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真菌性肉芽肿的治疗现状
28例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病原学分析和临床治疗

2 8例 开 颅 术后 颅 内感染 病 原 学 分 析和 临床 治 疗
赵 岗, 新 亭 魏 (502 405 郑州,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 摘要] 目的 分析神经外科颅脑手术 引起颅 内感染的病原体及细 菌耐药性 的流行病学和 目前临床上细菌药敏现
状 , 讨 其 预 防 和控 制 的对 策 。方 法 探 对 20 0 5年 6月 至 2 1 0 0年 6月 本科 收治 的 2 颅 脑 手 术 术后 感 染 患 者 的脑 脊 液 及 8例 2 8例 患 者 共 取 得 4 3份脑 脊 液 和 5份 脑 脓 肿 ( 分 病 例 重 部 脑脓 肿 脓 液 分 离 的 致 病 菌及 药敏 的变 化 趋 势 进 行 分 析 。结 果
28 0
第3 3卷 第 2期 21 0 1年 1月 3 日 0
第
三
军
医
大
学
学
报
V0 _3 l 3.No .2
ACT A AC ADEMI AE MEDI NAE MI T CI U ARI T S ERT AE I
Jn 0 2 l a .3 01
文章编号 :0 05 0 (0 10 .2 80 10 -4 4 2 1 )20 0 .2
WB 0 0 C> . 1×1 L 其 中 多 核 白 细 胞 >5 % 。血 中 WB 0/ , 0 C>
复细菌培养 ) 分离培养 出 3 , 8株 致病 菌。总体概括 2 8例术后 颅内感染致病 菌 的种 类 和数量 1 3益增 多特别 是条 件致 病菌 。
3 8株致 病菌 中革 兰 阳性 菌 ( 菌 )5株 占 6 .9 , 兰 阴性 G 2 57% 革 菌 ( 菌 )2株 占 3 . 8 , 菌 1株 占 2 6 % 。金 黄 色 葡 萄 G一 1 15 % 真 .3 球 菌 1 [ 甲 氧西 林 金 黄 色 葡 萄 球 菌 ( S ) 2株 耐 MR A 3株 ]凝 固 酶 ,
儿童颅内新型隐球菌肉芽肿临床分析

・
论 著 ・
儿童颅 内新型隐球菌 肉芽肿 临床分析
鲍 为群 何大可 蔡 嘉琳 吴 洁 李 玲
20 9 ) 0 0 2 上 海交 通 大学 医学 院附 属新 华 医院儿 内科 神 经组 ( 上海
摘要:
目的
探 讨 儿 童 颅 内新 型 隐球 菌 肉芽 肿 的 临 床 表 现 、 影 像 学 特 征 及 诊 治 方 法 。方 法 回顾 性 分 析
Clnc l n lsso n e h l r p o o c lg a lm a i hl r n B i ia ay i fe c p ai c y t c c a r nuo n c i e A0 i u a c d We— n,HE -e, C i-ig, q Dak AIJal n
抗 癫 痫 治疗 有 效 ,长 期 随访 预 后 良好 。 结 论 儿 童 颅 内新 型 隐 球 菌 肉芽 肿 罕 见 ,尤 其 是 婴 幼 儿 起 病 者 ;对 于 临 床 癫 痫 反 复 发 作 难 以控 制 ,伴 或 不 伴 局 灶 神 经 系统 损 害 症 状 ,结 合 影 像 学 颅 内有 异 常 病 灶 者 ,应 怀 疑 该 病 。 病 理 诊 断 为 确 诊 方 法 。手 术 切 除病 灶 联合 抗 真 菌 治 疗 及 对 症 抗 癫 痫 的综 合 治 疗 方 法 有 效 。
万古霉素在治疗颅内感染的临床分析

关键词 : 万古霉素; 颅 内感染 ; 疗效
中图 分 类 号 : R 9 6 9 . 4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6 - 3 7 6 5 ( 2 0 1 5 ) _ 0 2 2 0 2 3 1 3 1 - 0 2
性, 临床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 、 细菌学检查 以及脑脊 液常规检查等。其 中 , 脑脊 液细菌学 检查 已经被 看做是诊 断
颅 内感染的首要标 准之一 , 不过 , 患 者若处 于颅 内感 染早期 , 脑脊液细菌学检查 阳性率 则 比较 低。但 l 临床实践 中 , 如果只 根据脑脊液 细菌学培养结 果确诊患 者是否 为颅 内感染 , 容易
意义 ( 见表 2 ) 。
3 讨 论 手术后颅 内感 染是 神 经外 科 手术 比较 常 见 的并 发症 之
一, 有统计 结果 显示 , 开 颅术 后 患者 出现颅 内感染 的几 率 高达 1 8 %, 病死率则高达 4 0 %, 而重 型颅 内感染 的死亡 率已
・
1 3l・
海 峡药 学
万古霉 素是糖肽类抗生素 , 抗菌谱 比较窄 , 但 可以很好 的 覆盖革兰 阳性球 菌 , 它 是神经外科 手术后颅 内感染 的主要 病
( 3 ] 孙超 , 徐保锋 , 鲁质成 , 黄海 燕 , 邬 巍 .鞘 内 注 射 万 古 霉 索 治 疗 开
颅术后颅 内感染疗效分析 [ J ] .吉林大 学学报 ( 医学版 ) , 2 o 1 2, 8
各项指标的 变化。结 果 观察 组治疗效果明显优 于对 照组 ( P< 0 . 0 5 )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 , 两组脑 脊液各项指标无 统计 学差异, 无可
