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离子的综合运用
初中化学离子的特点教案

初中化学离子的特点教案适用年级:初中
教学目标:
1. 了解离子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离子的特点:电荷、稳定性、化学性质等;
3. 能够运用离子的特点解释化学现象。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或教学板书;
2.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等;
3. 实验物品:NaCl、CuSO4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1. 通过图像或实验现象引出离子的概念;
2. 简要介绍离子的定义和分类。
二、讲解离子的特点(15分钟)
1. 电荷:正离子和负离子的电荷性质;
2. 稳定性:稳定离子和不稳定离子的特点;
3. 化学性质:离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三、实验演示(10分钟)
1. 实验一:将NaCl溶解在水中,观察离子的溶解现象;
2. 实验二:用火焰试验法检验Cu2+ 离子的存在。
四、讨论与练习(15分钟)
1. 学生自主探讨离子的特点并与老师分享;
2. 分组练习: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化学现象。
五、总结(5分钟)
1. 总结离子的定义和特点;
2. 梳理本节课重点内容。
教学延伸:
1. 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离子的特点;
2. 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展示离子的应用。
教学反思:
1. 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2. 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改进。
教学反馈:
1. 课后布置作业;
2. 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做出评价和反馈。
教学评价:
1. 学生课堂表现;
2. 知识掌握情况。
此教案可根据教师实际教学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北京高考《无机化学综合应用》

北京高考《无机化学综合应用》[考纲要求] 常见金属元素(Na、Al、Fe、Cu等)与常见非金属元素(H、C、N、O、Si、S、Cl等)各部分知识的综合运用。
热点一常见离子的检验及物质推断1.常见阴离子的检验(1)利用酸碱指示剂检验(2)利用盐酸和其他试剂检验CO:加入BaCl2或CaCl2溶液后生成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溶解,并放出无色无味的气体。
SO:先加入足量稀盐酸,无沉淀生成,再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SO: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放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
(3)利用AgNO3(HNO3酸化)溶液检验(4)利用某些特征反应检验I-:滴入淀粉溶液和氯水,溶液变蓝色(或加入氯水和四氯化碳,四氯化碳层呈紫红色)。
2.常见阳离子的检验H+―→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题组一离子检验的直接判断1.正误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该溶液一定是碳酸盐溶液(×)(2013·江苏,13A)(2)将某气体通入溴水中,溴水颜色褪去,该气体一定是乙烯(×)(2013·江苏,13C)(3)向某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变色,滴加氯水后溶液显红色,该溶液中一定含Fe2+(√)(2013·江苏,13D)(4)向溶液中滴加酸化的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有SO (×)(2012·山东理综,12B)(5)用BaCl2溶液鉴别SO与SO (×)(2012·广东理综,9B)(6)向溶液X中先滴加稀硝酸,再滴加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溶液X中一定含有SO(×)(2012·江苏,13B)(7)能使润湿的淀粉-KI试纸变成蓝色的物质一定是Cl2 (×)(2012·新课标全国卷,7B)(8)某溶液加入CCl4,CCl4层显紫色,证明原溶液中存在I-(×)(2012·新课标全国卷,7C)(9)某溶液加入BaCl2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一定含有Ag+(×)(2012·新课标全国卷,7D)题组二离子检验的综合应用2.某溶液中可能含有K+、NH、Ba2+、SO、I-、CO。
