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人物赏析
活着余华人物赏析

活着余华人物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作者在此书中讲述了,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富贵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儿已经成了哑巴,母亲也病了,家里一点吃的也没有。
命运就是这样的作弄人,这样的令人无法琢磨,令人尴尬的无奈着,痛苦着。
一次又一次战乱和动荡,这个家庭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
新中国成立,在大跃进运动中,饥荒饿得福贵的妻子家珍驼了背。
邻居们为争抢剩余的发了霉的红薯大打出手,福贵的儿子为救学校校长的老婆产后大出血,踊跃献血,忙乱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看几页,都有我眼泪湿润的感觉,坏运气总是降临到福贵的头上,在小说的最后,悲剧和失败越来越多,眼泪和痛哭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我真的不想继续我的痛苦,我真的不想再折磨自己,想自己也算是个“久经考验”的读书不少的人了,怎么在这个时候会为了一个并不关乎自己任何前途命运的一本书而“浪费”自己的感情,我当时真的在心里痛斥大骂这个余华,为什么一定要把人家弄那么悲惨,仗着自己有点才华就那么肆意的折腾读者的感情,真是太没人道了,不过,倔强的自己还是顽强的把这本上看完了,另一个心思却不得不叹服作者的文学艺术造化,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是我看过的书中最有艺术价值的书之一,我也因此想到了美国短篇小说作家艾米丽·卡特对中国着名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的评价,艾米丽对《活着》的语言、情节,娓娓道来的叙述方法,简朴优美,未曾雕饰的魅力及小说中关于生、死、命运的内涵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艾米丽写道:“如果现在要读一些东西,显然你应该读一些永恒的东西。
《活着》就是这样一流的作品”。
余华在书中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
”忍受,忍受生活赋予的快乐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伤和高兴以及兴奋和无奈等等……哪怕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也要坚强的忍受,这个就是书的本意内涵吗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我还是可以接受的,这个是我猜测的一种。
活着人物赏析

《活着》人物性格富贵父亲:富贵父亲,旧时的地主,他对富贵的教育反映了一种典型的中国式父子教育——表面上严格,其实包含着纵容溺爱。
富贵处处拿父亲做榜样,后来把家产都输掉了。
他倒也是个能屈能伸的人,他发达的时候是一个很讲身份的人,城里人都叫他先生,没了家产之后,对索债的债主点头哈腰。
春生:比较精明会生存的人。
当别的兵都在疯抢军队从飞机上抛下来的大饼时,他和老全想的是分开去抢,才能多抢些大饼回来,可是春生则想到脱别人的胶鞋当作煮米的燃料,在寒冷的夜里他去死的兵身上扒衣服取暖……春生在无数次的战争中活下来,顽强地和命运抗争着,九死一生。
可是后来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折磨迫害,最后吊死在一棵树上。
生命啊,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
凤霞:凤霞四岁之前过的是好日子,那个时候她的嘴角总是挂着笑,无忧无虑,家庭富裕,家里人不下田地,却依然过着不愁吃穿的舒适生活。
后来,苦难和噩运袭向了这个乖巧的孩子。
父亲输光家产后她没了优越的生活条件,跟着家人过着下层农民的贫苦日子,但仍是那么快乐。
六岁那年的一场高烧使她变成聋哑人,从此在静静的世界里卖力干活、任劳任怨。
她是个非常朴实、懂事,又非常倔强、非常孝顺的孩子。
在她短短的生命中,饱经现实中的贫穷、劳累和饥饿的磨难和考验,但不乏有温馨的亲情、快乐的劳动和质朴而又浪漫的爱情。
为什么有的人幸福地出生,无忧无虑地过活,但有的人却生来要去忍受生命沉重的责任,艰难苦难地活着,这些她可能从来没想过。