颅内真菌性肉芽肿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颅内真菌性肉芽肿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张治元;王汉东;樊友武;李杰;王笑亮;王海
【期刊名称】《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年(卷),期】2015(020)002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真菌性肉芽肿(IFG)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9例IFG病人的临床病史、体征、影像学特点、外科治疗及预后.结果病灶全切除7例,次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1例.病理检查确诊为IFG.8例经手术及抗真菌药物治疗后痊愈,1例术后脑水肿加重,放弃治疗后死亡.结论手术标本病理检查是IFG的可靠确诊方法.手术切除结合抗真菌药物治疗是IFG的主要治疗方法.经手术治疗结合抗真菌药物治疗,多数IFG病人预后良好.
【总页数】3页(P71-73)
【作者】张治元;王汉东;樊友武;李杰;王笑亮;王海
【作者单位】210002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210002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210002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210002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210002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210002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11;R519
【相关文献】
1.颅内真菌性肉芽肿伴术后脑梗死1例 [J], 茅磊;史继新;樊友武;杭春华
2.颅内真菌性肉芽肿二例 [J], 陈超;刘云;张星虎
3.颅内真菌性肉芽肿的治疗现状 [J], 冯成红;罗灿
4.颅内单纯真菌性肉芽肿1例报告 [J], 康琳敏;高珊;罗蓉;徐炼;;;;
5.真菌性脑膜炎与颅内真菌性肉芽肿的CT和MR表现特点分析 [J], 向成燕;梁志鹏;张俊;胡家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颅内感染性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概述
感染途径
病原体的感染途径:
血行性感染:菌血症、脓毒败血症或其它部 位感染灶的血行播散
邻近病灶直接侵犯:中耳炎、鼻窦炎、头面 部软组织感染 医源性或外伤:开颅手术、脑室引流、腰穿 或鞘内注射、麻醉 垂直感染:胎盘、羊膜液
一、颅内化脓性感染
㈠脑脓肿(brain abscess)
化脓性脑膜炎—影像学表现(CT)
平扫 早期可无异常发现 病情发展可显示脑沟、脑池及脑基底部密度增高 常伴有硬膜下积液 继发梗阻性脑积水时,可见脑室系统扩张 由于颅内压增高可出现脑室周围脑白质密度减低 脑血管受累时可并发基底节区或脑叶的梗死,晚 期表现为软化灶 晚期受累可见脑膜钙化 增强扫描 脑表面出现细条状或脑回状强化;受累脑室壁条 状强化或脑室呈分隔状
发生于牧区Fra bibliotek新疆、内蒙、甘肃、青海、西藏)
感染途径:虫卵在十二指肠内孵化成六钩蚴, 其穿入小肠壁并经门静脉入血循环到全身
肝脏最常见,其次为肺脏,脑包虫病少见,约 占全身包虫病的1%~2%
脑包虫病
病理
细粒棘球蚴在脑内呈囊状,囊液无色透明,囊较 大,多在100ml以上
囊壁分两层,外囊为宿主组织形成的纤维包膜, 内囊即包虫囊 生发层可长出头节,形成子囊,子囊的出现标志 着包虫具有发育和再生能力 囊肿破裂,囊内头节和子囊可移植到周围组织
脑包虫病
影像学表现
MRI: 在脑实质出现大小不等囊性病变,呈长T1长 T2类似脑脊液样信号 囊壁为连续低信号,边缘锐利,有时可见囊 壁分离征 约85%囊肿大于4.5cm 增强后囊壁不发生强化 继发感染的脑包虫周围出现水肿,壁有明显 强化
慢性肉芽肿病治疗进展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20年12月第27卷第12期Chin Pediatr Emerg Med,Dec2020, Vol.27,No.12・929・.综述.慢性肉芽肿病治疗进展王佳韩晓华尚云晓蔡栩栩陈宁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呼吸科,沈阳110004通信作者:韩晓华,Email:hanxh@sj-hospital,org【摘要】慢性肉芽肿病(chronic granulomatous disease,CGD)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免疫缺陷,由于吞噬细胞烟酰胺腺卩票吟二核昔酸磷酸(NADPH)氧化酶复合物的功能障碍,导致儿童早期即出现严重且反复的感染。
近年来随着治疗的进步,CGD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本文就近年来造血干细胞移植、基因治疗和常规治疗在CG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CGD治疗的认识。
