美国政府是什么类型的政府呢? 生:邦联政府。 师:这个邦联政府的权力究竟强不强呢?那么什么又是邦联呢?简单来说,邦联是若干独立国家为军事、外交或贸易等方面的利益组成的联合体。各成员国还是有很大权力。所以,邦联政府权力较弱,这时候的美国难以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面对这种情况,美国的政治领袖们就意识到了要政治变革。因此,就有必要召开一个制宪会议了,刚才通过两则材料我们可以归纳美国召开制宪会议的背景。 展示: 制宪会议

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通史版:阶段十二 课时4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作业).doc

课时4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广东肇庆模拟)18世纪末,有个美国政治家认为,危险的野心多半为热心于人民权利的漂亮外衣所掩盖,很少用热心拥护政府坚定而有效率的严峻面孔作掩护。该论断的意图是( ) A.为强化联邦政府权力做辩护 B.呼吁美国人民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 C.论证民主社会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D.主张政府权力要分权与制衡 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该政治家评判邦联制的拥护者,期望建立联邦政府,故选A项。该政治家反对过分倡导人民权利,B项错误;材料否定邦联制,主张建立联邦制,而非强调多数人的暴政,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分权与制衡,D项错误。 答案 A 2.(2018·山东青岛模拟)1787年宪法规定:参议员或众议员在当选任期内不得出任合众国当局在此期间设置或增加薪俸的任何文官职务;在合众国属下供职者,在继续任职期间,不得担任国会任何一院的议员。美国宪法这一规定( ) A.维护了司法权的独立 B.推行了议行合一的制度 C.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威 D.确保了国家立法权独立 解析据题干材料“参议员或众议员在当选任期内不得出任合众国当局在此期间设置或增加薪俸的任何文官职务”信息可知,1787年宪法规定的立法权与行政权分立,有利于维护国家立法权的独立,故选D项。题干材料反映的立法权与行政权分立,未涉及司法权,A项错误;1787年宪法规定“三权分立”,B项错误;据材料“参议员或众议员”反映的联邦政府,未涉及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关系,排除C项。

答案 D 3.(2018·山东日照校际联考)按照美国宪法,法案在完成参、众两院的立法程序后,必须经总统签字才生效,而总统则有权否决法案,或在规定的10天期限内不签字,如果总统否决或不签字,国会需要再对法案投票,如果有三分之二议员投赞成票,总统的否决可被推翻,法案自动成为法律,这样的运作程序表明( ) A.国会对总统行政权形成有力的制衡 B.国会的立法权受到总统的有力限制 C.国会在立法实践中起最终决定作用 D.参、众两院协调一致是立法的关键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法案在完成参、众两院的立法程序后,必须经总统签字才生效……总统否决或不签字,国会需要再对法案投票,如果有三分之二议员投赞成票,总统的否决可被推翻”,反映了享有立法权的国会,受到总统行政权的制约,故选B项。 答案 B 4.(2018·山东济宁育才中学模拟)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任何贵族爵位,凡是在合众国担任受益职务……非经国会同意,不得从任何国王、君主或外国接受任何种类的……官职或爵位。”这一规定旨在( ) A.保持国会绝对权威 B.加强联邦政府权力 C.防止封建君主专制 D.保障民主共和政体 解析据题干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不得授予贵族爵位,也不允许官员接受其他国家的官职或爵位,是为了否定特权、维护平等,有利于保障民主共和政体,故选D项。 答案 D 5.(2018·天津河北质检)美国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十款规定:“各州不得缔结任何条约、结盟或组织邦联;不得铸造货币;不得发行纸币;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和军舰……”这些规定体现出( ) A.联邦制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 C.法律至上原则 D.地方自治原则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必修1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识要求:掌握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冯云山在紫荆山区传教;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东征和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全盛;《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天京事变;重建领导核心;后期防御战;天京陷落。 (2)能力要求: ①分析洪秀全的宗教理论; ②通过对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这一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识图和用图的能力; ③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以培养其系统的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其进步性和局限性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的观点,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④理解太平天国运动所体现出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⑤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适当引入史学界的争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史实论证观点的能力。 ⑥探究太平天国失败的必然原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发展、失败,使学生感知、认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探求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 (2)指导学生阅读《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原道救世歌》《天朝田亩制度》等的节选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 (3)通过填写北伐、东征和西征简表,教会学生列表归纳史实的方法。 (4)通过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查找史料、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以及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5)通过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有关书籍,指导学生学习阅读参考书的方法以及获取参考书的途径。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九课《诗歌与小说》高考题整理

