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活着》
浅析《活着》

浅析《活着》《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主要讲述了乡村家庭的起落历程,反映了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是一部富有现实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
小说以主人公福贵为中心展开,通过他的经历展示了中国农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苦难。
福贵一家从小康状态逐渐陷入贫困和各种悲惨遭遇,历经战争、自然灾害、政治运动等种种磨难,最终破碎的家庭只剩下他一个人在生存。
小说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不回避农村贫困、人性的丑陋和残酷的现实。
小说中丰富的描写情节、细腻的描写手法、真实的历史背景,共同刻画出一个家庭、一个人物生活的真实画面,让读者深深感受到生活的残酷和人性的沉沦。
小说中有许多反映人性的鲜明形象,反映出中国农民在生活中所面临到的各种考验和苦难。
福贵和其家庭成员都具有鲜明的人性特点,每一个人物都在物质、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例如,福贵的父亲原本是个快乐、乐观的人,但生活的不幸和家族的衰败导致他陷入心理困境,身体也逐渐崩溃;福贵的妻子早早离开了他,交给他无尽的痛苦和悲伤;而福贵自己也在列车事故中失去了所有家人,从此一直孤独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通过小说,作者成功地将人生百态和历史风云融为一体,把农村家庭的悲欢离合、荣辱得失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使读者在痛苦中体察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这部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大变革、家庭命运的变迁、人生的起伏和沉浮,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历史的态度,既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深刻的思考,也让读者探究生命的真正价值所在。
总之,《活着》这部作品通过小说家的细腻描写,真实反映了中国农民的生存现状和苦难,引导读者以深刻、客观的方式去看待人性、历史和生命价值。
在深刻剖析人性、历史和社会的同时,本书也引领读者去尊重和珍惜生命,更好地探究意义所在,从而拥抱和谐的人类生存。
浅析《活着》

浅析《活着》《活着》是余华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农村改革开放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历经了家族的沉浮和苦难后,最终在乡村挣扎中艰难生存下来的故事。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写实主义风格和感人至深的情感描写,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对《活着》进行浅析,一探这部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刻启示。
在小说中,主人公福贵是一个普通的农民。
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生老病死、别离团聚等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变故。
即使在面临如此多的困难和挑战时,福贵仍然能够坚守初心,顽强生存,这正是小说最为动人之处。
小说中所展现的农民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以及农村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现实,让读者对于中国农村的变迁和人民生活的苦难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和感受。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福贵的命运,展现了农民的艰辛和不易。
福贵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从小就经历了家族的衰落和挣扎。
在他的一生当中,他先是经历了贫困的童年,然后又遭遇了家庭的破裂和亲人的离世。
尽管面临着无数的挫折和打击,福贵始终没有放弃,一直努力与命运抗争,艰难求存。
他所经历的命运之苦,让人深感唏嘘和感伤。
也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让福贵最终得以在世俗中生存下来。