【关键词】慢性肉芽肿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基因治疗;常规治疗;感染;炎症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201908865002)DOI:10.3760/cma.j.issn.1673-4912.2020.12.011Therapeutic advances in chronic granulomatous diseaseWang Jia,Han Xiaohua,Shang Yunxiao,Cai Xuxu, Chen NingDepartment of Pediatric Respiratory,Shengjing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Shenyang110004,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Han Xiaohua,Email:hanxh@sj-hospital org[Abstract]Chronic granulomatous disease(CGD)is a rare inherited immunodeficiency due to dysfunction of the phagocytic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oxidase complex leadingto severe and recurrent infections in early childhood.With the progress of treat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survival rate and quality of life of CGD patients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This study reviewed theresearch progress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gene therapy and conventional therapy in CGD inrecent years,in order to improve clinicians'understanding of CGD therapy.[Key words]Chronic granulomatous disease;Haematopoietic stem cel!transplantation;Genetherapy;Conventional treatment;Infection;InflammationFund program:State Scholarship Fund(201908865002)DOI:10.3760/cma.j.issn.1673-4912.2020.12.011慢性肉芽月中病(chronic granulomatous disease, CGD)是一种因编码烟酰胺腺卩票吟二核昔酸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 NADPH)氧化酶复合物的基因缺陷而引起的罕见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脑脓肿诊断与治疗

脑脓肿的CT表现
二、晚期脑炎期
CT 平扫为低密度区中有一略高密 度环影
脑脓肿的CT表现
三、早期包膜期
CT 平扫见低密度灶中间有一完整 的略高密度环
脑脓肿的CT表现
四、晚期包膜期 CT和MRI表现与早期包膜期相相邻层
面出现小结节性强化灶具有特征 性,其病理基础是由于脓肿内压 力过高使脓肿壁薄弱区破溃而形 成“子脓肿”而脓肿中心坏死区 内压力一般较低,DWI呈高信号, 强化同早期。
辅助检查
脑CT\MRI 是目前诊断脑脓 肿的主要方法,适用于各种 部位的脑脓肿;已成为诊断脑 脓肿的首选和重要方法。
辅助检查
钻孔穿刺 具有诊断和治疗 的双重意义,适用于采取上 述各检查方法后还不能确诊 的病例,脑炎期
CT 平扫为片状不规则低密度区,边缘模 糊,占位效应明显
临床表现:
①急性感染症状,发热、头痛、 呕吐、WBC升高 ②脓肿形成期即开始有颅内压增 高症状,头痛、视乳头水肿 ③脑局灶性症状,与部位有关, 如偏盲、失语等
辅助检查
腰椎穿刺和脑脊液检查
在脑膜脑炎期颅内压多为正常或稍 增高,脑脊液中白细胞可达数千以 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量也 相应增高,糖降低。 脓肿形成后,颅内压即显著增高, 脑脊液中的白细胞可正常或略增高
脑脓肿的MRI表现
三、早期包膜期 MRI T1像上中心为略高于脑脊液的低信号
区,其外为等信号或略高信号环状影, 周围为低信号水肿带,T2像上高信号坏 死灶周围有一低信号暗带,壁薄,光 滑不连续, 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可 见完整的强化环,延迟扫描病灶中心 不强化
脑脓肿的MRI表现
四、晚期包膜期 CT和MRI表现与早期包膜期相相邻层面出
脑脓肿的MRI表现
肉芽肿的治疗方法

肉芽肿的治疗方法
肉芽肿是一种炎症性病变,通常形成于外伤、感染或慢性炎症部位。
