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注史记勘误整理
近十年来《史记》三家注研究综述

文数据库为主要依据 , 收集近十年来研 究《 史记》 家注的专著及论文。 三 根据论著的研究对 象和研 究角 度进行分类整理 , 以期对近十年来三家注的研 究成果进行较为 系统地梳理。 关键 词 : 史记 ; 家 注 ; 述 三 综
由于时代久远 , 早期《 史记》 注本相继亡佚 , 现 存最早 的, 也是最有影响的《 史记 》 旧注有三家 , 即 刘宋裴 驷的《 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 、 史记索隐》 和 张守节的《 史记正义》俗称《 , 史记》 三家注。《 史记》 三家注吸收前人成果 , 博采典籍 , 考释辨 正 , 从文 字、 音韵 、 史实 、 义理等各个角度对《 史记》 文本进行 了阐释。三家注原本各 自 单行 , 宋代 时出现了将三 家注散列入正文的合刻本 ,史记》 《 三家注合刻本也 成 了后世流传最广的《 史记》 本子。 现存最早的合刻 本是南宋庆元建安黄善夫刻本。 鉴于三家注合刻本的广为流传及其在 《 史记》 注释上 的非凡意义 , 后世学者亦从多个方面对三家 注进行研究。在版本校勘方面 , 较为重要的如张文 虎的《 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 日本学者泷川 、 资言考证 、 水泽利忠校补 的《 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 等; 在考校补充三家 注方 面 , 如梁玉绳 的《 史记 志 疑》钱大听的《 、 廿二史考异》王念孙《 、 读史记杂志》 等均对《 史记》 文本及三家注 中的问题作 了考证 , 方 苞的《 史记注补正》瞿方梅《 、 史记三家注补正》 等对 《 史记》 的注文作 了补充。近代以来 , 学者对三家注 的研究更为精深 。 朱东润先生《 史记考索( b 种 ) J- ' 》 书中有专 门研究三家注的四个章节 :裴烟< 《 史记 集解 ) 说例》 《 、 司马贞< 记索隐 ) 例》 《 史 说 、 张守节 ( 史记正义 ) 说例》 ( 和《史记正义) 本异文考 》对三 , 家注书作了较为深入 的探究 。程金造先生的《 史记 管窥》 中撰有《 史记正义与索隐关系证》 《 、论史记三 家注解》 等篇 , 对三家注的传承关系、 注释情况作 了 梳理 。近十年来学者们在继承前人成果 , 结合现代 科技手段 的基础上 , 对三家注各个方面的研究 日益 精繁 , 出现了一批高质量的专著和论文 。
《史记》勘误拾补十四则

《史记》勘误拾补十四则尉侯凯【摘要】文章使用本校、他校以及少量的理校,对《史记》(修订本)仍然存在的倒衍讹夺现象进行考订.本校以本纪、列传、表、志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他校以《汉书》《后汉书》等校勘《史记》,理校则运用了训诂、断句、语法、词例比勘、历史地理等知识,确定异文的是非问题.内容涉及《高祖本纪》《孝武本纪》《封禅书》《梁孝王世家》《五宗世家》《淮阴侯列传》《樊郦滕灌列传》《张丞相列传》《吴王濞列传》《匈奴列传》《汲郑列传》等,共14则,对《史记》的使用和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期刊名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2)001【总页数】4页(P51-54)【关键词】《史记》;修订本;校勘;《汉书》【作者】尉侯凯【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072013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了《史记》(修订本),由于整理者的态度严谨,考证精确,最终处理文字约3700字(增1693字,改1241字,删492字,移298字),并改正原点校本排印错误300多处,极大地推进了《史记》的研究工作。
但校书如扫落叶,遗漏之处实所难免,笔者在阅读旧版《史记》时,曾对该书做了一些校勘工作,今除去已被修订本改正的部分,整理出14则勘误札记,希望对《史记》的修订工作有所裨益。
不当之处,敬请学界指正是盼。
《高祖本纪》:“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
”[1]450校勘记云:“‘足’字疑衍,按《汉书》卷一上《高帝纪》无‘足’字。
《说文·水部》:‘洗,洒足也。
’”[2]493按《说文解字》云:“洗,洒足也。
”[2]569“洗”已有“洒足”之意,则其下不当复有“足”字,“足”字盖涉下文“足下必欲诛无道秦”而衍。