这种对生活的顽强和对命运的抗争,正是小说中最为深刻的精神内涵之一。
小说中还体现了作者对于农村生活和乡村社会的深刻剖析。
在《活着》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农民家庭的生活状态,也可以看到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农村改革开放时期所带来的影响。
小说中对于农民生活的描写非常细腻真实,使得读者对于中国农村生活和农村社会的面貌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作者通过对农村社会的剖析,让读者感受到了农村改革开放时期对于农村社会的巨大冲击和变革,也让人深刻理解了农村社会的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小说中对于家庭、亲情和人性的描写也是十分感人。
在福贵的一生中,他经历了亲人的死亡、家庭的破裂,也经历了离别与团聚。
在生活的沉浮中,福贵经历着亲情的痛苦和人性的考验。
在小说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些情感的变化和碰撞,使得福贵的人生历程显得更加动人和感人。
浅析《活着》

浅析《活着》《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小说以中国农村底层农民的生活为背景,通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命运变迁展现了中国大半个世纪的苦难历程。
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关怀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的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国农村,讲述了主人公福贵从小到老的一生。
福贵原是一个普通的小地主,但在社会变革的浪潮中,他家族遭受了连绵的苦难。
在日本侵华战争、国共内战以及土改、合作社、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历次社会运动的洗礼下,福贵一家历经磨难,饱受生命的压迫和伤害。
然而尽管家庭遭受巨大打击,福贵仍然相信生命是宝贵的,他始终坚持着活下去的信念,并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活着”的意义。
小说以福贵的亲身经历为主线,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展示了一位农民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作品以真实的感情和细腻的笔触塑造了福贵这个普通农民形象,透过福贵的一生,展现了中国农村底层群体的悲喜人生,以及在社会动荡中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痛苦。
小说还深刻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制度的无情,让读者深刻反思生活的真谛和社会的黑暗面。
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关怀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描绘了中国农村的原生态和普通人的苦乐兴衰,使人们对中国农村的生活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小说通过对福贵一家的遭遇进行深入剖析,深刻揭示了中国农村在社会变革中所承受的压力和痛苦,让人们对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最重要的是,《活着》以其深刻的人性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活着”的意义,激励人们在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时,不放弃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幸福的追求。
《活着》深刻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革,展现了中国农村底层农民的真实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作品。
通过对《活着》的分析,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人民的苦难历程,感受生活的真谛,激发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幸福的追求,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浅析《活着》

浅析《活着》《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为背景,通过一个农民家庭的命运变迁,展现了人性的悲凉与坚韧。
