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人物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活着中的人物形象与人生哲理

活着中的人物形象与人生哲理

活着中的人物形象与人生哲理活着是每个人都经历的一段旅程,而在这个旅程中,每个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具备着独特的人生哲理。

通过小说、电影、戏剧等艺术形式,我们可以深入体验和思考活着中的人物形象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人物形象一:坚韧与希望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遭遇各种困难和挫折。

然而,在逆境中依然坚韧不拔并保持希望的人物形象给予了我们启示。

他们以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面对困苦,以乐观的态度寻求生活的出路。

比如在刘震云的小说《活着》中,主人公福贵在面对家族的衰败、亲人的去世以及战乱的摧残时,始终保持着一颗坚韧的心。

他以自己的双手艰辛地种田,勤劳奋斗,始终保持对生活的希望。

他的人物形象告诉我们,无论遭遇多大的挫折,只要保持坚韧和希望,我们就能够战胜困难,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人物形象二:勇敢与担当生活中,勇敢面对自己的责任和担当,是人物形象中散发出的另一种重要的人生哲理。

勇敢与担当意味着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够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勇敢地面对挑战。

在电影《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是一个身心残疾的钟塔酒保。

在一次晚上,他救了一个被隐藏身份的女孩艾斯美拉达,并为了保护她勇敢地与邪恶的法斯黛摩一起战斗。

卡西莫多的人物形象告诉我们,即使处于困境,只要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并且不畏艰险,我们就能够在人生的战场上获得胜利。

人物形象三:善良与宽容善良与宽容是人物形象中表达人生哲理的又一重要方面。

善良的人物形象时刻提醒我们,无论遇到任何对待,心怀善意、以善意对待他人是我们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在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中,丑小鸭始终保持着善良和宽容的态度。

尽管遭受到其他动物的嘲笑和误解,但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善良本性,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动物。

最终,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天鹅,展现了善良与宽容的力量。

他的人物形象告诉我们,无论外表如何,只要内心保持善良与宽容,就能够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归宿。

人物形象四:智慧与坚持在活着的过程中,智慧和坚持也是引导人生的重要哲理。

分析活着塑造人物的方法

分析活着塑造人物的方法

《活着》人物形象分析这是一个为了一口饭而活下去的故事。

影片的主人公福贵,在开头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富家子弟,他好赌,玩票唱戏,对待妻子油腔滑调没有责任心,同父亲顶嘴呛声,在妻子的屡次劝说下仍旧不知悔改,直到将家产输给龙二,妻子离开,在房子正式易主的那一刻,父亲气死,他真正意识到赌博的害处,真正开始改变;他租房摆摊谋求生路,当妻子带着儿女回到他身边,他欣喜若狂,找龙二借钱,却只得到一箱皮影,他开始四处奔波唱皮影,自此,他真正开始了一段新生活。

好景不长,他在国共内战时期被抓了壮丁,在军营里直面死亡,使得他发出了“回去了可得好好活”的感叹,他头像解放军,为解放军唱皮影,拉大炮,他对家庭有着如此深的眷恋和责任感,终于回到家,然而母亲已经去世,女儿凤霞因高烧变成哑巴,妻子家珍靠送热水为生,艰难抚养一对儿女,听说龙二烧了自家的老宅,他说:“那不是我家的木头,那是反革命的木头”,目睹龙二被枪毙,他在此刻真正同过去的地主生活断绝关系。

有庆的死是对他的一大打击,在发现害死有庆的区长是当年和他一起唱皮影戏的春生,他内心更加痛苦复杂,更不必说凤霞大出血死亡,这是他生命中的又一巨大冲击,他一直在后悔,后悔当初不应当送有庆去学校,后悔不该给妇产科大夫买七个馒头,不该在他吃多了之后喂他水,他的悲剧由一个个巧合而又必然的事件组成,这不是他的错,是时代酿成的悲剧。

然而,在痛苦的生活中,他同时又是一个勇敢的人,他幽默,坚强,充满希望,他在影片的结尾给小孙子讲故事,“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就变成羊……”这是他曾经讲给有庆的故事,自始至终,他都没有丧失过希望。

