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2单元阳明病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一0)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一0)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一0)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伤寒论》第180条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伤寒论》前面太阳病下篇我们介绍过,如果是肠子下利,肚子痛,黄芩汤,真正的胃痛,黄连汤,因为这不是实,是热。

阳明,是实。

中医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黄芩汤,黄连汤都是去热的。

胃家实,这个实,就是有东西堵到了。

关于“实”,我们后面会慢慢的介绍,如何诊断,如何判断病人是“实证”。

而且“实”在什么部位,处方才不会错。

胃家实证:
(一)舌苔黄燥:舌苔伸出来又黄又干燥。

(二)大渴饮冷:猛灌冷水。

(三)“中脘”痛而拒按:肚子痛,天枢穴压了会更痛,代表大便堵到了。

(四)头痛有三个:如果是前额痛,也就是印堂痛,印堂痛就是胃家,阳明头痛;如果是两侧,偏头痛,当偏头痛出现的时候,就是少阳头痛;如果是后脑痛,就是我们的太阳痛头;如果是头顶痛,正头顶痛,百会这个地方痛,也是属于阳明头痛。

所以,由头痛,我们也可以区分开来,病在什么地方。

本条为阳明病辨证纲要。

如何理解“胃家实”:胃家指胃与大肠、小肠;实指邪气盛,正阳亢旺。

胃家实是阳明病胃肠燥热亢盛,正气抗邪有力的病理概括。

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原文

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原文

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原文一、太阳病辨证论治1. 太阳中风证(桂枝汤证)- 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 此条文阐述了太阳中风证的脉证特点及治法。

阳浮阴弱是脉象,同时有发热、自汗、恶风恶寒、鼻鸣干呕等症状,以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法上强调药后啜热粥、温覆取微汗等注意事项。

2. 太阳伤寒证(麻黄汤证)- 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 这里指出太阳伤寒证的主要症状为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等,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与桂枝汤证不同之处在于有无汗出,麻黄汤证无汗,且不需要啜粥辅助发汗。

二、阳明病辨证论治1. 阳明经证(白虎汤证)- 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对于伤寒病中出现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此处“里有寒”多认为是里有热邪,为传抄之误)的情况,用白虎汤清热生津。

【中医】伤寒论重点方剂整理

【中医】伤寒论重点方剂整理

【中医】伤寒论重点方剂整理伤寒论重点方剂整理特别提示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第一章——太明病辨证论治1、桂枝加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中风兼经气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方药: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加葛根)2、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之邪束表,太阳经输不利。

主症:恶寒(风),发热,头痛,无汗,项背拘急不舒,脉浮紧。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方药:葛根汤(桂枝汤减轻桂芍用量,加葛根、麻黄)3、桃核承气汤证提要:蓄血轻证的证治。

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

主症: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以午后或夜间为甚,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

治法:泻下瘀热。

方药: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芒硝、桂枝、甘草)4、蓄水证证提要:蓄水证的证治。

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

主症:少腹硬满,小便不利,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苔白滑。

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方药:五苓散(泽泻、桂枝、白术、猪苓、茯苓)5、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提要:里热协表邪下利的证治。

病机:热迫大肠,兼表证不解。

主症:下利不止,肛门灼热、大便臭恶稠粘,小便黄赤,喘而汗出,或兼表证。

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方药: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6、桂枝人参汤提要:脾虚下利而表邪不解的证治。

病机:脾阳不足,兼有表邪。

主症: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

治法:温中解表。

方药:桂枝人参汤(理中汤加桂枝)7、大陷胸汤证提要:大结胸的证治。

病机:水热互结于心下胸胁。

主症:心下硬痛拒按,伴见心烦,潮热,口渴,头汗出,不大便等,脉沉紧。

治法:泻热逐水,峻下破结。

方药: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8、小青龙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