小说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备受赞誉,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下面我们就来浅析一下《活着》这部小说。
小说的背景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黑暗的一段时间,无数人因为政治斗争而失去了生命,整个社会都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小说以农民家庭为切入点,通过一个平凡的人物的命运变迁,展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状态。
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是一个朴实善良的农民,他在那个时代经历了家庭的分崩离析、贫困的煎熬和无法承受的生命苦难。
小说以福贵为代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当时普通人民所面临的痛苦和无奈,如同一面放大镜,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映射得淋漓尽致。
小说展现了人性的悲凉和坚韧。
在文化大革命这样的特殊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是非常艰难的。
福贵一家就经历了种种磨难,从家庭的破碎到生活的艰辛,他们遭受了种种折磨和磨难,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坚韧不拔地生活下去。
小说中的这种精神让人感叹和钦佩,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悲凉和坚韧。
在磨难面前,人们可能会崩溃,但也可能会坚强,小说通过福贵一家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在逆境中的两种可能性。
小说的艺术风格也是其引人注目的地方。
余华在《活着》中运用了大量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使得小说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的气息。
在描写人物的命运变迁和社会的动荡中,余华用了一种淡泊的笔触,使得故事更加真实生动,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余华还在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民间元素和风格,使得这部小说更富有乡土气息和生活的质感。
这些特点使得《活着》在中国文学中独树一帜,成为了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的主题深刻且耐人寻味。
《活着》这部小说虽然以文化大革命时期为背景,但其主题并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里所经历的磨难和生活状态,通过这一家人的遭遇,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在生活中的本质和真相。
浅析《活着》

浅析《活着》
《活着》是郭敬明的作品,以质朴简洁的文字,让读者对当时的历史和人生感到感动。
历史和政治的酝酿,使隐私的活着变得残忍无助,却也写出了灿烂的人生。
小说的主人公郝洪洋受到父亲的苛刻的批评,而他几乎无力抵抗,只能用困惑、怨恨
和无穷的思考去表达他内心的痛苦。
在他家里,任何细节都可能令他父亲发火,令他深陷
在父权模式之中。
由于抗议者的被极端压敏,他也为自己辩护不利,同时受到父权的约束,使他的心情会变得更加抑郁惆怅。
在叙述中,作者着重讲述了人性的阴暗面和命运的残酷。
郝洪洋宁可把朋友献给一个
上司,也不愿失去尊严。
经历折磨,他依然尽责守信,努力坚持正义,不管危险多大,他
也能找到自己的道路,继续努力安身立命。
本书中,人物穿越历史变迁、从失败到重新开始,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的意志。
他们
几乎不用言语,都写出了自己内心的痛苦,表现出生活的残酷以及对社会的各种纷争的深
刻反思。
历史的洪流,时过境迁,当权者的权威,以及眼前的现实,都深深刻在郝洪洋的
心中,他既不能屈服也不能抗争,最终的心底激荡出的是一种坚定的追求。
《活着》给读者带来了深刻而细腻的历史感,让我们见证了历史车轮的滚动、社会变
革以及人类共同面对挑战的能力。
尽管朋友失去了友谊,在权利与尊严之间碰撞,然而凈
化心灵的那份温暖不温不火,无法在那个历史长河里抵抗。
但无论什么时候,郝洪洋都在
活着,而他活着的这一路,正是他更加坚定自己内心的勇气。
浅析《活着》

浅析《活着》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品之一。