治疗肉芽肿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药物治疗:包括口服抗生素、抗炎药物和免疫调节剂等。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控制感染,以防止肉芽肿的继续发展。
2. 外科手术:对于较大或症状严重的肉芽肿,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
手术的目的是切除肉芽肿组织,防止其继续扩散。
3. 局部治疗:对于表浅的肉芽肿,可以尝试局部抗生素药膏或激素药膏的涂抹,以促进伤口愈合和炎症的消退。
4. 光疗:光疗是一种通过利用特定波长的光来治疗肉芽肿的方法。
它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和减轻症状。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还建议患者加强自身抵抗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的摄入,增加膳食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同时,及时治疗慢性炎症或感染,防止其导致肉芽肿的发生和发展。
还应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复发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内真菌性肉芽肿的治疗现状作者:冯成红罗灿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13年第10期[摘要] 颅内真菌性肉芽肿(IFG)死亡率较高,并发症多,治疗困难。
而侵袭性曲霉菌是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形成IFG最常见的病原菌,因此抗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现就IFG的治疗现状进行综述,其中重点讨论抗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治疗。
[关键词] 颅内真菌性肉芽肿;侵袭性曲霉菌;治疗现状[中图分类号] R5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0-43-03颅内真菌性肉芽肿(intracranial fungal granuloma,IFG),是一种深部真菌感染导致的颅内占位性病变,主要在免疫系统受损的患者中出现。
由于目前免疫抑制药物的广泛使用、人口老龄化的严重、恶性肿瘤患者的增多和艾滋病的传播等诸多原因,IFG的易感人群和患者近30多年来越来越多[1-2]。
IFG常引起脑膜脑炎、脑积水等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高,治疗困难。
经临床检验和尸检发现侵袭性曲霉菌是形成IFG最常见的病原菌[3-4],因此详细了解中抗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笔者现就文献对IFG的治疗现状进行综述,其中重点讨论抗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治疗。
1 手术治疗一般情况下真菌感染一旦形成肉芽肿,单以药物治疗难以消除,必须进行手术切除,如2008年版美国感染病学会临床实用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5]中指出,外科切除病灶疗效确切,可防止发生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改善预后。
积极处理邻近组织的感染如鼻窦或椎体感染也是治疗的一个重要部分。
对于有明确感染途径或易感因素的患者,或者疑似真菌感染的患者,应当早期活检或者积极尝试手术,并且要求手术尽可能全部切除病灶。
手术除了诊断作用外,还能够减轻颅内压迫和降低颅内压改善患者的预后,同时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6]。
Dubey等[4]总结了手术治疗IFG的3个步骤:(1)立体定向活检判断病灶的性质和制订手术计划。
(2)外科手术切除病灶。
(3)腹腔分流术治疗常见后遗症如脑积水。
2 药物治疗相比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同样关键,术前和术后都必须进行及时的抗真菌治疗,剂量应该足量、持续足够疗程,残留和复发的IFG需要长期治疗。
这些观点,在目前的文献中得到普遍支持。
如Liu等[7]指出,手术切除病灶与抗真菌药物治疗的联合应用将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甚至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Turgut等[8]提到,虽然一般来说IFG形成后,都强调完全切除病灶(或引流),但是在一些病情复杂到以至于只能部分切除病灶的情况下,如果及时联合使用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仍能达到完全缓解。
2.1 抗真菌药2.1.1 伏立康唑 FDA目前仅批准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D-AMB)用于侵袭性曲霉菌的初始全身治疗,其中首选伏立康唑,次选D-AMB。
