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最新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合集下载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第4课《现代诗歌二首—也许》教案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第4课《现代诗歌二首—也许》教案

也许(葬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并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在朗读中逐步深入地领会诗歌中蕴含的强烈的父爱。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怀,体会诗人诗歌中的语言质朴、冷静,结构严谨又内蕴深刻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方式朗读和学生互相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诗歌中关键词语的赏析,结合写作背景使学生感悟作者深沉浓烈的情感。

形成积极的心态,真正理解父爱的内涵。

【教学重点】知道诗歌如何通过意象创造情境,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朗读诗歌,感受诗人对女儿强烈的、真挚的哀思。

【教学过程】活动1【活动】创设情境听儿歌《虫儿飞》,谈感受,以此奠定学习本课的情感氛围。

活动2【导入】借助作品亲爱的同学们,一首《虫儿飞》让我们的心绪颇不宁静,它将我们带入一个忧伤,哀婉的氛围当中,今天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个人,他像一支《红烛》,燃烧了自己却留下了无价的光明;他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让诗界这一滩《死水》又重新沸腾;他的《最后一次讲演》让《<冬夜><草儿>评论》颇高,他就是一身正气,为抗战续髯八年的民主战士闻一多。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作《也许》,共同去品读那份深沉而又凝重的父爱。

活动3【讲授】背景介绍1926年秋,闻一多只身一人离开家乡,到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教,不久,他的妻子和女儿立瑛患重病,闻一多得知后,又匆匆返回家乡,但为时已晚,女儿因病情严重无法挽救,不幸夭亡。

年轻的父亲心情异常悲痛,他安葬了女儿,以最隆重的方式——诗歌来祭奠女儿的亡灵,因此,便写下了这首《也许》。

活动4【活动】激情朗读1.教师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学生朗读。

4.学生齐读。

活动5【讲授】品读文本1.本诗是闻一多写给女儿的葬歌,他用怎样的特殊方式来表现女儿死亡的(他把女儿的死说成是什么)?明确:睡一睡/睡着了这个“睡”字可以说是全诗的关键,自上而下,一贯到底,女儿的离去对诗人来说是永远睡着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 老人与海教案 长春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老人与海教案 长春版

老人与海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老人与海》整部作品的梗概。

2.结合心理描写品味人物思想性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作品不赘述情感、简朴、客观而具体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学习老人身上的那种不向命运屈服,向自身、自然挑战的决心和勇气。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心理描写在塑造人物性格上的作用。

教学难点品味作品“电报式”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老人与海》自学指导指导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了解作者的相关常识2、熟读课文,把握主旨3、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拓展思维空间4、完成自学目标一、文学常识关于作者二、字词的音形意1、易错字参考(抄写并注音)2、重点词语的理解三、体会主旨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

如果被告知,有人写了篇只有几十页的小册子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你一定会感到很难相信。

但这就是事实,这个人就是海明威,这本小册子就是《老人与海》。

二、作者简介。

(出示海明威照片)一个酷爱打猎、钓鱼的作家。

他到过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

他的身上中过237块弹片。

他的头上缝过57针。

他曾在非洲两度飞机失事,严重的脑震荡使他的视力和健康每况愈下。

这就是海明威。

他的经历,孕育出他那硬汉的性格。

三、整部作品简介。

(出示《老人与海》图片)这篇小说描写的是一位孤独的古巴老渔夫在加勒比海捕鱼的前后所发生的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故事,从而塑造了一个在重压下仍然保持优雅风度、在精神上不可战胜的老人形象。

小说一出版,就创下了人类出版史上空前的纪录:48小时售出530万册,而且作品在当年就获得了普利策奖,两年后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四、熟读课文,了解节选部分的内容。

这是老人自出海以来,第三次见到日出,这时鱼打起转来,撞击着牵扯它的铁丝导线,试图把钩住它的鱼钩甩掉。

老人在应付鱼的同时,还要和自己的身体抗争着。

在这场勇气、毅力和坚韧的较量中,老人用智慧和经验取得了胜利。

他将渔叉扎向了游到自己小船旁边的大马林鱼,大马林鱼的鲜血染红了海水。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2.短文两篇 教案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2.短文两篇 教案