它通过一个平凡的农民福贵的一生,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农村在20世纪上半叶的深刻变革,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和坚韧,也传达了一种做人的态度。
全书以福贵的人生经历为核心。
他出身于贫苦农家,在家族中排行第二,负责照顾兄弟姐妹。
在福贵年轻时,他的父亲为了还债自杀,母亲也不久后死去,兄弟姐妹们也一一离去。
福贵在磨难中求生存,在修改自己的生存方式中,他有一种原始的智慧和彻底的清醒。
他和妻子自力更生,两个人一起养活他兄弟的女儿和妻子的妹妹。
当大饥荒爆发时,他也不会抛弃自己的亲人,他用剩下的稻草卖给饥民,为亲人挣取了第一桶金;等到有一天妻子带着浩然长大离开时,他感到了言语无法形容的孤独。
他的生活中不仅有苦难,也有真情。
他和他的妻子相互慰藉,相互扶持。
他会在心灵的角落里深咀嚼人间恩愛,春夜、晴日、长堤,手牵着手慢慢地走。
他们的这种恩愛不仅仅是夫妻之情,也可以理解为人民之情,他们为自己的子弟孤儿们负责,为自己的亲戚报恩。
此外,小说中还有一些象征和意象的使用。
比如“倒扣的菜碗”形象,代表着人类的命运;雾霾笼罩的环境,代表着灰色氛围;血水淋漓的屠场,代表着暴力和残忍;八岁的浩然,带着“新郎”一样的面罩,代表着幼儿的无辜。
总的来说,《活着》重要的一点在于它所呈现的人情世故而不失真情实感,它在讲述一个全民性的悲剧时不落俗套,传递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即人们都要活下去,不管生命多么痛苦艰辛。
书中表述了反抗命运并不意味着反抗社会或政府,反而意味着发现能力、愈发亲近和携手共进。
活着:人生的全方位解读

活着:人生的全方位解读
人生是一场漫长而又短暂的旅程,每个人都在这个旅程中经历着各种各样的风风雨雨。
《活着》这本书深刻地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启发和思考。
首先,书中描绘了生活中的艰辛和磨难。
主人公在经历了家庭的变故、苦难的人生和社会的动荡之后,依然坚持活下去。
这让我们深刻地意识到,无论生活如何艰难,我们都应该坚持下去,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奇迹。
其次,书中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关系。
主人公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依然保持着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
这提醒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人,因为他们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支撑。
最后,书中还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希望。
主人公在经历了种种困境之后,依然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这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保持乐观的态度,相信明天会更美好。
总之,通过《活着》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关系,保持对生活的希望和憧憬。
让我们一起珍惜生活,活出精彩!。
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的生与死

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的生与死在余华的《活着》中,生与死的主题贯穿始终,以一种深沉而质朴的方式展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与命运的无常。
这部作品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却以最真实的笔触描绘了生命的坚韧与脆弱,以及在生死边缘挣扎的人们所展现出的无奈与希望。
故事的主人公福贵,本是个富家子弟,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然而,他的放荡不羁和挥霍无度使他家道中落,从此走上了一条充满苦难的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死亡如影随形,不断地夺走他身边的亲人。
先是他的父亲在他赌博输光家产后气死,母亲也在贫困和疾病中离世。
随后,他在战争中九死一生,好不容易回到家乡,却发现女儿凤霞因一场大病变成了哑巴。
妻子家珍是福贵生命中的一抹温暖。
她勤劳、善良、坚韧,始终陪伴在福贵身边,不离不弃。
即使生活艰辛,家珍也从未抱怨,而是默默地支撑着这个家。
然而,她最终也因劳累和疾病离开了福贵。
儿子有庆是个活泼可爱、善良懂事的孩子。
他每天都要跑很远的路去学校,却从不叫苦。
但命运却残酷地夺走了他的生命,他因给县长夫人输血过多而死。
这是一个让人痛心的情节,一个无辜的生命就这样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消逝。
