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与质量改进制度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6篇)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____年版)》《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____年版)》的有关具体要求,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
根据我院实际制定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提高监控效率,使其更具可操作性,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
二、监测范围全院重点部门及各科室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消毒后(灭菌后)物品等的监测。
三、监测要求各科室负责采样前的清洁消毒等准备工作,按时规范采样,检验科负责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院感科负责制定监测计划并指导科室完成监测工作。
当可能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时,要及时进行监测。
如监测结果不合格,检验科要向院感科及所在科室报告,院感科与科室一起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复检至合格为止。
四、监测项目及监测频次1、紫外线灯管强度的监测频次新领紫外线灯管使用前进行强度监测,使用中紫外线灯管每半年进行一次强度监测(____月、____月)。
2、灭菌剂、消毒剂及灭菌物品、消毒物品染菌量的监测频次使用中灭菌剂及灭菌物品每月进行细菌监测,使用中消毒剂及消毒物品每季度进行细菌监测。
3、透析用水、透析液细菌培养及透析液内毒素的检测频次1透析用水、透析液细菌培养每月一次,透析液内毒素检测至少每____个月一次。
透析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测每台透析机至少每年检测一次。
4、消毒内镜、灭菌内镜监测频次消毒内镜每季度进行细菌监测,灭菌内镜每月进行细菌监测。
5、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细菌监测频次(1)洁净手术室及洁净部门:每月监测一次,不同级别手术间每月至少监测一间,每年每个房间至少监测一次。
(2)非洁净手术室(眼科、美容科)、产房、导管室、新生儿室、重症加强治疗室、消毒供应室、血液透析室、口腔科、腔镜室、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每季度监测一次,加床超过20℅以上应当月进行监测。
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管理

二、使用中消毒剂和灭菌剂(无菌器械保 存液)
1、使用中消毒剂:细菌菌落数应 ≤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2、使用中灭菌剂(无菌器械保存液):必 须无菌。
五、消毒、灭菌内镜
1、灭菌后的内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 道镜、脑室镜、膀胱镜、胸腔镜等):不得 检出任何微生物。
2、消毒后的内镜(如喉镜、气管镜、支气 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 等):细菌菌落总数应≤20cfu/件,不得检 出致病菌。
六、压力蒸汽灭菌器
1、工艺法: 压力、温度、时间等符合标准,有详细记录。
一、各科室(部门)对此项监测工作, 应按规定的要求开展监测项目,严格遵守 规定的监测时限,真实规范采样,完整填 写申请单。按时(每月底前)做好报表工 作。
二、各科室(部门)对每月监测结果要进行 效果评价并将资料妥善保管。对不合格项目 要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改进措施,达到不断 持续性改进的目的。
三、各科室(部门)对此项监测工作,要务 真求实,对不合格项目应如实上报。避免单 纯追求合格率,而虚报、闹假、走形式。经 核实将按奖罚条例进行重奖、重罚。
¡ 室内面积>30m2,设 4 角及中央 5 点,4 角 的布点部位距墙 1m。
4、采样方法:平板暴露法
• 将 9cm 直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放在室内各采 样点,高度距地面1.5m,采样时将平板盖打 开,扣放于平板旁,暴露5min后盖好立即送 检。
⑵监测时间:每月一次。(6*、12*)
㈡普通科室(部门):⑴监源自范围:Ⅲ、Ⅳ类科室及相关科室 ⑵监测时间:每季一次。
⑶时间安排: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质量持续改进制度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质量持续改进制度前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作为重要的诊疗场所,其消毒灭菌效果越来越受到关注。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质量持续改进制度是保障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的重要手段,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该制度的实施。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方式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是保障医院环境卫生安全的重要手段,主要有以下方式:1.测定消毒剂和杀菌剂浓度。
医院消毒剂和杀菌剂都需要按照一定的浓度使用,否则会影响其消毒效果。
因此,监测医院消毒剂和杀菌剂浓度是必要的。
2.细菌培养和鉴定。
医院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只有通过细菌培养和鉴定才能准确评估消毒灭菌效果。
3.生物指标监测。
生物指标监测主要是通过检测某些生物的存活情况来评估消毒灭菌效果。
环境卫生学监测质量评价指标环境卫生学监测质量评价指标是评估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的关键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测定消毒剂浓度。
消毒剂浓度是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其浓度合格率是评价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2.消毒区域表面细菌数。
消毒区域表面细菌数能够反映医院环境卫生状况,其合格率也是评价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3.物品接触回收箱中细菌数。
物品接触回收箱是医院环境中重要的储存物品的场所,因此,物品接触回收箱中细菌数对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的评估也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卫生学监测质量持续改进制度实施方案环境卫生学监测质量持续改进制度实施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详细的消毒灭菌监测方案。
该方案应包括监测方式、监测频率、监测内容等具体细节,确保监测工作全面、准确。
2.建立健全的监测数据管理系统。
监测数据应及时、准确地录入系统,并及时生成监测报告,为后续分析和判断提供依据。
3.对监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监测结果应综合分析,找出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主要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4.加强监测质量的管理。
包括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训、制定监测质量评价标准、建立监测数据反馈机制等。