一二短文二篇教学目标1.学习体会居里夫人的性格特点,了解她取得的伟大成就。

2.感受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魅力。

3.了解悼词这种文章体裁的特点。

4.学习思考伟人对待事业和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1.在阅读中品味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力量。

2.学习居里夫人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居里夫人把科学研究当成一种梦想放弃个人利益的人格。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提起世界上有名的科学家,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如数家珍地说出很多,因为这些科学家奋斗的故事和精神给我们以启示和鼓舞。

那么你们知道哪位科学家一人获得过物理、化学两个领域的诺贝尔奖吗?她就是居里夫人。

一位女科学家能有这样令人瞩目的成绩,不能不让我们钦佩。

那么,是什么让她有如此大的作为呢?下面让我们来欣赏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相信你会从中找到答案。

二、朗读课文。

更正字音,掌握重点词语。

坚韧不拔问心无愧专心致志天赋侵扰渲染纯粹获益匪浅逆来顺受毫不妥协痴迷琐事鞭策奢望猝然报酬闲暇眺望呵责蹂躏崭新三、了解作者。

居里夫人(1867—1934),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

原籍波兰,原名玛丽亚·斯可罗多夫斯卡。

巴黎大学理学博士。

1895年与皮埃尔·居里结婚。

他们共同就贝可勒尔在当时首先发现的放射性现象进行研究,先后发现钋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

1906年,居里逝世后,她继续研究放射性物质,获得成功,并著有《放射性通论》《放射性物质的研究》等,推动了原子核科学的发展。

因对放射性现象的研究工作,和居里、贝可勒尔共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奖,后又获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她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是法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同时还被其他15个国家聘为科学院院士。

她共接受过7个国家24次奖金和奖章,担任了25个国家的104个荣誉职位。

1934年7月4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与世长辞了,但她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四、分析课文。

1.初读之后谈谈你理解的居里夫人的信念包括哪些因素。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word版107页)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word版107页)

一《诗歌二首》教学设计【课前准备】1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节奏和语调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搜集有关曹操的资料,了解诗人创作背景。

【教学目标】1在积累诗中“澹澹”“竦峙”“星汉”“老骥伏枥”“盈缩”“养怡”等词语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并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2能理解诗人通过写景状物表现豪情壮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能理解诗人通过写景状物表现豪情壮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观沧海》一、朗声背读,感知诗歌内容之美1导入。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请同学们背诵已学过的有关秋天的诗歌或曲词,并说说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什么感情。

例如:◇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汉乐府·长歌行》)通过描写花叶焜黄衰落的秋景慨叹时光流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描写明丽清静的秋景抒发闲适情怀。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杜牧《秋夕》)通过描写冷清孤寂的秋景表达凄怨心情。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通过描写落木凋零的秋景言说悲愤心怀。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张籍《秋思》)通过描写露重风紧的秋景告白思乡情结。

……2小结。

秋天,西风渐紧,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宋玉叹“悲哉,秋之为气也”,刘禹锡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那么曹操的《观沧海》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感情呢?3背读本诗,明确内容。

作者曹操,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观沧海》这首千古传诵的壮丽诗篇。

全诗以“观”字领起,重点描写观看到的大海之景,虚实结合,波澜壮阔,既写出大海的雄奇景色,也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宏大抱负。

二、抑扬诵读,感受诗歌音韵之美1难字正音,明确韵脚,字正腔圆诵读。

峙,起,里,志,押i韵。

2划分节奏,把握语速,抑扬顿挫诵读。

节奏: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

吉林省长春市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词两首》之渔家傲教学设计 长春版-长春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吉林省长春市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词两首》之渔家傲教学设计 长春版-长春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渔家傲秋思》1、教材分析《渔家傲秋思》是某某2001课标版,八年级下册第三课《词两首》中的一首。

作者X仲淹是北宋名臣,颇具文治武功,但人们大多认为他是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

这首词就是告知人们,他是怎样用“词”这种文学样式来表达切身的军旅生活的。

全词真切感人,它讲究内容和形式的浑然一体。

时间上,由白天、黄昏到深夜;对象上,由景物深入到人的精神境界。

词人把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采用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和戍边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纵观全词,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无论题材、情调还是艺术方面,它都为宋词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