女儿凤霞长大后嫁给了二喜,本以为生活会渐渐好转,可凤霞却在分娩时大出血去世。
紧接着,女婿二喜在工作中意外身亡,只留下了外孙苦根。
然而,就连苦根这最后的希望,也在贫苦的生活中因为吃豆子过多而夭折。
在一系列的死亡面前,福贵却依然坚强地活着。
他的活着,并非是对命运的屈服,而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的接纳。
每一次亲人的离世,都像是在他的心上划了一道口子,但他没有被痛苦击倒,而是选择带着回忆继续前行。
《活着》中的死亡,并非是简单的生命终结,而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人们的生命如同蝼蚁,随时可能被命运的车轮碾碎。
有庆的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和权力的滥用;凤霞的死,则揭示了医疗条件的落后和生活的艰辛。
这些死亡,不仅仅是个体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新时期小说的“审丑”趋向
文章摘抄:
1. 我摇摇头,心想还是回家吧。
一天下来,我的绸衣磨破了,肩上的皮肉渗出了血。
我一个人往家里走去,走走哭哭,哭哭走走。
想想自己才挑了一天的钱就累得人都要散架了,祖辈挣下这些钱不知要累死多少人。
到这时我才知道爹为什么不要银元偏要铜钱,他就是要我知道这个道理,要我知道钱来得千难万难。
2.我爹死后,我像是染上了瘟疫一样浑身无力,整日坐在茅屋前的地上,一会儿眼泪汪汪,一会儿唉声叹气。
3. 那天雪下得特别大,凤霞死后躺到了那间小屋里,我去看她一见到那间屋子就走不进去了,十多年前有庆也是死在这里的。
我站在雪里听着二喜在里面一遍遍叫着凤霞,心里疼得蹲在了地上。
雪花飘着落下来,我看不清那屋子的门,只听到二喜在里面又哭又喊,我就叫二喜,叫了好几声,二喜才在里面答应一声,他走到门口,对我说:“我要大的,他们给了我小的。
”
4. 有庆,凤霞都死在那家医院里,没想到二喜到头来也死在了那里。
你想想,我这辈子三次看到那间躺死人的小屋子,里面三次躺过我的亲人。
我老了,受不住这些。
去领二喜时,我一见那屋子,就摔在了地上。
我是和二喜一样被抬出那家医院的。
关键词:审丑、艺术形式、审视
正文:
雨果曾认为:“万物中的一切并非合乎人性的美,感觉到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他创造了阿西莫多这个拥有奇丑外表的人物,同时赋予这个人物无比美丽的心灵。
自古以来,丑从来都是被认为是美的对立面,但它确是客观存在的,即使它的存在让事物看起来不是那么协调,它也是事物本质内容之一。
人们总是以丑衬美或者有意忽略或排斥它的存在,这与传统美学的认知是有极大关联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忘却它的存在。
时至今日,美丑的认知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历程,“审丑”也成为新时期小说的一大突破。
作者在创作时接受并认为丑是病态时代的一大特征,他们成为有自觉审丑意识的一群人,通过极端极度的“丑”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内容,提高渲染力。
一、《妻妾成群》
作家苏童以“审丑”的方式来还原那个时代下真实的女性原貌,他始终站立在中性的角度来叙述整个故事。
《妻妾成群》里的颂莲、梅珊、卓云等等女人无一不处于封建制度所笼罩的黑暗之下,她们的挣扎、抵抗是那么渺小、微不足道。
传统意识里,女性所代表的一直都是温婉善良的代表、柔美动人的象征。
然而在苏童笔下,每一个女性的确都是美丽动人的,但是却也都是病态的。
他通过描写不同女性之间的冲突斗争以及种种病态的行为来揭示那个时代下可悲的封建制度,揭示女性是男权主义的牺牲品并控诉社会封建制度的不人道及不合理。
作品里的颂莲也好、梅珊或者卓云也罢,她们即使是放到今日也可以堪称为优秀的女性。
颂莲作为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女大学生,自然有着不俗的气质教养。
梅珊作为戏剧名角,除了倾城的容貌还有着不俗的喉嗓。
通过作品中对卓云的描写也是可以看出她本身看上去是温婉柔和的。
如此这般各有动人之处的女性在深宅大院里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悲剧,她们费尽心机却自始自终也没得到自己想要的,即使得到也都只是暂时的,最终的结局是男人
的背叛和舍弃。
她们是美丽的,但不善良,即使原本善良,最终在封建制度和男权主义环境下成为一个充满心机、无谓善恶的人。
梅珊违背了传统女性观念出轨他人,出卖自己的肉体甘愿堕落沉沦。
颂莲出卖了自己的人格抛弃爱情选择依附于男人,怕失去依靠从而对自己的男人充满强烈占有欲,而卓云则是通过极其残忍又可怕的手段只为稳固自己的地位。
苏童对颂莲的刻画表现出那个时代下女性对自我意识的狭隘和脆弱,她的思想中充满强烈的人身依附意识,选择归顺于男权意识,她的命运注定是可怜又可悲的。
而卓云的存在则是另一种意识的体现,她表现出旧时代下女性与女性的对立,她们互相毒害,互相撕扯,却转而讨好男权,她们注定存活在悲剧的深渊。
苏童在《妻妾成群》中毫不留情且直白的描写出女性的阴暗面,除了同情以为更是为了揭示造成如此结果的原因。