《史记·黥布列传》云“淮南王至,上方踞床洗,召布入见,布大怒,悔来,欲自杀”[1]3138,《汉书·英布传》同[3]1886(师古曰“洗,濯足也”),并无“足”字,是其证。
新近考古发现证明《史记》部分记载失真的三个案例,原因较为复杂

新近考古发现证明《史记》部分记载失真的三个案例,原因较为复杂司马迁在《自序》中写道: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史记》存稿两套,藏之名山,副在京师。
但对照检视,缺少十篇,有录无书。
据《汉书》注中张晏说散逸的十篇为:《孝景本纪》《孝武本纪》《礼书》《乐书》《兵书》《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录》《日者列传》《龟策列传》《傅靳蒯成列传》。
但后人亦增补一些。
司马迁是严谨的史学家,不乱编故事,荦荦大端者比较可信。
那是怎么获得相对真实的素材呢?一是使用确实史料。
如编撰《秦始皇本纪》,主要使用秦国政府的纪录、奏事章和石刻等材料。
二是他父亲司马谈留下的历史素材。
三是实地采风和考证。
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开始壮游,先到江淮(江苏和安徽北部),又到江西庐山,再到楚国故地、齐鲁地区,最后到河南,采风和实地考察。
在朝廷做郎中后,又随汉武帝踏遍陕西、甘肃、巴蜀、西垂和西南,为写《史记》增添了详实素材。
即使《史记》中好像文学故事的事件,也有其真实的基础。
比如,司马迁写项羽乌江自刎,描写细腻,生动形象,但不是凭空想象。
为何这样说呢?杨敞官至丞相,是司马迁的女婿,杨恽是是杨敞的中子,曾封平通侯。
司马迁把《史记》副本留在杨敞家中,可见交往密切,相互信任。
而杨家父子会把先辈参与垓下之战的情况讲给司马迁。
项羽战败于垓下,冲出重围,一支汉军骑兵紧追不舍,无颜见江东父老的项羽拔剑自刎。
当时有五位骑兵在场,各得其遗体一部分,刘邦按照事先的承诺,封他们为列侯。
这五位骑兵,有一个叫杨喜的,他的第五代孙子就是杨敞。
家族的荣耀和不平凡历程,是杨家人不能忘记的,其事迹代代相传。
但由于诸多原因,《史记》也有失真之处,其原因比较复杂,比如缺少确实史料、笔误以及主观价值偏好影响,等等。
正如学者指出的那样——《史记》每一篇中都不免有点假,但每一篇也都有一部分真。
它像陈年的古董一样,修补和锈蚀是不免的,但原物的神态却也始终古意盎然,流动在每一部分里。
随着考古的发现,已证明《史记》中的某些记载与史实不符,特举三例:一、岳麓简记载:秦始皇喜爱湘山一带树木野美而将其列入禁苑,禁止伐木;而不是《史记》记载的“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
[整理版]《史记》研究的重要书目
![[整理版]《史记》研究的重要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a485553a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9a.png)
《史记》研究的重要书目01、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0此本是新式点校的唐代三家注合排本,1959年初版,直行繁体字排印,分装10册,235万字,多次重印,影响较大。
所谓三家注,是在裴骃的“集解”、司马贞的“索隐”之外,加上了张守节的“正义”。
点校本《史记》以清同治年间金陵书局刊行的“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为底本,这就保证了迄今为止《史记》校勘的最佳质量。
因为金陵书局本经过晚清著名校勘学家张文虎与唐仁寿校订。
张、唐二人根据钱泰吉的校本,又博采宋元明清诸善本汇校汇考,又采择梁玉绳《史记志疑》、王念孙《读书杂志》、钱大昕《史记考异》等书成果,详为校勘,考其同异,精审采择,世称善本。
点校本在此基础上参考稚隆的《史记评临》、吴见思的《史记论文》、张裕钊校刊的归方评点本和吴汝纶点勘本等的句读。
02、《史记全本新注》0张大可注释。
三秦出版社1990年初版,1992年再版,2000年华文出版社重出,简称《史记新注》。
全套精装4册,200万字。
《新注》以阐明司马迁一家之言为宗旨,打破传统旧注的局限,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起来,创造了全新的注释体例,包括序论、五体说明、解题、段意、简注、简论等六项内容。
03、《史记考索》0朱东润著。
开明书店1943年初版,1948年再版。
全书收入18篇,约14万字。
讨论史例者四篇,论史实者3篇,论史注者4篇,辑佚3篇,附录史公年谱订正、太史公释名、《史记》书名、《史记》伪窜等考辨文4篇。
作者卷首小识记述作之因,为诸生讲演《史记》,所论为开课专题。
