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课程介绍

合集下载

第二讲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第二讲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



Ellis(1994)认为: “在某种意义上说,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正处于 一个十字路口。它也许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延续 下来,也学分裂为一系列的下位学科。在有些 情况下,它也许会被合并到上位学科中去。” Ellis的预言也是因为看到了这个学科本身的跨 学科特点,但发展的路径目前还无法确定。 到目前为止,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仍然是一 个独立的学科,而且成为应用语言学界越来越 重视的学科。


一、母语与目的语 二、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 三、习得与学习 四、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 五、自然环境的SLA与教学环境的SLA 六、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
一、母语与目的语


“母语”(native language)通常指的是学 习者幼年习得的语言。由于母语是家庭 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 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说来,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 先接触、学会的语言。因此,母语通常 也被称作“第一语言”(first language)。
习得

学习
explicit
formal conscious



implicit learning learning informal learning learning natural learning learning picking up a about
L2习得研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图示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跨学科特点的说明



1. 语言学与心理学的交叉构成了心理语言学; 2. L2习得与语言学的交叉反映了L2习得研究 的语言 4. L2习得与心理语言学的交叉反映了上述四 个学科共同的研究领域。

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第二语言习得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距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其成熟的标准有以下几项:1.研究领域不断扩大2.研究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展3.研究从理论假设发展为理论模式4.研究方法不断丰富一、母语与目的语母语:学习者所属种族与社团所使用的语言,也称“本族语”,通常又称为“第一语言”。

目的语:又称“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第一语言:出生之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注意移民及多民族家庭的情况二、“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到和习得的语言,通常指其母语或本族语,是就语言习得的时间而言的。

第二语言:指第一语言之后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包含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第四语言或其他更多语言,是就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而言的,与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概念辨析:母语及本族语,第一语言及第二语言举例分析:海外华人,吉尔吉斯、哈萨克、乌兹别克等地区的多民族通婚情况三、“习得”与“学习”克拉申(Krashen)的理论:“习得”与“学习”相对应,用来区分两种不同的语言获得的过程和方式。

成年人通过两种不同的、独立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即“习得” (acquisition)和“学习”(learning)。

“习得”与“学习”的概念及特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区别,即语言获得的方式、心理过程和知识类型。

具体概念辨析“习得” (acquisition):获得方式——非正式的语言活动。

(informal learning)心理过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subconscious learning)知识类型——隐性语言知识。

(implicit knowledge)“学习”(learning):获得方式——正式的语言活动。

(formal learning)心理过程——有意识的语言获得。

(conscious learning)知识类型——隐性语言知识。

(explicit knowledge)“习得”与“学习”的关系克拉申(Krashen):“习得” (acquisition)为隐性知识,“学习”(learning)为显性知识,二者是不同类型的知识,通过学习获得的显性知识不能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六章 二语习得

第六章 二语习得

二、第二语言习得(SLA)与外语习得(FLA)的区别 Ellis(1985) 早期的研究并未加以区分。有时将之与“教 学指导”的习得(tutored acquisition)和“无教学指 导”的习得(untutored acquisition)两个概念相混淆。 Ellis(1994)认为,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的区别在 于学习者是在目的语国家还是在本国学习目的语,目的语 是否为公认的 交际工具。 吕必松(1992)认为不能只根据环境进行区分,应从不 同角度区分。我国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的华裔学习汉语属 于第二语言学习,不是外语学习。 不能只根据习得方式进行区分,“自然条件下的习得” 与“课堂条件下的学习”。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可以 采用两种方式。
一、“第二语言”的含义 Ellis(1994):第二语言是相对于第一语言之外 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从时间顺序上,母语 通常被称作第一语言,之后获得的其他语言都被称 作第二语言。 bilingual(双语使用者):同等流利地使用两种语 言的人 multilingual(多语使用者):掌握两种以上语言 的人
三、“习得”与“学习”的区别 acquisition vs. learning Krashen认为,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有习得和学习两 种方式。