春生也是一个塑造的十分多面的人物,他当初是赌场中打杂的侍从,后来跟着福贵唱皮影戏,同他一起被抓壮丁,他对福贵绝对是有情有义的,但同时,他在某种程度上又是一个极度冷漠的人,他可以扒掉冻死伤兵的衣服,却只是轻描淡写地叙述出来,他在成为区长后,害死了福贵的儿子,他内疚,自责,甚至在想要自杀前找到福贵给他一张存折,却也会在向福贵赔罪时说:“怎么会是你的儿子呢?”我们可以说,他重感情,恋旧,但同时又对不相干的人事极为冷漠。

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分析以《活着》为例

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分析以《活着》为例

社会意义
二喜和苦根的形象塑造及其命运 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苦难。他们 的经历启示人们要关注社会底层 民众的生存状态,呼唤社会的公 正与进步。
05
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 与价值
揭示人性光辉与复杂性
展现人性的多面性
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活着》 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自私、坚强、 软弱等多个方面,使读者对人性的复 杂性有更深入的认识。
福贵从一个娇生惯养的少爷,经历了家庭的破败、亲人的离世等重重磨难,逐渐转变为一个坚韧、乐观的农民。他的 性格转变体现了人在面对苦难时的顽强与成长。
命运抗争
福贵虽然历经沧桑,但他从未放弃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他努力劳作,照顾家人,坚守着生命的意义。他的命运抗争 展示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力量。
生命哲学
女性形象
家珍的形象塑造突破了传统女性角色的局限,展现了女性 在面对苦难时的坚强与勇敢。她的形象对现代女性有着积 极的启示意义。
凤霞:美丽善良,聋哑女孩,爱情与命运抗争
美丽善良
凤霞是小说中的聋哑女孩,她美 丽善良、心灵手巧。虽然身有残 疾,但她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
和追求。
爱情经历
凤霞与忠厚老实的二喜相识相爱 ,两人经历了许多波折和困难, 最终走到了一起。他们的爱情故 事展示了纯真、美好的爱情力量
福贵的经历揭示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但他通过坚守生命意义来超越这些限制。他的生命哲学启示人们 要珍惜生命,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喜悦。
家珍
传统美德
家珍具备贤良淑德的传统美德,她勤劳善良、忍辱负重。 在家庭中,她默默付出,关爱每一个成员,展现了母爱的 伟大和无私。
苦难承受
家珍在小说中承受了巨大的苦难,包括贫困、疾病和失去 亲人的痛苦。但她从未抱怨或放弃,而是默默坚持,用自 己的行动诠释了母爱的坚韧和力量。

《活着》人物形象读后感 活着人物形象分析

《活着》人物形象读后感 活着人物形象分析

《活着》人物形象读后感《活着》是由余华所著的一部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亲身经历,揭示了中国农村的苦难、家庭的破碎以及人性的无限扭曲。

在这本小说中,作者精心刻画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他们的命运和内心都展现出了强烈的生命力和复杂的情感。

下面将对《活着》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福贵福贵是本书的主人公,也是整部小说的灵魂。

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民,通过家族努力,拥有了一片田地。

然而,他的命运却在一瞬间发生了剧变。

他一度失去了家人,被迫流亡,成为一个无依无靠的人。

在艰难的岁月里,福贵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苦难,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正义的追求。

福贵的坚韧和乐观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在最黑暗的时刻,他能够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忍受痛苦的力量。

他从来没有怨天尤人,反而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的困难。

尽管遭受了无尽的折磨,福贵始终坚信生活不仅仅是痛苦和困苦,而是充满了美好和可能性。

福贵的人物形象告诉我们,哪怕命运曲折,哪怕生活艰辛,我们都应该秉持一种乐观的态度去面对。

他的坚韧和乐观也成为了其他人物形象的象征,激励着他们不断向前。

晓霞晓霞是福贵的妻子,是一个坚强而有勇气的女性。

在福贵最困难的时候,晓霞变得顽强而坚定,她承担起照顾福贵的责任,默默地守护着他。

她是一个细心而善良的女人,她的存在给予了福贵力量和勇气去面对一切困难。

晓霞的形象体现了一个家庭妇女的伟大和力量。

她无条件地支持和爱护着福贵,毫不犹豫地舍弃了自己的幸福,而只是默默为福贵的生存而奋斗。

通过晓霞,作者传达了人性中的温情和家庭的重要性。

阿耐阿耐是福贵的女儿,她是一个机智聪明的女孩。

在面对种种困境时,她经常是福贵的得力助手,也是他最亲密的伙伴。

她有着一颗善良而独立的心,她总是在有限的资源中寻找希望和生活的可能性。

阿耐的形象传达了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乐观精神。

尽管她年幼,却能够理解并应对困境,她一直在尽力保护福贵,为他寻找生活的希望。

通过阿耐,作者呼吁读者要勇敢面对挑战,并从中找到力量和智慧。

现实主义小说解读活着主题与人物分析

现实主义小说解读活着主题与人物分析

现实主义小说解读活着主题与人物分析现实主义小说解读《活着》:主题与人物分析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文学流派之一,它以真实、客观地描绘社会生活为主要特点。