伤寒论课件: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课件: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阳 明
(二) 呕不能食——邪气内传入里,胃失和降
反汗出濈濈然——里热亢盛,迫津外泄
伤寒转系阳明者, 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提要】
论伤寒转系阳明的特征。
【释义】
伤寒转系阳明 ——邪离太阳,兼及阳明。 濈然微汗出 ——热迫津泄。 伤寒—无汗 转系即介于二者之间, 阳明—多汗 腠理始开——濈然微汗出。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 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 寒,反恶热也。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一、定义 阳明病是外感病发展过展中,邪
入阳明,正邪相争剧烈,邪热盛极的 阶段。以“胃家实”为主要病理机转, 其性质为里、热、实证。
二、阳明病的病因病机
阳明病的成因: 1、本经自感:里热素盛,感邪后直接入里化热化燥。
-------正阳阳明 2、太阳病失治、误治,胃中干燥转属阳明。
-------太阳阳明 少阳病误用发汗、利小便,伤津化燥转属阳明。
-------少阳阳明 阴病转出:以太阴转出阳明者居多。
三、阳明病的病变部位
1、从经络角度 -------足阳明胃经 2、从脏腑角度 -------足阳明胃腑
-------手阳明大肠腑 涉及小肠
四、阳明的生理
阳明
足阳明胃 —主受纳 手阳明大肠 —主传导
吸取营养、化生 精微,排除糟粕。
1、经脉的循行:从头至足,贯穿全身 2、脏腑的功能: 3、阳明阳气的作用部位: 4、阳气的功能:
热发于外——洪大滑数
特点: 热结于内——沉实而大
小结:
一、性质:胃家实 二、来路:太阳阳明、少阳阳明,正阳阳明,太阴转属阳明
汗、吐、利小便太过,伤津化燥 三、成因: 汗出不彻,邪热内传
阳气素盛 太阴病,阳复太过,邪从燥化 津液素亏 四、脉证: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内证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外证 濈然微汗出,始虽恶寒,大便硬, 脉大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二0)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二0)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二0)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原文】《伤寒论》第189条辨:“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原文解释】阳明感受风邪,出现口苦、咽喉干燥、腹部胀满、微微气喘、发热怕冷、脉象浮紧症状的,不能攻下。

若误行攻下,就会使腹部胀满更加厉害,小便不易解出。

很多人不知道阳明篇里,张仲景一再强调,在攻下的时候,一定要确诊是纯阳明实证。

如果有其他的症状,如口苦,咽干,这是少阳证,少阳胆,那个胆汁往上反逆。

少阳证,小柴胡汤,有胸胁苦满。

这个条辨,有腹满,看起来象是阳明证,但是,腹满也有虚证,例如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这也是有腹满,因为肚子里面满肚子的气。

还有微喘,发热,恶寒,所以,不能确定为纯阳明证的时候,千万不要去攻下。

一定要确定是阳明里实证的时候。

如果还有表证,去攻下,表邪就会入里,进入三焦。

我们把人分成三个部分,横膈以上是上焦心肺,横膈到肚脐中焦是脾胃,肚脐以下是下焦肾,膀胱,大小肠。

上焦为阳,下焦为阴,中焦半阴半阳。

当攻下以后,下焦的阴气往下走,上焦的阳气会往下陷到中焦。

阳气不应该呆在中焦,要回头,这样就会造成横膈膜震动,病人就会出现喘满的现象。

攻下以后,肠胃就会空虚,阳气就会下陷。

所以,有阳明证兼有伤寒表证或者是中风表证的时候,不可以攻里。

一定要确实是实热的时候,才可以攻下。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二三)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二三)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二三)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伤寒论》第192条辨:“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原文解释】:阳明病,起初食欲正常,大便通畅,小便反而不利。

病人感到骨节疼痛,好像有翕翕发热的症状,突然发生狂躁不安,不断地出汗,随之而病解除。

这是水湿之邪不胜谷气,邪随汗出,脉见紧象,所以知为病愈。

这192条和191条很相近,191条是不能吃,这192条是想吃,但是,有骨节烦疼,有热的现象。

“阳明病,欲食”。

想吃东西就是脾脏功能还可以,但是不见得已经开始吃东西了。

我们要知道胃的常态,就是胃里的热,这个热除了能把水气化掉以外,同时把食物煮咀弄碎,然后送到小肠去消化吸收。

我们知道,我们人体有津,有液。

这个液就是食物吃到胃里面去以后,因为食物里面含有水分,这个水分与食物混合在一起通过胃进入小肠消化以后,产生出来的液,这个液充足以后,就是营养剂,骨节可以曲伸,才可以把骨髓补得很好,补脑就是补髓,也叫补髓益脑。