伏立康唑可广泛分布于人体的各种组织和体液中,且可透过血脑屏障,脑脊液中药物浓度约为血药浓度的50%,脑组织中浓度比脑脊液还高。
对于其应用方式,有静脉用药及口服用药两种方式,Alffenaar等[9]在2010年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口服伏立康唑出现毒性反应是(如肝功损害严重、有皮肤过敏反应),静脉用伏立康唑待替口服,却能在较好的治疗效果下没有上述毒性反应,并由此推测口服和静脉使用伏立康唑后机体可能有不同的肝毒性曲线。
美国感染病学会临床使用指南推荐剂量为成人iv:第1天6 mg/kg,q12 h,随后4 mg/kg;po:200 mg,q12 h。
由于伏立康唑在儿童体内生物消除更快,欧洲药品管理局推荐儿童的维持剂量相对成人的4 mg/kg增加为7 mg/kg。
对于伏立康唑的运用,在近几年的文献报道中出现频率最高,普遍反馈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在多个国家推荐中枢神经系统曲霉病治疗的首选药物[9-14],但有越来越多的报道指出对唑类抗真菌的耐药[10,13]的患者即便初期治疗有效,结局几乎都是死亡。
对此感染病学会认为对伏立康唑不能耐受或治疗无效的患者,应选择替代药物伊曲康唑、泊沙康唑或卡泊芬净进行补救治疗。
2.1.2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有两种制剂,除D-AMB外,尚有其含脂制剂(LFABs)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ABLC)、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和两性霉素B胶质分散体(ABCD),FDA批准D-AMB用于侵袭性曲霉菌的初始全身治疗,LFABs用于补救治疗。
D-AMB推荐剂量为iv:1 mg/(kg·d)。
D-AMB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急性输注相关反应和剂量限制性肾毒性。
输注相关反应包括发热,寒战,发冷,肌肉痛,关节痛,恶心,呕吐,头痛和支气管痉挛。
D-AMB诱导的肾毒性的特点是氮质血症,尿中的钾和镁,肾小管性酸中毒,尿浓缩能力受损。
与D-AMB相比,LFABs降低了肾毒性,但由于要从脂质体的载体中释放出来,因此需要更大的剂量。
推荐剂量为:L-AMB[3~5 mg/(kg·d),iv],ABCD或ABLC 5 mg/(kg·d),iv。
指南指出不推荐鞘内注射或病灶内注射抗两性霉素B,而推荐全身大剂量应用以使脑实质内达到更高的药物浓度。
因为鞘内注射不仅不能穿透软脑膜,还易引起化学性蛛网膜炎、癫痫和剧烈头痛等。
然而,近年来仍有文献陆续报道使用鞘内注射,并且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如Fei等[15]在对3例IFG患者手术明确病理诊断后使用二性霉素B和氟康唑治疗,由于两性霉素B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同时还行了鞘内给药,最终两例治愈,1例拒绝规范治疗后复发死亡,遂得出结论手术是必需的,同时无论术中肉芽肿全切与否,术后足量全程使用两性霉素和氟康唑是治愈IFG的重要手段。
然而笔者认为,在对上述3例患者的治疗中,相比氟康唑,鞘内注射两性霉素的治疗作用可能更大,因为指南明确指出氟康唑对侵袭性曲霉菌并不敏感。
2.1.3 伊曲康唑伊曲康唑有3种剂型:胶囊、口服液和注射液。
FDA推荐伊曲康唑用于侵袭性曲霉菌的补救治疗,推荐剂量为成人po:400 mg/d(胶囊)或2.5 mg/kg,bid(口服液);iv:200 mg,bid×2 d,之后再以200 mg,qd。
5岁以上的儿科患者,剂量为2.5mg/kg,bid(口服液)。
值得注意的是伊曲康唑抗中枢曲霉菌感染疗程长并往往需要超过常规剂量,如Sánchez等[16]报道20例中枢神经系统曲霉病患者中4例口服伊曲康唑800 mg/d,得到了治愈,而其他患者采用常规剂量400 mg/d,只有2例治愈。
伊曲康唑的疗程6~12个月。
2.1.4 泊沙康唑 FDA批准泊沙康唑用于预防接受诱导缓解化疗治疗白血病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而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以及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接受者发生曲霉菌感染。
欧盟尚批准泊沙康唑用于D-AMB或伊曲康唑无效的侵袭性曲霉病的补救治疗。
泊沙康唑是一种新型广谱抗真菌药,在结构上类似伊曲康唑,但具有更高的亲脂性,在脑内分布良好,目前只有口服混悬剂。
与伊曲康唑比较,能更有效预防侵袭性曲霉菌感染并可降低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相关的死亡率。
预防的剂量为:200 mg,tid;补救治疗剂量为:800mg/d,分2~4次。
泊沙康唑耐受良好,如Pitisuttithum等[17]采用800 mg/d的标准治疗剂量治疗330例难治性兼难耐受性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的患者,治愈率接近50%。
