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不良反应2
药品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总结

药品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总结
概述
药品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是一种常见情况。
本文总结了药品使用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
常见的不良反应
1. 药物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等症状。
处理方法是立即停止使用该药物,并及时就医寻求专业意见。
2. 药物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头晕、乏力等症状。
处理方法是停止或减少药物剂量,如症状严重可就医咨询。
3. 药物相互作用:不同药物之间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
在使用多种药物时,应咨询医生或药师,避免潜在的相互作用。
4. 超量使用药物:过量使用药物可能导致中毒反应。
应按照医生或药师的建议正确使用药物,避免超量使用。
5. 不适当使用药物:如使用过期药物、错误的用药途径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应根据药物说明书或医生的指导正确使用药物。
处理方法
1. 立即停止使用药物:对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应立即停止使用相关药物,并就医寻求帮助。
2. 寻求专业意见:对于不确定的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咨询医生或药师,以便得到正确的处理建议。
3. 记录不良反应信息:及时记录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症状、时间和药物名称等信息,以便在需要时提供给医生或药师参考。
结论
药品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是常见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正确的处理方法减少其对患者的影响。
患者和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药物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在合理用药范围内,由于特殊生理机制、身体状况或不可预测的个体差异等因素导致的药物使用后出现的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是药物治疗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治疗效果。
本文将从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分类、预防和处理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药品不良反应,即药物的治疗期间或停药后使用遵循相关国家和地区标准的某种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通常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根据其严重程度,可以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
二、药品不良反应的分类1. 药理性不良反应:即由于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如抗生素引起的肠胃不适。
2. 过敏反应:某些药物在人体内引起的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等。
3. 中毒反应:由于药物的剂量超过了人体所能承受的范围,导致中毒反应,如药物过量引起的中毒症状。
4. 交叉过敏反应:某些药物与已使用的药物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如某些抗生素与青霉素过敏者使用引起的过敏反应。
三、药品不良反应的预防1. 合理用药:患者在使用药物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剂量和用药时间进行使用,并避免自行停药或随意增减药物剂量。
2. 病史及药物过敏史的告知:患者在就医时应详细告知自己的病史及药物过敏史,以便医生在开具处方时避免使用有潜在风险的药物。
3. 个体差异的考虑: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都可能存在差异,患者在初次使用药物时应关注身体的反应,如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
四、药品不良反应的处理1. 及时停药: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患者应及时停药,并告知医生所出现的不良症状。
2. 对症处理:针对不同的不良反应,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对症处理,如药物过敏引起的皮肤瘙痒,可以使用抗过敏药物进行缓解。
3. 转换药物:对于存在不良反应的患者,医生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其他具有相同效果但不会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进行替代治疗。
总结:药品不良反应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患者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合理使用,及时告知医生有关病史和过敏史,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不良反应描述模板

不良反应描述模板
[药物名称]的不良反应描述模板如下:
1. 常见不良反应:
- [不良反应1]:描述该不良反应的具体症状和表现,如头痛、乏力、恶心等。
- [不良反应2]:描述该不良反应的具体症状和表现,如皮疹、嘔吐、腹泻等。
- [不良反应3]:描述该不良反应的具体症状和表现,如失眠、焦虑、心悸等。
2. 较少见的不良反应:
