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影像表现

合集下载

肾脏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临床病理观察

肾脏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临床病理观察
【 图分 类 号 1 R 3 .l 中 7 71 【 献标识码】 A 文
Th lniOp hO Og c o e v to e ci c at l i bs r a i n ofmuc no ub ar a pi l e lc r i oma oft dn y i ust ul nd s nd e c l a c n he ki e
【 s a t O jcw : oi et a ec ncptooi caatrt sadteesni s f ieetidan s f u i Abt c】 be te T n sg t t l ioahlg hrce sc n h s t l o f rna i oi o c r v i eh i c ii e a df l g s m — nu u ua n pn l clcrio ostb lr dsi e e acnma ( A C ) f h in y Mehd: aec no a o gca a ss fM A C a d l MT S C o ekde . tos Wem d l cp t l i n l e T S C t i ho y o
状 和 梭 形 细 胞 癌 进 行 临 床 病 理 学 分 析 及 免 疫 组 化 的研 究 。 果 : 瘤 境 界 清 楚 , 面 灰 白。 下肿 瘤 与 周 围 肾组 织 境 界 清 结 肿 切 镜
楚 . 紧密 排 列 的 、 而 狭 长 、 互 构 通 的小 管构 成 。 管 由立 方 和 梭 形 细 胞 组 成 , 由 小 相 小 可见 平 滑 肌瘤 样 的 梭形 细胞 灶 。 瘤 间 肿
ma e u f u o d la d s i d e s a e el . i e my ma l e c l f c e n i h m. h t ma o u r wee mu o d d p o b i a n p n l - h p d c l w t li o - i e l o is e n t e T e sr c s h k o f mo s r c i . t Th mmu o itr h mi a t d h we u r c l o i v .C n lso : AS C o h i n y i a d sic ie lw— ei n h so c e c lsu y s o d t mo el CK p st e o c u i n MT C ft e k d e s it t o s i n v

肾脏粘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

肾脏粘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

中 国 肿 瘤 临 床
体 阴性 _ 。 3 ' 引
-3 - 2 9
肾脏粘 液 样小 管状 和梭形 细胞癌 是一 种低 度 恶 性 上 皮样 肿 瘤 ,一 般认 为其 预后 较 好 。 5年 生存 率 9 %以上 , 术切 除 后患 者 可长 期生 存 。 也有 发 生 0 手 但
转移 的报 道 _。 5 ]
瘤 细 胞呈 管状 、条 索状 、乳 头状 或实 性片 状排 列, 分布 在 富于 粘液 的基 质 中 ( 3 , 细胞 大 小较 图 )瘤

致, 呈立 方 或卵 圆形 , 细胞 界 限不清 , 嗜酸性 , 弱 核

分 裂象 不 常 见 , 部分 细 胞呈 梭 形 , 织 状排 列 , 平 编 似
镜 下 肿 瘤 组 织 与 肾 组 织 之 间 存 在 纤 维 组 织 分 隔 , 膨胀性 生 长 , 见瘤 细胞 明显 侵 入纤 维组织 内 呈 可
( 2。 图 )
图 2 肿 瘤组 织 与 肾组 织 之 间虽 无 包 膜 . 存 在 纤 维 组 织 分 隔 , 但 呈 膨 胀 性 生 长 . 见 瘤 细 胞 明 显 侵 入 纤 维 组 织 内 ( E 2 0 可 H ×0 )
小结
P r a i …总 结 肾脏 粘 液 样 小 管 状 和 aw n 等
理分析Ⅱ 临床 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0, ( : 8 3 2 ] . 2 7 3 ) 0 - 1 0 2 33 4 ae , r eJ , ahki nnAe a Pnr GP S  ̄ g R d arh a , . iy s t1
6 c 的球 形 肿 物 。 .m 0 肿物 与 周 围组 织 界 限清 楚 , 面 切
灰 白、 粉 , 韧硬 ( 1 。 灰 质 图 )

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1例

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1例

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1例张晓宝;钟群;赵春雷;陈思【摘要】#【期刊名称】《罕少疾病杂志》【年(卷),期】2017(024)001【总页数】2页(P61,68)【关键词】肾占位;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体层摄影技术【作者】张晓宝;钟群;赵春雷;陈思【作者单位】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医学影像中心福建福州 3500252;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医学影像中心福建福州 3500252;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PET-CT诊断中心福建福州 350025;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医学影像中心福建福州 35002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22.6+1患者女性,46岁,体检发现左肾占位,入院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