余华的小说《活着》也是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品,通过对主题的深入探讨以及对人物的精细刻画,展现了残酷的现实与人性的悲剧。

本文将从主题和人物两个方面对《活着》进行解读。

一、主题解读《活着》的主题围绕着“生存”这一核心展开,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反映了人在极其恶劣环境下的生存状态。

小说以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为背景,揭示了农民阶级的苦难与命运。

作者用真实而生动的笔触,生动地刻画了人们在战争、饥荒和政治运动中所经历的磨难,以此暴露社会阶级矛盾和人性的丑陋面。

在小说中,福贵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经历了种种困苦和灾难,但他却一直追求生存,并在生死线上挣扎着延续生命。

小说对于人的生命的探讨不仅限于活着本身,更关注活着的意义以及生活在世上的价值。

通过这一主题,余华让读者思考人的存在状态与人性的价值。

二、人物分析1. 福贵:福贵是小说的主人公,他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从小经历了家庭的贫困和传统封建观念的束缚。

在悲剧接踵而至的命运中,福贵所面对的困境不断加深,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执着,始终努力寻找生存的希望。

福贵的形象展现了小人物的坚强与勇敢,同时也反映出社会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

2. 福贵的妻子:福贵的妻子是一个通情达理的女人,她在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与帮助作用。

尽管她也经历了诸多的痛苦,但她始终保持了对家庭的忠诚和对福贵的无私支持。

她的形象展现了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和温暖的力量。

3. 尤四姐:尤四姐是福贵的妹妹,她是一个爱情的受害者。

尽管她深爱着自己的丈夫,但她却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和压迫。

她的形象体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助和受制于男性的命运。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作者生动地表达了小人物在动荡年代中的生存状态和家庭关系。

这些人物形象的丰满刻画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活着》人物形象分析

《活着》人物形象分析

《活着》人物形象分析这部电影前年我看了第一遍,让我感觉这部电影很好。

所以这次看第二遍,我印象更为深刻。

说实话这部电影里面有的场景是让我掉了眼泪了。

电影里面的男主人公福贵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福贵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从民国时期到改革开放生活的这部分人的一个缩影。

他遇上中国当时的所有不幸(战争、斗地主、三大改造、三反五反、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反右、文革)。

最后,他还是坚强的活了下来。

或许是那次国民党抓壮丁让他经历了枪林弹雨,死里逃生,于是明白了活着是多么的不容易。

葛优饰演的福贵可谓是旧中国地主家少爷的一个缩影,年少时养尊处优,当家境不好时开始反思自己,从一个地主少爷到一无所有可以说这是他自己的一个悲剧。

这样大的落差可以说主要原因在于他自己,也可以说是时代的悲剧。

在这个人物形象中,我觉得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求生意思强。

不管经历了多大的挫折他依然能够好好的活下去,或许也是他看透了生离死别。

对于家珍可以说是旧中国典型的妇女形象(善良、勤劳、任劳任怨、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对福贵死心塌地)。