- [不良反应4]:描述该不良反应的具体症状和表现,如眩晕、肌肉痉挛、口干等。
- [不良反应5]:描述该不良反应的具体症状和表现,如体重
增加、多尿、水肿等。
- [不良反应6]:描述该不良反应的具体症状和表现,如视力
模糊、耳鸣、性功能障碍等。
3. 严重的不良反应:
- [不良反应7]:描述该不良反应的具体症状和表现,如呼吸
困难、心绞痛、药物过敏反应等。
- [不良反应8]:描述该不良反应的具体症状和表现,如流血、血尿、肝功能异常等。
请注意,以上仅为常见的不良反应描述模板,并不代表所有情况。
如果出现不良反应,请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信息。
血塞通冻干粉针剂致不良反应2例报告分析

据病 人意 愿 开 药 ,造 成 重 复用 药 ,使 抗 药 性 增 加 。 有关 部 门应 大力宣 传抗 菌药 物基 本知 识 ,利用 各种
血 塞 通 冻 干 粉 针剂 致不 良反 应 2例 报 告 分 析
雷 莉 ,李 鑫 ,苏 怡 霞 ( 新疆兵团医院, 乌鲁木齐 800) 302
滴 约 5 n左 右 ,患者 前 臂伸 侧 随 静 脉滴 注走 向再 mi
次 出现枝 又状 红线 ,并且较 前 日线条 增粗 。立 即停 用 C药 ,给予 硫酸镁 注 射 液 5 g外 敷 ,约 3 mi 0 n红
线 消失 。即 日患 者 出现背 部及 腿部 肌 肉蜇痛 、头晕 恶 心 、 四肢 乏力 ,全 身皮 肤及 粘膜 呈现 难 以忍受 的
应 注意 观察 。 ( ) 中药注 射剂 常见 的皮 肤过 敏反应 可产 生 血 3
滴完毕 ,C组静 滴约 1 0 左 右 ,患者前 臂伸 侧 随 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ml 静脉滴 注走 向出现 约 1 c 长 短 的 枝叉 状 红线 ,立 5m
即停 止 输 液,给 予 硫 酸 镁 注 射 液 5 g外 敷 ,约
萄糖 注 射 液 2 0 稀 释 后 缓 慢 静 滴 ,每 日一 次 。 5 mi A C三组 输 液 联 用 至 第 3天 ,当 A B B两 组 输 液 静
导 ,与 并用药 品有无药 物 相互 作用 尚不 明确 ,有待 进 一步研 究 探讨 。特 此提 醒 医护人 员在 临床应 用 中
1 0 7 mmHg 1/0 。无 性 病 、糖 尿 病 史 ,无 肝 炎 、结 核 、伤寒 等传 染病 史 。无食 物及 其 它药物 过敏 史 。 入 院后第 1 给予 A:氟 罗 沙 星 注射 液 0 4 天 . g 加入 5 葡 萄糖 注 射液 5 0 稀释 后静 滴 ,每 日一 0 ml 次 。B:维生 素 C注 射液 2 5 . g加入 5 葡萄糖 注射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二)

演讲人:XXX
时间:XXX
1 视网膜脱离 2 心电图异常 3 肝功能异常 4 血糖异常 5 其他不良反应
1 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
01
02
03
➢ 视网膜脱离是眼科急症, 可导致不可逆性的失明。
➢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使 用使视网膜脱离的风
险增加。
➢ 可能的机制为药物聚集 于眼部组织,对胶原与
结缔组织的作用于肌腱 炎相似。
2
心电图异常
Q-T间期延长
氟喹诺酮类药物阻滞心肌 细胞的钾离子通道,延迟 复极化,导致室性心律失 常风险增加。
危险因素有充血性心力衰 竭,Q-T间期较长,合并使 用Ia类及Ⅲ类抗心律失常 药、低钾和低镁血症等。
多发生于老年女Leabharlann 。与西沙比利、红霉素、 三环类抑郁药合用。
03
肌肉痛、乏力、肌 酸激酶上升、尿中 肌红蛋白上升。
THANK YOU!
演讲人:XXX
时间:2024.X.X
莫西沙星较环丙沙星和 左氧氟沙星更容易引起。
3
肝功能异常
转氨酶升高
发生率
临床表现
抗生素 相关性腹泻
莫西沙星
➢ 喹诺酮类抗菌药 物治疗发生转氨 酶升高者1-3%。
➢ 最常见的是血清 转氨酶和碱性磷 酸酶升高,程度 大多轻微,停药 后可缓解。
➢ 个别品种会导致 肝炎、肝坏死或 肝衰竭。
➢ 曲伐沙星肝毒性 较大,已经撤市。
4
血糖异常
血糖异常
环丙沙星、左氧氟沙和 莫西沙星所致低血糖都 有报道。
低血糖多见于糖尿病患者 口服降糖药物时。
老年非糖尿病患者服用加替 沙星时也有高血糖的报道。
2024年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总结分析(二篇)

2024年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总结分析摘要:本报告对医院药品不良反应进行了综合分析和总结,以便为医院管理层和医务人员提供参考,以优化药品使用和提高患者安全。
通过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分类、发生率、原因和预防措施的研究,本报告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和建议。
第一部分:引言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在合理使用药品的情况下,患者出现的对药物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仅影响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也会对医院的声誉和医务人员的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总结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部分:分类和发生率根据药品不良反应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我们将其分为常见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和罕见不良反应三类。
对医院的总体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发现常见不良反应高发,占总反应的70%,严重不良反应占20%,罕见不良反应占10%。
第三部分:原因分析1. 药物因素:- 不同药物对不良反应的易感性不同。
- 药物的质量问题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2. 患者因素:- 个体差异是导致患者对同一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
- 存在的基础疾病和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也会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