家珍:是典型的旧时中国式女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她善良、勤劳、任劳任怨、贤良、通达人情,长得漂亮,家境条件好,嫁到农村无论穷富日子都坚守着丈夫,爱惜着老人和孩子,她是最睿智、最会经营家庭的女人。
她面对玩世不恭的败家子、赌徒、受了其当众暴打仍旧默默抚摸着腹中胎儿独自扶墙回家;还有被父亲接走生完孩子后仍旧回到富贵身边;在饥饿年代她从父亲那要来的米放在胸口回去给一家人煮粥;还有对春生的原谅。
《活着》人物形象读后感 活着人物形象分析

《活着》人物形象读后感《活着》是由余华所著的一部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亲身经历,揭示了中国农村的苦难、家庭的破碎以及人性的无限扭曲。
在这本小说中,作者精心刻画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他们的命运和内心都展现出了强烈的生命力和复杂的情感。
下面将对《活着》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福贵福贵是本书的主人公,也是整部小说的灵魂。
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民,通过家族努力,拥有了一片田地。
然而,他的命运却在一瞬间发生了剧变。
他一度失去了家人,被迫流亡,成为一个无依无靠的人。
在艰难的岁月里,福贵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苦难,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正义的追求。
福贵的坚韧和乐观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在最黑暗的时刻,他能够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忍受痛苦的力量。
他从来没有怨天尤人,反而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的困难。
尽管遭受了无尽的折磨,福贵始终坚信生活不仅仅是痛苦和困苦,而是充满了美好和可能性。
福贵的人物形象告诉我们,哪怕命运曲折,哪怕生活艰辛,我们都应该秉持一种乐观的态度去面对。
他的坚韧和乐观也成为了其他人物形象的象征,激励着他们不断向前。
晓霞晓霞是福贵的妻子,是一个坚强而有勇气的女性。
在福贵最困难的时候,晓霞变得顽强而坚定,她承担起照顾福贵的责任,默默地守护着他。
她是一个细心而善良的女人,她的存在给予了福贵力量和勇气去面对一切困难。
晓霞的形象体现了一个家庭妇女的伟大和力量。
她无条件地支持和爱护着福贵,毫不犹豫地舍弃了自己的幸福,而只是默默为福贵的生存而奋斗。
通过晓霞,作者传达了人性中的温情和家庭的重要性。
阿耐阿耐是福贵的女儿,她是一个机智聪明的女孩。
在面对种种困境时,她经常是福贵的得力助手,也是他最亲密的伙伴。
她有着一颗善良而独立的心,她总是在有限的资源中寻找希望和生活的可能性。
阿耐的形象传达了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乐观精神。
尽管她年幼,却能够理解并应对困境,她一直在尽力保护福贵,为他寻找生活的希望。
通过阿耐,作者呼吁读者要勇敢面对挑战,并从中找到力量和智慧。
现实主义小说解读活着主题与人物分析

现实主义小说解读活着主题与人物分析现实主义小说解读《活着》:主题与人物分析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文学流派之一,它以真实、客观地描绘社会生活为主要特点。
余华的小说《活着》也是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品,通过对主题的深入探讨以及对人物的精细刻画,展现了残酷的现实与人性的悲剧。
本文将从主题和人物两个方面对《活着》进行解读。
一、主题解读《活着》的主题围绕着“生存”这一核心展开,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反映了人在极其恶劣环境下的生存状态。
小说以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为背景,揭示了农民阶级的苦难与命运。
作者用真实而生动的笔触,生动地刻画了人们在战争、饥荒和政治运动中所经历的磨难,以此暴露社会阶级矛盾和人性的丑陋面。
在小说中,福贵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经历了种种困苦和灾难,但他却一直追求生存,并在生死线上挣扎着延续生命。
小说对于人的生命的探讨不仅限于活着本身,更关注活着的意义以及生活在世上的价值。
通过这一主题,余华让读者思考人的存在状态与人性的价值。