2、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词句品味、体悟词作内涵,学会在“解题—析景---悟情”中赏析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词人忧国思家、壮志难酬的情怀。

3、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基础,理解作品的能力在逐渐加强,赏析作品的方法也有了些许的积累,对于描写边塞生活的作品也比较熟悉。

所以,根据《渔家傲秋思》的写作背景和词人的个人经历以及这首词中描绘的“异”景“悲”情。

我觉得,教授本词的过程中,应重在朗读、问题引领和适时的追问、点拨,课堂上立足于读深读透,解析时加以合理的知识、方法,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自主学习。

我相信,即使有疑难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4、重点难点重点:朗读、解读全词,了解边塞风光之“异”和戍边生活之“苦寒”,体会作者的忧国思家、壮志难酬的思想情怀。

难点:领悟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寓情于景,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5、教学过程【导入】情境引领激趣入文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既有政治远见,又有军事谋略,虽仕途之路荆棘丛生,但他连遭贬谪,却矢志不渝。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的胸襟和抱负的写照;“军中有一X,西贼闻之惊破胆”是他的能力和魄力的展现。

八年级语文 《凤栖梧》、《江城子密州出猎》 长春版

八年级语文 《凤栖梧》、《江城子密州出猎》 长春版

初二语文《凤栖梧》、《江城子·密州出猎》长春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凤栖梧》、《江城子·密州出猎》【具体教学内容】《凤栖梧》(一)教学目标1. 了解著名词人的生平,了解词的基本知识,词的风格。

2. 对比体会婉约词风与豪放词风的特点。

3. 把握词的文眼,感受词作者的情感,鼓励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

(二)学习目标1. 学会结合生活理解词作,认识词人面对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

从中汲取精神养分。

2. 对比体会婉约词风与豪放词风的特点。

(三)课文知识分析<一> 导入新课:宋人俞文豹的《吹剑录》中记有一段与此词有关的故事,说苏轼在担任翰林学士时,问一个善于唱歌的下属官吏:“我词比柳七何如(柳永)?”那人回答说:“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这段故事说明,苏轼和柳永的词风,迥然有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永的代表作《凤栖梧》。

<二> 复习宋词的常识。

词:诗歌的一种。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

词的分类大致有5种:1.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2. 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3. 按拍节分,常见的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4. 按词牌分。

5.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三> 教师范读两首宋词,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宋词中蕴含的情感。

长春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二篇》教案2

长春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二篇》教案2

长春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二篇》教案2教学目标1.了解居里夫人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与其性格的关系。

引导学生学会处理信息的重要方法:梳理信息。

2.学生学会自主概括要点,结合事例体会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3.让学生知道居里夫人是如何成为科学家的,明白要成就一项事业所需要具备的品质。

4.学习居里夫人的高贵品质及人格力量,能体会爱因斯坦真挚的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品味文章的语言,深情朗读。

教学难点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首先请同学谈一下自己所敬佩的女科学家(把学生对女科学家的敬佩之情调动起来),由此导入到居里夫人的介绍。

二、作者介绍。

居里夫人(1867—1934),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

原籍波兰,原名玛丽亚?斯可罗多夫斯卡。

巴黎大学理学博士。

她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一次是化学,一次是物理,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科学研究。

有一次,一位记者惊讶地发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一块价值极高的奖牌竟然在她的一个小孩手中当做玩具玩耍,记者不禁问其缘由,她却不以为然地答道:“我是要让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其实就跟玩具一样,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

”这就是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玛丽?居里)。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整体感知文章中的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每段的关键词语,用四字短语概括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第1段:坚韧不拔,树立信心。

第2段:执著勤奋,集中目标。

第3段:探讨真理,保持安宁。

第4段:不图财富,追求自由。

第5段:克制自己,热爱生活。

第6段:沉醉科学。

3.讨论概括,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思想理念:探讨真理、不图财富、沉醉科学。

工作态度:集中目标、坚韧不拔、执著勤奋。

四、合作探究,研读文章。

最新2017年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最新2017年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最新2017年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1消息二则【导学目标】1.学习读新闻的方法。

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重点)3.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难点)4.感受人民解放军的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了。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报道。

新闻便成了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可真是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新闻,它们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wú) 摧枯.拉朽(kū) 溃.退(kuì) 荻.港(dí)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溃退:因被打垮而后退。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诗歌二首》教学设计【课前准备】1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节奏和语调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搜集有关曹操的资料,了解诗人创作背景。