习得 Implicit learning Informal learning Natural learning Picking up a language



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 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结构主义语言学 刺激与反应,迁移与偏误 对比分析假说( 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 (1)语言是习惯,语言学习就是要建立一套新的习惯; (2) 先前所学的第一语言影响第二语言的学习;输出和/ 或理解语言第二语言过程中出错的主要来源是母语;第一语 言和第二语言之间的差异越大,越容易产生错误。 (3) 在第二语言中所犯的错误可以由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 的差异来解释。 (4) 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产生迁移。第二语言学习的一个 重要部分就是学习差异。 (5) 需要对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间的异同进行仔细分析 。 (6) 教师应该关注负迁移。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PPT课件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PPT课件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
8
第二节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
一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 1 研究对象不同 2 目的不同 3 方法不同
.
9
第二节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 1 研究目的不同 2 研究范0
.
3
二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是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 语言。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 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第二语言强调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 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
4
三 习得与学习
习得(acquisition)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informal learning),儿童大多是通过这 种方式来获得母语的。(下意识,隐性知 识)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以教学指导的方 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 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
7
六 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
语言能力(competence)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 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语言能力是一种反应 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隐性语言知识-对句子合法性的直觉判断)
语言表达(performance)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 理解与生成过程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外语习得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 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 在课堂学习的。
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是指两种不同的语言环 境而言的。
.
6
五 自然地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 第二语言习得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以交际的方式获 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 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第六章 第二语言习得

第六章 第二语言习得

四、第一语言习得及其理论
(一)儿童母语的习得过程:大体上分5个阶段 喃语阶段(6个月-12个月)
独词句阶段(1岁左右)
双词句阶段(1岁半以后)
电报句阶段(2岁至2岁半)
成人句阶段(2岁半至5岁)
(二)儿童习得母语的基本过程的理论解释 (1)刺激—反应论
是行为主义理论的解释。代表人物:华生(早 期);斯金纳(后期)
(二)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 1.定义: 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 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产生于 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60年代,代表人物是(美) 拉多(Robert Lado)。
2.产生背景(理论基础):
(1)母语负迁移:口音(accent)
5)语法习得都有一定的顺序。
6)都使用某些相同的学习策略。
7)都是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相结合的结果。
(2)不同点: 1)学习的主体不同,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 2)学习的起点不同。
3)学习条件、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不同。
4)学习的目的和动力不同。

5)语言输入的情况不同。
6)语言习得过程不同。 (3)联系 母语习得在第二语言习得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影 响和作用,如:语言的正负迁移和僵化现象
第二语言习得/外语习得(Ellis 1994)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 的语。该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 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外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本国学习目的语。该目 的语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 Ellis 1994) 习得方式:交际/教学指导 习得环境:自然的社会环境/课堂教学环境

第二语言习得入门课件

第二语言习得入门课件

In short, language is a unique system of communication, and it is the cornerstone of society.
6
2.2 Different Views about Language
The primitive view
1) language is an organism: growth and change are of more interest than the static formal rules.
5
2.1
What is Language?
• Language i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 Language is possessed only by human beings. Animals also have communication systems such as the dance of bees and the bark of dogs. But no system of animal communic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duality, and few systems of animal communication use discrete arbitrary symbols.
2) The regulatory function is the control of events.
3) The representational function is the use of language to “represent” reality as one sees it.
4) The interactional function serves to ensure social maintenance.

第二讲 第二语言习得(1)

第二讲 第二语言习得(1)

一、第二语言获得理论西方学者在第二语言获得的研究中提出过多种不同的理论和模式,其中比较主要的有习惯形成论、语言共性论、文化认同论、社会适应论、话语交际论、自我监测论、能力变异论、认知论和神经功能论。

下面对这几种理论作简要介绍。

(一)习惯形成论(The Habit-formation Theory)习惯形成论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代表人物为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是一套习惯,而习惯又是通过认定并强化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形成的。

学习第二语言就是要获得一套新的语言习惯。

在获得新的语言习惯过程中,模仿与操练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模仿能帮助学生认定言语刺激和言语反应之间的联系,而操练则能强化二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新的语言习惯。

既然第二语言获得的过程被看作是新的语言习惯形成的过程,那么,已有的语言习惯----学生的母语----必然会对新的语言习惯的形成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当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有相同的语言习惯时,第一语言便会对第二语言获得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两种语言中有着不同的语言习惯时,第一语言便会干扰第二语言的获得,产生错误。

习惯形成论认为,错误是非常有害的,因为它既证明学生尚未形成新的语言习惯,同时还有形成坏的语言习惯的危险,所以应该尽力杜绝。

对比分析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出两种语言中的不同之处,防止错误的产生(参见本节中的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部分)。

(二)语言共性论(The Universal Hypothesis)语言共性论源于语言学中对语言共性的研究。

自然语言中存在着共性,这一点业已取得共识,但对其研究的方法却有不同。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对某一语言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来揭示语言的共性,这种方法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二是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语系中的不同语言来发现语言中的共性,美国语言学家格林伯格是用这种方法研究语言共性的代表人物。

二语习得

二语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二语习得理论)系统地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

具体地说,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或语言过程,研究学习者在掌握了母语之后是如何学习另一套新的语言体系的,研究在学习新的语言体系的过程中出现的偏误,研究语言教学对语言习得的影响,研究学习者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也研究学习者之间存在的巨大个人差异等等。