时值“乡邑沦陷”,艰苦抗战的1939年,客居于四川乐山,“箧笥既乏”,所据仅《史记会注考证》、《一切经音义》数种资料。
正由于此,使得本书具有以《史记》考《史记》的特点,即以司马迁自己的阐述为依据,用《史记》赞序与传文比照,以“三家注”为佐证,对《史记》断限、体例、史实抵牾、伪窜、异文等问题进行辨析,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由于条件所限,朱东润的立论与疏证较为简略,但都是神思熟虑依本证为言,合于史公大旨,对读者掌握《史记》本义很有启迪。
《史记》三家注的校勘特点及价值

《史记》三家注的校勘特点及价值冯洁【摘要】校勘是《史记》三家注的重要内容,三家注的校勘内容以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为多,又致力于古今字的辨析,又因《史记》特有的写作手法而呈现出本校互见的特征.《史记集解》研核众本,不掺己见,《史记索隐》则带有鲜明的考证风格.三家注的校勘不仅对《史记》版本流变至关重要,也对校勘理论的总结有所发展.【期刊名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1)009【总页数】7页(P73-79)【关键词】《史记》;三家注;校勘【作者】冯洁【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710062【正文语种】中文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世称《史记》三家注。
三家注注音释义,考释辨正,引经补史,注文广泛涉及文字音韵、山川地理、名物制度、天文职官、政治风俗等各个方面,一向为世人所推重。
校勘类文字亦是三家注的重要内容。
雕版印刷术出现以前,古籍传播多靠传抄转写,出现抄错、径改、脱漏、其他文字混入、错简等等讹误在所难免,因而自古注家便有注重校勘的优良传统,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李善《文选注》无不如此,《史记》三家注也不例外。
本文拟粗略总结《史记》三家注在校勘类注释上的风格特点及价值,以求教于方家。
《史记》三家注,尤其《集解》和《索隐》非常注重校勘。
据笔者粗略统计,以《五帝本纪》为例,《集解》注释共有164条,其中含有校勘内容的注释23条,占注释总量的14%,可算重视了,而在《索隐》中,这一比例高达26.5%*《史记索隐》在《五帝本纪》中共有注释98条,含校勘26条,占总数26.5%,绝对值和占比都是三家注中最高的。
《史记正义》有注释197条,含校勘11条,占比5.6%。
校勘涉及的内容亦丰富多样,以下试作简单介绍:1.校脱文脱文在《史记》中时而有之。
如《五帝本纪》:“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
”【正义】慝,恶也。
史记三家注辨证

。
言 古 周 公 孔 子 留 衣冠 礼义 之俗 今 变 为 胡 服 是 负 留
, ,
现 代 学 者 钱 默 存 先 生之 力 作 《 管锥 编 》 中 《 史 记 会 注
,
考 证》 编 更 以 泷 川 氏 之 书 为 根本 而 推 阐 之 于 其 未 逮之 处 多所 发 明
,
。
余 之 亲 炙 《 史 记 三 家 注 》 既 有 年 每有 会心 辄 识 诸卷 端 时 长 日 久 而 天 头 地 脚 朱 墨 粲 然
”
”
。
又 情动 于 中
“
”
,
《
正 义》
。
“
:
情 君 之 情也
“
:
保 胜按 此处 所 谓 人 心
“
”
人 情 皆 泛而 言 之也 非 必 谓 君 心 而 后 可
,
《
毛 诗大序 》
情 动 于 中 而形 于 言
。
是情 万
,
民 之情也
。
以 诗 之 初 生 生 于 民 间 行 人 采 之 上 之乐 府 被 之 管 弦 而 后 乃 达 于 君 听
,
。
若
直 君 情之 写 照 则 上 以 风化 下 之 理虽 备 而 下 以 风刺 上 之 旨 则 无 所 依 归 矣
,
“
”
“
”
,
。
且孔 子 以
《
诗 》 之 为用 在 兴 观 群怨
“
”
,
其 所谓 观 正 以 采 诗 于 下 民 上 之 宫 廷 君 由 诗 而 观 民 风 以 见
”
,
“
,
为 政 之得 失 也
也 侯 语 辞也
勘正点校本《史记》地名线误用两则

维普资讯
秦 汉 简 帛 零 笺
陈 斯 鹏
( 山 大学 中 文 系 20 中 0 0级硕 士 生 ,广 东 广州 5 0 7 ) 12 5
( 中图分类号 ]K 7 ( 87 文献标 识码]A ( 文章 编号] 10 —72 ( (2 0 —0 3 00 36 2X )7 13—0 Y 2
日 : ‘ 穰 侯 越 韩 、魏 而 攻 齐 纲 、寿 ,非 计 夫
也。’” ( 2O 页)刚、纲写法不一 ,然叙一 第 49