她很会经营家庭,在穷困潦倒之迹可以把家庭管理得井井有条。

我想这样的女人是绝大部分男人所梦想的。

家珍在劝福贵不要赌被打骂之后离家出走,在福贵把家产输完之后又回到家里帮忙照顾生病的婆婆。

能够娶到这样的女人也是福贵前世修来的福气吧。

家珍是一个有毅力、有信心的人,坚韧的她不管自己的生活多么的艰苦依然把家庭处理得很好,她相信福贵会变好,所以她才回到福贵的身边。

在中国近几十年的历史中像福贵和家珍这样家庭应该是成千上万的,因为有那样的社会,于是个性变成了共性。

在电影前部分出现的角色龙二,这个角色给电影带来了一些笑点。

他处心积虑的得到了福贵的家产,成了地主,最后因为地主的身份而丧命。

本来作为一个皮影戏班主他的生活应该是衣食无缺的,只是比较辛苦。

但是人人都想往高处走,于是他算计了福贵,让他输掉了家产。

我想他觉得自己的聪明的,但是他是没有大智慧的,因为他没有跟着时代走,以至于挨了五颗枪子。

活着中苦根的人物解析

活着中苦根的人物解析

苦根是余华作品《活着》中的主要人物,他是福贵膝下最小的儿子。

苦根的人物解析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家庭背景:苦根是福贵在年老体衰之时才得到的儿子,但他从小身体就虚弱,生活的艰辛让他过早地体验了人间的苦难。

这个背景设定展现了福贵家庭的苦难历程,同时也暗示了苦根自身命运的不幸。

2. 性格特点:苦根的性格比较内向、温顺,这可能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关。

他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

但同时,他又很听话懂事,对于福贵和家人安排的任务都会尽心尽力地完成。

苦根的这种性格特点体现了当时社会背景下普通人的普遍状态。

3. 人生经历:苦根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

他出生不久,母亲就去世了,长大后又经历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动荡。

他的人生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痛苦,这些经历塑造了他的性格和人生观。

4. 人物象征:苦根在《活着》中是一个象征性的角色,代表着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的普通百姓。

他的命运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苦难历程和普通人的生存状态。

苦根的命运也提醒人们珍惜当下的生活,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综上所述,苦根是一个命运悲惨、性格温顺的人物形象,他的经历和命运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的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状态。

通过苦根这个角色,余华表达了对普通人的关注和对生活的思考,同时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即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珍惜当下的生活。

希望这个回答能让您满意!。

活着人物形象分析

活着人物形象分析

活着人物形象分析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活着》人物形象分析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作家放弃先锋探索重返写实之路的乡土力作。

这部小说反映了福贵这一小人物在建国前至70年代末三十年的时代浪潮中命运的跌宕沉浮,并通过主人公一生的生存状态告诉世人活着的自为性与终极性。

“《活着》作为现实主义小说,福贵不仅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亦是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

”作者在文本中让我们看到了对传统的人性价值和道德信念的坚持和固守。

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关于一位普通中国农民福贵一生的故事。

这部有12万多字的长篇,虽然只是刻意突出了几个农民的个人命运和细碎生活,但于平凡中达到奇妙的效果,几近写出了一种民族苦难史和民族生命力。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出身于地主家庭,在旧时代吃喝嫖赌,把祖上的家产败光,他的这一行为气死了老父亲,接着又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回来时老母亲已经死去。

福贵被解放军俘虏后放了回来,还赶上了分土地,洗心革面的他一心要和家人守在一起“好好的活着”。

可是,公社化和随后的大饥荒、文化大革命、包产到户,都波及到了这个普通的农家,劳累过度而又营养不良的气质家珍患了不治之症,最后死去,儿子友庆为了给县长的老婆输血被医生抽干了血而死去,女儿凤霞终于嫁了一个知冷知热的丈夫二喜,让福贵感到生活的幸福,却不料凤霞在分娩时难产而死,随后女婿二喜在劳动中死于意外事故。

包产到户后。

衰老的福贵体力不支,他的外孙苦根小小年纪就帮助他干农活。

先是淋雨得了病,又因为吃了过多的青豆胀死了。

最后只有可怜的福贵孤独终老。

一、死亡意象《活着》中的人物都不经意地“遭遇”死亡,死亡意象似乎构成了这部小说最鲜明醒目的一道风景。

通过密集而频繁的死亡叙述,我们不能不说作家具有一种对死亡的偏爱,在余华笔下,死亡只是作家达到自己创作目的的一个阶梯、工具或手段,它不是生命的另外一种形式,作家将其还原为一种生命的真实,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生存方式,并以死亡为跳板,以达到升华主题和剖析人生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着》人物形象分析
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作家放弃先锋探索重返写实之路的乡土力作。

这部小说反映了福贵这一小人物在建国前至70年代末三十年的时代浪潮中命运的跌宕沉浮,并通过主人公一生的生存状态告诉世人活着的自为性与终极性。

“《活着》作为现实主义小说,福贵不仅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亦是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