苏童通过“审丑”来直击人心,反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拷问人性的丑恶。
二、《红高粱》
莫言在《红高粱》这部作品中通过赤裸直接的暴力描写来表现“审丑”艺术。
整部作品以虚拟人物构造的形式来描写东北高密发生的野性传奇和民间土匪司令于占鳌的传奇人生。
作品内容充斥着血腥、性爱和暴力,诸如“屎”“尿”“尸体”“野合”等字眼不断在作品中出现。
莫言通过孩童角度进行“审丑”叙述,通过稚嫩的视角去看待真实的世界。
“丑”在莫言的笔下是另一种真实,虽然不堪但也是一种历史真实,给人以陌生却如熊熊烈火般热烈炙热的情感、视觉冲击。
文中于占鳌在戴凤莲出嫁时对她萌生爱意,在她回门时劫她在高粱地野合,杀死她的麻风病丈夫,正式成为她的情人,与她开始激情迷荡的欢爱。
在当时的年代,这是违背伦理的食物,不被当时传统观念所接受,莫言却通过“审丑”此事,以不羁的野性生命力为基调,另类的表现出他心中的自由向往。
在描写罗汉大爷的死时,莫言更是不遗余力地去雕刻他的惨状“孙五操着刀,从罗汉大爷头顶上外翻着的伤口剥起,一刀刀细索索发响。
他剥得非常仔细。
罗汉大爷的头皮褪下,露出青紫的眼珠,露出了一棱棱的肉。
父亲对我说,罗汉大爷脸皮被剥掉后,不成形状的嘴还呜呜噜噜地响着,一串一串鲜红的小血珠从他酱色的头皮上往下流。
孙五已经不像人,他的刀法是那么精细,把一张皮剥得完整无缺。
”在他的描写下,呈现在读者面前是活生生、鲜血淋漓的可怕画面,人像动物一样被宰割,作者用极其自由、痛快又狰狞的语言征服读者。
在莫言的作品里,丑与美是两个极端到极点的事物。
在善恶并存的现实社会下,莫言在描写“丑”的时候,毫不留情的直接撕碎人们面前美好的事物,还原丑陋的真实世界,同时赋予其传奇的感性色彩。
正是因为如此自由放荡的“审丑”,他行为法则的意志才得以张扬。
人们所做的一切皆是为了自由、为了爱情、为了生命,这样的条件下他们没有法则、随心所欲、顺其自然。
三、《活着》:
余华在《活着》这部作品中以平凡小人物的角度去审视事物,以第一人称来叙述整个故事,站在美的角度进行“审丑”。
《活着》的背景是中国现当代史,故事线贯穿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期间发生了很多重大事件,诸如反右派、人民公社运动、三年自然灾害以及文化大革命等等。
50年代发生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建立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基调之上,每个人都投入自己全部的激情到这美好假象之中,自认为可以达到所谓的理想目标。
而实际上是人们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断挣扎在生存线边缘。
作者于《活着》这部作品所给出的结果是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其他任何事物。
因而全文所围绕的是不断出现的“死亡”,并非所谓的“活着”。
作者通过描写“死亡”来烘托“活着”的艰难。
“福贵”作为主人公,从天堂一路跌至地狱,历经磨难,身边的亲人、朋友都一个接一个离开人世。
他成为这群人活过的见证者,同时也是见证着这群人的离开。
那是一个混乱、可怕的时代,所谓“当家作主”的农民并没有真正“翻身做主把歌唱”,他们依然没有话语权,他们所能做
的只是遵从上面的指示。
福贵对自身所受到的苦难全部归结于命运,自己和家人是生来就命苦的,怨不得别人,只能受着。
另一方面,在那个所谓“有希望”的时代,一件件“丑事”周而复始地发生。
活泼健康的有庆因为县长老婆的生命被抽干了血,而医生直至有庆死亡的时刻也没把他的生命当一回事。
而春生在无数次的战争中活下来,从第一次在长江附近打仗到抗美援朝,不断命运抗争,九死一生,可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折磨迫害,最终上吊自杀在一棵树上。
作者通过这些人最终的死亡结局来呈现那个时代下的沉痛。
生活无比残酷,对福贵一家来说,他们并没有多大的抱负,他们只是想好好的活着,只要活着,就是福,就是贵。
所以福贵在历经苦难、死亡之后他仍然愿意承受痛苦、坚持活下去。
“福贵”就是那个时代背景下劳苦人民的缩影,活在美好的社会主义的假象之下,在艰难险阻的条件下苟延残喘,但他们仍然善良、勤劳、乐观向上且坚信活着总会好的。
《活着》就像是一部时代苦难史,余华通过“丑陋”的真实去直面残酷的“美丽世界”,通过不断重复描写“丑陋”的事物还原对真实世界的思考与批判。
《妻妾成群》、《红高粱》和《活着》这三部作品都有“丑”的部分,三位作家分别通过不同形式的“审丑”来表达观点。
“审丑”在新时期文学中成为非常别致的特点,作家在美学角度上接受并接纳“丑”,承认丑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并通过艺术手法呈现“丑”,直接描绘出真实的世界。
参考文献:
1.《论莫言小说的“审丑”写作》,桓芳,2008年5月1号
2.《论《红高粱》的审丑艺术》
3.《<活着>:民间、苦难、审丑》,凤卓,《安徽文学》,2009年第12期
4.《论新时期小说中的审丑现象》,景亚如,2009年5月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