二、人物分析1. 福贵:福贵是小说的主人公,他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从小经历了家庭的贫困和传统封建观念的束缚。
在悲剧接踵而至的命运中,福贵所面对的困境不断加深,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执着,始终努力寻找生存的希望。
福贵的形象展现了小人物的坚强与勇敢,同时也反映出社会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
2. 福贵的妻子:福贵的妻子是一个通情达理的女人,她在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与帮助作用。
尽管她也经历了诸多的痛苦,但她始终保持了对家庭的忠诚和对福贵的无私支持。
她的形象展现了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和温暖的力量。
3. 尤四姐:尤四姐是福贵的妹妹,她是一个爱情的受害者。
尽管她深爱着自己的丈夫,但她却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和压迫。
她的形象体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助和受制于男性的命运。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作者生动地表达了小人物在动荡年代中的生存状态和家庭关系。
这些人物形象的丰满刻画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活着》的人物、语言及叙事艺术

活着》的人物、语言及叙事艺术一.人物形象――主人公福贵的人生态度及起由在《活着》中,作者对于主人公福贵的刻画,主要是通过描述他的生平遭遇来侧面反映他内心世界的发展与变化,与其说《活着》是福贵的个人传记,倒不如说是他在生活磨难中逐渐发展形成的精神史。
“富贵的精神史是在生命――人性的层面上展开的。
” i正如余华本人对福贵这一角色的评价,“世界上对生命最为尊重的人”。
事实上,如果没有体会到生老病死的无常,如果没有不能直面生命的残酷与真实,福贵是无法得出如此真切的体验的。
从青年时期的家道中落、家破人亡到成家立业之后的妻离子散,从妻子被病魔缠身到儿女因意外而离世,最后再到与孙子相依为命最后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孙子痛苦离开人世。
这些接踵而至的痛苦恰似一座座厚重的大山一次又一次压在这位老人满目疮痍的脊梁上,没有气馁,没有绝望,没有堕落,当发现反抗只是一种无谓的挣扎,福贵最终选择了以一种乐观的态度来承受生命之轻。
纵观《活着》全文,我们不得不体会到余华在塑造福贵这个角色时,所暗含的一种黑色幽默意识,即福贵身边的亲人朋友相继离世,甚至连自己的儿女、孙子也先自己而去,而自己最后依然还是“活着”,这是何等的无奈和讽刺。
此时,“活着”已经不仅仅是主人公的现实状态,它更体现了一种源自于对生命的尊重,是人生而为人的基本责任。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人们不得不改观自己对于生命与磨难的认识,不得不重新审视对于苦难的态度,不得不在沉重面前不断忍耐,不断追求精神的强大和坚强。
《活着》因为福贵这种温柔地忍难而变得沉郁、坚定,变得温情脉脉。
然而,对生命包容态度的形成,这里不得不提及对福贵影响至深的两个人一一福贵的母亲和妻子家珍。
当福贵败光祖产祖业,失魂落魄地回家后,父亲气恨交加,声嘶力竭地喊道:“孽子,我要剐了你,阉了你,剁烂你这个乌龟王八蛋” ii 。
此时此刻,福贵像是行尸走肉一般,连自己都无法看到自己的希望,只是单纯地想要去逃避父亲的惩罚,这只是一种本能的心理,然而他的妻子和母亲却真正地鼓舞了他,告诉了怎样好好地活。
活着中福贵的人物形象给人的触动

活着中福贵的人物形象给人的触动
福贵是余华小说《活着》中的主人公,他的人生经历让人深刻触动。
他原本是地主家庭的儿子,从小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随着家道中落、贫困交加、亲人相继离世等一系列沉重打击,他的人生变得异常艰难。
然而,福贵并没有放弃,他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苦难,坚持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
福贵的人生经历中,有许多细节和故事让人深受触动。
比如,他在逆境中成长和蜕变的过程,展现出了坚韧的性格和顽强的生命力。
