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下大众的“审丑疲劳”

合集下载

网络传播下大众的“审丑疲劳”

网络传播下大众的“审丑疲劳”
媒 体 将 这 一 切原 生 态 地 呈现 在 大 众面 前 ,
丑 过程 中 , 众 尽 情 的 嘲 笑 、 斥 、 击 、 大 怒 攻
辱 骂、 恶搞 , 种 种 情 绪 得 以 释 放 之 后 , 当 大
的信 息 , 些信 息 可 能 是 比 其 他 渠 道 的 更 这
快、 更有 个 性 , 者 更具 体 , 集 中 。 如 , 或 更 比 第 一 时 间 发 布 的 独 家 消 息 —— 杰 克 逊 的 死 讯 、 开复 的辞 职等 ; 如 , 李 再 4月 1 目 4 的 青 海 玉 树 地 震 , 震 发 生 后 , 浪 微 博 地 新

中 之 美 。所 以 , 学 意 义 上 的审 丑 实 际 上 美 是 是 体 现 , 以 丑 衬 美 , 过 外 表 的 丑 陋 来 追 是 通
耀 也成 就 了 他 鼓 噪 一 时 的名 气 ; 姐 “ 凤 经 典 语 录 ” 天 涯 论 坛 的迅 速 传 播 奠 定 了她 在
里 , 它们 却 能 够 被 人 们 所 认 可 接 纳 , 使 并
丑 作 为 传 播 对 象 , 且还 通 过 审 丑 这 一 策 而
略 手 段 来 实 现 媒 体 自身 利益 的获 取 。 审 在
相比美学意义上的审丑 , 网络 传 播 中
的审 丑 却 在 消 解 这 种 从 审 丑 中 获 得 的 美 感 。 在 网 络 传播 中 , 对 丑 的角 色 、 象 , 针 现
网 络 新 媒
●- - 】 一 |
网络传播下大众 的 “ 审丑疲劳 ’ ’
■余 帅
【 摘要 】网络传播 的兼容并蓄 以及传播 内容的广泛性, 使得各种信 息参差不齐。各种低俗 、 媚俗 、 炒作等丑 陋现 象也在 网络 上横行无 忌, 大众带来了严重 的 “ 给 审丑疲劳”。 本文试结合 当下 网络新 闻传播 中的典型案例 就如何认识 “ 审丑疲 劳” 及其表现 、 因给 予 了简单分析 , 成 并希望网络媒体树立正确 的审丑观 念引导大众, 同时也为 自身发展创 立一个良好 的环境。

探析网络审丑文化的流行

探析网络审丑文化的流行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探析网络审丑文化的流行夏志康(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山东,济南 250000)摘 要:当审美文化成为人们心中的正统主流文化的时候,文化生产者会不断的创造美的内容。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同质化变得严重,加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作为审美文化补充的审丑文化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但是,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将审丑文化异化。

这样的异化的原因不仅仅是用户的喜好,其背后还有巨大的商业资本操作。

关键词:审丑文化;异化;网络文化一、前言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娱乐的方式已经从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逐步向网络视频直播、短视频等形式转变。

这随之而来的是娱乐内容和审美方式的改变,在新媒体时代,碎片化的信息内容以及戏谑审丑文化大行其道。

网络文化是多元的,是包容的。

但是这样异化的“文化”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都会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

二、审丑文化想要更好的了解审丑文化,我们可以先从“文化”谈起,文化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

虽然古今学者也尝试对此做出定义,但是至今还是没有统一的说法。

在东西方百科的对比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个关于文化特征的核心,那就是:文化是人类历史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1]“审丑异化”是对传统审丑的一种反叛与消解。

在大众文化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裹挟下,审丑文化已经失去了的自身的批判和否定价值,用丑来“指导”美,化丑为美。

现在表现出的是一种审丑消费主义、价值虚无主义。

大众在异化的审丑消费中迷失了对审丑的判断,造成了价值观的扭曲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对于“审丑”,是在信息淹没下人们审美疲劳下诞生的。

相对而言,它是审美文化的一种补充。

审美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日积月累所形成的对事物的审视观念。

这种观念表现在文化产品上,在我们这个重视精神的时代,审美文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审丑与审美相对,我们可以将审丑文化定义为:在网络中,受众对创作内容以及创作主体的审视,对其进行丑的鉴赏,创作者为了迎合受众所改编,创造出符合网络潮流的一种文化信息。