CT显示左肾中段实质一类圆形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凸出肾轮廓外,未见分叶,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肾周脂肪间隙清楚,肾周筋膜未见明显增厚,病灶大小约5.4×5.3cm,呈均等密度,CT值约36Hu,其内可见“丝样”钙化灶,未见明显液化坏死、囊变及出血,增强扫描皮质期及实质期肿块强化程度明显低于肾皮质,其内见片絮状稍高强化影,未见明显异常血管影,随时间延迟,排泄期强化程度低于皮、髓质,肾盏受推移,肿块整体强化均匀,呈持续性强化,各期CT值分别约42Hu、67Hu、69Hu,见图1-4。

手术及病理所见:左肾中下极见一灰白色肿物,切面灰白色,质地中等,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肿瘤细胞具有上皮样特点,形态温和,核分裂像不易见,未见坏死,倾向低度恶性肿瘤;免疫组化:Vimentin阳性率>75%,CD10阳性率51-75%,RCC阳性率<25%局部阳性,CK7阳性率26-50%局灶阳性,EMA阳性率26-50%,Ckpan阳性率>75%,CKL阳性率<25%局部阳性,Ki-67 2%,S-100阳性率<25%,支持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见图5-6。

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 MTSCC)是肾脏罕见肿瘤,自1996年Ordóňez等[1]报道首例伴有异常分化的肾细胞癌后,又见陆续个案报道,但其发病率很低,占肾癌的1%以下。

黏液性小管状及梭形肾细胞癌——-2017年读片窗(4)

黏液性小管状及梭形肾细胞癌——-2017年读片窗(4)

黏液性小管状及梭形肾细胞癌——-2017年读片窗(4)王龙胜【期刊名称】《安徽医学》【年(卷),期】2017(038)008【总页数】2页(P1092-1093)【关键词】肾脏;黏液性小管状及梭形肾细胞癌;CT诊断【作者】王龙胜【作者单位】230601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患者,女,58岁,体检发现左肾占位5天。

体检超声左肾上极扫及39 mm×39 mm低回声,边界尚清,形态欠规则。

病程中无发热,无腰痛不适,无头痛头晕等不适,饮食及睡眠可,二便正常,体质量未见明显下降。

体检示体温:36.7℃,脉搏:94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51/84 mmHg。

神志清楚,精神可。

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

心率正常,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不亢进,移动性浊音(-);双肾区叩痛(-),双侧输尿管行径区压痛(-),耻骨上膀胱区压痛(-)。

左肾上极见一类圆形稍低密度影,大小34.3 mm×44.6 mm×46.0 mm,测其CT 值约35 HU(见图1),增强后呈轻中度延迟强化,皮质期(见图2)、髓质期(见图3)及延迟期(见图4)测其CT值分别为49 HU、53 HU、70 HU,病灶内部强化欠均匀,三维重组冠状位(见图5)、矢状位(见图6)示肿瘤主要位于肾实质内,边界清楚,邻近肾盂肾盏受压。

于左肾上极见一类圆形肿物,部分凸出于肾脏表面,肿块大小4.2 cm×4.0cm×3.5 cm,切面灰白、质中,中央见灰褐,肿块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

免疫组化:CKpan(+),Vimentin(部分+),CD10(-),Pax-8(+),TFE3(-),HMB45(-),Melan-A(-),SMA(-),CK7(+),P504s(+),Carbonic AIX(-),Ki-67(+,1%~10%)。