第9课诗歌与小说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2011年题组(备注:无) 2010年题组 1.(2010·安徽文综·13)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解析】B 文学作品不能作为信史,但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史料价值,排除A,《荈赋》是以茶为主题的作品,出现在西晋,所以排除C,传说不可以作为史实,排除D。2.(2010·重庆文综·14)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A.李煜B.李清照 C.陆游D.辛弃疾 【解析】D 学士指苏东坡,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四个选项中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 2009年题组 1.(2009·广东历史·1)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A.《老子》 B.甲骨卜辞 C.《楚辞》 D.《诗经》 【解析】D 《老子》一书是记录春秋时期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代表——老子言论的著作;甲骨卜辞是商周时期统治阶级为预测吉凶,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内容的文字;楚辞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根据楚地方言创作的一种诗体。因此这些文献都不可能较多反映平民生活。而《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就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2.(2009·四川文综·14)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当时() ①商品经济繁荣②市民文学兴盛③印刷工艺提高④专制政治强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A 商品经济繁荣;市民文学兴盛;印刷工艺提高,有利于明末江南地区出版业的繁荣。④专制政治强化不利于文化发展,应排除。 2008年题组

高中历史 高一历史 新人教版 必修一 学案 第11课

必修1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学案 主备人:王花 【学习目标】 1.课标: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失败;《天朝田亩制度》。 3.难点:理解《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必然性。 【预习梳理】 1.兴起原因:鸦片战争使中国面临的_________和_______空前激化。 2.兴起发展 (1)兴起:1851年1月,洪秀全集合________群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 (2)壮大:永安建制后于1853年攻克________作国都。 (3)全盛 ①北伐:北伐军打到________,孤军深入失败。 ②西征:西征军与________的湘军激战,夺取清朝半壁江山,军事上达到全盛。 3.革命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 ①内容:土地分配制度——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________和年龄平分土地;产品分配制度──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________。 ②目的:建立一个“四有两无”的理想社会。 ③评价: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体现了________思想,根本无法实现。 (2)《资政新篇》 ①内容:政治上主张向西方学习,________,官吏由公众选举;经济上主张________,奖励技术发明;文化教育上主张开设________等。 ②评价: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_______的设想。 4.由盛转衰──天京变乱 (1)原因 ①领导者进取心减退,腐朽思想滋长。②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尖锐 (2)表现 ①________杀掉杨秀清后被处死。②________遭猜忌出走,全军覆没。 5.后期防御 (1)重建领导核心:提拔________、李秀成指挥军事,________总理朝政。 (2)开展防御战 ①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合力打垮清军江北大营,又取得________大捷。 ②1860年,李秀成、陈玉成攻破________打到上海近郊。 ③湘军攻陷安庆,________就义。 6.运动失败:1864年,________,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互动探究】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完美版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课程目标 1、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 2、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揭示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2)了解、诗,词、歌、赋等各种不同的知识内容和形式,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 (3)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赏析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评论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特色。 (2)通过阅读,观察,练习,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通过对文学家、诗人及其文学作品的分析,把学生带进文学艺术的殿堂,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增强文化修养。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 难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的形成及其特点。如何揭示一定社会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究分析 一、从《诗经》到唐诗 (一)《诗经》 1.内容: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到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3.地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二)楚辞 1.形成: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开创了新诗歌体裁──“楚辞”,又称“骚体”。 2.特点: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3.《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风骚”(《诗经》、楚辞)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两大源头。 (三)汉赋 1.汉赋:汉朝时,以楚辞为基础,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2.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四)唐诗 1.原因:(1)唐代国家统一,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2)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 2.发展概况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多极化趋势和对世界的影响、欧盟的形成和扩展、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过程和原因、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崛起等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综合探究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相关资料的补充,理解法德关系的改善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关键,初步掌握从国际政治格局、国家利益、大国关系等方面分析国际关系发展演变的方法。 (2)概括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分析日本经济发展原因,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 难点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二战后初期,美苏凭借强大的实力划分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不过这种格局并没有维持很长的时间,随着战后欧日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发展,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对美国的霸权提出挑战的力量越来越大。独立后的中国综合国力不断上升,其他第三世界的国家在反殖反霸斗争中逐步走向联合,对美苏两极格局产生了重大冲击,世界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发展。 新课学习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设问:50年前的欧洲是一片废墟,但是50年后的欧洲不仅可以跟日本媲美,而且还可以跟美国大哥抗衡!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欧洲的联合 1、原因: 师生互动:欧洲的联合的原因是什么? (1)现实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它要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有力影响,必须联合起来。 (3)政治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美苏“冷战”开始后,西欧国家逐渐认识到,必须走联合的道路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和获得发展。 材料一如果我们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否则,欧洲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 ——《阿登纳回忆录》(4)思想因素:欧洲传统的统一思想的影响 材料二“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维克多·雨果 (2)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2、联合过程: 问题探究:西欧国家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联合的?欧洲一体化有什么特点? (1)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 (2)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3)欧洲共同体成立: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中要求“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本课内容主围绕《课程标准》的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编写。 本课第一目“联邦宪法的制定”,讲联邦宪法制定的必要性和基本内容,重点交待了联邦宪法中的“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第二目“维护联邦统一的斗争”,讲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及美国内战对联邦统一的重大意义。第三目“两党制”,讲美国两党制的形成、两党的阶级基础和政党选举,重点交待了两党制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美国总统制共和制政体的产生、发展和具体实施是贯穿本课的主要线索。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初中虽学过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内容,但初中教材对1787年宪法的制定、联邦制和总统制一笔带过,不提两党制(只讲共和党和民主党的矛盾)。所以本课内容对学生来说几乎是全新的,应全面地认真讲解,而且我市中考历史采用开卷考,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是很牢固,应适当回归初中的重要知识。 根据学生刚升入高中的年龄特点,在本课的课件插入了一些历史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生要记住1787年宪法制定的历史背景、制定过程及基本原则,了解联邦宪法修正案,知道联邦制国家的建立、美国内战、联邦制巩固、两党制的形成及影响等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懂得记忆基础知识,理解重点内容, 2、过程与方法 教师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与激励,正确地引导学生的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美国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和两党制在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并懂得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对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点进行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美国“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的政治体制和美国内战的意义,认识美国统一与稳定的基础,理解我国政府致力于国家统一的必要性,坚定统一祖国的信念;理解美国的两党政治和我国的多党合作制,感悟具体国情决定政治制度的一般原理。 四、重点难点 1、重点:1787年宪法内容与原则,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学生分析比较能力的培养,学生统一祖国思想感情的树立。 2、难点:三权分立体制、制约与平衡的原则的分析与理解,如何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欧美式语言。 五、学习准备: 1、教师进行配套课件资源和网络资源的搜集,整理; 2、教师制作网络课件,由课程标准解读、课堂教学课件、课文知识结构、课堂提问回答、教师答疑解惑、学生学习感言、课堂学习评价等栏目构成; 3、全班同学分成6个学习小组,组长采用民主的方式推选,并确定每个小组的撰稿人和发言人。 4、布置学生预习并按小组分别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第1-3小组完成: 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麦迪逊 请回答:根据美国独立之初时的情况,你如何解释这段话? (2)第4-6小组完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 请思考:丘吉尔的一席话反映了英美政体的哪些不同之处? 六、所需条件: 1、硬件环境:学校电脑室(可上网、可进行互动教学); 2、软件支持:Internet Explorer、Word、PowerPoint、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交互式网站等。 七、教学过程: 导入:七嘴八舌:用一句话说说你对美国的印象。 教师总结:(看学生的回答情况而定)学生对美国爱也好、恨也罢,教师要逐步引导到:如今这样强大的一个国家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它有哪些制度和措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进入新课:课题: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一、联邦宪法的制定 1、历史背景: 用图片展示的方式提示,请学生回忆初中知识:简单描述“美国独立战争”。 教师总结:随着独立战争的结束,州际联盟的缺陷也显示出来,州际联盟有哪些缺陷呢?请同学看课本P38第二自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概括邦联制的弊端。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美国独立之初面临的新问题是在一个大国确保共和制。 历史上,共和制只是存在于城邦国家(如:),一旦地域扩展,中央集权的政府就会发展成帝制(如:)。既要用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把13个州紧密地统一起来,又要在这样一个大国确保共和制,美国的开国元勋们决定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一部宪法。 高级思维挑战:请学生分小组回答课前布置的预习问题 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 ——麦迪逊 请回答:根据美国独立之初时的情况,你如何解释这段话?