2.1.5 卡泊芬净 FDA批准卡泊芬净用于难治性或其它方案不能耐受的侵袭性曲霉菌的补救治疗。
卡泊芬净是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的第1个产品,与两性霉素B和唑类抗真菌药比较,毒性较低,耐受性更好。
目前推荐的治疗方案为静脉滴注:成人第1天采用70 mg的负荷剂量,此后改为50 mg/d;儿童50 mg/(m2·d)。
M.AOUN[18]证实在侵袭性曲霉菌的补救治疗中卡泊芬净与L-AMB疗效相当,在临床事件、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所有的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因不良事件而中止研究、输注相关的不良事件及肾毒性等方面,前者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后者。
不过目前几乎没有单独应用卡泊芬净治疗中枢性曲霉病的报道,虽有联合应用伏立康唑和卡泊芬净治疗颅内曲霉菌感染的报道[1,19],但资料极少。
2.2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对于CNS感染曲霉菌,指南指出使用糖皮质激素有害,应尽量避免应用。
不过,Hiraga 等[14]却在2009年的一篇文章中指出联合应用伏立康唑和糖皮质激素对于某些颅内曲霉菌感染患者有效,激素的应用似乎能抑制继发感染,虽然机制还不明确。
3 结论侵袭性曲霉菌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引发的颅内真菌性肉芽肿是一种不寻常的、难治性的高死亡率疾病,关于它的治疗手段已经有大量的报道,但新的研究结果仍然不断涌现,甚至可能与经典的治疗方案有所矛盾。
目前可以确定的是治疗手段应以手术和药物治疗紧密结合。
手术可以防止病情的复发和改善预后,术前术后都应该进行足量、长期的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应以抗真菌化疗为基础首选伏立康唑,其次为两性霉素B,对难治性或不能耐受标准治疗的患者可用伊曲康唑,泊沙康唑或卡泊芬净进行补救治疗,必要时联合用药。
相信随着对侵袭性曲霉菌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新型抗真菌药的不断研发,治疗颅内真菌性肉芽肿的手段会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1] Majid Zarrin1,Ali Zarei Mahmoudabadi1.Central nervous system fungal infections:a review article[J].Jundishapur Journal of Microbiology,2010,3(2):41-47.[2] Sundaram C,Umabala P,Laxmi V,et al.Pathology of fungal infection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17 years experience from Southern India[J].Histopathology,2006,49(4):396-405.[3] Azarpira N,Esfandiari M,Bagheri MH,et al.Cerebral aspergillosis presenting as a mass lesion[J].Braz J Infect Dis,2008,12(4):349-351.[4] Dubey A,Patwardhan RV,Sampth S,et al.Intracranial fungal granuloma:analysis of 40 patient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Surg Neurol,2005,63(3):254-260.[5] Walsh TJ,Anaissie EJ,Denning DW,et al.Treatment of aspergillosis: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f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J].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2008,46(3):327-360.[6] Ozçelik T,Ozkalemkas F,Kocaeli H,et al.Successful treatment of neuroaspergillosis ina patient wit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role of surgery, systemic antifungal therapy and intracavitary therapy[J].Bulletin of Mikrobiyology,2009,43(3): 499-506.[7] Liu W, Chen H, Cai B,et al.