3. 医务人员因素:- 用药过程中的错误操作和不当用药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 医务人员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知和防范意识不足也是重要原因。
第四部分:预防措施1. 药物因素:- 对于常见不良反应的药品,应加强监测和预警,确保其安全性。
- 对于严重不良反应高发的药品,需重新评估其合理性和适应症。
- 对于罕见不良反应高发的药品,应加强严格的审批和管理。
2. 患者因素:- 医务人员应充分了解患者的基础情况,对易感患者进行个体化用药方案制定。
- 患者应主动告知个人过敏史和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便合理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3. 医务人员因素:- 提高医务人员的药物不良反应认知和职业素养,加强相关培训和教育。
- 强调用药操作的规范和标准,严格遵守制定的用药流程和安全操作规程。
第五部分:结论针对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的总结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常见不良反应是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需重点关注。
药学不良反应

药学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多数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效应的延伸,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以预知的,但不一定是可以避免的。
少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是较难恢复的,称为药原性疾病,例如庆大霉素引起神经性耳聋,肼屈嗪引起红斑性狼疮等。
1.副反应由于药理效应选择性低,涉及多个效应器官,当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通常也称副作用)。
例如阿托品用于解除胃肠痉挛时,将会引起口干、心悸、便秘等副反应。
副反应是在常用剂量下发生的,一般不太严重,但是难以避免的。
2.毒性反应毒性反应是指在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但是可以预知也是应该避免发生的不良反应。
急性毒性多损害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功能,慢性毒性多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等功能。
致癌、致畸胎、致突变三致反应也属于慢性毒性范畴。
企图增加剂量或延长疗程以达到治疗目的是有限度的,过量用药是十分危险的。
3.后遗效应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例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停药后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数月内难以恢复。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又称回跃反应,例如长期服用可乐定降血压,停药次日血压将激烈回升。
5.变态反应变态反应是一类免疫反应。
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经过接触10天左右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常见于过敏体质病人。
临床表现各药不同,各人也不同。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用药理拮抗药解救无效。
反应严重度差异很大,与剂量也无关,从轻微的皮疹、发热至造系统抑制,肝肾功能损害、休克等。
可能只有一种症状,也可能多种症状同时出现。
停药后反应逐渐消失,再用时可能再发。
致敏物质可能是药物本身,可能是其代谢物,也可能是药剂中杂质。
临床用药前常做皮肤过敏试验,但仍有少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
可见这是一类非常复杂的药物反应。
抗感染药物的不良反应2

中枢神经系统
泰能(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剂量较大时可因药 物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浓度过高,并可导致脑中r 物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浓度过高,并可导致脑中r- 氨基丁酸与其受体结合受阻,而出现惊厥、癫痫 样发作等。
中枢神经系统
异烟肼致惊厥样发作 :10多例报道 10多例报道 甲硝唑致惊厥样发作 :3例报道
脑神经Biblioteka 神经肌肉接头大剂量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静脉快速注 射或手术过程中对接受麻醉剂和肌肉松弛剂 者在胸膜腔内应用大量本类药品,有引起肌 肉麻痹的可能。临床表现为四肢软弱、周围 血管性血压下降、心肌抑制症状等,严重者 可因呼吸肌麻痹而危及生命。 林可霉素类、四环素类也偶可引起。
周围神经
异烟肼和乙胺丁醇可因维生素B 异烟肼和乙胺丁醇可因维生素B6缺乏而使周 围神经炎发生率较高 甲硝唑、林可霉素注射后可引起口唇及手足 麻木,严重者伴头晕、面部和头皮麻木 甲硝唑引起味觉障碍也有多起报道
2.2 急性间质性肾炎
药物过敏是急性间质性肾炎的主要病因,而 药物过敏性急性间质性肾炎是药源性肾损害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肾间质水肿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粒 细胞、浆细胞等浸润,表现为肾功能损害、 尿检异常和肾小球损伤
甲氧西林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的发生率 很高,使用者约有10%-15%发病 很高,使用者约有10%-15%发病 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 头孢唑林等偶也可引起
抗菌药物对视神经偶也可产生一定毒性,特别 抗菌药物对视神经偶也可产生一定毒性, 在较大量和较长期应用时可产生一定毒性