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是为了确保医院环境和医疗设备的卫生安全,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以下是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的详细内容:一、目的和原则1. 目的:通过对医院环境卫生学和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评价消毒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消毒剂是否有效、消毒效果是否达标,以及掌握医院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卫生现状及影响因素。
2. 原则: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应遵循科学性、规范化、持续性和改进性原则,确保医院环境和医疗设备的卫生安全。
二、监测项目和标准1. 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对空气、物体及环境外表、医务人员手的监测。
(1)空气监测:对洁净手术室、洁净技术房间、新生儿室、重症监护室等关键区域进行日常监测,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监测。
(2)物体及环境外表监测:对医院各类物体表面、地面、墙壁等环境外表进行定期监测。
(3)医务人员手卫生监测:对医务人员的手进行定期监测,以确保手卫生状况符合要求。
2.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对医院各类消毒剂、无菌物品、使用中的消毒设备进行监测。
(1)消毒剂监测:定期对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消毒效果进行监测。
(2)无菌物品监测:对医院各类无菌物品进行监测,确保其无菌状态。
(3)消毒设备监测:对高压蒸汽灭菌器、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等消毒设备进行监测,确保其工作正常。
三、监测方法和程序1. 监测方法:采用国家规定的监测方法和技术标准,包括采样、实验室检测、数据分析等环节。
2. 监测程序:(1)制定监测计划:根据医院环境和医疗设备的特点,制定详细的监测计划。
(2)监测实施:按照监测计划,进行现场采样和实验室检测。
(3)数据分析和报告: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撰写监测报告,并提出改进措施。
四、结果处理和持续改进1. 结果处理: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价,对不合格的项目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整改意见。
2. 持续改进:督促相关科室和人员按照整改意见进行整改,并对整改效果进行跟踪监测,确保医院环境卫生学和消毒灭菌效果的持续改进。
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与质量改进制度

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与质量改进制度一、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按卫生部规定对消毒、灭菌物品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消毒物品细菌数不能超过国家标准,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监测与质量改进工作具体要求如下:(一)消毒灭菌器监测:凡有消毒灭菌器械的科室或部门(如供应室、手术室等)必须对消毒灭菌器进行定期监测,并做好记录备查。
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
1、高压蒸汽灭菌器的监测必须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需进行B-D试验,合格方进行正常灭菌。
①工艺监测应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
②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手术器械、布类包尚需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指示卡监测。
③生物监测应每周进行,新引进灭菌器使用前或维修后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对拟采用的新包装容器、摆放方式、排气方式及特殊灭菌工艺,也必须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
2、环氧乙烷气体灭菌器的监测:①工艺监测:每灭菌批次进行;②化学监测:每包外、内化学指示物监测;③生物监测:每灭菌批次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
3、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器的监测:①物理监测:每灭菌批次进行;②化学监测:③生物监测:应每天至少一次灭菌循环的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
4、临床电热熏蒸消毒器消毒效果监测:院感科根据需要负责对其消毒物品进行不定期监测。
(二)临床科室使用中各种化学消毒剂、灭菌剂监测要求:生物学监测:使用中消毒剂原则上每季度监测一次,使用中的灭菌剂原则上每月监测一次。
化学浓度监测由临床科室完成,使用中含氯或含溴、过氧乙酸等消毒剂浓度每日监测一次,使用中戊二醛浓度每周监测两次。
不合格,及时更换。
(三)紫外线消毒应进行日常监测和辐照强度监测: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使用人签名;新灯管的辐照强度不低于90μW/cm2,使用中灯管不得低于70μW /cm2,使用中灯管辐照强度一般应每年度监测1次,不合格及时更换。
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与质量改进制度

第七章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与质量改进制度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应按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医院人员手卫生规范》等标准执行。
一、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临床科室应该定期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检测、消毒灭菌的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
各类检测要求如下:1、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监测和化学检测。
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度一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检测一次,不得检测出任何微生物;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
2、对消毒、灭菌物品应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消毒后直接使用物品应按季度进行检测,应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不得检测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每月检测一次,不得检测出任何微生物。
3、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物理检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等。
(1)物理监测应每锅监测。
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
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
(2)化学监测应每包监测。
包外贴化学指示物,包内放化学指示物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