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sellar aspergillus abscess [J]. Journal Of Clinic Neuroscience,2010,17(12): 1587-1589.[8] Turgut M,Ozsunar Y,Oncü S,et al. Invasive fungal granuloma of the brain caused by Aspergillus fumigatus: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Surgical Neurology,2008,69(2):169-174; discussion 174.[9] Alffenaar JW,Van Assen S,De Monchy JG,et al. Intravenous voriconazole after toxic oral administration[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10, 54(6): 2741-2742.[10] Ueno A,Hamano T,Fujii A,et al. Effects of voriconazole and vascular lesions in invasion of aspergillosis into the central nerve system [J].Clinical Neurology, 2009,49(8):468-473.[11] Tsitsopoulos PP, Tsoulfas G, Tsonidis C, et al. Successful, combined long-term treatment of cerebral aspergillosis in a liver transplant patient[J].Virulence, 2010,1(5):465-467.[12] Björkholm M,Kalin M,Grane P,et al.Long-term treatment of invasive sinus,tracheobroncheal, pulmonary and intracerebral aspergillosis in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 [J].Infection,2012,40(1):81-85.[13] Hidron AI,Gongora MC,Anderson AM,et al.Prolonged survival of a patient with AIDS an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spergillosis [J]. Medical Mycology,2009,47(3): 327-330.[14] Hiraga A,Uzawa A,Shibuya M,et al. Neuroaspergillosis in an immunocompetent patient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voriconazole and a corticosteroid [J].Internal Medicine,2009,48(14):1225-1229.[15] Fei Zhi-min,Li Xue-min,Zhang Jue,et al.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3 patients of intracranial fungal granulomas[J].Chinese Journal of Neurology,2009,42(2):106-109.[16] Sánchez C,Mauri E,Dalmau D,et al. Treatment of Cerebral Aspergillosis with Itraconazole: Do High Doses Improve the Prognosis? [J].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1995,21(6):1485-1487.[17] Pitisuttithum P,Negroni R,Graybill JR,et al. Activity of posaconazole in the treatment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fungal infections[J].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2005,56(4):745-755.[18] M.AOUN.Clinical efficacy of caspofungin in the treatment of invasiveaspergillosis[J].Medical Mycology,2006,44(1):363-366.[19] De Rosa FG,Garazzino S,Audagnotto S,et al.Invasive aspergillosis in an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 clinical and therapeutic considerations [J].Infez Med, 2007,15(4):262-266.(收稿日期:2013-04-10)。