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探析

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探析

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探析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和传播速度的加快,传媒文化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审丑”。

所谓“审丑”,是指媒体和公众对丑陋、恶劣、低俗、不雅内容进行评判和谴责的现象。

“审丑”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广泛存在,涉及电视节目、网络视频、社交媒体以及各种娱乐文化产品。

本文将对“审丑”现象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探索其产生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之道。

一、审丑现象的产生原因1. 市场竞争压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各家媒体争相追求流量和点击率。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媒体为了吸引观众和读者,不惜采取丑陋、低俗、恶劣的内容,以获取眼球和点击量。

这种追求利润和市场份额的商业逻辑,导致了“审丑”现象的产生。

2. 观众需求和心理现代社会中,一部分观众、读者和网民对各种娱乐内容表现出一定的审美疲劳和快感麻木。

他们渴望一些不同以往的、更加刺激和震撼的内容,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精神需求。

这种心理和需求的存在,也促使了一些媒体和制作方利用丑态和低级趣味来进行内容制作和传播。

3. 社会价值观的扭曲传统文化以来,人们一直有着对美好、善良、高尚的向往和追求。

现代社会中,一些人对美、善、真的价值观念有了偏差,表现为对丑恶、低俗、荒诞的内容更加宽容和认同。

这种价值观的扭曲,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审丑”现象的形成。

二、审丑现象的影响1. 社会风气的恶化“审丑”现象的流行和盛行,导致了社会风气的恶化和道德底线的逐渐下滑。

一些恶劣、低俗、不雅的内容成为了社会中的“流行话题”,对传统文化和社会正能量的传播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2. 美学观念的扭曲审丑现象可能导致观众和读者的审美观念逐渐扭曲,降低了对美好和高尚文化的认同和追求。

长期以往,审丑现象可能对人们的审美情感产生消极影响,造成社会整体审美观念的沦丧。

3. 价值导向的偏差审丑现象的外化,可能导致社会价值观念的偏差和失调。

一些人可能因为接触低俗、丑陋的内容,而失去了对高尚、崇高价值的追求,认为这种粗俗和低级趣味才是真实的生活。

网络“审丑”现象研究的梳理及现实反思

网络“审丑”现象研究的梳理及现实反思

网络“审丑”现象研究的梳理及现实反思作者:丁慧民潘陈钰来源:《今传媒》2015年第10期摘 ;要:随着互联网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审丑”现象衍生出来,一些网络“丑星”通过发布自己丑态来吸引网民眼球,并受到一些网民尤其是青年网民围观与盲目追捧。

这种以丑为美大行其道的现象引发了诸多热议,造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文化理念具有不容忽视的消解和腐蚀的影响。

为此,本文将对网络“审丑”现象进行梳理、厘清其成因并提出了现实反思。

关键词:网络“审丑”现象;网络“丑星”;现实反思中图分类号:G206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0-0007-02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几乎成为人们表达思想、交流感情、娱乐消遣的必要空间。

网络上一些低俗、媚俗、庸俗等丑陋现象也衍生出来,网络“审丑”现象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怪圈。

对于网络“审丑”现象,本文通过相关文献综述的梳理,旨在厘清网络“审丑”现象的成因、影响及危害,提出现实反思与必要、迫切的审美导向。

一、网络“审丑”现象网络“审丑”现象并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有其历史根源和特殊意义。

对于人们从窥视丑到审丑再在到如今的网络“审丑”进行梳理,有助于我们认识丑,正确审丑,审丑的最后目的是为了抑丑、惩恶、扬善,正确理解审美终极目标是追求人类的“真、善、美”。

众所周知,丑是与美相比较而存在,具有与美相反的属性。

相对于美,丑意味着对立和否定,意味着不和谐、不完满。

纵观历史,与美的概念一样,人们对丑的定义也千差万别。

古希腊美学家认为丑是不和谐、不合比例、呆板无变化;中世纪美学家认为,不受上帝统辖的感性世界是丑;经验派美学家认为不合目的、不完善是丑;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家认为畸形生活是丑;直觉主义美学家认为不成功即是丑;马克思主义美学从社会发展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否定和敌视人的本质的、阻碍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东西即是丑。

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探析

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探析

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探析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传播平台的多样化,审丑现象也成为了传媒文化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所谓审丑就是对于丑陋、低俗、恶俗等现象进行批判和反思的行为。