【教学目标】1在积累诗中“澹澹”“竦峙”“星汉”“老骥伏枥”“盈缩”“养怡”等词语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并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2能理解诗人通过写景状物表现豪情壮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能理解诗人通过写景状物表现豪情壮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观沧海》一、朗声背读,感知诗歌内容之美1导入。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请同学们背诵已学过的有关秋天的诗歌或曲词,并说说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什么感情。

例如:◇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汉乐府·长歌行》)通过描写花叶焜黄衰落的秋景慨叹时光流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描写明丽清静的秋景抒发闲适情怀。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杜牧《秋夕》)通过描写冷清孤寂的秋景表达凄怨心情。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通过描写落木凋零的秋景言说悲愤心怀。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张籍《秋思》)通过描写露重风紧的秋景告白思乡情结。

……2小结。

秋天,西风渐紧,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宋玉叹“悲哉,秋之为气也”,刘禹锡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那么曹操的《观沧海》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感情呢?3背读本诗,明确内容。

作者曹操,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观沧海》这首千古传诵的壮丽诗篇。

全诗以“观”字领起,重点描写观看到的大海之景,虚实结合,波澜壮阔,既写出大海的雄奇景色,也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宏大抱负。

二、抑扬诵读,感受诗歌音韵之美1难字正音,明确韵脚,字正腔圆诵读。

峙,起,里,志,押i韵。

2划分节奏,把握语速,抑扬顿挫诵读。

节奏: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

四言的节奏型是:××/××。

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语速:赏景诗一般语速较慢,诗人往往是边赏景,边歌从心来。

3调整语调,体会情感,声情并茂诵读。

语调:高亢激昂、雄浑有力。

宋人敖陶孙《诗评》说曹操的诗歌“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情感:吞吐天地之志向、统一中原之抱负。

三、反复品读,体味诗歌境界之美导问:王昌龄的《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我们一起来看看此诗是如何体现三境之真昧,传达境界之高远的。

1想象连读,体味物境之形似。

用“我读一词(字)仿佛看到了的景象”说说读诗的体悟,看看此诗如何用精准形象的词语表现大海的波澜壮阔和宏大气势。

例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澹澹,水波荡漾状。

“澹澹”一词可以让我们想象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大海一望无垠、波摇浪涌、苍茫动荡,多么辽阔和多么壮丽的景色!“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一个“涌”字用得尤其出色,我们仿佛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全是虚写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两个“若”字生动描写出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和大海包孕万千、吞吐日月的雄奇景象。

……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精致的体裁之一,通过联想体味,从用词角度感受诗歌语言之美、意象之美,感受曹操作为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2补充连读,体味情境之真切。

(1)补充背景,知人论世。

政治:曹操在仕途上青云直上,手握强兵,权重天下。

军事: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和乌桓。

八月取得北伐的胜利。

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那时,他已统一了北方,这正是他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之时。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毅然北上征伐乌桓。

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

(2)补充组诗,丰富深化。

《步出夏门行》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以下是《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章。

略读其他三章,加深体会。

艳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

临观异同,心意怀游豫,不知当复何从。

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冬十月孟冬十月,北风徘徊。

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鹍鸡晨鸣,鸿雁南飞。

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钱镈停置,农收积场。

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土不同乡土不同,河朔隆寒。

流澌浮漂,舟船行难。

锥不入地,蘴深奥。

水竭不流,冰坚可蹈。

士隐者贫,勇侠轻非。

心常叹怨,戚戚多悲。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小结:古人说:“诗言志。

”这组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率的。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消除了后患。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权倾朝野的自得、战事凯旋的喜悦,更有秦皇汉武为宣示主权曾经登临的山东“碣石”的联想,所以在诗中自然流露出一种君临天下、一统天下的“霸气”来,无怪乎清代沈德潜说曹操诗“沉雄俊爽,时露霸气”。

3拓展比读,体味意境之阔大。

王国维认为诗词“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尽解诗。

”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但境界高远,曹操却远非其他人可堪比肩。

咏菊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小结:(1)《咏菊》: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画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英雄的赞歌。