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得太好 了(精华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 (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 2、“百家争鸣”的含义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 (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 1、道家(老庄之学) (1)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2)庄子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3)影响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2、法家 (1)李悝 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2)商鞅 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3)韩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 (4)影响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3、墨家 (1)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 (2)影响 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九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

第九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10历史1 【课标要求】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点;认识一定时期的社会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通过初中三年和高一一年的学习,他们已经有4年的历史学习经验,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如果一些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肯定是相当丰富的。高二学生由于经历了一年的高中学习,新鲜感有所下降,好奇心不大,处于学习的疲乏状态。因此,在课堂一方面要抓紧重点知识的学习,争取让他们在课堂上就能消化,避免繁琐复杂,内容冗长。二是要趣味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通过语文学习有所掌握,因此可采取合作探究,文学内容进行分类,列表整理等方法,使得这部分内容比较清晰。课堂上通过图片、视频和历史材料的解读,引导学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认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能力。 【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处于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国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某一时期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我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和文学艺术一直都是令世界瞩目国人骄傲的优秀文化。它们在我国古代历史中有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力量,它们是我国古代文明不可或缺的部分。科技发展与文学艺术是推动社会的重要力量,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前进的动力,是我国古代发展轨迹的深刻展现,这些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为现代的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九课《辉煌灿烂的文学》在本单元中是重要的一部分,分量很重,作用极大。这一单元分为三部分,第一课为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第二课为文学,第三课为艺术。这一单元采取的是按内容分类讲述。不提文学就不完整,所以说文学这一课在这一单元是极其重要的,是整个单元完整性的组成部分。 本课的核心内容是:代中国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在不同政治经济条件下的不同反映。 本课教学中,教材按朝代顺序分为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文学形式在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下产生,有着各自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2.了解、诗,词、歌、赋等各种不同的知识内容和形式,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 3.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赏析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完整版)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教案

泉州七中林颖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配套课件下载) 导入新课: 师:美国纽约港口的自由岛上矗立着一座举世闻名的自由女神雕像,她目视前方,右手高擎火炬,你知道她左手拿着什么吗?(书板)猜一猜,书板上写着什么?(1776年7月4日)。1775年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发表独立宣言,美利坚合众国诞生。建国初的开国元勋们是怎样从政治体制上为美国的繁荣发展奠定基础的?美国建立的这种政治体制对美国产生了哪些影响?后来又有哪些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今天一块走入第九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板书:一、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确立 1、背景:美国的建立与邦联制的弊端 师:我们先看联邦政府的确立。 探究一,结合教材及以下材料的分析,总结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制定的背景是什么? 1)美国的前身是英国在北美的13块殖民地,作为宗主国,英国希望13块殖民地永远是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这种矛盾和冲突就激发了一件大事—— 生:美国独立战争。 师:1776年,随着《独立宣言》的发表,美利坚合众国诞生了。 板书:美国的独立——政治前提 师:美国独立后,国家是以什么形式组建的? 生:邦联制 师:什么是邦联?请大家结合教材40页邦联制的概念,指出邦联概念的关键: 生:独立国家、联合体,享有主权 师:在邦联体制下,邦联政府存在什么弊端呢? (让学生阅读课文第二段相关内容回答,) 生:没有征税权、各州有关税全、外交事务不以协调 师:请大家阅读材料1华盛顿给友人的信件,回答;华盛顿把这种状况归咎于什么问题?这反映了他的什么要求? 生:归咎于中央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证国家的利益主权。 材料2:1782年,尼克拉上校致信华盛顿:“凭借您的卓越贡献,您完全有资格做这个辽阔大陆的君主。”华盛顿回信斥责说:“这封信包含着可能降临到我国头上的最大的危害。” 师:材料2中“华盛顿所说的最大危害”是什么? 生:美国已出现了君主制的危险。 否定了君主制,在当时还有什么政体可以考虑?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6课完整教学提纲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学案 年级:学科:主备人:组长: 【学习目标】: 1、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识记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 3、掌握罗马法对世界各国立法的影响及局限性。 4、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 【学习重点】: 简析罗马法的含义、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实质及其影响 【学习难点】: 习惯法与成文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习惯法: (1)背景: (2)特点: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3)局限:贵族常常随意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_________利益。 2.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1)特点:内容广泛,条理清晰。 (2)作用: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_______利益得到保护。 3.公民法