传媒文化中的审丑现象主要来源于对于一些低俗、恶俗内容的批判和反思,反映了公众对于传媒文化的期望和要求。

审丑现象是对传媒不负责任、低俗化内容的抵制。

传媒作为信息传递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之一,其所传递的内容对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随着商业化的发展,一些传媒机构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常常追求低俗化的内容,无视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这些内容往往充斥着暴力、色情、恶俗等低级趣味,对于观众的素质提升和文化水平提高带来了负面影响。

而审丑现象则是公众对于这种低俗化内容的不满和抵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批判和反思,以期传媒能够提供更加健康、高尚、有益的内容。

审丑现象也是公众对于传媒文化的期望和要求。

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公众对于传媒文化的期望也在不断提升。

他们希望传媒能够积极传播正能量,提供符合自身审美和价值追求的内容。

对于低俗、恶俗内容的抵制和批判,实际上是公众对于传媒提供高品质、高水平内容的要求,是对传媒责任和使命的一种呼唤。

通过审丑现象,公众借助舆论压力和网络力量,向传媒机构传递他们的期望和要求,以期引起传媒的重视。

审丑现象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审丑往往容易产生盲目扩大化的效应。

在追求审丑的过程中,一些人可能会过度关注丑陋、低俗的内容,将其放大和宣扬,从而使得这些内容更加受关注和传播,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审丑往往容易产生道德审判的倾向。

因为审丑往往涉及到对于道德的判断和评价,一些人可能会过于主观地对待他人的行为和言论,形成一种道德高地的姿态,从而容易引发争议和冲突。

审丑往往容易产生言论的极化和分化。

因为审丑涉及到对于文化的不同理解和评价,不同人对于同一件事情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判断。

而在网络舆论的推动下,不同的观点和声音可能会形成不同的阵营和群体,从而引发言论的冲突和对立。

对网络“审丑”现象的美学反思

对网络“审丑”现象的美学反思
第2 9卷 第 5期
2 01 3年 1 O 月




水 电



报 ( 社 科 版)
Vo 1 . 2 9 NO . 5
0c t . 2 O1 3
J o u r n a l o f No r t h Ch i n a I n s t i t u t e o f Wa t e r Co n s e r v a n c y a n d Hv d r o e l e c t r i c P o we r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应 该说 , “ 丑” 的因 素很 早 就 已经进 入 了人 类 的
审 美活 动 。在原 始 时代 , 神话 中人 头 马面 的怪 物 、 埃
及 的狮 身人 面像 都 可 以看作 是 原 始 艺术 中 的 “ 丑” 。 在 古典 艺术 作 品 中 , 为 了使美 显得 更美 , 艺 术作 品往
往在 美 的人 物关 系 中 , 安排一个丑 的、 懦弱 的、 邪 恶
事” 也为 大众 掀 起 了 “ 审丑” 的 狂潮 。木 子 美 、 芙 蓉
姐姐 、 凤姐、 犀利哥 、 兽 兽 等 这 些 网络 “ 呕像” , 也 都 借着 这 股 “ 审丑 ” 之 风而一夜爆 红 , 占领 了包 括 网
似扭 曲 的审美 心态 却折 射 出 了高速 异化 的社 会 中人 类 内心 的焦虑 和 压 抑 , 体 现 着 深 层 的 审 美 心理 。尼
尔 ・ 波兹 曼针 对后 现代 工业 社会 的娱 乐 文化 现象 早 就指 出 , “ 我们 将毁 于我 们 热爱 的东 西 ” , “ 其 结 果 是 我们成 了一个 娱乐 至死 的物 种 ”

大众文化高级社交文化和审丑狂欢现象的文章

大众文化高级社交文化和审丑狂欢现象的文章

大众文化高级社交文化和审丑狂欢现象的文章篇一:大众文化是指广泛传播、被广泛接受的文化产品,如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书籍、杂志等。

这种文化往往涉及到社交、娱乐和价值观等方面,旨在吸引观众并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态度。

然而,随着大众文化的不断扩张和多元化,它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

一些文化产品变得越来越受欢迎,因为它们涉及到更多的社交元素和审丑元素,这些元素有时会被视为有趣或娱乐,但也有时会被视为低俗、丑陋或恶心。

这种现象被称为高级社交文化。

这种文化通常涉及到更多的社交技巧、礼仪和社交规则,包括如何与不同的人交往、如何表达情感和观点等。

这种文化往往被视为高雅和文明,但在一些社会中,它也可能被视为虚伪、浮华和不真诚。

另一方面,审丑狂欢现象则是指那些广泛传播、被广泛接受的文化产品中包含了大量低俗、丑陋或恶心的元素,这些元素可能会引起观众的共鸣或不适,甚至可能会引起观众的情绪失控和暴力行为。