池。 《 黄图》日: ‘ 在杜县南, 秦离官也。赵高葬
二世杜南宜春苑中,即 此。’” 《 资治通鉴》胡三 省注④ 有宜春苑条 : “ 在杜县南 ,汉起宜春观于此
亦见后 《 亡论》 ( 五八行下) 《 。 十六经 ・ 观》谓
‘ 圣人 ’ ‘ 不达天刑 ’( 九O行 ) 。达读为汰 ,淘
汰。 《 尔雅 ・ 释诂》: ‘ 坠也。’达刑意谓减 汰, 损天之刑法。”。0 今按, “ 达刑”一语之含义 ,若
维普资讯 一,、~、。一 _学 一 l~ ¨ 一 _ 一l , __ l警 _ | l 。 }0 一 .
、 一一m 羹一.∥ . ≯“一毒囊 l 一 … ≯。 誊㈠ … 一 ≯..≮ 一 一 . 。 _一 . 。_ 一
“ 王之 国” ,日 “ 汉 从杜南入蚀 中。” ( 37 第 6
午谷无疑。”点校者于此处不误 ,何于 “ 杜南宜春
苑”处误标杜南为一地,诚可怪也。
页)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韦昭云 : ‘ ,今陵邑。’ 《 杜 括地 志》云: ‘ 杜陵故城在雍州万年县东南十五里。汉 杜陵县,宣帝陵邑也,北去宣帝陵五里。’ 《 庙
地。”又云 : “ 孟康 日: ‘ 宜春,官名也 ,在杜县
史记三家注

史记三家注
《史记三家注》即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
同治年间金陵书局刊行张文虎考订的《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一百三十卷,是清朝后期较好的刊本。
《史记》在我国比较广泛地传播流行,大约是在东汉中期以后。
它成为司马迁著作的专称,也开始于这个时候。
在这以前,《史记》都称为《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和简称“太史公”。
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
到唐朝时候,由于古文运动的兴起,文人们对《史记》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当时著名散文家韩愈、柳宗元等都对《史记》特别推崇。
宋元之后,欧阳修、郑樵、洪迈、王应麟各家,以及明朝的公安派、清朝的桐城派,都十分赞赏《史记》的文笔。
于是《史记》的声望随日俱上,各家各派注释和评价《史记》的书也源源不断出现。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刘宋时裴駰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
《集解》兼采当时裴駰所能见到的前人有关《史记》诸书的研究成果,并一一注明作者名字。
一丝不苟。
《索隐》进一步指出了《集解》中考证不当的错处。
并对《史记》原文提出辨正,发语警辟。
《正义》的作者长于舆地之学,对《史记》中地名的考证尤为精辟。
读《史记》原文,同时注意看一看这三家注,对原书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1959年中华书局重新标点排印的《史记》,就是与这三家注合刻的本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 页 共 1 页 三家注史记勘误整理 君顾咨询整理史记之 《卷七六 平原君虞卿列传》 使用请咨询淘宝君顾法律咨询 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平原君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封於东武城。 平原君家楼临民家。民家有躄者,槃散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明日,躄者至平原君门,请曰:“臣闻君之喜士,士不远千里而至者,以君能贵士而贱妾也。臣不幸有罢癃之病,而君之後宫临而笑臣,臣原得笑臣者头。”平原君笑应曰:“诺。”躄者去,平原君笑曰:”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终不杀。居岁馀,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平原君怪之,曰:“胜所以待诸君者未尝敢失礼,而去者何多也?”门下一人前对曰:“以君之不杀笑躄者,以君为爱色而贱士,士即去耳。”於是平原君乃斩笑躄者美人头,自造门进躄者,因谢焉。其後门下乃复稍稍来。是时齐有孟尝,魏有信陵,楚有春申,故争相倾以待士。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於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 第 1 页 共 1 页