氯霉素长期滴眼有引起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 至失明的可能 青霉素有致三叉神经及第九颅神经毒性反应病 例 对视神经有影响的抗感染药物还有乙胺丁醇、 链霉素、异烟肼、磺胺药、卡那霉素、新霉素、 甲苯咪唑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措施
有些ADR是很难避免的,有些是可以避免的,用药 时注意以下几点可预防或减少AD十分重要 老年人多病,肝肾功能减退,用药品种 也较多,应提醒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小儿,尤其新生儿,对药物的反应不同于成人 其剂量应按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用药期间应 加强观察。
二、ADR的报告范围
新药:上市五年以内的药品(包括进口不足 五年的药品) 老药:即五年以上的药品,报告新的、严重 的、罕见的不良反应。
三、ADR的报告时限
一般药品不良反应病例,逐级、定期报告, 应在发现之日起3个月内完成上报工作; 新的或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应于发现 之日起15日内报告;
二、药物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一)A型药物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1. 药动学改变
药物吸收:药物及制剂,胃肠道功能,首关消除,药 -药或药-食相互作用
药物分布:血流量,药物脂溶性,与血浆蛋白结合 药物代谢:代谢酶基因差异;酶诱导或酶抑制作用 药物排泄:肾小球滤过;竞争性肾小管分泌
2. 药效学改变
2.含汞药物与肢端疼痛病:
1939-1948年仅英国死于含汞药物中毒的儿童585人。
3.三苯乙醇与白内障:
几十万服药人中发生白内障的约有1000多人。
海豹样畸形
第二节
药物不良反应事件
4. 氨基比林与白细胞减少症:
1931-1934年仅美国死于氨基比林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 就有1981人,欧洲死亡200余人。
二、药物与不良反应间的相关性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将药物与 药物不良反应间的相关性分为5个等级:
① 肯定 ③ 可能 ④ 可疑
definite possible doutful
② 很可能 probable
⑤ 不可能 impossible
表6-1 药物不良反应因果关系判断标准
标准 合理的时间顺序
(2)加速药物排泄:利尿;改变尿液pH;透析
(3)使用特异性解毒药,并对症支持治疗
(4)解救过敏反应
要点回顾
基本概念:ADR、ADE、 SAE(严重不良事件)、药源 性疾病、非预期不良反应、可疑不良反应、新的药品 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药物警戒 ADR的类型及其特点,B型ADR发生的原因,ADR识 别要点、监测方法、报告范围、时限及在线报告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ADR因果关系判 断标准(5个等级)
孕妇用药应特别慎重,尤其是妊娠头三个月应 尽力避免用任何药物,若用药不当有可能致畸。 由于一些药物可经乳汁进入婴儿体内而引起不 良反应,故对哺乳妇女用药应慎重选择。
肝病和肾病患者,除选用对肝肾功能无不良 影响的药物外,还应适当减少剂量。
用药品种应合理,应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 还应了解患者自用药品的情况,以免发生药物 不良相互作用。 应用新药时,必须掌握有关资料,慎重用药, 严密观察。 用药过程中,应注意发现ADR的早期症状, 以便及时停药和处理,防止进一步发展。
一、药物不良反应的识别
药物与不良反应的因果关系 识别要点(评估原则):
1. 药物治疗与不良反应的出现在时间上应有合 理的先后关系(时序性)
2. 符合药物的药理作用特征,并可排除药物以 外因素造成的可能性 3. 有相关文献报道
ADR识别要点
4. 去激发(dechallenge)反应
撤药的过程即为去激发。减量则可看作是一种部分 去激发。
12. 欣弗事件(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
13. 齐二药事件
蝮蛇抗栓酶致出血
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致过敏性紫癜
历史事件的启示
1.提高临床前研究水平,完善相关资料
2.加强药品上市前的严格审查
3.加强药品上市后的再评价
第三节 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与原因
一、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
根据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通常将其分为A 型药物不良反应和B型药物不良反应两大类。 A型药物不良反应(量变型异常):药理作用过强所 致,与剂量有关。可预测,发生率高,死亡率低。 副反应、毒性反应、继发反应、后遗效应、不耐 受性(首剂效应)和撤药反应等 B型药物不良反应(质变型异常):与正常药理作用 及剂量无关,常规的毒理学筛选难以发现,很难 预测,发生率低,死亡率高。变态反应、特异质 反应、致癌、致畸、致突变等
8. 拜斯亭事件:
1997年上市,1999年进入中国,2001年8月从全球市场撤出。 全球共收到52例拜斯亭产生横纹肌溶解致死的报告。
第二节 药物不良反应事件
9. 四咪唑致迟发性脑病,引起脑炎2万多例 (1986年)。 10. 1990年我国有致聋儿童180余万人,其中药 物所致耳聋占60%,约100万人,并以每年2 -4万人的速度递增。 11. 龙胆泻肝丸导致肾损害
应用对器官功能有损害的药物时,须按规定 检查器官功能,如应用利福平、异烟肼时检 查肝功能,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时检查听 力、肾功能,应用氯霉素时检查血象。
二、ADR的治疗原则
1. 停药:停用可疑药物甚至全部药物。
A型—停药或减量;B型—停药或换药
2. 对较严重的ADR和药源性疾病应进一步治疗:
(1)减少药物吸收:皮下或皮内注射--使用止血 带;口服—洗胃、导泻、吸附剂
去激发后反应强度减轻,有利于因果关系的判断。 5. 再激发(rechallenge)反应 再次给患者用药,以观察可疑的ADR是否再现, 从而验证药物与不良反应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伦理?安全?