审丑狂欢现象在某些文化产品中非常普遍,如网络文化、社交媒体和游戏等。

这些文化产品通常涉及到大量的负面元素和暴力内容,可能会引起观众的情绪失控和不适。

此外,审丑狂欢现象也可能会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和道德标准产生负面影响,因为一些文化产品可能会被视为低俗、丑陋或恶心,但它们却可能会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

大众文化和高级社交文化以及审丑狂欢现象都是文化领域中不可忽视的现象。

它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观,同时也都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和道德标准产生了影响。

在未来,我们需要更加关注这些现象,并努力推动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以促进文化的健康发展。

篇二:大众文化是广泛传播、面向大众的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书籍等娱乐内容的文化现象。

高级社交文化则是在大众文化基础上,通过一定的仪式、规则和价值观的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审丑狂欢则是将审丑和娱乐相结合,通过娱乐化的方式呈现各种负面、低俗、猎奇的内容,以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和文化需求。

大众文化和高级社交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关系。

警惕网络审丑泛滥的社会危害

警惕网络审丑泛滥的社会危害

警惕网络审丑泛滥的社会危害作者:李旦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05期摘要:网络媒体通过为丑行提供秀场来诱使公众的非理性围观,将审丑作为获取眼球经济的重要手段。

网络传播已违背审丑适度的原则,批量复制生产各类丑行,沦为社会丑相的吹鼓手。

虚拟空间借审丑之名行媚丑之实,培养了公众错误的娱乐审丑观。

网络丑行泛滥及“审丑疲劳”现象所带来的负面效应需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网络媒体;审丑疲劳;信息传播网络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丑闻进行披露,呼吁公众对人性中丑的一面持否定反思的态度,并深度挖掘丑行产生的根本原因,及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对推动全社会的文明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在全民审丑时代,媒介组织和网民往往曲解“新闻自由”的本意并加以滥用,一个个原本孤立的社会丑相在媒体的精心策划下,在公众的盲目起哄及舆论领袖的极力挑唆中引发全民非理性围观。

长此以往,必将对营造健康和谐的信息传播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1 网络审丑泛滥加剧“审丑疲劳”程度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中离奇的社会丑相越来越多。

当某类丑行事件首次通过网络媒体曝光时,整个社会感到震惊、恐慌、愤恨,于是全体公众展开一致声讨。

随后此类真假负面信息层出不穷,即时涌现的海量同质化丑闻对公众展开视听轰炸。

在真实及虚拟丑行的强度刺激下,人脑组织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丑行的反应能力逐渐消弱。

由愤懑到期望,由期望到失望,由失望到焦虑,由焦虑到心灰意冷,由心灰意冷到熟视无睹,人们不再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丑恶现象感到震惊与不适,反而在厌倦和麻木不仁中开始习惯适应并认可接受丑行。

太密集的发案率,太多的丑闻炒作,将公众淹没在丑行的洪流中。

循环往复,原本敏感的受众听多了,看烦了,最终就感觉腻了、疲了,无所谓了,不想说了,懒得批判了。

犹如温水煮蛙,越来越多的人在这种“麻醉”状态下对丑陋现象逐渐麻木,待察觉到危险时生理上的灵敏反应机制早已钝化,心理上的警惕感丧失殆尽,直至沦为“沉默的大多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传播下大众的“审丑疲劳”
作者:余帅
来源:《新闻世界》2010年第08期
【摘要】网络传播的兼容并蓄以及传播内容的广泛性,使得各种信息参差不齐。

各种低俗、媚俗、炒作等丑陋现象也在网络上横行无忌,给大众带来了严重的“审丑疲劳”。

本文试结合当下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典型案例就如何认识“审丑疲劳”及其表现、成因给予了简单分析,并希望网络媒体树立正确的审丑观念引导大众,同时也为自身发展创立一个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审丑审丑疲劳网
从芙蓉姐姐到天仙妹妹,从励志哥到凤姐,一个个传奇似的人物悄然走红网络。