概括地讲,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两个主要目标:首先是描写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即研究学习者整体的语言能力和各项具体技能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它要对这个过程中的一些内在的规律和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比如要研究学习过程中习得一种语言的模式,语言发展的模式,语言成分的习得顺序,出现的偏误,中介语等等。

其次是解释第二语言习得,也就是说明为什么学习者能够习得第二语言?哪些外在的因素和内在的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起着正面的促进作用或负面的阻碍作用。

二、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第二语言习得涉及到几个基本概念: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

下面我们和传统的外语教学中相应的术语一起来看一下这些术语的内涵。

1.第二语言和外语第二语言(二语)和外语是二语习得研究中使用频率颇高的两个术语。

对第二语言这个术语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不同理解,广义的理解通常指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狭义的理解特指双语或者多语环境中母语以外的另一门语言,能常是指在本国有与母语同等或更重要地位的一种语言。

在这个意义上,它和外语是不同的,外语一般指在本国之外使用或学习的语言,学习者一般是在课堂上学习这种语言。

这一区分具有研究上的意义,因为两者在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方式及学习的环境上有很大区别,但是这种区别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语言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我们现在还不是特别清楚。

实际上,从本质上看,两者都是学习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所以有人对这两个术语也有不加区分的。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第二语言是从广义上理解的,这里的二语可以泛指任何一种在母语之后习得的语言,它可以指狭义的二语,也可以指外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三节 关于语言监控模式的理论争议
“语言变异”指的是由于社会、心
理等因素导致的语言形式上的变化。
在学习者的中介语中,也会出现这
❖ 第六章种第在二不语同言情学况习下者,语学言习系者统的变语异言研表究(
4课时)
现不同的现象。
❖ 第一节 语言变异的基本含义与研究范式
❖ 第二节 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变异的相关研究
❖ 第二节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及其基本结论
❖ 第三节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的理论争议
“语言监控模式”由Krashen在上 个世纪70年代提出,是当时最全面 的第二语言习得模式,其理论核心 ❖ 第五章 包克括拉“申习的得语与言学监习控假模说式”(“4课自时然)习 ❖ 第一节 得语顺言序监假控说模”式“的监五控个假说”“输入 ❖ 第二节 语假言说监”控以模及式“的情基感本过证滤据假说” 。
❖ 讨论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关问题的学术专著,与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为姊 妹篇,正文长达691页的鸿篇巨著。
❖ 10. Ellis, 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 2.《第二语言习得导论—对外汉语教学视角》,刘颂浩 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10月第1版
❖ 3.《第二语言习得入门》,黄冰编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12月第1版
❖ 4.《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王建勤 主编,北京语 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
❖ 5.《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语言系统研究》, 王建勤 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
年龄、性格、认知方式、语言学习
能力、态度、动机、兴趣、学习策
略等学习者个体方面的不同,都会
❖ 第十二对章第第二二语语言言习学得习产者生个影体响差,异因因此素,研究
(4课第时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的研

第一节究影已响经第成二为语第言二学语习言者习个得体研差究异的的一一般
模式、
个重要领域。
❖ 第二节 第二语言学习者态度与动机研究
❖ 国外刊物:
❖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 Second Language (Japan Second
Language Association )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ism ❖ 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 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生、教师培训的入门教科书,选择 了18篇第二语言习得的原始论著,并为每一篇文章提供了研 究和思考的指导意见。
❖ 12. Freeman, D. L., Long, M. H.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1991. London: Longman Group, 1991.
北京语言大学
http://202.112.195.192:8060/hsk/logi n.asp 中山大学
/account/login/ 暨南大学
/corpus3/ Search.aspx
肆、作业
❖ 第二节 社会文化模式
❖ 第三节 与第二语言习得相关的其他社会模 式
语言习得的发生包括“内因”和“外 因”。内因是指习得机制,而外因指 ❖ 第八“章语语言言输输入入”与和互“动语研言究互(动6课”时。 ) ❖ 第一节 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产生的背 景 ❖ 第二节 语言输入与互动的前期研究 ❖ 第三节 语言输入与互动的后期研究 ❖ 第四节 互动研究的理论局限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 第三章 中Se介lin语ke研r等究人(提6出课了时“)第二语言学习 ❖ 第一节 中者介的语语理言论系产统生”的,历导史致背了景中介语研 ❖ 第二节 早期的中介语究理的论兴研起究。
❖ 第三节 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假设及后续研 究
❖ 第四节 中介语语用研究
受“语言习得机制”假设的启发,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试图通过研究 英语语素的习得顺序,来探讨第二 语言习得中是否受“语言习得机制” ❖ 第四章 第二语言习得的顺制序约研。究 (4课时) ❖ 第一节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的缘起
❖ 期末作业:交一篇小小的自己写的有关汉语 作为第二语言研究论文
❖ 课堂演讲:组成小组,从第三章到第十二章, 选择课程中的一部分,作为课堂演讲,班里 做好协调。演讲完后,其他同学要点评。
❖ 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和实证调查所做的综述性回顾和 讨论。外研社2000引进,配有中文导读。
❖ 国内刊物 ❖ 研究汉语的: ❖ 《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
文字应用》、《汉语学习》《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 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等 ❖ 研究外语的: ❖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界》《外语电化教学》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原《国外外语教学》) 《现代外语》
❖ 介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成果的导论性著作。由“概述”、“ 阅读材料”、“参考书目”和“术语表”四部分构成。概述 部分90页。
❖ 11. Brown, D. & Gonzo T. Susan. Readings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earson Education Inc. 199412.
“普遍语法”理论假设人脑中有一
个“语言习得机制”,人类就是凭
❖ ❖