镜检结合免疫组化结果,考虑为黏液样小管状及梭形细胞癌,伴局部出血坏死。

肾脏粘液样小管状梭形细胞癌的多种影像学表现

肾脏粘液样小管状梭形细胞癌的多种影像学表现
常州实用 医学 2 0 1 4 年第 3 O卷第 6期 ・3 77 ・
溶 液会 使病 情加 重 , 甚 至 死亡 。 2. 3 席汉 氏综 合征 的临床表 现 成人席汉氏综合征 9 0 %为妇女 , 男性少见 , 且 起病 缓 慢 , 早 期 极 易 漏 诊 。本 病 例 近 7~8年 来 怕 冷, 乏力 , 轻 度贫 血 , 反复 发作 昏厥 , 曾误诊 为心源性 昏厥 、 阿一 斯 氏征 。住 院后追 问病 史 , 发 现头 面部 容 貌改变 , 眉毛、 胡子、 腋 毛全 无 , 头发 、 阴毛 稀 疏 。血 检 甲状 腺 功 能 低 下 , 遂考虑垂体病 变 , 并 经垂 体 位
M R I 影像佐诊空泡蝶鞍 、 垂体萎缩并席汉氏综合征。 [ 参考 文献 ]
[ 1 ] 上海医科 大学 《 实用 内科学》 编辑 委员会 . 实用 内科学
下册 [ M] . 第 9版 . 北京 : 人 民卫生 出版社 , 1 9 9 5 . 1 8 4 2 .
[ 2 ] 张 月华 , 吕英俊 , 赵新 国 . 空泡 蝶鞍综 合征 3 3例临床

技 术 交 流 ・
肾脏 粘 液样 小 管状 梭 形细 胞癌 的 多种 影 像 学表 现
张 恒
( 常州市第一人 民医院, 江苏 常州 2 1 3 0 0 3 )
[ 摘要] 目的 分析 总结 肾脏 粘液样 小管状梭 形 细胞 癌 的影 像表 现 , 以提 高对 该病 的影 像 学 认 识 。方法 回顾分 析 2 例 经 手术病 理证 实 M T S C C病 例 的 C T及 MR检 查 结 果 。结 果 2例 病 灶 主 体均 位 于 肾 内, 其中1 例 有 包膜 , 1 例 病 灶 密度 或信 号 欠均 匀 , 以等低 密度 为主 , 病灶 内见点 片状 出血 , 1 例 呈均 匀低 密度 或信 号 ; 平 扫 时肿 瘤 c r 均值 为 3 3 . 4 H U, 增 强后 肾皮质 期 、 髓 质期 和延 迟 期 分 别为 4 4 . 8 H U, 5 7 . 1 H U, 6 8 . 0 H I 3 ; 2例 在 M R上均表 现 为渐进性 强化 。 结论 M T S C C的影像 学表 现 有 一定特 征 性 , 对 诊 断该病 有一 定帮 助 。 [ 关键 词 ] 肾脏 ; 粘液样 小 管状梭 形细胞 癌 ; 影像 学表现 中 图分 类号 : R 4 4 5 文献 标识 码 : B 文 章编 号 : 3 0 6 8 —5 6 8 5 ( 2 0 1 4 ) 6 —3 7 7 —3 肾脏 粘 液样 小 管状 和 梭形 细 胞 癌 ( M u c i n o u s T u b u l a r a n d S p i n d l e C e l l C a r c i n o m a , M a 3 C C ) 又 称 为具 有远 端 肾 单 位 分 化 的 低 度 粘 液 样 肾 上 皮 肿 瘤 , 是 2 0 0 4 年 WH O新 命 名 的一 种 罕 见 的 肾脏 肿瘤 , 以往 常误 诊 为乳 头状 。 肾细胞 癌 、 肾 肉瘤 等 , 影 像学 报导 罕 见, 多 种影 像 学 表 现 目前 国 内 尚未 见 报 导 [ 卜 。对 照 国 内外 有 关 文 献 资 料 , 将 近 年 来 本 院 收 治 的 MT S C C多 种影像 学 表 现进 行 分 析 , 以提高 对 该 病 的 影 像认 识 H 0 l 。 1 对 象 与方 法 1 . 1 一 般 资料 2 0 1 0年 1 月~ 2 0 1 2年 l 2月本 院 收治 M T S C C患 者 2 例, 均 为男 性 ; 年 龄 分别 为 6 1岁 、 7 7岁 , 中位 年 龄6 9岁 ; 1 例 为体 检 时偶然 发 现 , 另 1 例在 1 年前 出 现腰 痛 、 腰酸 , 未 予 重视 , 后 因慢 性 乙肝住 院行 常 规 B超 见 左 肾 占位 而发 现 ; 2 例 均完 善 K U B+ I V P 、 U S 、 m l n , 电流 : 2 5 0 m A s , 电压 : 1 2 0 K V。增 强 扫 描 用 高 压 注射器( U l r i c h ) 经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对 比剂碘海 醇( 3 2 0 m l / k g ) 1 0 0 m l , 注射 速 率 为 4 n ' l 1 . / 8 , 注射 对 比 剂后 1 5 S - , 4 5 s 、 9 0 S 进行 扫描 。 1 . 2. 2 MR检查 仪 器 为 S i m e n s V e r i o 3 . 0 T 。常 规 MR I 检查包 括 横 断 面 T 2 Ⅵ( T R / T E : 7 0 0 m s / 9 6 m s ) , T 1 WI ( T R / T E: 1 6 1 m s / 2 . 5 m s ) , 化学位移成 像 ( T R / T E i 5 . 4 7 m s / 2 . 4 5 m s , 层厚 : 2 m m, 层 间距 : 0 . 4 m m)