“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

因为吃进去的食物没有办法供应营养。

如果说是小便不利,骨节疼。

小便不利,就是肠胃的功能不是很正常,没有办法把食物化成液,补不到骨髓上面去,才会有骨节烦疼的现象。

“翕翕有如热状”。

肠胃的蠕动不是很好。

当肠胃的蠕动正常的时候,就把营养消化给四肢。

但是,有时候又没有,也就是说时好时坏,所以会感觉一阵一阵的热。

“奄然发烦,濈然汗出而解者”就是胃气要回来了。

“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就是肠胃功能不是很好,食物与水还是混杂在一起,没有办法完全区分开来。

水不胜谷气,就是脾脏的功能很好,胃的热量不够。

这种情况,张仲景也是放在阳明篇里,因为阳明篇就是讲的肠胃的问题。

191和192,这两条都不要去攻他。

大便要从到尾都硬的,才是正阳明。

191条的先硬后溏,这就不是正阳明,所以,不可以攻。

192条小便不利,大便自调。

《伤寒论》阳明病篇讲稿

《伤寒论》阳明病篇讲稿

《伤寒论》阳明病篇讲稿阳明病讲稿第1节:概述,纲要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讲阳明病这个章节,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学习目的和要求,首先需要掌握阳明病提纲证,阳明病热证、实证的主要证候表现、病机、治法及方药。

熟悉阳明的生理特点,阳明病的病因病机、治禁,以及阳明发黄证的证候表现、病机、治法、方药等等,学习内容包含4个方面,分别是概述,纲要,本证以及变证。

何谓阳明现在我们来看阳明病的概述部分,阳明是什么呢?在《黄帝内经》里面有记载。

黄帝问: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

又说:“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

两阴交尽,故曰厥阴”。

“两阳合明故曰明”。

这里的两阳指的是太阳与少阳,两阳相合故曰明,明指的是明亮,强大,蕃盛,光明,上一张我们谈到的太阳病当中的太阳,称为巨阳,又称为三阳,《内经》说“言其大也”,今天我们谈到的阳明,又称为二阳,《内经》说“言其强也”。

太阳“言其大”指的是太阳经脉为人体的藩篱,分布于人体的整个后脑、后项、后背、下肢后部等部位,其经脉分布之广,故言其大。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黄帝内经》又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所以阳明经气血旺盛,抗邪有力,感邪之后疾病多从燥化、从热化,因此说阳明“言其强”。

阳明的生理阳明是指足阳明胃和手阳明大肠,与足太阴脾、手太阴肺互为表里。

六经的实质向来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历代注家对于六经有各种不同的认识,见仁见智,有经络说,有脏腑说,有经界说,有标本中气说,有气机升降说,有证候群说等等,我们这本教材所认为六经的实质属于脏腑经络说,这种观点目前为较多医家赞同,但是归根到底这只是一种学说,而非定论。