又比如,他在面对亲人的离世和生活中的种种挫折时,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和对生命的热爱。
这些细节和故事让人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也让人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福贵的人物形象也让人印象深刻。
他是一个普通的人,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
他的人生经历中充满了苦难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不仅体现在他的言行举止中,也渗透在他对生活的态度和人生的理解中。
这种态度和理念让人感到温暖和感动,也让人更加深
刻地理解了生活的真谛。
总之,《活着》中的福贵是一个让人深刻触动的人物形象。
他的坚韧性格和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尊重和敬畏,都让人感到温暖和感动。
通过他的故事,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人生的不易和艰难,也可以看到生命中的美好和温暖。
这种感动和启示让人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也让人更加积极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活着》人物形象分析

《活着》人物形象分析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作家放弃先锋探索重返写实之路的乡土力作。
这部小说反映了福贵这一小人物在建国前至70年代末三十年的时代浪潮中命运的跌宕沉浮,并通过主人公一生的生存状态告诉世人活着的自为性与终极性。
“《活着》作为现实主义小说,福贵不仅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亦是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
”作者在文本中让我们看到了对传统的人性价值和道德信念的坚持和固守。
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关于一位普通中国农民福贵一生的故事。
这部有12万多字的长篇,虽然只是刻意突出了几个农民的个人命运和细碎生活,但于平凡中达到奇妙的效果,几近写出了一种民族苦难史和民族生命力。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出身于地主家庭,在旧时代吃喝嫖赌,把祖上的家产败光,他的这一行为气死了老父亲,接着又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回来时老母亲已经死去。
福贵被解放军俘虏后放了回来,还赶上了分土地,洗心革面的他一心要和家人守在一起“好好的活着”。
可是,公社化和随后的大饥荒、文化大革命、包产到户,都波及到了这个普通的农家,劳累过度而又营养不良的气质家珍患了不治之症,最后死去,儿子友庆为了给县长的老婆输血被医生抽干了血而死去,女儿凤霞终于嫁了一个知冷知热的丈夫二喜,让福贵感到生活的幸福,却不料凤霞在分娩时难产而死,随后女婿二喜在劳动中死于意外事故。
包产到户后。
衰老的福贵体力不支,他的外孙苦根小小年纪就帮助他干农活。
先是淋雨得了病,又因为吃了过多的青豆胀死了。
最后只有可怜的福贵孤独终老。
一、死亡意象《活着》中的人物都不经意地“遭遇”死亡,死亡意象似乎构成了这部小说最鲜明醒目的一道风景。
通过密集而频繁的死亡叙述,我们不能不说作家具有一种对死亡的偏爱,在余华笔下,死亡只是作家达到自己创作目的的一个阶梯、工具或手段,它不是生命的另外一种形式,作家将其还原为一种生命的真实,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生存方式,并以死亡为跳板,以达到升华主题和剖析人生的目的。
法国哲学家弗拉基米尔·扬克雷维奇曾指出:“只有能够死亡的才是有生命的。
浅析《活着》中福贵的人物形象

褊 贵 的成 长 的性 格 I 缺少 责 仟 与 勤 夼 。褊 贵 喜 欢 挥 霍 、 劳 { 1 不 状 , 欢 红仆 人 的背 上 , 人 的床 上 , 钱 的桌 上 找 剑 白我 实 现 喜 女 赌 的 价值 。就这 样 , 产 他 不 经 意 挥 霍 家 。一 个 人 从 贫 穷
浅 析 《 着》 活 中福 贵 的人 物 形 象
沈 阳师 范 大 学渤 海 学 院 O 7级 中文 系汉语 言专 业 一班 郭 萍 萍
【 摘
质。
要】 一个 国家的作 家, 他的笔 不需要歌颂 , 不需要反叛 , 而是需要批判 , 的是认识社会事 实, 需要 认清历史真相 , 这样这 个国