”作者在文本中让我们看到了对传统的人性价值和道德信念的坚持和固守。

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关于一位普通中国农民福贵一生的故事。

这部有12万多字的长篇,虽然只是刻意突出了几个农民的个人命运和细碎生活,但于平凡中达到奇妙的效果,几近写出了一种民族苦难史和民族生命力。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出身于地主家庭,在旧时代吃喝嫖赌,把祖上的家产败光,他的这一行为气死了老父亲,接着又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回来时老母亲已经死去。

福贵被解放军俘虏后放了回来,还赶上了分土地,洗心革面的他一心要和家人守在一起“好好的活着”。

可是,公社化和随后的大饥荒、文化大革命、包产到户,都波及到了这个普通的农家,劳累过度而又营养不良的气质家珍患了不治之症,最后死去,儿子友庆为了给县长的老婆输血被医生抽干了血而死去,女儿凤霞终于嫁了一个知冷知热的丈夫二喜,让福贵感到生活的幸福,却不料凤霞在分娩时难产而死,随后女婿二喜在劳动中死于意外事故。

包产到户后。

衰老的福贵体力不支,他的外孙苦根小小年纪就帮助他干农活。

先是淋雨得了病,又因为吃了过多的青豆胀死了。

最后只有可怜的福贵孤独终老。

一、死亡意象
《活着》中的人物都不经意地“遭遇”死亡,死亡意象似乎构成了这部小说最鲜明醒目的一道风景。

通过密集而频繁的死亡叙述,我们不能不说作家具有一种对死亡的偏爱,在余华笔下,死亡只是作家达到自己创作目的的一个阶梯、工具或手段,它不是生命的另外一种形式,作家将其还原为一种生命的真实,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生存方式,并以死亡为跳板,以达到升华主题和剖析人生的目的。

法国哲学家弗拉基米尔·扬克雷维奇曾指出:“只有能够死亡的才是有生命的。

”“不死亦不会有生。

”死亡是活着的参照,它为活着的生命提供意义。

不能设想无生无死的生命,那样的“生命”就是死亡。

在《活着》中,福贵的亲人一个个相继死去,唯他孤零零活在世上。

面对《活着》时,我们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一种尖锐的疼痛感。

从表面上看,福贵的败家是苦难的开始和根源,是性格因素使然,这只是一个个人的故事。

死亡是自然生命的固有特性,每人最终都逃不过死亡这把利刃的屠割。

而在《活着》中那一遍遍死亡的重复象征了人对终极命运一步步靠拢的艰难历程。

可以说,人生就是苦难,生命就是受苦。

《活着》在深沉地“叙述死亡”以后,又回到生命的原点去吟唱“活着”。

为何有此转变从生命的过程看,生与死紧密相连,生命的延续是以消耗生命本身为代价的,生命在时间上愈扩张也就愈来愈接近死亡。

正如阿尔贝·加谬所言:“面对
着这个宣判着死亡的世界,宣判着生存之境的死一般的黑暗的世界,反抗坚持不懈地提出自己的对生命的要求,以求彻底的透明性的要求,这种反抗不自觉地重新寻求一种道德和神圣的东西,它虽然盲目却是苦行。

”于是余华这种冷漠叙述渐渐地出现一些变化,“开始包含了对于世界的容忍,对于人物自己的声音的尊重,对于排斥道德批判的真理的追求,对于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


面对死亡,活着就是一种抗争。

在《活着》中,余华极力关注底层百姓最低限度的人生追求,以及他们面对死亡和生存时的选择。

他向我们昭示了生命本身的要求就是对死亡的抗争和好好的活着。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人的生命的惟一要求就是“活着”。

余华对死亡的关注实际上是对人类生存的关注,通过死亡表现了人的生存苦难和困境,直指人的内心疼痛。

“死亡是福贵生命中无法摆脱的悲剧,但每一次亲人死亡,对福贵而言都是一种真实的存在,都是福贵生命的一种直接体验。

”可以说,这种死亡原型有着作家个人的生命投射。

二、生命隐喻
小说的成功在于对人物的成功塑造,而福贵便是这部小说的精髓所在。

农民福贵,有血有肉,丰满逼真。

余华运用二、三人称叙事视角的转换技巧,冷色调的情节安排,深刻地诠释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的苦难和不被人关注的痛苦的内心世界,这是一出人间的悲剧,人生的黑色幽默,同时也是对古老中国人民坚强性格的礼赞。