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1例

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1例

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1例田腾正金美善1孙铙马智勇于宽2安伟(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泌尿系统疾病诊治中心,吉林长春130021)〔关键词〕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免疫组化〔中图分类号〕R73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202(2012)22-5053-03;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2.22.1071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病理科2松原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通讯作者:安伟(1964-),男,硕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微创泌尿外科与泌尿系肿瘤研究。

第一作者:田腾正(1989-),男,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微创泌尿外科与泌尿系肿瘤研究。

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TSCC-K )是一种罕见的肾上皮肿瘤。

早在1997年,MTSCC-K 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肾肿瘤被描述记录:这种肿瘤由不规则管状结构伴黏液样间质构成〔1,2〕。

在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该罕见的病理类型予以命名〔3〕。

MTSCC-K 是一种预后相对较好的肾脏肿瘤〔4〕。

为了进一步了解该肿瘤的病理特点,本文总结分析在我院诊治的1例MTSCC-K 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

1病例报道患者,女性,60岁,因右侧腰痛1个月入院。

无肉眼血尿病史。

查体未见专科阳性体征。

实验室检查: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

影像学检查:肾脏CT 可见右肾下部约6.5cm ˑ5cm 类圆形低密度肿物,向肾轮廓外突出,边缘光滑,密度均匀;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静脉期可见轻度不均匀强化。

见图1。

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未见肿大,腹腔脏器未见转移,胸图1肾脏增强CT片未见肺部转移。

临床诊断为右肾癌,TNM 分期为T1bN0M0。

治疗:行后腹腔镜右肾根治性切除术,切除范围包括右肾、肾周脂肪囊及髂血管分叉处以上的输尿管。

因术前未发现右侧肾上腺转移,术中观察右侧肾上腺形态、质地正常,给予保留右侧肾上腺。

肾粘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肾粘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肾粘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李锦楠;吴学杰;彭迪【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36)A02【摘要】目的探讨肾粘液小管和梭形细胞癌(MTSCC-K)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通过对我院收治的1例MTSCC-K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肿瘤位于右肾下极,行腹腔镜探查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为粘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10(局部+),CK(+),CK19(+),CK7(+),CK8/18(+),EMA(+),Ki-67(+3%),RCC(-),TFE3(局部+),Villin(局部+),Vimentin(+).结论:MTSCC-K是一种低级别多型性源于上皮组织的肾脏肿瘤,生物学行为为低度恶性,需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做出诊断;与其它肾细胞癌相比,在肿瘤切除后,MTSCC-K通常预后较好.【总页数】2页(P749-750)【关键词】肾肿瘤;肾粘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诊断;治疗【作者】李锦楠;吴学杰;彭迪【作者单位】中国人民武警警察部队总医院泌尿外科,北京10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相关文献】1.肾脏粘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J], 万春生2.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J], 贺乐乐;魏伟;杨明州;刘天卿;杨进益3.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2例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J], 刘侃;赵超飞;罗国雄;孟庆禹;姚远新;马明辉;王雷;武翀;张旭4.左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1例并文献复习 [J], 余浪;安珂;梁国标;李浩;杜江;宋先初;付梓峰5.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J], 吴清国;易楚繁;张明津;马春雷;付伟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临床病理观察