Piper三线图和特征离子在谢桥井田水源判别中的应用

率 样 j C
l : j ∞ 4 3 ’ l 5 ∞
矿井 突( 涌) 水是煤矿生产过程最具威胁 的灾害之一 , 一 旦矿井 ; 器 墨 至 1 3 l l ¨ 艏 1 9 4 4 8 】J 协 ’ 6 骈 l 4 3 0 j S 1 ’ 日 发 生突( 涌) 水, 如何 在最短 的时 间内 , 快速 准确的判别突 ( 涌) 水水 源, 是预防和治理水害的关键 问题 。 虽然 , 目前根据水 化学成分判别 l S l 0 ∞ 4 0 l 1l 9 1 ∞ l 2 0 0 S 水 源的方法很 多 , 如模糊综合评 判法I ’ , 2 1 、 人 神 经网络 1 、 灰 色关联 S 8 6 9 0 9 2 ¨j “ #∞ j 】 1 0 0 l 分析f 等, 但每种方法都有 自身的局限性 , 且不同矿 地下水的水化 1 0 ’ S 6 0 ∞ ”6 : 6 2 6 }6 3 ∞ 学特 征迥异 , 闪此 , 机械的引用 上述 方法 , 容易造成水源 的误判 , 并 给煤矿 防治水 的决策带来严重影响 。 本文结合谢桥井 田水文地质 条件 , 统计 自建井 以来 l 5 6组水质 ・E . r “ t … 日Ⅲ P m I t n d P 化验 数据 , 其中, 松 散层水 1 2组 , 砂 岩 裂隙水 6 9组 , 灰 岩水 7 5组 ( 包括 太灰 水 、 奥灰水 、 寒灰水及其混 合水 , 下同) , 利用砂 裂隙水 和灰 水在 P i p e r = 线 罔中分布 域差异 及特征离子 比值不 同, 快 速对 H { 水水源进行判别 , 最终 为矿 井防治水 1 作 和实现安全生产提 供决策依据 2 含 水层 水 文地 质 特 征 井 田内主要含水层有新生界松散 含水层 、 煤 系砂 岩裂隙含水层 及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现 已查 明, 井 叫内新 生界松散 含水层与煤 系砂岩裂隙含水层之间基本不存在水力联系 , 两个含水层的水化学 图2 P i p e r 三 线 图 特征存在 明显差异 , 本文将不再阐述 砂岩裂隙含水层 , 尤其是 4 煤 底板砂岩裂隙含水层 , 在井 田局部范 内与灰岩 溶 裂隙含水 层可 能存在有水力联系 , 此将是本文研究的重 砂岩裂隙 含水层主要分布在 l 煤至 2 5煤顶板 , 岩性 以f f 1 、 细砂 为主 , 局部为粗砂岩 , 井…砂 岩岩性 和厚度变化较大 , 裂隙仪局部 发 育 。全 蚪 田 内漏 水 钻孔 3 6个 , 以 1 1 — 2 煤、 l 3 一 l 煤、 2 3煤 及 2 5煤 顶板砂岩裂隙的漏水钻孑 L 最多 , f 漏水钻孔总数的 5 8 %。 抽 水试 验资料 , 含水层初始水位标高 + 2 3 . 0 3 ~ + 2 7 . 0 9 6 m, 水温 2 0 ~ 2 6 . 5 ℃, 水 化 学类 型 主要 为 C 1 一 N a + K型 ,矿 化 度 0 . 8 5 ~ 1 | 8 7 g / L ,渗 透 系 数 0 . 0 1 2 l ~ 0 . 4 4 0 m / d , 单 位涌水量 0 . 0 0 4 6 — 0 . 0 8 7 2 I J ( s ? m ) , 含 水 层 富 水性 弱, 以储 存 为 主 灰 岩 岩溶 裂 隙 含水 层 是 指 太 原组 、 奥 陶 系及 寒 武 系灰 岩 崭 溶 裂 隙含水层 , 现 已查明这个 一 i 个禽水层之间的水 力联 系密切 其 中. 太 原组灰岩 含水层厚 5 6 . 8 4 m, r 该组地层总厚 的 5 8 %, 初始水位标 高 + 2 5 . 1 8 ~ + 2 6 . 9 1 I 1 1 , 水温 2 9 3 6 . 5 , 水化学 类型 主要为 ( : J — a + K , 矿化 度 2 . 1 9 — 2 . 5 7 g / L ,渗 透 系 数 0 . ( ) l 8 9 ~ 9 . 9 7 m h l , 位 涌 水 0 . 0 9 6 7 ~ 9 . 9 7 I / ( s ・ m 1 , 含水层 富水性 弱 强 ; 舆陶系灰 水 揭露 厚度 l 1 . 9 9 ~ l 0 7 . 3 5 m, 初 始水位标 高 + 8 . 7 9 9 ~ + 9 . 2 9 m, 水化学 类型 j 要为 ( : l — N } 】 + K , 矿化度 2 . 3 g / l , 渗 透 系数 0 . 0 0 4 1 ~ 0 . O l m / d , 单位 } f 1 j Na HCO3 C 水鞋0 . 0 0 3 0 5 ~ 0 . 0 0 3 8 1 J ( s ・ I l 1 ) , 含水层 寓水性 弱 ; 寒 武系 灰 水 骖 辑震 隙水 揭 露厚度 0 . 8 ~ 8 4 7 . 9 8 m, 初始水位 标离 + 7 . 8 1 5 ~ + 9 . 2 9 m, 水化 学类 , 图 3 砂 岩 裂 隙 水 分布 特 征 主要 为 C I — N a + K 型 ,渗 透 系 数 0 . 0 1 4 0 . 3 7 9 m / d , 单 位 涌 水 利川 A q u a ( m软件绘制 生成 ,利 J f J P i p e r 线陶n f 以直观反 映 0 . 0 3 3 ~ 2 . 6 5 2 I ・ I i " 1 1 , 含水 层 富 水 性 弱 ~强 。 F: 砂 裂隙含水层正 常状 态下 厌 岩 溶 裂隙含水层之 间没有 水样的 一般化学特征及水化学类型。其操作过程简述如 ’ 3 . 1 . 1甬 ‘ 先将水样化验结果 的 L大常规 离子毫 克浓 度 ( _ m g ・ L 一 ) 水 力联系 , 仇 在局部 地 【 大 J 受 多种 素 影响 ( 如 人为采 动 、 断层切 t ( 如罔 l 所示 ) , 或利 用 e x c e l 表格将数据直拨 割、 钻孔 导水 、 陷落柱等 ) , l J T 能发生层 问水 力联 系 , 造成突( 涌) 水。 分别录人训统计 表t