(一)在无奈中承受生命的沉重
人的生存状态,不可改变,所做的只能是世世代代这样生活下去,何况,农民历来处于社会的底层,像福贵这般遭遇的农民也不乏其人。

在《活着》中当福贵被拉了壮丁时,他只有无奈的待在了部队里,在不可改变的的现实状态中妥协了。

遭遇无法回避的灾难,“人的生命的强化,别无途径,只有承受痛苦,接近痛苦”,福贵的农民身份为他一个人吞下苦果、承受一切提供了有得砝码。

“热爱人生的人,是敢于将生活的苦酒一饮而尽的人”,基于这点,福贵是热爱人生的人。

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个人孤独地度过晚年,与他相依为命的是一头他自己取名,和自己一样名字的老水牛。

这是余华的残酷,“他残酷的剥夺和撞碎了世人习以为常的苦难,领悟生活的方式”。

这是中国农民在面对苦难时最真切的反应。

(二)用坚忍来抒写生命的哲学
“痛苦是生命存在的不可缺少的因素,痛苦与生俱来,并一直伴随生命走向终点”。

苦难意识是二十世纪艺术,特别是现代主义艺术灵感的重要源泉。

对福贵而言,痛苦像空气一样,时时包围着他,让他不停地呼吸着,生存着。

当这些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时,这个人还活着,这样的坚忍足以让人震惊于生命的伟大。

这种直面苦难的博大胸襟与生存勇气,余华在韩文版序言中说:“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动的友情……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这是20世纪中国苦难历史下每个生命个体的痛苦与挣扎。

”福贵老人“是余华艺术世界中出现的第一抹乐观主义的曙光,正如卡夫卡日记中所写的:‘不要绝望,甚至不要因为你并不绝望这个事实而绝望,当一切似乎山穷水尽,天欲绝人之时,一股新的力量又从你心底升起,而这正意味着你仍然是活着的’。

”这股新的力量就是坚忍,痛苦让福贵得以成长,而这种在痛苦中凝聚出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人生动力,是关于生命不息的哲学抒写。

(三)以活着来追问生命的本真
在福贵生命的最后,他不孤独,有生命——一头老水牛陪伴,耕田时对亲人名字的呼喊,正是一种平和的思念的体现,对福贵而言,他们的离开和存在一样,都不曾离开。

“人们不能不在泪光中为他和他所忍受的苦难祝福”,他的活着正是对一切灾难最大的嘲笑和最有力的回击。

生命是什么就是经过不屈服,不妥协的斗争获得最后的平铺,领略人生的真谛,达到超然世俗的境界。

生命的本真就是活着面对无奈时的痛苦,接受痛苦时的坚忍,学会坚忍时的乐观,保持乐观时的感谢,存有感谢时的宽容,拥有宽容时的平静。

三、结语
总之,《活着》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时间和现实都已经证明了这一切。

余华让福贵的命运起浮在这巨大的时代背景下,一切便有了新的意义,一切便有了生命,人物的呼吸便均匀而平静,或许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活着。

《活着》向我们呈现了一种生存状态,底层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

《活着》就是一部电影,演绎了主人公的悲欢离合,痛苦哀愁。

少年时代的纨绔子弟,不懂世事艰难;经历人生变故后浪子回头的福贵,开始懂得活着的不容易;而立之年后的福贵灾难始终不离其左右,命运残忍将完美的生活撕裂的四分五裂,厄运接踵而至,而主人公福贵向我们展示了他博大的胸怀,在那些灾难的岁月里,所有的灾难都被福贵温情而默默的化解在他那如大地般宽广的胸怀里。

此时,他的形象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农民形象了,而是中华民族苦难的本身的象征,无论多么大的灾难都无法将其摧毁,这就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

福贵的形象是复杂的,悲剧也悲剧出了很深的水平。

造成福贵悲剧的原
因是多方面的。

喧嚣的社会环境淹没了个人生存诉求的呐喊,宿命的无法摆脱让人很无奈,作家的独特叙事技巧,冷酷的零度叙事使得福贵的悲剧更让人震撼。

当我们读完了这个故事时,泪水已经情不自禁的流淌,我们不仅同情着福贵的悲惨境遇,同时也思考着余华给我们的启示,活着,为什么活着。

在那种蛮不讲理的时代,活着就是活着本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