但霸气有余,胸襟狭促。

(2)《渔家傲》:从寄语亲人表达思乡、怀人及自身戍边飘零的情状,表达壮志难酬的苦闷。

虽也情深但境界有所差别。

(3)曹诗:境界高远的表现。

首先是意象的选择。

萧瑟的秋天,自然万物却都充满豪迈雄奇的气概,锐意进取的冲劲,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些意象将曹操不可一世的沛然豪气、英雄霸气都淋漓尽致地呈现了出来。

其次是大气的想象。

曹操的想象宏奇、大胆、夸张、大气磅礴,是理想抱负的张扬。

那“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大海的气派,是他征服天下的写照;那“神龟”与“腾蛇”的联想,是他“壮心不已”的情怀。

这些诗句,饱含了诗人“俯仰天地的情怀,洋溢着一种眼空四海的气魄”。

只有出自曹操——这个“中原霸主”之笔,我们才不会觉得诧异。

再次是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

以“大海”自比,暗喻自己精神不老,浩气长存。

总结:人格是文化理想的承担者。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评论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雄心壮志帝王风,苍凉刚劲建安骨,一人一诗一世界,品读《观沧海》,我们体味到曹操的独特人格魅力,这也是曹诗流传不朽的原因所在。

第二课时《龟虽寿》(《戎马一生,古直为文》——曹操《龟虽寿》课堂实录)一、导入师:《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时代重兵在握的大将军王敦,每次喝完酒后,就咏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并以铁如意击打壶口,以至于壶口尽缺。

王大将军对此诗句情有独钟,这几句诗出自何人之手?生:(齐)曹操的《龟虽寿》。

(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师:是呀,这是曹操的《龟虽寿》中的名句,这几句诗深受仁人志士的青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下面我们一起大声朗读一遍课文。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朗读得非常响亮,但有几个字的读音没有读好。

(教师出示投影,纠正读音。

)师:请一位同学再大声朗读一遍,力求读准字音。

(一位学生大声读。

)师:你已经咬准了每个字的读音。

但是这只是读好诗的第一步,听老师示范读一遍,然后,请同学们来评价老师的朗读。

准备——(教师字正腔圆地读,学生凝神谛听。

)师:请同学们评价老师的朗读。

生1:(胆怯地说)老师读得好。

师:评价言简意赅,请说出好的理由。

生2:老师的声音特别洪亮。

生3:老师读得比我们要有感情。

师:你听得真用心。

生4:老师读得要比我们慢。

师:是否每一句都读得很慢呀?(学生摇头。

)生5:老师读得很有节奏,该慢的慢,该快的快,可谓抑扬顿挫。

师:老师相信你的语感一定很强,你试着读一遍。

(学生摇头晃脑地读。

)师:你有很强的音乐感、节奏感,朗读古诗文就应该像你一样地读。

请同学们再次放声朗读一遍。

三、再读师:钟嵘在《诗品》中是这样评价曹操的诗句:“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投影)我想同学们肯定能读懂诗歌的大意,请你选最喜欢的一两句谈谈你的理解。

生1:我喜欢“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四句,用“神龟”“腾蛇”来比喻,强调人寿是有限的。

师:是呀,这四句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呀。

生2:我喜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几句,这几句话表明了曹操的伟大的志向。

生3:我也喜欢这四句,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曹操的慷慨豪迈,表明了曹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师:你一语中的,语言精到,我喜欢曹诗,更喜欢你!曹操写这首诗时,已经53岁,但还是驰骋沙场,戎马倥偬,斗志昂扬。

生4:我喜欢“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意思是说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曹操很懂得养生,懂得科学规律。

师:你太了解曹操了。

古代君王,像秦始皇、汉武帝,他们都到处求取仙丹企图长生不老,但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在那个时代是可贵的。

但更可贵的是如何对待人生,读完全诗,一位豪迈的军事家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

师:我们再次齐读全诗,就像你在欣赏一件心仪已久的艺术品。

四、三读师:同学们读得很响亮,但没有读出情感的变化。

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读这首诗?生1:我觉得要充满激情,读得有气势。

师:请你选几句示范一下。

(生1读。

)(众生窃窃私语。

)师:有什么看法吗?生2:我觉得中间四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像他这样读比较好,“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应该读得慢一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