(1)适用时间:罗马共和国时期 (2)适用范围:罗马公民 知识点二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 1.从公民发到万民法 (1)原因:①罗马帝国征服过程中,______矛盾显现出来。 ②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 ③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④在________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 (2)形成:①罗马帝国的______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 ②__________编纂法典,进行法律解释,充实罗马法律。 ③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_________,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与适当的司法保障。 ④3世纪,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_________的法律。 2.罗马法体系完成:6世纪,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编纂汇编成《》。 知识点三维系统治影响后世 1.维系统治: (1)积极性:①它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_________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②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__________________。 (2)局限性:保护________________,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2.影响后世: (1)对近代欧美国家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产生了重要影响。 (2)资产阶级把罗马法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二、小组合作探究 1、材料一共和国初期罗马并无成文法。习惯法的解释和司法权的行使完全属于贵族,这些权利也成为贵族压迫平民的手段。公元前462年平民保民官特兰梯留提议编纂成文法典……因全部条文镌于12块铜牌之上,故得名“十二铜表法”。

9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第9课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学案) 时间:2012.10.8 编制:闫华 审核:闫华 【课标要求】 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课前预习】 【基础知识梳理】 一、 联邦宪法的制定 1、宪法制定的历史背景: (1)1776年,英属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美利坚合众国诞生了,结成松散.. 的 。 (2)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面临新问题:①松散的邦联制难以形成强有力的 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 。②既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 ,又要在这样一个大国里确保 ,这是美国政治领袖面临的新问题。因此,美国政治领袖们意识到需要变革 。 (3)理论基础: 2、时间: 地点: 3、核心人物: 4、制定:1787年,在 召开制宪会议,并与1789年正式颁布。 5、内容:(1)规定美国实行 。①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主权,如立法、 、 、发行货币、统领全国军队、 等。②联邦法律是全国的 ,联邦政府有权强制各州实施法律。 (2)宪法依据的 原则,对联邦政府的权利进行分割。国家权力 分 三部分,分别由 、 和 、行使,又 。(3)宪法坚持 原则,规定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 产生。众议员由各州选民 ,参议员由各州 选出。总统和议员均实行 。 (4)实行总统制,总统既是 ,又是 。还是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直接对 负责,不对 负责。 6、地位:1787年宪法是关于 的根本大法,是近代世界 。 7、意义:①规定美国成为一个实行 。②它创立的 ,保证了美国的 ,促进了美国 的发展。 二、维护联邦统一的斗争 1、背景:1787年宪法颁布后,美国建立了联邦制国家。但 在美国根深蒂固。 2、美国内战: 年,南部11个 公开退出联邦,发动战乱。林肯总统提出“ ”的口号。结果: 3意义:美国国会通过 修正案,废除 ;美国再也没有出现过严重的 。统一与稳定成为美国 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政治前提。 三、联邦共和政体的发展:两党制 1、形成:萌芽于 ,两党是指 、 ; 2、发展:19世纪中期主要代表南方种植园主的政党是 ,主要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的政党是 ;内战结束后,各自基础发生了变化。 3、特点: 是两党激烈争夺的战场;美国的 都受两党操纵。 4、实质: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 【自我检测】 1. 美国建国之初面临的新问题是 A .提高关税,抵制英国的商品倾销 B .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利益 C .既要维护中央集权和统一,又要确保共和制 D .防止南部蓄奴州的叛乱 2. 1787宪法规定的美国的政体是 A 君主立宪制 B 总统共和制 C 半总统制 D 邦联制 3.《1787年美国宪法》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主要体现在 ( ) A . 三权分立 B .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分权 C .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D .人民依法享有普选权 4.《1787年宪法》颁布后,依然威胁美国统一的因素是 A .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分权 B .各州拥有自己的司法体系 C .州权主义观念根深蒂固 D .各州拥有财政权 5.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主要依据是 ( ) A.南方黑人奴隶获得自由 B.解决了西部土地问题 C.彻底消除了种族歧视 D.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