高中化学离子反应教学方法其意义

浅谈高中化学离子反应的教学方法及其意义《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化学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离子反应贯穿于高中教材的始终,并且又是历年高考考查的内容。
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建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并且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材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品质。
一、做多媒体教学的主人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已得到运用,并以其灵活性、趣味性、直观性、广泛性、实用性为化学教学的课堂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运用多媒体便于备课小组集体备课,便于攻克教学中的难点,使用多媒体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
多媒体已经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热点,它以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途径向学生传递信息,以生动直观的形象,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与表象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联系,使课堂教学更加多样性、生动性、实效性、先进性,并给课堂教学平添了一股时代气息,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
但多媒体教学不能喧宾夺主,否则会酿成苦果。
“多媒体再好,也只是个工具,它无法替代人的情感和智慧。
”以人为核心,围绕教学目标,适时合理地选取,才是使用好多媒体的关键,才能更好地增强学生对离子反应的理解。
二、实验是化学的基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提供实验事实,它具有目的性、探索性、现实性和易感知性。
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学生实验和家庭实验等多种形式实验活动的相互结合,不但有助于学生对离子反应化学知识的掌握,而且利用不同形式的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自做,我才懂得。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化学最有效的途径。
甲基氯的特征离子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甲基氯的特征离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甲基氯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H3Cl。
它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三个氢原子和一个氯原子组成的分子。
甲基氯具有许多重要的特征离子,这些离子在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以及应用领域中表现出独特的影响和作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甲基氯的特征离子展开全面地概述和解释。
首先,我们将介绍甲基氯的化学性质,包括其反应活性、稳定性等方面。
然后,我们将讨论甲基氯的物理性质,如溶解度、沸点等。
最后,我们将深入探讨甲基氯在不同应用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了解甲基氯的特征离子及其对物质性质和反应过程的影响,并提供关于甲基氯制备方法、环境中存在及其对人体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以及多种离子形态对于甲基氯特性的解释等方面的概述和说明。
通过对甲基氯特征离子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化合物,在环境保护、药物开发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2. 甲基氯的特征离子2.1 甲基氯的化学性质:甲基氯(CH3Cl)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H3Cl。