芙蓉姐姐凭着在清华BBS上的帖子红遍大江南北;励志哥在猫扑上的自我炫耀也成就了他鼓噪一时的名气;凤姐“经典语录”在天涯论坛的迅速传播奠定了她的大红大紫。

可见她们的走红离不开网络的推波助澜。

仔细审视这些网络红人的走红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从芙蓉姐姐到凤姐,其自我炒作的方式如出一辙:大放厥词、拍写真、上娱乐节目、相亲等。

这些手段被网络媒体毫无保留地加以复制并刻意渲染,将其“丑态”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大众面前。

在这个过程中,网络媒体不但把丑作为传播对象,而且还通过审丑这一策略手段来实现媒体自身利益的获取。

在审丑过程中,大众尽情的嘲笑、怒斥、攻击、辱骂、恶搞,当种种情绪得以释放之后,大众最终形成了对网络新闻传播的“审丑疲劳”。

何谓“审丑疲劳”,其意指人们对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丑恶现象越来越麻木冷漠,甚至美丑颠倒,以丑为荣。

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更是加剧了这种趋势。

一、网络传播中的审丑对传统美学意义上审丑的颠覆
丑,美的对立面,可以视为怪异的、不合常规的,使人心理上产生恐惧、怜悯、厌恶情绪的事物。

而美学意义上的丑不是指真正意义上的丑,它通常是成为审美的对象来发现丑中之美。

如商周时期的青铜饕餮,个个面目狰狞且带有几分神秘感。

这些奇特的纹饰要么是珍禽异兽,抑或是魑魅魍魉,总之要给人留下一种怪异的感觉。

但是在今天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社会里,它们却能够被人们所认可接纳,并使之成为审美的对象,来展现远古时代的特有神秘之美。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学家们是以艺术的眼光来判断丑的价值,获取其中之美。

所以,美学意义上的审丑实际上是审美的一种异化,是审美较高层次上的体现,是以丑衬美,通过外表的丑陋来追逐其内在的美丽。

这种微妙的心理在《庄子》中得到了极好的印证。

《庄子》全书塑造了诸多怪异的形象:臃肿的散木、断了腿的申徒嘉、长相奇丑的哀骀它等等,庄子通过对他们外形丑陋的描写是为了赞赏丑中之美以及内心高尚的道德品质。

当形式丑与内在美相结合时,就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

相比美学意义上的审丑,网络传播中的审丑却在消解这种从审丑中获得的美感。

在网络传播中,针对丑的角色、现象,媒体将这一切原生态地呈现在大众面前,不加任何的掩饰。

这种赤裸裸的丑相毕露,从媒介经济角度来讲获益颇丰,既赚得眼球又赢得了人气,最终是经济利益的攫取。

而网民在这场审丑的狂欢仪式中,大多数受众并不是带着批判的目的来的,相反,在整个网络围观的过程中,给予的是奚落、嘲讽、挖苦甚至是人身攻击。

所以,在对丑的传播过程中,无论是传者还是受者的角色定位都不在于对美的追求,而是以丑为丑,停留在审丑的初级阶段。

因此,美学意义上的审丑和网络传播中的审丑最大的区别在于对审丑对象的价值判断。

前者能够找准审丑对象并获得其中美的价值;而后者缺少对于美的价值追求,在审丑对象的选择上也是以丑为丑,以丑论丑。

这种审丑过程是对真正意义上审丑的一种彻底颠覆。

二、“审丑疲劳”在网络传播中的表现
麻木。

网络媒体由于自身对于信息准入的要求较低,各种信息能够在网络上相对自由的传播,同时,大量的丑恶、低俗现象也出现在网络上,频繁地刺激受众的感官神经,使我们对于丑恶现象的反应能力也逐步减弱直至麻木。

以芙蓉姐姐为例,她刚出道时,网友是一边倒的对其谩骂攻击。

但折腾了这么几年,芙蓉姐姐逐渐汇聚起了人气,现在点击有关芙蓉的新闻,会发现其中对她的评论是好坏参半,扭转了以前一边倒的局面。

同时越来越多的网友对芙蓉姐姐的行为表示理解并给予支持,有的网友甚至直言不讳:“芙蓉姐姐其实挺漂亮的,比一般明星好”、“她是靠自己的双手吃饭,没什么可骂的,支持芙蓉姐姐”等言论。

我们姑且不论网友言论正确与否,至少我们可以看出大众在面对网络媒体对其无休止的传播中逐渐丧失了批判的热情与动力,也逐渐模糊了是与非的界限。

这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和其学生默顿对大众传播功能分析时指出的传播功能失调那样:大众传播把人变成了丧失辨别力和顺从现状的单面人、导致审美情趣及文化素养的普遍平庸化,并称之为“社会麻醉”的功能。