第 第一九节章借原论普普大则是遍遍脑掌基语语中握于法法的 语母这 言语与些 的习第普 。得二遍 虽提语的 然出言语 普的习言 遍,得规语但(则法是6课和理,时)
❖ 第二节到与目第前二为语止言,习在得第相二关语的言理习论得问领题域
❖ 第三节影基响于最普大遍的语依法然的是第普二遍语言法习理得论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课程介绍
❖ 壹、课程内容 ❖ 貳、课程要求及考核 ❖ 叁、教学参考书、刊物 ❖ 肆、作业
壹、课程内容(共12章)
第一章第第二二语语言言习习得得研研究究发概端述于(149课60时-7)0年 ❖ 第一节 第代二,语已言经习逐得渐研走究向的成基熟本,概并念逐渐成 ❖ 第二节 第为引二一言语个,言相对习对有得独关研立知究的识的学做学科简科。要性本概质章述作。为 ❖ 第三节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与发展的简
❖ 第三节 语言变异的描写方法
❖ 第四节 对语言变异研究的简要评价
学者们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互动、 社会心理、社会教育、社会群体关 ❖ 第(七4课章系语时第等言)二各习语研个 得言究方 的习的面 关得社探 系研会讨 ,究文这 形的化些 成社模因 了会式素 语文与言化第习模二得式 ❖ 第一节 文化适应模式
❖ 6.《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 王建勤 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
❖ 7.《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与汉语认知研究》, 王建勤 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
❖ 8. 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 第三节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策略
貳、课程要求及考核
❖ 一、要求:认真听、认真记、认真想、认真 问
❖ 二、考核: ❖ 1.平时成绩,30%: ❖ 2.课程论文成绩,70%
叁、教学参考书、刊物
❖ 一、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王建勤 主编,
商务印书馆,2009年8月第1版 主教材
❖ 第五节 可教性假设
所谓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模式,就
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第二
语言习得的过程,包括从人的认知 ❖ 第十一章结第构二,语速言、习发得音的时认间知、模发式音(速4课度时、
) 平均语流长度等影响言语流利度的
❖ 第一节 思节维奏适变应量性,控人制脑模加型工信息的特点, ❖ 第二节 节各奏种变语量言线索在提示语言功能时的 ❖ 第三节 信竞息争加得关工过系模等程型的各特个点方进面行对探第索二。语言习 ❖ 第四节 竞争模型
❖ 第四节 对基于普遍语法理论的第二语言习得 研究的简要评价
多元发展模式也是关于第二语言学 ❖ 第十章习模多者式元语主发言张展习 第模得 二式发 语(展 言4课模 的时式 发)的 展理过论程,不该是 ❖ 第一节一多个元线发性展的模发式展产过生程的,理而论是背由景于学 ❖ 第二节习多者元个发体展差模异式的的影基响本,理不论同的学习 ❖ 第三节者基在于不多同元的发语展言模特式征的的相发关展研上究面会 ❖ 第四节 基于多元有发各展自模的式特的点理。论。价值与局限
要回顾
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经常困扰教 师是问题是:学习者经过一段时间 的训练后,依然经常出错。因此, 语言学家们试图为语言教师提供一 ❖ 第二章 对种比比分较析的与方偏法误来分预析测(和4预课防时错)误。 ❖ 第一节 对比这分导析致了对比分析的产生。
❖ 第二节 偏误分析 然而,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证明, 对比分析研究者的良好愿望同教学 效果相距甚远。上个世纪60年代末、 70年代初,第二语言教学由“以教 学为中心”转向“以学习为中心”, 产生了偏误分析。
❖ 论述第二语言习得问题的学术专著,汇集了这一领 域的研究成果,指明其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正文 291页,篇幅中等。
❖ 9.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