它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和无色液体,常用作工业溶剂和农药。
甲基氯分子由一个碳原子(C)连接着三个氢原子(H)和一个氯原子(Cl),其中碳原子与其周围的原子通过共价键相连。
在化学反应中,甲基氯可以参与亲电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等多种反应类型。
由于其分子中含有极性键(C-Cl键),甲基氯是一个亲电试剂,在许多有机合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2 甲基氯的物理性质:甲基氯在常温下为无色液体,具有刺激性和特殊气味。
其密度较大,熔点为-97.4摄氏度,沸点为-23.8摄氏度。
由于甲基氯分子中的碳-氯键较弱,在受到光或热的作用下容易发生解离,产生离子形式。
此外,甲基氯的溶解性较好,可与许多有机溶剂和水相混溶。
这使得甲基氯在工业生产中用作溶剂具有广泛的应用。
2.3 甲基氯的应用领域:由于其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溶解性,甲基氯在工业上被广泛应用。
主要方面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作为有机合成中的试剂和中间体,参与药物、染料等化合物的生产。
常见离子知识点总结

常见离子知识点总结1. 离子的形成离子是通过化学反应形成的。
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原子会失去或者获得电子从而形成带电的离子。
这种过程通常发生在金属与非金属之间或者在同一周期元素之间的化合物中。
在形成化合物的过程中,金属通常会失去电子形成正离子,而非金属则会获得电子形成负离子。
2. 离子的符号离子的符号是通过原子或者分子的符号上方加上代表带电荷的符号来表示。
对于正离子,带电符号是一个加号 +,对于负离子,带电符号是一个减号 -。
比如钠离子可以被表示为Na+,氯离子可以被表示为Cl-。
3. 离子的结合离子之间通过静电力相互作用形成离子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通常是离子晶体,具有高熔点和良好的溶解性。
在离子晶体中,正离子和负离子通过离子键进行吸引,形成非常坚固的晶格结构。
4. 离子的性质离子在水中通常会形成水合物。
水合离子是离子被水分子包围形成的物质。
这种现象使得离子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加,并且影响了离子在水中的化学性质。
另外,离子在电场中会发生迁移,这种现象在电解质溶液中常常被观察到。
如果将足够多的离子聚集在一起,它们会导致电荷累积并且形成电场。
这种电场可以导致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离子晶体或者其他离子化合物。
5. 离子的应用离子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医学上,离子被用来进行放射性治疗和医学成像。
在工业上,离子被用来进行表面处理、电镀、电解和其他化学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离子也被用来进行水处理、空气清洁和其他环境应用。
总结来说,离子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是我们理解化学反应、研究物质性质和应用化学知识的基础。
离子不仅在化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此,对离子的理解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知识总结:初中中考化学常见的题型总结(大全)

初中中考化学常见的题型总结大全1. 除杂题:解答除杂质一类的题目时,要注意三原则;三要领;五种常用的方法。
三原则:①不引入新杂质;②不减少被提纯物质的质量;③杂质便于分离。
三要领:①根据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差异;②确定除杂质方法;③选择适宜试剂。
除杂质思路分析方法:(1)沉淀法:加入一种试剂将被除去的杂质变为沉淀,再用过滤法除去。
(2)化气法:加热或加入一种试剂将杂质变为气体逸出。
(3)置换法:利用置换反应的原理将杂质除去。
(4)转纯法:将被除去的杂质变为提纯的物质。
(5)吸收法:常用于气体的提纯。
在掌握了以上除杂质的原则、要领、方法后,解答题目时要审清题目要求,分析理顺思路且与题目要求吻合,才能准确解题。
2. 混合物的分离:(1)可溶性与难溶性物质的混合物——常用溶解、过滤、蒸发三步操作加以分离,分别得到纯净物。
如:粗盐的提纯;BaSO4和Na2SO4的混合物。
(2)两种物质均溶于水,但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一种随温度变化大,另一种变化不大时,可考虑——结晶法。
即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加以分离。