不能取胜,则歃血於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於食客门下足矣。”得九人,馀无可取者,无以满二人。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於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於楚,约与食客门下二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原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於此矣?”毛遂曰:“三年於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毛遂比至楚,与九人论议,九人皆服。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平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楚王谓平原君曰:“客何为者也?”平原君曰:“是胜之舍人也。”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县於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彊,天 第 1 页 共 1 页
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 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槃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从於殿上。毛遂左手持槃血而右手招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於堂下。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於赵,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於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彊於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 平原君既返赵,楚使春申君将兵赴救赵,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皆未至。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邯郸传舍吏子李同说平原君曰:“君不忧赵亡邪?”平原君曰:“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李同曰:“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後宫以百数,婢妾被绮縠,馀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锺磬自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得全,君何患无有?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於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士方其危苦之时,易 第 1 页 共 1 页
德耳。”於是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卻三里。亦会楚、魏救至,秦兵遂罢,邯郸复存。李同战死,封其父为李侯。 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郸为平原君请封。公孙龙闻之,夜驾见平原君曰:“龙闻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郸为君请封,有之乎?”平原君曰:“然。”龙曰:“此甚不可。且王举君而相赵者,非以君之智能为赵国无有也。割东武城而封君者,非以君为有功也,而以国人无勋,乃以君为亲戚故也。君受相印不辞无能,割地不言无功者,亦自以为亲戚故也。今信陵君存邯郸而请封,是亲戚受城而国人计功也。此甚不可。且虞卿操其两权,事成,操右券以责;事不成,以虚名德君。君必勿听也。”平原君遂不听虞卿。 平原君以赵孝成王五年卒。子孙代,後竟与赵俱亡。 平原君厚待公孙龙。公孙龙善为坚白之辩,及邹衍过赵言至道,乃绌公孙龙。 虞卿者,游说之士也。蹑蹻檐簦说赵孝成王。一见,赐黄金百镒,白璧一双;再见,为赵上卿,故号为虞卿。 秦赵战於长平,赵不胜,亡一都尉。赵王召楼昌与虞卿曰:“军战不胜,尉复死,寡人使束甲而趋之,何如?”楼昌曰:“无益也,不如发重使为媾。”虞卿曰:“昌言媾者,以为不媾军必破也。而制媾者在秦。且王之论秦也,欲破赵之军乎,不邪?”王曰:“秦不遗馀力矣,必且欲破赵军。”虞卿曰:“王 第 1 页 共 1 页