①而我们就在这种“麻醉”状态下对丑陋的现象逐渐地麻木。

模仿。

1960年梅尔文·德弗勒在《大众传播理论》中提出了一种传播效果理论——文化规范理论。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经常报道或强调某事物就会在受众中造成某事物是社会文化规范的印象,从而促使受众去模仿,结果形成了间接影响。

受众可以从传媒中获得新见解以改变其原有看法,这样媒介就为社会树立了规范。

②但是,一旦媒体责任缺失,背离了正确的方向,那么它意在表现或者突出的错误主题则会在受众心中造成负面印象,受众的模仿行为也会因此误入歧途。

如果网络媒体一开始以正确的态度报道芙蓉姐姐的行为,并给予正确的引导或者批判而不是一味的炒作宣扬、哗众取宠,那么“自我颠覆也能走红于这个时代”这种观念就不会成形于广大受众心中,也不会出现天仙妹妹、凤姐之类的一大批追随者。

三、网络传播环境下催生“审丑疲劳”的要素
在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中,新闻最终呈现在受众面前要经过双重把关,一是采写者对原始素材的取舍;二是编辑层面的最终把关。

而在网络新闻传播中,传受双方的角色界定被打破,个人既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制作者、发布者。

人们可以相对自由的传阅信息。

再加
之网络信息传播的海量性、广泛性、快捷性等特点,互联网上出现了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


些因素客观上都为那些“丑”的对象提供了生存空间。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3月份,我国的网民人数已达到4.04亿。

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对于信息流通的广泛性、接收效果都起到
了极好的推动作用。

在这样的网络背景下,也滋生了“丑”的传播土壤。

其次,从受众角度讲,网民作为主体性和能动性更高的受众,和传统媒体受众有不同的心理诉求,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自我表达、自我认可和他人认可)都需要通过网络媒介来满足。

③通常,网民通过博客、微博、BBS、留言板、聊天室等多种形式来满足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这些网络红人走红的过程中,大多数网民就是利用这些自我表达的途径讲述对她们的看法、
发表评论,通过对这些事件的认知理解来阐述自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另外,在网络传播中,网民的观望态度和看客心理也造成了对芙蓉姐姐等的网络围观。

鲁迅先生曾就中国人的看客心理作了深刻的批判,他指出了这种只对事件的内容本身发生兴趣,而对事件的真实人物没有同情的不良心理的危害。

然而,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在现代社会,日益发达的媒体反而增加了受众的看客心理。

因为人们在传媒建立的拟态环境中逐渐丧失了辨别真假的能力。

对于一切现象的呈现不过是一场现场直播的节目罢了。

④事实上,他们对于炒作的网络红人本身的确不感兴趣,只是像看戏一样来旁观她们的“丑相”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快感。

丑作为一种客观的现象,存在于客观现实世界和人类精神世界,而新闻传播是反映整个世界变动的包括客观世界和精神世界。

因此,丑的事物必然在新闻传播的视野范围内,但是对于新闻审丑也是必须的。

问题的关键是怎么去表现丑,怎么去审丑。

新闻审丑亦有其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而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充分挖掘其正面效应。

正面效应主要有三种体现:通过丑来抑丑,大众传媒监视社会环境的职能就在于将丑陋现象曝露于光天化日之下,给人以警示,抑制它的蔓延;通过揭丑来衬美,美与丑与生俱来,是一个互相依存的矛盾体,相比较而存在。

新闻传播披露现实中的丑陋现象,激励人弃丑求美;通过揭丑来求美,新闻传播通过对丑的揭露让其自惭形秽,无地自容,而促使其向美的方向转化。

⑤这些才是网络新闻传播中应该坚持的正确的审丑方式和审丑心态。

如今,网络已成为继报纸、电视、广播之后的第四媒体,其发展速度惊人,大有赶超前三者之势。

在这样的媒介传播格局下,把握好网络新闻审丑,避免大众的“审丑疲劳”对于净化网络新闻传播环境、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①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49-52页
②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218-219页
③雷跃捷、辛欣:《网络新闻传播概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184-186页
④陆勇强,《看客心理的“文化理解”》,中青在线,2003年07月24日
⑤邓利平:《审美视野中的新闻传播》[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133-135页 (作者:四川大学09级新闻学研究生)
责编:周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