如:NaCl 和KNO3的混合物。
(3)两种物质均溶于水时,可考虑用化学方法分离。
如BaCl2和NaCl的混合物。
可将混合物先溶于水,加入适量Na2CO3溶液,得到BaCO3和NaCl溶液。
BaCl2+ Na2CO3=BaCO3↓+2NaCl。
将沉淀过滤出,洗净后在沉淀中加入适量盐酸溶液,又得到BaCl2溶液,CO2逸出。
BaCO3+2HCl =BaCl2+H2O+CO2↑。
最后分别将NaCl溶液和BaCl2溶液蒸发,分别得到纯净的NaCl固体和BaCl2固体。
注意:用化学方法或用物理方法进行混合物分离时,要区别除杂质与分离物质的不同点是:除杂质时只要求把杂质除掉、保留原物质即可;而混合物分离是几种物质用一定的方法分开,原混合物中各成分都必须保留。
3. 物质的鉴别:鉴别是通过化学实验将几种不同特性的物质区别开来。
高中化学离子技能教案

高中化学离子技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离子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离子的命名规则;
3. 运用离子技能,写出常见化合物的离子式。
二、教学重点:
1. 离子的概念和分类;
2. 离子的命名规则。
三、教学难点:
1. 多价阳离子和多种阴离子的命名;
2. 化学式中带括号的离子命名。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5分钟)
通过简单的实验展示离子的概念,引出离子的分类和命名规则。
2. 理论学习(15分钟)
讲解离子的分类和命名规则,包括单原子阳离子、多价阳离子、单原子阴离子和多原子阴离子的命名方法。
3. 实例演练(20分钟)
让学生通过例题练习,掌握离子的命名技能,特别是多价阳离子和多原子阴离子命名的方法。
4. 拓展延伸(10分钟)
通过讨论实际应用中的化合物的离子式,巩固学生对离子命名的理解和运用。
5. 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离子技能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离子的命名方法。
六、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离子液体和两根金属电极;
2. 课件:包括离子的分类和命名规则的PPT。
七、教学反馈:
1. 教师及时对学生练习的答案进行检查和评价;
2. 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和困惑,教师进行解答和辅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征离子的综合运用
盘山县坝墙子学校夏铭
酸碱盐作为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很多同学在学习中感到困难重重,无从下手,如果掌握并牢记下列特征离子变化规律,就能够熟练的解决离子共存、离子检验与物质鉴别、物质除杂等问题。
七大沉淀有碳酸钙、碳酸钡、硫酸钡、氯化银、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铁,把他们的化学式拆开就得到特征离子的反应规律如下。
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Mg2++2OH﹣→ Mg(OH)2↓碳酸根离子和钙离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CO32-+Ca 2+ →CaCO3↓
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Ba2++SO42﹣→BaSO4↓
银离子和氯离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Ag++Cl﹣→AgCl↓
钡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Ba2++CO32﹣→BaCO3↓
铜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蓝色沉淀:Cu2++OH﹣→Cu(OH)2↓
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Fe3++OH-→Fe(OH)3↓
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刺激性气体:NH4++ OH﹣→NH3↑+H2O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 H+ +OH﹣→H2O
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反应有气泡冒出:H+ +CO32- →CO2↑+H2O
综合应用(一)离子共存问题
1.下列离子能在pH=13的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SO42-、Cl-、Na+、H+ B.K+、SO42-、Cu2+、N03-
C.Cl-、K+、SO42-、Na+ D.Ca2+、Cl-、CO32-、Na+
解析如下:
A中PH=13溶液显碱性,因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发生反应即H+ +OH ﹣→H
,所以没不能共存。
2O
B中PH=13溶液显碱性,铜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发生反应即Cu2++OH﹣→Cu
(OH)2↓,所以不能共存。
C中PH=13溶液显碱性,因为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所以能够共存。
D中PH=13溶液显碱性,碳酸根离子和钙离子发生反应即CO32-+Ca 2+ →CaCO3↓,所以不能共存。
2.能力拓展:在PH=1的无色溶液中,下列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A.Na+ 、Cu2+ 、Cl-、NO3- B.H+、Na+ 、Cl-、SO42-
C.Ag+、Na+ 、NO3-、Cl- D.Na+ 、K+、NO3-、CO32-
综合应用(二)离子检验与鉴别问题
1.某探究学习小组在帮助实验员整理化学试剂时,发现一个盛有无色溶液的试剂瓶,标签破损(如右图所示)。
已知它们是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和硫酸钠四种溶液中的一种。
请你对该试剂作出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1)猜想:这种试剂可能是____,也可能是____溶液。
试验验证(要求写出操作、现象和结论)
解析如下:根据四种物质的化学式NaCl、NaOH 、Na2CO3、Na2SO4推知可能是碳酸钠和硫酸钠。
检验碳酸根离子加入氢离子,根据H+ +CO32- →CO2↑+H2O,操作为:取样,滴加稀盐酸,若有气泡冒出,无色试剂是碳酸钠溶液;若无气泡冒出无色试剂是硫酸钠溶液。
2.能力拓展:久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是(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该溶液变质的方法有:方法一,取样,向其中滴加_______(酸溶液);_________________时,说明变质。
方法二,取样,向其中滴加____________溶液(碱溶液),当有_________________时,说明变质。
方法三,取样,向其中滴加___________溶液(盐溶液),当有________________时,说明变质。
(应用H+ +CO32- →CO2↑+H2O 、CO32-+Ca2+ →CaCO3↓或Ba2++CO32﹣→BaCO3↓)
综合应用(三)物质的除杂问题
原则:不增(不增新杂质);不变(不使被提纯物质改变);易分(简单易分离)
1.除杂质(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回答除去杂质的化学方程式和主要操作方法。
NaCl溶液(Na2CO3 溶液)
解析如下:杂质为碳酸根离子,除去碳酸根离子,可以加入氢离子、钙离子和钡离子,H+ +CO32- →CO2↑+H2O 、CO32-+Ca 2+ →CaCO3↓、Ba2++CO32
﹣→BaCO
3↓。
方法一选择的溶液为稀盐酸,操作方法是向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方法二选择氯化钙溶液/氯化钡溶液,操作方法是向溶液中滴加氯化钙溶液/氯化钡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过滤,化学方程式略。
2.能力拓展KNO3溶液(CuSO4溶液),杂质是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
除去杂质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应该考虑:Cu2++OH﹣→Cu(OH)2↓,Ba2++SO42﹣→BaSO4↓,所以选择的溶液为氢氧化钡溶液。
3.能力拓展:除杂质,回答除去杂质的化学方程式和主要操作方法NaCl溶液(CaCl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aOH溶液(Ba(OH)2)____________________;
Na2SO4溶液(Na2CO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K2SO4(CuSO4) 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铵态氮肥和碱性物质为什么不能混合?
解析如下:因为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氨气的气体NH4++ OH﹣→NH3↑+H2O,降低了化肥的肥效,所以铵态氮肥和碱性物质不能混合。
综上所述,掌握特征离子的反应规律,对解决化学中的有关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同学们提供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化学成绩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