ADR识别要点
6. 病人用药史
病人在以前是否在用同一药物或相似药物之后 有相同的反应
7. 应用安慰剂
在应用安慰剂后,反应是否仍然发生
不良事件、药物不良事件与药品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
药品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事件 不良事件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严重不良反应/事件(serious adverse event,SAE):
凡在药物治疗期间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称为SAE: ①引起死亡; ②立即威胁生命; ③导致持续的/明显的残疾或机能不全;
④致先天异常或分娩缺陷;
药物不良反应
药剂科 郭金耀
Contents
药物不良反应的基本概念
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原因 药物不良反应的识别与监测 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原则
第一节 基本概念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 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 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ADR≠质量事故; ADR ≠医疗事故; ADR ≠医疗责任
ADR的防治原则
死亡病例立即报告。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
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管理的程序
本院范围内发生的ADR逐级、定期报告
医护人员相互配合对患者用药情况进行监 测。有原始记录。
第五节 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原则 (prevention and cure)
一、ADR的预防原则
1. 2. 3. 4. 5. 6.
第一节 基本概念
ADR 应注意与以下情况相区别: 药物滥用(吸毒) 超量误用 伪劣药品 差错、事故(未按规定方法用药)
第一节 基本概念
药源性疾病(drug
induced diseases): 药物引起的少数较严重且较难回复的不良 反应。 药物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ADE): 药物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任何不利的医疗事 件,该事件并非一定与该药有因果关系。
增强患者对ADR和药源性疾病的防范意识,提高用药的 依从性。 详细了解患者病史、药敏史和用药史,对某药有过敏史 的患者应终生禁用。 严格掌握药物的用法用量、适应症和禁忌症,并实施个 体化给药。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尽量不用;必须 联用时,要兼顾↑疗效与↓ADR的需求。 用药过程中要观察患者的反应,必要时进行TDM。 杜绝人为的失误、差错发生。
⑤引起机体损害而导致住院或延长住院时间。
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后24h内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一节 基本概念
新的药品不良反应: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 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对上市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 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
第二节
药物不良反应事件
1.“海豹肢畸形”:沙利度胺
该药在17个国家共引起海豹肢畸形儿一万多人。
已知的药物反应类型
肯定 很可能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不明
可能 是 是
可疑 是 否
不可能 否 否 否 否
去激发可以改善 再激发重现
反应可用其他因素解释
难以判定 难以判定
不明
不明
否
否
难以判定 难以判定
是
第四节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Monitoring)
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意义
1. 防止严重药害事件的发生、蔓延和重演; 2. 弥补药品上市前研究的不足, 为上市后再 评价提供服务; 3.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4. 为遴选、整顿和淘汰药品提供依据; 5. 促进新药的研制开发。
5. 孕激素与女婴外生殖器男性化: 1939-1950在美国发现这样的病人达600多人。 6. 己烯雌酚与少女阴道癌:
1971-1972年,仅2年美国收集8-25岁的阴道癌患者91名, 其中49名患者的母亲在孕期肯定服用过己烯雌酚。
第二节
7. 替马沙星事件:
药物不良反应事件
截至1992年6月,FDA收到318例不良反应病例,包括溶血性 贫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急性肾衰、肝损伤、低血糖等。
靶器官敏感性↑:普萘洛尔, 诺乙雄龙
(二)B型药物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1、药物异常性:药物有效成分分解,添加剂、 增溶剂、稳定剂、着色剂等赋形剂,以及化 学合成中的杂质。 不当的给药途径 如鱼腥草素钠 2、病人异常性 特异质反应: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变态反应:过敏体质
第四节 药物不良反应的识别与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