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临床病理观察

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临床病理观察王军;董兵卫;高晓媛【期刊名称】《现代肿瘤医学》【年(卷),期】2015(023)003【摘要】目的:探讨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MTSC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组织起源.方法:对3例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进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2例患者女性,年龄分别49岁和56岁,1例患者男性,51岁.3例患者均无临床特异症状.体检发现肾占位性病变.巨检:肿瘤大小3.5cm×3cm×2.5cm-7cm×6cm×5cm,切面灰白、浅褐色,质地均匀.镜下见瘤细胞主要呈两种结构:由单层立方细胞排列呈大小不一管状结构、缎带样及类似于平滑肌瘤的梭形细胞结构,立方状细胞及梭形细胞均形态温和.背景中见大量黏液,并可见灶状泡沫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CK、AE1/AE3、Vim、EMA阳性表达;CD10、SMA、HMB45、SYN均阴性表达.结论:MTSCC是一种少见的低级别恶性肿瘤,预后较好,可能来源于远端肾单位.【总页数】4页(P389-392)【作者】王军;董兵卫;高晓媛【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陕西咸阳712000;咸阳市中心医院病理科,陕西咸阳712000;咸阳市中心医院病理科,陕西咸阳71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11【相关文献】1.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J], 蒙兴茂2.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1例临床病理观察并文献复习 [J], 姚华宁;延文;邹积骏3.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J], 苏丽丽;陈俊毅4.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5例临床病理分析 [J], 郑江江;余晶晶;李昌水;张振华;朱音5.肾黏液性管状梭形细胞癌临床病理观察 [J], 刘红云;陈桦;纪萍;常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3760/elBa.j.issn 1005・1201.2014.03.0l 8
低度黏液一小管状肾肿瘤、低度黏液性管状囊性肾癌等。好 发于成年女性,起病年龄平均57岁,大多无明显症状。…。本 研究中5例均为男性,发病年龄较大。病理上肿瘤大部位于 肾内,有包膜,偏离髓质向l肾外生长,直径2~13 cm。2。。显 微镜下典型者呈三相或两相细胞(小管状、梭形细胞)形态。
×100)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阿新蓝染色、Vim、膜上皮抗原、肽核酸 表达阳性,荆豆凝集素、绒毛蛋白和单核细胞株阴性”…。 1.影像表现:IVP可反映肿瘤对肾脏功能的影响,本研 究中仅1例由于肿块巨大压迫肾盂导致左输尿管未显影。 IVP可反映肾脏肿瘤的大体轮廓和肾脏排泄功能,但xeric瘤 的定位、定性价值不大。超声可明确肿瘤的位置、大小,灶周 以及肿瘤内部的回声、血流阻力等,对病灶筛查有一定作用, 但对定性诊断帮助不大。cT和MR对肿瘤的定位定性有价
mnl,层间距0.6 toni)和磁敏感加权(SWI)序列 Ins,层厚5.0 mm,层间距1.0
mill,
(TR 162.00 nls.TE 10.30
反转角20。)检查。增强扫描采用横断面T。WI,以2 ml/s流 率注入对比剂Gd—DTPA
0.2 ml/kg。
3.图像分析:由2名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高年资影像 科医师共同阅片,记录病灶的位置、大小、边缘、均匀度及强 化情况,观察有无肾周侵犯、静脉癌栓、淋巴结或远处转 移等。 二、结果 5例中,病变位于左肾4例,其中上极2例,中极l例,下 极1例;另1例位于右肾上极。肿瘤最大层面显示肿瘤大小