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必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
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的变化,判断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灭菌物品应有标识,须注明物品名称、灭菌器编号、灭菌批次、灭菌日期和失效日期及包装者等内容,标识应具有追溯性。
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物品不得使用。
(3)生物监测应每周监测。
新灭菌器使用前及大修后必须进行生物监测三次,合格后才能使用;对拟采用的新包装材料、容器摆放方式、排气方式及特殊灭菌工艺,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
(4)预真空灭菌器应在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空载进行B—D试验,试验合格后才能进入灭菌工作程序。
(5)植入物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发放;但紧急灭菌植入型器械时,可在生物指示物中加用5类化学指示物,5类指示物合格可作为提前放行的指标,生物监测的结果应及时通报使用部门;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通知使用部门停止使用,并召回上次监测合格以来尚未使用的所有灭菌物品;同时应书面报告院感管理科、护理部等,说明召回的原因。
医院环境卫生学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管理制度

医院环境卫生学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环境卫生学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消毒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环境卫生学和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管理,包括对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消毒剂、无菌物品等的监测。
第三条医院应当设立专门的环境卫生学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制度的各项工作。
第二章环境卫生学监测第四条环境卫生学监测内容包括:(一)空气监测:对洁净手术室、洁净技术房间、重症监护室等高风险区域进行日常监测,每季度进行抽查。
(二)物体表面监测:对医疗设备、器械、床栏、门把手等物体表面进行监测。
(三)医务人员手监测:对医务人员的手进行监测,评估其手卫生状况。
(四)消毒剂监测:对使用的消毒剂进行监测,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五)无菌物品监测:对无菌物品进行监测,确保其无菌状态。
第五条空气监测应采用自然菌落计数法或滤膜法,物体表面监测应采用涂抹法,医务人员手监测应采用涂抹法或湿片法,消毒剂监测应采用比色法或滴定法,无菌物品监测应采用无菌生长法。
第六条监测结果判定标准:(一)空气监测:细菌总数≤500 CFU/m³为合格。
(二)物体表面监测:细菌总数≤5 CFU/mL为合格。
(三)医务人员手监测:细菌总数≤10 CFU/mL为合格。
(四)消毒剂监测:细菌总数≤100 CFU/mL为合格。
(五)无菌物品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第三章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第七条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内容包括:(一)高压蒸汽灭菌器监测: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二)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监测:进行B-D试验和生物监测。
(三)其他消毒设备监测:按照设备说明书进行监测。
第八条高压蒸汽灭菌器监测应每锅进行,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时间等参数。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监测应每日进行,记录B-D试验结果和生物监测结果。
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三、使用中的消毒剂应进行生物监测和化学监测。
生物监测:使用中灭菌剂:无菌生长;使用中皮肤黏膜消毒液:细菌含量必
须≤10cfu/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液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每日监测;用于内镜的消毒剂必须每日使用前进行监测。
四、紫外线灯管应进行日常使用监测和辐照强度监测。
日常使用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对新灯管和使用中灯管应进行辐照强度监测,30W普通石英新灯管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90uW/cm2,使用中灯管不得低于70uW/cm2 ,每半年监测强度一次,不合格及时更换。
指示卡有效期内使用。
五、医务人员须明确环境卫生学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目的,监测人员熟练掌握监测方法及标准,操作规范,有效保证监测质量。
对于监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加强监测和监督。
对已采取的消毒隔离措施,根据监测结果调整和修改控制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与质量持续改进制度
一、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定期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
各类监测要求如下:
1、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进行生物监测和化学监测。
生物监测:使用中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每季度一次;使用中
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对新灯管和使用中灯管应进行照射强度监测,30W普通新灯管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90uW/cm2,使用中灯管不得低于70uW/cm2,每半年监测一次。
累计时间超过1000h,应加强监测。
6、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严格执行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内镜清洗消毒机消毒效果检验技术规范(试行)》。
各种消毒后的内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等)及其消毒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
其合格标准为:细菌总数≤
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
凡穿破黏膜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细胞刷、切开刀、导丝、碎石器、网篮、造影导管、异物钳等灭菌物品必须每月进行生物监测;其合格标准为:无菌检测合格;各种灭菌后的内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胱镜、宫腔镜、胸腔镜、脑室镜等)及附件应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
其合格标准为:无菌检测合格;
7、血液净化系统的监测:包括对透析液和可重复使用的透析器的监测;必须每月对透析液进行监测,标准值为:透析液细菌菌落总数必须≤100cfu/ml;当疑有透析液污染或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