对于初学者,我们选择尊重教材,等大家将来对《伤寒论》有更深刻的认识,然后再吸取其他学说的内容和优点。

手阳明大肠经,从手走头,经脉比较短。

足阳明胃经经脉,从头走足,经脉非常长,行于人体的正面,有4支支脉和1支直脉。

足阳明胃经的经脉,它的循行是由头走足,行于头、面、胸、腹,络脾属胃,经别上通于心,在这里呢,我们要重点看一下它的经别走向,因为经别与后面的病症有着密切的关系。

伤寒论阳明病篇ppt课件

伤寒论阳明病篇ppt课件
❖ 分析:
179条指出太阳少阳误治可转属阳明 181 185言太阳转属阳明因发汗太过或误吐下 亦有发汗不彻等来路
2020/8/10
.
10
脉证 汗出濈濈然者 大便难 不更衣
2020/8/10
.
11
三、阳明病脉证 原文182:问曰:阳明病外证如何?答曰:身热,
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 提要:阳明胃热亢盛在外的证候 ❖ 分析:
. 中阳受伤—手足厥冷24
❖ 施治:予白虎汤 ❖ 应用:
阳明胃热炽盛 仲景本身运用 厥阴病热厥证
热痹证
2020/8/10
.
25
原文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 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 燥而渴,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原文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 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020/8/10
.
19
❖ 提要:述阳明本经感受风寒,逐步化热所见 证候及误治变证
❖ 分析:
咽燥口苦发热汗 风寒直犯阳明 胃肠实热虽去但无 出不恶寒反恶热 阳明里热之征 形热邪郁于胸膈
腹、满脉浮而紧喘、谵语误温针及下之太早
心中懊憹 舌上胎者
清宣郁热 栀豉汤
2020/8/10
.
20
❖ 鉴别:


太阳栀豉汤证 来路不同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
2020/8/10
.
28
❖ 提要:继221、222条津气两伤进一步发展,水 热互结下焦证治
❖ 分析:脉浮—言里热盛反映在外而非表脉
发热 渴欲饮水
阳明胃热炽盛之征 水热互结,气不化津
小便不利—水停下焦,水气不利
❖ 治法:育阴清热利水—猪苓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第二单元阳明病辨证论治
细目一阳明病本证
要点一阳明病热证
白虎加人参汤证
【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8)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9)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

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0)
要点二阳明病实证
1.调胃承气汤证
【原文】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207)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8)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49)
【释义】此三条论述阳明燥热证的证治。

太阳病或汗或吐后,邪气传入阳明化热成燥;或阳明经表受邪,邪气循经入里化热成燥而形成本证。

因阳明燥热上扰心神,故心烦;里热炽盛,故蒸蒸发热;燥实内结,腑气不通,故腹胀满。

综合以上三条,调胃承气汤证当见心烦、蒸蒸发热、腹胀满,其病机当是邪热与阳明糟粕初结,里热炽盛为主、腑气不畅为辅。

治以调胃承气汤泄热和胃,润燥软坚。

2.小承气汤证
【原文】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13)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214上)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鞕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250)
【释义】此三条论阳明燥结证的证治。

太阳病汗、吐、下后,津液受伤,邪气入里,从阳明燥化;或是阳明病,其人多汗,伤津化燥成实而形成本证。

多汗是里热迫津外泄的表现。

汗出太多,津液耗伤,邪气化燥成实,燥实结滞,故大便结硬。

心烦、谵语为阳明燥热秽浊之气循经上扰心神所致。

阳明燥热逼迫津液偏渗,从小便数多一症,可知津液不能还入胃肠,大便必然硬结。

阳明之气旺于日晡所,当阳明燥热内盛时,每于日晡前后正邪斗争激烈,而见发潮热。

以上诸证颇类似大承气汤证,但因其脉滑而疾而不是脉沉实,犹恐燥实敛结程度尚浅,故不敢冒然投用大承气汤,而试投小承气汤治之。

由于证为里热燥结,气滞胃肠所致,证属里热腑实证,故治宜通便导滞,行气除满。

3.大承气汤证
【原文】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238)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239)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

宜大承气下之。

(215)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

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241)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4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

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

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212)
细目二阳明病变证
要点湿热发黄证
茵陈蒿汤证
【原文】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

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36)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260)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199)
【释义】236条所言阳明病发热汗出,是邪热得以向外发散,湿不得与热邪相结,故不能发黄。

若发热仅伴有头汗出,颈以下无汗,说明热不能随汗而畅泄;又见小便不利,说明湿不得下行,湿热二邪相合于内,熏蒸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故见发黄,其黄色鲜明如橘子色。

湿热交阻,气化不利,津液不布,更因热伤津液,故见渴引水浆。

湿热蕴结中焦,气机阻滞,可见腹满,湿热邪气上扰心神,故心中懊憹,本证病机为湿热蕴结,并兼有腑气壅滞,故治用茵陈蒿汤,清利湿热,通腑退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