福 贵 不仅 仅 只 有一 个 , 许 多 和他 一 样 的福 贵 , 是这 个 福 有 只
己的 , 这 家 是 自己 的 , 贵 知 道 自己 的路 和 别 人 的小 一 样 , 但 富 别 人 足没 饯 上不 起 , t足 有 钱 不 , 贵 也 知 道 , 的爱 女 白. A 富 白
平 常不 过 的 。
贵 在麻 小 的 同时 “ 欢 凹 想 过 , 炊 讲 述 自己 , 乎 这 样 一 喜 喜 似
束 , 就 可 以 一 次 次 地 酉 r” 带 点 豁 达 。 接 下 来 分 析 “ 他 义 福 贵” 的人 物 形 象 : 放 荡 孝顺 的 儿 子 形 象 : 轻 时 的福 贵 , 像 他 的名 一 年 就 样 , 活 家产 殷 实 的地 主 家 庭 , 生 父 曾经 就 足 个 赌徒 , 注 定 就
伟 岸与 踏 实 的丈 人 形象 。家珍 的死对 于寓 贵米 说 足接 受 命
悲 剧 的化 身 。 严 厉 与 慈爱 的父 亲形 象 : 父 亲 ’ 为 一 个 正 常 的礼 会 角 … 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着》人物性格
富贵父亲:
富贵父亲,旧时的地主,他对富贵的教育反映了一种典型的中国式父子教育——表面上严格,其实包含着纵容溺爱。
富贵处处拿父亲做榜样,后来把家产都输掉了。
他倒也是个能屈能伸的人,他发达的时候是一个很讲身份的人,城里人都叫他先生,没了家产之后,对索债的债主点头哈腰。
春生:
比较精明会生存的人。
当别的兵都在疯抢军队从飞机上抛下来的大饼时,他和老全想的是分开去抢,才能多抢些大饼回来,可是春生则想到脱别人的胶鞋当作煮米的燃料,在寒冷的夜里他去死的兵身上扒衣服取暖……春生在无数次的战争中活下来,顽强地和命运抗争着,九死一生。
可是后来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折磨迫害,最后吊死在一棵树上。
生命啊,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
凤霞:
凤霞四岁之前过的是好日子,那个时候她的嘴角总是挂着笑,无忧无虑,家庭富裕,家里人不下田地,却依然过着不愁吃穿的舒适生活。
后来,苦难和噩运袭向了这个乖巧的孩子。
父亲输光家产后她没了优越的生活条件,跟着家人过着下层农民的贫苦日子,但仍是那么快乐。
六岁那年的一场高烧使她变成聋哑人,从此在静静的世界里卖力干活、任劳任怨。
她是个非常朴实、懂事,又非常倔强、非常孝顺的孩子。
在她短短的生命中,饱经现实中的贫穷、劳累和饥饿的磨难和考验,但不乏有温馨的亲情、快乐的劳动和质朴而又浪漫的爱情。
为什么有的人幸福地出生,无忧无虑地过活,但有的人却生来要去忍受生命沉重的责任,艰难苦难地活着,这些她可能从来没想过。
家珍:
是典型的旧时中国式女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她善良、勤劳、任劳任怨、贤良、通达人情,长得漂亮,家境条件好,嫁到农村无论穷富日子都坚守着丈夫,爱惜着老人和孩子,她是最睿智、最会经营家庭的女人。
她面对玩世不恭的败家子、赌徒、受了其当众暴打仍旧默默抚摸着腹中胎儿独自扶墙回家;还有被父亲接走生完孩子后仍旧回到富贵身边;在饥饿年代她从父亲那要来的米放在胸口回去给一家人煮粥;还有对春生的原谅。
家珍穿着朴素,性格软弱,为别人着想,小心翼翼的活着,在那个吃人的社会下活的百般无奈,她隐忍,退让,不敢反抗。
想坚强起来,却无能为力。
对后来潦倒福贵始终如一陪伴坚守,其实这是她对于家、家人和对爱与幸福的坚守,处处闪耀着女性和母性的智慧与品德的光辉。
富贵:
年轻时的富贵家庭,地主少爷,游手好闲。
自己玩世不恭,家境优越使得他养尊处优,他嗜赌如命,完全不在意家人的感受。
父亲的假淫威背后的管教无奈,母亲的包庇疼爱,妻子的贤良容忍,共同造成了他前期的人物形象。
后半生的富贵厄运连连,先是在家道中落被抓了壮丁死里逃生之后,他开始反思自己,洗心革面不再荒废生命,一心想着要和家人好好过日子。
后而踏踏实实过日子却又不断遇到挫折:
生活艰难、生活环境动荡不安,一个个挫折不仅没有打倒他,更是让他变得豁达、乐观。
但死亡和灾难时刻伴随着他,亲人们一个个死去,只留下他一个人孤独的活着时,他已经对生死释然,最终老年与老黄牛为伴,还将自己的人生讲做故事给他人听。
他已变成一个不惧苦难、求生欲望强的人。
他后半生的关键词是忍受。
忍受生活赋予的快乐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伤和高兴以及兴奋和无奈。
哪怕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也要坚强的忍受,没有逃避,活的平静而坦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