Somatoma Sensation 16 Aquilion
1.影像表现:(1)IVP:1例左肾盂及输尿管无显影,肾 盏呈囊状扩张,解压后仍未显影。3例仅表现为肾盂肾盏受 压变形,而泌尿系通畅。1例显示正常。(2)超声:5例肿瘤 境界清楚,4例为混合型回声,其中2例以低回声为主,1例 以高回声为主,1例为均匀高信号;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
161.00 ms,TE 2.50
700.00 ms,TE 96.00 ms),
T,W1(TR
ms),化学位移成像(TR
5.47 ms,TE 2.45
ms,层厚2.0 lllm,层间距0.4 miTl),DWI
100.00 ms.TE 76.00
(b=1 200 s/ram2.TR 3
6.0
ms,层厚
值,尤其是MR检查无辐射,还能反映肿瘤的内部及周边累
及、侵犯等。 以往报道肿瘤多为肾内实性单发肿块”1,有或无肾外生 长,密度均匀,偶见点、片状钙化及出血或囊变等,不侵犯。肾 盂、肾周、肾血管,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罕见。MR T:WI 呈低信号,有一定特异性,T,wI呈等信号。化学位移成像对 肿瘤的成分鉴别帮助大,本研究中l例肿瘤正、反相位均呈 等信号,脂相呈低信号,水相呈等信号。增强后皮质期强化 程度较低,髓质期及延迟期病灶逐渐强化,但仍低于正常的 肾实质。囊实性肿瘤cT平扫表现为单发囊性低密度,囊壁 见多发结节,瘤内有或无小片状m血影。MR上T二WI高信 号为主,但壁结节为低信号,正、反相位及水相显示肿瘤以高 信号为主,壁结节为等信号,脂相为低信号,该表现提示瘤内
万方数据
尘堡丝盟堂塞壹!!!!篁!旦筮塑鲞箜!翅鱼丛!』曼!!i!!:丛!!!!!!!兰:y!!:塑:堕生三 低,并且含较多黏液成分,这些又构成了MTSCC早期强化程 度低,渐进式强化的病理基础。 3.鉴别诊断:(1)其他肾细胞癌。6。1:透明细胞癌恶性程 度高,常有坏死、出血等,增强后皮质期明显强化,实质期迅 速减退,两者容易鉴别;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均属于乏血 供肿瘤,也有假包膜,恶性程度较透明细胞癌低,增强后皮质 期强化低,髓质期逐渐强化,延迟期稍减退,与MTSCC鉴别 参考文献
One期(图4)强化逐渐明显(CT
CT机行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扫描范
均值分别55.4、66.1 HU)。周边组织或脏器累及、肾静脉癌
栓及淋巴结转移等均未出现。(4)MR表现:3例肿瘤T.WI 为等高信号,T:WI表现为高低混杂信号(图5);1例表现为 实性低信号。3例在正相(图6)、反相(图7)及水相均为高 信号,脂相低信号;1例正、反相及水相为等信号,脂相为低 信号。DWI上4例均为高信号,ADC图则为低信号(图8)。 SWI中3例以高信号为主,间杂小片低信号(图9),1例为等 低信号。2例见清楚的包膜,尤其是在T:wI上表现为环形 的低信号带(图10)。注射对比剂后4例动态增强表现与 CT类似。 2.病理表现:大体标本示肿块呈灰黄或灰白色,无明显 分叶,2例有薄壁包膜。4例中央有白色黏液样胶冻 (图11),2例见小片出血。光学显微镜下4例肿瘤细胞分区 明显,部分为立方细胞排列的小管状结构,胞质红染,核小, 呈圆形或椭圆形,无明显分裂;问杂有条索样、梭形细胞,小 管状区域及梭形细胞漂浮于黏液基质中,呈典型的三相(小 管状、梭形细胞、黏液样或脊索样)表现(图12)。l例黏液 基质较少,仅见小管状区域及脊索样结构。3例行免疫组织 化学检查,3例CK、CK8/18、CKl9阳性,2例波形蛋白 (Vim)、黏附蛋白阳性,1例Vim可疑阳性。 三、讨论 MTSCC是罕见的低度恶性肾脏上皮肿瘤,以往又称为
[1]Sahnia VA,Hirschb Ms,Sadow CA.et,a1.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 of the kidney:imaging Cancer Imaging,2012,12:66.71.
在T,wI、T:wI都为高信号,正、反相及水相亦呈高信号,
DWI高信号,SWI偶见片状低信号;实性部分在T2wI则呈 低信号,动态增强早期轻度强化,随时间推移逐渐强化,但程 度明显低于肾实质。著出现以上影像征象,要考虑到 MTSCC的可能性,尽早经活检病理证实。
较难,若发现典型的黏液基质(T.WI、T:WI均呈高信号,三