听臣,发使出重宝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宝,必内吾使。赵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之合从,且必恐。如此,则媾乃可为也。”赵王不听,与平阳君为媾,发郑硃入秦。秦内之。赵王召虞卿曰:“寡人使平阳君为媾於秦,秦已内郑硃矣,卿之为奚如?”虞卿对曰:“王不得媾,军必破矣。天下贺战者皆在秦矣。郑硃,贵人也,入秦,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应侯果显郑硃以示天下贺战胜者,终不肯媾。长平大败,遂围邯郸,为天下笑。 秦既解邯郸围,而赵王入朝,使赵郝约事於秦,割六县而媾。虞卿谓赵王曰:“秦之攻王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馀力矣,必以倦而归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救矣。”王以虞卿之言赵郝。赵郝曰:“虞卿诚能尽 秦力之所至乎?诚知秦力之所不能进,此弹丸之地弗予,令秦来年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王曰:“请听子割,子能必使来年秦之不复攻我乎?”赵郝对曰:“此非臣之所敢任也。他日三晋之交於秦,相善也。今秦善韩、魏而攻王,王之所以事秦必不如韩、魏也。今臣为足下解负亲之攻,开关通币,齐交韩、魏,至来年而王独取攻於秦,此王之所以事秦必在韩、魏之後也。此非臣之所敢任也。” 第 1 页 共 1 页
王以告虞卿。虞卿对曰:“郝言„不媾,来年秦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今媾,郝又以不能必秦之不复攻也。今虽割六城,何益!来年复攻,又割其力之所不能取而媾,此自尽之术也,不如无媾。秦虽善攻,不能取六县;赵虽不能守,终不失六城。秦倦而归,兵必罢。我以六城收天下以攻罢秦,是我失之於天下而取偿於秦也。吾国尚利,孰与坐而割地,自弱以彊秦哉?今郝曰„秦善韩、魏而攻赵者,必王之事秦不如韩、魏也‟,是使王岁以六城事秦也,即坐而城尽。来年秦复求割地,王将与之乎?弗与,是弃前功而挑秦祸也;与之,则无地而给之。语曰„彊者善攻,弱者不能守‟。今坐而听秦,秦兵不弊而多得地,是彊秦而弱赵也。以益彊之秦而割愈弱之赵,其计故不止矣。且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以有尽之地而给无已之求,其势必无赵矣。” 赵王计未定,楼缓从秦来,赵王与楼缓计之,曰:“予秦地如毋予,孰吉?”缓辞让曰:“此非臣之所能知也。”王曰:“虽然,试言公之私。”楼缓对曰:“王亦闻夫公甫文伯母乎?公甫文伯仕於鲁,病死,女子为自杀於房中者二人。其母闻之,弗哭也。其相室曰:„焉有子死而弗哭者乎?‟其母曰:„孔子,贤人也,逐於鲁,而是人不随也。今死而妇人为之自杀者二人,若是者必其於长者薄而於妇人厚也。‟故从母言之,是为贤母;从妻言之,是必不免为妒妻。故其言一也,言者异则人心变矣。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予,则非计也;言予之,恐王以臣为为 第 1 页 共 1 页
秦也:故不敢对。使臣得为大王计,不如予之。”王曰:“诺。” 虞卿闻之,入见王曰:“此饰说也,王蜰勿予!”楼缓闻之,往见王。王又以虞卿之言告楼缓。楼缓对曰:“不然。虞卿得其一,不得其二。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彊而乘弱矣‟。今赵兵困於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於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不然,天下将因秦之怒,乘赵之弊,瓜分之。赵且亡,何秦之图乎?故曰虞卿得其一,不得其二。原王以此决之,勿复计也。” 虞卿闻之,往见王曰:“危哉楼子之所以为秦者,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之心哉?独不言其示天下弱乎?且臣言勿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