相均为高信号)可供鉴别;集合管癌平扫密度欠均匀,强化程 度也不高,但其恶性程度高,常呈浸润性生长,累及肾盂、肾 周,淋巴结及远处转移亦常见。(2)肾脏良性肿瘤:后肾腺 瘤好发于女性,呈实性或囊实性,增强后轻中度逐渐强化,病 理上常见小管状及梭形细胞,但缺乏黏液背景,与缺乏黏液 的MTSCC鉴别较难,通过免疫组织化学CK、Vim、膜上皮抗 原表达阴性等可鉴别;嗜酸细胞瘤多位于皮质,边界光整,平 扫呈低密度,增强后多呈明显强化,特征性的影像表现为“辐 轮状”强化和中央星芒状低密度瘢痕;乏脂性血管平滑肌脂 肪瘤常呈外生性生长,无假包膜,病理上可见梭形细胞,但病 变富含血管成分增强后明显强化,可资鉴别。 综上所述,MTSCC特有的病理表现与影像表现密切相 关,多种影像表现综合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线索。B超 常表现为囊实性或实性的混杂回声,血流少;CT上肿瘤密度 欠均匀,出血常见,增强皮质期轻度强化,而后渐进性强化, 罕见淋巴结或远处转移;MR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囊性部分
tubular and
em,中位大小为
carcinoma,MTSCC)是2004年WHO新命名的一
5.9 cm x4.9 cm。
种罕见的肾脏肿瘤,以往常误诊为乳头状肾细胞癌、肾肉瘤 等,有关影像表现的报道较少。笔者回顾性分析5例患者的 影像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期望可以提高对该病影 像表现的认识。 一、资料与方法 1.患者资料:搜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常州市 第一人民医院4例和无锡市第二医院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 的MTSCC患者资料。均为男性,年龄45~77岁,中位年龄 58岁。3例为体检时偶然发现,1例腰痛,1例表现为腹部肿 块。5例均行肾脏静脉肾盂造影(intravenouspyelography, IVP)、超声和CT检查,4例行MR检查。 2.设备与参数:采用Toshiba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81371513) 作者单位:213003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张京刚、 邢伟、陈杰、孙军、丁玖乐、卢海涛),病理科(张大川);无锡市第二医 院影像科(高茜) 通信作者:邢伟,Email:suzhxingwei@126.com
万方数据
生堡丝盟堂苤盍!!!!生!旦筻箜鲞筮!塑坠!!』垦!ii!!:丛!竺!!!!!:!!!:堡:盟!:!
3例肿瘤少血流,2例星点状血流。(3)CT表现:5例中4例
肿瘤密度欠均匀,其中2例见斑片状高密度出血影(图1); 1例为密度均匀的等密度软组织肿块。全部肿瘤主体均位 于肾内,其中2例较大向肾外膨胀。2例见环形的假包膜。 增强后皮质期(图2)轻度强化(CT值44.2 HU,平扫期肿瘤 CT值35.2 HU),远低于正常肾实质的强化程度(CT值
含大量黏液,是MTSCC的特征性表现。DWI对肿瘤的良恶 性及黏液成分的判别有较大意义,本研究中的3例DWI肿 瘤以高信号为主,壁结节为等高信号,反映瘤内黏液成分较 多,并提示病灶为恶性。SWI对观察瘤内少量出血有一定价 值,本研究的3例瘤内有低信号提示MTSCC瘤内出血常见。 增强后病灶内强化不明显,而壁结节逐渐强化。本研究中的 3例为囊实性伴壁结节,笔者以往未见此表现的报道。 2.影像与病理对照:本研究中的5例为2种不同类型 的MTSCC,但也具备一些共同特点,肿瘤密度或信号多不均 匀,肿瘤实性部分在T2WI呈低信号,若含黏液在T.wI、 T,WI表现为高信号。实性部分对应于病理上梭形细胞、小 管状结构或条索样结构较密集区域因而信号偏低,而囊性部 分含大量黏液基质,因此在T,WI、T:WI及正反相位、水相位 都表现为高信号。l例平扫密度较均匀,T:WI呈均匀低信 号,病理证实该肿瘤内含较多的梭形细胞成分,黏液基质很 少导致肿瘤密实而呈均匀低信号。本研究中2例在标本上 肿瘤边缘有假包膜,与cT延迟期肿瘤边缘的低密度带或 T:wI上环形的低信号带相对应,原因可能为肿瘤恶性程度 不高,进展较慢,与正常的肾脏实质之间形成纤维性的假包 膜。另外肿瘤的主体位于肾内,分界清楚,无淋巴结或远处 转移,未侵犯肾血管。显微镜下肿瘤内血管少,微血管密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